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课件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六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六章

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四)社会冲突论 2.代表人物思想: (1)科塞: 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 太人家庭,像1933年流亡于法国,后于1941年移民美 国。1975年,科塞曾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并任该 会执委十年,后任学会理事。他还曾担任美国东部社 会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
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三)社会整合论 2.帕森斯的观点 (1)在他看来,行动者在追求其行动目标时,实际上面临着许多可选择的手段,也面临 客观条件的约束,是规范取向或文化价值观决定了行动者的目标选择、手段选择以及认 知和克服各种客观条件的约束,从而导致不同的行动类型以及社会对不同行动选择的评 价呢 (2)在宏观层次上,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有赖于社会中四类制度性结构的功能 发挥及其彼此间的功能耦合,尽管不同社会似乎赋予不同的功能需求以优先地位。
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三)社会整合论 3.评价 (1)局限性:是基于西方社会分析而得出的理论认识,并且过于强调社会均衡和价值观 的共同性,回避了价值冲突和社会冲突的现实性与必然性,没有采取唯物主义立场,客 观上还有着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倾向, (2)对今天的启示:
①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整合是现代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② 应当在保证价值观的合理性、包容性以及变化性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并发挥其
【关键概念】
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风险社会、社会团结、和谐社会、善治、制度主义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概念
一、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
1.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 这种关怀强调社会建设主要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
2.对社会建设的民生关怀 这种关怀主要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实际情况,强调发展社会事 业、推动社会进步以改善民生质量的重要性

社会学概论课件1

社会学概论课件1
兴趣 • 第三,学生具有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现实社会
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社会学课程简介 • 第二章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 第四章 文化 • 第五章 社会化 • 第六章 群体 • 第七章 组织 • 第八章 家庭 •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第十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 第十一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
• 社会学与常识 • 社会学并不是要把普遍发现的明显事实重新讲
述,而是希望发现常识背后的真相。
(三)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类观点
(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涂尔干等)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等) (3)其余可归入第三类。
二、社会学两个研究路径:
三种不同的观点——功能主义、冲突主义与符号互动理论。 2、功能主义 其核心思想是: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从总体上看,
社会是协调和平衡的。 3、冲突主义 其核心思想是:与功能主义尖锐对立,冲突主义认为社会资源(财富、权力和声望)是稀
缺的,为此发生的冲突是永恒的,也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4、符号互动论 其核心思想是: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在互动的过程中,人们的行动取决于他
们对客体(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思想和价值
1、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往往会齐心协力形成社会组织以应付自然灾害。() 2、一个学校的设备条件对学生课业成绩的影响很大。() 3、与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多的眼神交流。() 4、由于课业压力大,日本学生的自杀率是美国学生的两倍。 5、欧美国家的平等观念源于其文化传统,美国社会一直是非常平等的。() 6、人类的性行为主要是出自本能。() 7、两种情况:前者社会环境一直恶劣,后者原来很恶劣但是得到很快改善;两者 相比,前者更容易发生革命 8、发生家庭暴力时,丈夫杀妻子比妻子杀丈夫的情况多。() 9、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比中上层的年轻人更容易犯罪。() 10、在每一个社会里都能发现浪漫的爱情。()

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

民族社会学概论 教学课件 郑杭生 著 第六章 民族社会关系
生产力结构可以分为劳动力结构、科学技术结构和自然资
源结构等。
生产关系结构可以分为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
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关系方面的结构。
(三)我国的民族经济关系
经济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因素。经济利益处理得好,
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反之,会加剧民族间的矛盾、摩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旧的封闭式自然经济得以改变,横向经济联合显示出巨 大的经济活力。
(二)特点 1、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政治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和政治斗争,就主要是为 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等利益而展开的。 2、民族政治关系同经济关系直接联系,并直接服务于经 济。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之间维持和平友好的政治关系,除了 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之外,往往是为了直接维护自己的经 济利益。 3、民族政治关系的处理带有强制性或暴力性。 在阶级社会中民族之间体现出来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具有对 抗性,同时民族政治关系本身就包含着民族之间的国家关 系,而国家就是由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构成的。
四、影响民族社会关系的因素
1、民族心理的影响。一个民族和民族成员的民族心理是 指对本民族的自我认同、热爱和信仰,并以此来审视自己 的民族和其他民族。 2、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民族 社会的发展程度、民族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愿等。外部环 境是指当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周边民族发展状况 乃至国际局势等。 3、民族政策的影响。建立在真诚友好、互惠互利基础上 的民族政策就会加强双边的友好往来,促进民族之间的社 会关系。 4、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扩大了国内各个民族之间的交 往,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社会联系。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_ppt课件
三、冲突模型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达伦多夫则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复习参考题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 试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社会学意义与范畴 第一节 社会学性质
二、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经济学:后者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前者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偏重于研究政治行为;政治学研究整治过程如何运转 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着重研究人群共同体中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个人。
三、如何学习社会学 掌握社会学观点,运用社会学理论框架,进行客观分析 熟悉社会学术语 培养综合考虑社会现象的能力 根据社会现象变化趋势来思考问题 要有避免陷入错误的能力 超越个人 通过社会中社会作用观察个人行为
第二节 社会学的应用
一、社会目标: 解释、预测、控制 二、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 2、 实践功能:教育、管理、咨询、监督

