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 语文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优秀教案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及其作用。
2.词句段运用,认识两种格式的词语,练习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句子,学会写通知。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画、竖画多的字的写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积累了解寓言故事的成语。
2.学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
【教学难点】1.写话笔画多的汉字。
2.学写通知。
【教学课时】1课时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笔顺。
2.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注意这些字笔画较多,有的横画多,有的竖画多,要注意每个字的【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了解寓言故事:道理,学习做人做事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注意书写好横画、竖画多的字寓言故事成语【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本堂课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交流讨论寓言这种文体,学习了特殊结构的词语,复习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了通知的格式,练习写通知;练习了书写横画和竖画都很多的字的写法,积累了很多寓言成语。
2.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以学生自己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
不足之处:由于是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今后还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或游戏活动,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交流寓言这种文体,了解寓言故事;词句段分别安排认识和运用两种结构的词语,练习对人物进行神态、动作描写,学写通知;书写提示,学写横画和竖画较多的字;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寓言故事成语。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通知的格式: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
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必背内容(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资料(古诗、课文、日积月累)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古诗大意: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2.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5.上:指鱼逆江而上。
古诗大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三衢道中[宋]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2.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3.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4.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5.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6.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7.黄鹂:黄莺古诗大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第2课燕子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微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
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
《自相矛盾》是改编自《韩非子》的一则成语故事,通过讲述商人自吹自擂卖长毛和厚盾时所闹出的笑话,揭示出做事情需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作品目前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必背内容,是第15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原文和译文。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看起来,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第1页(共1页)。
15《自相矛盾》(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统编教科书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文章。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
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文,文中的一些文言现象都是教学中重点内容。
课文中有一些单音节词语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如:“坚”即“坚固”,“利”即“锐利;也有一些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如“莫”和“弗”都是“不”的意思;但也有不少词古今意思不同,如“陷”意思为“刺破”。
读通课文、理解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对文言文重点词句的理解。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
《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个寓言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教学这样的寓言故事,不能仅仅止于读懂成语的故事内容,领悟成语故事的启示意义,更要借助成语故事,进行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寓言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在此之前也学过了一些寓言故事,对寓言故事很感兴趣,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自相矛盾》这一则寓言故事也比较简单易懂。
这一届五年级学生在上学期才全面使用语文统编教材,上学期学习的《古人谈读书》是他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
对于阅读文言文较少的学生来说,理解本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学,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这则文言文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吾、弗、夫”等字音,会写“矛、盾”等4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誉”“弗”“立”的意思,初步体会“之”这个典型文言词语的运用,了解课文内容。
最新2022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2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精美教学设计最新2022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情况分析:本班大部分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识字2018个。
能辨别常见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
学会用数笔画的方法查难检字,学会独立识字。
会读写学过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
已学会把一件事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初步学会把长文章所写成短文。
既能写具体,又能写简洁。
初步学会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
会用应用文“启事”。
会修改意思前后矛盾的病句。
会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有的还会默写。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本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不同层度地受到了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班中还有五、六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本学期我打算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抓起,注意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其积极性,形成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
另外,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调动学习积极性。
本册教学目标: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41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31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
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
学会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列提纲作文。
能写条理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具体的简单记叙文。
初步学会写复信。
写记叙文和应用文要求语句通顺,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讲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讲解知识点一、交流平台:我发现大家交流的是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习方法):(1)难忘的故事;(2)蕴含着道理;(3)启发联系生活。
3、读通知,注意格式,再选择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
这份通知告诉我们:通知的格式包括题目、内容、落款三部分。
题目写在正中间,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写正文内容。
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三、书写提示书写这些横画或者竖画较多的字,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才会好看。
一般来说横画之间的距离要一样宽,长短变化写出来才匀称好看。
四、日积月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自《庄子·秋水》。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自《魏书·明亮传》。
刻舟求剑:舟:船。
求:寻找。
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自《列子·天瑞》。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秋水》。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名师教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思维火花”这一主题,安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展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既夸自己的盾最坚固,又夸自己的矛最锋利,有人问他让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却无法回答的故事。
