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农村]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蒙城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结构层次低,投资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农业产业规模小,农产品特色不能最大发挥,增收效果不明显。
据问卷调查了解,蒙城县的网络化建设在乡镇农村一级地方,普及率不到20%,电话的安装率不到50%,涉及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的报纸等纸介传媒覆盖率不到15%,仅仅在电视和广播普及率方面比较高。同时当地村民对信息化建设的巨大作用没有很好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和农业增产增收没有充分认识,信息化意识淡薄,传统农业观念浓厚。纵观蒙城县信息化现状,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蒙城县要实现小康,必须强化、优化信息化建设,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同时在信息化建设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包括在当地报纸、电视台、广播以及网络、移动通信等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及时传播农民所需的各种农业信息,从种植、养殖、销售等各个环节把当地的农产品信息传递到全国各地,把外界所需及时反馈到百姓手中;二是加强农民的农业信息化意识,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和生产销售观念,不能再“靠天吃饭”,要及时了解农业的最新信息,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的更新,农产品需求的变化等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满足市场需求。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就可以在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充分使广大农民获益,两方面相辅相成才可以有效地加快蒙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改变农村在信息方面与外界隔绝的状况。
二、蒙城县农业优势以及面临的困境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蒙城县交通不是十分便捷,但是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产品优势。由于当地独特的气候环境,使得农产品富有特色,市场需求量大。小麦是蒙城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但是随着其他地区的大量生产小麦,市场的“物以稀为贵、物以多为贱”的价格波动,严重冲击蒙城县的这一支柱,这就使得原本的优势变成劣势,使本来可以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变成了打击农民积极性的始作俑者。这就是蒙城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将优势发挥出来,变成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就必须借助于信息化这个平台。
(一)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农村信息化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而农业产业化又是农村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户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规模化生产,必然会产生对信息的强烈需求在生产没有形成规模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
大对信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的费用。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户来说,信息利用成本高,就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二)当地农业信息组织与管理薄弱,缺乏主流渠道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的信息网络的管理与服务机构不健全,信息传输渠道也不够通畅,没有形成农村信息主流渠道。在农村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尚未建立起高效权威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必要的引导,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发挥重大的作用。
(三)当地农村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较低
农村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农村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户生产带来损失。
三、加强蒙城县的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信息引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生产体系,成为目前部分发达省份城乡经济的增长点。提高广大城乡信息化水平,让农民乘上信息快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要让蒙城县广大农村乡镇地区的农民的信息思想观念得到更新。让农民充分利用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使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地猎取自己所需的农业相关信息,站在市场信息的制高点及时准确决策自己的生产活动,形成了生产前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产中提升质量,产后搞活销售的新型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改变传统闭塞的农业生产模式,尽享现代科技信息给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效益。
(一)以点带面,加强农民信息化意识
农民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认识和接受信息技术的能力较低造成的,这就导致使用信息的程度就低。一些农民由于缺乏信息意识和不会利用信息,面对农产品市场的变化很茫然。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交通闭塞、居住分散,获取信息十分困难。
以小涧镇为例。由于信息不灵通,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公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使得当地一些富有特色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能够运出,销往市场。但是由于市场供需情况瞬息万变,运输路程远,时间长,往往会出现农产品运出去以后销售不出去的问题,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来,个别村民通过互联网的开通,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行情的变化,避免了许多损失,给自己的农业生产多加了一道安全保障。由此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农民通过身边真实的致富例子,加深对信息化的了解和认同,转变思想,不仅是通过看电视、听
广播、读书阅报和与亲戚朋友的交往中收集到各种信息,而且通过网络化及时准确了解农业信息,从而走上致富的道路。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注入动力
在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的角色可谓至关重要。
首先,加大对全县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进入21世纪,我们就步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化时代,时间就是生命,信息就是财富。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最有优势的信息化平台,而是结合当地的现状,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做到投入适当并且效益最大。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形成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资的长效机制。具体就是要将科技力量、市场力量(企业)以及服务部门力量(包括民间的、合作的组织团体以及有关的金融机构等)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抓好交通、道路、通讯、设备、医疗卫生和教育设施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信息化费用,为农业信
息网络的建设铺平道路。
其次,政府有能力、有资源,在现有的信息化状况下,可以充分发挥“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功能。在政府的相关报纸、电视台以及部门网站上及时发布一些与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科技指导的信息,来引导农民生产种植。由于政府的权威性,这种方式必将在现有基础上对农业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运用政府资源,搭建农业产品展示舞台,运用网络和广告等方式销售产品。如今,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广告效应来销售农副产品的农民在全国许多地方屡见不鲜。每到农副产品的收获季节,一些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或自己写或请人拟好农副产品的广告词,在广告词中标明产品的类型、品种、数量、价格和联系方式等,并在广播、电视、流动公汽、横幅、宣传单、农业信息网站等媒体及流量比较大的车站、路边、市场广泛宣传,开辟新的产品宣传渠道。这样一来,既便利了外地老板前来上门收购,又为种植户节省了时间、人力和费用。
(三)提高农民获取和掌握信息的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管是加强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是转变便农民的传统观念,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是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为信息化建设的归结点还是在于农民本身获取信息能力的提高。
为切实提高农民掌握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围绕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来强化农民了解信息获取信息的意识。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责任制、“便民服务卡”制度,农民群众如果有困难,可以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到政府服务中心询问解决的方法。
(2)举办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培训班,免费对农民进行网络信息化运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