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译文注释及鉴赏答案《马嵬·其二》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嵬·其二》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马嵬·其二》唐代: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传一作:鸣)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马嵬·其二》注释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通志》:“马嵬坡,在西安府兴平县二十五里。
”《旧唐书·杨贵妃传》:“安禄山叛,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
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曰‘贼本尚在’。
指贵妃也。
帝不获已,与贵妃诀,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句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更”,再,还有。
九州:此诗原注:“邹衍云:九州之外,复有九州。
”战国时齐人邹衍创“九大州” 之说,说中国名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如赤县神州这样大的地方还有九个。
未卜:一作“未决”。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
传:一作“鸣”。
宵柝(tuò):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
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
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
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
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
马嵬(其二)分析
咏史诗鉴赏思路
1、悟感情: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表达的情感
3、分析技巧:分析作品采用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生平、创作风格。
2、理解把握《马嵬》中的内容、情 感以及作者的态度。
3、分析其艺术手法。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 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 有《李义山诗集》。
安 史 之 乱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 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 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 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 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 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 、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 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 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
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 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 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 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第一题
1 、首联运用典故,讽刺了唐玄宗 的痴心妄想,也在一方面衬托了他 的悲。“徒闻”、“未卜”、“休” 流露的讥讽语气,又为下文定了基 调。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其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明确:对比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李商隐《马嵬(其二)》赏析与训练卷
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李商隐《马嵬(其二)》问答练习
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其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明确:对比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马嵬》比较阅读
•
五十七、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
五十八、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
五十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
•
六十、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佚名
马 嵬 【清】袁枚
❖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 虽然也以《马嵬》为题,但在内容上与李商 隐的两首诗似有不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一反前人着眼于皇家的生离死 别的写法,认为其实民间夫妻离散的悲惨,远 甚于帝王之家。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同 情。
参考答案:两首诗歌都以安史之乱中李隆 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素材。
❖ 2.比较一下:两首诗的主题哪一个更深刻? 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马嵬之变,兼讽喻之意。第 二首诗更胜一筹。第二首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点明题旨,反问含蓄有力。启 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 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
二十九、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约·奥赖利
•
三十、青年时准备好材料,想造一座通向月亮的桥,或者在地上造二所宫殿或庙宇。活到中年,终于决定搭一个棚。——佚名
•
三十一、在这个并非尽善尽美的世界上,勤奋会得到报偿,而游手好闲则要受到惩罚。——毛姆
•
三十二、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7课李商隐诗两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07课 李商隐诗两首·知识概览·【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晚唐重要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读者喜欢。
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无题??贾生??夜雨寄北??锦瑟?等。
在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为“温李〞。
【重点理解】古今异义一弦一柱思华年..古义:青春年华。
今义:青少年时代。
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伤春之心。
今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情怀。
只是当时已惘然..古义:迷惘,茫然。
今义:形容失意的样子。
一词多义端⎩⎪⎨⎪⎧锦瑟无端.五十弦〔名词,缘故〕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事物的一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尽头,边际〕 徒⎩⎪⎨⎪⎧海外徒.闻更九州〔形容词,空,没有根据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名词,门徒,弟子〕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副词,只,仅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形容词,白白的〕迷⎩⎪⎨⎪⎧庄生晓梦迷.蝴蝶〔动词,迷恋,沉醉〕迷.不知吾所如〔动词,分辨不清〕棋迷.〔名词,沉醉于一物一事的人〕以迷.天下之主〔动词,迷惑〕 可⎩⎪⎨⎪⎧此情可.待成追忆〔副词,难道,哪能〕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及⎩⎪⎨⎪⎧ 不及.卢家有莫愁〔动词,如,比得上〕望尘莫及.〔动词,赶得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到,到达〕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介词,趁〕初九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连词,和〕 【难点探究】1.前人称?锦瑟?中的“思华年〞是本诗“一篇之主〞。
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它是如何成为全诗之主的。
李商隐《马嵬(二)》
李商隐诗选读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
回 事了轻引她轻头 带起上 过唐的 ,玄饰 实物际宗。上和诗是人否杨这定贵了里这用妃虚“的妄徒爱之闻说”情二。故字将事此, 表现接了着对,指唐出玄“他宗生的未卜嘲此讽生。休”。意为:来世
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 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尾联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 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
莫愁:古时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东 之水歌》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 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极写 莫愁婚姻的美满。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 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颔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虎旅:跟随唐玄宗赴蜀的禁卫军。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鸡人报晓: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人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只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 报晓敲击更筹。
颔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
国家战乱。
马 嵬(其二)
李商隐
马嵬,是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辖镇, 地处关中腹地。
东晋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朝廷 委派名叫"马嵬"的地方武官,率众筑城, 固守疆土而得名。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唐代"安史 之乱"爆发,唐玄宗西逃,在此地爆发震 惊中外的"马嵬兵变",杨贵妃被赐死。
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古诗词阅读理解
李商隐《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古诗词阅读理解古代诗歌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马嵬(其二)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想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
