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品】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一、填空题1.“家有良田万顷,____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2.工匠习俗中的“百工五法”,指的是矩、规、________、水、悬。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绳【解析】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百工五法”,是我国古代工匠技艺中最杰出的创造。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对此就有过概括性的总结:“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

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这里提到的矩、规、绳、水、悬,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工五法”。

3.“家有良田万顷,________”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二、名词解释1.艺诀(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

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

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2.师承制度(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一、填空题1.关于民俗是“文化遗留物”的说法,主要________学派的观点。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人类【解析】人类学派民俗学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哲学和方法论的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社会人类学。

泰勒是该学派的先驱者,安德鲁·朗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泰勒还以文化进化观为理论基础,创造了“文化遗留物”研究法。

“文化遗留物”指的是一系列的原始文化、仪式、习俗、信仰观念等。

他认为这些都是“初级文化的生动见证或活的文献”,也是“高级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研究这种“遗留物”,将有助于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演变轨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_________。

【答案】精神分析学派【解析】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心理科学在19世纪中叶以后有了长足进步。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

以弗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来论述、分析民俗文化的实质,就形成民俗学中的心理学派或称精神分析学派。

二、名词解释1.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2.历史地理学派(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历史地理学派,又称“芬兰学派”,是20世纪初芬兰民间文艺学克伦父子创立的民间文艺学流派。

该派继承了传播学派的理论,认为民间故事是不断传播扩散的,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复杂化。

因此,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的相关民间文化异文的比较,对题材模式的迁徙和流变状况进行探索,力图确定其形成时间和流布的地理范围,从而尽可能地追寻这种题材模式的最初形态和发源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二)一、名词解释1.六礼2.堪舆3.师承制度4.分胙5.传说二、简答题1.列举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2.联村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功能)3.简述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特点及其学术价值4.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三、论述题1.评价“语境”概念的引入对民俗学发展的影响2.论述民间小戏的类型。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1.六礼答:“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

“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其中的“冠”,为“成年礼”;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2.堪舆答: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

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

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影响。

3.师承制度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

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4.分胙答: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

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15.1 复习笔记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16.1 复习笔记1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俗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14.1 复习笔记一、古代关于民俗的记录与观点(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1.春秋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记录,从各方面表现了初民社会的古朴风俗。

它们对于殷周时期和稍后一段时间的社会信仰、习俗惯制、生产生活以及与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相关的采风活动,也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如《尚书》中的《汤誓》《盘庚》等。

2.成书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一些典籍,如《周礼》和《穆天子传》,主要记述了上层礼俗,描绘了贵族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说明当时上、下两个阶级之间的民俗已开始分化。

3.有的文献记叙了民俗的地区性差异,如《诗经》中的民歌反映了北方的民俗,《楚辞》中的唱诵则反映了南方楚地一带的风尚等。

4.特点以人论俗,是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1)很多民俗资料出自当时史官记录的关于社会政治的重要史事和言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倾向。

(2)各种史籍反复使用这些民俗资料去勾勒上古社会的“理想国”的图景,先秦诸子则一再征引古代神话来说明各自关心的社会问题。

(3)民俗被吸收者们用来给动荡的春秋社会制定规范。

5.诸子的民俗观(1)孔子的民俗观①孔子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

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古代民俗观改造成与礼治体制有关的学问。

a.他以“志古之道,居今之俗”为指导思想,让历史介入民俗;然后,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b.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②孔子理解民俗,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如冠、婚、丧、祭等人生仪礼。

③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丧制学说。

④影响: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

它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荀子的民俗观①荀子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

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家有良田万顷,____”的俗谚,反映了传统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不如薄技在身【解析】工匠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的俗谚,反映了旧社会劳动大众为了谋生而重视学艺的心态。

数千年来,拜师收徒之风极盛,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

3.有些地方的婚礼中,婆婆要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就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寓意“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传种(宗)接袋(代)【解析】在结婚仪式的迎娶阶段中,接亲多用花轿。

花轿到女家村口,过各村和迎回男家村口时,放鞭炮。

迎亲队伍中一般有乐队演奏,造成喜庆气氛。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家门,有些地区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称为“传种(宗)接袋(代)”。

4.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所说“事无形”,即“____”,这是巫的原型。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5.宋代以来,城市勾栏瓦舍的日常营业和城乡宗教节日活动中演剧已成习俗,它们或称“院本”,或称“杂剧”,共同的特点是____。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练习第1章概述一、填空题1.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有________、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遗留物说【解析】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和传统文化说四种。

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____1846年创用的。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汤姆斯【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后来,该词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二、名词解释1.民俗(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