《田忌赛马》讲述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第一次比赛田忌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好友孙膑的帮助下反败为胜的故事。
《跳水》讲述了在一艘帆船上,船长的儿子在一只猴子的挑逗下一步步走上横木,船长在危急关头,用开枪的办法强迫孩子跳水,使孩子绝处逢生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自相矛盾21.会认1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2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理解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分角色朗读《田忌赛马》,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默读课文,分析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4.默读《跳水》,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讲讲这个故事,分析船长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田忌赛马 2 跳水 2习作 2 选两个人物和学生一起组成一个探险小队开始探险之旅,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
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不仅要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写具体,还要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2.运用练习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体验情感、仿写句子的能力,提升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5 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品课件
拔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寓 意是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 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谈话导入
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 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 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 作风。
谈话导入
亡羊补牢
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 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 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与矛的人,由于过分夸大 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说的话前后相互 抵触的情况,被人问的哑口无言。通过这个故事 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 实、前后抵触的道理。
拓展延伸
1.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
哑口无言 无地自容 无言以对 呆若木鸡
瞠目结舌 面红耳赤 洋相百出 目瞪口呆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整体感知
根据文章内容,试着给全文分层。
第一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于物无不陷也。”(有一 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
第二层:“或曰……其人弗能应也。”(有人问卖矛与盾的 人,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么样,楚人无法回答。)
第三层:“夫……不可同事而立。” (揭示寓意。)
拓展延伸
第二天,他们拿着矛和盾走向西街。妻子在前门卖, 丈夫在后门卖。有一个人想买一个矛一个盾,正往前门 走去。妻子见有人来了,就连忙说:“我的矛既锋利又 实惠,快来买,快来买。”客人就买了一个矛。他又往 前走,来到了后门。丈夫也喊:“我的盾十分坚固,一 定很实用。”那个人于是又买了一个盾。就这样,他们 卖出矛和盾,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回家。
代词,代 指他卖的盾。
莫能陷也。”
刺破。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 坚固,没有什么东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刺破它。”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十、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源自网络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七、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新课标)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
(四)书写提示
1、仔细观察“书写提示”列出的9个字,注意结构占格。
艳植睛最
静霜害需
2、师生合作找出这些汉字字形特点
(1)汉字各部分的占格情况
左右结构的字: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左侧,整个字就要写得左窄右宽,比如“艳、植、睛”这三个字。
上下结构的字:同样是偏旁占格少,另一部分占格多,例如:偏旁在上方,就要写得上小下大,比如“霜、最”这两个字。
生3:《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
生4:《池子与河流》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图安逸,虚度年华。
(二)课文中这些有趣的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和事呢?
读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天晚上我写完作业后就把书本扔在一边,以为妈妈会帮我收拾好,便和哥哥去玩了。第二天早上我也没检查,背起书包就去上学了,到了学校后才发现,作业忘在了家里。现在想想做任何事都不能指望别人,凡是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二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一、文化自信:从语言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语言运用:能正确掌AABC和ABAC格式的词语特点,并能进行独立列举和积累。了解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
三、思维能力:学习把句子写具体,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使用。了解成语背后所隐含的寓言故事及所蕴含的道理。
少先队大队部——表示落款(通知者)
4与7日——表示通知的时间
3、通知包括:标题,正文,落款,时间四个要素。
自相矛盾五下课文译文
自相矛盾五下课文译文
《自相矛盾》的译文:
楚国有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盾和矛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够穿透。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没有东西不能穿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没办法回答。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
《自相矛盾》的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的作者
《自相矛盾》的作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自相矛盾》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赏析:
《自相矛盾》是《韩非子·难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无比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又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卖盾和矛的人无法回答。
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揭示逻辑上的矛盾。
卖盾和矛的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过于夸大其词,导致了自己的言论出现了逻辑上的矛盾。
他的盾“无物能陷”,矛“无不陷物”,这两种情况显然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这就构成了自相矛盾。
这篇课文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说话做事要符合逻辑,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就会像卖盾和矛的人一样,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时,要有清晰、一致的逻辑思维,避免出现自我矛盾的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意思,并通过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诚实守信,不夸大其词,做到言行一致。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课件PPT
出自《风俗通义·怪神》,故事大意是应郴请杜宣饮酒,挂
在墙上的弓弩映照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
《杯弓蛇影》
了蛇,心忧而病。应郴明白杜宣生病的原因后,又在同一个 地方,请杜宣喝酒,并向他解释酒杯中只是墙上挂着的弓弩
的影子。杜宣释然了,病也马上就好了,后来他官至尚书,
声名远播。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有哪些故事给 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寓言 《守株待兔》 《南辕北辙》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印象深刻的内容
农夫“守株”而“兔不可复得”很好笑。
坐车人反向而行的行为很可笑。 故事中的狐狸很狡猾,让强大的老虎都上 当了。 鹬和蚌谁也不让谁,结果来了个渔翁,把 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续表)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大意是齐宣王派人吹竽,
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
《滥竽充数》
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 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
南郭先生就逃跑了。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
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续表)
出自《韩非子·难一》,故事大意是在战国时期,有个楚国
人卖矛又卖盾,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特别坚固,什
《自相矛盾》
么矛都戳不穿!”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 锐利,什么盾都戳得穿!”有个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
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这个成语比喻言行不一
或互相抵触。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故事大意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请同学们读一读,然后说一说:一则完整的通知是由哪 几部分构成的?
