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文学成就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司马迁《史记》传记文学成就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司马迁所著《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的成就。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史书。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卓越的笔墨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他高超的传记文学成就。
首先,《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表现出色。
司马迁不仅注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关注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他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例如,他描写孔子时,既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博学,也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困惑和迷茫。
这种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深刻。
其次,《史记》在叙事结构方面独具匠心。
司马迁在书中采用了纵横交错的叙事方式,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他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交织出中国历史上一幅壮阔的画卷。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历史巨著。
最后,《史记》在语言运用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司马迁的文字清新自然,简洁明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史记》的文字更加优美和生动。
例如,他用“身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来形容人们的麻木和迟钝,
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表达公民的责任和担当,这些语言的运用,都使得《史记》的文字更加深刻和生动。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史记》是魏晋时代着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历史类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史书之一,使中国历史文学艺术飞跃史各方面都有极大成就,其艺术成就在传统文学史有重要的影响。
一、史学视角1、活泼的视角,以构建广阔的历史知识体系。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开创了史学技术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以记录历史的方式,形成一种活泼的视角,努力记载下多彩的历史文化,构建广阔的历史知识体系,而且更能体现出过去世界的兴衰,展示出时代的变迁。
2、确认历史文学研究的三大受性格。
《史记》对历史文学研究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文章结构清晰,分类恰当,且言辞简练,体现了准确性、系统性、权威性这三大文学研究受性格。
二、编纂成就1、实现了“史学十分章”的理论。
《史记》的编纂成就是史学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其中首次实现了“史学十分章”的理论,把历史文献记载分为十部分:太史公书、公羊传、谷梁传、子路传、春秋穀梁传、周书、书策、禹贡、尚书以及世家,它使历史的叙事和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2、介绍了关于历史的内容,井然有序。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但介绍了许多关于历史的内容,而且以独特的技巧使其井然有序,通过把许多历史内容在故事情节中表达出来,使历史被表现出来,引人入胜,是介绍历史的有效工具。
三、抒情成就1、融合到历史的表达中去。
《史记》传播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思想,谈及历史的同时融入了抒情的文字,淡淡的抒情为记叙活灵活现,更增添历史对人们叙事情节的催人泪下。
2、强调历史情怀与历史认同感。
除了运用抒情的描写式表现历史之外,《史记》更加强调历史情怀与历史认同感,以节日之间的搭配、地域之间的联著、皇帝之间的称谓以及时代上的年令因素等等多种多样的历史元素,使人们更加能够连系到历史的精髓。
总体来说,司马迁的《史记》改写了历史叙述的方式,从而催生出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新一轮革新,其史学、编纂以及抒情艺术成就显而易见,对当时的历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被视为古典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史记_的史学价值,文学特点[1]
《史记》的艺术成就《史记》不仅是“史家之绝唱”,也是“无韵之《离骚》”,具有高度的文学成就。
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
《史记》写人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等,各行各业都有,比先秦史书更加广泛。
《史记》写及人物四千有余,个性突出与完整者不下百人。
《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首先得力于对历史人物特征的准确捕捉和精心选材。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大都有鲜明的特征,如李斯自私、刘邦隆准、项羽重瞳、李广善射、扁鹊擅医、邓通爱钱、信陵君好客、石奋恭谨、韩信能忍、王温舒残酷等等,他还常常抓住一个人物的几个特征,甚至不避人物特征的缺陷,如周昌口吃、张良瘦弱等。
在诸多人物特征中,他最注重的是性格特征,其他方面的特征及传记选材大都是围绕性格特征精心进行的。
为此,他在选取人物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事刻划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不排斥小事。
此外,为表现人物性格,他在选材、安排上还十分注意互见法的运用,即把某一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他本人的传记里,而写入他人的传记中。
如“鸿门宴”一事,在《项羽本纪》中详写,在《高祖本纪》中略写。
其次,《史记》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和虚实相生手法刻划人物。
前者如“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描写,东廷辩论(《魏其武安侯列传》)的描写,都是通过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后者如《鸿门宴》,作者只实写了项羽、刘邦一席,而对其他人物包括诸侯王及主要将领,并没有形诸笔端,但通过被写实人物的语言行动,读者明显可以感到他们的存在。
此外,《史记》还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如《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迎侯生的经过,便突出地将三者综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性格。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
《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的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1.《史记》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它比以前的《左传》《战国策》诸书更注重于人物描写,写出一系列人物传记。
以历史和现实的人物活动为中心,展开历史的纵横面,因而《史记》既是记载重大事件的宏观的历史,也是表现人物的生平际遇,思想品质,性格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微观的历史。