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目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最新考点

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目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最新考点

人大行管考研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导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什么是社会学?”一个半世纪以来—直是它的创始人以及后辈社会学家力图明确回答而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问题。

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9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是研究①社会现象,②社会形式,③社会组织,④人类文化,⑤社会进步,⑥社会关系,⑦社会过程,⑧社会现象间的关系,⑨社会行为的科学。

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一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8种提法,即研究①社会互动,②社会关系,③群体结构,④社会行为,⑤社会生活,⑥社会过程,⑦社会现象,⑧社会中的人。

当然,社会学在160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定义远要比上述提到的多得多。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这两类观点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定义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

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

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至于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其代表性观点有:(1)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

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第一章绪论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对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现在有多种分法,但不论哪种分法,社会学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孙本文概括的关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种种观点,大体上反映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二,“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上述两种看法反映了社会学创立时期的情况,那时社会学刚刚从哲学的怀抱中解脱出来,社会学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代名词,同时它又在一定程度上有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色彩,有某种包罗万象、凌驾于各门社会科学之上的印记。

第三,“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各门社会科学的原理则只有特殊性,仅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现象。

这仍然没有摆脱社会哲学的色彩。

第四,“平等说”,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

这反映随着社会学进入形成时期,逐渐摆脱了哲学的怀抱,越来越明确自己的范围和方法。

第五,“共通说”:孙本文于30年代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社会学地位的看法:“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此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社会行为原理——为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部分,而关于部分的社会现象,故社会学为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

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学者魏镛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科学分类,认为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在并列的地位,认为社会学家是从人类群居生活中去研究人,而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则是分别从人类的权力关系、人类的思想、人类的“记忆”、人类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去研究人。

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大陆恢复后,郑杭生在8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种与上述观点不完全相同的看法:把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

属于第一个层次的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属于第二个层次的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属于第三个层次的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课件第一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课件第一章

二、关于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的 内容
• 这方面的内容大体有:社会问题、社会越轨、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 障等。
• 为什么要控制犯罪、违法、违警、不道德等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 呢?是为 了从另一个方面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在控制越轨行为时,不仅要动用 国家、 法律、纪律等硬控制手段,而且要使用风俗、道德、信仰和信念等软控制手段。
二、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 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 (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
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 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 (二)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联系 •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大体由下述三个层次组成:第一,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
即学科的“元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社会学与哲学联结点的社会哲学层次; 第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问题”中的总问题层次,也即作 为综合性具体科学的社会学层次;第三,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即学科的“本 问题”中的分问题层次,也即作为社会学历史地形成的概念内容的层次。
三、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 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 上述社会学定义,也即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跟中国历史上 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在《墨子》中,就有对夏桀乱、商汤治,纣王乱、武王 治的评价。而在《墨子》中,则有对治乱原因和达到治的方法的探讨:“若使 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若此则天下治。”此外,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尽人皆知;老庄 的“无为而治”,无人不晓。

