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分析】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知识教学(一)声音的产生: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现象。
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振动,有声音发出。
(2)橡皮筋、喇叭内壁、咽喉(声带)不振动,没有声音产生。
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1、实验演示——真空罩实验师:抽去真空罩中的一部分空气,同学们听到闹钟声音的音量如何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生:音量减小了;原因是真空罩中的空气减少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9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思想】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传播的方向跟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实验和图表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运用归纳法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和归纳。
(2)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习探究(1)自由学习阶段:让学生自由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手持铃铛等实物,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观察问题和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相关观察结果和规律。
(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
3.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递到人的耳朵时,人才能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声音的传播方向与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4.知识运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夜晚在山上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2)学生演示:让学生上台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表演不同的传播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次备课优秀教学案例: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物理学的兴趣。我会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和实用价值。
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推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我会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乐器,观察和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或者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如在安静的教室和嘈杂的街头对比声音的传播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我会使用图示、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同时,我还会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在技能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声音的强度和频率,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此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如噪音控制、音效设计等。
1.分组:在课堂上,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人数根据班级人数和活动性质进行合理分配。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2课时)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8,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一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答:能听到声音,此时尺子上下振动.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如图甲所示;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乙所示.甲乙1.图甲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甲中的球不跳动.2.图乙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乙中的球跳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橡皮筋上下振动.2.听到了什么?答:听到了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3.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五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七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八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声速【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记住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3.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难点】利用回声原理计算距离.知识点一声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以下问题: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2.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合作探究】演示一声速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如图所示,观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利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了固体、气体可以传声.2.总共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最先听到哪种物质传来的声音?答:可以听到两次声音;最先听到铁轨(固体)传来的声音.3.由以上现象推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答:不是一样快.演示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下列小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液、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是怎样的?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教师点拨】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跟进训练】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知识点二回声【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完成以下问题:1.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2.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可以听到回声.【合作探究】演示三回声如图所示,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观察并分析以下问题.1.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听到回声.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声音的反射.3.听到回声的条件?答: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教师点拨】1.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量发生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测量海洋的深度.(2)利用声音的反射增强原声.【跟进训练】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 s 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510 m.这种方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31,完成以下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合作探究】演示四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如图所示是人耳听声音的示意图.1.在以上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会怎样?答:人都会失去听觉.2.如果传导阻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是什么方式?答:是骨传导方式.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人耳能够分辩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学生开始学习声学的第一章,本节是第一节,是研究声音的基础。
在本节中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得出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为后续研究声音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三、学情分析声音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对于声音并不陌生,学习时不会觉得太难,这样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因此掌握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当然本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本章中的探究问题不是很难,教师只要适当的加以引导,学生应该能够完成探究任务。
在探究过程汇中,教师应当注意帮助个别动手能力差、总结能力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探究任务,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学到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提醒注意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停止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最后简单介绍声音的保存:就是保存振动规律
(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真空演示实验(视频)
根据视频里提出问题,并得到结论
1.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闹铃声会(“减弱”或“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2.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真空不能传声。
从敲桌子和钓鱼要安静的例子引出空气可以是介质,液体固体也可以是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统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形式:以水波为例,从中间发出向四周散开,类似水波。
所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三)声速。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环节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传播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
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
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
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液体可以传声)教师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能听见雷声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学会使用示波器观察声波波形,了解声音的频率、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3.能够运用声音的传播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4.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调查学校附近的主要噪声源,分析其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设计一个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案,可以是技术措施,也可以是管理措施。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产生的。
