《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名词解释破解版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名词解释破解版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到向的经济。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叫人口的空间形式。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量。

人口经济密度是指某一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

比较密度是指单位农业用地面积上的人口数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身体的健康水平和大脑机能状况,包括人们的身体发育的健全程度,体质的强弱,生命的长短,智力的完好与否,耐力的持久状况,心理素质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口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经济管理才能等。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其中主要包括人口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纪律和法制观念等。

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既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包括自然结构(年龄、性别、种族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产业与职业、文化教育、宗教结构),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政区或自然区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在一个地区总人口中不同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了过去人口发展的历史,涉及地区劳动人口的比例及其未来变动趋势,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

年轻型预示着未来人口增长压力大,将以数量扩张式发展,又称扩张型。

老年型表明人口增长后续乏力,将以数量收缩形式变动,又叫收缩型。

成年型各个年龄组人口分布均匀,呈稳定状态,又叫稳定型。

人口移动其含义十分广泛,凡是为了某种原因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的活动行为,不论其移动时间的长短,移动距离的远近,移动方式是集体还是个人,移动动机是被迫还是自愿,移动者返回原地与否,都称之为移动。

《人文地理学》20个常考名词解释总结

《人文地理学》20个常考名词解释总结

《人文地理学》常考20个名词解释总结1.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不仅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关注人类活动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涉及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多个分支,旨在全面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由人类活动所塑造和影响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的综合体。

它不仅包括建筑物、道路、农田等有形文化元素,还涵盖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无形文化特征。

文化景观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3.文化区: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域范围。

这些特征可能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等。

文化区的形成往往受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划分文化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4.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

它主张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和资源等,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特征具有决定性影响。

然而,这一理论也受到了批判,因为它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

5.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文化特征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这种扩散可以通过贸易、迁移、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

文化扩散不仅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还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根据扩散方式和速度的不同,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等类型。

— 1 —6.人口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分布、人口构成、人口变动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密度、人口迁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对于制定人口政策、城市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7.迁移流:迁移流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现象。

它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等。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 年9 月14 日—1859 年5月6日),德国科学家,与李特尔同为近代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

生于德国柏林,亦逝于德国柏林,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一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游记》《宇宙》等李特尔李特尔(Ritter, Carl, 1779〜1859),德国地理学家。

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

生于奎德林堡,卒于柏林。

曾任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教授。

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创建人。

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创用“地学”一词。

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

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

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

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1844年8月30日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卒于1904年8月9日下萨克森州的阿默尔兰县(Ammerland )。

历任《科隆日报》记者、慕尼黑技术专科学校和莱比锡大学教授。

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白兰土维达尔•白兰土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并长期任教,培养了许多地理学人才,如加卢瓦、白吕纳、马东、德芒戎和布朗夏尔等。

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

白吕纳法国人文地理学家。

生于图卢兹,卒于塞纳河畔布洛涅。

法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瑞士弗里堡大学和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在瑞士洛桑大学开办欧美第一个人文地理学讲座。

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 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名词解释:1.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低于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3.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起源以来存在的客观关系。

4.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之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5.文化源:文化进步,文化地理环境质量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

6.文化区: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7.形式文化区: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8.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9.乡土文化区: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0.文化传播与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1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

12.接触扩散: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13.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14.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是指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15.迁移扩散: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是指由一种文化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16.文化生态: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的建立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上,是人地关系论。

17.文化地域综合作用:任何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受环境中各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影响,而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化是各因素的组合。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在地球上的分布、组织和行为,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 文明(Civilization):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中,通过发展生产力、建立政治制度、发展科学技术、创造艺术和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3. 文化(Culture):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4. 土地利用(Land Use):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包括农业、工业、道路建设、城市化等各种活动。

5. 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以及城市规模、功能和影响的扩大。

6. 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的空间模式、城市区域的区分、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7. 社会空间(Social Space):社会空间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定含义和功能的地理空间,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娱乐空间等等。

8. 地方(Place):地方是指具有独特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的一定空间范围,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人文环境。

9. 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依存程度加深的过程,导致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

10.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可以用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

