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对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意义
《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习指导》答案:第一章~第五章
《经济政治与社会学习指导》答案第一章第一节(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A5.B6.C7.A8.D9.A(二)多项选择题1.AC2.ABD3.BC4.BC5.ABCD6.ABC7.ABCD8.ABC9.ACD(三)辨析题1.不正确。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其中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对于商品之外的物品,尽管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并不存在“价值”。
“价值”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反映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存在劳动的交换,那么也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问题。
因此,“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和人类社会相生相伴,而“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不存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
2.不正确。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应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消费者应树立节约意识,从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做起,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3.不正确。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
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四)简答题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储藏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跨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其实质是货币其他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财政学
财政分配: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来的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专卖收入:指国家对某些厚利产品实行垄断经营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特权收入:国家对矿山、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铸币等经营权,进行出卖和发放许可证而收取许可费等而构成的财政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简称GDP。
它从最终产品角度反映各生产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总量指标。
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公共产品: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主要指公共部门向整个社会的成员提供的产品,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如国防。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的本质反映。
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的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公共劳务收费法: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劳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劳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行政管理支出: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财政学
【财政概论】A.财政:一、一般概念:1.产生与发展:财政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
2.概念: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二、含义: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部分社会产品:①主要参与剩余产品的分配。
②在分配中并不排斥对必要产品的分配,但具有补充性和调节性,如: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3.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力役和货币。
4.财政分配的目的: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三、社会共同需要:1.概念:社会共同需要与私人需要相对应,它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2.特征:①社会集中性: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是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需要;②非排他性: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③非竞争性:消费者的增加并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不需付出代价或只付少量费用,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
④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内容:①纯公共需要:a.政府保证执行其职能的需要:国防、外交、公安、司法、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基础科研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b.大型的公共设施及基础工业:邮电、通信、公路、煤气、电力、钢铁等,这些行业按市场法则允许私人进入,但一般私人难以承担,而这些公共设施及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又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成为其主要的投资主体。
②准公共需要:是介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私人需要之间的需要,如:高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
B.财政的职能:㈠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现有的社会资源的分配状况进行合理调配,最终促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对市场失灵部分由财政补充配置: 1.优越性:在企业内部与外部,通过价格、产量的均衡自发形成资源配置状态。
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
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当前还存有很多理解上的误区。
只有澄清这些理解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所以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
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理解,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
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对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
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
但市场失败的存有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有的。
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
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
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
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基本知识
税:让富人相对变穷;社保:让穷人相对变富
/zt/2010/fzl/index.htm
2020/3/16
④信息不对称
或信息不充分,交易双方获取信息的地位不平 等,掌握的信息不平衡。
国防、国家安全、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
2020/3/16
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 财政的首要职责。
②外部效应
一个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的影响, 即市场不能正常付费的收益和不能正常弥补的损失 。
外部正效应:效益外溢--内部效益外部化(教育 、美化环境、公益事业 ----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减 免税----强化正外部性);
私人产品
2020/3/16
准公共产品--教育
Ⅰ类
Ⅱ类
基础教育
中高等教育
Ⅲ类
职业教育
公共性程度
2020/3/16
私人性程度
准公共产品的进一步分类(二): 按特征
A.效益外溢的准公共产品 。
教育 公园
2020/3/16
B.拥挤性公共产品。
高速公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0/3/16
C.具有消费上竞争性的公共资源
2、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 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 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是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为主要 支出内容的财政模式)。
2020/3/16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自然经济
家计财政
计划经济
国家财政
市场经济
公共财政
外部负效应或“外部不经济”:成本外溢--内部成 本202外0/3/1部6 化(环境污染----征税、罚款、许可证);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物价稳定: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
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经济基础知识(初级)
考试大纲第一部二步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是否理解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否能够掌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人类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原因和所经历的主要阶段.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市场体系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五、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六、资源配直方式与经济体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是否掌握货币形成的过程、职能、特征及其流通规律,是否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试内容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商品的基本属性,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测查应考人员是否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否了解剩余价值分割的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流通的基本过程。
