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一、教学内容
1. 压强
2. 浮力
3. 简单机械
4. 动能和势能
5. 热现象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理解热现象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压强、浮力的计算,简单机械的原理,动能和势能
的转化。
2. 教学重点: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学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
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压强计、浮力计、杠杆、滑轮、天平、温度计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压力锅、船、滑轮等,引出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概念。
2. 例题讲解:
(1)压强计算:液体压强、固体压强等。
(2)浮力计算:物体浮沉条件、浮力大小等。
(3)简单机械:杠杆平衡条件、滑轮组等。
(4)动能和势能: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5)热现象:物态变化、热量传递等。
3. 随堂练习:
结合例题,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操作:
(1)测定液体压强。
(2)测量物体浮力。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4)观察物态变化。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内容:各章节关键词、公式、原理、实验步骤等。
2. 板书布局:左上角为章节,中间为主要知识点,右侧为实验操作步骤。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计算液体压强。
(2)分析物体浮沉条件。
(3)应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
(4)能量转化的计算。
(5)热现象的解释。
2. 答案:依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标准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根据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编写,内容包括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学习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和拓展延伸部分。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第一章教案:运动的描述
1. 学习目标:
了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物体运动。
2. 教学重点:
物体运动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教学难点:
速度图像的解读和应用。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运动图像、实物道具。
5.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物道具展示,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描述方法。
(2) 理论讲解:讲解物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表示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图表和图像描述
物体运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体运动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7. 作业布置:
练习题:分析给定的运动图像,求解相关问题。
8. 拓展延伸:
研究实际生活中的运动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第二章教案:力和运动的关系
四、第三章教案:物质的性质
五、第四章教案:能量与转化
六、第五章教案:简单机械
六、第六章教案:声现象
1. 学习目标: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学会用实验探究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区分。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
课件
一、教学内容
1. 简介物理与物理学
2. 物理量的测量
3. 物质的性质
4. 力与运动
5. 热现象
6. 光现象
7. 电流与电路
8. 电磁现象
详细内容涉及物理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物质的三态变化、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热量传递、光的传播与反射、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等。
2. 教学重点: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实验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天平、刻度尺、电流表、电
压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章物理概念。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解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重点概念、定律。
2. 板书右侧: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3. 板书中间:详细解析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简述物质的性质及三态变化。
(2)已知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求
物体的加速度。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 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2. 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机械运动的定义及参照物的选择。
2.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机械运动。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让学生明白参照物的重要性。
3. 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作业布置】
1. 思考题:如何选择参照物?
2. 练习题: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速度和路程。
1.2 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学习如何计算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
【教学内容】
1. 直线运动的特点及分类。
2.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
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计算。【作业布置】
1. 思考题:直线运动有哪些特点?
2. 练习题:计算物体在不间内的位移和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学习声音的强度、频率和波长的概念。
【教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条件。
2. 声音的强度、频率和波长的定义及关系。
【教学步骤】
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2. 介绍声音的强度、频率和波长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业布置】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套教案教科版
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 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
二 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μ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
教 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学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 认识所举例子长度
过 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 1 毫米,小姆指宽
主要教学过程
我们由于刚接触物理,还不知道物理究竟是什么样的一门学科,要我们 一 学什么,考什么以及怎样去学好它,今天我们就来弄清楚这些问题。 引 入 新 课
1.物理研究什么,
(1) 求学生看课本 p1。图 01 中的四个图。提问:你会解答图中所提
出的问题吗
(2) 学生回答: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培养同学们积极思维、分
方法 实验探究
手段 刻度尺 秒表等
主要教学过程
一 上一节课学习了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练习使用刻度尺 引 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入 新 课
一 提出问题 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 猜想与假设 伞的形状 面积 伞绳
三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1 选择两个形状不同的降落伞 其他因素保持一样。 2 选择一样的高度(教学楼 5 楼) 3 同时放下降落伞并开始计时,降落伞落地停止计时,分别记下在空中 滞留的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教案 教科版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一、教学内容
1. 力与运动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常见力的特点和计算
牛顿第一定律
2. 液体与大气压
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大气压的概念和测量
大气压的应用
3. 声音与光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声音和光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力与运动、液体与大气压、声音与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
力与运动的关系
大气压和光的折射现象
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
2.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作用
液体和大气压的性质
声音和光的传播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
力计、斜面、滑轮、液体、气压计、声音发生器、光具等
2. 学具:
练习本、笔、尺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力、液体、大气压、声音、光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
讲解力与运动、液体与大气压、声音与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例题讲解:
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力的计算、大气压和光的折射现象、声音和光的传播规律。
4. 随堂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
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力的作用、大气压的存在、声音和光的传播现象。
7. 课后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题目。
六、板书设计
1. 力与运动: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2. 液体与大气压:
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初二物理教案上学期全册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走进实验室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
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
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课题2《运动的描述》。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 物理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 运动描述方法: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
3. 运动类型的判断: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联系。
2. 教学重点:运用图形法、表格法、语言描述法描述物体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悬挂的风铃,思考风铃的运动状态。
