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家》中觉新的双重性格

合集下载

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性格矛盾

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性格矛盾

试论巴金《家》中觉新的矛盾性格摘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在作品的众多人物中,觉新是作者刻画得形象最丰满的一个典型。

他思想矛盾、性格复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多余人”之一。

作为同样的一位青年,他也曾为新思潮所触动,偶有奋发进取、希求新貌的一面;他善良,正直,尽管他自己不想作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却保护了他那些敢于反抗与斗争的弟妹们。

性格懦弱,缺乏“新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封建恶势力的重重压迫,他一方面悲痛伤感,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只得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他既成了旧制度的牺牲品,同时又不断充当着旧制度的维护者。

关键词:觉新性格悲剧矛盾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其文化思想渊远流长。

而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以“家庭文化”为核心,得以发扬光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齐家”,家庭正如一个缩小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文化能否得以发扬光大,又体现在“长子”身上,“觉新”是巴金现实主义著作《家》中的主人公,作为封建家族的“长房长孙”,他身上肩负着整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可是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思潮)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反抗的灵魂,就是这样,造就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

一、觉新性格的总体表现1、既对现实不满又没有坚决的反抗。

觉新性本善良,又是“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的,他憧憬于自己远大的前程和美妙的梦幻:对未来,他想报考北京或上海的大学专修化学,以科学救世;对爱情,他倾心于“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表妹,想望有朝一日能终成眷属。

他接触过新思潮,心里也明白新的人生的方向,灵魂里同样不乏神往与热望。

在高家,高觉新作为长子长孙,理所当然是家族的继承人,但他“不仅是生物意义上延续家庭的承担者,更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承传者”。

因此,长孙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不允许高觉新有“越雷池半步”的思想和言论。

在封建家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高觉新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抛弃与梅的爱情,娶了门当户对的瑞珏来维系一个家庭的新兴和后代的繁衍,使之香火永旺,实现高老太爷四世同堂的愿望。

浅谈巴金《家》中三兄弟不同性格特征

浅谈巴金《家》中三兄弟不同性格特征

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懦弱妥协的觉新二、中庸性格的觉民三、幼稚叛逆的觉慧参考文献【摘要】巴金的《家》描写了在四川成都高公馆内,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庭,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

在弟兄三人中,大哥觉新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在家中是个暮气十足的少爷,对自己的理想愿望无法作主,对家庭中长辈的责难疲于应付;而在与弟兄们在一起时,是个受“五四”影响的新青年,也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接受新观念,最后协助三弟兄成功逃离家庭。

二哥觉民较为中正的性格,他具有进步的思想,能有理有节从封建家长手中争取自己的幸福。

三弟觉慧与两位哥哥相比,是较为单纯幼稚而又大胆叛逆的进步青年,他敢爱敢恨,最终摆脱了旧家庭的束缚,到了“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的“未知的大城市去。

”本文分别对三兄弟的不同性格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巴金《家》三兄弟性格特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他从1931年问世以来,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写的是“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过程。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是高家觉字辈的一代。

他们三人同是出自长房,父母双亡,只有继母周氏带领他们过活,就是这样的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却有着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作为大哥的觉新虽然也受到“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但封建观念的枷锁始终禁锢着他,因此他只能是旧礼教的牺牲品,旧“家”的守墓人;而二哥觉民就有所不同了,他不像觉新那样逆来顺受,而是敢于从封建家长手中争取自己的幸福,终于使老太爷在临终前对觉民说:“冯家的亲事不提了。

”在腐朽的家庭里,代表着一种进步的青春力量;三弟觉慧叛逆大胆,充满青春活力,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

那么造成这三种不同的结局的根源何在呢?我认为就在于他们三人迥异的性格,本文就对他们三兄弟的性格发表我的一点看法。

试析《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试析《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试析巴金《家》中高觉新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高觉新是《家》中的男主人公,是小说里面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形象。

他生长在封建没落的大家庭中,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他养成了懦弱、服从的性格。

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成为他的哲学。

他与梅相爱,却因母亲间的嫌隙无缘结合,他不敢反抗也不反抗,至使其郁闷痛苦,梅也因此郁郁一生,年轻早逝。

然而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因为,觉新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五四思想影响了一代人。

