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微生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
微⽣物学重点内容(考试必看)⼗章、细菌学概论细菌(bacteria):⼀类具有细胞壁、单细胞、以⽆性⼆分裂⽅式进⾏繁殖的原核细胞型微⽣物。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123-137)⼀)⼤⼩与形态1.⼤⼩:微⽶、光学显微镜2.基本形态(适宜条件、8-18h、主要有3种;观察选对数⽣长期最优)球菌Coccus 单、双、链、四联、⼋叠、葡萄球菌杆菌Bacillus 各种杆菌差异较⼤,排列分散、⽆⼀定形式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弧菌:⼀个弯曲、螺菌:数个弯曲3.多形性:细菌在条件改变时,出现不规则形态,呈梨形、⽓球状、丝状等,条件适宜,可以恢复。
⼆)细菌的细菌结构(10分)★★★★★1.基本结构(所有细菌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及核质。
1)细胞壁:坚韧、有弹性;保护细菌;含主要成分肽聚糖,特殊成分磷酸壁、脂多糖等。
A.⾰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含丰富肽聚糖,少量磷壁酸a.肽聚糖由40层左右的⽹格状分⼦交织成厚的三维⽴体⽹状结构,由聚糖⾻架和四肽侧链及五肽桥组成。
聚糖⾻架由N-⼄酰葡糖胺(G)和N-⼄酰胞壁酸(M)经β-1,4糖苷键交替间隔排列⽽成。
肽聚糖⽀架相同,肽链肽桥随菌⽽异。
b.磷壁酸(G+特有成分)酸性多糖,由核糖醇或⽢油残基经磷酸⼆酯键互相连接⽽成的链状聚合物。
分壁磷壁酸(核糖醇型)和膜磷壁酸(⽢油型)具重要⽣理功能:①.P-结合阳离⼦,Mg2+提⾼细胞表⾯酶活性②.细胞壁表⾯抗原成分③.噬菌体吸附的特异受体④.调节⾃溶素活⼒⑤.增加细菌粘附性,与致病性有关。
B.⾰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肽聚糖含量低。
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三部分a.肽聚糖b.外膜①.脂蛋⽩:⼀端以蛋⽩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端以脂质部分连接在外膜的磷酸上,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②.脂质双层:脂蛋⽩外侧,脂质双层结构。
含有外膜蛋⽩。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微生物学前言介绍范文
临床微生物学前言介绍范文
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疾病与微生物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研究微生物在人体内的生长、感染机制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个关于临床微生物学前言的范文,供参考:
《临床微生物学前言》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但却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世界中的微生物群体,它们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与人体疾病相关性的学科,它深入研究微生物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索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旨在发现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临床微生物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包括吸附、侵入、定植和生长等过程。
通过了解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传播规律,我们能够更快速地诊断并治疗相关的感染病症,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临床微生物学也涉及到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抗药性微生物的增多,抗菌药物的选择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研究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机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时代,临床微生物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期待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微生物与疾病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为人类健康的保护和改善贡献我们的力量。
正如许多前人在微生物学领域的辛勤工作一样,我们也将继续前行,不断追求求知的步伐,为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临床微生物学必将迎来新的里程碑,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在这一伟大而神秘的微生物世界中,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探索其奥秘,为人类健康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拼搏!。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总结(全)
临床医学概论复习范围第一篇诊断一常见症状(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水平成人正常体温:36-37℃,正常情况下24h内体温波动〈1℃2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产热过多:甲亢散热减少:大面积皮肤病(银屑病)3病因(1)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坏死组织吸收(大手术)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甲亢④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脑出血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夏季低热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 38.1℃-39℃高热39。
1℃-41℃超高热≧41.1℃(1)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区(2)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是指将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体温曲线的特点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大叶性肺炎)弛张热:败血症热, T>39℃ 24小时内体温波动〉2℃(败血症)间歇热: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而后骤降至无热期,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见于结核病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而后骤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性出现,见于霍奇金病波状热:体温逐渐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反复数个周期,见于布氏杆菌病毒(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指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与呼吸运动,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①气管、支气管疾病:气道堵塞(支气管哮喘) ②肺脏疾病:肺淤血、肺不张、肺水肿③胸廓、胸膜疾病:气胸,胸腔积液④神经—肌肉疾病:呼吸肌麻痹⑤膈肌运动障碍:腹水(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3)急性中毒:①代谢性酸中毒②急性药物中毒(吗啡、巴比妥)③急性毒物中毒(4)血液系统疾病重度贫血、大出血休克(5)神经精神因素:①颅脑疾患(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 ②癔病临床表现(1)肺源性呼吸困难(呼吸系统)a.