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模型建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减数分裂》模型及模型方法

《减数分裂》模型及模型方法

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案例研究――对《减数分裂》的模型建构教学的思考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标准对我国的普通中学生物学教育确立了许多现代化的教学目标。

由于模型和模型方法在现代生命科学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现代高中学生必须了解和应用的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不仅对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有帮助,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认知观,同时还强化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

因此,新课标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之一。

一、关于模型和模型方法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

(一)模型的内涵与分类所谓“模型”,就是模拟所要研究事物原型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是事物原型的某个表征和体现,同时又是事物原型的抽象和概括。

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

模型一般可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大类。

物理模型就是根据相似原理,把真实事物按比例大小放大或缩小制成的模型,其状态变量和原事物基本相同,可以模拟客观事物的某些功能和性质。

物理模型可分为物质模型和思想模型。

生物学中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和模拟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而细胞结构模式图、减数分裂图解等则属于模拟模型。

思想模型是事物在人们思想中的理想化反映,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延伸。

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

如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

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黄石市第一中学李珺一、实验教材分析1 地位: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的内容。

2 作用:巩固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对后面基因重组的学习非常重要。

3 特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复杂,该部分内容知识点分散、理解难度大、概念易混淆,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抓住本质。

二、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规律性变化,能识别并绘制模式图。

②学生能够展示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及其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等行为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学生提高模型建构意识,提升动手能力,团队交流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模的过程,亲自感受和认同模型建构这种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1 学法设计:本实验模拟和探究双管齐下,不同于探究性实验需要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

本实验重在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2 创新:①教材中使用橡皮泥模拟染色体,但橡皮泥黏性强,易断裂,故将橡皮泥换成配套硬塑料染色体。

②由于模拟活动二中很多与活动一重复,可将模拟活动二在进行模拟活动一的过程中完成。

将模拟活动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主要行为模拟两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可分为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一)问题激趣展示PPT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种自然现象。

设问目的:留足悬念,激起探究欲望,与后面基因重组内容产生联系。

(二)活动探究1 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多媒体播放减数分裂过程动画,请学生描述并回忆总结。

梳理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四分体”等核心概念。

2 模拟活动:展示实验材料:硬塑料制染色体四条(红色黄色各两条,包括染色单体八条);吸铁石展示板。

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

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

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第一篇:实验创新(原创)-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教案建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新模型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有丝分裂”是人教版《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1节“细胞增殖”的内容。

有丝分裂是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必经途径,是孟德尔遗传两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时也是生物三种可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和生理基础,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无论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及行为变化均最明显。

由于细胞分裂是一个微观、动态、连续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了一定难度。

通过建立模型,模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理解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多种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以及他们数量变化的曲线绘制及应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实验的原型是利用橡皮泥捏出染色体,在纸上画出的初级精母细胞内,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

此原型不足之处:1、原型实验为分组实验,但橡皮泥太软且带黏性,拿起来容易断裂,不便在黑板上做演示实验,也无法结合演示展开各个时期的特点讲解。

2、开始即用橡皮泥做成染色单体,不能体现染色体的复制,也无法体现同源染色体从配对到四分体的变化过程。

3、模型使用完后,可能出现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混合在一起,且橡皮泥干后硬化,不易长期保存,无法为以后的教学活动重复利用。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1、利用小朋友使用的爬行垫,剪成染色体的形态,在着丝点的位置巧妙嵌入超强磁性的小块磁铁,可以吸附在黑板上清晰地展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遗传实验 减数分裂

遗传实验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装片制作与观察1 引言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配子时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形式。

减数分裂后产生的配子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称作单倍体(haploid)细胞。

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结合使得合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相同,从而保证了子代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而另一方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时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使得染色体上的基因得以重组,因而后代的表型更具多样性。

减数分裂相与又是分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减数分裂可划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具有较长的前期,可划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浓缩期(终变期)。