觉新在这样的年代里,既有向往新生活的想法,又有被旧时代旧思想的束缚,成为一个夹缝人,使其性格具有双重性。

他对家庭有一种无奈的责任感,他顺应时代,又按耐不住内心的彷徨恐惧、对于弟妹的追求,先是反对,最后于梅、瑞珏的死使他产生了叛逆之心,背着家庭给弟妹以支持,将希望寄予觉慧身上,显示出他的思想已发生巨变,也预示着封建大家庭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关键词高觉新《家》懦弱服从目录一、懦弱的服从与内心的呐喊 (3)(一)高觉新的服从性 (3)(二)内心中的呐喊 (4)二、彷徨、痛苦中生存的夹缝人 (5)三、无奈的责任、胆怯的反抗 (6)参考文献 (7)试析《家》中高觉新的形象巴金的作品《家》可以说是对人们想象中的‚家‛的一个颠覆,他不是第一个颠覆的,也不一定是颠覆地最彻底的那个,但他用他笔下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家‛。

在巴金笔下,‚家‛不再是所谓的‚避风港‛,不再是所谓的‚灵魂寄托‛,而是如觉慧笔下所言:‚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

一方面,巴金在《家》对封建专制家庭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在《家》中,高老太爷是高公馆的主人,在高公馆中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作为封建思想的卫道者,他正是高公馆里所有罪恶的制造者。

他凭借自己的意愿决定子孙、仆人的命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他抵制一切新事物,不惜以牺牲别人的幸福为代价。

浅谈巴金《家》中三兄弟不同性格特征

浅谈巴金《家》中三兄弟不同性格特征

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懦弱妥协的觉新二、中庸性格的觉民三、幼稚叛逆的觉慧参考文献【摘要】巴金的《家》描写了在四川成都高公馆内,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庭,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

在弟兄三人中,大哥觉新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在家中是个暮气十足的少爷,对自己的理想愿望无法作主,对家庭中长辈的责难疲于应付;而在与弟兄们在一起时,是个受“五四”影响的新青年,也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接受新观念,最后协助三弟兄成功逃离家庭。

二哥觉民较为中正的性格,他具有进步的思想,能有理有节从封建家长手中争取自己的幸福。

三弟觉慧与两位哥哥相比,是较为单纯幼稚而又大胆叛逆的进步青年,他敢爱敢恨,最终摆脱了旧家庭的束缚,到了“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的“未知的大城市去。

”本文分别对三兄弟的不同性格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巴金《家》三兄弟性格特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第一部,他从1931年问世以来,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家》写的是“五四”时期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过程。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是高家觉字辈的一代。

他们三人同是出自长房,父母双亡,只有继母周氏带领他们过活,就是这样的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却有着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作为大哥的觉新虽然也受到“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但封建观念的枷锁始终禁锢着他,因此他只能是旧礼教的牺牲品,旧“家”的守墓人;而二哥觉民就有所不同了,他不像觉新那样逆来顺受,而是敢于从封建家长手中争取自己的幸福,终于使老太爷在临终前对觉民说:“冯家的亲事不提了。

”在腐朽的家庭里,代表着一种进步的青春力量;三弟觉慧叛逆大胆,充满青春活力,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

那么造成这三种不同的结局的根源何在呢?我认为就在于他们三人迥异的性格,本文就对他们三兄弟的性格发表我的一点看法。

浅析巴金《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浅析巴金《家》中的高觉新形象

浅析巴金《家》中的高觉新形象1.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高觉新是巴金《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复杂而矛盾。

作为封建家庭的长子长孙,他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对传统观念持有坚定的信念。

他的一生都在努力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地位,为了家族的利益,他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幸福和理想。

这种对封建家庭的维护,使得他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的软弱者。

高觉新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有一定的认识,甚至同情弟弟们的斗争。

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在面对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时,总是选择妥协和忍让,以期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高觉新的软弱还体现在他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力改变上。

他曾经有过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但这些都被封建家庭的专制和腐朽所粉碎。

他无法摆脱家庭的影响和束缚,只能默默忍受生活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软弱和妥协,,使他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也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悲剧色彩。

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软弱者的典型代表。

他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面对新旧思想冲突时的迷茫和挣扎。

他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很抱歉,我暂时不能提供您所需的回答。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提问。

2.新思想的接受与旧礼教的束缚在巴金的《家》中,高觉新形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人物,他身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既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又被旧礼教深深地束缚。

这种矛盾性在他的性格和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方面,高觉新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他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对封建家庭的陈规陋习感到不满。

他对于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对于个人命运的争取,都显示出他内心的新思想火花。

他试图通过学习和思考,寻找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试图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我。

