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细菌培养操作
院感细菌培养
第一部分卫生标准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标准1.1、细菌菌落总数允许检出值见表——1表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1.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2、医疗用品卫生标准2.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卫生标准3.1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3.2、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4、污物处理卫生标准污染物品无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或是废弃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第二部分采样方法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2、空气采样方法2.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2.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2.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2.4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
3、物体表面采样方法3.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3.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3.3采样方法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进行的细菌培养实验,旨在检测和分析医院内的感染源和感染传播途径,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对院感细菌培养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介绍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情况。
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检测和鉴定医院内的细菌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分离,可以确定感染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院感的发生率。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内不同部位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细菌,以确定感染源和传播途径,并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相应的院感防控策略。
三、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从医院内不同部位(如手术室、病房、洗手间等)采集样本,包括空气、地面、器械、人员等。
采集样本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2. 细菌培养基准备:根据实验需要,制备适当的培养基,包括富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
3.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包括稀释、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等。
4. 培养条件:将培养基培养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5. 细菌分离: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形态和特征,根据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细菌的初步鉴定和分类。
6. 细菌鉴定:通过进一步的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方法,对初步鉴定的细菌进行鉴定,并确定其种属和毒力。
7.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
四、实验注意事项1. 采样时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外界污染。
2. 培养基的配制要准确无误,避免细菌的污染。
3. 培养条件要符合细菌的生长要求,包括温度、湿度等。
4. 在进行细菌鉴定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误判和交叉感染。
5.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医院内不同部位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得出以下结果:1. 细菌种类:根据培养基上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和特征,初步鉴定出多种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空气中以及人体内外。
院感细菌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引起院内感染的细菌。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接触、食物污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各种感染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细菌,常常需要进行细菌培养的检测。
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将细菌样本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物质,使细菌得以生长和繁殖。
细菌培养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形态特征以及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在进行院感细菌培养之前,首先需要采集样本。
常见的样本来源包括患者的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样本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接下来,将采集到的样本转移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或试管中。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目的进行,常见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巴斯德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等。
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以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
接下来,将培养皿或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不同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常见的细菌在37摄氏度下培养。
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过程中,会形成可见的细菌菌落。
这些菌落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的菌落呈金黄色,大肠杆菌形成的菌落呈粉红色等。
除了观察菌落形态,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菌鉴定。
常用的方法包括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革兰染色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生化试验可以检测细菌对不同物质的代谢能力,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细菌的DNA序列来确定其种属。
另外,对于院感细菌的培养还需要进行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可以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肉眼法等。
细菌培养的结果应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
通过对不同细菌的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可以了解不同细菌的分布情况,为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实验室技术之一,用于检测和鉴定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和数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室操作流程、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
