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论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论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原因及矫治作者:黄钰林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0期关键词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道德教育作者简介:黄钰林,湖南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087精致利己主义这一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其源于北大教授钱理群在理想大学座谈会上对中国高等教育一番肺腑之言。
这一番言论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机制、高校“育智不育德”的现象的反思。
近年来,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更是引起大众对大学生道德的普遍关注。
(一)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具体表现1.具有高智商、高情商,善于伪装自己钱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中曾谈到:“我们的一些大学,都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钱老的这一番经典言论中可以归纳出精致利己主义的特点:具有高智商,高情商,善于利用规则,善于伪装自己。
2.逐利理性与自我利益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对个人主义的盲目崇拜,个人主义肯定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一定程度上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与此同时,如果过分重视个人作用、强调个人利益,那么这种逐利理性趋向消失,走向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极端,出现唯分数论等现象,学生学习仅仅围绕着考试技巧,而并未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求,会使学生丢失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最终沦为“考试机器”。
3.公共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是精致利己主义大学生的显著特点。
道德意识是公民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而拥有具有公共道德意识的公民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作者: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高中课文作文阅读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
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
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体制所欢迎的,因为他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那些笨拙的、只会吹牛拍马的人其实体制并不需要,对不对?就这种精致的、高水平的利己主义者,体制才需要。这样的人,正在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我最担心的问题。我讲这番话的意思,也不是要责备他们,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据说有一个没有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校里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这真让我目瞪口呆。公关思维、搞关系思维,已经渗透到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这是不能不引起警戒的。
因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和我们北大是有关系的,人们经常说北大是全国的尖子的集中地,北大要培养尖子,要培养精英。我自己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重视非精英,更重视普通的学生。正像鲁迅所说,可能有天才,但是没有泥土就没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作者: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推荐】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推荐】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近一段时间,教育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衡水二中与金刻羽,到谁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源源不断。
然而,教育问题绝不是教育不公这么简单。
这篇钱理群旧时演讲内容供大家思考。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者| 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07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我1956年中学毕业考大学,当年大学招生人数比中学毕业人数要多,我们那一代人不存在应试问题。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前不久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此语一经微博转发便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
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为何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使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在培养大学生时避免功利主义成为其指挥棒?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碰到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就受到过此种挑战。
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在“大萧条”危机的挑战下,生存成了美国大学教育的头等理念。
美国大学教育开始走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哈钦斯在1929年入住美国芝加哥大学时就毫不留情地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歧途,各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理念充斥其间,学校学科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学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这几乎就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了。
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首先,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最热的就是最好的。
从九十年代的法学学科到今天的经济学科,仿佛市场最缺乏的人才就是大学最应该培养的。
这就像是一个陷入沙漠深处的旅人,眼睛看见哪里仿佛有绿洲就认定哪里一定有水,但在很多情况下他所看见的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
