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棉纺织业突破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局限, 华北成为重要的棉织业地区。
◎清朝织布图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 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 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手工工场 特点:分工合作、规模大、雇佣关系
三、人口的增长
(一)原因和表现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 乱,造成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 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以苏州、湖州 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 天下足”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湖南、湖北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 高,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表明清朝前期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 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 枢纽。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 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 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 江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赋的地区。所以 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 物来寻找出路。
清朝建立之初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
田地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恢复的原因
(1)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 巩固和发展,政治和政权稳定。
(2)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 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 了基础。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9.(2022天津滨海新区期末)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 的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C) A.陆路、水路商旅往来频繁 B.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C.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D.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10.(2022南宁期末)“明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 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材料显示商帮的出现( D ) A.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B.取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 C.使政府取消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明清社会经济发展
明代《南都繁会图》(局部)
(1)当时统治者推行的哪些农业措施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而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景德镇生产瓷器的特点。 (3)材料三图中的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答案:(1)扩大耕地面积;推广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等等。 (2)分工细密、生产规模大和产品种类繁多。 (3)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4)农业兴盛、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①山西地理位置重要,处于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有利于经济交流 ②晋商经营领域广泛,善于经营管
理,讲求诚信 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4.(2022长沙)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标导航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重点) 2.了解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重点) 3.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经济作物种植方面 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 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5、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具体措施的作用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卷,亦名《姑苏繁华图》卷,原系清宫珍品,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作者徐扬,字云亭,苏州 人,家居穿珠巷,监生出身,曾为吴县候选主簿。清代乾隆十六年 (1751年)高宗乾隆第一次南巡,徐扬与吴县篁村人张宗苍各自进 献画册,由此二人取入画院供奉。乾隆十八年(1753年)钦赐徐扬 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清宫珍藏书画名著《石渠宝笈》,刊录徐扬 的作品35件,《盛世滋生图》是其中主要一卷,完成于乾隆二十四 年(1759年)。全图钤有鉴赏或收藏之章凡17方,从“乾隆御览之 宝,等钤印剖析可知,乾隆对此图卷十分赞赏,其中”太上皇帝之 宝“便可佐证乾隆禅位于其子仁宗嘉庆之后,仍依依留恋并浏览这 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期, 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制瓷技术达到登峰造极 的水平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一、商业网的形成 形成概况: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 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区 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二、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 1、形成状况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 县城的规模还大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商帮作用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归纳总结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①全国商业网的形成 ②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汉口 ③商业都市的出现: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④商帮形成:晋商与徽商的形成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提取反映盛世景象的相关信息。

师:盛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清前期,经过了三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出示康熙、雍正、乾隆像)。

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下,清朝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出示: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出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面对这种状况,你会如何做?学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师: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农业发展作为国之大计。

说到农业,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并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感受一下农业的重要性。

2、出示:“江山社稷”。

社稷坛图片。

教师:古代帝王长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哪位同学了解社稷二字的含义呢?总结: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去社稷坛这类地方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的手工工场;晋商和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清朝农业生产的图片]教师: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让我们走进《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

【新课讲授】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多媒体展示清朝开荒执照和1661—1766年耕地面积变化表]教师提问:结合下面材料思考,1661—1766 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6—97,提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

学生回答: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荒地和边远地区也得到开发;对河流进行治理,修建众多水利工程;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教师提问: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

量大幅度提高。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①晋商 ②徽商 ③闽商 ④冀商 ⑤浙商
1661年(顺治十八年)
A、人口快速发展 B、开垦荒田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4道肩)摩”经的景济象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 6078430 年)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176661年年(到乾17隆76三年十,一耕地面积74发1生44了9什5么 年)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因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 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治理黄河、 淮河等,兴修水利工程。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顺治、康熙、雍正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清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
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 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
◆ ①国力强盛,社会稳定,耕地面 积扩大。
◆ ②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 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2、作用及影◆响: 人口的增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但快速的大幅度增长也带来了 严重的社会问题。
材料三 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清朝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清朝政权的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贸易以及税收制度等几个方面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们主要的经济活动。

封建农奴制逐渐废除,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进行粮食种植。

例如,推行节水灌溉、推广新的农业技术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二、手工业的兴盛清朝前期,手工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在手工业发展的过程中,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业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丝绸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人们对丝绸的需求,还出口到海外市场,对国家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清朝前期,商业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国内的商品交流得到了促进,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中心,如扬州、苏州等地。

同时,清政府也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与欧洲、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四、税收制度的改革清朝前期,税收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清政府取消了明朝时期的苛捐杂税,推行了统一的税制。

税收主要由地方官员征收,并交缴到中央政府。

这些改革使得国家的税收更加合理,提高了财政收入,为国家的其他事业提供了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贸易以及税收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为清朝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

(2)清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等。

2.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海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修建水利工程。

(3)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4)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人。

(3)工场手工业的特点:规模大、分动合作、雇佣关系2.商业的繁荣(1)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2)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这些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2.表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3.影响:①推动经济的发展②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2、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培养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知识梳理】
阅读、预习课文,完成《练习册》“自主学习”部分。

【互动探究】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材料:(右图)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

官虽设 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

(1)结合课本,材料反映了清朝建立之初的什么景象? 原因是什么?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

(2)你认为清朝统治者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2、材料一: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
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 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 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结合材料和课本回答,清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 推行什么政策?
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

垦荒政策
3、阅读课文,归纳清朝前期农业发展有什么表现?有什么影响? 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2)兴修水利工程,治理大河。

(3)粮食种植,改进技术, 改良品种,产量提高。

(4)经济作物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

影响:(1)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4、探究: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政府要重视农业发展;改进和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阅读课文,归纳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市场突破,发展为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及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

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清代的工商业市镇在规模、数量、分布地域上又比明代扩大。

——南开大学教授杜家骥在《概说清朝历史的特点》
材料二:(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
(1)结合课本回答,材料一中“全国性互有联系的网络性市场”由哪几部分组成? 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2)材料一“长江、沿海在清代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表明清朝商路的什么特点? 陆路和水路商旅往来频繁。

(3)材料二中,清朝商业按地域不同形成的商业组织称为什么?请列举二个。

形成了一些大商帮。

山西晋商,江南徽商。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一: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表
材料三: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得以普遍种植。

材料四: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1)通过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信息?分析材料二的数据,说明清朝前期面临怎样的问题? 人口快速增长。

耕地面积增加,但人均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2)分析材料三,这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从国外引进的都是高产农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

(3)根据材料四,清朝前期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是什么?这样做会带来什么问题? 进一步开垦荒地。

植被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商业也因此而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的增长,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清代《皇帝亲耕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