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五——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2)
利比亚战争中的枪炮(机枪篇)
1、苏联PK系列通用机枪。
PK系列通用机枪是苏军的制式通用机枪。基本型号被称为PK,安装 在三脚架上的重机枪型为PKS,坦克并列机枪为PKT,装甲车车载机枪为
PKB。PK机枪有个改进系列叫做PKM,与原先的PK机枪区别在于使用了没
有纵槽的枪管,枪托加装了可以打开的托底板,相对应地,PKM的重机 枪型、坦克并列机枪和车载机枪分别为PKMS、PKMT和PKMB。
4、苏联DshkM高射机枪
苏联DshkM高射机枪也是一款明星武器,他是二战时期杰格佳廖夫Dshk高射机 枪的改进型号,主要是将原Dshk高射机枪的转轮式受弹机改成平动式受弹机。 这种机枪最大的特征就是枪管上有粗大的散热片,枪口有一个体积较大的枪口 制退器。在利比亚战场上,DshkM高射机枪使用非常频繁,交战双方主要将它 架设在各种皮卡上作为火力支援武器使用。
一位身穿美军老式六 色沙漠迷彩的反对派武装 人员,他也挎着一挺 MAG58通用机枪
反对派武装在展示一 挺MAG58通用机枪
脚了 架枪 机托 链 给一 缠 的, ,通 名 绕 阻不 射用 反 在 弹能 手机 对 一 齿稳 向枪 起 机派 装固 上, 作 枪士 到地 向可 为 装兵 预抵 前以 左 弹正 备肩 打看 手 的在 进射 开到 的 特用 膛击 受机 握 写望 位, 弹匣 持 ,远 置因 机尾 之 可镜 。此 盖端 处 以观 ,伸 ,这 看察 正出 端个 到, 将的 在人 这他 第缓 腰用 种挎 一冲 间布 机着 发器 概条 枪一 子后 略将 使支 弹端 扫枪 用去 越。 射管 可掉 过由 。导 散了 受于 气 弹枪 弹去 托 管 和掉的 MAG58 MAG58
2、比利时MAG58通用机枪
比利时的MAG58通用机枪也是FN武器公司的产品,这是一种在西 方国家军队中使用广泛的通用机枪。它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杠杆起落式闭锁 机构,使用7.62毫米NATO步枪弹,采用可散弹链供弹。和苏联的PK系列通用机 枪一样,MAG58通用机枪也是一挺坚固耐用可靠性极佳的火力支援武器。 1976年,经过严格的测试,MAG机枪取代美国原先装备的M60通用机枪成为 美军步兵排属支援武器,并被命名为M240通用机枪。在利比亚战场上出现的 MAG系列机枪都属于比利时款式的MAG58型,而不是美国生产的M240型。
枪界耻辱——绍沙轻机枪
—绍沙轻机枪●小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人类社会而Array言是个灾难,对世界各国的人文、经济都造成了深重的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战争也从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在武器发展史上,这个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轻武器,它们既有“颜值党”,也有“实力派”,唯独有一款武器除外,它既不中看也不中用,它就是被军迷公认为“枪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法国绍沙轻机枪界耻辱”的绍沙轻机枪。
失败的设计绍沙轻机枪的设计十分独特,工作原理极其复杂。
这非常特别的设计正是它失败的一大原因,复杂、烦琐的工作原理,致使枪械在使用中只要有一环出错,就立刻全线瘫痪,无法使用。
尤其是当时制造工艺并不成熟,使用时出错几乎难以避免,这也就是为何绍沙轻机枪在实际使用时,很难接近250发/分钟的理论射速,往往需要“3脚油门1脚刹车”,打一会儿便得歇一歇,要不然它就会“罢工”给你看。
其次,也是因为绍沙轻机枪的独特设计,在射击时,它对于士兵肩部的冲击比较大,所以拿着这样的枪上战场,体验绝对谈不上好。
想想看,拿着这挺机枪打上一天就打出了肩周炎,这样的武器谁还会对它有好感?绍沙轻机枪的枪机螺旋槽暴露在外反应太慢、蛮劲儿太大且不说,绍沙轻机枪还对风沙泥尘“情有独钟”。
作为回旋式闭锁的关键构件,其他枪械的枪机螺旋槽一般都藏在枪体内,可绍沙轻机枪的枪机螺旋槽却暴露在外面,倘若平时不注意保养,有太多污垢进入其中,就可能导致枪机闭锁不到位,甚至哑火。
绍沙轻机枪采用的是锥度极大的8毫米勒贝尔步枪弹,弹容量仅有20发,可弹匣却做得特别大,而且隆成一个半月形。
这个巨大的半月形弹匣一侧全部镂空,看似减轻了体重还能便于查看余弹量,可因为它跟沙尘“坦诚相见”,所以成了沙尘最好的栖息所,甚至绍沙轻机枪75%的故障都是由于弹匣供弹失败导致的。
为了减少故障率,士兵们在作战之余只能不断地往弹匣内刷油。
糟糕的做工设计上的问题已经足以让绍沙轻机枪臭名远扬了,而在枪械制造上,它的生产方竟然还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直接将其钉到了耻辱柱上。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六第七章 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2) - 司古的日
《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六——第七章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2)- 司古的日...日志司古历史是需要尊重的,如果你想这么做,最好先搞清楚什么是历史。
加博友关注他最新日志从黄金峡谷到奥德赛黎明追忆乘风奋起的日子——纪念美国国会大厦里的浮雕绘稿《追忆乘风奋起的日子——新中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60周年纪香总为航空工业设计的四个形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博主推荐相关日志随机阅读首页推荐张纪中的修养还没有完全到家公厕该由政府提供吗?日本渔民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金庸小说美女三大代表英国小伙马克半年结婚85次我一辈子都赚不到4000万更多>>对“推广广告”提建议《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五——第七章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1)《堑壕里的机枪》之十七——第七章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3)《堑壕里的机枪》之十六——第七章英国版马克沁——维克斯Mk I重机枪(2)英国人在鼓捣维克斯机枪的时候,大洋另一头的美国人一直在关注此事。
在对这种“简约版”马克沁进行长期测试后,美国陆军最终决定正式装备该枪,但口径改为美军惯用的.30-06英寸(即7.62毫米),将其定名为“1915型维克斯机枪”。