一、实验室操作流程1. 样本采集:根据临床需要,从患者的感染部位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确保采样过程无菌,避免污染。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送至实验室后,首先进行预处理。
如血液样本需进行抗凝处理,尿液样本需进行离心分离等。
3. 细菌分离:将处理后的样本分别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培养基、巴尔通氏琼脂培养基等。
根据细菌的特性和临床怀疑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4. 培养条件控制:将接种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5-37摄氏度下培养。
根据细菌的需氧性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如革兰氏阳性菌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
5. 细菌鉴定: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的形成,并进行形态学、生理学等方法进行初步鉴定。
如需进一步确认,可进行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
6. 结果解读:根据细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以及鉴定试验结果,判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并与临床病情进行对照,确定是否存在院内感染。
二、培养基的选择1. 血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血液中的细菌,如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 巴尔通氏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 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尿液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 马尼托尔盐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5. 霍乱弧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用于分离和鉴定霍乱弧菌。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1. 温度:通常在35-37摄氏度下培养,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温度。
2. 氧气:根据细菌的需氧性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如革兰氏阳性菌通常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
3. pH值:保持培养基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为7.2-7.4。
院感细菌培养
第一部分卫生标准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标准1.1、细菌菌落总数允许检出值见表——1表1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2、医疗用品卫生标准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3、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卫生标准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4、污物处理卫生标准污染物品无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或是废弃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第二部分采样方法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2、空气采样方法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3、物体表面采样方法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采样方法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纸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4、医护人员手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一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纸,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纸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计算;5、医疗用品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采样量及采样方法可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如输液血器、注射器和注射针等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附录中无菌检查法规定执行;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用品,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 cm2;6、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采样时间采取更换钱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械保存液;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ml被检样液,加入9ml稀释液中混均,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稀释液用普通营养肉汤即可;对于含氯消毒剂、含典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硫代硫酸钠;对于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和%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以中和备检样液的残效作用;结果分析平板上有菌生长,证明被检样液有残存活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在10个以下,仍可用于消毒处理但不能用于灭菌,若每个平板菌落数超过10个,说明每毫升被检样液含菌量已超过100个,即不宜再用; 7、污染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进行采样采样量及采样方法按执行。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步骤、所需材料、操作注意事项以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一、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培养皿、试管和培养基,并消毒实验台面和操作工具。
2. 样本采集:从医疗机构内的患者或者环境中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3.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初步处理,如离心、过滤或者稀释等,以获得合适的样本浓度。
4. 培养基接种:将处理后的样本分别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培养基、巴氏培养基等。
5. 培养条件: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培养箱中,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促进细菌的生长。
6.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培养时间普通为24-48小时,有些特殊菌种可能需要更长期。
7. 细菌分离: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选择单一的菌落进行分离,避免混杂菌的干扰。
8. 细菌鉴定: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种属和品系。
二、所需材料1. 培养皿:用于接种和培养细菌的平板,常见的有Petri培养皿和巴氏培养皿。
2. 试管:用于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也可用于培养基的制备。
3. 培养基: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常见的有血琼脂培养基、巴氏培养基等。