另一方面,高觉新又被旧礼教深深地束缚。

《家》觉新形象分析

《家》觉新形象分析

《家》觉新形象分析我觉得《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比觉民、觉慧都要复杂的人。

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而这种性格的形成、特点、影响等等方面都是觉民和觉慧所不曾有的,而且从这个两面性上,如何评价高觉新这个人物,也远比觉民觉慧复杂。

第六章可以看作是高觉新的一个正传了。

对他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的比较彻底。

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在这一屋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

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按照祖父、父亲的意愿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且“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也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

于是一切都按计划在轨道上行驶着,他也安然接受这样的宿命,直到父亲的去世,让他看到这个家庭的本来面目。

高觉新自己说:“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也不会有幸福。

”他的处境与觉民、觉慧的不同,所以三个兄弟的性格才会有极大的差异。

觉新是“自愿的把但在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他用母亲的死、五妹的死、父亲的死、大姐的死,使他下定决心“好好使弟妹们长大,好好的做人,替爹妈争口气”,这样他一生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觉新这种特殊的身份,使他“心甘情愿的”用这种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家庭。

高觉新的那个年代,使他的思想局限性在“反抗”之外,因此即使在他认清了这个家庭的丑陋之后,他也不可能选择反抗。

他的不抵抗已经使他有了一种“惯性”。

在另一方面,他的愤怒与奋斗之可能给他招来更多的烦恼和敌人,因为他的势力太弱小,太单薄,只有“无抵抗”,只有“作揖”来保全自己的家。

“他疲倦了”,“只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

那么五四之后呢?他显然也受到了影响,但这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与其说他具有“双重性格”,不如说他没有放弃自由的希望。

也正是由于这希望,他开始逐渐的先进了起来。

浅析巴金《家》觉新、觉慧

浅析巴金《家》觉新、觉慧

浅析巴金《家》中觉新、觉慧形象比较贾静[摘要] 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但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上“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但又具有“幼稚”的一面,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

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慧是觉新的延续,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

相比之下,觉慧的幼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关键词] 高觉新高觉慧人物形象比较《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

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而在这一衰败的大家庭中有两个人——觉新、觉慧,其性格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迥异之别。

我们首先看一看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长篇小说《家》,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在小说中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我今天来说说其中的高觉新。

《家》中的高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感到不满。

他的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

高觉新具有美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他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也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但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

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

觉新的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他同情弟弟们的斗争,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

觉新的青春朝气和青年的梦想在沉闷的实际生活中渐渐消失,生活磨钝了他的感觉,但自身又无力摆脱困境,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高觉新自幼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受到过充分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封建道德意识在他的思想意识中是非常深刻的。

“孝道”要求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意愿,为了实现父母的意愿,哪怕是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委屈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祖父与父母面前,他必须要“孝”,父母死后,他必须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而走向自己的人生悲剧。

高觉新的父母早亡,继母周氏软弱无能,又不是高觉新父亲的原配夫人,而觉民、觉慧与淑华年龄还小,在整个高家都没有充分的发言权。

这样身为“长子”的高觉新就不得不自觉地承担起“长兄如父”的重担。

由于顽固的封建势力和社会思想的桎梏,再加上觉新自己的的特殊身份与幼年遭遇,才造成了他的妥协与懦弱。

整本书阅读《家》典型人物双重人格成因解析

整本书阅读《家》典型人物双重人格成因解析

602021.3•高中整本书阅读:《家》典型人物双重人格成因解析◆名著研读“双重人格指两种不同的人格在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此人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1]医学上如此定义“双重人格”。

巴金小说《家》中典型人物的“双重人格”,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医学概念内涵。

然而,它的确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在一个人身上交替出现”。

这里的“双重人格”主要指在人物情感及精神层面的种种矛盾和对立,或显或隐地负荷着沉重的文化心理冲突。

觉新、觉慧是《家》中两类不同人物的典型,兄弟俩虽然性格迥异,但他们身上都呈现出双重人格:灵魂被扭曲,人性被异化。

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喜与悲、追求与失望、痛苦与屈辱缠绕纠结,多侧面揭示了双重人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情感双重:婚姻悲剧的表征(一)觉新:“爱”的渴求与“家”的情结巴金对高觉新畸形人格的描写触人心弦。

“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2]觉新的骨子里有清晰的情感走向,现实里却是十足的情感之奴。

