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古诗文的朗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起伏,传达出诗文的情感和意境。
而如何准确地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标准,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建议。
## 1. 语句的划分在朗读古诗文时,首先需要明确句子之间的分界。
通常情况下,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单元,因此在朗读时应该适当停顿,以示句子之间的衔接。
可以通过语气的变化或停顿的长短来实现这种分界,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
## 2. 语调的把握古诗文的语调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调和音律。
在朗读时,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字的音调,以使整体节奏更加流畅和准确。
可以通过加重或轻声、高调或低调来突出语句的重点或情感,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3. 篇章的连接古诗文通常是由多个篇章组成的,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在朗读时,需要将各个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线索进行连接,以使整体朗读更加连贯和完整。
可以通过语速的控制和语调的变化来实现篇章之间的过渡,使听众更容易跟随叙事的线索。
## 4. 韵律的呈现古诗文的韵律是指诗歌或文章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在朗读时,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韵律搭配和节奏变化,以使整体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音节的延长省略来呈现句子的韵律,从而提高听众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结语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朗读者具备良好的语感和表现力。
通过对语句的划分、语调的把握、篇章的连接和韵律的呈现,可以使古诗文的朗读更加生动和有趣。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给朗读古诗文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xx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
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
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
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
(《xx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xx(《记xx夜游》)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
(《xx刿论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故/君子有不战。
(《xx刿论战》)(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
(《出师表》)今/齐地/方千里。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
重视基础训练
强化实践练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基础语法和词汇的学 习,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结构和意义,从 而更好地掌握朗读节奏。
鼓励学生多进行古诗文朗读实践,通过反 复练习,培养语感和节奏感。
引导审美体验
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诗文 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 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 配乐朗读、情境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教学效果。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重要性
正确的朗读节奏能够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内涵,增强听者的 感受力。
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古诗文的情感和意境,使听者更容易 沉浸其中。
正确的朗读节奏还能够使听者更好地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和美感,提高听 者的审美能力。
02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 法
根据音节划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词的朗读节奏
01
词的节奏较为灵活多变,可以根据词牌和内容进行划
分。
02
一般来说,词的节奏以“二二一二”或“二一二一”
的形式为主,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03
词的节奏要注意情感的表达,读出深沉、婉约或豪放
的感觉,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曲的朗读节奏
曲的节奏较为自由,可以根据曲牌和内 容进行划分。
借鉴传统吟诵方法
传统的吟诵方法能够更好地表现 古诗文的韵味和情感。可以借鉴 传统吟诵的技巧,如拖腔、颤音 等,来增强朗读的表现力。
05 古诗文朗读节奏的案例分 析
《静夜思பைடு நூலகம்的朗读节奏分析
《春晓》的朗读节奏分析
•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全诗如下:“春眠 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 首诗的朗读节奏主要依据诗句的含义和语调来划分。例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得 诗句的语调和含义更加清晰,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古诗的韵律 和情感。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文言断句)一、考点说明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1)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听(2)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一、按句首独立性质的语词划分。
①发语词独立原则。
句首的有发语词,如“盖"、“夫”、“然”、“岂”、“宜”、“其”、“至”、“则”、“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 何尝”等发语词朗读时,应作短暂停顿,其后要划开。
如:若夫 / 霪雨霏霏.至若 / 春和景明.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其 / 如土石何.至于 / 负者歌于途。
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②句首的连词独立原则。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虽”、“而"、“然”、、“且"、“因"、“惟”、“然则”、“如若”、“果如"等,其后一般要划开。