吸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吸气困难②三凹征: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时明显凹陷,伴干咳喉鸣b.呼气性呼吸困难具体表现①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双肺哮鸣音C。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23010421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总学时/学分:48 / 3开课学期:第六学期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免疫学、药理学、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临床医学概论》是一门研究诊断学基础及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学科。
本课程论述了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诊断思维;临床常见急症、传染病、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方法。
在教授课程过程中将重点讲述药物在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了解药物与临床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掌握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重要原则及其重大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诊断学基础[基本内容]临床常见症状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问诊和体格检查在疾病诊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症状及体征并掌握其临床意义。
熟悉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和科学的诊断思维方法。
第二章急诊医学[基本内容]常见临床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呼吸衰竭、中毒等)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基本要求]了解常见临床急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熟悉其临床表现并能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做出正确诊断。
掌握各种急症的处理方法和抢救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三章传染病[基本内容]传染病的感染与机体免疫,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特征。
常见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常见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
[基本要求]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特征,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常见传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第—章病症学第—节发热1.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临床应用:当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时,药物抑制调节中枢冰敷。
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口测:36.3℃-37.2℃,肛测36.5℃-37.7℃,腋测36.0℃-37.0℃2. 发热病因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外致热原〕→吞噬细胞〔中性粒、单核〕→内致热原〔IL-1、TNF和干扰素〕→中枢→发热。
〔占50~60%〕2)非感染性发热①无菌性坏死物质汲取理化损害:大手术、大面积烧伤血管栓塞:心、脑、肺;肢体坏死组织细胞破坏:癌症、白血病、溶血等②抗原-抗体反响风湿热、药热、结缔组织病等③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甲亢、重度脱水④散热↓:广泛皮肤病或慢性心衰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夏季热等3. 发生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外源性致热原→白细胞→内源性致热原→体温调节→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①微生物病原体及毒素、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外源性致热原〕。
②→机体内白细胞→白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内源性致热原〕。
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中枢介质。
④.产热>散热→体温上升→发热。
⑤产热↑:代谢增加〔脑垂体〕;运动N—骨骼肌阵发收缩〔寒战〕散热↓:通过迷走N—皮肤血管收缩,竖毛肌收缩2)非致热原性发热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功能失常:如: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暑等直接损害中枢体温,调定点升高。
②产热增加:癫痫延续状态,甲亢等。
③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病,心衰4.临床表现1)发热分度:以口腔温度为准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大于等于41.1℃)2)发热过程及特点:三阶段①体温上升期乏力、不适、肌肉酸痛、畏寒、寒战、皮肤苍白、枯燥无汗1.骤升型:体温上升数小时达顶峰≥39度,伴寒战。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伤寒沙门菌
痢疾志贺菌
9
三、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
10
---是医学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技术密切 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基 本知识,掌握各类与临床有关的微生物特性,通过系统的 检验方法,及时并且准确地对临床标本作出病原学诊断和 抗菌药物敏感性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病原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病原生 物的生物学特性、感染与免疫机制、致病机制、分布与流行规律 、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方法等。
----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中,有一些是有致病性的,例如伤寒沙门 菌、痢疾志贺菌;而还有一部分是正常寄居于人体内,通常情况 下无致病性,只有在人体免疫力降低(肿瘤、疲劳)或微生物进 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时(手术后)才会引起疾病,称为机会致病微 生物或条件致病微生物。
