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复习知识点1.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我们周围的水每时每刻都在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蒸发。

水蒸发时会吸热。

不同的液体蒸发的速度不一样。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3.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4.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这种现象叫做“沸腾”。

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5.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6.温度计由玻璃管、玻璃泡和刻度三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7.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8.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这一过程叫融化。

9.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用外焰。

10水在0℃时会结冰,从液态变为了固态。

水在变成冰的过程中,温度会下降,体积会增大。

11.冰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并从周围吸热,温度上升,热量增加;热量是使水的形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13.加快冰融化的方法:①把冰块放在火旁边;②把冰块放在阳光下晒;③用我们的手把冰块焐热。

14.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15.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水总复习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水总复习知识

第一单元水1.水是最常见的(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用湿布擦黑板,水会变成水蒸气。

生活中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有:水洼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衣服晾干了3.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就会沸腾了。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

5.温度计100℃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6.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然其他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7.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到0℃,那么水就会结冰。

8.水和冰的相同点: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不同点:冰坚硬、光滑、有固定形状,是固体;水柔软,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是液体。

9.如果给冰进行加热,那么冰会融化成水10.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雪也是固态的。

11.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1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13.小苏打、碱、味精能溶解在水中。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4.在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的实验中,食盐和小苏打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同时两个杯中的水也要一样多。

15.我们可以利用加热或搅拌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6.分离食盐和沙,需要用到滤布(或滤纸)。

17.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8.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水水蒸气凝结(放出热量)19.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20.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水物质的三种形态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和气体没有。

固体和液体有固定的体积,而气体没有。

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动物和植物都离不开它。

水有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它们是水的不同形态。

水和水蒸气都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有一定温度、占据一定空间和无固定形态等特点。

不同点在于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较重,可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较轻,当温度变低时可以液化成液态水。

湿抹布擦黑板、湿的手变干、海水晒盐、湿衣服在太阳底下一会儿干了等现象说明水蒸发了。

蒸发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夏天,冰棒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霜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态水,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液态水,雾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液态水,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态水,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液态水。

测量温度的方法包括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的底和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水。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且盖两次,不可用嘴吹灭;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盖。

1.加热后的烧杯和三脚架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温,不要用手触摸。

2.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降低冰的温度,加速试管中的水结冰。

3.水从0℃开始凝固变成冰,冰的温度为0℃或以下,低于水的温度。

试管中先是一部分水结冰,然后完全结冰,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结冰后的冰是固体,具有固定形状。

水结冰后变轻了,因此会浮在水面上。

4.在结冰过程中,水会向周围释放热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水总复习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水总复习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总复习知识1.水是一种常见的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2.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例如水洼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衣服晾干了等。

3.如果我们不断给杯子里的水加热,水就会沸腾。

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

5.温度计100℃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6.使用酒精灯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7.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到0℃,那么水就会结冰。

8.水和冰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但冰坚硬、光滑、有固定形状,是固体,而水柔软,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是液体。

9.如果给冰进行加热,冰会融化成水。

10.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雪也是固态的。

11.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1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它们会溶解在水中。

13.小苏打、碱、味精也能溶解在水中,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4.在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的实验中,食盐和小苏打要一份一份地加入,同时两个杯中的水也要一样多。

15.我们可以利用加热或搅拌的方法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6.分离食盐和沙需要用到滤布(或滤纸)。

17.在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8.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是吸收热量,凝结是放出热量。

19.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20.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复习知识点汇总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三课、水结冰了
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 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 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 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2020/和9/28 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 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 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020/9/28
第六课、加快溶解 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 颗粒大小。
第四课、冰融化了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 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水是液态,没有固 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 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 中。 4.水的三态变化
2020/9/28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第二课、水沸腾了
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 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 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 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 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 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 升2,020/9/2此8 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2020/9/28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我改变。
2.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 是同一种物质。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 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的三种形态:固态(冰),液体(水)、气态(水蒸气)。

三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水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的过程叫(蒸发)4、煮食物冒得白汽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珠。

5、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6、现象:两只杯子中的水都减少,塑料薄膜上有小水珠。

结论:水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

7、现象:塑料盒上方有小水珠。

结论: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凝结成小水珠。

8、蒸发的影响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的流动速度)。

加快蒸发的办法:(加热、加快空气流动速度、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9、常见的蒸发现象有:(衣服晾干了)、(湿的手干了)、(水洼干了)、(湿布擦黑板变干了)。

二、水沸腾了1、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加热工具是(酒精灯)。

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3、实验: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现象现象:加热过程中:温度上升,有(气泡)产生沸腾时: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气泡破裂);水面之上有(白汽)。

将套有挤压过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鼓起来了)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

5、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内焰)、(外焰)、(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

三、水结冰了1、如果一直让水温下降,水会(结冰)。

2、实验:记录水结冰过程中各种变化。

加食盐目的:制造更低的温度。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水》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2.通风和加热可以让水蒸发得更快。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大。