4. 培养箱:提供适当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促进细菌的生长。
5.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配合染色技术进行细菌鉴定。
三、操作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源菌的污染。
2. 样本采集时,使用无菌采样器具,并确保采集到的样本能够代表实际情况。
3. 培养基的制备要准确,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步骤进行。
4. 培养箱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条件要根据细菌种类进行调整,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5. 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并及时记录和分离单一菌落。
6. 细菌鉴定时,应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份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院感细菌培养操作
1.目的: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加之化疗、放疗等手段的采用,影响病人免疫机能下降,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株增多,菌群失调,以及先进医疗仪器广泛应用等原因,增加消毒灭菌的难度,致使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医疗实践的严重障碍,直接影响医疗效果。
进一步规范院内感染监测标本的程序,更好、更快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设备、试剂与材料VITEK 2 compact鉴定药敏分析系统VITEK 32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美国FORMAⅡ级生物安全柜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恒温培养箱各种培养基革兰氏染色液触酶试剂氧化酶试剂移液器无菌吸嘴3.院感标本采集3.1空气的采样3.1.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三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4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
3.2物体表面采样3.2.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
3.2.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则取100cm2。
3.2.3采样方法用5×5 cm2的标准来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无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支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3.3医护人员手采样3.3.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3.3.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枝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可以追踪感染源头,了解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培养时间和培养结果的解读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相关内容。
一、培养方法1.1 常规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式。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分离和鉴定。
1.2 快速培养方法:采用自动化培养系统,可大大缩短培养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1.3 特殊培养方法:如厌氧培养、微生物生物膜培养等,适用于特定的感染病原体。
二、培养基的选择2.1 常用培养基:如血琼脂、肉汤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可用于一般细菌培养。
2.2 选择性培养基: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可选择性地培养特定的细菌。
2.3 富营养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富营养肉汤培养基等,可提高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培养效果。
三、培养条件3.1 温度: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适宜的培养温度,如37摄氏度适用于大多数人体病原菌。
3.2 pH值:细菌对pH值的敏感性不同,一般细菌培养的pH值范围在7.2-7.4之间。
3.3 氧气需求:根据细菌的氧气需求选择相应的培养条件,如厌氧菌需要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培养。
四、培养时间4.1 常规培养时间:一般细菌培养需要24-48小时,具体时间根据菌种和培养方法的不同而异。
4.2 快速培养时间:快速培养方法可以将培养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提高了感染病原体的快速检测能力。
4.3 长时间培养:某些特殊细菌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如放线菌属细菌需要7-14天才能获得可见的菌落。
五、培养结果的解读5.1 形态学观察: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5.2 生理生化特性检测: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糖发酵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属。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一、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培养基: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 样本:从医疗机构内采集的临床标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2. 实验仪器:- 培养皿:用于接种和培养细菌的平底玻璃或者塑料培养皿。
- 灭菌器:用于灭菌培养器具和培养基。
- 培养箱:用于维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
3. 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从临床标本中采集适量样本,注意避免外界污染。
2) 样本处理:将样本转移到无菌容器中,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3) 接种培养基:取一定量的稀释后的样本,均匀涂布在含有琼脂的培养基表面。
4) 培养条件:将培养皿置于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5)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培养时间可在24小时至数天之间。
6) 细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菌形态和结构。
二、结果和讨论1. 结果记录:- 细菌种类:根据细菌形态和结构,记录不同细菌种类的存在与否。
- 细菌数量:根据培养皿上的菌落数目,记录不同细菌的数量。
- 细菌特征:观察细菌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记录细菌的特点。
2. 结果分析:- 细菌感染情况:根据细菌种类和数量,分析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 感染源追踪:通过比对细菌特征,追踪细菌感染的可能源头。
- 细菌耐药性:对细菌进行进一步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评估细菌的耐药性。
3. 讨论和建议:- 细菌感染控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细菌感染控制措施和建议。
- 抗生素使用策略:根据细菌耐药性测试结果,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策略。
- 实验改进: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实验改进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我们可以准确记录和分析医疗机构内的细菌感染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院感监测SOP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提高医疗质量, 确保医疗安全, 需定期对院内感染相关的各项 目进行监测,并及时发现院内感染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为采取控制感染措施提供依据。
