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传播的方向跟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物、实验和图表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运用归纳法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
2.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特性的理解和归纳。
(2)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者敲击物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学习探究(1)自由学习阶段:让学生自由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手持铃铛等实物,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教师应提供相关的观察问题和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整理和总结相关观察结果和规律。
(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规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观察。
3.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递到人的耳朵时,人才能感知到声音。
(2)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有关,声音的传播方向与声源和接收者的位置有关。
4.知识运用(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夜晚在山上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为什么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2)学生演示:让学生上台模拟声音的传播过程,表演不同的传播介质对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案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激发学生与声音有关的经验和思考。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介绍声音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振动有关等基本知识。
3.讨论与实验(25分钟)3.1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观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操作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铃铛、弦乐等制造声音,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理。
3.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振幅、频率等因素的关系。
4.归纳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如需振动源、介质和传播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并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5.拓展应用(2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拓展应用,如设计比赛、制作音乐乐器等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提升应用(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实践经验,解决一些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思考。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同时,拓展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了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其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尺子等)、接收器(如耳朵、麦克风等)、不同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导入】(简洁引入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新课导入】1.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展示相关实验,如扬声器振动产生声音。
(2)引导学生分析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展示相关实验,如空气中的声音传播、水中的声音传播、固体的声音传播。
(2)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特点。
【课堂练习】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
2.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
【拓展延伸】1. 探讨声音传播的其他因素,如温度、湿度等。
2. 介绍声波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实验。
【作业布置】1. 根据课堂实验,完成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观察报告。
2. 查找资料,了解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题:如何利用声波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敲击一个铃铛,让学生听到声音,并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就是初二学生刚刚步入物理自学的初始阶段,因此加深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自学物理的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
而这文言的内容特点同意了它和学生的生活密切有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启程,在教师鼓励下,并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搜集的信息展开对照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唤起学生的缔造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锻炼身体,同时也深感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质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难点】: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实际的分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知识。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唤起自学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性欲,并使学生乐意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特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波的特性。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振动盘、真空泵、声音传播演示装置。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玻璃杯、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将音响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产生的声音。
(2)让学生向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壁,观察声音的变化。
4. 知识拓展(1)介绍声波的特性。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传播速度4. 声波的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对声音传播条件掌握不够扎实。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2. 声音传播条件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
4.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声体振动发声的实例。
2、学生要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能够记住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学生能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声现象,如为什么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经验。
例如,他们知道说话能发出声音、喇叭能播放音乐、打雷时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等。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本质原因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他们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发声现象中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特征。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的声现象。
四、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教学。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提醒注意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停止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最后简单介绍声音的保存:就是保存振动规律
(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真空演示实验(视频)
根据视频里提出问题,并得到结论
1.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闹铃声会(“减弱”或“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2.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真空不能传声。
从敲桌子和钓鱼要安静的例子引出空气可以是介质,液体固体也可以是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统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形式:以水波为例,从中间发出向四周散开,类似水波。
所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三)声速。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声音产生的条件并提出问题:在太中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他们近在咫尺,为什么不直接对话却靠无线电进行交流呢?(因为听不见对方的声音)引导:声音是怎么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的人耳呢,需要什么媒介呢?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的第二课声音的传播。
环节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传播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教师演示: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其声音的变化。
学生听声音的变化并记录:①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闹钟的声音明显变小。
②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
③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的闹钟声逐渐变大。
实验结论: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的呢?多媒体出示动画:音箱设备上面放的小颗粒物质随着音乐舞蹈。