4.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00℃,水在沸腾时,水面上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以后,体积会增加。

5.蒸发实验中,酒精灯的作用是加热,温度计的作用是测量温度,石棉网的作用是均匀受热,三脚架的作用是支撑。

6.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所以加热时要用外焰进行加热。

7.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拔出灯帽再盖上,不能用嘴吹灭。

8.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要持平。

在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9.外界温度低于0℃时,水会结冰,从液态变成固态,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水结冰时要向周围吸收热量,温度会降低。

10.食盐在水结冰实验中的作用是为了制造更低的温度。

11.不同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周围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12.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的特点是:①能变成极小的微粒。

②能均匀的分散在水中。

③没有沉淀。

④不能被过滤出来。

13.物质在水中是不能无限溶解的,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食盐的溶解能力大于小苏打。

14.100毫升的水能溶解36克食盐。

50毫升水能溶解18克食盐。

15.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16.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菜油、面粉、淀粉、食用油等。

17.一些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比如可乐,可乐当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8.可以通过过滤和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沙土。

分离后的水到哪去了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了。

19.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把瘪的乒乓球放到滚烫的热水里面,乒乓球会起来,这是利用了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0.水液体、水蒸气气体、冰固体各自的特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无色、无味,会流动;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会流动;冰看得见、摸得着,无色、无味,不会流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2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2

第一单元水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液态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气态(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zi)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3.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有(湿的手变干了、水洼的水干枯了、煮食物汤变少或烧干、湿衣服干了、吹风机把湿头发吹干)等。

4.¥5.在潮湿的地面上倒扣一个透明的塑料盒,过段时间在塑料盒底可以看到( )。

A.水蒸气B. 小水珠C. 空气5. 烧开时,水嘴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

( )[判断对错]6.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答: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遗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

不同点: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水摸得到,水蒸气摸不到:水看得见,水蒸气看不见....¥第2课水沸腾了1.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 一般情况下,水在达到( 100℃)时沸腾。

3.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4. 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杯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最后温度维持在100℃左右)等。

5. 以下使用酒精灯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其他的酒精灯B.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然后拿起灯帽再重盖一次C. 直接用嘴吹灭酒精灯6. 温度计的100℃是以水( )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A. 蒸发B. 沸腾C. 结冰7. 水只有在100℃时才能沸腾。

( )[判断对错]8. 加热的过程中要测量水温,可以把温度计从杯里拿出来,方便读数。

( )[判断对错]9. 水沸腾时,会出现长时间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 )[判断对错]10.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大小变化,说说什么时候出现甲的情况,什么时候出现乙的情况。

~答:沸腾前,水里的气泡由大变小,出现乙的情况。

沸腾后,水里的气泡由小变大,出现甲的情况。

11.认识温度计,掌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水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水水蒸气凝结(放出热量)2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凝固(放出热量)水冰 融化(吸收热量)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 ,小苏打5g 。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第二单元空气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积变大。

2019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和实验详细总结

2019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和实验详细总结

第一单元水一.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4.水壶烧水时冒出来的白汽不是水蒸气。

因为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而白汽能够看到,所以它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雾状的小水滴。

5.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6.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蒸发了。

7.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的水烧干了等等。

8.杯子装水后,加上盖子和不加盖子相比,加盖子的蒸发慢,不加盖子的蒸发快;放在通风处和不放在通风处的比,放在通风处的蒸发快,不放在通风处的蒸发慢。

9.水蒸气是气体,也是水的一种形态,它也是水。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

10.我们洗澡后,看到卫生间玻璃上的小水珠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11.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的“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滴。

12.冬天开空调的时候,人们用加湿器加快水的蒸发,增加房间的湿度。

实验一:观察两杯水一段时间后的水位变化实验过程: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温馨提示:两杯水的水量相同;起始水位做好标记; 同时放在同一位置.实验现象: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变少了,蒸发到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没有减少,在蒸发的过程中被塑料薄膜拦住了,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附着在塑料薄膜上.实验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塑料盒内表面有小水珠.土壤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水水蒸气二. 水沸腾了水在正常压强下达到100℃时沸腾,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上端。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和实验详细总结第一单元水自己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和实验详细总结第一单元水自己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和实验详细总结第一单元水自己整理一、内容概述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水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他们通过观察、描述水的颜色、状态等基本特征,并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密度等。

本单元还包括探究水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水资源保护的观念。

例如水对于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不可替代性、水是生命的必需品等认知将使学生产生对水资源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知识点总结起来主要包括水的定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的作用等。

在实验方面,本单元设计了多种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的特性及水循环等原理。

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器材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不仅可以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在实践中增强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例如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过程与结果、进行蒸发和凝结的实验来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等实验项目都是对知识点的有力补充和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水的相关知识,并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 简述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一单元“水”的学习内容。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水”的学习内容更是整个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初步认识水的性质、水的存在状态、水的循环等基本知识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将了解到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具有流动性、溶解性等特点。

