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浅谈《中西比较诗学》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中西比较诗学》许可蒙 延安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西比较诗学》是曹顺庆先生的诗学著作。
作者力图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的原则,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不失客观,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书依旧存在用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嫌疑,其“整合与建构”的理想也流于空谈。
关键词: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建构作者简介:许可蒙(1994.5-),女,延安大学文学院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89-011987年,曹顺庆先生写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颇具分量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比较诗学》。
在这篇论文中,曹顺庆对中西古典文论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始终坚持着中西方诗论平等对话,在比较过程中,对两种文明一视同仁,自觉地将中西诗学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力求凸显出各自的特点和长处。
将中西文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归结到地理或许并不算多大的创见,只是当时一个很流行的理论,但在那个“全盘西化”泛滥、普遍认为蓝色文明优于黄色文明的时代,曹顺庆这种独立思考而不盲目趋从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艺术起源论这部分中,他就首先对当时国内论及艺术起源几乎言必称希腊的状况提出质疑,并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
但如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文论失语症和文化病态》中的观点来审视这部专著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者有意识地想要避免以西方“模子”套中国现实的弊端,却仍然无法完全避免。
他在论及中国古代艺术起源的时候,往往先提出西方的艺术起源论,然后再找出这种起源论在中国早已存在的文论证据:在西方“情感表达说”之后说“这种情感表达说,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的“巫术说”之后又说“关于这种巫术祭祀而来的艺术起源,中国古代亦早有论述”;在“西方符号说”之后又说“中国古代人早就接触到这一点了”……以这种方式进行中西诗学比较固然无可厚非,也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起源论,但实际上的确如他自己所说,“这种做法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把表面的相似性看作另一个系统的全部”[1],没有跳出以“西”观“中”的窠臼,倒颇似一种“阿Q”式的自我欺瞒。
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
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谈中国诗》1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庞莉芹【摘要】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
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He described the scope and mutual conceptual interpr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anatyzeu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Cao hoped to getrid of the Chinese acadmic aphesia by emphasizing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set up a new uniuersal system of literary theoy through equal dialogu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in-depeth inter-civilization researc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3【总页数】4页(P47-49,61)【关键词】《中西比较诗学》;中国古典文论;“失语症”;“跨文明”【作者】庞莉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Ke r s Q a h n su C n et f o aa v ot R sa hm to s ywod : inZ o gh o cp mprt eper oc i y eer eh d c A to : a hpn sasc t Poesri eD p r e t fLtrtr, i ga nvr t( i ga uh r Yu n S iig i soi e rf o t eat n i a e Xa f U iesy X a f a s nh m O e u n n i n n
s u’ mp r tv o ty a d An lsso s Re e r h Me o s h S Co a a ie P er n ay i fHi s a c t d h
Ab t c :T ef n igo i h nsu Scn e t f o aa v il u n einn f otm oay sr t h u d f a Z o gh ’ o cp o mprt eda g ead bgn igo ne p rr a o n Q n c i o c
钱钟书《谈中国诗》
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
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
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
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020年1月7日星期二
第2页
著作: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长篇小说: 《围城》, 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
第8页
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