22
临床微生物及检验的研究热点:
1、新出现的感染性疾病 2、致病菌的耐药性监测 3、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4、警惕、研究和防止生物恐怖
23
5、病原生物学检验的自动化 6、病原生物的分子诊断 7、病原生物学检验的全面质
量控制 8、病原生物学检验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
24
四、细菌的命名和分类
25
命名原则:
3
微生物的特点:
1、个体微小 2、结构简单 3、种类多 4、分布广 5、繁殖快 6、易变异
4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结构、细胞器等结构特点,可以将 微生物分为三个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存活 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主要包括病毒,例如:疯牛病的朊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
16
主要研究内容
微生物概论
二、微生物的特点
(二)分布广泛 微生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生物。 在辽阔的自然界中,无论土壤、水域、空气以及 动物、植物、人体内外都有大量微生物存在。 从炎热的赤道,到酷寒的极地;从阳光强烈的万 米高空,到终年不见阳光的万米海底;从绿色无 边的平原,到荒芜人烟的沙漠;从冰雪高山到泥 泞沼泽,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踪迹。
<==细菌细胞分裂的电镜超薄切片图 杆菌二分裂过程模式图
2018/10/26
49
五、细菌的繁殖
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都很快,大肠
杆菌在适宜条件下,每20分钟左右便 可分裂一次,如果始终保持这样的繁 殖速度,一个细菌在48小时内,其子 代群体将达到无法想象的数量。•然而,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2018/10/26 50
2018/10/26
42
四、细菌的结构
1.荚膜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
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粘液状物质,形成一层 较厚的膜(约0.2μm)称为荚膜。荚膜中含 有大量水分,荚膜对菌体有保护作用,可保 护细菌抵抗干燥。细菌的荚膜与细菌的致病 力有关,具有荚膜的细菌不易被白细胞所吞 噬,故能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2018/10/26
36
细 胞 壁的结构2018/10/2637四、细菌的结构
2.细胞膜或胞浆膜 细胞膜是紧贴在细
胞壁的内层,在细胞质外面,所以又 称细胞质膜,是一层薄而柔软且具有 弹性的膜,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 核糖等化学成分组成。膜的性能具有 选择性半透膜作用,在维持菌体与外 界物质的交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18/10/26 16
二、微生物的特点
(三)繁殖迅速
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是惊人的,比高等动植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其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2.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3.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5.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BCR/T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7.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8.交叉反应: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
9.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0.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
11.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12.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13.多克隆抗体:是指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
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14.单克隆抗体: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5.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医学中各种微生物及其与人类(及动植物宿主)关系的科学。
它对医学、健康科学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是广大医学院校学生必学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为学生提高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能力以及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涵盖的领域包括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包括凝聚态质的物种、细菌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熟悉细菌学、传染病学及免疫学等医学生物学基本知识;能够根据某种疾病特征诊断微生物性病,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理论技能,能够有效地进行抗感染药物的治疗和使用,掌握各种免疫技术等。
有针对性地翻译和应用微生物学的经典原理和相关方法,为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工作或从事其他对医学微生物有关联的工作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形式(1)教学内容:包括有微生物学概论(历史发展史、分类系统、微生物的组成、微生物的生殖及耐药性)、细菌学(各种形态细菌的分类、发生、繁殖、检测及特性)、病原生物学、病原微生物的病理生理(病原特性、传播、潜伏期、病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传染病预防、抗感染(免疫学的概念、免疫机制、免疫抗药性、疫苗原理及应用)等。
(2)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包括教师讲授、展示教学)、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讨论及实践实验(观察、文献检索论文计划、实验设计及研究)。
四、课程考核1. 课堂考试:本课程为选考,考查学生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的程度,主要以问答形式为主,并结合小测验形式进行考查。
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核:课程侧重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讲授的理论基础上,加强实践练习,能够对病原微生物性病进行识别、分类、鉴定、细菌的分离等实验操作,遵守实验安全要求。
评价学生实操能力及适应医学实践需要的水平,主要以竞赛形式考试。
五、课程备考提示1. 掌握课程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课程教材内容,熟悉传染病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类病原体的解剖结构、功能产物、培养基的特性及整个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微生物药物学
