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基础知识与合理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药物作用
(3)药物的作用方式 )
按作用部位分: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全身作用) 按作用机制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 药物的量效关系
药物的药理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变化) 而加强(变化),这种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量 效关系。
效应 ①无效量 ②最小有效量 ③常用量 ④极量 ⑤最小中毒量 ⑥中毒量 ⑦最小致死量 ④ ⑤⑥ ⑦ ⑧ 剂量 ⑧致死量
附: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
受体与药物是如何结合的? 结合:通过分子间的吸引力(范德华力)、离子键、 氢键,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少数药物通过共价键 形成复合物,不易解离,药效持久。 两个条件: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理效应,必须 具备两个条件: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前者是指药物 与受体结合实际的能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 后者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 能力。 分类:根据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将药物分为激动药 和拮抗药。前者是指既有较强亲和力又具内在活性 的药物,后者是指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的药物。
药物基础知识与合理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院 殷光权
一 药物基础知识
(一)药物的定义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药物 区别:药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 药品 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 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 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血液制品和诊 断药品等。实际上,在国内药物与药品这两个名词常 相互通用,在含义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只不过药物的 适用范围更广一些。
药物的体内过程
1 2 3 4 吸收 分布 代谢(生物转化) 排泄
1 吸收
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 给药不存在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给药途径: 药物因素 吸收环境
给药途径:
⑴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 程。 ⑵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先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及淋 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吸收较快而完全。 ⑶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药物—胃肠粘膜—门静脉— 肝脏(名词:首过效应)。此方法方便,但吸收较慢。 ⑷粘膜给药:如眼、直肠、舌下、呼吸道(迅速)等。 ⑸皮肤给药:缓慢。 一般情况下,吸收快慢顺序为:粘膜(肺泡、舌下) —肌肉 或皮下—口服—皮肤
附: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
什么叫受体?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地同相应的递质、 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 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体上具有特异的结合部位—受点(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配体—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 物。 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或细胞内,根据其 存在位置可分为三类: ①细胞膜受体 ②细胞浆受体 ③细胞核受体
一 药物基础知识
(二)我国药物发展史上的几部著作
我国素称文明古国,向来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称于世。 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时偶然发现了药物,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专门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也称本草)。 《神农本草经》:它成书于公元1-2世纪,收载药物365种,它 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 著。 《神农本草经集注》:汉陶弘景,收载药物730种,现存最早的 本草残卷。 《新修本草》:唐显庆2年编撰,收载药物850种,这是我国第 一部由国家颁布发行的药物学权威著作(也说是世界是最早的 药典)。
附: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
什么是酶? 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 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 催化剂。
一 药物基础知识
(五)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被人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分布于各组织器官, 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相应的药物作用,同 时人体对药物也进行一系列生理处理过程,主要包括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这也就是药物的 体内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通称为药物转运, 即药物在体内位置的变化;代谢则称为生物转化,即 药物在体内化学结构发生改变)。 这一体内过程是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即药 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也发生了转化。药物对机体作用 (或称效应)依赖于机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
附: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
受体与药物是如何结合的? 结合:通过分子间的吸引力(范德华力)、离子键、 氢键,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少数药物通过共价键 形成复合物,不易解离,药效持久。 两个条件: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理效应,必须 具备两个条件: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前者是指药物 与受体结合实际的能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 后者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 能力。 分类:根据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将药物分为激动药 和拮抗药。前者是指既有较强亲和力又具内在活性 的药物,后者是指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的药物。
一 药物基础知识
(三)药物的来源和分类
我国按理论体系分 中药(传统药)指按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用于防治疾病的 药物。 来源:自然界(动物、植物、矿物)。 药物 分类:按药理作用或功效、药用部位、 化学成分、 自然系统及其它。 西药(现代药)指按现代医药理论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 来源:⑴部分来源于自然界,如 ⑵人工合成,如化学药品。 ⑶生物制剂,如疫苗、抗菌素、 抗毒血清等。 分类:通常按药理作用分类。
源自文库
① ②③
3 药物的作用机制
