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doc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一《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二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乘分数》(2)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2)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同样也是难点。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以直观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直接发现结果,然后根据折出来的结果探索计算法则,放弃了教材中两次折、画的方法。
刚上完课,表面上感觉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教学过程有点脱节。
·敢于冲击教材。
一是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研讨。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以折纸涂色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
折纸是为了理解意义。
当学生由1/2某2的意义推测出1/4某1/2的意义是表示求1/4的1/2是多少时,我知道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说。
正是通过折纸,学生理解了1/4的意义,1/2的意义,才能理解1/4某1/2的意义。
因为学生只有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分数》教案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分数》教案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分数》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原理,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分数乘分数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练习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分数乘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关键点和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如:“小明有一块长为4/5米,宽为3/4米的草坪,请问这块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引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篇1《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__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篇2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明白得,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 /4,现在的单位1是1/2,然而关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现在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明白得差不多上同出一辙。
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差不多上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方法。
然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看起来不能够充分明白得,确实是太抽象了,尽管有图的辅助。
分开来看都能明白得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然而什么缘故1/2的1/4确实是1/8呢?这其间但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许多学生看起来钻到云雾里去了。
什么缘故呢?如何办呢?缘故专门简单太抽象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方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摸索,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摸索。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明白得就比例题数之间的明白得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差不多上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明白得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然而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
什么缘故不借助数量呢?假如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如此的情境,学生会专门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明白得算理。
苏教版小学《分数乘以分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分数乘以分数》教学反思第1篇:苏教版小学《分数乘以分数》教学反思核心提示:高年级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有解题能力这个内容的,分数乘法这个单元从知识点的序列上来说,不是很复杂,但是对于一些思想方法来说就显得比较丰富,同样的一个例题,每个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高年级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有解题能力这个内容的,分数乘法这个单元从知识点的序列上来说,不是很复杂,但是对于一些思想方法来说就显得比较丰富,同样的一个例题,每个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是想吸取百家之长,结果往往会将这节课上成四不像,究其原因就是少了自己的想法。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思维往往被一种标杆式的人物或者课堂所干扰,无论是知识点还是其他,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模仿、模仿、再模仿,也许只有不断的模仿才能保*不把知识点教错,几届毕业班下来,我更加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并在想,怎样做我们才能将这个点更好的教给学生?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始了今天的教学:这是分数乘分数的内容,核心知识点很单一: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的积作分子、分母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从认知角度来说,这句话可以训练计算法则,也可以训练对图式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如下:首先,对例题4进行讲解,主要是理解1/2的单位1是整个长方形,1/4的单位1是半个长方形,再从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今天,我教学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分数和整数相乘。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使我深刻地感到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关系。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以后接下来首先想通过从意义上理解分数乘法的方法,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我指着板书:3*2/15=2/15*3=2/15+2/15+2/15,要算3*2/15或2/15*3就是算什么?(算3个2/15的和)接着完成板书:3*2/15=2/15*3=2/15+2/15+2/15=2*3/15=6/15=2/5(公顷)到这里,老师以为学生很明白,接着就按照预设走下去。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篇1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学习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试着去解决课本上的几个问题:课上让学生交流探索的结果。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可以类推出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采用了折纸的方法,一步步的给大家讲解,效果也不错。
学生讲解的头头是道,说实话,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排学生的探究、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中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中检验猜想后达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由于学生的探究花了大量时间,最后只是对法则进行了总结,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很少,学生对分数乘分数到底掌握到什么情况心中没数。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课堂上无论事先设计的多么完善,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能死套教案,一定要灵活处理。
遗憾的地方:能讲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是听会的,个别学生对算理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会有一定影响,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帮助、多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篇2《分数乘分数》是我们六年级数学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优秀5篇)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优秀5篇)《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一每次上完公开课,我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如果让我再上一遍,我一定会这么上!从这节课中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再精雕细琢。
可惜的是,我只能上一遍,要想上第二遍可能还要等上一年。
所以,我要考虑全面,不能让这颗后悔药等到下一年。
解决问题是王校长的拿手课,王校长给我们做了两次解决问题的示范课,我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
相比王校长的课堂,我更显得捉襟见肘,拿不出台面。