社会学概论精品课课件全套

社会学概论精品课课件全套
国内,他们通过农村调查,了解共产党在农村的活动, 防止和阻止农民运动,保护地主阶级;通过工厂调查, 了解共产党在城市的活动,保护资产阶级;通过少数 民族调查,宣传国民党大汉族主义,挑拨分裂少数民 族,便于统治阶级压迫他们。中国很多的社会学家, 都与国民党的社会部有关系,甚至就在社会部工 作。”“在国外,中国社会学教授们与帝国主义有千 丝万缕的关系,是帝国主义的第五纵队,特别是清华 那一派,他们留英留美,回国后做调查就是为帝国主 义服务的。”“解放以后,取消反动派的社会学是完 全对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他们这伙人过去 是搞社会学的,我说,那些叫做帝国主义侦探学。”
众多定义概括起来,主要分属于三大类型: 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这类观点
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宾塞、É.迪尔凯姆等人。 这种观点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类观点的主要代表是M.韦伯等人,形成社会 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至于不属于这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 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 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有两个人不能不 提到,那就陈独秀和李大钊,和章氏和 严氏不同的是,他们所传播的西方社会 学思想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即后来成 为中国主导意识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十 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送来 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912年厦门大学建立历史社会学系,由 徐声金任系主任。继此以后燕京、复旦 大学、清华大学都相继开设了社会学系, 据孙本文先生统计,至1930年中国社会 学社成立,各大学设立有独立的社会学 系有11所,与历史学系合设者2所,与政 治学系合设者2所,与人类学系合设者一 所,共16所。
这涉及到如何看待基础理论和基本功的 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术”固然重要,“经”也不可不读。

在职研究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

在职研究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

2、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概分为三种类型:1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

3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

3、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1社会现象2社会形势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

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1社会互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5、国内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第三种类型的观点:第一剩余说,第二学群说,第三调查说,第四问题说,第五未定说。

6、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是社会的学的基本问题7、为什么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呢?第一,定义社会学的对象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第二,区别社会学的学派,如唯实论和唯名论、实证论和反实证论、整体论和个体论等,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第三,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如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也是以这个准绳;第四,社会学的主要内容,不论是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不论是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设置、社区,也不论是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变迁,无一不是直接、间接地包含着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8、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1总和说。

2综合说。

3普遍说。

4平等说。

5共通说。

9、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1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2从学科层面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哥们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3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郑杭生课件

郑杭生课件

社会互构论的地位 社会互构论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 社会互构论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下 提出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 提出的、具有世界眼光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 学理论。 它在社会和谐上与今后2O年战略机遇期中国 它在社会和谐上与今后2O年战略机遇期中国 社会的主调的吻合,表明了它作为一种维护 建设型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二种 建设型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二种 形态的特质,也预示着它必将对中国社会的 形态的特质,也预示着它必将对中国社会的 改革、发展、稳定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应当强调的是, 应当强调的是,社会互构论并不仅仅是对现代 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恶化情境的 描述。在我们看来, 描述。在我们看来,社会学本身是与现代性进 行的一场竞跑。因为在现代性过程中, 行的一场竞跑。因为在现代性过程中,社会学 对于提升人类智慧、解除社会生活忧患、减 缩社会代价、增促社会进步与发展, 缩社会代价、增促社会进步与发展,始终负有 道义上的责任
社会互动论
产生背景
现实背景
理论研 究传统
后现代主 义
滕尼斯为 代表的生 活共同体
现代主义 的结构理 论
舒茨的生 活世界
加芬克尔 的常人社 会理论
孔德、迪 尔凯姆、 帕森斯为 代表的社 会系统
现实背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 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郑杭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 重点课题“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 系研究”, 《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 社会互构论: 理论新探索》 理论新探索》
三种社会学研究传统
一是倾向于“历史理 论”, 论”,如孔德、马克思、斯宾塞和韦伯等。 二是对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 二是对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 如齐美 尔和维泽的研究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三是关注对当代社会事实和问题的经验研究。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11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11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二节 社会化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 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 资料的关系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 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 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 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二)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
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三)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法律上的不平等表现为不同的地位群体享有不同的法定权利
和义务。这里的“法律”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总体上讲,法律上的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呈现逐步减 少的趋势,事实上的不平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social stratification & social mobility )
社会分层与社会 流动是社会运行 宏观分析的 主要内容
课堂目标
掌握社会分层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 理解社会不平等的各种理论视角 掌握社会流动的概念和分类
了解中国当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现状以及相关研究
登上国家权力顶峰的 世界政坛女领导人
上个世纪初,首先在新西兰、芬兰等国选出
了各自国家的第一位女国会议员,而从上世 纪50年代初以来,登上国家权力顶峰的女领 袖在不断增加。从那时起到现在,全球产生 的女国家领导人已有50多位,包括女总统、 女总督和女总理(首相)等。女领导人的数量也 是呈越来越多的趋势,50年代1位,60年代3 位,70年代7位,80年代11位,90年代超过 20位。这些人有的已退任,目前在任的有10 余位。

社会学概论概念(郑杭生版)