每个美军机枪连和骑兵机枪分队,都配备有6挺维克斯机枪——这一水平在当时已算“慷慨”。
1915年11月,美军向获得维克斯生产许可授权的柯尔特(Colt)公司下达了125挺维克斯机枪的初始订单。
一年后,美军又追加订购了4000挺,但实际上由于柯尔特的生产启动工作遇到了严重问题,当时连一挺合格的维克斯机枪也还没能交付。
于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出现了:1917年4月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军手上一共只有1305挺机枪,其中大半还都是1909式本内特-莫西(Benet-Mercie)机枪,还有一部分美制1904型马克沁机枪。
红军长征中装备的武器介绍
红军长征中装备的武器7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世界战争史上最具传奇性的战略大转移之一。
由于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长征中留下的文献档案很少,关于红军使用的武器更是没有留下任何直接资料。
笔者搜集了大量我军将帅回忆录、传统教育资料、地方史志和国际友人关于长征的著作,将散落于其中的一鳞半爪的资料综合写成本文,希望能对读者还原历史、了解长征中红军轻武器的使用情况有所帮助。
红军出发时的实力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近一年后,中央苏区已经陷入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红军不得不着手开始准备即将到来的大转移。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开篇这样记叙道:"1934年春夏进行的一场特别征兵运动是这一计划的组成部分,即恢复红军的力量,动员江西地区现有的一切人力……车间开始修理枪支武器,生产新的手榴弹,从战场找回了子弹壳,重新装上火药和铅头,铅用完了,就用木臸弹头。
……"考虑到离开根据地后补给的困难,这种准备同样包括武器的调配,较好、较新的枪支被集中到主力红军手中,较差的则换给赤卫队和游击队。
根据1934年10月8日的统计,从江西根据地出发的中央红军包括军委第1、2纵队,红一方面军第1、3、5、8、9军团在内,总兵力共8.68万人,这支庞大的部队只装备有步马枪29153支、迫击炮38门、重机枪357挺、轻机枪322挺、手枪3141支、冲锋枪271支。
虽然8.68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机关、后勤人员,但很多作战部队还是没有足够的枪支,因此又携带了6101根梭镖、882把大刀作为补充。
这些武器不仅种类繁杂,而且配件不全,步马枪中只有60%配有刺刀,长征开始后更是难以保证必要的维修和保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武器的作战效能。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枪弹严重不足:红军只携带了步马枪弹141.8万发,平均每支枪只有40余发,而且其中多半是红军兵工厂自行复装的,不能用于连发武器;而机枪弹仅有22.3万发,几乎连一场稍大的战斗都不能支撑。
战场扫帚 二战中大放异彩的冲锋枪
战场扫帚二战中大放异彩的冲锋枪来源:新华网综合作者:时间:2009-09-16 09:17:431915年,被称为“冲锋枪之父”的意大利人列维里设计的“维拉·佩罗萨”M1915式冲锋枪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可发射9毫米手枪弹的连发武器,被公认为冲锋枪的鼻祖。
而世界上第一支适于单兵使用的冲锋枪却是德国1918年问世的伯格曼MP18式9毫米冲锋枪。
美国主管轻武器研究的托利费·汤姆逊将军则首创了“冲锋枪”(Submachine Gun)这一名称。
起初,冲锋枪发展并未被人们重视,型号也不多,再加上产品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冲锋枪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而到二战,冲锋枪开始辉煌,除日本外的各参战国都大量装备了多种冲锋枪,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芬兰M1931“索米”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索米”冲锋枪是由芬兰的莱迪在其设计的M26冲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并用其国家的名字命名(“索米”是由芬兰语中“芬兰”一词演变而来的)。
该枪问世后名气不大,但在苏芬战争中以其性能和战术使用而名声大震,并深深“伤害”了苏军,也影响了苏军的装备建设。
大容量弹鼓,以及拉机柄在射击时固定不动的设计是“索米”最大的亮点,也影响了其它冲锋枪的设计。
优质选材和严格的加工工艺标准使“索米”的射击精度和可靠性甚高,在连发时射击非常稳定,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二战冲锋枪的佼佼者。
但也正因它复杂的加工工艺和昂贵的材料,使它不适合大量生产,在二战时期的总产量不超过8万支。
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开膛待击,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枪弹,有效射程200米,理论射速900发/分,配有多种供弹具,容弹量最多的为70发弹鼓。
苏联PPSh-41“波波沙”和PPS-43苏联PPSh-41“波波沙”冲锋枪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斯帕金有一句名言:“将一件武器设计得很复杂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设计得很简单却是极其复杂的事情。
”他设计的“波波沙”冲锋枪正是如此。
RPK轻机枪
RPKRPK轻机枪(RPK(Ruchnoi Pulemet Kalashnikova)为英文缩写),РПК是俄语“卡拉什尼科夫轻机枪”(РучнойПулемётКалашников)的缩写。
RPK是以AKM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轻机枪。
RPK轻机枪在许多设计特征不同于AKM:延长的重枪管并增大枪口初速;有效射程比AK-47高,增大弹匣容量以延长持续火力;配备有两脚架以提高射击精度;瞄准具增加了风偏调整。
RPK轻机枪使用固定枪管,无法长时间连续射击。
研发历史自从苏军1949年装备AK-47和1959年装备AKM突击步枪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原是指AK轻机枪),东方阵营的轻武器研制水平一下子凌驾于西方之上。