长此以往,在这种误区中越陷越深,最后渴死的一定是凭借感觉寻找绿洲的“旅人”。
其次,当今的高校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培养大学中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直接推手。
在当今大学的校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组织——团委。
它直接控制着学校中各种社团的活动,名义上的指导实际上是控制。
正像中国人民大学陈伟副教授前不久在博客中所写的那篇文章一样(/s/blog_4acafcd70100tsv1.html)“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大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简单地说,就是唯利是图的社会精英分子。
他们的理念,用华尔街金融家的话来说,就是“Greedisgood”——贪婪是美好的。
他们最显著的行为特征,就是致力于在最短的时间,让自己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一般人过点小日子,即使算计精明危害终究有限。
而作为社会栋梁的精英分子,如果事事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不仅是北京大学,美国的常青藤高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全世界的精英商学院,都在培养这样的人才。
而且这些精英人才,这些年的努力奋斗,终于逐渐把美国拉下深渊。
在美国的社会体系里,他们是精英分子,是CEO、高级律师、议员、州长、将军、金融家、政客、IT暴发户……这些人勤奋努力,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尚,言谈举止优雅,善于包装自己形象,同时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谋取利益。
比如,在美国担任一家大公司的CEO,即使经营不善公司亏损,中途离职都有一笔很大的补偿费用——所谓“金色降落伞”。
比如,那些MBA商学院的金融高材生,设计出一款款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然后打包卖给投资人,自己早早赚得盆满钵满抽身离去,到头来留一个金融危机的烂摊子。
比如,那些议员部长甚至总统这些高官,离任后可以通过担任顾问、总裁,或者演讲出书赚大钱。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合法的,经得起任何会计制度和法律条款的质询。
比如那些互联网精英,一边把自己公司包装得神乎其神,股票价格炒到天上,公司赚钱却无所不至地下作下流。
八字没有半撇的技术概念,包装成科幻故事拿去融资换钱。
(马斯克表示躺着中枪)美国的那些知名律师,只要你付得起足够的律师费用,他们完全可以颠倒是非黑白,“Moneytalk”就是美国法律体系的写照。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
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导读】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一语惊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芮成刚被带走后,有人狂欢,有人叹息,有人喝彩,有人补刀,一个被忘却的词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重新回到我们面前。
开着捷豹、阿玛尼的西装、俊俏的面庞、剪裁细腻的发型、流畅的英语、出入高级场所、喝着拉斐,同时又极度没有同理心,为了利益牺牲立场,这些似乎都是的标签。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一语惊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利己主义不罕见,中国人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关键在于“精致”,“精致”并不只是外在的考究和形式的SMART,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折射---- 他们非常精于享受生活,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和舒适,并总能精心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提升和改变,精于打算和布局,给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精致的…..所有的精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甚至,连外在充满“正能量”的公益、简朴、乐善好施等也是被精致地策划出来,真假难辨。
那么,谁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当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那些道貌岸然贪污腐败的官员,还是商场上的精英阶层,是那些意见领袖大V们,还是丧失节操的专家学者们?2000年前的以色列,也有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当时的法利塞人,即社会的知识精英,熟读圣经经典、每日非常虔诚,他们的精致体现在繁文缛节的宗教仪式和信仰生活层面,他们甚至用锥子扎一下羊皮卷,就知道扎住了哪个字,他们不仅精致,还非常自义,他们会用“放大镜”挑剔和审判他人的罪,以此显示自己的敬虔和高尚。
当我们都在喊骂的时候,当我们在数算别人罪的时候,事实上,我们会有种“自义”------我的立场是对的,我再怎么样,也不会如何如何......到这种地步。
精致利己主义者(编辑版)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多方合谋的产物吴敏文(2015.07.16 《中国青年报》)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感叹: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利己主义者”,并为之深感忧虑。
其实,造成“利己主义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孩子出生之始,经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断强化,大学阶段不过使其越加“精致”而已。
【是怎样】首先,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家庭原因。
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8-4-2-1的家庭结构成为主体,独身子女“万千宠爱集一身”。
同堂三代甚至四代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多孩子的要求,不管合不合理,都被加倍地得到满足。
在这种娇惯、溺爱的环境中成长,很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为何这样①】其次,“唯分数论”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教育原因。
在中国,每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学时间,都能看到知名度较高的学校门口人群密集、周围道路水泄不通的场景。
家长们一张张焦渴急切的脸庞上冒着豆大的汗珠,这哪里是一次普通的送学,这分明是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很多家长认为,没有好幼儿园就没有好小学、没有好小学就没有好中学、没有好中学就没有好大学,没有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不可能成功。
而决定这一切的,就是分数。
在有的中学,对顶尖学生,学校不仅不收学杂费,还免费提供套房供家长陪读。
大学呢?不是刚刚爆出两所顶尖大学为了掐尖录取学生而出有辱斯文之招吗?【为何这样②】第三,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原因。
当医患纠纷、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道德困惑充斥社会时,大学这个曾经的象牙塔也已经不再是宁静的学问之所。