二、: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需做院感监测的项目包括空气培养,手卫生,一次性物品细菌培养, 无菌物品培养,高压锅灭菌效果生物监测,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紫外线灭菌效果监测。
1、层流手术室定义不同级别的层流手术室,其空气洁净度标准不同1) . 百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 颗 (或者每升空气中≤3.5 颗) 。
可做关节置换、器官移植、脑外科、心脏外科、眼科等手术。
(本院无)2) . 千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 颗(或者每升空气中≤35 颗)。
本院有 1 间手术室,作为Ⅰ类切口无菌手术,如整形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等手术。
3) . 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0 颗(或者每升空气中≤350 颗)。
本院有 7 间手术室,作为Ⅱ类切口,如单睑、鞍鼻等手术。
4) . 十万级层流手术室的标准: 每立方尺空气中≥0.5um 的尘粒数≤100000 颗 (或者每升空气中 ≤3500 颗)。
本院有 5 间手术室,作为Ⅲ类切口手术。
5) . 洁净辅助用房:本院为万级和 10 万级。
2、洁净手术室、洁净辅助用房要求表 1. 洁净手术室的等级标准注:本院手术室等级为Ⅱ、Ⅲ、Ⅳ级。
沉 降 法 手 术 区0.2 个/30min · Φ 90 皿(5 个/m 3) 0.75 个/30min · Φ 90 皿(25 个/m 3 ) 2 个/30min · Φ 90 皿(75 个/m 3 )细菌最大平均浓度 周 边 区 0.4 个/30min ·Φ 90 皿(10 个/m 3 ) 1.5 个/30min ·Φ 90 皿(50 个/m 3 ) 4 个/30min · Φ 90 皿(150 个/m 3 )5 个/ 30min · Φ 90 皿(175 个/m 3 ) 空气洁净度级别手术区100 级1000 级10000 级周边区1000 级10000 级 100000 级300000 级物体表面最大染菌密度(个/cm 2 )5555 手术室名称特 别 洁 净 手 术 室标 准 洁 净 手 术 室一 般 洁 净 手 术 室 准 洁 净 手 术 室等级ⅠⅡⅢⅣ表 2. 洁净辅助用房的等级标准1)设备材料: 90mm 培养皿,普通培养基, 37℃温箱. 2)采样时间:洁净手术室房间清洁并搽拭消毒后状态,然后进行测试,室内应无工作人员。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疗机构内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评估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状况。
院感细菌培养通常包括采集样本、培养细菌、鉴定细菌种类和进行药敏试验等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操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样本采集1. 样本类型:常见的院感细菌培养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2. 采集方法:根据不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3. 采集容器: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样本,并确保采集容器的密封性和标识清晰。
二、细菌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等。
2. 培养条件: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
3. 培养时间: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确定合适的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三、细菌鉴定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菌体形状、颜色等,初步鉴定细菌种类。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氧需求性试验、酶活性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类。
3. 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细菌的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亚种。
四、药敏试验1. 药敏试验方法: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 药敏试验药物选择:根据细菌的鉴定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3. 结果解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五、结果报告1. 报告格式:将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整理成标准格式的报告,包括样本信息、细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等。
2. 报告解读:对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进行解读,指导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注意事项:1. 采样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样本。
2. 培养过程中要控制好培养条件,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3. 鉴定过程中要准确判断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避免鉴定错误。
院感等操作说明
院感操作说明一:空气培养: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采样前应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5-15分钟进行采样。
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采样方法:3.1洁净手术部(室)及其他洁净用房检测时,将90m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置于室内中央0.8m-1.5m高度,每次采样时间不应超过30min。
房间面积>10 m2者,每增加10 m2增设一个采样点(此采样点位置无特殊要求)。
3.2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检测时,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上取3点,内外点应距墙1m处;室内面积>30 m2,设四角及中央5点,四角的布点部位应距墙1m。
将90m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置个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培养,Ⅱ类环境暴露15分钟,Ⅲ类Ⅳ类环境暴露5分钟。
4:根据上述采集空气平板后,按每个平板都贴不同的条码。
二:手部细菌培养:常规监测在手卫生后从事诊疗操作前采样;特殊监测随时采样。
采样方法:被检人5指并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尖往返涂擦2次(1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无菌生理盐水试管内(注:为了避免引起运输过程中的破管、污染此试管中心不予提供,医院可以采用一次性无菌棉签代替试管),包装完整后送检。
三:物体表面培养:(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采样(2)采样面积:被采样表面<100cm²,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²,取100cm²。
(3)采样方法:用5㎝*5㎝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
培养细菌最简单的方法
培养细菌最简单的方法培养细菌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基础和常见的实验操作之一。
通过培养细菌,可以研究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以及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培养细菌最简单的方法,并附上所需仪器和试剂的列表。
实验流程步骤一:准备培养基和试管1.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LB)、营养琼脂培养基(NB)等。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按照制造商的说明书配置。
2. 将培养基倒入试管中,通常每个试管装满约5-10 mL。
3. 使用试验室必需的消毒措施,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以避免细菌外源性污染。