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 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 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 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 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 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 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 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 论2020述年1月,7日星只期二有这样才全第面9 科页 学。
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
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
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
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
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
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
2020年1月7日星期二
第 13 页
思考:“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 是 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
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
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
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
钱锺书与比较文学
钱锺书与比较文学钱锺书终其一生,念念不忘打通中西。
针对欧美新学(即20世纪西方文论),他一再说要“打通”。
此话他在多种场合讲过。
说的周全一些,又分三层,即“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人文各学科”。
请注意:其中包含了钱锺书有关“比较文学”的研究原则。
1993年冬,我在北京购得《管锥编》五卷本,打算花2年功夫,认真通读一过。
于是去钱府,请先生亲笔题词。
老人题了词,又对我说:新学不易通,你要花力气,用力咯打。
按:老人是无锡口音,“打通”二字,音似“当冬”。
钱氏“打通”方法,始于何时?成于何处?我经多年调查,以为离不开清华、牛津,西南联大这三个所在。
分头说明如下。
清华新生的梦想1929年,钱锺书考入清华外文系。
此时清华,代表中国现代知识理想,开创研究生培养体系。
它在制度上,因能广纳新知,融会中西、为我所用。
上述特征,窃以为离不开陈寅恪、吴宓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
或者说,若无陈吴二师,钱锺书的“打通”,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考证如下:吴宓先生1918年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名师白璧德教授(Irving Babbitt),并与陈寅恪结为至交。
1921年,吴宓获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任英文教授,并创办《学衡》杂志。
1925年初,清华创立国学研究院,吴宓出任主任,礼聘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四导师。
陈寅恪先生遂从德国柏林大学返回清华园,与吴宓比邻而居。
据吴宓《空轩诗话》记载:“宓於民国八年,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学识”。
1961年秋,二老在广州中山大学白头聚首。
吴先生发现:“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仍遵守昔年之中国文化本位论。
”何为文化本位?我们知道,陈先生谙熟国史,精通外文,复以本民族命运为重,孜孜寻求中国兴衰原因。
如此本位精神,套用陈先生的文言,即“中体西用资循诱”。
留学哈佛的陈寅恪与吴宓再者,陈先生治学之道,垂范后世。
譬如研读《高僧传》时,陈先生围绕“译经传播事者”评论道:“间接传播文化,有利亦有害。
朱光潜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朱光潜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诗论》为例何敏【摘要】朱光潜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的先驱人物之一,他以其对艺术的敏锐感受,对早期中国比较诗学做出贡献。
其《诗论》即集中体现了朱先生的跨文化视野及实践:通过对中西诗共同原理的比较与阐发,强调了比较诗学研究的共通性与异质性。
这种自觉性研究虽有不成熟的缺陷,但在中西比较诗学史上已有重要的影响及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比较诗学;异质性;《诗论》【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076(2007)05-0030-04 作者简介:何敏(1975—)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诗学。
一比较诗学是一门历史不算太长的学问。
在当代法国学者艾田伯1963年所撰写《比较不是理由》一文中,作者认为: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比较诗学”。
这里的比较诗学,原文为poetiquecompare,亦即英文的compa-rative literature。
比较诗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于此,第一次正式提出。
中国大陆比较诗学术语正式提出则晚了近二十年。
1981年张隆溪在《读书》第10期发表的《钱钟书谈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一文,即介绍了钱钟书对开展比较文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在某种意义上,这可是中国比较诗学研究趋于自觉的一个标志。
然而,如果不拘泥于比较诗学这个名目,比较诗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界初,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历史一样悠久。
国学大师们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等,皆在此领域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
此种研究虽非冠之以“比较诗学”之名,然而,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本身,即是自觉的比较诗学研究方法。
其中,一代学术大师朱光潜(1897-1986),不仅在美学、文学、哲学、戏剧等领域取得极高的成就,对中国比较诗学发展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朱光潜的比较诗学研究主要体现在《诗论》一书的撰写之中。
1942年《诗论》第一版“抗战版”正式版,其后, 1948年正中书局的“增订版”, 1984年的“三联版”及1987年的“全集版”,集中地收录了朱光潜对中西诗不同异趣的审美观照的沉思。