在该时期中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2 实验材料及器材雄性蝗虫一只(每组一只)、显微镜、解剖针、解剖剪、载玻片、盖玻片、平皿、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生理盐水、吸水纸3 实验步骤1.取材取雄性蝗虫,从尾部两侧剪开体壁,直至双翅基部,掀开背板露出内部器官。

可见一对淡黄色的精巢位于消化管背面。

用镊子取出精巢置于平皿中,滴数滴生理盐水以保持湿润。

用镊子或解剖针将精巢分离开,可见大量细条状的精细小管。

2.制作装片从盒中取出载玻片,尽量擦干。

用镊子夹取1-2条精细小管置于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将水小心地吸干,注意不要将精细小管吸走。

在精细小管上滴加一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室温下染色10-15min。

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垫1-2层吸水纸,一手稳住载玻片和盖玻片防止发生滑动,另一只手用解剖针柄敲击盖玻片以使精细小管中的细胞分散。

3.镜检先用4倍或10倍物镜观察,当找到良好视野后换40倍物镜或100倍物镜(需要使用镜油)。

寻找和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并选择两个典型的细胞分裂相进行手绘。

4 实验结果从显微镜下寻找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

前期Ⅰ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纤维样,虽然已经完成复制,但看不到成双的染色体。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但此时四分体的结构并不清晰可见。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优化与创新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优化与创新

----------------实验教学2021年第4期(x)“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优化与创新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山西太原(030006)武阳韩晓静摘要减数分裂是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等知识的基础,其内容比较抽象、过程比较复杂,不易掌握。

为了更好地突破该难点,利用讲授法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本节实验课进行了创新和 尝试。

关键词减数分裂;磁性白板;磁条;模型构建文章编号 1005 -2259 (2021) 4x-0044 -03“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是人教版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的一个典型模型建 构案例。

减数分裂相关内容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 点和难点,是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人类 遗传病和生物进化本质等知识的基础。

运用传统教 学方法进行授课时,学生往往感觉该知识内容抽象、过程复杂,尤其对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难以掌握。

为 此,笔者采用讲授法与模型构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 本节课进行了创新和尝试。

教材选用橡皮泥模拟染 色体,不仅不利于保存,也不能多次使用,所以笔者尝 试了一种新的实验材料,将磁板剪成小条,模拟染色 体,不仅能够贴到教室白板上,供学生进行展示分析,还可以多次利用,实验效果很理想。

1材料准备1. 1准备磁板和磁条白磁板,尺寸为420 m ni x297 m m x 1mm,具有 磁性,可吸到任何铁制品上,也可以吸附磁条,表面可 用水性白板笔或者涂鸦笔进行书写。

红、蓝磁条,有 长、短两种类型,尺寸分别为150 m m x 15 m m和 80 m m x15 mm,材质同白磁板。

活动中2人一组,每组2张白磁板、2个红长磁条、2个红短磁条、2个蓝长磁条和2个蓝短磁条(图1)。

T i T f图1白磁板和磁条1.2制作染色体模型将两条同种颜色的磁条进行交叉,代表含有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

用白板笔在磁条的中段画 实心圆点,代表着丝点。

其中,蓝色磁条代表来自父 本的染色体,红色磁条代表来自母本的染色体。

遗传学实验 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遗传学实验 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

实验二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PB12210261 徐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本实验选取玉米雄花作为实验材料,首先将已固定好雄花的花药剥离出来,然后通过对花粉母细胞进行解离、染色、压片来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关键词】减数分裂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 we chose Zea mays as the material. We got a lot of cells in meiosis. Then we disposed the cells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he meiosis.【Key words】Meiosis leptonema zygonema pachynema diplonema diakineses【实验部分】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2、熟悉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加深对减数分裂的认识;3、掌握植物花粉母细胞的压片技术和方法。

二、基本原理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性母细胞(2n)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形成四个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n)。

