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思维导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一则“厦门大学生铁轨上摆拍逼停火车”的消息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类似的危险拍摄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如轨道上拍写真、公路上拍婚纱等。对于这些走在“时尚界”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危险不危险,只有角度美不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美的追求永远不应成为打破规则的理由。这种置自己安全于不顾,给公共交通和他人生活带来诸多隐患的行为,不是美,不是时尚,而是一种幼稚和无知,甚至是一种违法。

什么是美?什么是时尚?遵纪守法才是美,心系他人和公共安全才是时尚和潮流。年轻人,就要在心里永存一道安全和法律的栏杆,而不能无视自身和他人安全,对规则“钝感”。

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题目即观点。提出问题,发人深省。)

①“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世界摄影史上的名言,曾影响了无数摄影者,也成就了无数经典摄影佳作。但在今天,这样的摄影理念在某些场合并不合适。

②最近,一则关于“厦门大学生铁轨上摆拍逼停火车”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随后,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为了拍出“大片”,有轨电车西郊线、东交民巷等地点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追捧之地。而在拍照过程中,很多影响安全的危险动作频频“上演”。近些年来,类似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不少见。(由“摆拍逼停火车”之类事件引出拍照影响安全的话题。)

③这些行为无疑是不正确的。透过大量类似事件能够发现,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希望通过拍摄这样富有日系风格、欧美风格的场景照片,来完成其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生活展示。这些场景照片其实都有着共同特点,看起来“很文艺”。与之相应,当下各类修图软件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风格的滤镜功能,这也是年轻人社交心态的一种投射。(“摆拍逼停火车”之类事件频现原因一:是年轻人展示个人生活的社交形态的一种投射。)

④这种想法并非不可取,但问题在于,当生活的状态呈现“表演化”趋势,当网络社群的重要性超过了现实社群,很多基于网络开展社交生活的年轻人,便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从而产生了现实规则也要服从于社交习惯的错觉。

⑤不是吗?比如发自拍合影,按社交媒体习惯——“P图”不能只修自己,不管认不认识,都得帮图里的其他人顺手“P一下”。这样的社交新“规则”不仅体现在合影上,也体现在交流上:聊天需要用“嗯”代替“哦”、“嗯嗯”和“嗯”的意思不一样、发大段语音是不礼貌的行为等。

⑥不能说这些社交习惯不对,它们是与新的媒介和新的群己关系伴生的。只不过,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年轻人的行为认知,他们能够如鱼得水地生活在互联网上,却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中很多言谈举止并不得当,甚至是违法的。(“摆拍逼停火车”之类事件频现原因二:社交媒体习惯正改变着年轻人的行为认知,易使他们产生现实规则服从社交习惯的错觉。)

⑦这是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们不用为绝大多数的行为承担任何实质性后果,而没有实质性后果,自然也难以让屏幕前的年轻人真正意识到某一行为的真实影响。基于社会常识认知,进入正在运营中的铁轨,很容易造成行车事故和人身伤亡,这一点本不需要被反复提及和强调。诸多年轻人在这些场合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幼稚和“钝感”,本质上就是已经不懂得应该如何按照现实规则来参与社会生活。(摆拍逼停火车”之类事件频现原因三:互联网上的人们很少承担实质性后果,使青年人对规则“钝感”,不懂如何按现实规则参与生活。)

⑧怎么办?当然可以通过处置和传播这样的典型案例,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规则的刚性、现实的因果。但更深层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家庭保护、网络哺育,完全可以隔离现实生存的一代人,到底如何才能进一步社会化。前者是简单的,后者则是互联网生存时代一个需要长久探索的命题。(提出呼吁:处置传播典型案例,让青年人明规守则,并进一步让青年人社会化。)

【时代警语】

可以通过处置和传播这样的典型案例,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规则的刚性、现实的因果。但更深层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家庭保护、网络哺育,完全可以隔离现实生存的一代人,到底如何才能进一步社会化。