比较文学学派
“诗学”: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了20世纪,用诗学泛指一般文艺理论。
诗学概念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包括诗歌理论(诗论),也包括一般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
现代意义的诗学就是“指有关文学本身的、在抽象层面展开的理论研究。
它与文学批评不同,并不诠释具体作品的成败得失;它与文学史不同,并不对作品进行历史评价。
它所研究的是文学文本的模式和程式,以及文学意义如何通过这种模式和程式而产生。
”比较诗学的概念:以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跨文化”是其首要特征。
中西诗学比较的可能,即中西文论的可比性的根源:它们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握文艺的审美实质,探寻文艺的真正奥秘,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中西比较文学工作者的出发点:求“同”,重视沟通,寻求各国文学之间、各学科之间、各文化圈之间的共同之处,使之融会贯通。
重“异”,关注中西文学的民族特色,探寻中西诗学的独特价值,以便互相补充、包容。
求“同”辨“异”是比较诗学的基本任务和目的,也是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认识论前提。
其努力的方向是“寻找共同的诗学问题”,这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在基础。
诗学的方法论:“跨文化”是方法论基础。
跨文化的比较诗学研究的最根本原则是承认多元文化和多元话语共存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努力建立各种话语之间的平等关系,取消任何一种独断的话语霸权主宰一切的优先权。
具体呈现为两大基本路向:阐发研究和对话研究。
阐发研究的核心是跨文化的理解,是中西诗学的双向交流和对话,是中西互释互证,以达“共同诗学”的创作与建构之目的。
对话研究的核心是建构理解的桥梁,解决文化话语问题。
第一步是对传统话语的发掘和整理,第二步是翻译。
中西诗学总体比较(从理论体系、理论形态、理论发展三个方面)一、理论体系的比较:1)文学观念不同。
西方诗学中以叙事学为本位。
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比较诗学(2)
一、历史与现状(1)
非学科化时代:1904——1970,王国维、鲁 迅、朱光潜,钱锺书……
学科化时代:1970——当下。
港台和北美学人贡献:从刘若愚到叶维廉 等。
一、历史与现状(2)大陆学源自的建构:传统的延续与开新——钱 锺书《管锥编》,乐黛云等一代……
二十世纪末:改革开放新一代学者的专业 化比较诗学研究及其成就。
“诗学”:一个历史和现实内涵丰富复杂 的理论范畴,需要认真仔细的辨析,才有 可能厘清其前世今生。
古今差异:诗歌之学与诗歌文类学。
中西差异:单文类之学与多文类之学,
第一节、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2)
诗学范畴的现代内涵:狭义诗学与广义诗 学
现代诗学研究:
自理论层面上所展开的关于文学问题的专门研 究,譬如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审美论或 者从范畴论和方法论等思路去展开的研讨,也包 括理论之间相互交流关系和跨学科关系的研究等 等。
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2)
基本方法:
1、概念范畴的直接比较分梳;2、共
同命题的对话探寻;3、从范式套用到寻找
部分共相整合;4、从寻找“普世理论”到
复数多元理论合唱;5、从“理论旅行”到
“国际诗学关系史”的建构;6、从“他者
标准”到“美美与共”的本土理论国际价
值重识。
三、案例分析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
渐次成型与特色初现的中国比较诗学学科。
二、基本类型与研究方法(1)
从比较的文类学诗学到跨文化、跨语言、 跨学科的文学理论比较研究。
研究类型: 1、概念和范畴的比较研究;2、特色理
论与批评话语的跨文化比较;3、基本概念 共通的文论关系分梳;4、相关文类的中外 对话;5、诗学专著的比较研究;6、文论 系统的整体中外考量……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以《中西比较诗学》为例
性 。《 中西 比较诗学》 出版后被学界公认为是 中国 当代第 一部 系统 的 比较诗 学 专 著 , 们 在 此著 作 的 我 基 础上 对 曹顺 庆 的 中外 比较 诗 学 研 究 进 行 简 要 论
述。
推荐 上 大学 的工农 兵 学员 被推荐 到 复旦 大学 中文 系
的文 学评 论专 业 学 习 ,9 0年 毕 业 后考 上 四川 大 学 18 研究 生 ,9 3年获 硕 士学位 并 任 教 于 四川 大 学 中文 18 系 ,9 7年 获博 士 学 位 , 中 国第 一 位 文 学 批 评 史 18 是
到 18 9 8年 9月 , 国 有 了 第 一 部 以 “中 西 比较 诗 中 学” 命名 的学 术专 著 , 即曹顺 庆 的《 中西 比较诗 学 》 。 曹顺 庆 ,9 4年 2月 生 ,9 6年 作 为 最 后 一 批 15 17
过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 对 比说 明二 者 互 有长 短 , 明 中 点 国古典 文 论 的世 界 意 义 及在 世 界 文论 史 上 的重 要
博士 。《 中西 比较诗学》 是曹顺庆 的博士论文 ,98 18 年 由北京 出版 社 出版 ,0 0年 由 中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21
社 再 版 , 增加 了《 国学 派 : 并 中 比较 文 学第 三 阶段 学
科理论的建构》 《 、文化经典 、 文论话语与 比较文学》 和《 中国文论话语及中西文论对话》 三篇相关论文。
专著 , 比较 文学 中 国学派 的领 军人 物之 一 。他从 中 国古典 文论研 究转 向 中西 文论 的 比较研 究 , 中西 乃 将
诗 学的 范畴 、 念 互证 互释 、 向 阐发 , 概 双 分析 了 中西 古典 文论 的异 同之 处 , 阐发 了 中国古典 文艺理 论 的世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比较文学概论1.举例简要说明文学影响的一般过程。
文学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它首先往往发端于一种心理或思想的启发,某种外来的东西突然照亮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而给予一种解决的新的可能。
除文学方面的启发外,对作者思想方面的启发也很重要。
如果说“启发“往往是在寻求中不自觉的偶然相遇,那么影响的第二步“促进”,就是有意识地寻求、理解和加强。
“促进”之后,会有一个认同的过程。
“消化变形”是文学影响中必不可少的。
文学影响最后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
因此“启发—促进—认同—消化变形—艺术表现”是文学影响的全过程。
不过实际的文学影响,有时表现为全过程,有时为其中的某些环节。
(要求举例说明)以上要点得6分,举例得4分。
2.举例简要说明中西戏剧结构上的不同。
中国戏剧结构崇尚单纯,线索以明白简单为主,矛盾随起随结,不牵枝蔓,不存暗线。
即多采用线状结构(要求举例说明)西方戏剧多采用网状结构,即便是脉络很简单的事件也可以构成网状的矛盾冲突。
(要求举例说明)上述两点每点5分(要点2分,举例说明得3分)。