经过受精,雌雄配子(n)融合为合子,又恢复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

确保了亲代与子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相对的遗传稳定性。

在适当的时候采集植物的花蕾制备染色体标本就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

整个减数分裂可分为下列各个时期:第一次分裂前期Ⅰ减数分裂的特点之一就是前期Ⅰ特别长,而且又较复杂。

通常根据细胞核内结构变化特征又将这一期分成五个时期,即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细线期(leptotene):这是减数分裂的开始时期,染色质开始浓缩为细而长的丝状,首尾不分,且细线局部可见到念珠状颗粒,即染色粒。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STEM教育是一种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减数分裂是一种细胞分裂过程,其过程中细胞将染色体拆分成两份并分别移到两端,最终形成两个新的细胞。

基于STEM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将减数分裂过程制作成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模型所需材料:
- 硬纸板
- 塑料管
- 稻草
- 彩色细绳
- 彩色珠子
- 明胶
模型制作步骤:
1. 切割硬纸板,制成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

将它们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以表示细胞的不同部位。

2. 将塑料管垂直地贴在硬纸板的中心位置,通过明胶将其固定。

3. 将稻草放在塑料管两侧,用明胶固定,以模拟染色体的分裂。

4. 用彩色的细绳将珠子串成线,将该线穿过塑料管的一侧,再穿过另一侧,以模拟染色体的拆分并移动到两端的过程。

5. 将明胶涂在细绳的两端,将其固定在硬纸板的底部,以模拟染色体的锚定。

6. 最后,将两个长方形板连接在一起,并在底部加上支架,使模型可以自立。

以“减数分裂”为例展示模型构建的美妙

以“减数分裂”为例展示模型构建的美妙

N A, 而染色单体并不是在每个时期都 出现。 则 国 为染 色 证、 辩论、 修正 , 高中学生虽然具备 了一定 的观察 和认知能力 , 但 然存在 D
持 续 保持 的能 力 还 不 够 。所 以 , 教 师 在 教 学活 动 中可 以引 导学 生 单 体 。 通 过小 组 合 作 、 展 示 和 交 流 提 升 知识 技 能 。针对 于 此 , 以“ 减数 分 然后再来推测剩下的两种 图形的内容 , 发现 囫 与 ■ 的比例 裂” 的 教 学 为例 展 示模 型构 建 的美 妙 。
雌性 动 物 减数 分 裂过 程 的制 作 , 然后 各 组 的各 个 成 员再 细 分任 务 ,
最后通过观察染色体 、 染色单体和 D N A数量的变化弄明 白4
图可 能 代 表什 么 时期 的什 么分 裂 。 通 过 甲柱 形 图 中染 色体 与 D N A
的比值为 1: 2 , 无染色单体 , 此时期应为有丝分裂的前期或 中期 ,
制作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时缠绕在铁丝上的颜色是否相同?
制作 同源染色体呢? 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 中染色体之间的颜 散 乱 的 知识 点 有机 的联 系起 来 , 从 而 帮 助理 解 、 记忆 。 本 节 内容 仅
色、 大小 、 长短 又是 怎样 变 化 , 特别在后期与有丝分裂有何不 同? 凭构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 还不能使学生在对于进行各时期变 染 色 体 向 两极 移 动 时 , 代 表 染 色 体臂 的铁 丝 应 向哪 个 方 向弯 ? ③ 化 的 具体 内容 及 细胞 的名 称 有本 质 上 的 认识 , 那 么通 过 概 念模 型 同种 雌雄 动物 的减数 分 裂 过 程 中 ,染 色体 、 D N A的 数 目及 细 胞 的 分 裂 方式 相 同吗 ?