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7/AKM突击步枪采用M-43式7.62×39毫米中间型枪弹,突出特点是动作可靠,故障率小,能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使用,而且武器操作简便,连发时火力猛。
优异的性能,再加上当时兴起的“枪族化”发展趋势。
卡拉什尼科夫在AKM突击步枪的基础上发展出班用轻机枪,这便是后来享誉世界的RPK轻机枪的雏形,1959年,苏联红军正式采用该枪,定名为RPK,即是俄语“卡拉什尼科夫轻机枪”(英文Ruchnoi Pulemet Kalashnikova)的缩写。
RPK是苏联在1959年装备苏军以替换RPD的轻机枪,在步兵班中配备RPK作为班用机枪(结构性能RPK是以AKM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轻机枪,该枪采用AK-47/AKM突击步枪的导气式工作原理,发射7.62×39毫米口径M1943中间型威力枪弹。
空枪重5.6公斤,瞄准基线长560毫米,沿用AKM的冲铆机匣,冲压件比例提高,并把很多部件铆接工艺改为焊接工艺;采用加长重枪管,配备可折叠的两脚架;使用40发弹匣或75发弹鼓供弹,弹匣改用轻合金,与原来的钢制弹匣可以通用,后期还研制了一种玻璃纤维塑料压模成型的弹匣,可以通用;枪托、护木和握把采用树脂合成材料。
机枪的发展史
机枪的发展史机枪原是步兵自动武器的一个笼统称呼。
这种武器的供弹、进膛、击发、抽壳、抛壳和装填的一次循环完全是自动的。
由于现代步枪也是自动的,因此机枪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安置在两脚架或三脚架上射击。
机枪的口径一般在l5mm以下,通常是弹链或弹鼓供弹.具有较长的持续射击能力。
据史料记载,首次出现的机枪叫蒙蒂尼机枪,据说是-个叫伐商的比利时上尉于185l年设计的,山蒙蒂尼工厂监制,定名为'Mitrailleuse',即机枪。
该枪是用手动曲柄操纵25个击发装置进行击发的第一挺机枪,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曾被法军所使用。
手动击发的第二挺机枪是美国著名机枪发明家加特林设计的。
他1861年发明,1865年作了改进,1866年把枪提供给美国陆军使用。
英国政府l870年对这挺枪进行了对比试验,证明其比第一挺机枪性能优越。
于是,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
与此同时,俄国政府也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上述机枪均属于外力推动的机枪.真正靠自身驱动的第一挺机枪是美国人海勒姆. S.马克沁发明的。
1885年,他设计一种单管枪,利用枪管的后坐能进行装填发射等动作。
1887年,他首次公开展出此枪。
1888年11月21日,英军在进攻冈比亚的一个部落时,第一次使用了马克沁机枪。
1590年,该枪曾引销奥地利、英国、德国、意大利、俄国和瑞士等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得到了普遍运用。
自此以后,世界各**队都装备了马克沁机枪。
英国改进的马克沁机枪定名为7.7 mm维克斯机枪,英军于1912年开始列装,一直到1968年才撤装。
1909年,德军提出使用轻型马克沁的要求,主要想用在飞机上。
这挺枪由海涅曼设计成功,定名为'派拉贝鲁姆'(Parabellum是个拉丁语,亦即'si vis Pacem Para bellum',其意是'如果你渴望和平,就得准备战争'1911年投产。
世界各国的神圣兵器第四十集:最令苏军恐惧的芬兰武器,芬兰狙神贴身利器的索米冲锋枪
世界各国的神圣兵器第四十集:最令苏军恐惧的芬兰武器,芬兰狙神贴身利器的索米冲锋枪要说当时最畅销的冲锋枪必然是MP18冲锋枪,芬兰自然也进口不少;然而这枪依然让芬兰一位设计师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枪精度一般而且造价不便宜,所以他要设计出来一支新枪,这就是芬兰枪械设计师拉蒂。
然后呢,这位枪械设计师就设计出一款比“MP18”冲锋枪更“贵”的武器。
他就是:索米KP/31冲锋枪外号人称:“诺基亚”服役记录:查科战争、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少女前线的索米制造背景:心酸的开始话说在1918年芬兰内战结束后,芬兰军队为武器装备的更新投入了巨大精力,其实芬兰刚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但最初并没有对冲锋枪的作战价值给以足够的重视,直到斯大林上台后大兴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苏联红军装备水平极大提高。
而作为前俄罗斯帝国一部分的芬兰,也越来越感到来自“红色巨兽”的压力。
于是在这一时期芬兰开始大量购进外国军火。
(这也是变成继中国之后又一个使用万国造武器的国家的开始)倒是国内资产阶级和富农的军事化组织——“修茨科尔”爱国军的首领比较新潮,向瑞士高价订购了一批MP18I式伯格曼冲锋枪,每一支的价格达到4500芬兰马克。
但即便这样,在上世纪20年代初,芬兰人的续订意向还是遭到了拒绝。
这促使芬兰决定尝试自主生产同类武器。
同时也是诺基亚公司早期产品。
(本人没想到,索米冲锋枪的制造商竟是在21世纪曾风靡一时的诺基亚公司)以前诺基亚公司曾经是军工业生产商1922年12月,“修茨科尔”爱国军与国内兵工厂签订了仿制生产MP18I式冲锋枪的合同,要求厂方在8个月内生产出200支,单价3200马克。
工厂接到订货后立刻行动起来,在1923年6月终于生产出一批试验样枪。
但在试验中射击故障频出,后续的改进设计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还耽搁了整批冲锋枪的生产进度。
这次的生产合同终遭解除。
第一支真正的芬兰国产冲锋枪出自设计师艾莫·约翰尼斯·拉蒂。
拉蒂曾在里赫缅克军需仓库任职,后任集团军械员。
马克沁与哈奇开斯:两种早期机枪代表作的三次交锋
1893年,奥地利陆军大尉巴伦·冯·奥柯勒克来到圣丹尼斯,向哈奇开斯公司展示了他自己设计的一挺导气式机枪。当时的公司负责人,美国人劳伦斯·贝尼特及其法国助手亨尼·莫西感到这挺机枪很有特点,经商洽后买下了专利权,并对其进行了完善。1895年,第一批样枪在圣丹尼斯投入试验,新枪采用导气式原理,结构类似于勃朗宁机枪,用简单的往复式活塞取代了摆动杆,结构更为简单,射速可在每分钟100到600发之间调节。新枪的缺点是枪管容易因过热而磨损,因此贝尼特在枪管末端靠近弹膛处增加了一块黄铜以吸收热量,后改为环形散热片,散热面积较原来增加了9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了缅怀公司的创业者,新枪及后来的一系列改进型号都被命名为哈奇开斯。 从结构设计和实际使用来看,马克沁和哈奇开斯这两种机枪都难分伯仲,并且分别成为枪管短后坐和导气式两种原理的典型应用。相比而言,马克沁的机件动作确实可靠,射击精度好,但结构复杂,加工、维修难度大,成本较高;水套筒冷却方式尽管可以保证长时间连续射击,但有时会因产生蒸气而暴露阵地,在不能及时补水或套筒被打坏的情况下,枪管易因过热而扭曲变形。