3.举例说明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技巧渗透现象。
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在中外文艺活动中是较多见的。
在西方艺术中,一种艺术技巧向另一种艺术渗透,如绘画进入诗歌,叙事进入音乐等更是常见。
美国的艾肯就是成功的利用了音乐的象征和技巧的小说家和诗人。
艾肯在他的诗中“让我们听见这种缥缈飞逝的心灵的音乐的全部协奏”。
众所周知,T?S?艾略特更是在他的诗中,自觉地、积极地引进了音乐的技巧。
海伦?加德纳认为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诗《四个四重奏》由四首诗组成,每一首诗都分成五个部分,可以看成是“都有自己结构的五个乐章”。
由此可以看出,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技巧渗透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10分)四、论述题(共25分)为什么说比较文学能在不同文化的关系中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试举例论述说明。
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的发展。
钱钟书谈中西诗歌
钱钟书先生的这篇谈中国诗,是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钟书谈中西诗歌文/钱钟书翻译者的艺术曾被比于做媒者的刁滑,因为他把作者美丽半遮半露来引起你读原文的欲望。
这个譬喻可以移用在一个演讲外国文学者的身上。
他也只是个撮合的媒人,希望能够造成莎士比亚所谓真心灵的结婚。
他又像在语言的大宴会上偷了些残羹冷炙,出来向听众夸张这筵席的丰盛,说:“你们也有机会饱尝异味,只要你们肯努力去克服这巴贝尔塔的咒诅(The curse of the Babel)。
”诸位全知道《创世纪》里这个有名的故事。
人类想建筑一个吻云刺天的高塔,而上帝呢,他不愿意贵国纽约的摩天楼给那些蛮子抢先造了,所以咒诅到人类语言彼此阻格不通,无法合作。
这个咒诅影响于文学最大。
旁的艺术是超越国界的,它们所用的材料有普遍性,颜色、线条、音调都可以走遍世界各国而不须翻译。
最寡陋的中国人会爱听外国音乐;最土气的外国人会收中国绘画和塑像。
也许他们的鉴别并不到家,可是他们的快感是真正的。
只有文学最深闭固拒,不肯把它的秘密逢人便告。
某一种语言里产生的文学就给那语言限止了,封锁了。
某一国的诗学对于外国人总是本禁书,除非他精通该国语言。
翻译只像开水煮过的杨梅,不够味道。
当然意大利大诗人贝德拉克(Petrarch )不懂希腊文而酷爱希腊文学,宝藏着一本原文的《荷马史诗》,玩古董也似的摩挲鉴赏。
不过,有多少人会学他呢?不幸得很,在一切死的,活的,还没生出来的语言里,中国文怕是最难的。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里,文理不通者还那样多。
至少中文是难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程度。
有位批评家说,专学外国语言而不研究外国文学,好比向千金小姐求婚的人,结果只跟丫头勾搭上了 。
钱钟书的中西文化观
钱钟书的中西文化观钱钟书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其古文底蕴扎实深厚,外语水平娴熟高超,其倡导动态、多元、开放的中西文化观,期冀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恢宏的发展视野下建立起中西文化的有效沟通桥梁,实现人类文明成果的共享与双赢。
一、扎实深厚的中英文功底钱钟书出生书香世家,其祖父钱福炯创办了著名的钱氏绳武堂,其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国学大师和古文学家,先后曾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中国舆地大势论》,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说文》,影响颇大,他还曾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国立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等职。
由于绳武堂钱氏的资深名望,但凡游学无锡的学者名人与绳武堂多有交往,而自幼聪颖伶俐的钱钟书自然也受到了许多学者名人的特别喜爱和刻意指点。
譬如晚清大诗人石遗先生与钱基博交往深厚、关系密切,他特别钟爱和欣赏钱钟书的学风学识,常到绳武堂审定和校核钱钟书的诗作,指导其在诗的意境与风骨上苦下功夫,鼓励他多读少做、勤于耕耘。
某次,在对钱钟书从中学到大学的汇总诗集逐一进行点评之后,石遗先生专门还为钱钟书的诗集做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其中说:“默存(钱钟书)精外国语言文字,强记深思,博览载籍,文字淹雅……喜治诗,有性情,有兴会。
”在石遗先生等人的精妙点评、往来酬唱下,钱钟书的诗文功底逐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诗歌也作得越来越好,显示出扎实的古文功底。
除了扎实的古文功底之外,钱钟书的英文水准也是相当了得的。
20世纪20年代,钱钟书在无锡东林小学上学之时,就已经接触英语课程,后来他与弟弟钱钟韩一起进入苏州由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桃坞中学读书,英语课不但由外籍教师直接担任,而且其他不少课程也全部采用英语进行授课,因此年少好学的钱钟书自入学不久之后就表现出了英语学习的天赋,他迷恋阅读诸如《圣经》等英文原著,英文成绩也始终高居全校学生之首,其地道纯正的英语水平,甚至连外籍老师都十分惊奇。
不久,钱钟书转入辅仁中学,他曾在全校举行的学科竞赛中,获得国文、英文两个第一,引起轰动。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笔记和真题详解(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第18章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18.1 复习笔记一、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近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最大的特点是开始了中西文学思想的直接交流和融会,而梁启超和王国维则是这方面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一)梁启超及其文学思想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人物,是开一代新风气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2.梁启超的文学思想(1)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是和他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的。
(2)“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流亡日本之后,于1899年所写的《夏威夷游记》(又名《汗漫录》)中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以“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输入中国,改造中国传统的诗歌,使之具有“新意境”、“新语句”,但是又不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具备这样三条,就可以成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
