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生方式。

【教学重点】

观察和发现物体发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归纳物体发生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物体发生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刚刚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传递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频:闹钟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3、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表达的意思。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5、小结:看来,声音可以向我们传递信息,不停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6、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通过让塑料袋发出声音,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运动有关

1、提问:(出示保鲜袋)同学们,刚刚听了那么多声音,现在你能用保鲜袋制造一个声音吗?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4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的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导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导学重点:

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的传播特性;

3. 声音的传播规律。

四、导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和兴趣。

2. 进修: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以及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加深对声音传播规律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特性和传播规律,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平时生活中,诠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原理。

五、导学延伸:

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环境中的传播规律;

2. 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周围的声音现象,分析其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3. 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探讨声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导学反馈: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一个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对声音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进修和生活积累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息探索,不息进修,不息进步。愿大家都能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经受的人才!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

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

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总结本节课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补充习题1. 要区别原声和回声至少需要0.1s,人要距离障碍物多远才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2. 人站在峭壁前某处大叫一声,经过3s听到回声,求人离峭壁的距离3级1.几们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介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我会通过实验视频和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音叉和气球来观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方法:设计实验,如使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鼓,观察音调的变化,以及改变敲击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声音在不同环境下传播的情况?”(如:在教室里说话和在水下说话的声音差异)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响度与音调等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声音现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的现象。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传播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

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

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

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

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液体可以传声)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现象以及声音的接收与感知。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对声音传播现象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及速度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音响、气球、尺子、橡皮筋、小锤、录音机、声速仪。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气球、尺子、小锤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2. 知识讲解: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不

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声音的反射与折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

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声音传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有关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练习题,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产生: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条件、速度、反射、折射

2. 重点知识:

声音产生原理

声音传播条件及其速度

声音的反射与折射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

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学科学教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

3.了解声波应用和相关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声波的特性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听到窗外的鸟叫声,提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讲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初探声音产生与传播(10分钟)

按照学生们对声音的理解,询问如何产生声音,如何传播等问题,以此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为实验做准备(10分钟)

向学生讲解如何制作简单的声音发生器,如:用电池、铜线和电话振铃器制作,探究声音是如何通过振动传播的。

4.实验环节(30分钟)

用手电筒、麦克风等设备进行实验观察,让学生拍手,敲课桌,发出语音,听取声音变化,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5.复习(5分钟)

总结本课时学习的知识,问答形式交流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学习。

四、教学评价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对声学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帮助

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声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3. 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 声音产生的原理。

2. 声音的传播方式。

三、教学难点:

1. 声音穿过物质的传播特点。

2. 声源与声音传播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1. 板书笔、彩色粉笔。

2. 播放器、音乐CD或其他声源。

3. 实验材料:扩音器、橡皮球。

五、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倾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是否可以把声音看得见?

步骤二:声音的产生

1. 教师向学生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也会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空气以波浪的形式传播,形成声波。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扩音器、橡皮球。教师演示如何产生声音,让学生操纵扩音器,用橡皮球堵住扩音器的出口,观察声音变化。

3. 教师解释:声音的产生需要有声源和介质(通常是空气)。只有当声源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步骤三:声音的传播

1. 教师向学生解释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空气分子的碰撞,当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的振动会传递给空气中的分子,使得分子发生振动并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将声音传播出去。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源头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远处的声音?

3. 教师解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逐渐衰减,距离越远声音越弱。同时,障碍物会对声音产生阻碍和反射,使声音进一步传播。

步骤四:声音的应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3.能够分辨和比较不同声音的特点;

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内容

1.声音的产生原理

–振动和声波的产生

–声源与介质

–声音的品质和音调

2.声音的传播方式

–纵波和横波

–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声音传播

–声音受阻和衰减的影响因素

3.声音的特点和传播速度

–声音的响度和频率

–声音的音速和传播速度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4.声音的应用与实践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扩散和聚焦

–声音的利用和改善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和前期准备(5分钟)

讲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例如手机铃声、汽车发动机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声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

讲师通过实物或模型,向学生展示不同声音的产生原理。重点讲解振动和声波的产生,以及声音的品质和音调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

3. 声音的传播方式(20分钟)

讲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纵波和横波的区别,以及空气、固体和液体中声音的传播特点。讲解声音受阻和衰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声音的特点和传播速度(25分钟)

讲师向学生解释声音的特点,包括响度和频率的概念。介绍声音的音速和传播速度,以及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通过实例讲解和计算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声音的应用与实践(30分钟)

讲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示范,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扩散和聚焦特点,以及声音的利用和改善。鼓励学生设计和进行小规模的实践活动,以应用所学的知识。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其对传播速度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音响、气球、鼓、尺子、实验器材(试管、水、盐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声音传播的条件。

3. 实践情景引入:用音响、气球、鼓等物品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堂拓展:介绍声波的特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传播的条件

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波的特性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3.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4. 声音的减弱与加强:声音的吸收、反射和折射现象。

5.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

2.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减弱与加强现象。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安排:

1.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

教学内容: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教学活动:讲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 第二课时:声音的传播

教学内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教学活动: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特性。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

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声音特性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

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并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这一结论。

4.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

通过实验让学生区分和理解这三种特性。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为什么敲鼓越用力,声音越大?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相关的实验现象。

七、作业设计:

1. 简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如:为什么敲鼓越用力,声音越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3.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并完成声音相关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声音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原理认识不够深入。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声音的感知丰富,但对声音的科学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对声音传播条件、声速计算等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弱。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掌握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2 教学内容

声音的定义与特点

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实例

1.3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声音的定义与特点,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

演示法:演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敲击乐器、摇晃铃铛等。

1.4 教学活动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

讲解与演示:讲解声音的定义与特点,演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分享结果。第二章:声音的传播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2 教学内容

声音的传播条件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传播的实例

2.3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法: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4 教学活动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在不同环境中传播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

讲解与实验: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传播的实例,分享结果。

第三章:音调与频率

3.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不同频率产生的音调变化。

3.2 教学内容

音调与频率的定义与关系

不同频率产生的音调变化

音调变化的实例

3.3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定义与关系,不同频率产生的音调变化。

演示法:演示不同频率产生的音调变化,如敲击不同弦长的吉他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内容】

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

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

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

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

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

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

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

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5、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6、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课时1

一、按照自学提纲阅读

(一)学生阅读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教师巡视)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再用手摸住自己的喉咙,读一段文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声源: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2)、人发声靠的是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空气的振动;

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空气发生振动。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扩展:录制声音

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

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3、介质:

(1)、如右图,A同学轻敲桌子,B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

上。B同学能(选“能”或“不能”)听到声音。从这

个实验可以得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这是因为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一般是靠空气作为介质传播的。

4、真空不传声

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里面的空气,

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1)该实验的现象是逐渐抽出空气,铃声减弱至听不到声音;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增强。

(2)该实验的结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月球上的宇航员靠无线电交谈。

5、声波: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的振动,

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

对外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二)学生展示,讨论提纲问题

(三)学生提问,讨论生成问题

三、教师分析归纳知识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四、课堂训练

(一)、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1、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

摩擦产生的,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_.

3、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

4、四川芦山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

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

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B)

A、传热

B、传声

C、通风

D、导电

5、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B)

A.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

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