他跟梅芬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然而当他期待爱情成真的时候,父亲竟给了他一个晴空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

”于是,“他的父亲让他采用抓阄的办法选择一个不认识的姑娘,并在年内结婚,由此他的升学愿望也破灭了,他的前程也成为无稽之谈”[3]。

但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

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4]。

自从觉新和瑞珏结婚之后,就使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

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

”[5]然而,好景不长。

高老太爷去世后,正逢瑞珏临产之时,陈姨太说会引发“血光之灾”。

觉新虽然自知血光之灾是无理妄说,但他却没有反驳和反抗,亲自将妻子送到城外,从而导致瑞珏因难产而死。

浅析论巴金《家》中的觉新形象

浅析论巴金《家》中的觉新形象

浅析论巴金《家》中的觉新形象摘要:觉新的个性性格和处世态度的形成是封建礼教使然。

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而他就是那个时代社会悲剧的牺牲品。

关键词:觉新多余人新旧掺半悲剧一、觉新是中国“多余人”的代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影响和五四新思想的冲击,造成了觉新的双重性格。

五四新思潮,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

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

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高觉新毋庸置疑是一个矛盾体。

巴金先生在行文中就明确地提出,觉新“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在旧家庭里他是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家》第六节)。

二、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觉新是巴金现实主义著作《家》中的主人公,他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诗礼”之家,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恪守封建孝道,再加上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和一切事务的执掌者,传统的文化与其在家庭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对觉新的基本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觉新虽然生长在封建的旧家庭当中,受到的更多的是封建传统思想的熏陶,但是由于他所处的时期是新思想注入旧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他同时受到两种思想体系的影响,因此常常徘徊在痛苦的边缘。

他在理论上接受了西方新思潮,而在行动上却依旧是留恋旧家庭的做派,以致在专制和压迫的面前妥协屈从。

但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锋,就像战争一样无法两全。

追求中立,无非是两种结局,不是爆发,就是灭亡。

商场被烧将觉新埋藏最深的愤怒引爆了:“什么有心无心,我实在受够了!”觉新迸出哭声,打岔地说。

浅谈舞剧《家》中觉新形象蕴含的双重性格及隐喻

浅谈舞剧《家》中觉新形象蕴含的双重性格及隐喻

浅谈舞剧《家》中觉新形象蕴含的双重性格及隐喻作者:索晶星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3期【摘要】20世纪100部影响最大的中国小说中,《激流三部曲》列第8位,其中,《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主人公高觉新,也是贯穿三部曲的悲剧式人物。

高觉新具有“多余人”的特征,其性格复杂,具有双重性格特点,一方面,明确传统封建思想的巨大危害;另一方面,又坚决拥护传统封建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高觉新的人物形象既包含了巴金长兄李尧枚的性格特点,又包含了巴金本人的思想隐喻,这使得高觉新成为整部小说的关键人物。

【关键词】舞剧;《家》;高觉新;双重性格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3-0028-01一、舞剧《家》及觉新的概述《家》是著名作家巴金所著《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腐朽、罪恶的一面,表达了对传统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同时也激励了新一代青年的抗争精神。

其中,觉新是贯穿《激流三部曲》的主人公,其形象丰富,最能体现巴金的写作功底。

高觉新是高家第三代大少爷,聪慧好学,志向远大,在中学时学习成绩优秀,希望去外国留学,但因是长孙,受到宗教立法的制约,只能就此放弃。

而后,高觉新与表妹钱梅芬相爱,由于双方母辈关系不和,最终两人只能分道扬镳。

随后,受到家里人的逼迫,高觉新娶了李瑞珏,瑞珏性子和善,通情达理,高觉新才算是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婚姻,二人育有一子,名字叫作高海臣。

而离开高觉新的钱梅芬,生活并不美满,婚后不久就做了寡妇,回到成都后,梅芬与觉新再度相遇,二人交谈甚欢,此事被瑞珏得知。

瑞珏约见梅芬,知道了二人的遭遇,心生怜悯,与其成为了好朋友。

但梅芬见觉新与瑞珏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不禁心生哀怨,不久抑郁而终。

后来,高老太爷过世,恰巧瑞珏要生二胎,高家老人怕生孩子坏了高老太爷的葬礼,竟让瑞珏搬到郊外生产。

觉新虽然心中有怨,但不敢违抗,只能任由瑞珏被带到郊外。

浅论《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浅论《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浅论《家》中高觉新的形象目录摘要 (2)Abstract (2)前言 (4)正文 (4)一.觉新的双重性格 (4)(一)一个懦弱的反抗者 (4)(二)悲哀与欢喜交织的情感与生活 (6)二.造成觉新性格形成的深层根源 (7)(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他身处长房长孙的地位 (7)(二)新旧思想的冲击造成了他的双重性格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家》中的高觉新,一个交织着爱与恨、新与旧,内心有些不满,行动上却是敷衍妥协的矛盾者。