“诗界革命”,就是要运用诗歌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的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旧风俗,提倡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政治体制,以改变中国的贫困落后、备受欺凌面貌。
(3)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界革命”,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1902)上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一篇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性论著。
①突出地强调了小说在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彻底改革中之重要作用。
②十分具体地分析了小说特有的高强度的艺术感染力,即“熏”、“浸”、“刺”、“提”a.“熏”和“浸”,都是指小说的艺术熏陶力量,不过前者是从空间上说的,后者是从时间上说的。
“熏”的作用能使小说境界迅速占领人的心灵世界,其整个精神为小说境界所支配;“浸”的作用能使小说的境界在读完作品之后长期留在人的心灵里。
b.“刺”,是指小说在对人“熏”、“浸”的过程中,所给予人的强烈刺激作用,使人感情达到不能自制的程度,并与作品中人物共悲喜、同欢戚。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观分析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观分析摘要:比较文学兴起之时,国内少有文人关注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认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
他认为比较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围绕“如何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与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互相阐发”展开的。
钱钟书的比较文学观主要针对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理论的关系展开,力求“打通”古今、旁及百科,将中西基本理论、概念进行互相印证,以此求得共同的“文心”和“诗心”。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以及《七缀集》等著述中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用中西比较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学、文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直到今天,许多致力于研究比较文学的文人、学者仍然将钱先生的《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视为比较文学领域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钱钟书;比较诗学;打通;文心;诗心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界公认的贯通中西的文学批评大家,他有着广博的西方文化视野和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积淀,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钱钟书先生从未认为自己是“比较文学”的研究大家,但他所阐发的理论和提出的观点中却流露着比较文学鲜明的特性。
读钱钟书的著作,感觉往往是这样的,当你觉得这东西只有中国特有的文学批评与观点时,他却可以从西方论著中找出一堆类似的例证说明其共性。
他能在西方著作中找到众多与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的理论来,他也能从中国的传统文论中给你找出许多证据反驳西方自以为独特的理论观点。
很多学者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在共性中找到差异,在差异中找到共性。
但钱钟书先生的比较文学表面上看也是如此,根本上却倾向于文学之间的“打通”与“求同”。
一、“打通”的比较思想钱钟书先生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提到:“弟之方法并非‘比较文学’,而是求‘打通’,以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打通,以中国诗文词曲与小说打通,词章中写心行之往而返,皆‘打通’而拈出新意。
”。
他认为“比较”作为论证方法中的一种,根本上是将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进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打通”则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归纳,继而找到研究对象中普遍存在的具有规律的东西,是一种更深层次或者更高意义上的“比较”,钱钟书先生正是在“打通”的思维模式中实现了中西方跨文化的文学比较。
钱钟书“诗可以怨”的比较诗学观解读
钱钟书“诗可以怨”的比较诗学观解读
许琪
【期刊名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18)4
【摘要】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钱钟书先生不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并探索分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者的敏锐眼光.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许琪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盖人共此心,心均此理"——试论钱钟书的比较诗学观 [J], 许龙
2.钱钟书的比较诗学观——试以《通感》、《诗可以怨》为例 [J], 仲米磊
3.钱钟书《诗可以怨》解读 [J], 廖丽霞
4.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J], 袁仕萍
5.钱钟书《诗可以怨》解读 [J], 廖丽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是西方社会偏重个 人主义 ,关注与个人最关痛痒的爱情 ;
而 中国社会侧 重兼善主义 ,花费最多时间在仕宦羁旅 。二是 西方受 中世 纪骑 士风的影响 ,妇女在学问和情趣上可 以与男
子忻合 ; 但 是中国深受儒家思想 的影响 ,妇女地位低 ,难 以 另一个世界 的想象是模糊 的。他们 表面虽期 望超世 ,但骨子 与男子 产生志同道合的乐趣。第三是 中西恋爱观存在较大差 里仍带有浓重 的儒家 淑世 主义色彩 。中国游仙诗人一直在淑 异。西方人重视恋爱 ,追求在恋爱 中实现人生 ;而 中国人轻 世到厌世 、厌世 到超世 、超世 到玩世的矛盾和冲突 中徘徊而 视 恋爱 ,只求在恋爱 中消遣人生 。最后归纳总结 出的结论是 无法突 围。西方 的但 丁 、歌德 和莎士 比亚们同样有所徘徊却 西方诗大多写于婚前 ,长于 “ 慕”, 有直率 、深刻 和铺 陈的 得 到了最终 的安顿 ,创造出了 《 天堂 》、 《 失乐 园 》、 《 浮 特点 ;中 国诗大多写于婚后 , 善于 “ 怨”, 有委婉 、 微妙 和