实验十二细胞减数分裂实验

实验十二细胞减数分裂实验

减数分裂末期Ι(玉米花药压片)
•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为细丝状、核膜 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
实验报告内容和要求
• 减数分裂:前期I的偶线期、双 线期、终变期和中期I各绘一图
• 以点线结构绘图,各细胞结构标 注清楚
• 简述各分裂时期分裂相形态特征及 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实验十二 细胞减数分裂实验
细胞的减数分裂
(必做,综合性实验,4学时)
概述
细胞分裂
细胞的生长与增殖是生命的重要特征,是生 物繁育的基础.每个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才 能达到生长与繁育的目的. 因此细胞分裂 (cell division)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
细胞通过分裂将复制的遗传物质均匀地分 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证了细胞遗传物质的 稳定.
减数分裂前期Ι(玉米花药压片)
• 偶线期: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即同源染色体联 会(synapsis) 。 配对后同源染色体形成二价体(bivalent). 染色体虽然比细线期清晰,仍然细长,尚不能辨清其 数目.
减数分裂前期Ι(玉米花药压片)
• 粗线期:染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粗变短,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成, 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四分体染色 体),染色体头尾基本可见,核仁附着在特定的染色 体(核仁组织者染色体)上.
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Ι的显微观察内容
➢ 细线期(leptotene) ➢ 偶线期(zygotene) ➢ 粗线期(pachytene) ➢ 双线期(diplotene) ➢ 终变期(diakinesis)
中期Ι 后期Ι 末期Ι
减数分裂前期Ι(玉米花药压片2N=20)
• 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 粒.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光镜下分辨 不出双线结构.

《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的模型构建初探

《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的模型构建初探

《减数分裂》教学过程中的模型构建初探平桥中学杨娟一、背景20世纪末,我国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其中有一点是要求教师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和要求,要有能力去设计一系列目标明确、教学方法适当的学习活动,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地将生物学模型与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列为学科知识的重点。

《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学考试大纲》中又在能力要求中明确了建立模型的地位。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模型构建的教学方法来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

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吃下了”。

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重点、难点知识需融入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问题的提出“减数分裂”是必修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人类遗传病和生物进化的本质等知识的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普遍反映该内容太抽象、太多,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曲线,更是难以掌握。

因此我在上本节知识的时候尝试使用模型构建来突破这些难点。

三、问题的解决难点1: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概念模型构建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减数分裂的图解(观察物理模型),我在黑板上画减数分裂前期的细胞图。

师问:(指着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图)在老师所画的细胞图中,两条染色体能两两配对,这是染色体的什么行为?生答:这是染色体的“联会”行为。

师问:减数分裂过程中,哪个时期染色体会有联会行为?生答:在减数分裂的前期师总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前期,这时期由于染色体两两配对,这样,一对联会的染色体就有四条染色单体,这样的结构又叫四分体,因此,这一时期又可以称为四分体时期。

师问:在我们学习有丝分裂的时候染色体有这些行为吗?生答:没有师问:对,这是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特殊的行为,我们把在减数分裂的时候能联会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大家仔细观察能联会的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有的同学已经发现了特点,大家争先恐后的回答)生1:我发现了他们的大小和形态都很相似。

高三生物——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高三生物——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

高三生物——活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实验解读1.实验原理及优点1)减数分裂的特点: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分裂。

2)模型解释生物学现象的优点:直观简单易懂。

2.实验步骤1)用橡皮泥先制作2个蓝色和2个红色的染色单体,每个长5_cm,粗细与铅笔相当;再用同样的方法,制作2个蓝色和2个红色的染色单体,每个长8_cm,粗细与铅笔相当。

(2)把颜色和长短一样的两个染色单体并排放在一起,在两条长 5 cm的染色单体中部用一根铁丝把它们扎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铁丝代表着丝粒。

用同样的方法做出其他3条已复制的染色体模型。

3)在大纸上画出一个足够大的纺锤体,使之能够容下你所制作的4条染色体。

让两条5 cm长的染色体配对,让两条8 cm长的染色体也配对,并放在赤道面上。

4)捉住着丝粒把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别拉向纺锤体相反的两极。

一旦染色体移到了两极,减数的第一次分裂就算完成了。

5)在这张纸上再画两个纺锤体。

这两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其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