如: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虽 / 鸡狗不得宁焉。
而 / 山不加增。
而 / 不知 / 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其他连词,如:且 / 欲于常马等/ 不可得。
然则 / 何时/ 而乐耶?③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如“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故 / 自号曰醉翁也。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遂 / 率 / 子孙荷担者三夫。
乃 / 重修岳阳楼。
④若句首出现过渡性的词语.如“或"、“而或”等,其后也要停顿。
如:而或 / 长烟一空。
⑤句首出现表时间、方位的词语,如,“中”、“方"、“先” “既而"、“已而”、“倏尔”、“俄而”等词语,一般其后要停顿。
如:已而 / 夕阳在山。
曩 / 与吾祖居者。
二、“古二今一",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可 / 以一战。
今齐地/方千里。
三、按句中标志词语断句。
①“也”、“乎"、“之”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望之 / 蔚然而深秀者。
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
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对于古文的节奏划分,也是学习古文必须掌握的关键技能。
在古代,人们在朗读或诵读古文时,会根据古文的韵律、语调、停顿等特点将文章划分为若干个小节,这种划分被称为“古文节奏划分”。
五个方法是划分古文节奏的一些基础方法,下面就具体介绍。
一、顿号分节法顿号是一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顿然而止的符号,在古文中常常用来表示长句的分割点。
因此,顿号分节法就是根据古文中的顿号来划分古文的各个节奏点。
当然,句子层次不同,顿号的使用也不同,我们需要根据古文的内涵、情感和语气来进行综合考虑。
二、韵律分节法古文中的韵律特点是很明显的,由于每个字的音调不同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这种韵律也是音、韵等应有之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韵律分节法就是根据古文中的韵律节奏来划分古文的各个节点。
划分的依据是诗句和文句中的韵律重心,对于长句来说,是多段小句的独立组合体。
三、意义分节法意义分节法是根据古文中的意义、逻辑关系,将文章分段,然后再根据各段所体现的核心意思和情感表达,将段落进一步分割。
往往在古文中含有对比、转折、衔接等特殊的修辞手法时,可以使用这一方法来划分古文的节点。
四、句式分节法古文的句式丰富多样,有些句式比较固定,例如“主语+谓语”、“时间+地点”等等,这些句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可以根据句式的特点来划分古文的节点。
在划分时,需要根据句子的重心和语气来进行判断,划分的节点要符合句子的意思,同时也要符合整篇古文的语境。
五、文体分节法古文的文体不同,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划分古文节奏时,要考虑到其文体特点。
比如,在古诗词中节律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一句话结束的位置,而在古文中需要注意某个词的重音位置,判断是否要划分成一个新的节点。
以上是古文节奏划分的五个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优点和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古文的整体结构和语言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 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 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完整版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3予/ 尝求/ 仁人之心岳阳楼记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捕蛇者说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10而/ 山不加增愚公移山11然则/ 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1、主谓之间要停顿;2、谓宾之间要停顿;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③④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①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第一篇: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
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
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
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故/君子有不战。
(《曹刿论战》)(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详解)一、关于古诗(包括词、曲)节奏的划分1.古诗的声律(节拍)节奏《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
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体现出整齐匀称、琅琅上口的韵律美。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单音节呢?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
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二二一和二二二一因此就分别成为五言与七言诗基本的,也是经典的声律节奏。
汉以后的诗人写诗,一般都遵循这样一种经典的声律节奏来造句,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古诗的意义结构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
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
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从而使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成为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
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
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
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
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方法_有哪些节奏或停顿的原则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朗诵古诗文诗歌呢?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朗诵古代诗歌和诗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文诗歌的朗诵技巧一.读出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三千多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他与现代学生的隔膜,学生学古诗文就像与陌生人交朋友,只有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古诗文往往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就一定会读出它的韵味。