不过我能够学习王校长扎实的教风,让学生都能学会这节课的知识点是我的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又有一个问题扑面而来:是小组合作?是学生自己探究?是老师讲授?想来想去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加以辅导。
可是,在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发现,好多学生对于单位“1”还是很糊涂。
不明白为什么前后的'两句话单位“1”变了,变了该怎么办呢?了解到学生对这道题目的一知半解,我想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两句话的含义。
于是,根据课本上小精灵的提示,能不能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加以理解?果不其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时就已经掌握了折纸的方法,那么这次也是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单位的变化。
从这点可以克服摆着我们面前的困难,由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回答,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的错误回答擦出课堂思维的火花。
如果让学生对错误进行讨论或者重新思考,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牢固。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如何去做,怎么面对,怎么处理这一类题目。
总之,今天的课堂改进之处还有很多,我会不断学习新教材,吸收新教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火花!分数乘法教学反思篇二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而且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
分析教学内容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备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乘关系即可,只是这个相乘的关系要有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
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
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
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1、通过学习教材理论的材料,我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即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中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主动探究、主动合作。
2、教学安排要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水平上。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分数乘分数》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学习这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试着去解决课本上的几个问题:课上让学生交流探索的结果。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可以类推出分数乘分数的方法。
有的学生采用了折纸的方法,一步步的给大家讲解,效果也不错。
学生讲解的头头是道,说实话,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很多时候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安排学生的探究、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中提出猜想,最后在举例中检验猜想后达成共识,得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理解算理,由于学生的探究花了大量时间,最后只是对法则进行了总结,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后面的巩固练习时间很少,学生对分数乘分数到底掌握到什么情况心中没数。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课堂上无论事先设计的多么完善,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而不能死套教案,一定要灵活处理。
遗憾的地方:能讲解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孩子是听会的,个别学生对算理仍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后续学习会有一定影响,对这部分学生要多帮助、多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上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可以,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成效地学习,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好。
本节课着力突出以下特点: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让学生上去就自学课本,而是先出示例3让学生试做,因不会计算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兴趣。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3篇)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数学分数乘分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常常对分数乘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刻,容易混淆各种概念,造成错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加强对分数乘分数的讲解,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算规则的掌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
他们往往将分数乘分数看作是两个分数相乘,而忽略了其中的乘法操作。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概念,即将两个分数相乘,并强调乘法的操作。
其次,学生对分数乘法的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入。
他们常常将分数乘法简化为对分子和分母的单独乘法运算,忽略了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重点强调分子和分母的乘法运算规则,并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关系,即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同时,我还发现学生在进行分数乘分数运算时,往往对分数化简不熟练。
他们容易忽略分数的约分和化简,并将结果写成不规范的形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分数化简的讲解,特别是对分数约分的方法和规则进行详细解释,并通过大量的例题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分数化简的能力。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在进行分数乘分数运算时,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
他们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口算错误、运算符号错误等,导致最后结果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分数乘分数运算的计算技巧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另外,我还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分数乘分数的运用不熟练。
他们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乘分数的运算形式不清楚,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引导他们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分数乘分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存在一些常见错误。
通过对学生教学反思,我发现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运算规则掌握不深入,分数化简和计算技巧不熟练,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运用不熟悉。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分数乘分数”这课时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后进行教学的。
就分数乘法在而言,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况且,我执教的班级所用的教材是“现代数学”,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敢于各抒已见。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试图改变传统的“精讲多练”做法,尽力放大其法则的探究过程。
现摘录三个主要片段。
[片断一]1、说说一张纸的的是几分之几?谁能用算式表示?生:× =2、学生小组活动:(1)请你们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把折出的用斜线表示。
(2)把画斜线的几分之一看作单位“1”,再折出它的,请把这个用方格线表示。
(要求:四人小组可以商量,但折出的几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3)把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打开纸看看方格线所表示的占整个长方形纸的,再写出结果。
3、学生汇报:(1)折纸过程:如第一次折了长方形纸的,第二次又折了的,用方格线表示的就是的。
……(2)算式:× = × = × = × = ……4、小组讨论:(1)读读以上这些算式,对于分数乘分数,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讨论,发现、归纳、小结,师板书: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
或: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片断二]:1、猜一猜这些题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 × × (学生猜结果,说理由: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2、能用你们发现的`“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吗?为什么?生: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乘才能用“分子不变,分母相乘”的这个方法去计算。