有理想、有抱负,却是一个性格懦弱的老好人。

一味地顺从封建家长,造成其爱情婚姻命运的悲剧。

其命运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其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高觉新;双重性格;长房长孙;封建制度;AbstractIn the home of GAO juexin , a mixture of love and hate, the new and the old, inside some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action is half-hearted compromise, contradictory. With ideals, aspirations, but it is a weak old. Feudal blindly obey parents, resulting in the tragedy of love and marriage fate. Its fate is a mirror of society, its image has profound soci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GAO juexin; double; long Fang Changsun; the feudal system;巴金先生的《家》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以高公馆为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真实的描写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过程。

《家》中高觉新的二重性格剖析

《家》中高觉新的二重性格剖析

《家》中高觉新的二重性格剖析
冯自新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作为巴金笔下的一个让人衷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高觉新成功地走进了读者的视野.高觉新的性格具有二重性,他既软弱守旧,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殉道者,又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反抗者,这就是高觉新性格上的二重性.这种性格的二重性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如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柬缚、他的长子地位以及五四新思想的
影响等.重点剖析高觉新性格上的二重性,并简要分析他的这种性格的成因及评价.【总页数】3页(P89-91)
【作者】冯自新
【作者单位】茂名市人事局,广东,茂名,5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顺从中有正直,妥协中见反抗--论《家》中觉新二重性格及成因
2.中国式“多余人”二重性格的文化价值--以巴金小说中人物李冷、觉新、汪文宣为例
3.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剖析
4.试论高觉新性格构成的二重性
5.一个为旧制度熏陶而
失去反抗性格的人——试论《家》中高觉新的形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论《家》中高觉新形象的双重人格和其典型意义

简论《家》中高觉新形象的双重人格和其典型意义

简论《家》中高觉新形象的双重人格和其典型意义【摘要】巴金先生的《家》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以高公馆为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描写了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过程,并成功的塑造了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一系列形象。

这类形象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同时也是叛逆者、反抗者。

高觉新无疑是前一类的特殊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两重人格的“多余人”形象和他身上所赋予的典型意义。

本文将重点放在他的双重人格及其根源上,从而来揭示他形象的特殊时代意义。

【关键词】《家》;高觉新;两重人格;典型意义一、两重人格的体现(一)消极、被扭曲了的一面高觉新尽管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仅仅是信服新思想,而在他身上所体现的更多的是封建社会的旧制度,因此也就养成了他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懦弱性格。

他的一生共有三次妥协,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向命运低头的无抵抗主义行为,酿成了他悲惨痛苦的人生。

第一次妥协是中学毕业后牺牲自己的未来,遵从父命。

在他初中毕业后,父亲让他放弃学业,成家立业。

他有着自己的美好蓝图。

可是他骨子里的懦弱以及顺从还有他的特殊身份等封建礼教因素束缚着他,使他不得不乖乖地就范,于是他就“毫不作声地点头”答应了,接受了父亲的安排,开始了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二次妥协是他屈从封建包办婚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他和他的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也曾幻想和梅表妹结婚。

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难违的旧思想也扎根在他的脑海,这也使他在自己的终身大事面前也妥协了。

他没有像觉民那样以离家出走的实际行动来反抗,来表示自己的不愿意。

而是再一次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最可恶的是他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忘记了另一个女郎”。

而这次的妥协不仅牺牲了他一个人的幸福,同样还断送了梅的幸福,可以说,他的这次妥协直接导致了梅命运的悲惨结局。

第三次妥协是他的愚昧和无知,屈从于封建家长的威势和迷信思想。

高老太爷死后,灵柩还停在家里没有出殡时,正逢李瑞珏生产的日子临近了,陈姨太便“血光之灾”的说法,怂恿高家长一辈的人让高觉新为了“祖父的利益”劝妻子搬出高公馆到城外分娩,尽管他舍不得,但还是怕背负不孝的骂名将妻子送出城外,最后导致妻子在外难缠而死。