步骤二:接种细菌1. 选择合适的细菌菌株,并将其保存在冰箱中。
2. 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在细菌菌株上划取一小段细菌,然后将其悬浮于试管中的培养基中。
如果需要更高的细菌浓度,可以多次从细菌菌株上划取并悬浮。
3. 使用铅笔或表面温度低的手指轻轻摇晃试管,使细菌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
步骤三:培养细菌1. 将含有细菌的试管加盖,并使用胶带或试管夹固定。
2. 将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通常设置为37C(也可根据细菌要求进行调整)。
3. 设定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步骤四:观察和分离细菌1. 取出培养好的试管,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可通过肉眼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
2. 如果需要分离细菌,可以将培养基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然后用细菌接种环或接种针在琼脂平板上划取并涂布细菌。
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单个菌落,可以进一步进行纯化和鉴定。
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清单1. 试管:用于培养细菌。
2. 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等。
3. 恒温培养箱:用于提供恒定的温度环境供细菌生长。
4. 细菌菌株:从实验室保存的冰箱中选择适当的菌株。
5. 接种环或接种针:用来悬浮细菌并接种到培养基中。
6. 琼脂平板:用于分离细菌。
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减少外源性细菌污染。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医院感染相关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可以了解其生长特性、耐药性和致病机制等,为预防和控制院感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重要依据。
正文内容:1. 培养基的选择1.1 选择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以满足细菌的生长需求。
1.2 添加适当的抗生素,以抑制非目标细菌的生长。
1.3 考虑特定细菌的生长要求,如需添加特定的有机物或金属离子。
2. 培养条件的控制2.1 温度的控制:根据不同细菌的生长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温度。
2.2 pH值的控制:维持培养基的pH值在适宜范围内,以促进细菌的生长。
2.3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控制:调节培养条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以满足细菌的需求。
3. 培养技术的操作3.1 无菌操作:在培养前进行必要的无菌操作,以防止外源性污染。
3.2 接种技术:采用适当的接种方法,将细菌均匀地分布在培养基上。
3.3 培养时间的控制:根据细菌的生长速度,控制培养的时间,以获得适量的细菌。
4. 细菌的观察和鉴定4.1 形态学观察: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状、大小和颜色等。
4.2 生理学特性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学实验,如氧气需求、代谢产物等,鉴定细菌的生理特性。
4.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序列分析等技术,鉴定细菌的基因序列和亲缘关系。
5. 应用领域5.1 临床医学: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了解其致病机制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5.2 公共卫生:通过监测和鉴定院感细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
5.3 科学研究: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和研究,深入了解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总结:细菌培养是研究院感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进行无菌操作和鉴定细菌特性,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院感细菌培养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预防和控制院感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医院环境中的细菌污染情况。
该技术可以匡助医院管理者及时发现和控制细菌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操作流程及相关数据。
一、实验材料和设备准备1. 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有血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培养基等,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2. 培养皿: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培养皿,如琼脂培养皿、平板培养皿等。
3. 试管:用于制备培养基和细菌悬浮液。
4. 灭菌器:用于灭菌培养器具和培养基。
5. 灭菌棉签:用于取样时的消毒。
6. 培养箱:用于维持适宜的培养温度。
二、标本采集和处理1. 标本采集: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标本,如空气、表面物体等。
使用灭菌棉签在采样区域来回擦拭,确保采集到足够的细菌样本。
2. 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标本放入含有适宜培养基的试管中,用旋转摇床摇匀,使细菌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
三、培养基制备和接种1. 培养基制备:根据培养基的配方,按比例将培养基粉末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均匀。
然后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中,每一个培养皿约倒入15-20ml的培养基。
2. 接种:用灭菌的铁环或者棉签,在培养基表面均匀划线或者划网格,然后将标本中的细菌悬浮液滴在划线或者划网格的位置上,使其均匀分布。
四、培养条件和观察1.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入预先设定好的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培养温度(如37℃)和湿度,培养时间根据实验要求确定。
2. 观察: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皿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细菌的生长形态、颜色和数量等可以提供有关感染源和细菌种类的信息。
五、结果记录和分析1. 结果记录:记录每一个培养皿上细菌生长的情况,包括生长形态、颜色和数量等。
2. 分析:根据细菌的生长情况,结合实验目的和相关标准,判断细菌污染的程度和种类,并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
六、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要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避免细菌污染和呼吸道感染。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进行培养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引言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之一,旨在监测和分析可能引起医院感染的细菌种类和数量,为制定有效的感染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方法、样本采集、培养条件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二、方法1. 样本采集院感细菌培养的样本来源包括患者的临床标本、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等。
临床标本的采集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可靠性。
2. 培养基选择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巴斯德培养基、马兰琼脂等。
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检测目的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3. 培养条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氛和培养时间等。