教师讲解:音箱面的振动带动小颗粒物质的振动同时带动我们看不见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进行传播,与水波类似,所以声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固体传声实验教师引导:用一张桌子做实验,教师引导同桌为一组:一人轻敲桌子(不能使附近的学生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是否能听见敲击的声音。
学生总结:固体可以传声。
生活实例:为什么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说话声和脚步声吓跑?为什么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液体可以传声)教师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液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2.声速提出问题:为什么先看到闪电,过一会才能听见雷声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即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钢尺、音叉、乒乓球、水槽、水、闹钟、玻璃罩、抽气机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一:钢尺发声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倾听钢尺发出的声音。
提问: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钢尺在振动,并且发出声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实验探究二:音叉发声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将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提问:音叉在发声时,乒乓球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乒乓球被弹开。
结论:音叉在发声时在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使其弹开。
(3)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象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弹琴时琴弦的振动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及反思
4.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a.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互相学习。
b.教师点评,总结实验中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学生反思。
c.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促进师生互动。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a.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声音现象。
b.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b.在公共场所观察声音污染现象,记录下来,并思考如何减少噪声污染。
作业要求:
1.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实践能力。
2.理论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巩固理论知识。
3.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思考题和观察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声音现象的敏感度。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掌握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3.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b.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减少噪声污染的方案,如为家庭、学校或社区提出合理的隔音措施。
4.思考题:
a.如果一个物体在真空中振动,能否产生声音?为什么?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衰减现象?请从声波传播的角度进行分析。
5.观察作业:
a.观察家人或朋友在交谈时的声音特征,分析其情感态度与声音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章节内容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声音的生成、传播和特性。
(2) 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各种现象:共振、回声等。
2. 能力目标(1)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汽车噪音、喇叭声等日常生活现象。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特性、产生与传播。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回声和共振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反复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和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
2. 回声和共振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
2. 实验探究法。
3. 课外实践和调查法。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阅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文,学习声音、噪音、声音的产生方式、物体振动和振动的特性。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单发声器材料:瓶盖、橡皮筋。
(2)实验过程:将橡皮筋缠在瓶盖上,拉动橡皮筋,让其震动,同时保持瓶盖接触某个物体表面使器件完成回路,听到发出的声音。
(3)实验记录:针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记录实验过程并发现问题以及实验过程的仪器说明。
(3) 学生探究:课外实践和调查:调查周围的声音和噪音源,制作一份记录和分析报告。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1) 阅读《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课文,学习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易共振仪,材料:橡皮木板、心形弹簧。
实验过程:将弹簧挂在橡皮木板上,用钢珠敲击弹簧,听到其产生共振声音。
(2)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共振现象其实现的原理。
(3) 学生探究:示范调查家用音响等设施的原理和构造,各种声音的特点和用途,制作记录和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1.1--1,
在学生观察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
让学生归纳出四幅图的共同点,以此为基础,引出探究的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
【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
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
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学生活动】
学生举手答问,其他学生评估。
【备注】学生初次进行探究,需要加强指导,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评估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教师活动】
演示:音*实验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动画“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备注】教师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技能。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
【教师活动】
反馈练习(一)
引导学生分析图1、1—1描述的几种声现象各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活动】
讨论、作答。
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3“想想议议”,让学生回答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
学生热烈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3第3段:机械唱片的原理,要学生找出生活中有类似原理的物品。
【学生活动】
自学教材,并列举实例。
【备注】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4中的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物体传到远处”的基本内容,思考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导学生按教材要求进行固体传声的实验,让学生判断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
【学生活动】
自学并积极思考,进行分组实验,并相互讨论,交流作出判断。
讨论、作答。
【备注】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活动】
反馈练习(二)
以“听到飞机声”为实例,让学生做出“空气是传声介质”的假设,并让学生设计出检验假设的实验。
【学生活动】
作出假设,完成实验的初步设计。
【教师活动】
演示:真空铃实验(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视频“真空铃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
【备注】让学生接识多媒体。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作出判断。
【教师活动】
播放动画:振动的音*激起声波传入人耳;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5第1自然段。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动画“声音的传播。
”
【学生活动】
观看媒体展示,自学教材,初步体会“声音是一种波。
”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5中的想想议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交流,举手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
演示:液体传声实验
让学生综合前面的几个实验结果,归纳出介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教师活动】
从实验着手引入声速概念,介绍声速单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5中的“几种物质的声速”,布置阅读思考题。
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备注】因测量声速需要较大的空间,无法在教室内完成,故只在课内交流设想。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集体交流。
(三)、信息反馈与知识小结
1.课堂小测试。
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习题精选”
2.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3.请学生小结。
【备注】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学生活动】
做测试题。
检测学习效果。
从知识、方法两个角度小结。
(四)、知识巩固
作业布置:课本p16t1、t3
六、板收设计(多媒体投影)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中物理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速
⑴.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⑵.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⑶.150c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