3、为什么可以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的方法去计算,你能想个办法验证吗?(1)小组讨论方法:(2)汇报:A、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先折出一张纸的,画上斜线;再折出的,画上方格,打开纸,用方格线表示的占整个图形的。
B、× 还可以用小数来验证:因为: =0。
数学课《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数学课《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的课程为《分数乘分数》,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比较基础的内容,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本次授课前,我已经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预习和复习,以保证他们对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2.掌握分数乘法的具体计算方法;3.能够独立完成类似的乘法计算题目,并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化简。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在引入部分,我首先回顾了学生之前学过的分数加减法知识,并强调了分数乘法与分数加减法有着不同的运算法则。
接着,我进一步引入了分数乘法的概念,以及它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用分数乘法计算购物时的优惠等。
2. 讲解在教学讲解环节中,我主要通过PPT展示,结合具体的计算例子向学生讲解了分数乘法的相关知识点。
我采用了多种方式,例如带分数的整数乘法求积法则,化简分数比大小,分数的逆等来进行讲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理解上的疑点和困难,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帮助。
3. 实践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完成一些关于分数乘法的练习题,让他们将前面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困难,并告诉他们如何在下一次的习题中避免这些错误。
4. 总结在教学总结环节中,我让学生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帮助他们更全面地掌握和理解了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并鼓励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继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以提高分数乘法的运用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学习分数乘法相关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些学生没有理解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应该更耐心地针对这些学生进行解释和帮助;其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我虽然让学生完成了一些习题,但缺少充分的反馈和评价,在下次教学中需要改进这一点。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周四下午小组内进行了课前备课,因为这节课的的学习目标有两个,(1)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2)一个数乘分数的的计算法则,文本上首先出示的是一个工人师傅每小时刷一面墙的,小时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列式没有问题,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也就是×,但是这节课的难点不是列式,而是如何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通过备课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来突破难点,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是直接出示例题让孩子列式,再出示动手操作的步骤和自学问题分别是(1)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用直尺找到这张纸的,并用斜线画出来,(2)再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找到它的,用双斜线画出来。
(3)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知道的?(4)观察×怎么等于的.,自己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5)从刚才的动手操作中你发现的表示的结果就是×,自己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自主学习后小组再合作交流,最后的疑难解答环节,再让孩子们提问,突破难点。
上课的过程中我是这样来操作的,动手操作环节,孩子们都在同桌的帮助下找到了,以及的,但是对于法则和意义的理解孩子有点含糊不清,我想如果这节课加上直观的课件演示一张纸的和的的过程,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上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可以,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成效地学习,总的来说教学效果还好。
本节课着力突出以下特点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让学生上去就自学课本,而是先出示例3让学生试做,因不会计算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兴趣。
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二、以生为本,转变角色,做好引导本课的教学,我始终做好学生与自己的角色转变。
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引导学生独立完成。
倾听学生答题的理由,发现错误,及时帮学生纠正。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1《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目标。
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纵观教材,树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案例一浙江版教材是这样安排和处理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引导学生想: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就是求1/2吨的3/4是多少,算式是1/2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2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
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
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
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 2019-06-08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
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
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
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 2019-06-08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
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
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
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 2019-06-08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
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
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
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 2019-06-08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
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
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
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 2019-06-08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
后面的1/2的3/4,以及对例5的两个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辙。
但要注意两者教学时的区别:例4是让学生从图中猜想(感知)出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结果。
例5是让学生先猜算结果,再用图来验证。
二者在教学中的顺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让学生从图形直观感知进而理会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但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好像不能够充分理解,确实是太抽象了,虽然有图的辅助。
分开来看都能理解——斜线部分是1/2的1/4,又是这张纸的1/8。
但是为什么1/2的1/4就是1/8呢?这其间可是隐含着两个不同的单位"1"啊。
学生能转得过来吗?单靠猜想感知行吗?教学时我是照书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学生好像钻到云雾里去了。
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原因很简单——太抽象了。
办法是有的——化抽象为形象:我们来看看练习九的第1题,与例题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例题是在数之间思考,练习中的第1题是在数量之间的思考。
不要小瞧这一点变化,借助数量来理解就比例题数之间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前面的几个例题都是借助具体的数量让学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数乘分数比前面的几个例题都复杂些,但是却摆脱数量而抽象成数,学生的思维难度陡增。
为什么不借助数量呢?如果把例题转换成像练习九第1题这样的情境,学生会很容易列式,也比较容易理解算理。
在此基础之上,再抽象成数,如例题式样的,学生学起来会好得多。
] 2019-06-08今天教学了分数乘分数(例4和例5),在课前研究教材时就觉得不太好理解,因为例题中都有两个单位“1”,比如画斜线的1份占1/2的1/4,此时的单位"1"是1/2,但是对于整个长方形来说是1/8,此时的单位“1”是一个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