哈奇开斯1826年生于康涅迪格州,比马克沁大14岁,早年曾在柯尔特专利火器公司工作,1856年研制出击发式线膛步枪并获专利,1860年前后还担任过纽约兵工厂厂长。
哈奇开斯改进了金属壳定装枪弹,但在美国这项发明未受重视,最终为法国采用,因此1867年他赴法定居,1875年在圣丹尼斯创办了哈奇开斯公司。 哈奇开斯创造了日后普遍使用的37mm口径,并设计出一种广泛应用于海军舰艇的37mm机械式转管火炮。1885年2月,哈奇开斯因病逝世,此时马克沁机枪刚刚诞生不久。哈奇开斯虽然没有来得及研制出他自己的机枪,但他培养与造就的一批接班人却迎来了导气式武器时代,并使哈奇开斯这个名字在他死后乃熠熠生辉。
维克斯-马克沁(VICKERS-MAXIM)机枪-战史
维克斯-马克沁(VICKERS-MAXIM)机枪-战史正文共: 15733字 20图预计阅读时间: 40分钟使用帝国和世界大战的机枪19世纪的最后20年是英国陆军忙碌的20年,为英国繁忙的殖民利益维持治安,使陆军部队分散在全球各地。
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1885年英国派远征军进入缅甸,19世纪90年代末,撒哈拉以南非洲爆发了更多的战斗。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马克西姆机枪第一次见诸行动,不是在广为人知的第一次马塔贝雷战争中,而是在1887年的蒙巴萨,当时由亨利-莫顿-斯坦利(1841-1904)指挥下的一挺机枪,是第一挺被记录在案的战斗中使用的机枪。
这把枪是由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卢加德(1858-1945年;卢加德第一男爵)的英国士兵兼冒险家获得的(没有人确定具体是如何获得的),他在1892年1月乌干达新教和天主教部队之间的宗教战争中使用了这挺机枪和另外一挺,卢加德在那里站在新教一边。
尽管这些枪经常卡壳,但事实证明它们是决定性的,一位法国传教士后来写道:"突然间,我看到了子弹。
突然间,我看到子弹开始雨点般地落在小屋上,在我们周围的灌木丛中发出可怕的声音;那是马克西姆机枪,它把它的火力与装满士兵的船只的火力结合在一起。
仅仅是几艘独木舟,就迫使三四千人跳水[躲避子弹];真是令人心惊肉跳。
多么惊叫,多么激烈的战斗! 溺水而死。
尽管这具有历史意义,但与非洲的其他事件相比,这仍然是个小插曲,因为多年来南非一直有令人不安的传言,而英国人想把当时的南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富含黄金和钻石的地区巩固在一个被称为马塔贝莱兰的地区,这对局势没有帮助。
英国人以他们惯常的方式认为,任何被女王陛下的力量所触动的社会都会被证明是感激的,任何不感激的迹象都会被迅速处理。
恩德贝勒部落(英国人称马塔贝勒)在洛本古拉国王(1845-94年)的领导下联合起来,与祖鲁人有亲缘关系。
他们由1万多名强悍的战士组成,他们纪律严明,对国王完全忠诚。
《堑壕里的机枪》之马克沁MG08
《堑壕里的机枪》之九——马克沁MG08(2)目录装备背景 (3)从木讷到果决 (4)旨在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7)以火药为动力的往复内燃机 (9)沉重并稳固:MG08的橇式枪架 (17)不简单的任务:日常维护 (28)不必多说的结论 (41)MG08机枪基本技术数据 (46)装备背景这是一位德国朋友珍藏的其祖父1915年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这些一战时期的德国士兵在合影时还不曾忘记把自己最为倚重的武器——MG08重机枪搬过来置于身旁,几乎使这头机械猛兽成了照片中的主角。
“索姆河战役再次证明了机枪在防御作战中的决定性价值。
如果在敌人步兵发动进攻时我方机枪能一直处于良好使用状态并能及时地进入射击位置,那么对方的步兵冲击几乎不可能成功。
在进攻发起前,敌人越是想通过增加炮击的烈度摧毁我们的堑壕工事,我们就越是要依赖机枪才能打退他们的攻势。
在前沿堑壕中的守军大部丧失战斗力,而敌人的拦阻弹幕又让增援部队难以到达的情况下,机枪却能出其不意地投入战斗,作为有效的火力支撑,使防御作战得以继续下去。
”——冯·霍恩(Von Hoehn),巴伐利亚第6师师部,1916年9月3日。
“对于我们的士兵而言,最大的考验就是德国人的机枪。
今天那些当年的老兵们不止一次地告诉我,德国人的机枪子弹密集地朝他们喷射时,那情形是何等的可怖。
一位来自英国北安伯兰燧发枪团的年轻军官对德军机枪部队抱有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确令人称奇’,他这样形容说,‘他们坚守并操作机枪直到被炮击阵亡’。
在福利克(Fricourt)附近的堑壕中,他们就这样坚守机枪阵地,即使其他士兵大都阵亡或负伤,但他们却既不投降,也不撤离。
”——菲利普·吉布斯(Philip Gibbs),《索姆河战役,1917》从木讷到果决20世纪初叶,为了对抗既有的和潜在的敌人,欧洲列强纷纷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购买希拉姆·马克沁的机枪——当时由伦敦的维克斯之子-马克沁公司(Vickers Sons & Maxim)负责生产和销售。
二战著名轻机枪
抗日战争中的日军的轻机枪2008-01-13 22:43一:“歪把子”--大正十一年式机枪(6.5mm)还记得笑星郭达主演的抗日电影《举起手来》吗?里边有个场景:女主角在院子里被几个日本兵发现,惊慌之中拿起一支机枪自卫,但是不会开枪。
日本兵狰狞大笑走上前来,女主角情急之下扣动扳机举枪扫射……这里女主角拿起的那支机枪就是俗称的“歪把子机枪”,正式名字叫6.5mm“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这种机枪是1922年由日本著名枪械专家南部骐次郎于名古屋兵工厂精心研制的,曾经大量装备日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因于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日军开始装备该枪,所以得名为大正十一年式机枪。
大正11年式轻机枪因为其细长的枪颈呈弧形向右弯曲,像鹅脖子一样折向一边,故得名“歪把子机枪”,它是当时侵华日寇主要装备的轻机枪。
全枪重量:10.2公斤;口径:6.5毫米;表尺射程:1600米;初速:756米/秒;弹夹装子弹30发,理论射速500发/分钟。
可以使用标准的日本三八式步枪6.5毫米子弹,射程较远、精度较高。
但是极易出现故障,装弹药比较费力。
尽管日军把“歪把子”视为“珍宝”,但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歪把子”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日本当时曾经把从中国缴获的“捷克式”(即ZB-26)轻机枪与其“歪把子”对比,深感“自惭形秽”。