社会学概论概念(郑杭生版)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人口结构、民族结构)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即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模式。

个人关系:日常生活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互动,是一种低层次社会关系。

群体关系:在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发生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社会规则约束。

(学校、单位)社会制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固定化的、持久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强调先天性。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地理位置关系,人类生存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和位置,由此形成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与血缘地缘不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

文化: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

超生理性: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不能通过遗传获得。

超个人性:个人不能单独创造文化,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复合性:任何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要素组合成的。

象征性:文化现象具有广泛的意义,远远超过文化现象所表现的那个狭小范围。

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效仿、利用。

(维度:横向纵向)文化堕距:又称文化滞后。

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化时,有的快有的慢,结果造成各部分间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社会问题。

一般而言,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在非物质文化内部,制度首先变迁,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念。

物质文化:在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即精神文化(制度、规范、观念)主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中多数人所接受。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一)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正式提出。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1)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

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

(三)社会学的思想渊源:(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概论郑杭生第七章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含义、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基本观点:①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②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③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定而确定的④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两个主要派别:①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他们认为互动是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主张用生活史、自传、日记、信件等作为研究材料,采用个案研究、非结构式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来阐释互动过程②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认为人的行为是被其地位、角色所决定的,根据个体的参照群体,可以预测其自我评价和行为。

互动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

提倡用问卷或态度量表来测量人们的自我概念,试图将互动理论操作化。

缺陷:①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②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③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①互动是角色的互动②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一、参照群体理论①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②个体将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③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④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增进了我们对社会互动的理解⑤缺陷:将社会关系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个体所属的社会结构,难以全面解释社会互动的特点二、戏剧理论(印象管理理论)①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互动的特点②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③指出四类人际礼仪:a、表达式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问候、恭维和感谢等b、回避式礼仪:表示对他人隐私与个人空间的尊重c、维系式礼仪:用来维系人际关系,使之不中断d、认可式礼仪:用来表示对别人身份的认可④缺陷: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三、社会交换轮①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就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②认为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③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④缺陷: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5个命题:a、成功命题:某种行为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为b、刺激命题:现在的刺激越与过去得到酬赏的某种刺激相似,就越愿意采取这种行动c、价值命题:一种行动越有价值越有可能被采取d、剥夺-满足命题: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种酬赏,随后的同样酬赏对他而言就越没有价值e、侵犯-赞同命题:A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时,他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B.获得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六、本土方法论(俗民方法论)①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构建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②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1、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出个性和自我2、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社会互动的情景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二人关系:每一方仅仅需要与另一方有关系,会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两人关系可以获得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但有可能使两人的冲突更加强烈三人关系:每一方都面对着两个人,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很难达到二人关系中的亲密性;当三人组中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第三者扮演的角色:中间人、仲裁人、从中渔利者、分裂者和征服者2、熟悉环境、工作环境、社交环境(根据互动的目的)熟悉环境主要指的是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工具关系:是个人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混合关系:介于情感关系和工具关系之间,是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1、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景辨识的问题2、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3、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能做什么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1、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2、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3、顺应: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和消除冲突4、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实现同化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的关系1、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2、社会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社会互动的维度要找到一些具体的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1、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最基本向度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主要方面: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社会互动的类型1、合作:在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双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为。

具备的条件:目标一致、对于如何达成目标能够取得基本共识、行为配合、要讲信用2、竞争: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特点:①是人们对于一个相同目标的追求②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③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物,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3、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4、强制: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其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5、顺从和顺应顺从:指互动中的一方自愿地或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除顺从的含义外,还指互动的双方或各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顺应的种类:①和解:互动双方改变敌对状态建立友好关系②妥协:双方通过确定一些条件而暂时平息冲突③容忍:暂时采取克制态度以避免发生冲突集合行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的一般特征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的行为。

三个特征:①人数众多: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②无组织性: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③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集合行为的理论一、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1、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

2、六个条件:①环境条件: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②结构性压力: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③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④诱发因素: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主张普遍性的社会情绪⑤行为动员: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⑥社会控制能力: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二、模仿理论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

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三、感染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

集群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转变为行动的倾向。

在集群中,个人的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个体会被一时的冲动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

四、紧急规范论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一旦产生,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

紧急规范理论往往会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做是“紧急规范”。

五、匿名理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甚至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

匿名使人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最终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其容易从事越轨行为。

六、控制转让理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

这种控制转让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

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效益。

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

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1、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状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2、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生、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3、流行: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