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合集下载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当前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重视阅读量的积累。

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开阔。

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在匆忙之中静下心来,我不断问自己:你引导学生读书得法了吗?真正帮助学生把读书所得转化为能力了吗?这里的能力我认为不单指学习方面,还应包括学生的生存能力。

这样的想法是源于我教过的学生,读了很多书,很爱读书,可书面和口头表达都成问题,与人交往也不通畅,有一点自我封闭的状态。

那么书读哪儿去了呢?很遗憾,任教两年,虽使他的学习状态有改观,但我一直无法走进他的内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现象的本质原因。

可见,如放任孩子去读,仅提供书目或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在研究读书的方法指导、思想引领等等,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就好比吃一顿自助餐,美食琳琅,个个营养,是否随意吃进去都有益处呢?在程序上也有先后之分,讲究吃的科学。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我找到了源头。

且看叶老的原文:“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

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指导不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近于标准。

一般指导自然愈完善愈好;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

总之,教师在指导方面多尽一分力,无论优等的次等的学生必可在阅读方面多得一分成绩。

单是考查,给分数,填表格,没有多大意义;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

”看,读书不是漫无目的,教师一定要有所思考。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心得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心得
叶圣陶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的
教育思想深刻而实践性强,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对他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叶圣陶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传统
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主张要让学生在研究中保持主动性,通过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
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使其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还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仅
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主张培养学生的品德,使其具备自律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的情感,
使其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
其能够融入社会并做出积极贡献。

在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过程中,我深受他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教育理念启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并对我的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够不断借鉴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一」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活。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

叶圣陶教育文集阅读感想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文集给
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读完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深受启发,有以下几点感想:
1. 人本教育的重要性
叶圣陶倡导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
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整个人的发展,而不仅
仅是研究知识。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致力于
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知识的基础上成为有道德、有创造
力的人。

2. 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
叶圣陶在他的教育文集中也强调了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并将
之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教育了解社会问题、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
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3.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叶圣陶提出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他认为教育应该贯穿个人的一生,并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总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他的人本教育理念、关注社会问题的观点以及对教育的持续性的认识都让我深受触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借鉴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的方式,为培养有道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精选21篇)《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1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还是第一次读,实在是惭愧。

但读了之后收获很多。

的缺确,文章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为教师的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叶圣陶先生曾提到“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识,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

“不教而教”的观点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叶老先生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

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叶老先生还表达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这些观点,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启发。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叶圣陶教育文集》这本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那就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这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文集是他对教育理念的总结和阐述,通过阅读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也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人为本”,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科举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叶圣陶的教育文集中,他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他还强调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的,注重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因材施教,让他们在自由和平等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同时,我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叶圣陶的教育文集还让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中国的教育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功利化倾向、教育资源不均衡等。

叶圣陶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也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总之,叶圣陶的教育文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著作,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相信,在叶圣陶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叶圣陶教育文集》有感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心文化史上的巨子。

他思想博大精深,著作等身,在文化教育界独领76年的风骚,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今年暑假,我怀着对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心,翻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跃入眼帘的是一个个鲜灵的故事,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作者那大海般宽容的胸怀,那天地般博大的爱。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叶圣陶老先生一生中编写和主持编纂的课本多达二三十部。

其中最主要,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开明国文讲义》等几种,其中《国文百八课》和《开明国文讲义》是这本书中主要介绍的内容。

《国文百八课》是依教育部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编辑的,供初级中学国文科教学之用,共六册,18课,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

《开明国文讲义》分为三部分:文选,文话,文法。

这本书的语言文字的叙述,有很多地方采用的是半文半白的方法,所以读起来确实仍然感觉很吃力,但最终也获得了一个最大的收获,了解了许多语文基础知识的前身及其了展过程,对于书中选取的文选我可是爱不释手,边读边有一种品味美味佳肴之感,特别是《落先生》一课,再次引起了我内心的波澜。

《落花生》一课,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书中描写的是在一个夜阑人静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农家小院内,品尝丰收的喜悦,谈论自己如何看待花生的场景,儿时读起此文,只是想要向书中的“我”学习,至于说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他便是木讷的,假期里,再次读起此文,一种古朴,温馨的情调顿时弥漫开来,再次阅读的感觉和儿时大不相同,竟然浮想联翩,呆坐在“农家小院里”不肯出来,偶然间,淡淡的忧愁之情泛波纹,轻轻地荡漾,反复品味书中的那句话:“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没有用的人。


我发现,思维浮动,记忆定格的时候,便是一个人的人生情感、人生味道最真最善的时候。

的确,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对教育有所用处的人,我该怎么做呢?又该做些什么呢?再回忆自己走过的路程,留下的一串串脚印,不免
有些愧疚,伤感之时,这些柔软的文字便成了我最好的宣泄,成了我一次心灵的排毒。

同时,以此更希望引起同仁的思考: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大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

就教育的目标来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就教育的理解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像个空瓶子,其中一无所有,开着瓶口等待着把东西装进去,另一派认为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工作。

就教育的方法说,一派注重记诵,使受教育者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另一派注重创新发展,不但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

就受教育者的方面说,受前一派的教育是“为人”,有人需要一批工具,你是应命准备去做工具,不是“为(别)人”是什么?受后一派的教育是“为己”,“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种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

也是《叶圣陶教育文集》贯穿始终所提倡的教育。

书中所提到的前一派教育的弊端,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在今天的教育界仍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尤其是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时,有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态度都由分数来决定,把学生当作一架考试机器,希望在他们的大脑中尽可能多的“填”入知识。

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学生也是有感情、有知觉的生命体,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感受。

通过本书的学习,使我再一次领略了教育的真谛——是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的健全比接受知识的多少要重要的多。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的高兴,发挥自己的天份、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仅仅一时感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向教育先哲学习,把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教育,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对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的给予关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的心灵、人格都健康发展。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学习、贯彻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他的理论: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快乐;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

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所以叶圣陶一贯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对学生光有爱还不够,还要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信任有时会创造奇迹。

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

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师生的关系才能空前融洽,让我们像叶圣陶一样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用宽容的心去引导,对待学生“不要教训,要劝说;不要灌输,要启发;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闷的课堂活起来了,使每朵思维的火花燃起来了,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教育氛围,让课堂成为民主、宽松的港湾,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