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2.物质民俗答: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口头文学(下))【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口头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一)民歌的起源1.从客观着眼的有:劳动说、巫术宗教说、劳动与宗教说、性引诱之需说等。

2.从主观着眼的有:自发天籁说、模仿说、节奏中介说、心理说、性欲化装说等。

3.从出现先后着眼的有:歌、舞、乐始为一体,后分流独立说;劳动、音乐、诗歌三位一体,前者为核心要素,后二者为附加说;歌词先于音乐说;作品由散文向韵文形式转化说;由韵文退化为散文形式说等。

4.从作者着眼的有:群体共创说、个体创作说、个人与群体合作说等。

(二)民歌的传播1.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也是保存和传播民歌的一种途径。

2.我国收集民歌的两种情况(1)官方派专人或设专门机构采风。

(2)文人学士出于对社会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如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3.到现代,日益增强的具有歌谣学学科自觉意识的采风,不论采录的理论建设、组织领导、人员组成以及采录的目的、地域范围、记录整理方法和所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或大的突破。

当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4.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的民歌,也随生活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二、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1.劳动歌(1)狭义的专指号子。

它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基本特征。

劳动歌多取“一领众和”形式,可分为仅有“咳”“嗬”等劳动呼喊声,有的还有具体歌词两种。

(2)广义的还可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

广义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2.仪礼歌(1)含义: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

(2)分类:大致有诀术、仪式、礼俗三类。

①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多由巫师唱诵,也有老百姓自诵的。

②仪式歌,是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

③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民间口头文学(下))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民间口头文学(下))

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10.1 复习笔记一、民间诗歌的起源与传播(一)民歌的起源1.从客观着眼的有:劳动说、巫术宗教说、劳动与宗教说、性引诱之需说等。

2.从主观着眼的有:自发天籁说、模仿说、节奏中介说、心理说、性欲化装说等。

3.从出现先后着眼的有:歌、舞、乐始为一体,后分流独立说;劳动、音乐、诗歌三位一体,前者为核心要素,后二者为附加说;歌词先于音乐说;作品由散文向韵文形式转化说;由韵文退化为散文形式说等。

4.从作者着眼的有:群体共创说、个体创作说、个人与群体合作说等。

(二)民歌的传播1.民歌具有相当强的传承力。

它主要是通过民间的口耳相传,书面记录也是保存和传播民歌的一种途径。

2.我国收集民歌的两种情况(1)官方派专人或设专门机构采风。

(2)文人学士出于对社会关注与个人的喜爱而编制采集。

如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3.到现代,日益增强的具有歌谣学学科自觉意识的采风,不论采录的理论建设、组织领导、人员组成以及采录的目的、地域范围、记录整理方法和所采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有新的变化或大的突破。

当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4.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的民歌,也随生活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二、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一)民间诗歌的类别与特征1.劳动歌(1)狭义的专指号子。

它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基本特征。

劳动歌多取一领众和形式,可分为仅有“咳”、“嗬”等劳动呼喊声,或者还有具体歌词两种。

(2)广义的还可包括在劳动中唱的与劳动生活有关的歌。

广义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2.仪礼歌(1)含义: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以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

(2)分类:大致有诀术、仪式、礼俗三类。

①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多由巫师唱诵,也有老百姓自诵的。

②仪式歌,是与节令、祝庆或各种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

③礼俗歌,用于生子、嫁娶、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及日常迎宾待客场合。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⑥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物质生产民俗)【圣才出

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2.1 复习笔记一、农业民俗(一)含义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二)特点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三)内容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4.农业禁忌习俗(1)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2)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

5.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

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

7.农业娱乐风习。

二、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猎户、牧民的禁忌习俗,反映了他们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这些习俗的核心文化价值意识,在于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需求。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1.狩猎习俗是猎户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也是战胜野生动物得以生存的手段。

2.游牧习俗。

在一些游牧地区,牧民经常迁徙。

他们逐水草居住,居住毡帐,在农牧并存的地区,人们对牲畜的饲养特别用心,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

(四)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主要内容。

其经济和文化价值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五)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渔汛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规律进行。

因此,渔业民俗既要适应渔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

(六)渔业生产操作习俗由于全国各地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的差别很大,所以渔业生产的工具、操作方法和过程都明显不同,捕捞经验也因地而异。

这就是渔业民俗既具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的原因。

(七)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渔民对渔具及操作方式,都有特殊的语言、信仰、禁忌,以保障趋吉避凶。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逢福避祸。