一般情况下,常温培养24小时,37℃培养16-18小时。
4.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
液体培养适用于细菌数量较多的情况,固体培养适用于细菌数量较少的情况。
三、结果解读1. 细菌鉴定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对培养得到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其种类和属于哪一科。
2. 细菌计数通过显微镜计数室、涂布法或过滤法等方法,对细菌进行计数,得到细菌的数量。
3.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对培养得到的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四、结果报告1. 报告格式结果报告应包括样本信息、培养结果、细菌鉴定、细菌计数、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内容,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排列。
2. 结果解释对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细菌种类、数量和抗生素敏感性等,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
五、质量控制1. 样本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样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等环节,确保样本的质量。
2. 培养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培养基的质量检验,保证培养条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鉴定质量控制建立鉴定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鉴定方法的验证和评估,提高鉴定准确性和可靠性。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关键的实验室技术之一,它对于诊断和治疗院内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院感细菌培养的重要性、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培养结果的解读。
一、院感细菌培养的重要性1.1 院感细菌培养的定义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将从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以便检测和鉴定可能引起院内感染的致病菌。
1.2 院感细菌培养的意义院感细菌培养可以匡助医疗机构及时发现和诊断院内感染,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1.3 院感细菌培养的应用领域院感细菌培养广泛应用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血液透析室等高风险科室,以及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等专业部门。
二、院感细菌培养的方法2.1 样本采集正确的样本采集是院感细菌培养的关键步骤,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2.2 培养基的选择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血琼脂、MacConkey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等。
根据不同的致病菌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鉴定。
2.3 培养条件的控制院感细菌培养需要控制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还需要控制培养时间,以便观察和分析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院感细菌培养的培养条件控制3.1 温度控制不同的致病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普通在37摄氏度下培养。
但也有一些特殊菌株需要在其他温度下培养,如冷藏菌株需要在4摄氏度下培养。
3.2 湿度控制湿度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有一定影响。
普通情况下,细菌培养箱内的湿度应保持在50%至80%之间,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3 氧气含量控制不同的细菌对氧气含量有不同的要求,有些细菌需要氧气进行呼吸,而有些则是厌氧菌。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细菌的特性进行相应的氧气供应或者排除。
四、院感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4.1 细菌的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等,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院感培训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院感培训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场所进行无菌操作时,为了预防院内感染,保证操作过程无菌的一套规范操作程序。
下面是一个关于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1200字范文: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一、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确保无菌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减少污染源,如尽量少讲话、少活动,避免污染操作区域。
3. 每次无菌操作需评估个人的技术熟练程度,确保操作正确无误。
4. 坚持使用无菌器械、药品,严禁使用已经过期的物品。
二、操作场所与器械选择1. 选择清洁、干净、通风良好的无菌操作场所进行操作。
2. 选择无菌器械,如特制的器械包装,无菌手套,无菌药品等。
三、个人卫生和防护1. 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必须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彻底清除手部污染物。
2. 使用无菌手套,穿戴好无菌手套之后,不能离开操作台,以免手套受到污染。
3. 在操作过程中,如感到手套潮湿或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手套。
4. 避免污染操作区域,如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无菌区域,尽量使用器械进行操作。
5. 使用无菌技术时,应戴上帽子、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空气传播的细菌污染。
四、操作步骤1. 打开无菌器械包装前,确保将工作台布置好,避免物品的污染。
2. 打开无菌器械包装时,应注意不碰触或接触到无菌区域。
3. 在操作过程中,如需要改用其他器械,应将该器械放入无菌操作区域,以避免器械的污染。
4.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区域的干燥和无污染状态,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效果。
5. 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污染或操作不当,应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避免无菌操作的失败。
五、处理无菌物品和废弃物1. 无菌物品在使用后,应及时处理,如包装损坏、过期的无菌物品不能使用,应及时丢弃。
2. 废弃物应放入封闭的装有双层无菌袋的容器中,避免废弃物的扩散和污染。
六、无菌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1. 完成无菌技术操作后,应对操作进行记录,如操作者姓名、操作时间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用于检测医疗机构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格式,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内容。
【实验材料】1. 培养基:包括血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
2. 细菌培养物:临床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3. 实验室设备:包括无菌工作台、培养箱、离心机、显微镜等。
4. 培养试管、平板、培养皿等实验器具。
5. 消毒液、无菌纱布、无菌棉签等无菌操作用品。
【实验步骤】1. 样本采集:从临床患者中采集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并确保样本收集过程无菌。
2. 样本处理:将样本进行适当稀释,以便于后续的培养。