考试内容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总公式及其存在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政治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专题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经济生活1。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3.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1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答: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答: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所决定的;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能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4.简述公共定价;答: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答: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3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7.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9.试述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答: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完善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二完善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建设10.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答:一财政监督的内涵;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二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理财、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三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1财政监督主体;2财政监督范围;2.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答: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按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于是,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4.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答: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的效应;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5.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答: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最成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该理论将经济增长解释为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认为只要投资超过重置的原有机器或者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出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增长;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显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人们据此将这种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的变量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6.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答: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二是增加社会保障;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四是增加国防支出;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1.试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答: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另外,就其本质来说,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要依据;社会消费性支出既然是社会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显的外部效应;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4.简要分析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答: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当然这并不说明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已经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凡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皆为生产劳动;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普遍做法是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的范畴;由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支出规模越来越大;6.试述政府必须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答: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1.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和特点;答: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一般来说,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财政投资的特点是: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2.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答: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2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5.试述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答:一“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既含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而且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这是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二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我国的“三农”投入具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其次,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6.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答:一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二财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三农”投入力度7.试述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答:按日本财政学家井手文雄的解释,所谓财政投融资是“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8.试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特点;答:我国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府投融资的典型代表和主要承担者是“三大”银行;1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大的一家主要业务职能包括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承担国际金融组织转贷款业务等;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职能是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中的政策性贷款,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
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归纳)
(一)对国家1.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6.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8.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9.有利于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经济优势互补。
10. 有利于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1.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2.有利于发挥我国在国际(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3.有利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对社会1.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金融安全。
3.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4.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5.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对企业1.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3.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对个人(联系实际与材料)1.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
3.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有利于共享改革成果,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对国家(政府)1.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树立政府威信;2.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3.有利于发扬民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5.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6.有利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7.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提高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8.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9.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浅析财政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
0. I 0 80 2 3
-
・
中
王 金 维
●贵 州 省 习 水 昙 第 一 甲 学
“ 农 ” 的是 农 业 、 村 、 民 问题 。 业 丰 则 基 础 强 , 村 稳 则 社 会 安 , 三 指 农 农 农 农 农
民富则国家盛。 在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的过程 中 ,三农” “ 问题始终是党 和政府 高度重视的问题 , 我们党坚持把解决好 “ 三农” 问题 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为 此, 党和政府制定 了许多政策 , 采取了许多措施 。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加快 农业 和农 村发 展 , 进 农 民增 收 , 我 们 必 须 考 虑 的 问题 。0 7 1 2 日中 促 是 20 年 月 9 央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农业 的“ 号文件 ” 明确 了发展现 代农业是社 会主义新 一 , 农村 建设 的首要任 务。 好雨知时节 , “ 当春乃发 生” “ ,一号文件 ” 犹如春风春雨 , 进
享 受 到 了真 正 的实 惠 , 大地 缩 小 了 城 乡差 距 。 极 作 为 国家 财政 收 入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 国债 资金 的使 用 方 向和 结 构 , 重点 向改 善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经济结构调整 、 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倾斜 。 国债 资金在使用上 向农 村 倾 斜 , 于 改善 与农 业 和 农 村 发 展 相 关 的 基 础设 施 , 农 业 和 农 村 经 济 发 用 是 展, 促进农 民增收的长久之计。 前些年 , 国家实簏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 大力推进以水 利 为 重点 的农 业 基础 设 施 建设 , 树 种 草 、 土 保 持 为 重点 的生 态 环 境建 设 , 以植 水 坚 持 实 施农 业 综 合 开发 , 改善 中低 产 田 , 持商 品粮 基 础 和 优 质农 产 品基 础建 设 , 坚 以
第一章 财政概述
二、财政的本质 (一)财政的本质 1.价值分配论 “价值分配论” 认为财政是国家以价值形式进行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形成的分配关系。 国 家参与价值的分配,必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在各个阶级之间形成一系列的分配关系,而 这些分配关系———分配价值所发生的分配关系,就是财政的本质。 2.国家资金运动论 “ 国家资金运动论” 认为财政是国家资金运动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国家资金的筹集、分 配、使用、周转,都是国家资金的运动,都体现了国家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因此,社会主义财 政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资金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二)市场缺陷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周期波动。 即使是有 效率的市场经济也难以兼顾社会公平,而公平和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所存在的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 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 收入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的现实 运行中,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初次分配常常是极不公平的。 2.宏观经济总量失衡问题 宏观经济总量失衡指的是市场经济在自发运行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失业、通货膨胀和经 济危机等现象。 在自由放任的经济中,由于存在自发性必然带来的盲目性,经济运行容易出现波 动和失衡,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调和经济运行效率降低。 3.经济周期性波动 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平衡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总量,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高失业 率、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第二讲财政支出法13>.财政支出理论2.财政支出管理制度3.财政投资法律制度1.财政支出理论1.1财政支出分类与结构1.2财政支出规模与形式1.3财政支出原则1.4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是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的再分配。