微生物药物学微生物药物概论1 从来源上分,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哪三大类?答:1 来源于微生物整体或部分实体的药物:主动免疫制品;被动免疫制品;生物制品;2 来源于初级代谢产物的药物:生化药物3 来源于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物: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2 随着抗生素研究的深入,抗生素曾有过不同的定义,60年代对抗生素的定义是什么?答: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它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采用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制得的衍生物与结构修饰物。
3 抗生素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哪4大类?答:根据作用性质分类:繁殖期杀菌;静止期杀菌;速效抑菌;慢效抑菌;4 抗生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哪5大类?答:抑制或干扰细胞壁合成;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抑制或干扰细DNA、RNA合成;抑制或干扰细胞膜功能;作用于物质或能量代谢系统;5 标志中国抗生素工业开创的事件是什么?答:1953年1月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入生产青霉素6 请概述微生物药物研究的一般流程。
答:1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2 活性菌株的筛选3 活性菌株的保存4 生产菌株的选育5 发酵培养条件6 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7 化学鉴别与结构测定8 药理与临床评价9 工业化研究10 基础研究7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抗生素研究扩展为微生物药物的研究,___、____ 、____等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药物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
答: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8 请概述微生物药物在实践中的应用。
答:一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抗感染; 抗肿瘤; 免疫抑制;二农业上应用:植物病害的防治; 植物生长激素;三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抗动物感染性疾病; 饲料添加剂;四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的防腐、保鲜五工业上的应用工业制品的防腐、防霉六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建立药物筛选模型;其它特殊作用;第二章抗菌药物产生菌的筛选1 分离放线菌的培养基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必须添加抑制剂?常用的抑制剂有那些?答: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增加放线菌的分出率。
微生物学检验课本复习题
微生物学检验课本复习题第一章微生物检验概论1.最先发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单选题]A.列文虎克(正确答案)B.巴斯德C.弗莱明D.科赫E.李斯特2.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特性的是() [单选题]A.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个体B.可只有核酸构成C.代谢慢(正确答案)D.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发生变异E.某些细菌可在100C°的温泉中生存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 [单选题]A.细菌B.支原体C.螺旋体D.病毒(正确答案)E.真菌4.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作用的是() [单选题]A.用于制备抗生素B.生命活动能产生大量CO2(正确答案)C.引起感染D.为人类提供维生素KE.引起实验室污染5.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错误的是() [单选题]A.专门研究代谢产物检测方法(正确答案)B.消毒灭菌效果评价C.监测医院内感染D.进行病原学诊断E.筛选抗菌药物第二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代谢产物是() [单选题]A.内毒素B.外毒素C.色素(正确答案)D.热原质E.病毒血症2.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一过性侵入血流的是() [单选题]A.毒血症B.菌血症(正确答案)C.浓度血症E.病毒血症3.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如血,但其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症状的是() [单选题]A.毒血症(正确答案)B.菌血症C.病毒血症D.败血症E.浓毒血症4.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无关的是() [单选题]A.完整的皮肤B.血-脑脊液屏障C.分泌黏液层D.体表面积(正确答案)E.正常菌群的拮抗5.能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的是() [单选题]A.血浆凝固酶B.透明质酸酶C.链激酶(正确答案)D.胶原酶E.磷脂酶6.对细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主要依靠() [单选题]A.抗毒素免疫B.固有免疫D.细胞免疫(正确答案)E.溶菌免疫7.从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是() [单选题]A.潜伏期(正确答案)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发病期8.长期使用光谱抗菌药物可引起() [单选题]A.菌血症B.败血症C.毒血症D.脓毒血症E.菌群失调症(正确答案)9.细菌的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单选题]A.多肽B.蛋白质C.磷酸D.脂多糖(正确答案)E.磷脂10.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作用,不包括() [单选题]A.诊断病原B.监测细菌耐药C.负责建立院感染防控体系(正确答案)D.监测消毒灭菌质量E.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第三章实验室生物安全1.通常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属生物安全几级实验室() [单选题]A.BSL-1B.BSL-2(正确答案)C.BSL-3D.BSL-4E.BSL-52.对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要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A.无关人员可随意进人实验室(正确答案)B.应设置实施各种消毒方法的设施C.实验室如有可开启的窗户,应设置纱窗D.有可靠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E.安全系统应包括消防、应急供电、洗眼器以及应急喷淋装置3.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配备的设备是() [单选题]A.生物安全柜、培养箱B.生物安全框和水浴箱C.生物安全相和高压灭菌器(正确答案)D.离心机和高压灭菌器E.离心机和培养箱4.