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
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
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如上《咏柳》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月春风似剪刀”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
二.读出情味。
情是作家跳动的心,情是文章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学生若能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山水音,读出田园乐,童真趣,也就读出了古诗文的“经”,读出令人心动的动情点。
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擦出耀眼的火花。
三.读出意味。
文言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
其和谐的音韵,或铿锵,或缠婉,或迭沓,或明快,或含蓄,只有朗读,反复咏唱,才能体味得到,只有读到了位,才能把眼前的方块文字,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答题技巧【知识梳理】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句首语气词或连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 .“者”“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肉食者∕鄙5.“而”做转折..连词,“则"在句中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而”“则”在句首则划分其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6.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7.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1)恐/前后受其敌。
(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8.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9.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
(2)今/南方已定。
10.修饰语过长,与中心语之间需停顿仲尼/之文闾里间/见之【课内练习】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1)其一犬坐于前.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余得遍观群书(5)然则何时而乐也(6)今齐地方千里(7)盖竹柏影也(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下车引之(11)生亦我所欲 (12)而乡邻之生日蹙(13)其一犬坐于前(1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5)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16)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17)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8)是吾剑之所从坠【课外练习】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2、逸而知人之劳3、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4、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5、时邕才学显著6、惜学术不足尔7、此张公谓我矣 8、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9、闻者皆惮之 10、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11、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12、恐劝令留金也13又尝教书于宦官家 14、闻其侄以他事南来15、此其过人也远矣 16、寄一箱于畏斋17、会诏百官言事 18、则清泠之状与目谋19、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20、而不能见吾之面21、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 22、因取旧案反覆观之23、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24、此非公叔之悖也25、掇幽芳而荫乔木 26、结庵守之27、尝于太学见晖 28、欲以妻子托朱生29、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30、拥被覆双足31、解衣以胸温儿背 32、此皆朕所目见33、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34、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35、时军国多事 36、曹操之子冲早慧37、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38、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9、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1、由是先主遂诣亮 42、时先主屯新野43、欲信大义于天下 44、公输盘之攻械尽45、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46、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47、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48、是无益于楚国者也49、其人不能知而妄对 50、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51、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52、常著文章自娱53、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 54、荆之地方五千里【断句】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1) 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文言文朗读停顿方法指导