6)把每一极的染色体排列在新纺锤体的赤道面上。

解开每个染色体上的“着丝粒”,抓住每一个染色单体上原先“着丝粒”所在的位置,把染色单体拉向纺锤体的两极。

最后,在你所得到的每一条染色体的外围画一个圆圈,这就代表形成了新的细胞,共画4个圆圈。

命题点一实验原理、步骤和现象1.(2020·“七彩阳光”研究联盟联考改编)下列关于“减数分裂模型的制造研究”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用4条红色橡皮泥和4条蓝色橡皮泥制作已复制的2对同源染色体B.需将两条颜色相同的染色体配对C.模拟过程中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都不含有染色单体D.模拟制作过程中,解开每个染色体上的铁丝,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答案A解析可用4条红色橡皮泥和4条蓝色橡皮泥制作已复制的2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染色体配对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需要将颜色不同的染色体配对,B错误;模拟过程中第一次被拉向两极的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C错误;模拟制作过程中,解开每个染色体上的铁丝,表示共用着丝粒的染色体分开,D错误。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摘要】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介绍了基于“减数分裂”概念的模型制作过程。

在解释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详细解析了“减数分裂”的概念,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在模型制作中的应用,介绍了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模型制作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论部分分析了“减数分裂”模型制作的可行性,讨论了STEM教育理念的实践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STEM教育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减数分裂、STEM教育、模型制作、实验材料、步骤、结果分析、制作可行性分析、实践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减数分裂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物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在有丝分裂之外另一种重要形式。

它是生物细胞有性生殖中的重要过程,通过减数分裂,生物细胞可以生成性细胞,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传递和物种的繁衍。

在生物学教育中,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和培养科学素养十分重要。

STEM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综合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STEM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减数分裂模型制作是一种结合生物学知识和手工制作技能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1.2 研究意义“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是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制作“减数分裂”模型,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生物学中“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原理,促进他们对细胞分裂的认识和理解。

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科学实验的热情和参与度。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1. 引言1.1 STEM教育理念简介STE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STEM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

这种综合性的教育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与挑战。

STEM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STEM教育,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思考和创造,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STEM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中,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1.2 减数分裂概念减数分裂是一种细胞分裂过程,也被称为有丝分裂。

它是生物体生殖细胞(如卵子和精子)发生的一种细胞分裂形式,目的是减少染色体数量,保证后代的遗传信息正确。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之间不会发生染色体复制,最终形成四个细胞,每个细胞都只包含半数的染色体。

这样确保了在受精过程中可以合并成为一个具有正常染色体数量的受精卵。

减数分裂是生物体繁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保证了每个后代细胞都会获得正确的染色体数量,从而维持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减数分裂不仅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辅助生殖技术和遗传疾病的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繁殖机制,为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2. 正文2.1 STEM教育与减数分裂的关联STEM教育与减数分裂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

STEM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而减数分裂作为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细胞的生命周期和遗传信息传递,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科学领域,减数分裂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实验研究减数分裂的过程可以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在技术方面,制作减数分裂模型需要运用到手工制作和实验操作等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减数分裂是一种细胞分裂过程,它在生物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能够将抽象的细胞分裂过程转化为具体的可视化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和工具。

首先是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类似于显微镜的载物皿。

然后准备一些小型塑料球代表细胞核,可以使用彩色的塑料软球,以增加趣味性。

还需要一些小型塑料棍或者牙签来代表细胞器。

接下来,我们来制作“减数分裂”模型。

将玻璃容器准备好,可以使用模型制作需要的容器,如宠物鱼缸或者玻璃瓶。

然后,将塑料球(细胞核)放入容器中,这些球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球来代表不同的染色体。