2. 新课导入: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3. 课堂讲解:
a. 讲解位移:以教室里的学生为例,说明位移的概念。
b. 讲解速度: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说明速度的概念。
c. 讲解加速度:以学生从静止开始跑动的过程为例,说明加速度的概念。
4. 方法讲解:
a. 图形法: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为例,说明如何用图形表示运动状态。
b. 表格法:以表格形式展示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表格法。
c. 语言描述法:以学生从教室走到操场的过程为例,让学生学会用语言描述运动状态。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类型的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单元《生态变化》教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1.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目标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一、教学内容
1. 章节一:机械运动和力
详细内容:速度、速率、加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第一定律。
2. 章节二:简单机械
详细内容:杠杆原理;滑轮组;轮轴与斜面。
3. 章节三:功和能
详细内容:功的计算;动能和势能;能量守恒定律。
4. 章节四:物体的浮沉条件
详细内容: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其工作原理。
3. 掌握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浮力计算;能量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简单机械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功和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组、杠杆、浮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激发
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章节内容,结合课件和实验,使学生深入
理解。
(1)机械运动和力:讲解速度、速率、加速度的概念;演示力的
合成与分解实验;介绍牛顿第一定律。
(2)简单机械:介绍杠杆原理、滑轮组、轮轴与斜面的工作原理,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3)功和能:讲解功的计算方法,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换,阐述
能量守恒定律。
(4)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浮力概念,演示物体的浮沉实验,解
释阿基米德原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解典型例题,使学
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初二物理教案(上学期全册)(教育科学出版社)(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走进实验室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
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
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第一章:力和运动
1.1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 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引入力和运动的概念。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引入力和运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解释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3. 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 掌握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解释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加速度的关系。
3. 分析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1.3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
2. 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
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步骤:
1. 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
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因。
3. 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作用的。
第二章:能量和功
2.1 能量的概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运动与能量》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本章是运动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物体的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以及能量和能量的相互转化等知识.
本章共分4节:
1.第1节“认识运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比说明运动的普遍性,并介绍物质内部分子、原子的组成.
2.第2节“运动的描述”,应用观察、实验、体验的方法来探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使我们在了解运动的探究方法、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运动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3.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的定义,介绍了测平均速度的方法,并进行了路程时间的计算.
4.第4节“能量”,介绍了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的能量,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本章教材知识体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先介绍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再学习运动学的基础知识、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及平均速度测量,最后是运动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运动对应着不同的能量.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目标方面:
知道宏观和微观的运动、参照物的概念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掌握速度的简单计算;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认识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知道各种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在能力目标方面:
能用实例解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通过日常的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比较运动的快慢,会进行试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3.在素养目标方面:
让学生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套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套教案教科版
一、课程介绍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涵盖了基础物理学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原理。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理解并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
2、运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实验操作等。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力学:包括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等。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
2、热学:包括温度、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等。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热学的原理和应用。
3、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光的特性和规律。
4、电磁学: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电磁学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包括:
1、实例教学: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应用。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原理和规律。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资源
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
1、教科书:将使用教科版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实践]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实践]
教案章节: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3.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内容:
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
2. 牛顿第一定律的图形表示。
3. 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滑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图形表示。
3. 练习: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的乘客前倾等。
二、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及其应用。
3.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动力和加速度现象。
教学内容:
1. 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
2.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3. 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踢足球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受到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2. 讲解: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3. 练习: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动力和加速度现象,如汽车加速时的推背感等。
三、重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重力的概念。
2.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重力现象。
教学内容:
1. 重力的定义。
2. 重力的计算方法。
3. 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一个苹果落地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讲解:讲解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练习: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如物体在斜面上的滑动等。
四、摩擦力
教学目标:
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第2 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通过测量活
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
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