下列不能作为微生物危害评价的依据的是() [单选题]A.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量B.特定的病原体是否存在于国内(正确答案)C.暴露的潜在后果D.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E.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5.在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其分类依据是() [单选题]A.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及其危害程度(正确答案)B.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C.病原微生物的遗传性特性D.病原微生物的生化反应特性E.病原微生物的变异现象6.开启装有冻干生物制品的安瓿时,下列步骤属于错误操作的是() [单选题]A.消除安瓿外表面的污染B.在管上靠近棉花或纤维塞的中部锉一痕迹C.用一团酒精浸泡的棉花将安瓿包起来,然后手持安瓿从标记的锉痕处打开D.无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正确答案)E.将顶部小心移去,并按污染材料处理7.下列不属于实验室一级防护屏障的是() [单选题]A.生物安全柜B.防护服C.口罩D.缓冲间(正确答案)第四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细菌L型形成的原因是() [单选题]A.细菌缺失细胞壁(正确答案)B.细菌缺失细胞膜C.细菌细胞无荚膜D.细菌细胞质内含质粒E.细菌细胞质内含中介体2.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结构是() [单选题]A.鞭毛B.质粒(正确答案)C.中介体D.荚膜E.芽胞3.判断达到灭菌效果的指标是() [单选题]A.杀灭细菌芽孢(正确答案)B.杀灭细菌繁殖体C.使细菌失去荚膜D.破坏细菌鞭毛E.破坏细菌质粒4.除哪项外,下用结构可用于鉴别细菌() [单选题]A.芽孢B.鞭毛D.菌毛(正确答案)E.异染颗粒5.G-菌内毒素成分是() [单选题]A.肽聚糖B.磷壁酸C.脂质AD.外膜蛋白(正确答案)6.大多数细菌生长的适宜pH是() [单选题]A.5.5~6B.6.5~6.8C.7.2~7.6(正确答案)D.8.4~9.27.在有氧和无氧环境均能生长的是() [单选题]A.需氧菌B.微需氧菌C.厌氧菌D.兼性厌氧菌(正确答案)E.兼性需氧菌8.下列对细菌物理性状表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 A在中性环境中均细菌均带负电荷B细菌体积小,表面面积大C细菌细胞为半透明体D细菌细胞壁有半透性E细菌带电现象与抑菌和杀菌作用无关(正确答案)9.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代谢产物是() [单选题]A.内毒素B.外毒素C.色素(正确答案)D.热原质E.血浆凝固酶10.对正常群菌的作用表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A.生物拮抗B.促进机体免疫C.合成维生素D.合成细菌素E.与衰老无关(正确答案)11.人体正需生理状态时没有常居菌的部位是() [单选题]A.眼结膜B.肠道C.肝脏(正确答案)D.泌尿生殖道E.鼻咽12.除哪项外,下列均为正常菌群引起条件致病的原因() [单选题]A.接受放疗治疗B.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C.外伤所致原位寄居菌位移D.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E.口服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正确答案)13.高压蒸汽灭菌压力为103.4kpa时,其温度为() [单选题]A.100.3℃B.110.3℃C.121.3℃(正确答案)D.122.3℃E.130.3℃14.含血清的培养基多用何种方法灭菌() [单选题]A.烧灼法B.巴氏消毒法C.煮沸法D.间歇灭菌法(正确答案)E.高压蒸汽灭菌法15.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灭菌宜采用() [单选题]A.煮沸法B.巴氏灭菌法C.流通蒸汽灭菌法D.高压蒸汽灭菌法(正确答案)E.间歇灭菌法16.实验室内空气的消毒灭菌常采用何种法() [单选题]A.干烤法B.流通燕汽法C.紫外线照射(正确答案)D.间歇灭菌E.以上均可17.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不包括() [单选题]A.细菌细胞的大小(正确答案)B.细菌的种类C.消毒剂的浓度D.消毒剂的种类E.细菌的数量18.可用于制备卡介苗的结核分枝杆菌是什么变异的菌株() [单选题]A.形态变异B.结构变异C.毒力变异(正确答案)D.耐药性变异E.菌落变异19.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最常见原因是() [单选题]A.耐药性基因突变B.获得R质粒(正确答案)C.插人序列的转移D.基因转化E.滥用抗生素第五章细菌检验技术1.检查厌氧菌动力常用() [单选题]A.压滴法B.悬滴法C.毛细管法(正确答案)D.革兰染色法E.抗酸染色法2.革兰染色法脱色时所用乙醇浓度为() [单选题]A.70%B.95%(正确答案)C.90%D.20%E.40%3.L型细菌检查时常用用的染色法为() [单选题]A.细胞壁染色(正确答案)B.荚膜染色C.芽胞染色D.革兰染色法E.抗酸染色法4.墨汁常用于() [单选题]A.细胞壁染色B.英膜染色气C.芽胞染色D.负染色法(正确答案)E.抗酸染色法5.一般不用革兰染色法鉴定的细菌是() [单选题]A.布鲁杆菌B.链球菌C.结核分枝杆(正确答案)D.肺炎链球菌E.脑膜炎奈瑟菌6.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需要采用() [单选题]A.荧光显微镜B.暗视野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正确答案)D.普通光学显微镜E.相差显微镜7.芽胞染色属于() [单选题]A.革兰染色B.墨汁染色C.特殊染色(正确答案)D.抗酸染色E.亚甲蓝染色8.抗酸染色法的染色程序是() [单选题]A.5%苯酚复红加加温染色5min→3%盐酸酒精脱色→吕氏亚甲蓝复染1min(正确答案)B.3%苯酚复红加温染色5min-5%盐酸酒精脱色→昌氏亚甲蓝复染1minC.5%苯酚复红加温染色1min-+3%盐酸酒精脱色→吕氏亚甲蓝复染5minD.3%苯酚复红加温染色1min+5%盐酸酒精脱色→昌氏亚甲蓝复染5minE.吕氏亚甲蓝加温染色1min5%盐酸酒精脱色→3%苯酚复红复染5min9.观察细菌鞭毛可用下列列哪种染色方法() [单选题]A.细胞壁染色B.荚膜染色C.芽胞染色D.革兰染色法E.鞭毛染色(正确答案)10.菌毛可用下列哪种显微镜观察() [单选题]A.荧光显微镜B.暗视野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正确答案)D.普通光学显微镜11.接种环直径一般为() [单选题]A. 1-2mmB. 2-3mmC. 1-3mnD. 2-4mm(正确答案)E. 3-4mm12.关于生物安全柜的分类,正确确的是() [单选题]A.I级B.I-Ⅱ级C.I-Ⅲ级(正确答案)D.I-Ⅳ级E.I-V级13.下列培养基中,含有酚红指示剂的是() [单选题]A.吲哚试验B.甲基红试验C.葡萄糖氧化发酵D.硫化氢试验E.尿酶试验(正确答案)14.下列哪种接种方法可分离出单个菌落() [单选题]A.分区划线(正确答案)B.穿刺接种C.点种D.用液体培养物涂布接种E.液体接种15.细菌分解胱氨酸(半胱氨酸)后,用于鉴别别细菌的代谢产物是() [单选题]A.乙酰甲基甲醇(正确答案)B.二乙酰C.硫化氢D.吲哚E.NH316.不属于鉴定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 [单选题]A.聚合酶链反应B.核酸杂交C.基因芯片技术D.蛋白芯片技术E. ELISA(正确答案)17.微生物自动培养系统通过连续监测细菌或真菌代谢引起的哪项指标的变化,来判断标() [单选题]A. PHB.二氧化碳浓度(正确答案)C.氧气浓度D.气压变化E.吸光度18.血培养时采血量一般为血培养瓶中肉汤培养基量的() [单选题]A.1/3~1/2B.1/4~1/3C.1/5~1/4(正确答案)D.1/6~1/5E.1/7~1/619.临床对血培养阳性结果的处理采用分级报告制度是() [单选题]A.一级报告制度B.二级报告制度C.三级报告制度(正确答案)D.四级报告制度E.五级报告制度20.血培养时成人一般每次采集3~10ml,最佳采血量是() [单选题]A. 3-5mlB. 3-6mlC. 8-10ml(正确答案)D. 5-8mlE. 5-10m21.