以上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对于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地理学geography地理科学Geographical science 文化转向cult ure turn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文化 culture 文化区culture area文化扩散cultural diffusion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 ology 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区域学派、Area school景观学派、Landscape School生态学派、Ecological school区位学派Location school 数量学派Quan tity schoo环境学派environmental school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 ism生态论Ecological theorym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of文化史层Laye r of history李旭旦LiXuDan胡焕庸HuHuanYong 吴传钧WuCh uanJunA·洪堡A · Humboldt K·李特尔k. LiTeEr拉采尔pull in dar fur人地关系论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theory人地关系矛盾contradiction of population and land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地理区位论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区位 location 区域are a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人口population人口地理学population g eography人口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人口过程Population process人口结构及其下属概念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ts subordinate concep t人口增长模式Population growth mode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人口移动、人口流动Population mobile, population flow 人口问题Populati on problem出生率Birth rate,自然增长率natural growth rate人口密度populat ion density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pacity经济区Economic zone综合经济区Comprehensive economic zone,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农业景观farming landscape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语言地理学geography of languag e语言language世界语言谱系The world language lineage语言景观Language landscape宗教religion宗教地理学religious geogra phy世界宗教world religion种族race地理人种geographic race种族主义racism民族nation民俗folk聚落settlement聚落地理学geography of settlement乡村country 城市city门槛人口 threshold population城市体系City system城市地域结构city regional structure旅游travel旅游地理学tourism g eography旅游业tourism旅游者tourist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大众旅游mass tourism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旅游动机tourist motivation 行为地理学behavior geography行为空间action space 环境感觉Environment feel环境知觉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环境认知environmental cogni tion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 国家national领土territory 边界boundary国家权力=综合国力state power =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

3.功能文化区:是改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扩展扩散:是指谋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

6.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7.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

9.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10.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协调。

1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1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3.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14.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15.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16.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17.城市化:以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作者:姚峰满qq:172962751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2.埃拉托色尼:是古希腊著名的学者,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洪堡:德国地理学家,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注重野外考察,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和比较原则。

4.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并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并创立了范围原则。

5.拉采尔:德国地理学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地理环境是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种族的发展,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分布、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进程;在所著《政治地理学》中,把国家比做生命有机体,认为向邻国扩张领土是其生存的基本法则。

6.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是人地相关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其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的居住地的时候,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7.赫特纳:是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

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注重空间分布的研究。

其代表作是《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8.哈特向:美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强调区域差异的研究,其代表作有《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9.施吕特尔:是德国地理学家,景观学派创始人,他提出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景观,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10.阿努钦:是苏联社会经济地理学学者,他在《地理学的理论问题》中抨击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学和非自然的经济地理学,强调统一地理学的观点。

11.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二元论
二元论(非决定论)是人地关系研究中否定或贬低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一派观点。
反对地理学的一元论,主张地理学只能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研究,也就是只研究自然环境,而人类活动不在其研究范畴之内。
反对地理学的人文方向,反对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因果关系的研究,人地关系研究被彻底抛弃。
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环境伦理—人类中心主义批判
环境伦理(也称生态伦理)就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对传统人地关系思想中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走出只关心一个物种——人 的传统伦理学,提倡还要关心地球上千百万物种、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大自然;
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世界第一个大学地理系—— 柏林大学地理系的第一任系主任 ——近代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柏林大学教授——近代人文地理学创始人,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洪堡德和李特尔是地理学的先驱。他们从凌乱无序的地理事实中开辟出一条新途径。洪堡德注重生物和地形,可说是自然地理的开山祖师;李特尔强调人文现象,可说是区域地理的开创者。
人地关系论
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他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变化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是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地理学家之一。

他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通过在美洲的野外考察写成了三十卷的巨著《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晚年著有《宇宙》五卷,尽管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不仅包括地表各自然现象,还包括了人类社会活动。

卡尔.李特尔:李特尔是肩带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也是对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地理学家。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目的,要求人们将其活动及其空间作为一个统一的舞台,因而,要叙述的不仅仅是这个舞台本身,而是其与人的关系。

他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这并不是解释人地关系的正确方法,他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时带有浓厚的目的论色彩,把对地球和人的所有研究,都看作是上帝意志的层层揭示,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重大缺陷。

拉采尔: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释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可以说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的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人文地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人:小才啥都有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

3.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

4.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

5.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6.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即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7.文化适应:人类为了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生活条件而逐步创造的工具、技术以及组织形式等被称为文化适应。

8.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9.人口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质量为任务的一种社会政策,它是为达到特定目标,在国家的领导下,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和干预。

10.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产率)的过渡。

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11.人口老龄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逐渐驱于老年型的过程。