学生还将学习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以及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单元“水”的学习内容为整个科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储备。

2. 引出本文的目的:帮助学生梳理第一单元关于水的知识点和实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的相关知识。

(2019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2019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水》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这些是水的三态变化。

2019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2019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2019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1、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水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水跑到了空气中)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

2、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

水蒸气遇冷(0℃以下)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的三个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时刻)蒸发水水蒸气(液体)(遇冷)凝结(气体)4、水在正常压强下是100℃沸腾;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裂;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5、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变大。

6、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7、由水的液态变成固态(结冰)称为凝固;冰水混合物(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8、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9、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10、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会下降。

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漫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2-3次);不能用嘴吹。

(4)、加热后的烧杯、三角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谨防烫伤10、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体积变小。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水填空1.物体的三种形态为(固体、液体、气体)。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固定(形状)。

固体、液体有(固定体积)气体(没有固定体积)。

2.水是生命的源泉,(动物、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水。

3.水的三种状态:(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冰和水蒸气都是(水),它们是水的不同形态。

4.水和水蒸气的相同与不同:水和水蒸气是水的不同形态。

它们都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有一定温度,占据一定的空间,无固定形态)的特点。

不同点在于(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较重,可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较轻,当温度变低时可以液化成液态水)。

5.用湿抹布擦黑板、湿的手变干了、海水晒盐、湿衣服在太阳底下一会干了等现象说明水(蒸发)了。

蒸发是物质有(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6.夏天,冰棒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冷却形成的(小水滴),霜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态的水),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液态的水),雾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液态的水),雪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固态的水),云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液态的水)。

7.测量温度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8.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1)酒精灯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面的一层叫(焰心)。

(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3)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

(4)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且盖两次),不可用嘴去吹。

(5)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水1.1 水的特点和状态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能够流动。

水有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液态是指水的常态,固态是指水变成冰,气态是指水变成水蒸气。

蒸发是指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在蒸发的过程中,水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因此我们洗完澡后会感觉凉爽。

凝结是指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成为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例如锅里冒出的“白气”和叶子上的露水。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水的蒸发现象,例如湿布擦桌子、湿的手变干、雨后路面变干、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湿衣服变干等。

水蒸发的速度受到温度、空气干燥程度、表面积和风的影响。

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

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1.2 水的沸腾沸腾是指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

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沸点是指液体产生沸腾的一定温度。

不同的液体有不同的沸点。

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

在深度增加的矿井里,水的沸点会提高。

在高原地区,水的沸点会降低,因为空气稀薄,气压低。

因此,在高原地区,我们需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加。

在加热水的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当水沸腾时,杯底会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在使用酒精灯时,灯芯应该平整,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容积的2/3,酒精最少不少于1/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水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水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1.第一单元水1.水到哪里去了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到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在发生变化。

2.测量水温的方法0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0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0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0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0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3使用酒精灯加热时的注意事项0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0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0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0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去触摸4.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增加3.水结冰了0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0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03、水和冰的异同(维恩图)4.冰融化了0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0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035水能溶解01、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18克的食盐02、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5克的小苏打03、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水中溶解能力不一样6加快溶解0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02、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有:温度、搅拌、颗粒大小7混合与分离0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02提示:1.搅拌时,不要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2 .滤纸中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0304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01、我们可以通过切成小块、挤压、拉伸、撕成小片等方法改变橡皮泥和纸的形状或大小,但是构成它们的物质没有改变。

02.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水
1、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水 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水跑到了空气中)
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

2、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

水蒸气遇冷(0℃以下)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的三个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时刻)蒸发
水 水蒸气
(液体) (遇冷)凝结 ( 气体)
4、水在正常压强下是100℃沸腾,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裂,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5、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变大。

6、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7、由水的液态变成固态(结冰)称为凝固,冰水混合物(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8、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9、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10、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会下降。

无色; 无味; 透明; 能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

液体; 摸得着; 看得见; 较重; 有固定的体积。

气体; 摸不着; 看不见; 较轻; 没有固定的体积。

水 水蒸气
温度计:测量温度
烧杯:装水
石棉网:均匀受热
三脚架:支撑
酒精灯:加热
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漫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2-3次),不能用嘴吹。

(4)、加热后的烧杯、三角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谨防烫伤
10、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体积变小。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加快冰融化的方法?
升华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11、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0~40℃的100毫升水能溶解8.85g~11.9g小苏打,溶解36g食盐。

12、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在冷水中溶解的慢。

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都不搅拌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热水和
冷水中;
3.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食盐搅拌比不搅拌溶解的快。

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水温相同、水量相同、食盐量相同、同时加盐
1.准备两份质量一样的食盐;
2.将食盐同时加入到两杯一样多的冷水中;
3.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4.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13、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粉碎研磨、多加溶液,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4、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15、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16、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没有新的物质产
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