而大学,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和固化的关键阶段。
老师热衷于报课题申经费,对本是主业的教学工作不甚用心甚至敷衍了事,还有的老师过分到将学生当成自己廉价的优质劳动力——对学生而言,这不是活生生的“利己主义”教材吗?待到走向社会,面对拼能力不如拼关系、拼自己不如拼爹的现实存在,能不在学生心中加深对“利己主义”的认同吗?【为何这样③】“精致利己主义者”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这个群体的出现,提示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决定方向的关键点或者十字路口。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主义者精致的利⼰主义者,这个词语出⾃北京教授钱理群之⼝,说的是这样⼀群⼈:他们屈从于⾃⼰⼈性中的利⼰本能,利⽤⾃⼰的⾼智商,以及对于社会规则的深刻理解,通过表演、包装、精算、钻营的⽅式,来达成⾃⼰的⽬标,实现个⼈利益最⼤化。
⽐如那位不远万⾥归国投毒的黎⼩姐,便是个典型的案例。
美国的医⽣说了,她的病情不严重,居家隔离就⾏,她还是决定横穿北美,远渡回国,为的是更⼤的安全,以及更便宜的治疗成本。
起飞前吃了退烧药,落地前两个⼩时,才告知空乘真相,这时飞机已经准备降落,⾃然是不会返航了。
同时也尽到了告知责任,这样可以避免受到规则的惩罚。
你看我已经主动坦⽩,并没有隐瞒病情啊。
为了防⽌感染⾃⼰的丈夫和⼉⼦,将座位特意选得相隔很远。
处⼼积虑,精打细算,从头到尾,每⼀个操作都闪烁着精致的利⼰光芒。
精致的利⼰主义者投射出⼀种扭曲的、狡诈的、背离社会的⼈性。
⼈性是什么?⼈性是指⼈类所具有的⼼理共性,我们把这种共性解读为欲望,吃饱、穿暖、性爱、健康、安全、荣誉、受到尊重、⾃我实现等等。
从⽣存的⾓度来说,⼈有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所有的欲望都没有原罪。
⼈类的⼀切⾏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的各种欲望。
⼈性的⼆个本质从来没有变过:⼈是⾃私的,以及⼈是趋利避害的。
利⼰主义是个中性词,受⼈性本能驱使,⽆可厚⾮。
但我们并没有沦为欲望的野蛮奴⾪,变成彻底的利⼰主义者。
⼀是因为完全的⾃私不是个体的最佳选择,更好的选择是兼顾他⼈利益,达成持久共赢。
⼆是因为有各种社会⼿段在束缚我们的过度欲望,道德、伦理、规则、法律等等,将我们⼼头的猛兽牢牢锁住。
合理地安置⾃⼰的欲望,是⼈类这种社会性动物在漫长的权衡博弈后,做出的优化选择。
个体必须让渡⼀部分利益给他⼈或集体。
客观来说,所有⼈都是⾃由的。
你有⼀副⼤脑,有能够活动的四肢,可以随你的⼼愿和能⼒,做任何事情,做⼀切你认为能够让你利益最⼤化的事情。
你可以因为向往美好的⽣活,追寻学习的机会,或者其他什么理由,选择移民海外,异国留学。
要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要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利己主义,从本质上来讲,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披上社会主义外套的小资产阶级。
这些人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圭臬。
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自己获利,对于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常常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能有便宜先占了再说,至于会不会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则不在他们考虑范围。
他们还常常会说:“就算我不占便宜,别人也会占便宜,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就算有人指出了他们的自私性,他们也从来不反思自己,而是怪罪社会,认为是社会环境就这样。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体制内就表现为凡事只唯上不唯实,天天琢磨领导爱好,时时钻营升迁之道。
一旦自己拥有权力,就会把权力发挥到极致,甚至只顾自己升官不管下属死活。
他们早就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从入党开始就只是把入党当成一种政治资本。
他们从来不读马列,只钟意“厚黑学”“官场之道”,更不谈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了。
毛主席早在1937年的《反对自由主义》就对自由主义做了深刻的分析。
从本质上来讲,精致的利己主义就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甚至是最具有现代特色的自由主义。
然而,危害并不比自由主义小。
细细看来,党的十八以来查处的贪官污吏,几乎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在很长时间内都将自己伪装得很“精致”的样子,其实内心里早已腐败不堪。
可想而知,这种人在一段时间来,已经不是少数。
确实,已经到了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时候了。
论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原因及矫治
论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原因及矫治作者:黄钰林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0期关键词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道德教育作者简介:黄钰林,湖南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4.087精致利己主义这一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其源于北大教授钱理群在理想大学座谈会上对中国高等教育一番肺腑之言。
这一番言论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起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机制、高校“育智不育德”的现象的反思。
近年来,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更是引起大众对大学生道德的普遍关注。
(一)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具体表现1.具有高智商、高情商,善于伪装自己钱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中曾谈到:“我们的一些大学,都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钱老的这一番经典言论中可以归纳出精致利己主义的特点:具有高智商,高情商,善于利用规则,善于伪装自己。
2.逐利理性与自我利益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对个人主义的盲目崇拜,个人主义肯定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一定程度上激起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但与此同时,如果过分重视个人作用、强调个人利益,那么这种逐利理性趋向消失,走向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极端,出现唯分数论等现象,学生学习仅仅围绕着考试技巧,而并未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求,会使学生丢失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最终沦为“考试机器”。
3.公共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是精致利己主义大学生的显著特点。
道德意识是公民立足于社会的根本,而拥有具有公共道德意识的公民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不敢抱太大希望了。
他们说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