个别人物的精神世界,实践行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他们一旦被载入史册,他们便成为既包含共性,又富于个性的“单个的”艺术形象。
《史记》之同时具备史学与文学的意义,根本原因便在于此。
2.《史记》于个别人物的纪传而外,又首创合传与类传。
这类纪传集中展现了某一阶段,某一阶层,某一行业,或思想性格,行为方式,身世际遇相似的人物群像,更表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共性,已有相当自觉地认识。
此外,为弥补纪传体不能以事为纲,统辑人物的不足,司马迁又成功地运用了“互见法”,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
如“鸿门宴”一事,以《项羽本纪》记载最为完整详尽,在高祖,张良,樊哙诸纪传中又予以提及。
互相法的运用,既使《史记》的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上述因素,使《史记》避免流为见事不见人的概念化的史书,而成为由个性丰满的人物群像与生动活泼的历史事件融汇而成的史学而兼文学的名著。
《史记》的这一成就,素为中外学者所称道。
3.《史记》又善于构造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人物传记更为生动。
此以《项羽本纪》中鸿门之宴最为典型。
4.《史记》对后世的主要影响在于文章。
司马迁既是史学大师,又是驾驭语言的大师;《史记》的语言艺术也有突出的成就。
对于《史记》的文章,后世学者多所称道。
苏辙说“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上枢密韩太尉书》);朱熹说“司马迁文雄健”“有战国文气象”(《朱子语类》);桐城古文大家刘大櫆则以奇,高,大,远,疏,变,雄,逸,“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等语概括之。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的叙事艺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幺,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如果说本纪是车毂,那幺,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羣星。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着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
但情况又不尽然,西汉惠帝虽然当了几年天子,实际上有职无权,没起什么作用,所以本纪中没有他的地位。
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
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
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史记的艺术成就
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点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
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 七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重要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是记叙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
“列传”是一般人物传记。
在这五类中,除“列传”中有许多篇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外,还有一些“本纪”和“世家〃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史记》写了三千年的历史,详细记载的却是从战国时代起,特别是汉初的时代。
它所写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在《平准书》里,叙述了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形。
在《货殖列传》里,描写了当时各地生产和交易的现象。
在《礼书》、《乐书》等篇里,叙述了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
在《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等篇里,叙述了邻近各国和民族的历史.总之,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描绘。
这些作品有的是很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散文,能引人入胜。
但是,《史记》的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于这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一些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
《史记》里面的人物传记包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它写了许多帝王将相,也写了刺客、游侠、和占卜的人它还写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失败的历史人物,等等。
《史记》写这些人物,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而是在几乎每个人物身上表现了作者的爱憎。
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爱憎态度又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的。
在《史记》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几个物点:首先,司马迁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出发,对于封建帝王就持有和当时封建统治者不同的态度。
当时封建统治者大讲阴阳五行之学,对刘氏的获得统治权一事,加以神秘化。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戏剧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史记》的成就
《史记》的成就一、《史记》的史学成就1、为纪传体的创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包含的五体,虽然各自都有所本,但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3,但司马迁能综合各体,将先秦时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相互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情况,这是以前的史书所不曾有的。
2、《史记》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史记》中的史料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即:(a)父亲的遗稿,(b)国家藏书、档案,(c)游历察访所得的资料。
应该说,在《史记》一书中,每一个时期的重要问题、人物、事件、年代都有集中地反映。
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少数民族、科技、外交以及各色重要人物材料莫不涉及,并且在记述时,有意识地略古详今。
3、《史记》具有进步的历史观。
(1)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重视探讨人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以人为中心的记史方法。
(2)古今关系上:略古详今,注重近现代史研究,记事越古约略,越近越祥。
(3)重视经济问题的研究。
(4)敢于揭露残暴,歌颂人民起义。
4、《史记》奠定了通史的规模即时间上、地域上、内容上的汇通。
5、“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史记》开创了及专题的恢弘气象,奠定了中国史学的独立基础,规范了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创立了中国封建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在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一书除了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外,它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是传记文学的典范。
