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风》原文译文赏析
一年级古诗《风 》
一年级古诗《风》
作品原文
风
解落三秋叶⑴,能开二月花⑵。
过江千尺浪⑶,入竹万竿斜⑷。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晚秋,农历九月。
⑵二月:早春,农历二月,一说指春季。
⑶过:经过。
⑷斜:倾斜,歪斜。
白话译文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滔滔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
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
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风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风古诗讲解全文意思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
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表达了风的强大与魅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讲解:
首先,这首诗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了风温和的一面。
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
这表现了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其次,这首诗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描写了风粗犷的一面。
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
这描绘了风在江面上掀起千尺巨浪,进入竹林时能使万竿倾斜。
这首诗中并没有出现“风”字,而是通过描写风对事物的作用去间接地描绘风的形态,这种描写方式让人感受到风的强大与魅力。
短短的四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外物变化的用心感受和敏锐的察觉能力。
此外,李峤的创作风格也值得一提。
他曾作《杂咏诗》一百二十首,分为乾象、坤仪、居处、文物、武器、音乐、玉帛、服玩、芳草、嘉树、灵禽、祥兽十二大类,各以一字为题,又称《单题诗》,一诗咏一物,如《日》、《月》等,句句用典,是诗歌的类书形式。
这种风格在《风》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在“解落三秋叶”一句中,“解落”就表达了一种力量的感觉。
综上所述,《风》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和力量,表达了诗人对于风的深刻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李峤的创作风格和才华。
古诗《风》解析
古诗《风》解析
古诗《风》原文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风的形态与力量,表现了风的魅力与威力。
在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
在第一句中,“解落三秋叶”,诗人描绘了秋风扫落叶的景象,表现了风的萧瑟与凄凉。
在第二句中,“能开二月花”,诗人则表现了春风催生万物的力量,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句,“过江千尺浪”,诗人描绘了狂风掀翻江水的景象,展现了风的狂暴与力量。
在最后一句,“入竹万竿斜”,诗人则描绘了风吹弯竹林的景象,表现了风的柔韧与变化。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风的威力与魅力。
同时,诗人也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生命力与活力,令人叹服。
古诗《风》全诗解释
古诗《风》全诗解释
《风》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
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以下是每句诗的解释:
1. 解落三秋叶:这句诗意味着风的力量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
暗示了风之威力。
2. 能开二月花:这句诗描述了风的力量可以使春天美丽的鲜花绽放。
表现了风的生机勃勃之力。
3. 过江千尺浪:这句诗描绘了风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
展示了风在水面上的强大影响力。
4. 入竹万竿斜:这句诗描绘了风刮进竹林时,可以使万竿竹倾斜。
表现了风对物体的影响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述风在不同场景下的作用,间接地展现了风的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
诗人以自然界中的物象(叶、花、浪、竹)为载体,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力量和影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作、⽣活中,⼤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家分享。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花。
过江千尺浪,⼊⽵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⑵三秋:秋季,⼀说指农历九⽉。
⑶能:能够。
⑷⼆⽉:农历⼆⽉,指春季。
⑸过:经过。
⑹斜(xiá):倾斜。
参考译⽂: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
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
译⽂⼆ 风可以吹落秋天⾦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能掀千尺巨浪,吹进⽵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描写风的⼩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林时可以把万棵翠⽵吹得歪歪斜斜。
这⾸诗能让⼈看到风的⼒量. 这是⼀⾸构思别致的咏风诗。
诗中不出现⼀个“风”字,也看不到常⽤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度描写风温和的⼀⾯: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百花开放。
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度找写了风粗犷的⼀⾯:⼤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林,万竿翠⽵歪斜起伏。
这⾸诗对仗⼯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个数字,显⽰了诗⼈⾼超的语⾔技能。
⼆ 这⾸诗夸张的⼿法以及“三”“⼆”“千”“万”这⼏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也表达了诗⼈对⼤⾃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秋风能令万⽊凋零;春风却⼜能教百花绽放。
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波浪滔滔;⼊⽵林时,只见⽵竿⼀齐倾斜。
风古诗解释及译文
《风》古诗解释及译文:
《风》古诗解释:《风》是唐代诗人李峤的诗作。
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滔滔波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风》译文: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滔滔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风》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风》李峤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诗的前两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风的强大。
秋风能扫落叶,春风能催开花朵,这两种自然现象都与风的作用密切相关。
诗人通过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威力。
后两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则进一步展示了风的力量。
风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风入竹林,能使万竿翠竹倾斜。
这两句诗通过对风过江面和入竹两种场景的描写,更加具体地表现了风的强大。
整首诗以风为描写对象,通过对风的不同表现的描绘,展现了风的多样性格。
风既可以温柔地吹拂,使万物复苏;也可以狂暴地肆虐,掀起滔天巨浪。
诗人将风的形象刻画得生动而富有诗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风,而是通过描写风的作用来表现风。
全诗除诗名外,不见一个“风”字,但每一句都与风有关。
这种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沉,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游览泸峰山时所作。
山上景色秀丽,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风的魅力,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风的自然现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从作品鉴赏的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前两句以“三”“二”“千”“万”等数字对举排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后两句则以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风的强大。
整首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作者简介部分,提到了李峤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李峤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但内容较为贫乏。
他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文章四友”之一。
李峤的文学成就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为后人研究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风》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风的强大和多样性格,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是唐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峤《风》赏析《风》译文鉴赏
李峤《风》赏析《风》译文鉴赏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
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风》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译文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风》赏析一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
《风》原文、翻译及赏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风》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风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译文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风》赏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
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风》赏析二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古诗带拼音翻译 风古诗原文带拼音翻译
风古诗带拼音翻译风古诗原文带拼音翻译《风》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整理了《风》原文带拼音翻译,欢迎欣赏!风jiěluòsānqiūyè,解落三秋叶,néngkāièryuèhuā。
能开二月花。
guòjiāngqiānchǐlàng,过江千尺浪,rùzhúwàngānxié。
入竹万竿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风》赏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作者简介:李峤(644~713),唐代诗人。
《风》这首诗的诗意
《风》这首诗的诗意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原文如下:
《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翻译: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这首诗的诗意是借助风的力量,来表达作者对君主的忠诚和报效的愿望。