12.种族: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属于人的生物学方面的属性。

13.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流派regional geography区域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cultural geography文化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umanistic geography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计量-空间地理学派代表人物很多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radical geography激进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feminist geography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旧女权主义有差别)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

(旧)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代表人物:索哈(E. Soja)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地理学实证主义地理学注意两点:1)实证主义不是举实例2)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对经验的归纳或对理论的演绎,而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结构主义地理学表层结构(空间现象结构)——多样的深层结构(文化内具有共通性)——不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人文地理学派有:环境学派(拉采儿),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和白吕纳)区域学派(赫特纳和哈特)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和索尓)。

文化:是人们或民族的特定符号,规范,价值观念。

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是从各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点: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的特点:非自然状态下形成,存在功能边缘明显,具有执行功能的机构。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乡土文化区特点:既无功能区,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⑴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⑵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的作用;⑶环境条件差异性对文化有影响;⑷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三版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三版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三版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在地理环境中居住、生活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反馈。

而在人文地理学这个学科中,陈慧琳的第三版名词解释无疑是一本经典之作。

本文将全面评估并撰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人文地理学并认识陈慧琳的第三版名词解释。

一、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与意义1.1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指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及其地域差异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如何影响和被地理环境所塑造。

1.2 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人文地理学对于我们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模式和文化传承,理解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并为解决地域差异、社会问题等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二、陈慧琳的第三版名词解释的深度与广度2.1 深度评估陈慧琳的第三版名词解释以其深度的研究和全面的内容而闻名。

她对于人文地理学各个方面的概念、理论、方法进行了详细解释,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

在阅读本书时,读者可以逐步深入理解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解其应用和意义。

2.2 广度评估陈慧琳的第三版名词解释在广度上也具备了研究人文地理学全景的能力。

她涵盖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城市地理、农业地理、人口地理等。

通过对各个领域的细致解析,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人文地理学的不同方面,并认识到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对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三版名词解释的个人观点和理解陈慧琳的第三版名词解释是我在学习人文地理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她对人文地理学的深入探究以及对实例的剖析,让我逐步建立起对人文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和思维模式。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 1 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 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2.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地理关系的一种简称,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现象。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内部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机制。

4.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的人。

5.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规律,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或称文化环境、社会环境。

6.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在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下、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制宜的规划、组织和从事农业生产。

7.工业:从自然界中取得物质资源和原料,并把他们在工厂中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

8.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9.人口素质: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10.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特征人口数在总人口数中所占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11.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统称人口移动。

12.聚落:是指人类的各种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作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民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13.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14.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
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进
行解释,包括城市化、文化景观和人口流动。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逐
渐增加的趋势。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城市人口、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变化。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指由人类文化活动创造并表达出来的地理景观。

它是人
类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集合体,包括建筑、文化遗址、宗教场所、传统村落等。

文化景观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也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流动包括内部迁移
和国际移民两个方面。

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徙,包括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等。

国际移民是指人口
跨越国家边界进行永久或长期定居的迁移。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总结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城市化、文化景观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活动创造出来的地理景观;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空
间上的迁移和流动。

这些名词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文地理
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内容。

以上是对人文地理名词的解释,希望能为你提供相关知识,并满足
您对文章内容的需求。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3)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3)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3)人文地理名词解释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

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具体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人文、经济复合体系。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学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人地相关论。

(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

罗士培:适应论。

(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

苏尔: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

6、现代人文地理学:美国谢佛使作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学者, 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总体特征)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

7、中国: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

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

8、方法-论:(1)经验主义:观察是其重点,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2)实证主义: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相符,演绎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义: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4)结构主义: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

A、接触扩散: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4.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5.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6.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7.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和亨丁顿。

8.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和白吕纳。

9. 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

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0.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

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11.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

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12.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13.和谐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农业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

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

这种思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

14.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第3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经验主义方法论:其基础是归纳法。

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

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 实证主义方法论: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一、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二、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

三、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1)经济决定论的趋向。

(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

(3)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

3.人本主义方法论: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

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

(2) 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

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

5.遥感技术: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6.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5.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6.种族:即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8.种族主义:是指一种以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

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

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9.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

10.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2.敞田制: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各农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3.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4.现代农业特点:(1)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员所消费的;(2)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5.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

如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

皮包农场(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

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

(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6.农业景观:是人作用于自然的综合表现和积累。

既包括农田景观、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还包括土地利用形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