它文笔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议论也十分精彩。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上古传说时期到秦朝的历史。
它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力强:《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历史,文辞简练,语言优美,表达力强。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以一段精彩的开篇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又在开篇中点明中心思想,使读者能够直接抓住核心。
例如,《史记》开篇的“太史公曰”、“考之前世”,以及“列传第一,本纪第三,三十篇”等经典语句,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文章体例独特:《史记》的文章大致分为本纪和列传两大部分,其中本纪主要是按照年代编排的记载国家的历史,列传则是按照人物进行编排的,深入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成就。
这种独特的体例使得《史记》既有纪实性,又有个性化的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描写方法新颖:《史记》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写作范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议论纷纷”和“劝谏君王”的描写方式。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常常在关键时刻发表演说,用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警示读者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这种议论和劝谏的描写方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4.重视人物形象:《史记》中塑造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将历史人物视为成就历史的中心力量。
《史记》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品德、能力和智慧,使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共鸣和敬佩。
这种突出历史人物的描写方式,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历史观的影响:《史记》提出了“史以继世”的观点,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使得历史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同时,《史记》也影响了后世的历史观念,让人们认识到历史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事件和现象。
2.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史记》以其优美的文辞和丰富的人物描写方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及文学价值和影响
史记的艺术成就及文学价值和影响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史学著作,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中国古
代文学艺术的精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一、史记的艺术成就
1、叙事手法精湛
史记的叙事手法是其艺术成就之一,它以极具说服力的客观叙述,结合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把历史故事表达得栩栩如生,深入浅出,极具可读性。
比如,《苏秦》中叙述苏秦封禅的
故事,作者以“求不得”为象征,结合丰富的典故,表达出苏秦的绝望心情,让读者如见
其人,令人赞叹。
2、文笔优美
史记的文笔优美,其叙事语言洗练,简洁明快,把历史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实属文学之
大成。
比如,《苏秦》中叙述苏秦封禅的故事,作者运用精炼的文字,把苏秦的绝望心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二、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1、文学价值
史记的文学价值很高,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其叙事手法和文笔优美,极具可读性,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巅峰之作。
2、影响
史记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文学家和作家提
供了宝贵的素材,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综上所述,史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
要财富,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个里程碑作品,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经典。
《史记》以大着笔法,展示古代中国伟大历史,对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史记》的创作,便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的伟大艺术成就。
他把复杂的历史内容,以清
晰的表达和严谨的逻辑性编排出来,充满激情,通俗易懂,实为古代历史著作中的精品。
首先,司马迁独创了“年表式编年史”。
虽然继续了秦汉时代编年史的传统,但司马
迁增加了新的要求,将其内容增强为“内容以列史为主,编曾帝曰、谥号曰,概断时务”,使编年史的内容完整构筑起来,并能形成历史沿革的完整的叙述系统。
此外,司马迁特别注重艺术性。
文字的使用,是他的杰出成就之一。
他说话直接简洁,又富于成语,有声调、有韵律,行文流畅,使《史记》独具韵味,足见作者在文字使用上
了得。
同时,他将实用性、艺术性和历史性完美结合起来,表现出其出色的艺术成就。
司马迁作为古代的编年史学家,将历史经历进行叙述而又提出客观的判断,表明他的
研究范围不只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还包括理论哲学、道德观念等,从不同方面去解释历史
事件,总结出各方力量的关系,反映了他作为文学家的高尚品德和异人一般的智慧。
《史记》的文学成就简答题
《史记》的文学成就简答题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成就。
以下是其文学成就的简答:
1. 体例创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事本末和传记形式相结合,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还深入叙述了历史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
这种体例的创新,为后来的史书写作奠定了基础。
2. 文笔雄浑:《史记》的文字雄浑有力,表达精准,语言简练明晰。
作者司马迁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和排比等,使文章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
3. 描述生动:《史记》中的人物描写生动鲜活,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
同时,作者也注重描写背景环境和时代风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4. 客观公正:《史记》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尽力还原历史真相。
作者不回避历史中的黑暗面,也对英雄人物的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展现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
5. 影响深远:《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对后来的历史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在文学创作方面开拓了新的路径,例如后来的“志怪小说”即以《史记》为基础发展而来。
总的来说,《史记》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对后世的历史记录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成就