-声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____,在气体中传播速度____。
-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为____。
2.选择题:设计一些选择题,让学生判断声现象的描述是否正确,以及对噪声防治措施的理解。
-以下哪种情况下会产生回声?(A.声音在房间内反射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在水中传播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
4.实践题: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在家里找一个长而空的容器,如走廊或空的水管,敲击一端,记录声音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在水中放入一个发声的玩具,记录水面振动的情况,并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5.研究性学习:布置一个关于噪声污染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调查身边的噪声源,并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以下哪项措施能有效防治噪声?(A.在室内安装吸音材料B.大量使用耳机C.提高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D.在噪声源附近居住)
3.计算题:布置一些与声音传播速度相关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辆汽车在空气中鸣笛,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计算声音在5秒内传播的距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3.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电音音乐伴随可视效果,造成视觉冲击
聆听
感受声音的产生伴随振动,以及声波的可视化。
章首内容,对全章内容进行整体介绍
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声音探究的好奇心
引出课题
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体(声源)
3.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气体
2.声波
②液体
提供器材,布置任务
播放动画:在离听声者距离相同处发出相同的声音,钢轨上的人最先听到,其次是水中,然后是空气,真空的人听不到。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声速表:
①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声速通常固体>液体>气体
播放视频,介绍回声的原理
学生举例:
①隔墙有耳
②古代军队
观察动画
寻找规律
阅读教材,自学。
重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关键
观察、实验、表述
教具
音叉、橡皮筋、乒乓球、钢尺、水、鼓、泡沫小球、铁架台、音箱、纸杯等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设置活动引入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声音的生成、传播和特性。
(2) 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各种现象:共振、回声等。
2. 能力目标(1)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汽车噪音、喇叭声等日常生活现象。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特性、产生与传播。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回声和共振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反复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和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
2. 回声和共振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
2. 实验探究法。
3. 课外实践和调查法。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阅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文,学习声音、噪音、声音的产生方式、物体振动和振动的特性。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单发声器材料:瓶盖、橡皮筋。
(2)实验过程:将橡皮筋缠在瓶盖上,拉动橡皮筋,让其震动,同时保持瓶盖接触某个物体表面使器件完成回路,听到发出的声音。
(3)实验记录:针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记录实验过程并发现问题以及实验过程的仪器说明。
(3) 学生探究:课外实践和调查:调查周围的声音和噪音源,制作一份记录和分析报告。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1) 阅读《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课文,学习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易共振仪,材料:橡皮木板、心形弹簧。
实验过程:将弹簧挂在橡皮木板上,用钢珠敲击弹簧,听到其产生共振声音。
(2)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共振现象其实现的原理。
(3) 学生探究:示范调查家用音响等设施的原理和构造,各种声音的特点和用途,制作记录和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播放根据课本P32图3一l、图3—2、图3—3、图3—4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
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
生:……探究点拨:师:从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将它们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果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你便开始了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平时观察对问题的看法或见解,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猜想或假设,对问题探究设计实验方案,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进行实验——这是科学探究的第四部,得出结论——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五步。
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师: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生:思考、讨论。
演示实验2:演示课本P34图3一10,探究声音的传播。
现象,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师: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甲: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生乙: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师:请大家看玻璃鱼缸中游着金鱼,如果我在水面上拍手,金鱼会怎样?演示实验3:课本P35图3一11,现象:金鱼听到拍手声赶紧游向水底。
师: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水可以传声。
两人一组进行随堂小实验:课本P35图3—12,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的同学可以听到另一个同学轻叩桌面的声音。
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甲:桌面可以传声。
生乙:木头可以传声。
师:空气、水、木头(或桌面)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音传到我们耳朵,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5图3—13入耳的结构及配文后回答以上问题。
生: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如果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如果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生活中会出现什么不便?生甲:车的喇叭声听不到,会发生车祸。
生乙:不能与人方便的交流。
……师,大家平时应该关心、爱护残疾人。
请大家阅读课本P36一、二自然段及表格,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生甲: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生乙: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v固>v液>v气。
生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m/s。
板书师:对表格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怎么测出来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什么测出来的?3.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为什么比在水中传播快?师:大家很认真思考、讨论,问题提得很好。
学会提出好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你还知道哪些利用固体、液体传声的实例?生甲:医生利用听诊器给病人检查身体、诊断疾病,是利用固体传声。
生乙:渔民捕鱼时,在渔网上装电子发声器,播放鱼喜欢听的声音,吸引鱼群,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捕鱼产量,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生丙:钓鱼的人从不聊天,怕说话声把鱼给吓跑。
说明水可以传声。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6信息窗:天坛回音壁。
生:阅读。
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天坛回音壁,并用课件展示天坛的回音壁。
天坛的回音壁是一个圆的墙壁,直径有65m之长。
当人对着墙壁说话时,即使声音很轻,但在墙根的任何位置.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回音壁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当对着墙壁说话时,墙壁的反射作用使声音贴着墙壁传播,隔不多远又碰到圆形的墙壁,声波在光滑、坚硬的墙壁上多次反射,损失很小,所以可以传得租远。
天坛中的三音石恰好在回音壁的圆心,回音壁高6m,比人高得多。
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声波向着墙壁传播,到达墙壁被墙壁反射回来,重叠在一起,构成很强的回声。
从拍手到听到回声,声波来回要走两个半径的长度。
因为声速大约中331.4m/s,所以大约经过0.2s 听到第一个回声,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也是0.2s。
因为墙壁反射性能好,墙壁又相当圆,使回声聚集得很好,所以第三次回声仍然相当强,可以听得见,三音石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
若是站在别的地方,不在回音壁的圆心,回声不聚集在一起,比在三音石上听到的声音要轻,而且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师:为什么平时在教室里讲话听起来比在操场上的响亮?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发射,如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可以区分原声和回声;如果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0.1s,人耳就会不出回声和原声了,回声就使原声加强,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
教室里的声音鼓四周墙壁反射,回声到达入耳比原声晚不到o.1s,回声使原声加强,所以听起来响亮。
而在操场上讲话,比较空旷,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传播时间太长,声音变得很小几乎听不到回声,只能听到原声,所以在教室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响亮。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师:本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小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 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V=340m/s。
课后练习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 v固>v液>v气。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15℃空气中v声=340m/s。
六、课后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