文止文朗读停顿要领指挥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按句尾独力本量的语词汇区分.①收语词汇独力准则.句尾的有收语词汇,如“盖”、“妇”、“然”、“岂”、“宜”、“其”、“至”、“则”、“且妇”、“若妇”、“至若”、“岂若”、“得无”、“至于”、“诚宜”、“ 何尝”等收语词汇朗读时,应做短促停顿,其后要划启.如:若妇 / 霪雨霏霏.至若 / 秋战景明.览物之情,得无 /同乎?其 / 如土石何.至于 / 背者歌于途.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②句尾的连词汇独力准则.若句尾出现表假设、转合等的连词汇,如“若”、“虽”、“而”、“然”、、“且”、“果”、“惟”、“然则”、“如若”、“果如”等,其后普遍要划启.如:虽 / 乘奔御风 / 没有以徐也.虽 / 鸡狗没有得宁焉. 而 / 山没有加删.而 / 没有知 / 太守之乐其乐也.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其余连词汇,如:且 / 欲于常马等/ 没有成得. 然则 / 何时/ 而乐耶?③若句尾出现表归纳性的词汇语.如“故”、“是故”、“则”、“是以(以是)”、“于是”、“遂”等,往往正在那些词汇语的后里要加以停顿.如:故 / 自号曰醒翁也.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遂 / 率 / 后代荷担者三妇.乃 / 沉建岳阳楼.④若句尾出现过度性的词汇语.如“或者”、“而或者”等,其后也要停顿.如:而或者 / 少烟一空.⑤句尾出现表时间、圆向的词汇语,如,“中”、“圆”、“先” “既而”、“已而”、“倏我”、“俄而”等词汇语,普遍其后要停顿.如:已而 / 夕阳正在山.曩 / 取吾祖居者.二、“古二今一”,即古代是二个单音节词汇,而新颖汉语中是一个单音节词汇的,要分启读.如:可 / 以一战.今齐天/圆千里.三、按句中标记词汇语断句.①“也”、“乎”、“之”等语气帮词汇用正在句中掀穿停顿,朗读时正在其后停顿.如:视之 / 蔚然而深秀者.余闻之也 / 暂矣.但是下句请注意,颓然 / 乎其间者.(此处“乎”做“于”用,故没有克没有及正在“乎”后断.)②“然”之后普遍要断启,如:纯然 / 而前陈者.晶晶然 / 如镜之新启 / 而热光之乍出 / 于匣也.(《谦井游记》)③“则”之前普遍要断启,如:居庙堂之下 / 则忧其民.四、表示手段的闭联词汇前普遍要停顿.如: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五、对于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真、天名要相识,可则易引导朗读停顿过失.如:北阳/诸葛庐,西蜀 / 子云亭.做亭者谁,卢陵/欧阳建也.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简略身分.如:一饱 / 做气,再 / 而衰,三 / 而竭.“再”、“三”后简略动词汇谓语“饱”,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简略.七、按句子身分区分.1.主语战谓语间要停顿.如:滕子京 / 谪守巴陵郡.若 / 毒之乎?吾女 / 死于是.好木 / 秀而繁阳.慢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火 / 皆缥碧.永之人 / 争 / 奔忙焉.2. 谓语取宾语间要停顿.如:予 / 尝供 / 古仁人之心.问 / 今是何世.3.谓语取补语间要停顿.如: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能 / 谤讥 /于市往.渐闻 / 火声潺潺 / 而泻出 / 于二峰之间者,酿泉也.支任 / 于败军之际,奉命 / 于危易之间.咨臣 / 以当世之事 .骈死 / 于槽枥之间.4.主语谓语宾语间停顿.如:先帝 / 没有以 / 臣亢鄙.予 / 尝供 / 古仁人之心.5.并列短语间要停顿.如:山肴/家蔌.岸芷 / 汀兰,郁郁 / 青青 .6.能愿动词汇战动词汇之间要停顿.如:能 / 谤讥 /于市往.曾没有克没有及 / 益魁女之丘.7.建饰语战核心词汇之间的停顿.①充当状语的名词汇战核心词汇之间要连读,即名词汇做状语时,没有克没有及把状语取核心词汇读启.若分启读,便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的意义.如:山止 / 六七里.②偏偏正短语中,建饰语较少的,普遍要停顿.如:先天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八、根据句意决定停顿.正在朗读文止文时,要根据语境明黑文意,惟有确切天明黑了文意,才搞准确天停顿.如:医之好治没有病 / 以为功.居庙堂之下 / 则忧其民.食马者 / 没有知其能千里 / 而食也 .且 / 欲于常马等 / 没有成得.无 / 丝竹之治耳,无 / 文案之劳形.九、闭于“而”的停顿.1、表转合闭系的“而”用正在一个分句的句尾,“而”字后该当停顿.如:子后代孙无贫匮也,而 / 山没有加删.禽鸟知山林之乐,而 / 没有知人之乐.2、如果一个分句里里有表转合闭系的“而”,则正在“而”之前停顿.如:由是则死 / 而有没有必也,由是则不妨躲患 / 而有没有为也.先帝创业已半 / 而中讲崩殂.3、“而”字正在句中若起到下列效率,那么便没有克没有及停顿,也便是道,“而”字没有克没有及战后里的词汇语分启读,该当连读. 表并列闭系,如:乌量而黑章. 敏而好教. 表建饰闭系,如:吾恂恂而起 .号呼而转徙. 环而攻之. 里山而居. 表启交闭系,如:广起,夺而杀尉 .为坛而盟. 支而攻蕲.偶我表示并列闭系的连词汇前也要停顿,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偏偏正短语中,偏偏正短语中,建饰语较少的,普遍要停顿.如:先天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十、哪些场合没有成停顿?普遍以下二种短语间没有克没有及停顿,可则会效率古文本去的意义.1. 偏偏正短语,如:而 / 乡邻之死 / 日蹙.得讲者 / 多帮.2. 介宾短语,如:缺累 / 为中人讲也.3.牢固结构,如:其 / 如土石何?(“如……何”是特殊的牢固用法,相称于“把……怎么样”的意义,没有克没有及拆启,必须连读.)4.起舒慢语气、安排音节效率“之”的前后没有克没有及停顿.如: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没有染,濯青涟 / 而没有妖.医之好治没有病 / 以为功.5.可定词汇取其核心语之间没有克没有及停顿.小惠已偏偏,神 / 弗祸也.乡 / 非没有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 “便要/(渔人)还家” •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乃重修岳阳楼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衔远山,吞长江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学而不思则罔 是以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 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 ”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 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 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 “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 八、“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 顿。
• 如: 余闻之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 例可/计日而待也
切记:不可停顿的地方
• 一、偏正短语间不可停(如用结构 助词“之”相连的短语、定语与中 心词之间 )
• 如:前人/之述备矣(x) • 二、介宾短语间不可停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x) • 有朋自/远方来 (x)
等。 •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六、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 行划分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意思:处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 它的人民担忧
• 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
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 应该停顿。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地名---姓名---字---“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 刻 /唐 贤今人诗 赋 /于 其 上。
• 然 /侍 卫 之 臣/ 不 懈/于 内
• 故 /临 崩 /寄臣/ 以大事 也。