注意要插入一根小型塑料棍或者牙签来表示每个细胞器。

接下来,我们将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第一阶段——减数分裂I中。

在这个阶段,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减半。

我们可以将容器放置在显微镜下,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

然后,将染色体从一个染色体对(两个相同的染色体)分开,每个细胞核内只留下一对染色体。

这是模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通过移动塑料球的位置来模拟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等辅助材料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减数分裂I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分裂的第二阶段——减数分裂II。

在这个阶段,细胞的染色体数量仍然保持不变,但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过程进行。

通过适当的操作,将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对再次分开,形成单体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新的细胞核中。

这样就完成了减数分裂II的模拟。

通过这样的模型制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减数分裂这一细胞分裂过程。

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也能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STEM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是一种跨学科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STEM教育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技术应用,进行工程设计,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们将基于STEM教育理念,利用模型制作的方式,来学习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又称为生殖细胞分裂,是指生物体中进行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减半,从而保证了受精后双倍染色体数量的恢复,确保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通过制作“减数分裂”模型,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制作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

制作“减数分裂”模型的材料准备:1. 彩色软土或黏土:用于制作染色体和细胞器的模型;2. 夹子或竹签:用于支撑和连接模型;3. 彩色卡纸:用于制作模型的背景;4. 剪刀、胶水:用于剪裁和粘贴卡纸以及固定模型。

制作“减数分裂”模型的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在开始制作模型之前,首先要明确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分裂包括两个阶段: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发生重组,非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在制作模型时,要将这两个阶段都考虑进去。

第二步:制作细胞器和染色体利用彩色软土或黏土,可以制作各种细胞器和染色体模型。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软土做出细胞核、核膜、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模型;用彩色软土做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染色体模型。

在制作染色体模型时,要注意模拟染色体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如在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和分裂后期的形态不同。

第三步:连接细胞器和染色体使用夹子或竹签,将制作好的细胞器和染色体模型连接起来,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细胞结构。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STEM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模式,它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

基于STEM教育理念,我们设计了一个将科学知识与手工制作结合的模型——“减数分裂”模型。

减数分裂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是有性生殖中的关键步骤,也是细胞分裂中的一种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从而形成了生殖细胞。

我们将这个过程用一个模型来展示。

所需材料:1. 彩色纸2. 剪刀3. 胶水4. 金属线5. 手电筒制作步骤:1. 制作染色体用彩色纸制作染色体。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纸张制作不同的染色体。

将彩色纸剪成2.5厘米x10厘米的长条形状,再将其对折,然后用剪刀将折痕处的一端剪成V型。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染色体的形状。

重复以上步骤可以制作多个染色体。

2. 连接染色体将制作好的染色体用金属线连接起来。

将金属线穿过两个染色体,并用胶水固定。

3. 减数分裂过程展示用手电筒将模型照亮,在墙上或白纸上映射出模型的影像。

这样就可以展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了。

当染色体分裂时,将金属线分开,同时将两个染色体展开。

这样可以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减半。

这个模型不仅能够展示减数分裂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胞分裂的原理。

同时,手工制作的过程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相信,借助STEM教育理念,将科学知识和手工制作相结合,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原理,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减数分裂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也称为减数分裂或减数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分裂为四个细胞,其中每个细胞都只有一半的染色体数目。

这是通过一系列分裂和分配染色体的步骤来实现的。

减数分裂对于多细胞生物的繁殖和遗传变异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减数分裂的STEM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减数分裂”模型,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和遗传的基本原理。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和工具。

这包括模型细胞、染色体、细胞器和分裂物质。

模型细胞可以使用塑料球或其他合适的材料制作,染色体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糖果或颗粒表示,细胞器可以用小型塑料模型或图标表示,分裂物质可以使用液体或其他材料模拟。