感情等 ,因此 ,任何 人文现象 都会 超越时空的界限 ,反映某 些 相同的东 西。中西诗人 虽然生活在不 同的地理环境 中,但 是 自然 和社会 环境是相似的 ,社会发展历程也是相似 的。因
宗教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 的淡薄 。西方诗 比中国诗 要深广
原 因在于它有宗教和哲学在培养根干 。从哲学上 看 ,中国人
文学 问的异 同不是 一种 简单 、平面 的结构 ,往往 呈现
和 自然诗 。接下来用 “ 同中求异 ”的平行 比较法发 现中西诗 在情趣上的不 同。最后透过表层现象 ,深入辨析原 因 ,归纳 出中西 民族在哲学和宗教 的不 同。比较文 学是 一种开放型 、 交叉型的研究 ,朱光潜先生站在 中国文学 的立 场上 ,面对 中 西不 同的文学现象 ,通过 比较归 纳将其他 民族 的文学作为认 识 自身文学价值和优劣 的一 面镜 子 ,总结 出过去不利于 中国 诗深层发展 的因素 。该 文中的平行研 究方法克服 了影响研究 的保守 主义 ,突破传统认 知模 式 ,为后来的 比较文学研究提
论钱锺书 “打通”治学方法的体现、目的及其学术启示
论钱锺书“打通”治学方法的体现、目的及其学术启示作者:李昭锟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使用“打通”的治学方法来研究宋代诗人与诗歌作品,他通过打通时间、空间、文体、学科、艺术门类等方面来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宋诗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他宏阔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学术功力。
钱锺书这样做,其实是有着他在特殊时代里隐秘维护纯文学研究的尊严的根本目的与捍卫以文学为本位的学术研究范式、反对实证主义大行其道的学术目的。
同时,钱锺书的“打通”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勤奋向学、精研学术、努力突破人文学科藩篱、争做贯通型人才的宝贵启示。
关键词:《宋诗选注》;钱锺书;“打通”;研究方式;学术启示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2)01-0057-06《宋诗选注》是钱锺书先生在建国后所撰写的第一部有关宋代诗歌研究的专著,它为我们较好地展现了宋代诗歌的多种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进程。
不同于钱先生在《谈艺录》《管锥编》等论著中一贯采用的书札体、笔记体的写作方式,以诗注体式为特征的《宋诗选注》,在他的著作集中显得颇为另类。
不过相同的是,在这几部书中,钱先生始终使用着一种一脉相承的治学方法——“打通”法,它也无疑是在《宋诗选注》中被运用得最为成功的方法之一。
实际上,钱锺书先生在青年时代所作的《徐燕谋诗序》一文中的几句话,体现并指引着他形成了自己一生善于“打通”的治学品格——“故必深造熟思,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
”[ 1 ] 229在熟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人文社科典籍的基础上,自然容易实现“打通”,这便使钱先生形成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学术品格与学问境界。
那么钱先生是如何在《宋诗选注》中运用“打通”法的,运用这种治学方法的目的又是什么,它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治学启示呢?一、“打通”法在《宋诗选注》中的体现我国传统的诗歌笺注,以字词名物考释、章句串讲为主要形式,钱锺书不以前人为法,大胆创新,寓具有宏阔视野的文学批评于广博的文献引证与科学考据之中,从而实现了时间、空间、文体、学科、艺术门类五个方面的“打通”。
略论钱钟书《谈艺录》中的比较诗学思想
文化艺术
略论钱钟 书 《 谈 艺录 》中的 比较诗 学思想
后论定 ,竞被十九世纪女 主时班首之称。固知文章流别 ,初不拘名从 主人之例 ,中外一理也 。德诗人席勒有论诗派一文 , 谓诗不外两宗 : 古之诗真朴出 自 然 ,今之诗刻露见心思 :一称其德 ,一称其 巧。…… 所谓古今之别 , 非谓 时代 ,乃言体制。”⑥ “ 即谓诗 区唐宋 , 与席勒 之诗分古今 ,此 物此志 。”⑦这一段 中钱先生力在打通中西在诗 的分 类上面的共同之处。虽诗 的分类 以时代命名 ,但这种分类并 非指 以时 代为分类的特征 ,而是 另有文体 的特征 ,这种现象在中国有 , 在西方 也有。 再如 ,第 六九则补 订一 中所讲 : “ 僧 达观撰 惠洪 《 石 门文字 禅 序 》日 : ‘ 禅 如春也 ,文 字则花也 。春在于花 ,全花是 春。花在 于 春 ,全春是花。而日禅与文字有二乎哉 ’余 因悟黑格尔所谓实理 ,即 全春是花 、千江一月 、 ‘ 翠竹 黄花 皆佛性 ’之 旨,以说诗家理趣 ,尤 为凑泊 。柏拉图言理无迹无象 , 超于事外 ,遂 以为诗文俱色绘声 ,狃 于耳 目,去理远而甚失真。亚理士多德智过厥师 ,以为括事见理 ,籀 殊得共青 团员 ;其谈艺谓史仅记事,而诗可见道 ,事殊而道共。黑格 尔以为事托理成 ,理因事著 ,虚实相 生,共殊死搏斗交发 ,道理融贯 迹象,象相流露义理。取此谛以说诗 中理趣 ,大似天造地设 。理之在 诗 ,如水 中监 ,蜜 中花 ,体 匿性存 ,无痕有 味 ,现相 无相 ,立说 无 说 。所谓冥合 图显者也 。”⑧这里谈及禅 与文字 的关系 ,如春与花的 关系 , 钱先生亦能举 出西方黑格尔 、 柏 拉图等相关 的言论 ,以明对于 此理,东西都有这么一种说法。就在这一点上将中西打通。 这样 的例子 ,在钱钟书先生的 《 谈艺 录》中笔笔 皆是 ,几乎每一 则都会 联系西方相应 的文论 。可见钱先生作 为一个大学者 ,学贯 中西 古今,如果不是有如此的扎实的底子 ,怎能写 出如此上乘之作 ?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权威资料]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摘要】朱光潜先生以其敏锐的艺术审美眼光,加之诗歌、绘画、音乐方面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本文拟以他的一篇文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关键词】中西诗情趣比较诗学平行研究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朱光潜先生研究诗学里一主题论文,主要针对中西诗题材中关于“情趣”的平行比较,平行研究是比较诗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朱先生通过严谨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鞭辟入里地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中西诗中最普遍存在的三大题材即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为主体架构,具体深入到诗中的情理上,阐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领域的诗学同点和异点,直观简洁,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意义。