试分析觉新性格双重性形本钱源

试分析觉新性格双重性形本钱源

试分析觉新性格双重性的形本钱源内容摘要:本文对《家》中觉新的双重性格进行分析,指出"长子"的悲剧。

一方面,在家庭中,他必需在“孝悌观念”的残害下,继续生活下去,用他的“作揖主义”与“无抗击主义”方式向封建势力妥协;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他是受新思潮阻碍的青年,他信服新理论,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有所熟悉,在矛盾的心理历程中苦苦挣扎。

本文将从“封建性人格特点”、“现代精神的萌芽”和“性格冲突的悲剧性”等三方面阐释觉新性格的复杂性。

关键词:双重性格、作揖主义、不抗击主义、矛盾心理《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急流三部曲》中成绩最高,阻碍最大的一部作品。

这是一部近于写实的小说,作者“为实在使小说更近于真实”而借用了自己一部份生活经历,并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刻画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家庭的全数悲欢聚散的故事。

通太高觉新—这位深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捐躯品。

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大伙儿庭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觉新身世于没落的封建家庭,是高家的长房长孙,作为新旧友替时期封建家庭的末代长子,他的性格特点是卑柔软弱、具有捐躯精神和双重人格,在任何情形上奉行“作揖主义”和“不抗击主义”。

他成长在新旧友替的历史时期,时期转型那么艰巨,觉新也在这一转折时期苦恼彷徨,因为传统的封建教育和“五四”以来的新思想同时阻碍着他。

家庭中,长房长孙的特殊位置又让他处于家庭内外各类明争暗斗的漩涡中。

能够说,觉新几乎成为新旧两代人的斗争的纽带,各房之间无停止的尔虞我诈的纽带。

特定的新旧友替的环境、特殊的长子长孙地位和封建传统及新思想的冲击,使他形成了温良懦弱的性格,变成了“二重人格的人”。

他,时刻自觉地保护着家族的荣誉与制度的尊严,充当封建制度的助手和帮凶,被迫或半自觉地把不幸赠予恋人、妻子和弟弟妹妹们,也把痛楚留给自己;而与此同时,他又向往幸福的生活,同情弟妹们追求自由的新思想新做法,为不幸的人们感到悲伤与不平。

浅析巴金《家》觉新、觉慧

浅析巴金《家》觉新、觉慧

浅析巴⾦《家》觉新、觉慧浅析巴⾦《家》中觉新、觉慧形象⽐较贾静[摘要] 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的青年特有的两⾯性,在理论上接受了某些新思想,对理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但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动软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上“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性:敢于反抗,“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个⾰命者,但⼜具有“幼稚”的⼀⾯,思想简单,⾏动或鲁莽或犹豫。

他们既具有各⾃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的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类天性中⼆元对⽴的倾向,⽽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慧是觉新的延续,⼀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

相⽐之下,觉慧的幼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关键词] ⾼觉新⾼觉慧⼈物形象⽐较《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长篇⼩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它是以年轻⼀代与封建家长的⽭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瑞⽟等青年⼥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作⽃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作者巴⾦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和⼤哥:⼀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个是逆来顺受的⼦弟。

同时,还描写了⼀些勾⼼⽃⾓,相互倾轧,损⼈利⼰,⼝是⼼⾮的男男⼥⼥。

⽽在这⼀衰败的⼤家庭中有两个⼈——觉新、觉慧,其性格既有⼀脉相承之处,⼜有迥异之别。

我们⾸先看⼀看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个⼈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物。

他性格上充满了⽭盾,是个“有两重⼈格的⼈”。

觉新善良,待⼈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定稿试论《家》中觉新的双重性格作者:贾建利学校:洛阳电大孟津分校年级:2007 春学号:071040075 指导教师:赵晓红职称:高级讲师答辩组成员:(主持人)职称:职称:职称:答辩日期: 2009 年 8 月 1 日试论《家》中觉新的双重性格贾建利2009年8月5日内容摘要:巴金《家》中塑造的觉新,是一个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认同于传统的伦理道德,但又受到现代个性解放的影响,对自由幸福充满向往的典型的文学形象。

本文通过对这一文学形象的处事方法、生活准则、思维模式以及他在新旧势力冲突中所持的态度分析,揭示出他既懦弱又带有反抗意愿,既是封建家长的帮凶又是封建制度受害者的同情者的双重性格。