史记的成就一、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巅峰之作。
编写于公元前94年至前91年间,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以全面、详实、深入的方式,记录了从上古到西汉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史记的成就进行探究。
二、文学成就1. 语言运用史记以较为简练明快的文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领悟。
同时,司马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使史记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史记中也注重了人物的塑造,通过丰富的描写和对话,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2. 体例结构史记主要分为纪、传两部分,共分为十二篇。
其中纪部主要记载历史事件,而传部则主要介绍历史人物。
这种纪传体的体例结构,使得史记既以事件为线索,还以人物为重点,从多个层面全面而深入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3. 史学方法史记是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借鉴了古代文献和史家的观点,同时注重了对史料的辨别和考证。
他通过详实的史料搜集和整理,确保史记的历史真实性和可信度。
史记的编写方法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框架。
三、历史成就1. 塑造历史观念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史记中记载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历史事实与人物形象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叙述方式。
通过史记的广泛传播和教育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逐渐深化,形成了对中国历史的独特理解,同时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2. 保留文化记忆史记记录了中国古代从上古到西汉前的历史,使得许多历史事件、文化和传统得以留存。
史记中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历代君王的事迹以及文化传统等,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3. 建立史学范例由于史记在内容、体例结构和编写方法上的优秀表现,史记成为后世其他史书的范例。
史记的编撰方式和史学思想对后世的史书编写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汉时期的文学成就
在事业单位的考试当中,古代文学的题目是经常出现的,尽管大部分的题目不算太难,但也有一些题目往往容易弄错,主要是由于对古代文学成就知识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剖析一下两汉时期的文学成就。
一、《史记》说到汉朝时期的文学,不得不提《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坎坷,受了腐刑后依然能够不忘初心,坚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而写下这旷世之作,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史记》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惟一的一部通史。
《史记》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史学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就,所以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题目】单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惟一的一部通史,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史学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后来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 )A.《汉书》B.《周髀算经》C.《史记》D.《后汉书》【答案】C 解析:《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惟一的一部通史。
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史学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就,所以后来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故本题选C。
二、《汉书》东汉时期的班固看到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的事情停止在了汉武帝太初年间,同时也为了能够继承父亲班彪的意志,终于完成了继《史记》后的又一部大作。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记》第一次确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写作方式。
《史记》的人物传记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又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如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便前后相连。
《史记》构撰人物列传用了专传、合传、类传三种形式。
专传是一篇一个传主;合传是两人以上的合一篇传记,如《屈原贾生列传》;类传则是同类之人,合为一篇,如《游侠列传》《佞幸列传》等。
第二,司马迁善于运用多种叙事方式,处理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其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司马迁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史记》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场面描写很精彩,如荆轲刺秦王场面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写鸿门宴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写灌夫骂座和东廷辩论则或冷或热,对比鲜明。
第三,《史记》在人物形象刻画上,善于选择与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环境,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焦点,突出表现传主的主导性格。
如《项羽本纪》中,着重描写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桩事件典型而深刻地展示了项羽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三部曲,揭示了项羽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既匹夫之忍又妇人之仁的性格特征。
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宏伟壮阔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展现了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和人物的命运,有着深邃的意蕴。
·
·
1。
简要回答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史书,由司马迁所著,是一部记载了中国历史的巨著。
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内容的丰富和详细,还在于其独特的史书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的维度探讨《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史记》以史实为依托,追求真实性。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选择了严峻的史料考察,不仅广泛搜集各种史书、史料,并进行详细的比对和校勘,以确保叙述的准确性。