北大钱理群教授演讲时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正源于此。
有人为这个词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
的确,利己并没有错。
但是极端利己并通过知识伪装自己的人就可以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为他们提供了伪装的平台,使他们愈发的“精致”。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将“宁人负我,毋我负人”奉为圭臬。
他们并不存在奉献意识,“社会责任”不曾在他们的字典中出现,他们跟也不相信情怀,甚至对情怀拥有者进行嘲讽和奚落。
十二年寒窗苦读,一举考入名校。
进入名校的学生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们更容易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拥有更好的平台,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但他们往往把这些机会仅当做自己人生的跳板,却没有想到回报社会奉献国家,更多的人一有机会便选择移民。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前央视主持人芮成钢。
2014年7月在媒体圈,芮成钢被带走的消息引发了一阵骚动,曾经的媒体人、知名微博博主五岳散人这样描述了他对于芮成钢的印象:“与这位主持人在各种活动上见过几次,最为接近的一次是头几年美国大使请客吃饭,一桌人都准时,他迟到,来了也并不与其他人打招呼,直接就开始与大使交流,别人很难插上话。
对他这种完全没有礼貌的行为不爽,但英文确实好,远比我等流利。
”国内某知名网站曾评价说:“芮成钢反映了中国当下年轻人的一种人群的代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标签的“精英”,但是却缺乏了最基本的同理心。
他们只为强者代言,从来眼里没有弱者,这种人,是某种体制下的宠儿,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一直是宠儿,但是我知道的是,我不欣赏他们。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谁培养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一己利益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言行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的是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情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事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上就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注释。
在崇尚个人自由和提倡个体权利的今时今日,利己主义者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每个人的应有的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都理应被尊重和保护。
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发展和实现,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但是,若“利己主义者”前面被加上“精致的”一词,这样的性质就大不一样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攻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甚至他人利益都可以为了自我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目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成功学,就是崇尚实用主义、实利主义的“多快好省”,推崇“高智商”、“好形象”而且善于把握一切机会往上走。
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教育紧紧地围绕着应试和就业而展开,仿佛其它的一切变得无足轻重。
在这样的前提下,孕育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如今的高等教育,各种急功近利的理念充斥其中,学校学科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学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社会上近几年的热门行业、职业,成了许多高校追逐的“热点”,相关专业,师资、课程设置、教学设备硬件方面等都没有准备好,就盲目地匆匆上马,迎合所谓的“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成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利益成了培养人才的驱动力。
急功近利成了教学思想时,学生便学会了“投资作业”、“投资考试”、“投资老师”等等,期望收获学业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等等。
投入产出是每天的主题,只有自己的利益才会驱动自己去付出,他们关心的只有如何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
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素材
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素材
案例一:
钱理群教授的一个学生,上课时坐在第一排,总能及时地对他的课程内容做出反应,这让他感到非常亲切。
下课后,这位同学会跑过去跟他交流,把他上课的内容讲得头头是道。
自己的课能被学生理解透,钱教授非常高兴。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他对那位同学的好感倍增。
第四次的时候,那位学生提出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为自己去美国留学写一封推荐书。
钱教授爽快地答应了,然而写完之后那位学生就再也没有出现了。
案例二:
说一个大学里真实的事,一个大四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担心自己有一科成绩影响保研,为此,找到他们系主任,让其帮忙支招,并表示只要保研成功,就报考这个老师的研究生,后来,保研名额下来了,他认为是自己本身够,老师也没帮什么忙,就去报其他老师的研究生了,当然人为自己想,很正常,但他没有和这个老师有任何交代,其实随便找个理由,比如说更想研究另一个领域的问题,和老师这么诚恳说下,谁都能理解,他却没有这么做,这件事给老师的印象相当不好,感觉自己被学生利用了,后来这位老师由系主任提升为院书记,做国家大项目的机会多了,这位同学有点后悔当初没选这个老师当导师!。
2022届高三月作文“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2届高三月作文“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作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
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则材料呈现的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应该是使天下归仁,也就是创造一个具有普遍善意的美好世界。
这种追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超越性关怀,超越现实的障碍,超越对个人自我命运的关怀,把视线投向外部世界,关注他者的命运和福祉。
这种超越性关怀也即我们常说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这种关怀是以利他为主的。
这是一种浓厚的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
第二则材料: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2400多年前到1200多年前,从曾子的提出到杜甫的身体力行,我们看到儒家所提倡的承担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精神在中华文化中的传承和发扬,特别体现在读书人身上。