自动化微生物药敏系统进行药敏检测的实质是() [单选题]A.K-B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正确答案)C.琼脂稀释法D.联合药敏试验E.E-test法第六章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1.下列有关药敏试验意义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A.药敏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B.药敏试验为中介时,只要加大药物剂量完全可以达到治疗效果(正确答案)C.药敏试验结果是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D.药敏试验可预测抗菌治疗的效果E.体外药敏结果不完全与体内治疗效果一致2.关于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稀释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A.稀释法所稀释的是抗菌药物B.稀释法包括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C.稀释法测定的是抗菌药物对细菌的MIC值D.MIC即为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E.MIC即为能杀灭细菌生长的最小浓度(正确答案)3.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是() [单选题]A.万古霉素B.红霉素C.妥布霉素(正确答案)D.头孢他啶E.青霉素4.做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倾倒M-H平板时,培养基的厚度应为() [单选题]A.3mmB.2mmC.4mm(正确答案)D.5mmE.6mm5.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筛选试验的抗菌药物,不包括以下哪种() [单选题]A.头孢唑林(正确答案)B.氨曲南C.头孢他啶D.头孢噻肟E.头孢曲松6.克拉维酸属于何类药物() [单选题]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B.磺胺类抗菌药物C.喹诺酮类抗菌药物D.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E.β-内酰胺酶抑制剂(正确答案)7.遵循CLSI抗菌药物选择原则,A组代表() [单选题]A.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B.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物C.常规试验但只是选择性报告的抗菌药物D.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抗菌药物(正确答案)E.不允许常规试验并报告的抗菌药物8.按照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应该是哪组(U) [单选题]A.A组B.B组C.C组D.U组(正确答案)E.O组9.药敏试验结果,测试菌抑菌圈的大小与测试菌的MIC呈现() [单选题]A.负相关(正确答案)B.正相关C.无相关D.高相关E.低相关10.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时,平板最好单独平放,叠放时最多不能超过()[单选题]A.2个平板(正确答案)B.3个平板C.4个平板D.5个平板E.6个平板第七章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鉴定1.腐生葡萄球菌是下列哪种疾病的常见致病菌() [单选题]A.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B.类风湿关节炎C.尿路感染(正确答案)D.风湿热E.蜂窝织炎2.链球菌与葡萄球菌可用作属间初步鉴别的试验是() [单选题]A.DNA试验B.触酶试验(正确答案)C.氧化酶试验D.葡萄糖发酵试验E.蔗糖糖氧化试验3.一患脑膜炎的新生儿,血培养见大量球菌繁殖,该菌呈β-溶血、触酶阴性、分解葡萄糖产酸、杆菌肽耐药、CAMP试验阳性,该菌为() [单选题]A.金黄色葡萄球菌B.肺炎链球菌(正确答案)C.A群链球菌的D.B群链球菌的E.脑膜炎奈瑟菌4.胆汁溶菌试验常用于鉴别() [单选题]A.A群链球菌与B群链球菌B.A群链球菌与D群链球菌C.肺炎链球菌和甲型溶血型链球菌(正确答案)D.肺炎链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表皮葡萄球菌与腐生葡萄球菌5.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为() [单选题]A.A群链球菌(正确答案)B.B群链球球菌C.C群链球菌D.D群链球球菌E.F群链球菌6.在6.5%氯化钠培养基中能生长的细菌有() [单选题]A.肺炎链球菌B.A群链球菌C.B群链球菌D.C群链球菌E.肠球菌(正确答案)7.从混有杂菌的标本中分离葡萄球菌的首选培养基是() [单选题]A.巧克力琼脂培养基B.EMB培养基C.卵黄双抗培养基D.高盐甘露醇培养基(正确答案)E.卵黄甘露醇培养基8.CAMP试验验阳性结果的溶血特点呈() [单选题]A.环状B.月牙状C.箭头状(正确答案)D.线条状E.点状9.与鉴别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有关的试验是() [单选题]A.葡萄糖发酵B.乳糖发酵C.果糖发酵D.麦芽糖发酵(正确答案)E.蔗糖发酵10.疑似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应注意() [单选题]A.置50%甘油盐水中保存送检C.立即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B.冷藏送检E.低温存放过夜D.保温,迅速送检(正确答案)第八章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杆菌鉴定1.肠道致病菌与肠道非致病菌的初步鉴别试验常选用() [单选题]A.吲噪试验B.尿素分解试验C.乳糖发酵试验(正确答案)D.H2S试验E.胆胆汁溶解试验2.伤寒发病第一周内,阳性率最高的检查方法是() [单选题]A.尿液培养B.血液培养(正确答案)C.便培养D.血清做肥达试验E.胆汁做肥达试验3.可迟缓发酵乳糖的志贺菌() [单选题]A.福氏志贺菌B.宋内志贺菌(正确答案)C.鲍氏志贺菌D痢疾志贺菌E.B群志贺菌Y变种4.初步将志贺菌从肠道杆菌中鉴别出来的生化反应方法是() [单选题]A.培养基中加亚碲酸钾B.菊糖发酵试验C.尿素分解试验D.胆汁溶解试E.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正确答案)5.在KIA中,底黄斜红,无气泡,无H2S,最可能的细菌是() [单选题]A.大肠埃希菌B.沙门菌C.志贺菌(正确答案)D.变形杆菌E.产气肠杆菌6.肥达反应有诊断价值的抗体效价,通常是() [单选题]A.O凝集价≥40,H凝集价≥40B.0凝集价≥80,H凝集价≥160(正确答案)C.O凝集价≥40,H凝集价≥160D.0凝集价≥160,H凝集价≥80E.O凝集价≥80,H凝集价≥807.能产生绿色色素和特殊生姜气味的细菌是() [单选题]A.大肠埃希菌B.变形杆菌C.克雷伯伯菌D.枸櫞酸杆菌E.铜绿假单胞菌(正确答案)8.不动杆菌的特性中,错误的是() [单选题]A.氧化酶阳性B.触酶阳性C.不发酵糖类D.有动力(正确答案)E.分布广泛,常引起院内感染9.霍乱患者的典型大便呈() [单选题]A.水样B.果酱样C.脓血样D.米泔水样(正确答案)E.消化不良的恶臭便10.霍乱弧菌菌的生物学性状,错误的是() [单选题]A.无嗜盐性B.耐碱不耐酸C.耐酸不耐碱(正确答案)D.革兰阴性弧形E.极端单鞭毛,运动活泼11.用于霍乱弧菌培养的培养基是() [单选题]A.碱性蛋白胨水B.碱性琼脂平板C.庆大霉素平板D. TCBSE.以上都可(正确答案)12.与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不符的是() [单选题]A.革兰阴性杆状或弧状B.有单鞭毛,运动活泼C.存在沿岸的海水或海产品中D.嗜盐,在无盐培养基中也可生长(正确答案)E.引起食物中毒13.患者,女,40岁,有13年慢性胃炎史,近期上腹疼痛加重,来医院就诊。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1细菌学检验概论
选择培养
2019/11/26
15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培养基种类、培养基的选择
二、分离及培养 细菌的分离、细菌培养方法