“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
“笑牵牛”指玄宗笑牛郎织女不如他和杨贵妃可以永不分离。
D.尾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2.首联“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为在这危急之时”错误。
正确的理解是:“当时”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初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意思是: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马嵬》检测(含解析)
《马嵬》检测解析版1、对《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你是怎样理解的?“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一)倒叙的方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颈联中“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
“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
(二)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三)立意的含蓄。
尾联用强烈的对比点明题旨。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讽意至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反衬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设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2、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李商隐诗两首》导纲导练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导纲导练答案马嵬(其二)导纲答案四、诗歌欣赏1、白居易《长恨歌》里说道,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回到宫里,“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上天入地,最终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杨妃生活在那在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上,托方士带回了金钗之类的饰物,还信守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世世为夫妻”誓约。
这可信吗?本诗首联中哪个词语戳破了这种说法?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荒诞离奇之中,尽显玄宗之悲。
板书:玄宗之悲(荒诞)拓展:“后宫佳丽三千人”,而杨贵妃能够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荒诞中也表现了玄宗作为皇帝,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情之深,情之切,情之专。
不正也彰显了玄宗人性里可爱的一面吗。
4、马嵬事件中,羽林军按兵不行,杨妃赐死。
诗中,哪几句写了马嵬之变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5、颔联、颈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对比,“宵柝”之声和宫内“报晓”声的对比。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逃离了皇宫,在逃难途中的狼狈和慌乱。
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指向以往,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
“当时”与“此日”对比,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
板书:马嵬之变(对比)小结:古时大臣进言,除言谏外,还有两种特殊的上谏方式,一种是兵谏,一种是尸谏,又称死谏。
马嵬事变,就如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性质一样,当属于“兵谏”。
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阅读答案
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李商隐诗两首鉴赏《锦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对于本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我们认为是诗人晚年回顾过去、自述感伤的作品。
诗的内容跟作者以往的梦想或爱情有关,寄托了作者的凄清幽怨之情。
《马嵬(其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以“马嵬事变”中唐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的事件为题,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1.《锦瑟》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
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锦瑟》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作者借这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参考答案】: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1)庄周梦蝶,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2)望帝化鹃,诗人借此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有过殷切的思念。
(3)南海鲛人,诗人借此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
(4)蓝田玉生烟,诗人借此表示美好愿望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3.《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题,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参考答案】: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4.《锦瑟》一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首联起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旨,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诗人非常委婉地表达了追忆的内容。
“庄生晓梦迷蝴蝶”,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
“望帝春心托杜鹃”,更生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颔联说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
《马嵬(其二)》李商隐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只听到军中传来夜巡的梆子声,不再 有鸡人传唱报晓。 运用对比手法,表现“马嵬之变”后, 唐玄宗失去权势,再也无法享受从前 宫廷的荣华富贵了。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事变那天,六军哗变,停留不前,而 当年七夕之夜还曾嘲笑牛郎织女一年 才能会面一次。 再次运用对比手法,当日的军队哗变、 六军不发的悲痛,与当年长生殿上海 誓山盟、嘲笑牛郎织女的欢悦,形成 鲜明对比。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还不如 普通百姓那样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对比反衬,点明主旨:贵为天子,却 无法保护心爱的女人,运用反问,含 蓄而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 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馅于动 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内容主旨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借马嵬兵变的 历史事件,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 国,对唐玄宗身为皇帝却弄得众叛 亲离,连自己的宠妃都保不住的可 悲结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嘲弄。
艺术特色 1.对比、反衬中见讥讽。
2.巧妙地倒叙。
《马嵬》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仓皇出逃,行 至马嵬坡,六军饥渴怨愤,停兵不 前,杀死宰相杨国忠,逼玄宗赐死 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 变”。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 他送灵回京,路过马嵬,有感而作。
海外徒闻更九,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海外还有同样的九州,来生不可 预料,但今生的夫妻缘分断绝了。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先 用“海外”和“更九州”概括了术士 寻见杨贵妃的传说,再用“徒闻”二 字否定了这一虚妄之说。接着又指出 来世渺茫难求,发人深省。
马嵬(其二) 习题(含答案)
【解析】
2.试题分析:“可怜”即“可惜,可叹”。作者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是为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之警策预留地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不是真正求贤。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分析情感时,注意结合作者生平,联系诗歌中关键语句“不问苍生问鬼神”答题。
参考答案
1.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C项,阐述错误,“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
2.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特点。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本篇诗歌重在围绕“重贤”叙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夜半虚前席”。第三局“可怜”引而不发,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与前面所塑造的求贤若渴的君主形象形成强烈的对照,讽刺效果颇好。
马嵬(其二)李商隐
4、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观点? 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 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1、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应先有 “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 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 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 《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 • • • • • •
1. 重点字词解释 更: 还有。 空闻,没有根据的说。 徒闻: 笑: 嘲笑。 为什么。 如何: 2.齐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 /更 /九州, 他生/ 未卜/ 此生/ 休。 空闻/ 虎旅/ 传/ 宵柝,无复/ 鸡人/ 报/ 晓筹。 此日/ 六军/ 同/ 驻马,当时/ 七夕/ 笑/ 牵牛。 如何/ 四纪/ 为天子,不及/ 卢家/ 有莫愁。
⑶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玄宗听术士说杨贵 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 有何用意?