它是研究药物为什么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的理论。可 分为: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其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理化性质,而与它们的化学 结构关系不大,故其作用机制比较简单。如甘露醇给 组织脱水;氢氧化铝中和胃酸。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大多数药物属于特异性药物,它们的生化活性与 其化学结构密切相关能与机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特定 功能基团(受体或酶)结合而诱发一系列生理生化效 应。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1 药物作用 2 药物的量效关系 3 药物的作用机制 附: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
1 药物作用
定义: 定义:指药物应用于人体后所引起机体在功能 和形态上的改变。如吗丁啉、催产素等。 分类: 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调节 功能(兴奋或抑制);抗病原体(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补充不足。
2 分布
定义:药物从血液转送到各组织细胞的过程。药物在 体内的分布是动态变化的而且是不均匀的。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与血浆蛋白结合 再分布 体液的酸碱度 体内屏障
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不同程度地与血浆蛋白(主要 是白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大分子物质,是可逆的。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反之则 短。(说明:血浆蛋白是非特异性的,并且有饱和性, 易产生竞争抑制、中毒)
4 排泄
定义: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 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此外也有从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 肺、胆囊、唾液、乳腺、汗腺及粪便排出。 影响药物排泄的主要因素: 肾功能 尿液的酸碱度 竞争分泌机制 肝肠循环
肾功能
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过 程。,而最终使药物排出。肾功能不良、无尿或少 尿时,肾排泄能力下降。
一 药物基础知识
(四)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⑴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含病原体)——在药理上 属药效学范畴(药物效应动力学)。 ⑵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在药理上属药动学范畴 (药物代谢动力学)。 由于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不同时间的动态过程, 情况比较复杂,不作介绍。以下就药效学的有关概念 作一简要介绍。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作用量 药效学 的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药物、机体及环境条件的 各种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3 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影响药物转化的主要因素:酶--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 用的蛋白质。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经酶系统的作用,通过氧化、还原、分解 和结合等方式,最终成为灭活的易溶于水的终末代谢产物排 出体外,其药理活性也被减弱或完全丧失。但也有少数药物 是通过体内代谢后才能有药理活性的,如环磷酰胺本身无活 性,在体内经水解后释放出氮芥才发挥抗肿瘤作用。 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肝功能不良时,转化率下降, 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 容易引起中毒,应特别注意选药和掌握剂量。
药物因素
⑴理化性质: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可自由通过生物膜 孔而扩散被吸收;酸性有机物质在胃酸中不易 解离,易于吸收。 ⑵剂型:气雾剂、注射剂、溶液剂〉片剂、胶囊剂、 丸剂 ⑶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在血管外给药后,能被 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率。
吸收环境
吸收部位的血流速度快,就会促进吸收;药物 浓度高,吸收面广,也使吸收加快。胃排空、 肠蠕动的程度及食物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再分布
被吸收的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肝肺心)分布, 然后再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肠、皮肤)转移。
体液的酸碱度
药物和体液的酸碱度对药物的分布影响较大。
胞外 胞内 7.2 6.8
弱碱性药物易分布到胞内,利用它进行酸中毒抢救。 弱酸性药物易分布到胞外,利用它进行碱中毒抢救。
体内屏障
体内某些部位由于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对不少药 物的转运可产生屏障作用,并影响药物的分布。它分 为两种。 生理屏障: 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脊液、血液与脑细胞、脑脊液 血脑屏障 与脑细胞之间三种隔膜组成,主要是前两种起作用。 水溶性药物(如青霉素)难以通过,但脑膜炎时相 反。脂溶性药物易于通过。 胎盘屏障是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隔开的屏障。作用 胎盘屏障 较弱。 病理屏障:血-胸水、血-腹水等。
尿液的酸碱度
多数药物为弱酸或弱碱性的。碱化尿液可使酸性药物 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可使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 这样可阻止药物的再吸收,加速其排泄。这是中毒时 常用的解毒方法。
1 药物作用
(2)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 同时也会出现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也称为“治 病”和“致病”。 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治疗作用。 凡与治疗无关有时还会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称不良反应。前者是治疗所需要的,而后者应尽量减 少或避免。治疗作用根据用药目的又可分为对症治疗 (治标)和对因治疗(治本)。二者应视情况而定。
1 药物作用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 )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
兴奋:使机体功能活动加强的。如肌肉收缩,心跳加快 等。但过度的兴奋会转入衰竭,是另一种性质的抑制。 抑制:使机体功能活动减弱的。如血压下降,镇静等。
1 药物作用
(2)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合适剂量时只对少数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作用较小 或不发生作用。 选择性高是由于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大,且组织细胞 对药物的反应性高,使用时针对性强,药理活性也较 高。如碘作用于甲状腺;汞、砷多沉积于肝、肾。 选择性低的药物是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广,不良反 应比较多。 选择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是相对而言的,与剂量密 切相关。如巴比妥类药物随剂量的增加,作用依次为 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等。
一.药物基础知识
(二)我国药物发展史上的几部著作
《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四川名医。他在书中收载药物 1558种,附单方验方3000余首。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本草。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00余 首,插图1160幅,内容异常丰富。1596年出版后被译为多国文 字传播海外,成为国际上研究药学和生药学的宝贵的参考资料。 《中华本草》:由国家医药局组编,99年成书,共收载药物 8980种,插图8534幅,2200万字。它全、新、精地总结了 2000多年来的传统药学,在国内外均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五年一版,属法规性专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