3. 培养基接种:将处理后的样本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如血琼脂培养基、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选择性琼脂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等。
5. 培养观察:在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形成,并记录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6. 细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进行初步鉴定,并进行进一步的生化试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结果记录: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包括细菌种类、数量等信息。
【结果分析】1. 菌落形态观察: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2. 生化试验:通过一系列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卡氏培养基等,进一步确定细菌的种类。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DNA测序等技术,可以准确鉴定细菌的种类,并提供更详细的遗传信息。
4. 统计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不同细菌种类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细菌污染。
2. 样本采集应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规范,确保安全无菌。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正常运行。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院内感染病例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对院感细菌的培养和鉴定,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耐药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培养基的准备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包括琼脂、葡萄糖、氯化钠、酵母提取物、肉汤粉、胆盐、洋葱提取液等。
2. 根据需要,将培养基和试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
3. 将混合好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其凝固。
二、样品的处理1. 从患者的感染部位或其他可能存在细菌的样品中采集适量的样本,如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2. 将样本转移到无菌的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或培养基,使样本均匀悬浮。
3. 用无菌的吸管将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上,避免交叉污染。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1.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为37℃和相对湿度为80%。
2. 培养箱内的氧气浓度也需要控制,可通过调节培养箱的通风量来实现。
3.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而有所不同,一般为24-48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1.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以观察到培养皿上的细菌菌落。
2. 根据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度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3. 为了进一步鉴定细菌,可以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革兰氏染色、碳水化合物利用试验等。
4. 可以利用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通过对细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快速准确地鉴定细菌种类。
五、结果的记录和分析1. 将培养皿上的细菌菌落进行记录,包括菌落的数量、形状、颜色等。
2. 根据细菌的鉴定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了解院内感染病例中不同细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
3. 结果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评估院内感染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六、质控措施的执行1. 在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质控措施,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较集中,抵抗力低的人群密集的地方,加之化疗、放疗等手段的采用,影响病人免疫机能下降,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株增多,菌群失调,以及先进医疗仪器广泛应用等原因,增加消毒灭菌的难度,致使院内感染已成为当前医疗实践的严重障碍,直接影响医疗效果。
进一步规范院内感染监测标本的程序,更好、更快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2.设备、试剂与材料2.1 VITEK 2 compact鉴定药敏分析系统2.2 VITEK 32鉴定药敏分析系统2.3美国FORMAⅡ级生物安全柜2.4显微镜2.5酒精灯2.6接种环2.7恒温培养箱2.8各种培养基2.9 革兰氏染色液2.10触酶试剂2.11氧化酶试剂2.12移液器2.13无菌吸嘴3.院感标本采集3.1空气的采样3.1.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2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3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三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 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4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
3.2物体表面采样3.2.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小时内进行采样。
3.2.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则取100cm2。
3.2.3采样方法用5×5 cm2的标准来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无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支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3.3医护人员手采样3.3.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3.3.2采样面积及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一枝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
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cm2)计算。
3.4医疗用品采样3.4.1采样时间在消毒或灭菌处理后,存放有效期内采样。
3.4.2采样方法右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医疗用品,如输液(血)器、注射器和注射针等,取其中的一部分放培养液中培养。
对不能用破坏性方法取样的特殊医疗用品,可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3.5使用中消毒剂的采集3.5.1采样时间采取使用中的消毒剂。
3.5.2采样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ml被检样品,加入10ml稀释液混匀。
(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稀释液用灭菌生长盐水;对于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0.1%硫代硫酸钠;对于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0.3%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消毒剂,需在灭菌生理盐水中加入3%(w/v)吐温80,以中和被检样液的残效作用。