三、生化反应和鉴定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2019/11/26
16
一、培养基的种类和选择
方法:
1、结晶紫初染
1 min
2、卢戈氏碘液媒染
1 min
3、95%酒精脱色 30sec~1 min 4、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1 min 原理:
G+等电点低,带正电荷的碱性燃料作色 牢固
G+细胞壁肽聚糖层多,G-细胞壁脂质含 量高
G+含有较多核糖核酸镁盐,与结晶紫、 碘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
2019/11/26
46
(二)抗体检测---血清学诊断
抗体的量常随感染过程而增多,表现为效 价的升高。因此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 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 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主要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致病菌和病程较长 的感染性疾病。
其中的分枝菌酸与石炭酸复红结合 成牢固的复合物,能抵抗脱色
意义: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
-抗酸性细菌 -非抗酸性细菌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2019/11/26
12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3.荧光染色
(1)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临 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2)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 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
2019/11/26
8
一、不染色标本
1.细菌不经染色直接镜检,主要用于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 力及运动状况
医学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内容
医学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内容一、专业介绍1.1 临床微生物学的定义临床微生物学是研究临床医学中与微生物相关的疾病的学科,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诊断和治疗。
1.2 专业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临床微生物学的专业内容涉及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分离和鉴定,以及对微生物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3 就业前景临床微生物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医疗机构、检验检测中心、疾控中心、药品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工作,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二、专业内容2.1 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临床微生物学的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技术,包括采集临床样本、培养和鉴定微生物等操作,以确诊微生物相关疾病。
2.2 微生物的鉴定与鉴定鉴定微生物的特征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各种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2.3 微生物相关疾病的诊断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需要学习各种常见微生物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以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4 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检测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检测方法,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2.5 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临床微生物学学科需要规范的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环境和设施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微生物样本管理等内容。
三、专业要求3.1 知识基础学习临床微生物学需要有扎实的生物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了解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3.2 技术能力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微生物检测和分离技术、微生物鉴定和鉴定技术、微生物敏感性检测技术等实践技能。
3.3 全面素质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满足临床微生物学领域工作的要求。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概论
2、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
按其细胞的结构特点可将微生物分为三种类型即以病毒为代表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属病毒界;以细菌为代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原核生物界;以真菌为代表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真菌界。
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由核心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核心中只有RNA或DNA一种核酸;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四)病原生物的主要特性:7大特征
1、致病性:组织器官损伤,掠夺营养,毒性作用,侵袭力,机会致病,免疫损伤,诱发癌症。
教案附页
教学内容与进程设计
备注
2、传播性:传染源,传播途径(水平传播:水、食物、土壤、空气、蚊虫叮咬、人体接触;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3、寄生性:宿主选择性,组织特异性
4、抗原性:抗感染免疫的基础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第一讲:病原生物与病原微生物概论
课的类型
新授课
课程顺序
1
授课形式
理论课,讲授法,合班教学
授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掌握内容
1、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学、微生物概念
2、微生物的分类
熟悉内容
1、病原生物的主要特征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主要内容
• 感染概念及常见病原微生物 • 常规检测以及相关基础研究
13
感染概念及常见病原微生物
• 感染和感染性疾病 • 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14
感染和感染性疾病
• 感染(infection):病原体突破宿主的抵御 功能,侵入体内,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 争的过程…..