•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 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 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 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主-谓之间要 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要停顿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臣之妻/私臣……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谓宾之间要停顿。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
上
3.状语后置句之前要停顿。
• 受 任 /于 败 军之际,奉命 /于危难之间
8.公∕与之乘 9.是∕进亦忧,退∕亦忧 10.同舍生皆∕被绮绣 1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1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5.属予作文∕以记之 1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 身于外者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读。
5.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 6.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文言文停顿口诀
古文停顿莫畏难, 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结构全理解, 方可停顿加斜线。
• 1、(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 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 C )
• A、先天下之忧/而忧 • B、然则/何时而乐耶 • C、尝求古仁/人之心 • D、吾/谁与归
• 句首发语词:如“至”、 “若”、“至若”、“夫”、 “若夫”、“盖”、 “然”、 “则” “然则”、“岂”、 “岂若”、“宜”、“诚宜”、 何尝、其等。
• 关联词:且、虽、因、“惟”、 “故”等。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文 言 文 的 句 中 停 顿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 好看!
• 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 好看。
老儿生一子人言非 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 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 执。
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人不知而不愠(一处) • 是知也 (一处) • 今齐地方千里(一处)
• 人不知/而不愠 • 是/知也 • 今齐地/方千里
• “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 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 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 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 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 不能分开读。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 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古二今一”词语之 间要停顿。
• 可/以一战。 • 今/天下三分…… •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 分节奏.(只划一处)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仲永生五年 3.恐托付不效 4.今齐地方七百里
方法探究
一、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 词语之后,应当停顿。
• “夫/战,勇气也”,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
开……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四、 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 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一 气呵成。 例: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返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 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 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 若神人
•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 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两处) •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 余闻之也久 (一处)
•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处) • 衔/远山,吞/长江 (两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两处) •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两处) • 余闻之也/久 (一处)
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 外人不得争执。
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 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 婿外人,不得争执。
• 给下面句子划分停顿线。(2处) •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考试题)
B • 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就”或不译。例:
•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②余闻而愈悲。
判断下面的句子的停顿是否正确,并说说 理由。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前人/之述备矣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彼竭∕我盈,故∕克之
•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 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 处)
• 若夫/淫雨/霏霏(两处)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 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切记:不可停顿的地方
三、作为一个语义单位的不可停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 例:其一犬/坐于前 例:山/行/六七里
方法小结
前提:正确地将句子翻译出来准确地理解 文意 。
1.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应当 停顿。
2.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3.“古二今一”词语中间要停顿。 4.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