有时会把自己的歪把子弃之不用而使用缴获的中国军队的“捷克式”(即ZB-26)轻机枪。
大正十一年式机枪如图所示:二:“拐把子”--九六式轻机枪“歪把子”的“不争气”显然不能适应作战需要,更不能适应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扩张野心。
在其改进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捷克式轻机枪(ZB-26)的优点,又继承了小日本一贯猥琐的特色从而诞生了九六式轻机枪--抗日民众把其称为“拐把子”,“拐把子”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
由于此枪定型于于1936年(日本神武纪年2596年),所以称其为九六式轻机枪。
东南亚之锤——新加坡“普拉默斯”155毫米装甲榴弹炮
机
装 填 . 模 块 式 发射 药 则 采 甫手 动装 填 . 蕾 拉 默斯 ”在 2 0秒 内的 爆 发射
速 为 3 . 大 射 速 为6发 , 发 最 分 装在 支架 上 的 弹仓 可 装 1 5 米 炮 弹 2 鼍 5 2 发. 射击 时 由 数 字式 控 制 系统 自 动完
墨 ( U 靳 加 坡军 队 因此 也 成 为世 AP )
7 4 t
札 ^
维普资讯
界上 第 一 支装 备 牵 引式 1 5毫 米 / 2 5 5
M1 7高爆 弹 时 0
射程 大 约 为 1 千 9
戴定 位 导 航 系统 . 述 系 统 能接 收来 上 自 炮兵 连 或 团指 挥 所 的 目标 信 息 . 在 不 到 6 的 日间 内 就能 进人 阵 地 进 0 寸 行 射击 .4 内完 成 重新 部 署 . 普 0 拉 默斯 括 指 挥 员和 驾 驶 晁茌 内共 包
有4 渠 员 , 目 前正 在 对 该炮 进 行 一 名
系 列的 改 进 , 括增 加 自 动化 引 信 装 包
供 弹药 补 蛤 。 普拉 默 斯 ” 榴弹 炮 的底 盘 是 目前 世界 上 应 用鼙 广 的 美 国联 合 防御 公 司研 制 的 M1 9式 1 5毫米 0 5
枚攻 顶 小 子弹 . 每枚 小 子 弹上 都 装有
倍 .配用 增 程底 排 弹 时 ,射程 大 约 为 3 千 米 普 拉 默 斯 榴 弹炮 睬 发射 0 发 烟弹 高 爆弹 及 照 明 弹以 外 还 能
据称 .一 套完 整 的 普拉 默 斯 系统 主 要 由火 炮 系 统 配 套的 弹 药补
系 统现 已 作 为新 加坡 第 一种 装 备的 全
“ 普拉 默 斯 哥统 吸 取 了新 加 接 { 技 术 动力 公 司为 新加 槛 军队 及 国外 用
民国演义武器说明
民国演义武器说明民国时期,由于中国长期处于战乱和分裂状态,加之工业基础薄弱,列强又对华实行军火禁运(1919年 -1929年),中国军事工业极为落后。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国军队因陋就简,仿制改制出了一系列技术落后、但简便实用的主力武器。
1.中正式步枪。
仿自德制1924年式毛瑟步枪,引进后进行两大改进:①枪身缩短为1.1米,刺刀加长为57.5厘米,使用时,既便于士兵携行,同时又方便战时拼刺缩短枪管。
②为了节约木材,枪托不是用整块硬木制作的,而是采用了两块木头胶合而成。
中正式步骑枪于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仿制成功,并命名为中正式,以替代清朝时期仿制的汉阳八八式步枪。
至1945年,共生产了60多万支,成为当时民国第一种制式步枪。
在抗日战场上,中正式步枪使用的7.92毫米尖头枪弹,初速高,弹道特性好,有效射程可达1000米,威力远胜日军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枪弹。
中正式步枪2.晋造手提机枪。
仿自德式MP1918系列冲锋枪,但进行了两大改进:①加长枪管,使之长达0.395米,是德式冲锋枪的两倍,从而延长了射程。
②调整口径,由11.43毫米改为11.25毫米,以便与晋造一七式盒子炮通用。
晋造手提机枪由阎锡山的晋绥军下属太原兵工厂制造,最高月产量一度达900支,总产量超过4万支,成为晋绥军的主力装备,每个班装备1至2支。
除了装备晋绥军,阎锡山还经常将晋造手提机枪作为礼物送人。
比如:中原大战前夕,阎锡山为拉拢盟友反蒋,送石友三、韩复榘、刘珍年三位军阀各500支晋造手提机枪。
3.50小炮。
是八路军仿制改进的日式掷弹筒。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普遍装备一种称为掷弹筒的小口径迫击炮。
这种掷弹筒重量只有3公斤(比步枪还要轻),一枚炮弹仅重0.45公斤,射程达500米,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8米。
战斗中,一个弹药袋装弹8发仅3.6公斤,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重量才7公斤,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日军将其装备到排级,一般每个日军步兵小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排)都配备一个机枪小组(有两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小组(有两个掷弹筒)和两个步枪班。
第25章 死神镰刀——抗战中的马克沁重机枪和它的改进型
第25章死神镰刀——抗战中的马克沁重机枪和它的改进型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惨烈,伤亡最惨重的大规模会战。
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
伤亡如此之惨重,主要在于新武器的运用。
如果问大家,一战造成伤亡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大家也许会回答,榴弹炮,列车炮,毒气弹,老萨告诉打击,你们完全错了。
一战最可怕的杀人之王就是重机枪,在多场战役中,重机枪造成的伤亡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毫无疑问的机械屠夫。
而进入二次世界大战,重机枪仍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各国步兵的火力支柱。
抗战中,自然也不例外。
火力,还是火力世界军事历史学家一般认为,近代火器时代的开始,在于火绳枪的大规模使用。
接着就是燧发枪,击发枪,线膛枪,雷汞,火帽,金属弹壳等新东西一件件的发明,火器时代逐步走向全胜,技术日益精进。
即使这样,传统火器仍然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射速太低。
在当时,一个优秀的弓箭手的每分钟可以射出10支甚至20支以上的箭。
这个射速远远超过一个优秀的火绳枪或者燧发枪手的极限,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天壤之别。