——用典,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⑷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观点?
• 反衬手法
• “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 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 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 适,这是一层意思。 •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 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 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 望已幻灭,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 廷生活了。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马嵬》(其二)评测练习 .doc
评测练习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马嵬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品味人生1、很多时候,看的太透反而不快乐,还不如幼稚的没心没肺。
2、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顾城《生命幻想曲》3、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4、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
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愈合就无人晓得我内心挫折。
5、永远不要隔着屏幕说分手,最大的遗憾是连离开都不能当面说清。
6、最先道歉的人最勇敢,最先原谅的人最坚强,最先释怀的人最幸福。
7、好像每次都是这样,没有例外。
在我们最需要有一个人去依靠的时候,往往到最后都是自己一个人挺过去。
8、对我不满意,请直接来给我说,别到别人那里去宣泄你无处安放的情绪。
9、有些事,你把它藏到心里,也许还更好,等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故事。
10、不要对自己太过苛刻,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只会消耗掉更多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11、人,相互帮扶才感到温暖;事,共同努力才知道简单;路,有人同行才不觉漫长;爱情,要相互记挂才体味情深。
12、只有当痛苦在可以承受的时候,我们会自怨自艾。
当痛苦无法承受,我们就只会一笑置之。
13、爱情是一颗心找到另一颗心,而不是一张脸找到另一张脸。
为了找到那颗心,我们要学会不要脸。
14、比失去你更令我伤心的事是,你都没有为了和我在一起而努力过。
15、这世上有一条路无论如何也不能走,那就是歧途,只要走错一步结果都会是粉身碎骨。
——《千与千寻》16、保持一份自信,做最好的自己,宁可高傲地发霉,不要低调地恋爱。
17、亲爱的,我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流浪流浪。
灯火阑珊或是烟火灿烂,我总是愣在某个角落,静静的等你走来。
18、其实爱情里处得好不好,标准就两个字:不累。
李商隐《马嵬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马嵬二首
李商隐
其一
冀马燕犀动地来①,自埋红粉②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
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
愁。
【注】①冀马、燕犀:范阳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犀,犀利,指刀剑兵器。
这里指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
②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14.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的第二句中的两个“自”依次是指杨玉环和唐玄宗,两个“自”高度概括了杨玉环自缢后唐玄宗最终郁郁而终的事。
B.第一首诗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唐玄宗不应该迷恋女色以致误国,用这样的假设语气表达比直白的表述更有余味。
C.“空闻虎旅传宵柝”中的“空闻”二字暗示“虎旅”并非是来护驾的,而是逼宫的;同样,下句中的“无复”二字也流露出浓浓的伤感情绪。
D.两首诗都是咏史诗,一为七绝,一为七律,都以唐玄宗、杨贵妃为抒情对象,诗中隐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强烈批评之意。
15.两首诗在抒情侧重点上有何不同?抒情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14.A
15.抒情侧重点的不同:第一首诗侧重于从国家层面上表现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讽刺;第二首诗则侧重于从唐玄宗个人悲剧命运角度人手,表达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4分)
抒情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在最后两句中把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借以表达感悟,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2分)。
【高中古诗词阅读】《马嵬》(其二)导学案(附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马嵬》(其二)导学案(附答案)《马嵬》(其二)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 1 .背诵这首诗。
2 .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3 .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知识导《马嵬》(其二)导学案(附答案)【学习目标】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深刻寓意,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3.学习本诗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知识导学】1.题解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756),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题材,歌咏此事的诗词曲赋有很多,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千古名篇。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
李商隐身在已经走向衰败的晚唐社会,对唐玄宗的失政感到特别心痛。
他的这首诗便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对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别开生面。
2.常识补充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基础演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马嵬()未卜()宵柝()晓筹()驻()马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⑴望帝春心tuō()杜鹃⑵cāng()海月明珠有泪⑶只是当时已wǎng()然⑷空闻虎旅传xiāo()柝⑸如何四jì()为天子【合作探究】1.《马嵬(其二)》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2.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招魂说“海外”“九州”还有杨妃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3.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从内容和语气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4.从内容的顺序看,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其二)》诗的章法结构上有何特点?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马嵬(其二)》阅读问答及答案
李商隐《马嵬》阅读问答及答案
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在教学李商隐《马嵬》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如下启发性提问: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
牵牛。
”
2、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3、军营内的声音和“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和“不复”,可以使人读出玄宗
的哪种境遇?
明确: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
狈和慌乱。
4、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明确: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5、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
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
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
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6、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明确:对比
7、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8、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
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
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9、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
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10、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明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明确: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1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问。
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
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
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13、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诗歌内容掀起波澜,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结果。
14、请说说本诗的特点有哪些?
明确:对比、倒叙和讥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