然后,我们可以开始制作模型。

将模型细胞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以代表细胞的分裂。

接下来,将染色体分配给两个子细胞,确保每个细胞获得一半的染色体数目。

然后,添加细胞器和分裂物质,以模拟细胞分裂的其他过程。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模型的细节和形状。

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1. 为什么细胞需要分裂?2. 为什么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需要减数分裂?3. 减数分裂是如何帮助保持染色体数目稳定的?4. 减数分裂对于生物的繁殖和遗传变异有什么重要作用?5. 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细胞分裂的过程?通过制作“减数分裂”模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细胞分裂的过程,加深对细胞分裂和遗传的理解。

这种模型制作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上述问题,学生还可以拓宽对生物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减数分裂”模型制作示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

通过结合STEM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创造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减数分裂模型建构实验报告

减数分裂模型建构实验报告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B.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D.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DNA数目为2a
练习:
1.思考:
(1)染色体在期复制,在期加倍,因而加倍。
染色体复制完成的标志是形成,它们在分离。
(2)DNA在期复制,在期加倍,因而加倍。
2.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有丝分裂以2n4的生物为例各时期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子细胞4
减数分裂模型建构实验报告
班级组长姓名组员
一、研究课题: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模型建构
二、实验材料:橡皮泥
三、研究背景:有丝分裂(以2N=4的生物为例)各时期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
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子细胞
4:4:04:4:84:4:88:8:0 4:4:0 4:4:0
特征:
四、实验过程并画图描述: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
特征: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
特征:
五、画出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曲线图:
六、交叉互换图解:
七、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解:
八、雄果蝇的体Leabharlann 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果蝇的体细胞内有个染色体组,有 对同源染色体,果蝇属于倍体。

玉米的减数分裂实训报告

玉米的减数分裂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观察玉米的减数分裂过程,了解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2年10月15日三、实训地点生物实验室四、实训器材1. 玉米种子2. 酒精3. 洗洁精4. 镜头油5. 显微镜6. 显微镜载物台7. 牙签8. 玻片9. 记录本五、实训步骤1. 准备材料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水膨胀,然后用洗洁精清洗种子表面的污垢。

将洗净的种子用牙签固定在玻片上。

2. 制作临时装片将玻片上的玉米种子用酒精固定,待酒精挥发后,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细胞。

3. 观察减数分裂过程(1)低倍镜观察:将显微镜调至低倍镜,观察玉米种子细胞的结构,记录下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等结构。

(2)高倍镜观察:将显微镜调至高倍镜,观察玉米种子细胞中的染色体。

注意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形态和排列情况。

4. 记录实验数据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玉米种子细胞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包括减数分裂前期、减数分裂中期、减数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末期。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玉米种子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分析减数分裂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减数分裂前期: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开始缩短、增粗,呈现X形。

(2)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呈星状。

(3)减数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子细胞核。

(4)减数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成熟的细胞。

2. 分析玉米种子细胞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染色体缩短、增粗、排列、分离等。

这些变化保证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正确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

玉米种子细胞减数分裂的规律如下:(1)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期缩短、增粗,形成X形。

(2)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排列在细胞中央,呈星状。

(3)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后期分离,形成两个子细胞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
特征: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
特征:
五பைடு நூலகம்画出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变化曲线图:
六、交叉互换图解:
七、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解:
八、雄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果蝇的体细胞内有个染色体组,有 对同源染色体,果蝇属于倍体。
练习:
1.思考:
(1)染色体在期复制,在期加倍,因而加倍。
B.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D.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DNA数目为2a
减数分裂模型建构实验报告
班级组长姓名组员
一、研究课题: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模型建构
二、实验材料:橡皮泥
三、研究背景:有丝分裂(以2N=4的生物为例)各时期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
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子细胞
4:4:04:4:84:4:88:8:0 4:4:0 4:4:0
特征:
四、实验过程并画图描述:
染色体复制完成的标志是形成,它们在分离。
(2)DNA在期复制,在期加倍,因而加倍。
2.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