三、工匠民俗(一)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原始市场的出现和交换生活用品的需要,一些手艺超群的能人便从最初的原始经济群体中独立出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变副业为主业,出现了各类专职工匠,这就有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山东大学619民俗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山东大学619民俗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山东大学619民俗学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2021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619民俗学概论》考研全套目录•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619民俗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全国名校民俗学考研真题汇编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上编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上编
第1章 概 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 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 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 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张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张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陈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及丛书,以及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北京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物质生活民俗)【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章节练习(物质生活民俗)【圣才出品】

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一、填空题1.节令中的食品具有象征意义,如有些地方的年三十团年饭,吃鱼时要将鱼头留下,意为“________”。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有余头【解析】在我国汉族地区,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要数春节,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最为丰盛。

除夕晚上,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即使在外的人到时也要挤车赶船回家团聚。

除夕晚上的菜肴十分丰富,一般有条件的家庭都要做12道菜,象征一年的12个月,有的还更多。

有些菜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如鱼象征吉庆有余,吃鱼时要将鱼头留下,意为“有余头”。

2.在我国西北哈萨克族地区,每当亲友来到,主人一般都要________款待。

【答案】宰羊【解析】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招待客人热情礼貌,这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西北哈萨克族地区,每当客人来访,即使经济不太宽裕的人家,也要竭尽全力给客人吃好,一般都要宰羊款待客人,主人常以能挽留住客人,得到客人的喜欢为光荣。

二、名词解释1.堪舆(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

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

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影响。

2.四合院答: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四合院的特点主要有: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是封闭观念的符号;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是家长制的符号;③专门设有堂屋,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3 / 8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④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 历史。
⑤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 面的理论。
⑥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2)民俗学的任务 ①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②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 识。 ③作为一门既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考察人民现实生活的学问,有着多种实用价值。 a.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 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b.它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建设现实社会生活,自觉地运用民俗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 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概 述
一、填空题 “民俗”(folklore)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英国学者____1846 年创用的。 【答案】汤姆斯 【解析】“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这个词是由 英国学者汤姆斯 1846 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 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被 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2.简述民俗学的内容和任务。 答:(1)民俗学的内容 ①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 包括对其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②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 俗事象发展史。 ③民俗志: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1)物质民俗
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
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
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
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
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狭义: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

b.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民俗学的主要任务: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2.民俗学的性质: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1)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
民间文艺是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民俗学体系来看,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2)历史学与民俗学
广义上,人类一切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都是历史,民俗也是历史的一个部分;狭义上,历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已经成为过去的生活与事件,而民俗具有非书面传承和现实性特点。

研究历史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要参考历史文献,并了解与各种民俗有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学理论。

(3)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和享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俗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自然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4)社会学与民俗学
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5)民族学与民俗学
民族学和民俗学两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族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

(6)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他一些学科也与民俗学有一定关系。

3.民俗学的内容
(1)民俗学原理:对民俗事象发生、发展、演变及其性质、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包括对其综合或单项问题的研究。

(2)民俗史:对民俗事象的历史探究与描述,包括通史、断代史、综合性的或单项性的民俗事象发展史。

(3)民俗志: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4)民俗学史:关于民俗问题的思想史、理论史,也包括搜集、记录、整理和运用它们的历史。

(5)民俗学方法论:关于民俗事象整体的观察研究和具体的调查整理的技术与方法两个方面的理论。

(6)资料学:关于民俗事象资料的获取、整理、保存和运用等活动的探索与论述。

4.民俗学的任务: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1)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

(2)学习民俗学可以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

(3)作为一门既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又注重考察人民现实生活的学问,有着多种实用价值。

①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②它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建设现实社会生活,自觉地运用民俗活动的内在规律,为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服务。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4.扩布方式
(1)正常的扩布
①含义
正常的扩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自然进行的,这就是各民族各地区之间民俗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互相吸收对方民俗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和进各自的民俗文化之中。

②正常扩布过程的三个步骤
a.采借者对被采借者的新民俗,首先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价值判断,然后与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作比较、选择;
b.在比较基础上,决定对新民俗作出取舍选择;
c.如决定采用,则对将要采纳的新文化,根据需要,作形态、意义和功能上的改造,并将其置入本民族本地区原有的民俗文化传统中,使新民俗得到有效的扩布。

(2)非正常的扩布
非正常的扩步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如战争、灾荒、瘟疫等突然事件。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
1.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民俗文化的变异性:这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3.民俗文化的变革性:民俗文化的变异,除了自发渐进的变化外,有时还表现出一种渐进的和阶段性的状态,这就是它的变革性。

(四)类型性
1.民俗类型性(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