第三则材料: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
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针对当今的社会问题提出的,也是省实验中学校长马玉霞在学生毕业典礼上讲话的主要观点。
钱教授指出:“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他们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不关心也不屑于关心世界上其他阶层的人,个人的私欲是他们的唯一追求和目标,对社会影响和危害很大。
”钱教授的话令国人警醒,我们决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虽然一个人成长的道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无论将来做什么,都应该记住: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得到了什么!学会关爱、懂得尊重,努力成为身心健康,充满自信,具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和领导潜质的杰出公民!。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大教授钱理群言: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至此,一个新的名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走进们的视野。
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非是两个重点,“精致”“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己可分为两种,一种可理解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利其实无可厚非。
另一种则是摒弃道德、法度,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这种既想“利己”,又想取得“好名声”的人就开始在“精致”上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也就变成了“精明算计”“巧于应对”“善于钻研”和“致力表演”。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智商高,财商高,精通世俗,处事老到,善于抓住机会,通过“表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如去年,芮成钢被检方带走,连话筒都还来不及放下就“失联”了。
纵观芮成钢的人生历程就会发现,他是典型的“中国梦”的代表,从小品学兼优,以合肥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外交学院,后来又在央视混的风生水起。
从质疑星巴克,代表亚洲到质问骆家辉,提问奥巴马中不难看出他的成就有多大。
在芮成钢的“成功字典”中你一定会发现一个词叫审时度势,在单位,他总是和领导走得特别近;在采访中,他时时刻刻都在推销自己和自己的国家。
与此同时,“小皇帝”詹姆斯离开热火,加盟骑士,只为高新。
他与芮成钢类似的是都有杰出的才华,过人的能力,通过手段达成目的。
有人批判詹姆斯“抱大腿”,这个词用在芮成钢身上同样适用,只不过芮成钢抱的是一张国家主义的名片。
芮成钢处事老到,善于表演,懂得审时度势,这及其符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定义。
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形成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个,家庭因素、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近一段时间,教育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衡水二中与金刻羽,到谁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源源不断。
然而,教育问题绝不是教育不公这么简单。
这篇钱理群旧时演讲内容供大家思考。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者| 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07 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 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我1956 年中学毕业考大学,当年大学招生人数比中学毕业人数要多,我们那一代人不存在应试问题。
再早几年,我想蔡恒平他们那个时候,可能也不存在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你们恰好碰到了,两个东西都给你们遇上了,这是这一代大学生所必须面临的现实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就业问题给我们大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正是这一严峻的现实,出现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论调,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澄清。
这里我想谈谈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关系的四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就业难,确实暴露了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造成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大学应该进行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的更新调整。
这是大学教育改革必须有的一个内容。
第二,我们要具体分析一下,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在哪里。
在我看来,个重要方面是精神素质的问题。
很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有许多批评,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听一听这样的批评。
他们主要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是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一个是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还有知识面太狭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精神素质问题。
而这种精神素质问题,就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后果。
正是因为这样,大学教育就应该补这个课。
中学的应试教育造成了你们这些毛病,这些弱点应该在大学里弥补,大学不仅仅使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技术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现代公民。
如果不着眼于这点,只是按职业知识、技能的要求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那么,你们中的许多人就很有可能在中学成了应试机器,到大学又成了就业机器,这样来度过自己的青春时代,且不说会影响自己一生的长远发展,单就个人生命而言,也太委屈自己了。
第三个问题,我们对就业问题的看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
我们常说未来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这个社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职业转换很快,很少有固定一个职业的人,因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不断有一些新的专业、新的课题、新的职业出现。