本文将以这篇主题论文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一、审美比较的特点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对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主要运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文章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次分明,可比性突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地支出不同体系下诗作的联系和区别。
平行研究里有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一、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三、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里可以清晰看到:以“题材”的连类类同为框架,具体的内容里则以对比式的分析归纳,突出中西诗的异质性。
第二,朱光潜先生列举了许多中西诗的具体诗学例子与现象,并用多种实例详细陈述中西文学现象的同或异,很少用孤证说明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袁仕萍内容提要: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其宏大的创作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
本文梳理了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即“邻壁之光,堪可借焉”、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剖析了钱钟书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钱钟书的话语空间在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与阐释方面获得一种哲学突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文化大师。
关键词:钱钟书 中西比较诗学观 研究方法作者简介:袁仕萍,襄樊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诗学和美学。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Q063】的阶段性成果。
T i t l e:O p e n i n g u p:AS e a r c h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A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s h u's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A b s t r a c t: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d i a l o g u e a n d b e g i n n i n g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 o e t i c d i a l o g u e.T h e g r a n dc r e a t i v e f r a m e w o r k i s p e r m e a t e d w i t hl i v e l y d i s c o u r s e.T h e n t h e a u t h o r s e e k s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i r c l e a n d t h a t o f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T h e a u t h o r a l s o a n a l y s e s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t h r e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i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i n f l u e n t i a l r e s e a r c h,p a r a l l e l r e-s e a r c h a n d c r o s s-b r a n d r e s e a r c h.A f t e r s u c h a f o r e m e n t i o n e d t a s k s,t h e a u t h o r d r a w s a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a n d e x p o u n d i n g o f h u m a n c u l t u r a l e s s e n c e a r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w h i c h e n a b l e h i mt o m a k e a b o a s t o f b e i n g a m a s t i n c u l t u r e a n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e s.K e y w o r d s:Q i a n Z h o n g s h u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A u t h o r:Y u a n S h i p i n gi s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i n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0f L i t e r a t u r e,X i a n g f a n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 g f a n 441053,C h i n a).H e r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e s t s a r e p o e t i c s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s.E m a i l:s h i p i n g72@163.c o m 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我们完全可以将钱钟书视为中国比较诗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一、“邻壁之光,堪借照焉”钱钟书《管锥编》中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多种著作,其初衷就是“邻壁之光,堪借照焉”。
①换句话说,钱先生认为“异域语可参”,②他要用外国的文艺理论来观照中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
在考证《毛诗正义·氓》时,钱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作品向来工于叙事,其文字皆妙有波澜,其内容多富于曲折。
发展到后来的传奇、小说,则成了故作波折,滥弄狡狯。