•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导 致机体产生临床症状、体征或生理功能异常.
• 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spp.
– 化脓性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es – 肺炎链球菌 S. pneumoniae – 草绿色链球菌 S. viridans
• 肠球菌属 Enterococcus spp.:
– 粪肠球菌 E. faecalis – 屎肠球菌 E. faecium
19
革兰阳性菌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 葡萄球菌属:
– 皮肤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STI) – 败血症septicemia,心内膜炎endocarditis –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 – 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UTI)
10
8.3 9.8
10.1 9.3
8
6.8
6
6.7
4
1.4 2
1 1.5 0 年份 1993 1994
2.6 1995
2.6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抗菌药物
左氧氟沙星 复方磺胺甲噁唑 米诺环素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10株)
耐药
敏感
12.1
85.0
11.7
86.6
2.0
7
感染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的疖
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的淋巴结核
1882-1894年期间分 离出许多重要的致病 菌,被称为细菌学发 展的“黄金时代”
8
病例1
?
部分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
鸭子
天鹅
9
杀革兰阴性菌
杀真菌
杀革兰阳性菌
10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类药物不敏感
检出率(%)
12
11.1
20
病例2
头孢噻肟 耐药
大剂量青霉素
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illi
• 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 埃希菌属: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 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1
感染性疾病的危害性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
– 感染性疾病导致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位 – 在致残病因中居第一位
Clin Infect Dis 2008; 46: S344.
2
Table 1. Annual death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selected infectious diseases.
• 链球菌属:
– 咽炎pharyngitis、扁桃体炎tonsillitis、肺炎pneumoniae – 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 endocarditis – 脑膜炎meningitis
• 肠球菌属:
– 尿路感染UTI – 腹腔感染abdominal infections – 胆道感染biliary tract infection – 细菌性心内膜炎bacterial endocarditis
破伤风梭菌、白喉棒状杆菌
18
革兰阳性球菌 Gram-positive coccci
• 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spp.:
–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 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 S. epidermidis – 腐生葡萄球菌 (腐葡菌) S. saprophyticus
5
致病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
6
病原微生物的发现
• 十九世纪德国Koch在固体 培养基上分离出第一个纯 培养的细菌-碳疽芽孢杆菌
• 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确 定病原微生物的“郭霍法 则(Koch postulate )”
– 动物感染部位能分离到特定微生物 – 健康动物体内分离不到这一微生物 – 这一微生物接种于健康动物可致病 – 被感染动物能再分离到这一微生物
感染性疾病的危害性
2015年3月23日新 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因肺部感染逝世
2013年12月6日南 非前领导人曼德拉 因肺部感染逝世
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及 机体相互作用关系
毒性
抗菌药物
药动学(PK)
机体
病原微生物
4
细菌的发现
• 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 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到了被他称为“小 动物”的微生物世界
17
临床主要病原菌
• 球菌 cocci:
– 革兰阳性球菌Gram-positive cocci – 革兰阴性球菌Gram-negative cocci
奈瑟菌、卡他莫拉菌
• 杆菌 bacilli:
– 革兰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bacilli – 革兰阳性杆菌Gram-positive bacilli
15
感染和感染性疾病
• 根据机体的免疫状态及侵入 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毒力、 数量等不同可出现以下结局:
– 病原清除 – 隐性感染 – 显性感染 – 潜伏性感染 – 病原携带
显性感染 病原清除 隐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病原携带
16
常见病原微生物
• 细菌 bacteria
– 需氧菌 aerobe – 厌氧菌 anaerobe
96.3
11
革兰阳性菌耐药性的进化
金葡菌
青霉素
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西林
青霉素耐药金葡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
[1950s]
[1970s]
(MRSA)
万古霉素 耐药金葡菌
(VRSA)
[1997]
[ 2002 ]
最后防线 1955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中度耐药 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 金葡菌(VISA)
金葡菌获得了vanA
• 真菌 fungi
– 念珠菌属Candida、隐球菌属Cryptococcus – 曲霉Aspergillus – 伊氏肺孢菌Pneumocystis jirovecii
• 病毒virus • 其他
– 支原体Mycoplasma、衣原体Chlamydia – 立克次体 Rickettsieae – 螺旋体 spiroche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