火绳枪的最快射速为2分钟1发,前膛燧发枪的射速也不过1分钟2发,虽然火枪的射程较远,威力较大,却在射速上大大占了劣势,也就不具备对弓箭的绝对优势。
实际上,早在弓箭时代,士兵们就意识到射速或者说火力的重要性。
当时弓箭手们除了射箭准确以外,更要射的快。
古代英格兰军队弓箭手,会列成密集的横排投入作战,每名弓箭手都会将成把的箭矢插在面前的地上,可以快速随手拔起搭弓发射。
中国古代弓箭手们也特别强调射速,任何一个弓箭手,必须擅长所谓的连珠箭,也就是连续射箭。
在战国末年,以大兵团交锋的主要作战形势下,弓箭手形成的战阵,多以密集的箭雨代替精确地射击。
秦国之所以能够消灭六国,其中一个关键在于秦军的箭阵强大,箭的威力和火力远远高于其他六国。
既像枪,又像炮——刘易斯式轻机枪
既像枪,又像炮—刘易斯式轻机枪●小二小军迷,快来看看这张照片,你猜它是枪还是炮?这么大的口径,乍看上去,你一定会认为它是一架炮吧?其实,答案恰恰相反,它是一支货真价实的枪,叫作刘易斯式轻机枪,它这怪异的造型在机枪界也算独一份。
不过它的知名度实际上并不低,爱玩电脑游戏的小军迷对这支枪应该不会陌生,《使命召唤》系列、《战地》系列等游戏中,都曾出现过它的身影。
被羞辱的设计师刘易斯式轻机枪往往被人当作英国机枪,但实际上,它的开发者是个美国人,名叫艾萨克·牛顿·刘易斯。
1910年,刘易斯在发明家塞缪尔·尼尔·麦克莱恩的设计上加以改进,最终设计出了这款冠以自己姓氏的轻机枪。
1911年,刘易斯拿着自己的设计成果跑去向美军“献宝”,试图让美军接受这种较为轻便、适合单兵携带的风冷式机枪。
但当时任美军军械部长的威廉·克罗齐与刘易斯有点儿私人矛盾,因此克罗齐直接否定了刘易发明家艾萨克·牛顿·刘易斯小军迷联盟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的英军轻机枪小组:一人使用刘易斯式轻机枪,另一人作为弹药手提供弹药斯的设计,让美军选择了法国绍沙轻机枪——这可是留名历史的糟糕武器。
受到羞辱后的刘易斯一怒之下跑去了比利时,在比利时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刘易斯自动武器公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比利时成了前线,刘易斯为了避免被战火波及,将公司搬到了英国。
1915年,英军正式采纳了刘易斯式轻机枪作为制式轻机枪。
恼人的缺点刘易斯式轻机枪的枪体结构设计得极其科学,直到今天,在枪械设计中依然被沿用,不得不说,作为设计师,刘易斯本人是很有前瞻性的。
但这种机枪的设计也有极其糟糕的一面,那就是它的弹盘和那个长得像炮筒似的风冷套筒。
咱们先看弹盘,正常机枪的弹盘都是依靠内部簧片推动子弹,同时压入供弹口。
但刘易斯式轻机枪却不是,它是通过类似弹链式机枪的拨杆来拨动弹盘上的卡齿,然后通过旋转弹盘本身,将子弹一枚枚落入供弹口,这样就很容易卡住,影响使用。
遗忘的利器--一战英国M1914刘易斯式7.7mm轻机枪
遗忘的利器--一战英国M1914刘易斯式7.7mm轻机枪英国M1914 刘易斯 7.7毫米轻机枪“刘易斯”式轻机枪最初由塞缪尔.麦肯林设计,后来由美国陆军上校艾萨克.牛顿.刘易斯完成研发工作。
刘易斯费劲心机向美国军方推销这种设计新颖的机枪,但美军对此毫无兴趣。
刘易斯只得黯然地带着他的设计来到比利时,在1913年开创了一家自己的兵器公司。
一年后,随着一战的爆发,比利时兵器公司的员工们纷纷逃亡到英国,带去了他们的设计方案和部分设备。
他们在英国的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工厂里开始量产“刘易斯”机枪。
1915年起,英国军队将“刘易斯”作为制式轻机枪,它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便携式轻机枪。
“刘易斯”采用导气式原理,从上部由弹鼓供弹。
生于1858年的艾萨克·牛顿·刘易斯曾就读于美国西点军校,1884年毕业后被任命为军官,1911年担任莫恩拉要塞炮兵学校校长。
在军队任职期间,刘易斯作为机械和电路技术方面的专家在军械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应布法罗自动武器公司之邀,研制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自动循环的轻机枪。
当时,布法罗启动武器公司购买了塞缪尔.麦克林设计的一种能单人携带、用弹盘供弹、使用两脚架的轻机枪专利。
后来布法罗自动武器公司将该枪的全套技术资料和生产权都转让给了刘易斯。
刘易斯在充分借鉴麦克林机枪结构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研制出独具特色的刘易斯轻机枪。
刘易斯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方式,靠枪机尾部闭锁卡笋做半圆运动实现开闭锁。
设有射速调节装置,射速550-750发/分,复进簧类似于钟表发条的扭簧,安装在机匣下方、扳机护圈前的齿轮套盒内。
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扭簧销上,另一端用铆钉固定在齿轮套盒的内壁上。
活塞杆下半部的齿轮杆与齿轮套盒的齿啮合。
射击时,火药燃气经过枪管上的导气孔进入导气管,推动活塞向后运动,齿轮杆带动齿轮旋转,使扭簧旋转绕紧,储备能量。
历史趣闻“十斤半”汤普森冲锋枪 曾用来掩护孙中山脱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十斤半”汤普森冲锋枪曾用来掩护孙中山脱险导语:“背上‘十斤半’,来把排长干。
”1940年代的这句顺口溜充分说明领导不好当,压力大。
掩护大部队撤退等集结号吹响的谷子地表示有压力,他就“背上‘十斤半’,来把排长干。
”1940年代的这句顺口溜充分说明领导不好当,压力大。
掩护大部队撤退等集结号吹响的谷子地表示有压力,他就背着“十斤半”。
其实“十斤半”本名很洋气,叫汤普森冲锋枪。
与毛瑟、李-恩菲尔德不同,虽以汤普森命名,实际设计者却不是汤普森。
一战期间,困扰着德国将军胡蒂尔的堑壕也同样困扰着美国军械局长兼自动武器公司发展部主任、陆军将军约翰-T-汤普森。
汤主任召集人员进行头脑风暴侃创意——推出一把“堑壕扫把”,把战壕里的敌军统统扫干净!听起来激动人心,可如何操作,主任没有明示。
好在西奥多-H-艾柯夫、奥斯卡-V-佩恩和乔治-E-戈尔执行力强,把创意变创造,史上第一支冲锋枪就此诞生。
他们三个人把这支枪命名为“汤普森”冲锋枪。
这“扫把”还没来得及清扫战场,一战便结束了。
1921年,“汤普森”第一型冲锋枪M1921推向民用市场,200美元的售价乏人问津,要知道当时一辆福特汽车才卖400美元。
总有些人不差钱,比如美国黑帮重灾区芝加哥。
威力大、火力猛、压制力强,特别适合火并——使“汤普森”冲锋枪成为芝加哥黑帮新宠。
听听黑帮对它的昵称就知道了:芝加哥打字机(嗒嗒嗒的枪声酷似打字机)、芝加哥小提琴(拆下木托和弹鼓后,可以藏进小提琴盒)。
来到中国,绰号就没那么诗意了,彼时的中国,军人大都不知打字机和小提琴为何物,毛驴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加上重量关系,它就有了很中国的绰号:“压死驴”冲锋枪。