人教部编版级下册语文《第课自相矛盾》课件共张 (一)
人教部编版级下册语文《第课自相矛盾》课
件共张 (一)
《第课自相矛盾》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出现的自相矛盾的情况,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自相矛盾的错误性。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使用与之配套的课件共张。
该课件包含了文章的名词、生词的解释、文章内容的分析以及相关图片演示等功能,为我们的教学授课提供了很多便利。
首先,该课件的第一页是标题页,清晰地告诉学生们本篇文章的名称《第课自相矛盾》。
其次,在第二页中,课件列出了全文中所有的名次与注音。
通过对名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页开始是正文,课件中用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内容。
文章中,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往往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例如一开始说“我没有牌了”,但很快又把牌打了出去。
这时,课件通过动图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自相矛盾的情况。
针对这样的矛盾情况,作者给出了解决方法,就是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从而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这一观点在文章的最后也得到了重复强调。
通过该课件的使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该篇文章的内容,并且可以结合课件中提供的相关图片、动图等辅助教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都有更加丰富的体验。
总之,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第课自相矛盾》课件共张是一份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一定会在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
《自相矛盾》说课稿
《自相矛盾》说课稿一、说教材《自相矛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矛和盾,因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课题概括了主要内容;二是全文描写生动,叙述清楚,人物形象鲜明丰满;三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因此,本文是训练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中地位都很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此为戒,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知道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矛盾冲突,学习正确对待。
三、说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弄懂寓言的寓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自相矛盾》一文,语言简洁、精练,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重点句突破法”和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重点句突破法”进行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其最佳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问,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见解。
因此,我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进行教学。
学法:采用“读、思、说、写”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帮扶,必要时进行讲解。
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课件)
吾以矛子 之之矛利,,陷于子物之无盾不,陷何也如 ?
……
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嘲笑
小结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你有什么收获?
《自相矛盾》
五年级·下 《韩非子·难一》
矛
盾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4页默读课文
• 读准字音 • 读通句子 • 试着划出句子停顿
《自相誉之/曰:“吾盾
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fú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
fú
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
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习任务
• 任务一:请同学们借助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 任务二: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必背内容整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必背内容整理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中心思想:《绝句》描写了春天到来时江山美丽,花草飘香,燕子翻飞,鸳鸯安睡的情景,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欢愉、闲适的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通过对竹外的几枝桃花、戏水的鸭子、满地蒌蒿和短短的芦芽的描写,表现出了早春时节春江的景色,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三衢道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2课燕子(背1-3自然段)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中心思想:《燕子》:作者通过对燕子的外形和在春光中飞行、休憩的燕子的动作的描写,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你的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 寓言读一读,下次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看谁讲得好。
句意: 我的矛十分
锋利,没有什么 物体不能刺穿。
演一演:
1.假如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又将怎样夸耀你的矛? 2.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又会怎样想?怎样说?
说大话了吧? 你的盾真有那 么坚固吗?
夸海口了吧? 你的矛真有那 么锋利?
以子之矛陷子 之盾,何如?
句意: 用你的矛刺
你的盾,会怎么 样呢?
其人弗能应也。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语文
22 寓言二则
长 矛 盾 牌
楚人有鬻盾与 矛者,誉之曰:
自 相
“吾盾之坚,物莫 矛
能陷也。”又誉其 盾
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长 矛
矛,金文 像头带尖锋的长柄武 器 ;柄上有扣环 ,利于手握。
盾牌
盾,篆文 = (护身挡牌) (十,“又”的 变形,表示持握) (目,眼睛,代头部), 表示手持护牌,举在头上,重点保护头部。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鬻:卖。
句意: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吾盾之坚,物莫能 陷也。
吾:我。 之:它,指“盾”。 莫:没有什么。 陷:刺穿。
句意:我的盾十分坚固,没有什么物体能够刺穿它。
演一演:
1.假如你就是那个楚国人,你将怎样夸耀你的盾? 2.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吾矛之
利,于物无 不陷也。
弗:不 句意:
那个人不能回答了。
嗯,那个…… 嗯,这个……
嗯,那个…… 嗯,这个……
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 无地自容 面红耳赤 无言以对 呆若木鸡
哈哈,哈哈……
嘻嘻,嘻嘻……
演一演: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这时你又会怎
样想?怎样说?
互 相
抵常 触比自Fra bibliotek,喻 相
不说 能话
矛
自做 盾
圆事
其前
说后
。
1.联系生活实际说 一说:读了这则寓 言,你明白了什么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