在书中,他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复原,还采用了大量的案例、论证以及典故等手法,以增加历史叙述的可信度。
1.1 全面而准确的史料收集司马迁广泛搜集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史书,比如《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并通过归纳、整理和对比,得出了绣像式的历史记载,以便更加准确地反映历史真相。
1.2 精细入微的历史考证在书中,司马迁通过对史料的详细比对和校勘,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他注重对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等方面的描述,并给出了详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脉络,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1.3 论证与案例以增加可信度为了增加历史叙述的可信度,司马迁在书中灵活运用了案例和论证的手法。
他通过列举多个并行的历史事例,通过对比和对照,论证出一定的历史规律,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史书中的事件。
二、独特的史书写作风格《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风格而闻名于世。
司马迁以史为纲,编织出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故事,形成了他独特的史书写作风格。
2.1 史为纲,兼及文学《史记》以历史为核心,但不拘泥于单一的历史叙述,同时还兼及文学、哲学、传记等多种文体,使得整部书既有历史的严肃性,又具备文学的艺术性。
这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2.2 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司马迁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事件中人物性格、行事风格、生活经历等方面的描写,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他巧妙地将历史事件演绎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引人入胜,使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理解。
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文学成就
从《项羽本纪》看《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其作者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言”,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此外人物传记是《史记》一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的高超技巧,使《史记》生动的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下面以《项羽本纪》为例来展示《史记》的文学成就一.结构框架本纪一般是历史或传说中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但情况却不尽然。
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虽然没有天子的称号,但也被列入本纪之中,体现司马迁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尊重。
二.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描写《史记》的场面描写非常精彩,写鸿门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其中采用的白描,铺陈,渲染传达出宏大场面的实况。
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这三件事,反映了项羽创造辉煌、抉择失误、走向末路的人生三部曲,展示了秦亡汉兴的历史脉络。
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写人,既能使人物形象突出,又能与历史完美结合。
三.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判断力。
他批评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攻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四.叙事详略得当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传记中表现他的主要个性,其他个性则放在他人传记中。
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攻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
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
《高视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指责项羽十大罪状: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王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了解《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了解《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内容、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地位。
以下是《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几个方面:1.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采用纪传体写作的通史著作。
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将历史人物的传记与时代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史学体例。
这种文体模式在后来的中国史书创作中有深远的影响。
2.精细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司马迁在《史记》中凭借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史料搜集整理能力,精心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严密的考证方法呈现给读者。
这使《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表达:《史记》在艺术风格和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司马迁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辩证思辨、批评评价的手法给了作品强烈的文学性。
其辞章华丽、句式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感。
这种艺术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开辟了新的境界。
4.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史记》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史书创作,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将历史与道义、文化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追求真理的责任。
《史记》的思想、价值观和历史观念也对后来的社会思潮、历史观和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纪传体史书创作模式、精心的史料搜集和整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表达,以及深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使《史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思想文化传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经典的典范和学术的瑰宝。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的文学成
就?