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也早就有过总结。
如金圣叹曾说:“费却无数笔墨,只为妙处;乃及至妙处,即笔墨却停。
”③这种技巧发展到最后,就成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小说公式。
追寻了这种技艺的历史发展,比较分析了它的特征之后,钱先生借来了“邻壁之光”。
他说,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曾经称赏大仲马和欧仁·苏能够在长篇小说的每章收尾来一个奇峰突起,“使读者心痒情急,热锅上蚂蚁似的要知后事。
”④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鲁德维希对这种技艺作过分析,认为其作用之一是刺激“好奇241袁仕萍: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心的紧张”。
⑤钱先生又列举了许多国外同类例子来同中国的传统表现手法比较。
最后指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手法,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或“盘马弯弓惜不发”⑥,相当于西方美学中所谓“富于包孕的时刻”⑦。
这一揭示,不但印证了中国文艺中的这种普遍手法有着国际类型的意义,而且使得我们明白这种手法虽然用得很普遍,已经有了点公式化的味道,但因为它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文艺欣赏的心理学,所以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史诗和小说中,还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
当然,它在每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不应当是公式化的,而且应当力求变化和发展。
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中借照“邻壁之光”,实际上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如果使用术语,就叫“比较文学”。
引用西方的文艺理论,使之与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融合贯通起来,在发掘传统文艺理论宝藏的同时,加以科学改造,这项工作是比较文学中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意义也更深远的一种。
我们看到钱先生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但他不是盲目引进,人云亦云,而是一方面注意使之同中国文学建立普遍联系,另一方面也给以适当的批评。
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习钱先生的博学,还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
二、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钱钟书对自己的比较诗学观表述最为集中的就是1981年张隆溪整理的《钱钟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所谓的比较诗学(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i c 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术语和西方的术语加以比较和阐发,是比较诗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并不是纯属臆断的牵强比附,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在明辩异同的过程中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钱钟书坚信“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所以“举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
”⑧在其批语实践中,钱钟书从大量具体的文学现象鉴赏和比较入手,对中西诗学的创作心理、接受心理、艺术手法、风格意境等不同方面通过比较,在中西文化的互证互释中凸现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与人类文化的共同规律。
三、影响研究所谓影响研究是对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双方事实联系的考证和研究,剖析文化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不同特点与创新之处。
基亚在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中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典型的影响研究的观点。
他说:“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
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和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⑨钱钟书所做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1935年到1937年完成于牛津的学位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这篇洋洋数万字的学位论文,一如钱钟书所做的中文著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通过游记、回忆录、翻译、文学作品等史料,第一次系统详实地论述了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对其中的传播媒介、文化误读以及英国看中国的视角、趣味的演变等都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论文,也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经典个案,可惜由于以英文写就,又发表在较为少见的英文刊物上,所以至今未受重视,一些论述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专著也鲜见提及。
在《管锥编》前四卷1200多个条目中,包括中西文学相互参照比较的条目有200多条,涉及影响研究的条目实际上只有6、7条,更多的则是平行研究。
四、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l i t e r a t u r e g e n e r a l)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
⑩首先,钱先生让我们看到中西文学暗合或相映成趣的地方之多,达到令人惊诧的程度。
中西文学家们连形象语言都似乎相隔万里而互相参照,陶潜《闲情赋》“美目传言”的诗句与马利诺、奥维德、塔索等人十分相似;圣经中著名的“泼水难收”之喻在从《左传》开始的中国文学中有20多个相仿例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形象在维吉尔、但丁、德国古民歌和邓南遮的作品中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