)3.6内镜的采样3.6.1咽喉镜、支纤镜用10ml戊二醛中和液冲洗内镜后,送检实验室。
3.6.2胃镜、消化镜、宫腔镜用10ml0.1%硫代硫酸钠中和液冲洗内镜后,送检实验室。
3.6.3鼻咽镜、过氧化氢消毒的腔镜类用10ml生理盐水中和液冲洗内镜后,送检实验室。
3.7透析液的采样用灭菌的空试管取透析液10ml送检。
4.院感标本的运送及交接签收4.1标本的采集4.1.1空气标本的采集由临床科室负责完成,标本采集完毕,由临床各科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标本安全送回实验室。
4.1.2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消毒剂、内镜等由院感科负责组织采样,在规定时间内将标本安全送达实验室。
4.2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4.3标本收回实验室后,将标本的信息登记在“院感监测登记本”上。
4.4微生物室工作人员的验收根据微生物室院感标本拒收标准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将拒收,立即退回给送检人员,指出问题,告知标本重取,所有拒收标本均需在《标本拒收记录本》上登记。
拒收情况如下:4.4.1空气培养平板数目击者不正确(房间小于30平方米做3个平板培养,房间大于30平方米做5个平板培养)。
4.4.2未注明标本采集科别、来源和培养目的。
4.4.3标本明显受污染。
5.检测步骤见本文件末面流程图5.1空气标本的检测5.1.1细菌室收到标本后,将标本编写当日日期,用平板压住验单,直接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5.1.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1.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50000N/AT,式中A——平板面积,cm2;T——平板暴露时间,min;N——平均菌落数,cfu/平皿。
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于空气中菌落数为157 cfu/m3 ,如果标本为3个点时换算=平皿上的菌落数×157÷点数。
5.2物体表面样本检测5.2.1细菌室收到标本后,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5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5.2.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如为儿科、爱婴区、新生儿科、儿科ICU 的标本时,还要排除沙门氏菌的检出。
5.2.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cfu/c m2)=平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A)/采样面积(cm2)。
采样液稀释倍数即是采集液总量与接种的采集液量之比值,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到于物体表面上菌落数为0.2cfu/cm2。
5.3医护人员手样本检测5.3.1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5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如为儿科、爱婴区、新生儿科、儿科ICU 的标本时,加做一个HE平板,以监测沙门氏菌的检出。
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5.3.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3.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手细菌菌落总数(cfu/c m2)=平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A)/30×2(cm2),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到于物体表面上菌落数为0.33cfu/cm2。
5.4灭菌或一次性医疗用品样本检测5.4.1样本采集完成后,接种于肉汤培养基,置35℃培养箱培养7天,每天观察一次,培养基有混浊则转种普通平板继续培养,观察最后结果。
5.4.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结果报告是否检出细菌。
5.5使用中消毒剂5.5.1细菌室收到标本后,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5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如为儿科、爱婴区、新生儿科、儿科ICU 的标本时,加做一个HE平板,以监测沙门氏菌的检出。
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另接种于1个沙保劳培养基,置28℃培养箱培养7天,每天观察一次,观察最后结果。
5.5.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结果报告是否检出细菌及真菌。
5.5.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cfu/ ml )=平皿上菌落平均数×采样液稀释倍数(A)/采样体积(1ml),即平皿上1个菌落等于消毒剂中菌落数为10 cfu/ ml。
5.6灭菌效果监测5.6.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嗜热脂肪芽胞杆菌菌片,放于溴甲酚紫蛋白胨水指示剂中,标本送检后,把里面的玻璃压碎,置于5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如指示剂颜色为紫色,说明无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生长;如指示剂颜色为黄色则说明有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生长。
5.6.2气体灭菌效果监测采用枯草芽胞杆菌菌片,放于溴甲酚紫蛋白胨水指示剂中,标本送检后,置于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如指示剂颜色为紫色,说明无枯草芽胞杆菌生长;如指示剂颜色为黄色则说明有芽枯草胞杆菌生长。
5.7内镜标本检测5.7.1将标本编号,用旋涡器充分震荡(振摇80次),取0.5ml,加入直径9CM的普通琼脂平板上,把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计数,观察结果。
5.7.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7.3结果计算及菌落换算细菌菌落数/镜=平皿菌落数×205.8透析液样本检测5.8.1将标本编号,振摇80次后,吸200ul于普通琼脂平板中,反平板摇均匀,放入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5.8.2有菌生长,则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鉴定,排除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检出。
5.8.3结果计算:透析液细菌菌落总数=平皿菌落数×56.质量控制6.1做好培养基及样本采集液的质量控制,确保其无菌以及适宜于细菌的生长。
6.2标本采集严格按照采集要求进行。
6.3做好培养箱的温度控制。
7.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见下表7.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链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7.3医疗用品卫生标准7.3.1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7.3.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100 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3.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100 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4使用中消毒剂卫生标准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100 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5内镜消毒后的卫生标准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件;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6透析液消毒后的卫生标准7.6.1入水口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7.6.2出水口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8.院感标本报告的录入8.1在电脑点击“院感系统”,进入“院内检测”,在“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中根据检测的结果输入相关的项目。
输入抽检科别、标本类别、抽检项目、报告结果/细菌总数、标本单位、检出细菌、送检日期、报告日期、检验者、院感受办抽查、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