觉新性格的形成,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以及他身处长房长孙的地位,源于封建思想与“五四”思想的冲突碰撞。

关键词:《家》觉新双重性格巴金的小说《家》以其独有的魅力蜚声海内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者以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为素材,以自己熟知的人物为原型,以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仕宦之家的崩溃没落图景,塑造了多个具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中,高觉新无疑是最成功的一个。

他是作者倾注感情最多、着墨也最多的一个人物形象,也是作者最熟悉、具有亲自感受的一个人物形象。

因为觉新是以作者的大哥李尧枚为原型加工塑造而成的。

巴金曾说道:“我就是要拨开我大哥的眼睛要他看见他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面。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觉新的悲剧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

1919年,“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燃烧着知识青年渴望自由的心,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各种报刊杂志争相翻译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潮,五光十色,刷新了中国人的思想,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供了各式武器,而封建礼教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使新文化一开始就处于受压制的状况,要冲破罗网,不能不立足于破,而这破要用无数的生命和鲜血换取的。

在这个过渡期,觉新这个长子形象成了新旧力量的争夺对象。

“五四”运动唤醒了他被囚禁的心,意识到旧制度的腐败,他想冲破罗网,可他不能,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要他保持现状,甚至于让历史倒退。

这一点在他的性格上都充分表现了出来,形成了他复杂的双重性格特点。

他接受了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认同于传统的伦理道德,但又受到现代个性解放的影响,对自由幸福充满向往。

觉新的处事方法、生活准则、思维模式以及他在新旧势力冲突中所持的态度,都是这种双重性格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

一、觉新是一个懦弱的反抗者(一)懦弱他的懦弱主要表现在他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上。

他的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

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便是他的父母也在暗中庆幸有了这样的一个“宁馨儿”,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到了进中学的年纪。

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

他的理想是继续研究化学,打算毕业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继续研究,甚至想去德国留学。

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

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

但是父亲温和的几句话就将他所有的梦想都打破了,很残酷地打破了。

从此,他所有的青春都埋没在维护大家庭的安定上了。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一直听从别人的安排,那么这对他来说也没有什么打击,但是觉新不同,新思想让他有了自己的理想。

他有了才子佳人的梦想,有了研究科学的理想,但这一切现在都化为乌有了。

他的才子佳人梦和他升学的理想都被打破了。

父亲通过抓阄的办法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同时也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

父亲一句一句平板地说着,他听着,他应着,他并不说他愿意或是不愿意。

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

”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说。

他为自己的前程哭泣,为自己所钟爱的姑娘哭泣,但也只是关上门蒙着被子痛哭。

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

他忍受了,没有怨言,点着头表示顺从父亲的安排。

他在二十岁时,挑起了长房的责任。

他发现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也成为人们所攻击的目标。

他愤怒,他奋斗,但结果只是找来更多的麻烦和更多的敌人。

他的奋斗毫无结果,他疲倦了。

他想,这样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四婶和五婶,再加上一个陈姨太,她们永远是那样的女人。

他不能够说服她们,他又何必自寻烦恼,浪费精力呢?于是他又发明了新的处世方法,或者更可以说是处家方法。

他极力避免跟她们冲突,他在可能的范围内极力敷衍她们,他对她们非常恭敬,他陪她们打牌,他替她们买东西。

……总之,他牺牲了一部分的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他对克安兄弟玩小旦、蓄私娼气愤不堪,“你看,这成什么话?爷爷在九泉之下也不能瞑目……”却不肯流露出丝毫的不敬和不满,而以牺牲个人幸福,换得一时安宁作为自我安慰。

当觉慧在念书“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时,觉新用悲伤的调子说“……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意做一个牺牲者……我跟你们一样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都被人打破了。

我的希望没有一个实现过。

我的幸福早就被人给剥夺了。

我并不怪别人……”在祖父过世后,陈姨太说有血光之灾,瑞珏不应该在家中生产,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

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时的觉新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懦弱,这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

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

他一生都没有对谁说过一句反抗的话。

无论他受到怎样不公平的待遇,他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他绝不反抗。

他忍受一切。

他甚至不去考虑这样的忍受是否会损害别人的幸福。

明知道那是封建迷信,他仍然没有反抗的接受了长辈的安排把瑞珏送到条件很差的城外去生产,造成了瑞珏的死亡。

他处处讨好别人,敷衍别人,只希望他们能让他过着安宁的生活,但是他的亲人却一个一个离他而去。

(二)反抗作为一个五四时期的青年,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里的文章。

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让家中的弟妹们阅读。

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

可以说他是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天火”的偷运者。

这些刊物里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点燃了他们兄弟的热情。

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都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