这使得每个人必须不断变换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现代知识、信息社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这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们那个时代分配到哪里,就永远不动了,一辈子做这个事儿。
现在不行,它是不断变换的。
你们可以问问蔡恒平这些师兄,他们从北大毕业以后换了多少职业。
他们现在的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不是在北大学的,但北大训练了他的基本观念、能力,他们就能不断地变换自己,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变化着的需要。
这就是说,未来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对人才是有自己的要求的,简单地说,它要求两种能力,方面,应变能力要强,一方面创新能力要强,这是新的人才观。
如果你过早的只顾及某一个职业,某一方面的训练、过分狭窄的训练,就不能适应未来的竞争。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的竞争,一个学养的竞争,一个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
因此仅仅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为自己设计个全面的发展的规划。
在我看来,大学里,除了我刚才说到的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要成为现代公民之外,至少应该具备三大能力。
一个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这里包括中外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利用文献、工具书等能力。
第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第三是思维能力,具有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
具备了这三大能力,你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强了,可以不断变化自己的工作和社会角色,这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如果大家放弃这一点,只一味追求眼下的市场需求,把自己的视野、知识面、能力训练弄得非常狭窄,那么即使取得了一时之效,可能找到了一个工作,但是底气不足,在持久竞争中迟早要被淘汰。
所以我要提醒在座的诸位,你们已经吃够了应试教育的苦了,在应试教育之下,你们的学养、素质已经非常的狭窄了,如果在大学里再浪费大好时光,再只关注一些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对自己长远发展的培养,那你是目光短浅,你要抱恨终生。
第四个方面,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具体技能培养的问题,但我觉得只要在工作之前进行训练就行了,大家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终身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理念。
具体的培训是可以通过训练班来解决的,不是在大学里来解决的。
大学适当开一点这种课我也不反对,但大学主要的,我想还是我刚才所提到的两方面的发展,一个是作为人的现代公民的全面发展,一个是基本能力的培养。
否则的话,眼光狭窄地把我们的大学办成一个职业培训班,那可能再度耽误大家,而且可能整个地耽误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
这是我去年感到沉痛的第一条新闻。
大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才尖子?第二条新闻也让我吃了一惊。
说新生未入学,家长和学生就忙成一团,通过一切途径,找各种关系以求打点、照应。
据说很多大学生,还没上大学,就开始打听,大学英语课,是某某老师教的?哪个给分数高?团委和学生会哪一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还没进学校就开始打听这些消息。
据说有一个没有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校里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真让我目瞪口呆。
公关思维、搞关系思维,已经渗透到大学一年级学生中,这是不能不引起警戒的。
因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和我们北大是有关系的,人们经常说北大是全国的尖子的集中地,北大要培养尖子,要培养精英。
我自己并不一般地反对精英,但是就我个人来说,我更重视非精英,更重视普通的学生。
正像鲁迅所说,可能有天才,但是没有泥土就没有天才;而且,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但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培养精英是无可厚非的。
们现在需要讨论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精英,或者我们每个同学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尖子?这个问题是更加重大,也许是更加严峻的。
我现在恰好对这些尖子学生非常担心一一当然不是全体但是相当一部分尖子学生,也包括北大的尖子,让我感到忧虑。
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讲时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
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 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坦白地说,我接触了很多这样的学生,甚至觉得这都成了种新的社会典型,是可以作为一种文学的典型来加以概括的。
F面就是我的文学概括,并不具体指某一个人。
比如说吧,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
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
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
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
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
到第四次他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
”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
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精神的资本家”,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
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
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
这就是今天的北大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
问题是,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体制所欢迎的,因为他很能迎合体制的需要,而且他是高效率、高智商,可怕就在这里。
那些笨拙的、只会吹拍马的人其实体制并不需要,对不对?就这种精致的、高水平的利己主义者,体制才需要。
这样的人,正在被我们培养成接班人。
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我最担心的问题。
我讲这番话的意思,也不是要责备他们,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