1922年,孙中山为其卫队装备30支“汤普森”M1921,相当于15辆福特汽车。
事生活常识分享。
抗战武器四:不到万挺的哈奇开斯和麦德森的引进以及试图量产过程
抗战武器四:不到万挺的哈奇开斯和麦德森的引进以及试图量产过程#寻找真知派##国防科普##历史冷故事#在前面三篇文章中,小编给大家介绍了捷克ZB26系列、比利时FN1930、瑞士启拉利、日式歪把子和拐把子,以及苏联DP、英国刘易斯等六大类轻机枪,这些武器在抗战时期装备相对较多,总量加起来有21万挺之多。
高射状态的哈奇开斯1922轻机枪而除此之外,做为万国武器博览会的民国,还装备了多种非主流的轻机枪。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两种装备数千挺的相对小众轻机枪:法国哈奇开斯1922和丹麦的麦德森轻机枪。
一、哈奇开斯轻机枪4500挺以上哈奇开斯1922轻机枪是法国货,它的性能中规中矩,要说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就是用15发弹排供弹,火力持续性较差。
而相对来说,这种弹排省去了弹匣、弹盘等相对容易损坏的部件,也减轻了全枪重量,可以说是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的。
该枪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是装备中国军队却很早。
哈奇开斯1922早在1930年前就进入了中国,而且在东北军中大量使用,取得了相当多的好评。
早在1929年的《制式兵器刍议》中就被定位制式轻机枪,一度准备装备全国。
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最精锐的第七旅曾经装备了半数进口捷克式轻机枪、半数哈奇开斯轻机枪。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进行对比试用,以选择出最优良的一种。
当时日军在第七旅北大营驻地的缴获品中,有24挺哈奇开斯轻机枪、25挺捷克式轻机枪,就反应出了这一情况。
而在东北系洪中掌握兵工署后,对当时捷克式、启拉利、哈奇开斯、维克斯四种最新锐的轻机枪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实验,结果是哈奇开斯综合性能最好。
因此在后来的全国制式武器会议中,就把哈奇开斯的最新款1931轻机枪做为了全国制式武器,而没有选择当时装备量更大的捷克式。
从东北兵工系的这个判断来看,当时东北军和国府兵工署比较使用的结果,都是哈奇开斯要优于捷克式轻机枪。
不过在这以后,1932制式会议的结果并没有贯彻执行。
而其后因为种种原因,东北兵工系失去了国府兵工署大权,也直接导致了哈奇开斯1931成为中国制式轻机枪的设想破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堑壕里的机枪》之二十五——新尝试——绍沙1915式轻机枪(2)情景重现照片。
一名身着1918式制服的法国绍沙射手正在堑壕里运动,他左手握着机枪折叠起来的两脚架,右手握住前握把;他还可以用左肩上的枪带来协助自己平衡绍沙的重量。
美国人来了“1918年5月,首批12个美军师到达法国。
他们全都装备霍奇基斯重机枪和绍沙轻机枪——这两种武器都是法国政府提供的。
5、6月间,又有11个美军师启程前往法国,他们装备的重机枪是美国制造的维克斯,但轻机枪仍然是法制绍沙。
1918年6月以后,所有前往欧洲战区的美军部队都装备了勃朗宁(Browning)机枪,其中包括M1918 BAR 轻机枪和M1917重机枪。
”——《美国弹药,1917-1918》,1919,本内迪克特·克罗维尔(Benedict Crowell)绰号“黑桃A”的潘兴将军(Pershing)率领的美国远征军抵达法国时,他们除了身上的制服、背上的步枪及弹药外,几乎什么都没带。
为这些健壮、自信但对战争实属白丁的美国大兵提供完备的装备和训练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那些已经在堑壕战的硝烟中熏陶了整整四年的英法老兵肩上。
根据被分派到的地域的不同,各美军部队分别由他们驻地的东道国负责提供装备、训练及后勤保障,将这些初入战场的美国兵融入到自己的战术及后勤体系。
一战时期美国第32步兵师的一名大兵正在清理自己的绍沙M1915机枪,1918年6月。
一名美国大兵正穿着从德军手里缴获来的机枪手专用钢制防弹衣,摄于法国,1918年。
请注意他的绍沙1915式机枪正斜倚在后面的沙袋上,枪身上带有一个帆布防尘罩。
美国大兵们不愿使用绍沙——他们根据该枪名称的法文发音将其讹成了“Show-Show”,和他们在国内接触过的刘易斯机枪相比,绍沙看起来粗糙得多。
不久美军士兵们又发现该枪可靠性、射击精度都不够好,枪体重心靠前而且重量偏大。
更有甚者,美军战史中曾有记载,说新加入法军防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如同缴械一般被法军逼迫着扔掉手里的刘易斯,换上了法制绍沙。
名义上,换装的理由是当地奇缺美制.30-06步枪弹,而实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协约国部队需要巩固合作精神,他们的装备、后勤体系必须整齐划一——哪怕牺牲掉一两样优质装备。
尽管有着许多负面评价,但下面这段文字还是表现了绍沙优秀的一面,此外还有许多大战中关于绍沙射手们英勇表现的嘉奖事例。
“白天德国人停止了炮击,但大雾和浓烟让我们看不见并不遥远的马恩河。
我们能听到绍沙和步枪以及其他机枪的枪声,但我们还没来得及看到这些武器,我们前方几码外B连的一些士兵从大雾里冲了出来。
他们说德国人正在涌过我们正前方的浮桥,就在刚才B连的阿瑟·萨维奇中尉(Arthur S. Savage)接替一名阵亡的绍沙射手扼守浮桥我方一端,在激烈的作战中,萨维奇中尉以身殉职。
” ——《马恩河要地》(The Keypoint of the Marne),1930年,埃德蒙·布茨(Edmund L. Butts)。
在劳伦斯·斯陶林(Lawrence Stalling)所写的《美国兵》一书中,提到默兹-阿尔贡战役中美军第35步兵师的一名绍沙射手在牺牲前曾连续干掉了4个德军机枪火力点,在阵亡时他正准备拔掉第5个机枪火力点。
这本书还记录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传令兵富兰克·巴特(Frank Bart)的英雄事迹:战场上德军机枪组挡住了全连的进攻道路,巴特拿起一挺绍沙连续干掉了两个德国机枪组,为占有打开了前进的通路,事后他被推荐授予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
坚固的前瞄具永久性地安装在枪管螺套上,如果想要对准星进行校准,那么可以用一把大扳手轻轻转动整个螺套。
绍沙后瞄具上带有V形槽缺口照门,标尺分划间隔为200米,从200米到2000米(这一最远距离可能过于乐观了)。
整个瞄准基线偏向左侧以适应射击时射手的身体姿态。
给绍沙弹夹装弹时,需要一只手拿着子弹,先把子弹底部放入弹夹,另一只手则把弹簧端板向下滑动。
