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传染病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兽共患传染病专题

课程论文

题 目 : 人与动物共患病的流行及其防控现状

学 院 : 牧医工程学院

专 业 : 兽 医

班 级 : 2014级硕士8班

学 号 : 14203100

姓 名 : 王 培 培

人与动物共患病的流行及其防控现状

王培培

(2014届兽医专业硕士8班)

摘要:人与动物共患病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也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人与动物共患病的研究一般为人与脊椎动物的共患病,简称人兽共患病。本文综述了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现状,分析了防控中面临的问题,并阐述了相关策略,为加强人与动物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人与动物共患病;人兽共患病;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现状;防控;问题;策略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传染性疾病与人类和动物长期相伴[1]。动物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人与动物共患病和其他疾病一样,有着各自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人与动物共患病流行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重、防治难度大。因此,人与动物共患病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的防控也越发重要。目前,人与动物共患病的研究一般为人与脊椎动物的共患病,简称人兽共患病。本文根据人兽共患病的特点,来综合讲述人与动物共患病的流行及防控。

1 人兽共患病的概念

人兽共患病(zoonosis)一词源于希腊文zoon(动物)与nosis(疾病),传统的提法是“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与人类饲养的畜禽之间的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 第一次提出人类感染的动物疫病(zoonosis)这一名词。尔后这一概念被修正为“由任何家养的和野生的脊椎动物传染给人或由人传染给动物的所有人类的传染病”。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粮农组织(FAO)联合成立的人兽共患病专家委员会(The Expert on Zoonoses),对人兽共患病所下的定义[2]为:“人兽共患病是指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3]。目前,有专家学者如田克恭等提出“人与动物共患病”的概念,但国际上尚未对此定论。

2 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病学新特征

2.1 人兽共患病流行的空间特征发生明显变化

集约化养殖,加大了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速度与流行强度;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不少原来呈地方性流行的人兽共患病变成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病,出现了农村疾病城市化、边远疾病中心化、北方疾病南方化三大空间变化趋势。

2.2 人兽共患病多病原因子混合感染增多,使病情更加复杂化

目前发生的人兽共患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协同作用而造成的。多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已成为人兽共患病发病的主要形式。这可能也就是近年来生产上不断出现所谓的“非典型病症”、“超强(变异)病症”和“复杂疾病征候群”的重要原因[4]。这一系列的综合症状群,使病情复杂化,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也给人兽共患病控制带来困难,导致人兽共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2.3 细菌性人兽共患病危害明显加剧

随着集约化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业造成的病原体污染日益严重,细菌性人兽共患病疾病明显增多,如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的危害,已变得十分严重。此外,滥用抗生素等导致细菌性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并使一些体内正常菌群成为致病菌群。

2.4 人兽共患病传统病种不断出现新症状,其病原体不断出现新变异

人兽共患病病原因子,在环境压力与机体免疫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发生新的变异,出现新的变异株与血清型,如口蹄疫、禽流感、链球菌等,病原因子毒力变异导致新的流行,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禽流感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增强,导致人的感染;新型链球菌致人感染发病甚至死亡。

2.5 新出现和重新流行的人兽共患病危害性加剧

近年来,全球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人类越来越面临着人兽共患病的威胁,旧患未除,又添新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原本只感染家禽发病,对水禽和哺乳动物不致病,而现在不仅能使水禽高度感染,并能严重发病死亡,而且可以突破种间屏障,感染哺乳动物和人,并引起死亡[5-8]。

2 国内外流行现状

目前已明确记载的人兽共患病超200种,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资料,60%的人类病原体来自动物,80%的动物病原体具有多宿主性,75%的新发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9],70%人兽共患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10]。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又新出现了43种传染病,在我国存在或潜在的有20多种,如禽流感、艾滋病[11]。据统计,全球每年传染病死亡人数高达1700万人,95%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文献报告,1415种对人类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中,存在868种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132种新兴人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中,有99种为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是非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的2倍[12]。一些传统流行病病原微生物通过变异再度肆虐人兽,如鼠疫、结核病、狂犬病、布鲁菌病、登革热、恙虫病及血吸虫病;新出现的传染病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如艾滋病、埃博拉病毒、西尼罗河脑炎和尼帕病毒脑炎等[13]。我国人兽共患病种类多样,流行范围广。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仍在部分区域呈流行态势,存在免疫带毒和免疫临床发病特征。登革热、布鲁菌病、包虫病及狂犬病等人兽共患病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甚至暴发流行。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外来人兽共患病传入风险持续存在[14]。从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5年猪链球菌病,2009年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到2013年新亚型禽流感(H7N9),这一系列持续不断发生的人兽共患病显示我国传染性疾病内忧外患处境。新型重配的H7N9病毒自2013年3月底在上海、安徽等地陆续被发现感染人类,到2013年5月形成第一波流行,共造成133例感染;2013年10月以来,随着气温的变化,H7N9病毒出现了第二波流行,尤其春节期间人口返乡迁移、对禽类制品的消费和交易增加等,H7N9病毒的流行日趋活跃。2014年1月,我国新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已近200例,超过2013年4个月(3月31日~7月28日)的确诊病例数总和(134例)。截至2014年1月28日,总病死率达22%[15]。

3 我国人兽共患病防控面临的问题

3.1 人兽共患病科研水平不高,防控水平低

目前,我国人兽共患病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缺少专门研究机构和高水平防治技术支撑,许多人兽共患病的诊断、防治方法落后,新型疫苗开发、产业化生产滞后。

3.2 人兽共患病防控基础设施薄弱,缺少技术人员和检侧仪器设备

近年来,动物防疫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基础设施落后,技术人员不足,造成对人兽共患病的防控策略、措施无力,人兽共患病治疗方面的盲目性和低水平。

3.3 人兽共患病防治经费严重不足

近几十年来,牲畜饲养量有了大幅增加,但人兽共患病防治经费时有时无,防治经费投入缺乏计划性、持续性,无法保证防控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