1.《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
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2.《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3.鲁迅曾因此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再加上作品中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场面和气势充沛的语言,《史记》便带有一种狂飙雷电般的力量,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史记》为后代的传记文学树立了光辉典范,成了后代散文家学习写作的圭臬。
它直接影响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成为后代戏曲、小说取材的
《史记》的文学成就1
渊薮。
其中体现出的进步理想使历代文人受到了熏陶。
2
《史记》的文学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
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所以,所谓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本来是无法一分为二的。
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先从总体上分析《史记》叙事的方式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分析它如何塑造人物。
在《史记》以前,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颇为庞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为《史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兴趣,还在于首尾完整地记述历史事件,并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政治和伦理评判,其叙事态度主要是史学性的。
司马迁则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强烈的要努力再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具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
所以他的叙事态度,有很明显的文学性。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
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
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胜枚举。
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
虽然先秦历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记》相比,不但数量少得多,而且除了《战国策》中少数几个故事,也显得简陋得多。
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有《史记》那样的情况①,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
①这里也有史学和文学逐渐分离的必然因素。
《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
司马迁似乎很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他的故事,由书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动以表现自己,使读者几乎忘记了叙述者的存在。
如《李将军列传》中的一个场景:(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广骑曰:“故李将军。
”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
这像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
另外,像著名的“鸿门宴”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
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这段故事不需要花多少力气,就可以改写成真正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演出。
这一类戏剧性的故事,具有很多优点:一则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二则避免了冗长松缓的叙述,具有紧张性,由此产生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三则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最容易展示人物的性格。
《史记》以“实录”著称,这是指司马迁具有严肃的史学态度,不虚饰、不隐讳。
但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
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于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也必然在细节方面进行虚构。
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
另外,《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
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司马迁运用此法、不仅是为了避免重复。
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传主的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历。
这是人物互见法的意义。
中涉及同一件事,为了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司马迁就在不同的传记中从不同的角度因为《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往往需要在许多人的传记叙述同一件事,这样就既突出了每个人在这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致给人以重复之感。
这是事件互见法的意义。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
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
另外,像《晏子春秋》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
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
《史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
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
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
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
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区别的,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
张良、陈平同为刘邦手下的智谋之士,一则洁身自好,一则不修细节;武帝任用的酷吏,有贪污的也有清廉的……。
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又给予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
对各种历史人物,司马迁亦有偏爱。
那就是“好奇”,就是喜爱非凡的、具有旺盛生命力与出众才华的人物。
那些奋起草莽而王天下的起义者,那些看上去怯懦无能而胸怀大志的英雄,那些不居权位而声震人主的侠士,那些胆识过人、无往不胜的将帅,那些血溅五步的刺客,那些运筹帷幄、智谋百出的文弱书生,乃至富可敌国的寡妇,敢于同情人私奔的漂亮女子……,这些非凡的人物,构成《史记》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因此《史记》洋溢着浪漫的情调,充满传奇色彩。
尤其将秦汉历史剧变之际人物的传记合起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读,真是像一部英雄史诗。
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
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横。
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
如刘邦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李广免职时受到霸陵尉的轻蔑,复职后他就借故杀了霸陵尉;韩安国得罪下狱,小小狱卒对他作威作福,他东山再起后,特地把狱卒召来,旧事重提……。
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司马迁非常清楚地知道:迎合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福;反之,则容易遭遇不幸。
他常常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他的这种看法。
如《苏秦列传》写才能杰出的苏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的弟弟苏代、苏厉却得享天年;《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写主父偃锋芒毕露而遭到灭族,公孙弘深衷厚貌却安享富贵尊荣……。
但司马迁绝不赞美平庸、苟且、委琐的人生。
《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
《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
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的理想抱石沉江……。
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
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
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
对于《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人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如日本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所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史记会注考证》引《拙堂文话》)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李广“为人长,猿臂”,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
而且司马迁很少单纯地描写人物外貌,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