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它反映了国家的政策,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G:\FTL课件2010\混合经济与政府的作用.doc财政支出是实现国家职能的主要途径--具体提供物质保证的过程。
财政支出的本质是国家同财政资金使用者的分配关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部门、财政供养人员、社保对象等。
财政支出分类财政支出分类是对支出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具体用途分类法功能性质分类法经济性质分类法再生产过程分类法资产经营分类法使用部门分类法具体用途分类法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简易建筑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支援农业支出国防支出文教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债务支出价格补贴支出预备费该分类法是其他分类方法的基础,预算支出科目的设计根据功能性质分类法服务于国家经济职能的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服务于国家社会职能的支出文教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文教卫生支出服务于政府行政职能的支出包括行政经费支出和行政性投资支出国防安全支出服务于政府国防职能的支出包括国防建设费用和民兵建设支出财政支出结构变动过程(功能性质分类)12.07.618.627.634.220018.59.314.625.741.919958.89.413.424.044.419905.49.68.520.456.119853.115.04.713.164.11978其他支出(%)国防支出(%)行政支出(%)社会支出(%)经济支出(%)年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轨迹(功能性质分类)经济支出社会支出行政支出国防支出经济性质分类法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直接购买商品、劳务的支出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转移,不取得商品和劳务。
政治大题答题术语
经济生活一、政府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5.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二、政府应该如何做:1.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三、企业应该如何做: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搞好售后服务。
2.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商品。
3.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4.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5.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7.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8.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9.企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10.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1.坚持科学发展观。
四、国际经济关系★为什么1.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自由流动,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有利于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主要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行使,其重点不是对社会资源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而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
财政经济发展职能的意义,不仅仅是要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经济稳定和发展是相互统一的,经济发展要建立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经济稳定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主要有:(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
如,财政对市场不愿进入的领域进行投入,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行使,并不等于财政直接操纵经济运行,而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和税收、政府债务收入的规模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利用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自动稳定器”是指那些能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自动发生作用(即不需政府主动采取行动),而缩小社会总供需差距,缓解经济波动的财政制度的总称。
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福利制度和救济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都具有自动稳定的显著功能。
经济意义
(一)经济意义(根据不同主体定要点)◆◆1、对国家●描述国内经济意义:(1)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2)有利于扩大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4)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5)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6)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7)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8)有利于促进经济(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9)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10)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1)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3)落实科学发展观。
国内区域合作交流意义除上面外还要补充:(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国内“三农”方面意义除上面外还要补充:(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1)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2)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展(3)吸引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4)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5)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等的建立◆◆2、对社会:(1)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学-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
税收的替代效应: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拉弗曲线”: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府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
8、汲水政策与补偿政策的区别
①汲水政策只借助与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市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பைடு நூலகம்以应用于控制经济过渡繁荣;
②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主要是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
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高三政治常见主观题解析Ⅰ意义类题型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典型设问有“有何经济政治意义”“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
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政治意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一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
▲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
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
▲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
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
▲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
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科学发展观。
☆、政治意义方面的答题思路:政治方面的规律不如经济方面的明显,我们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性质和职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等。
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
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公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
☆、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答这类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扣住事件本身的要害,一般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去认识,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应当吸取的反面教训(两点论),第三,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说明,事件的推进其实践意义和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当然,还可以从价值观去回答,点出他的价值观方面的重大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组织财政的出发点。
财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的优先方向,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财政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经济发展是实现生产目的的物质基础。
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我国的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支出是经济建设支出,用于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的投入,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
例如:2012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到4303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有利的促进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
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财政通过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例如过去10年来,各级财政仅对城镇职工5项社会保险的投入累计就达到14542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国家通过财政为人民提供公共物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家通过财政投资于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等公共领域,为人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其他备选分论点;
财政政策对物价的调控,稳定物价,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消费的变化受物价的影响。
国家通过加大支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做好必需的商品的进口,稳定必需品的供应,促进市场供求的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同时给与低收入家庭的物价补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例如: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400多万套,基本建成2100多万套;累计支持农村危房改造及游牧民定居工程1100多万户,较好的稳定了房价,改善了人民生活。
财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加强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就业介绍,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等,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从2006年起,上海市政府连续五年,每年向天使基金会投入1亿元科技教育专项拨款,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