诗中将风分为三种:西风、南风和东风。
西风寒冷,能摧残万物;南风轻柔,能抵御西风的侵袭;东风则和煦,可以带来春天的气息。
作者认为,君主应该像南风一样,既能保护国家免受外敌侵害,又能给人民带来温暖和希望。
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
李峤《风》原文、译文、赏析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注释: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作者简介李峤(645〜714)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少有才名。
20 岁时,擢进士第。
举制策甲科。
累官监察御史。
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
迁给事中。
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
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
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
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
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
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癸签》)。
他写有咏物诗120 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
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
七言歌行现存《汾阴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阴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
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日本人书李峤诗墨迹《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文集50 卷,今佚。
《全唐诗》录存其诗 5 卷。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赏析]风之吟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古诗风全诗
古诗风全诗古诗《风》的意思是: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古诗《风》全诗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古诗《风》赏析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完全是一首谜语诗。
诗人把风的特点概括得恰到好处:“解”“开”二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不同季节的物候变化;“过江”“入竹”,更是生动地描写了风起时的景象。
这首诗很巧妙,全诗除诗名却不见一个“风”字。
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则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
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风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人却借助于其他与风密切相关的事物,把风写在眼前,如在手边,这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风》古诗李峤,唐代诗人。
字巨山,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是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二十岁举进士。
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事中、吏部尚书、中书令。
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
后召为凤阁舍人。
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
曾反对武则天在洛阳白司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采纳。
在文学上造诣很深,诗文为当时人所称道,前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和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后被尊为“文章宿老”。
也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而内容较为贫乏。
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李峤集》,《全唐诗》中有其作五卷。
幼儿唐诗《风》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风》原文|译文|鉴赏《风》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幼儿唐诗《风》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及注释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⑴解落:吹落,散落。
《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⑵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⑶过:经过。
⑷斜:倾斜。
鉴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古诗风的注释和译文
古诗风的注释和译文
哎呀呀,古诗风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拿李峤的来说吧,“解落
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短短几句,把风
描绘得活灵活现的呀!
你看啊,“解落三秋叶”,这不就是说风能把秋天的树叶给吹落嘛,
就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风一吹,哗啦啦,树叶就飘下来啦,你说神
奇不神奇?“能开二月花”,嘿,春天里的花不就是靠春风吹开的嘛,
那风就像个神奇的魔术师,轻轻一吹,花儿就都绽放啦,多美妙呀!
再看“过江千尺浪”,哇塞,风刮过江面的时候,能掀起那么高的浪呢,那场面得多壮观呀,就好像大海在发脾气一样呢!“入竹万竿斜”,风
钻进竹林里,把那些竹子都给吹得歪歪斜斜的,哈哈,竹子们都被风
给逗得东倒西歪啦!
这诗写得多形象啊,虽然没有直接写出风的样子,但是通过树叶、
花朵、江水、竹子这些东西的变化,让我们一下子就感受到风的存在啦!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呀,用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我们看到那
么生动的画面,感受到那么丰富的情感呢!
古诗里的风呀,有时候温柔得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有
时候又调皮得像个小孩子,到处捣乱。
它能带来温暖,也能带来寒冷;能带来生机,也能带来萧瑟。
我觉得呀,古诗风的注释和译文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窗户,让我们能看到古人眼中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
我们通过这些注释和译文,能更好地理解古诗,也能更好地欣赏古诗的美呢!难道不是吗?。
风—李峤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风—李峤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风—李峤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风—李峤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唐代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
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
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赏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李峤《风》全诗赏析
李峤《风》全诗赏析“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两句是说,风,吹过大江,就掀起千尺浪;吹进竹林,万竿竹子都倾斜了。
两句将风的动态通过江浪、竹斜,形容得十分逼真,虽属常见之景象,读来却觉新鲜、明快,韵味悠长。
出自李峤《风》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赏析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咏风诗。
诗中不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
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李峤《风》译文及赏析
李峤《风》译文及赏析李峤《风》译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李峤《风》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①解落:解散,散落。
《淮南子·时则训》:“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②解:分解。
③二月:春季的第一个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⑤过:经过。
⑥斜:倾斜。
【译文】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
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穹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规自己为一列戓车,而丐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
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赵汝飞练字古诗《风》
赵汝飞练字古诗《风》
1、原文:风
李峤〔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译文: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3、注释: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斜:倾斜。
4、解析: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风》原文译文赏析《风》
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
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
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
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
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
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
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
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
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
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
“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
风之柔情让人感动。
“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
风之温情让人舒坦。
“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
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
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
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
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
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扩展阅读:
李峤(唐朝宰相)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
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
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
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
以年老致仕。
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
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
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