当觉慧提出要离开家庭时,觉新开始哀求他不要走,然后,将长辈们抬出来说他们是不会要你走的,一定不要你走。

但是当觉慧和他提起梅和瑞珏时候,激发了他被压抑的个性,是因为他的懦弱造成这两个女人的悲剧,他的不反抗并没有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

在妻子去世的时候,他明白了: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夺去了他的青春和幸福。

他想甩掉它,他在挣扎,同时他又明白他是甩不掉这一切的,于是他决定帮助觉慧脱离这个樊笼。

他用他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忙你,我现在一定帮忙你。

……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他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

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

他可以帮我出一口气。

”便忍不住自语道:“你们看着吧,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无论是为帮助自己弟弟也好,还是反抗家中的长辈也好,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了觉新也有反抗的一面,虽然他是懦弱的。

二、觉新既是封建家长的帮凶,又是封建制度受害者的同情者(一)封建家长的帮凶王瑶先生认为:觉新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反抗性格的年轻人,他在激流三部曲中实际上只扮演了一个为旧礼教帮凶的角色。

邵伯周也认为,在高家新旧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中,觉新不仅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还成为这个垂死阶级的帮凶。

作为进过新派学堂,接受过新思想的知识青年,他曾经神往于个性发展的理想天地,但是从小树立的人生观念和自我克制力使他挑起了家长的重担,进入了封建社会为他规定的角色地位、角色规范和角色心理。

他曾经哀哭过自己被夺走的爱情,哀哭过被礼教的黑手所夺走的梅表妹,但正是他又被迫十分卖力地把枚、惠这些弱小者推入火坑,显示了‘承重老爷’知书达礼的性格。

当高老太爷要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女订婚时,觉新也认为祖父的命令应当遵守,虽然他并不赞成祖父的决定。

他对觉民说:“……你的心事我也晓得。

然而我实在没法帮忙。

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

”觉民逃婚,觉新又逼觉慧说出觉民的地址,“你一定晓得他的地址,你一定晓得!告诉我,他在哪儿?快告诉我!”他甚至把爷爷搬出来压觉慧:“你将来总会说出来的,别人会要你说,爷爷会要你说!”他不得不帮祖父压迫觉民,以致觉慧也把他当成了敌人,骂他是懦夫。

(二)受害者的同情者觉慧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高老太爷责骂并且将他关在家中的时候,非常生气,冲着负责看管他的觉新发脾气。

觉新还是很温和的说:“我劝你还是先在家里头住几天不要出去,免得又惹爷爷生气……你年纪轻,性子急。

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把一切都忘在九霄云外,好像没有听过他说什么一样。

这不更简单吗?你跟他争论,一点好处也没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答应爷爷负责看管觉慧,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觉慧做的事情是错的,只是为了应付高老太爷,他让觉慧呆在家里也是为了让他不惹爷爷生气,少挨训。

他没有象高老太爷一样,认为觉慧是造反应该受到惩罚。

在觉民的婚事上,觉新一方面是家长的帮凶,让他接受这桩婚事,甚至利用兄弟感情逼迫觉民。

但另一方面,他又同情觉民,认为这又是一个悲剧。

他是真正关心觉民的幸福的,而不像其他要他接受婚事的人,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

觉新因为自己不能帮助觉民而自责。

“找不回觉民,无法应付祖父;找回觉民,又无以对觉民;而且事实上他又不能把觉民找回来。

觉民是他的同胞兄弟,他也爱觉民,并且父亲临死时曾经把弟妹们交给他,要他代替父亲教养他们。

现在觉民的事情弄成了这样,他怎么对得起父亲?”当觉民反抗的时候,觉新也幻想通过八字不合来推迟婚事,甚至向爷爷求情,希望再过几年再给觉民定亲。

虽然这些做法在觉慧看来是无用的。

甚至觉慧还说他是一个懦夫,没有好好照顾他们。

但是我认为觉新做的已经很不错了。

他的性格懦弱,对于家长的决定他从不反对,即使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所爱的人,他也平静的接受了。

但是,为了不让觉民也陷入同样的悲剧,他做过努力,虽然并没有帮助觉民,但他同情觉民的遭遇。

三、觉新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觉新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一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以及他身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