【思维串联】

近日,展览“国粹——当大美京剧遇上连环画”在上海开幕。展方将戏剧表演的精彩影像与戏曲连环画作品并置展陈。一种是动态的戏剧表演艺术,一种是静态的民间美术技艺,这并非止于简单意义的嫁接,而在于形塑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式意象空间,寻求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大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命力强大,它的传承与活化值得我们不懈探索。此次活动着力寻找艺术的共通之处,其互融互敬,尽显合和之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京剧邂逅连环画,不只是一种“混搭”

(题目即观点,“混搭”一词比喻生动。)

①京剧与连环画,一种是动态的戏曲表演艺术,一种是静态的民间美术技艺,都是值得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者的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媒体报道,近日,在上海揭幕的一场展览,试图融合京剧和连环画两种艺术形式,形塑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象空间,铺展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②京剧是蜚声世界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为近代中国戏曲之代表,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连环画是一种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古老中国艺术,它生动活泼,雅俗共赏。一动一静、一唱一画,把它们集中于一处,使之美美相遇,产生艺术碰撞,的确是一个新颖的创意。相信只要设计合理、搭配得当、布局科学,这种传统艺术的“混搭”会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开篇提出京剧与连环画两种传统艺术的“混搭”会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

③与时装界的“混搭”一样,传统艺术的“混搭”也不等于“乱搭”。混搭的各方必须在思想文化、艺术美学、表现形式、价值旨归等不同层面存在某种“亲近性”,确保“混”而不“乱”,“搭”而不“杂”,以期金玉相配、相映成辉。

④京剧与连环画表现手法不同、创作风格各异、受众对象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艺术选材上,都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传说、轶事的发掘和演绎——连环画中的很多故事也是京剧的经典曲目。再比如,在价值取向上,京剧和连环画几乎都以褒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为思想基调,表达好恶的方式不同,但对纷繁世事、人心善恶、是非曲直的看法是一致的。

⑤在沪上这场别出心裁的展览上,我们既可以看到京剧艺术家的高超表演技艺——《霸王别姬》里身穿黄色绣花衣、手握单剑的虞姬眼角低垂而目光坚定;《贵妃醉酒》里半掩娇面的杨贵妃深情中含着娇羞;《白蛇传》里端庄大气、眉目含笑的白娘子亭亭而立,也可以看到连环画画家笔下的《霸王别姬》《宇宙锋》《打渔杀家》《白蛇传》《穆桂英》《牡丹亭》等等。(举例论述“混搭”的前提:各方必须在思想文化、艺术美学、表现形式、价值旨归等不同层面存在某种“亲近性”。)

⑥连环画方寸之间的自然简洁、耐人寻味,与舞台照片的耀眼夺目、色彩艳丽一一对应,互为衬托、相得益彰。把它们对照起来看,那些帝王将相的往事、精忠报国的故事、知恩图报的传说,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不禁要为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多耳熟能详的共同“艺术选题”而庆幸。从这个意义上说,京剧邂逅连环画,还不只是一种简单“混搭”,而是一种文化互敬。(京剧邂逅连环画,还不只是一种简单“混搭”,而是一种文化互敬。)

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包括戏曲、书法、绘画、篆刻、古乐等琳琅满目的传统艺术,各成其学、各有特色,但绝非毫无共通之处。不同艺术形式也好,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流派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传统艺术大河中的一抹细流,都是为人服务的。

⑧抛弃所谓的“门户之见”,放下所谓的伯仲之争,摒除所谓的“互不待见”,找到艺术的共通之处,互相衬托、互相交融、互相致敬,共同与时俱进,何尝不是一种兼容并包、美美与共的文化盛事?作为直接受益者的人民群众,看到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尽显合和之美,怎能不乐见其成?(中国传统文化需找到艺术的共通之处,使其互相衬托、交融和致敬,共同与时俱进。)

【时代警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包括戏曲、书法、绘画、篆刻、古乐等琳琅满目的传统艺术,各成其学、各有特色,但绝非毫无共通之处。

【思维串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