之所以绍沙的20发弹夹会弄成半圆形,大椎度的8毫米里贝尔步枪弹是决定性因素,图中这个弹夹明显处于短装状态(即有意不装满)——因为其弹簧已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而弹力减弱。
绍沙操作手册规定在装入弹夹前,枪机应该拉到后方,保险也应该关闭,但这样做容易让外部的尘土从抛壳口进入枪内,造成故障隐患。
此外雨水和战场上的各种碎屑也会通过弹夹上硕大的壁板镂空进入枪内——这镂空设计原本是为了方便副射手在行进间观察绍沙的弹药剩余情况,以便及时为其更换弹夹——法国人是一心一意要让绍沙提供行进间火力。
装入弹夹时,先把弹夹的前端插入机匣下方的凹陷部位,然后把另一端向上抬直到被卡紧固定为止。
糟糕透顶的改造随着数量充足的美制.30-06弹药陆续从美国本土运抵欧洲战场,法国决定开发一种能够发射美国子弹的改型绍沙。
这样在给美军阵地补给物资时,就不必为步枪(美军使用的步枪仍然发射美制枪弹)和机枪(使用8毫米里贝尔步枪弹)准备两种不同的弹药了,能省去许多麻烦。
法国人乐观地把改型看成是小菜一碟,认为只需要更换一根具有正确的弹膛和枪管尺寸的新枪管即万事大吉,这项工作随即被交给了斗士公司。
改型之后的绍沙上原有的C形弹夹被换成了更为普通的长方形16发弹夹,前握把的安装位置也作了相应调整,更加靠近两脚架;为了适应美制子弹的弹道特征,瞄准具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正式采用了这种改型绍沙,将其定名为1918式0.30英寸口径绍沙自动步枪。
绍沙最初设计和制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配用低威力的8毫米里贝尔步枪弹;由于M1886式8毫米里贝尔步枪弹椎度很大且底部带有厚厚的突出底缘,这给抽壳动作提供了不少方便,保证了长后坐自动方式的正常完成。
而相比之下,美制.30-06步枪弹威力更大,后坐也更剧烈,其弹壳几乎没什么椎度,底缘也较薄;这些差异再加上绍沙结构和制造方面的瑕疵,最终导致的结果则的确有那么一点儿“灾难性”的色彩。
把拉机柄后拉到机匣最后方并锁定,绍沙便处于待发状态,如果需要射击,射手只需要用右手拇指打开保险即可。
绍沙1918射击时,枪管和枪机组件会被比8毫米里贝尔步枪弹强大得多的力量向后猛推,射击时间稍微长一点改型绍沙就会因过热而卡壳,或者干脆因机件受力过大而导致断裂。
弹壳修长而又缺乏椎度的美国枪弹非常容易在抽壳时发生卡涩,抽壳器要么是“抽壳未成身先折”(即抽可器自己折断),要么就是霸王硬上弓——把弹壳底缘整个撕开。
绍沙1918另一个问题的肇事者是Demaison & Buffetaut公司: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分包商提供给斗士公司的绍沙枪管大多弹膛加工不正确。
绍沙制造中的漫不经心和疏于检验使得大量存在致命问题的机枪配发到对此一无所知的美军手中。
看上去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对8毫米绍沙抱以蔑视,但实际上那些糟糕的0.30英寸口径绍沙1918才是让绍沙遭到激烈批评的罪魁。
提供给美国远征军的18000支绍沙1918中大多数几乎不堪使用,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支有幸保存到了今天。
正是由于绍沙1918在美军中的恶名,后来首批性能更优的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BAR装备部队时,美军官兵一片欢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8毫米绍沙的总产量具说达到了大约247000支,其中斗士公司生产了227000支,圣沙蒙制造了20000支。
战后绍沙仍然在法军中继续服役,直到后来被更先进的夏特勒罗尔M1924式轻机枪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从法军淘汰的过剩的绍沙还先后被比利时、希腊、波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军队所采用。
8毫米里贝尔M1886D(am)普通弹采用48谷无烟发射药和气动性能较好的198格令(12.87克)船尾形弹头。
椎度很大的弹壳设计让射击时的抽壳较为容易,但是该弹突出的底缘也给供弹造成了严重问题。
皮革和帆布制成的射手备件包可以存放许多用于维护和保养绍沙机枪的必备工具。
按照1917年美军印发的使用手册,备件包内通常装有:3件套清洁杆、枪管清洁刷、油壶、煤油罐、手动抽壳器、枪管护套清洁器、枪管螺箍、清洁器以及M1917式断壳抽壳铤。
其他物品还包括防空用瞄准具以及弹夹检修工具。
长后坐自动原理许多人常常会把自动武器应用的后坐式(recoil)和自由枪机式(blowback)两种自动原理的区别相混淆。
简单来说,自由枪机自动原理一般只用于发射手枪弹的自动武器(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冲锋枪),比如MP18/I。
在这些武器上,枪机并不闭锁,在子弹击发后,枪机借助自身的质量和复进簧的弹力短时间内维持在这个位置上,然后就被火药气体向后推动,等到枪机被复进簧再次推回的时候,会把下一发子弹推送入膛。
与之相比,后坐式自动原理则更适合于发射步枪弹的武器(如马克沁和维克斯),采用这种自动原理的武器枪机被锁定在枪管上,子弹击发后,枪机会和枪管作为一个部件在机匣内后坐。
在一个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上,枪机和枪管会解锁分离,枪机继续后退并复进,完成自动动作。
绍沙采用的是长后坐自动原理,顾名思义,绍沙发射时枪机和枪管一起向后运动的距离较长——甚至要比一颗子弹的全长更大,此后枪机停在后方,而枪管则向前复进。
全自动射击状态下的绍沙,请注意从右侧抛壳口抛出的大个儿的李贝尔空弹壳。
这是一张现在拍摄的情景重现照片,图中这名射手把面颊贴在绍沙机匣后固定塞的前方,这样可以避免面部被撞痛——在九十年前的一战时期,这是许多绍沙新射手都要遭的罪。
绍沙机枪手专用的帆布弹夹包使用厚厚的帆布制作并用皮革加固,其中可以容纳4个弹夹。
请注意图中射手腰带上的工具和备件包。
自动过程如果要细致地描述绍沙的自动过程,笔者认为还是饮用琴恩中校的经典大作《机枪》第一卷中的文字最为贴切:“开火前,先把装满子弹的弹夹前端插入枪管下部的侧板之间,然后把另一端向上转动,直到卡紧固定为止。
如果要半自动射击,射手需要把火力选择开关从S拨到C;如果要全自动发射,那么就把选择开关拨到M。
“假设射手准备全自动射击,并且已经把火力选择开关拨到了正确位置,此时需要把拉机柄拉到最后,让阻铁卡住枪机上的卡槽。
现在扣下扳机,释放动作机构,枪机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推弹组件通过向前旋转运动把一发子弹从弹夹中推出,随后枪机将把它推送入膛。
这一过程中还要借助子弹导引器的作用,这个部件会让子弹弹头部位向上抬起,使其进入弹膛入口;随后一个凸轮会驱动导引器让开弹夹口部的送弹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