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巅峰之作。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传奇作品中的经典作品。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描写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从而与封建礼教,伦理纲常进行抗争,最后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圆满结局。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被后人誉为我国戏曲历史长廊中的“双壁”。
二部作品间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与差异性,我们可以从男女主人公人物性格、身份背景、剧情设置等一些方面来进行比较两部作品。
一、相同之处1、男主人公:《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郎才女貌,非常的般配,男主人公都是风流倜傥、富有才华、家境败落的青年书生形象。
没落子弟,青年才俊,如同当今社会中的“潜力股”。
两部作品的男主角都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心仪女性展开勇敢的追求,历经波折直至最后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结果。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女性道路上遭遇了各种的挫折与挑战,一步步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抱得美人归。
2、女主人公:《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女主人公身份背景基本上是相近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死去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相国,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杜宝是南安太守,她的母亲也是身份地位颇高的贵妇。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出自达官贵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的熏陶,不仅知书达礼、美丽温柔,有着良好的文化与教养,相当于当今社会中的“白富美”。
两人都对于自己内心所喜爱的男子去勇敢的追求,突破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追求自由的恋爱,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3、两部剧作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两部戏曲之一。
两个剧目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各具特色,本文将从角色性格、爱情观及对待婚姻等方面对《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
从角色性格来看,《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女子。
她勇敢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并为了与世子相见,不惧严厉的父亲和险阻,敢于冒险充作刘莹裳取得入宫的机会。
她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来解决困难,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则是一个纯情、柔弱、温婉的女子。
她深情而忠诚地爱着于成龙,对爱情充满了信仰和执着。
她在离别后一直守望着牡丹亭,借着牡丹花象征的情意来表达自己对于于成龙的思念。
从爱情观的角度来看,《西厢记》的杜丽娘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爱情观。
她并不像传统戏曲中的女子一样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顾礼教和伦理的束缚,坚持选择自己热爱的人,充分展现了她对于爱情的勇敢和追求。
而《牡丹亭》的杜丽娘则更表现出一种守望的爱情观。
她把爱情视为一种宝贵的精神寄托,不计较得失,只愿与心爱的人共同守望一生。
她在牡丹亭里等待多年,表现出了对于爱情的忠诚和坚持。
两位女主人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也有差异。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认为婚姻应该是自由恋爱的结果,她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和社会的期望。
她通过弃婚、逃婚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婚姻自主权的追求。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更看重传统的婚姻观念。
她把婚姻看作一种责任和义务,即使自己心爱的人已经离世,她仍然选择与当地的乡绅结婚,并履行着妻子的职责。
尽管《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古代戏曲作品,女主人公的形象有差异,但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杜丽娘既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子,又是一个热爱与守望的女性;她热衷于追求爱情,同时也承担着传统婚姻观念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对比两个女主人公的形象,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戏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可以反思当代女性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选择与取舍。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爱情观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爱情观比较[摘要]爱情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戏剧作品中,《西厢记》与《牡丹亭》可谓是元明时期的两大爱情名剧。
本文就《西厢记》和《牡丹亭》中所体现的爱情观略作比较分析。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观《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孟称舜在《柳枝集<倩女离魂·楔子>眉批》中亦云:“《西厢记》和《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
”“曲贵传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说:“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体现了作者对“情”的关注;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亦云:“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也是作者“至情”论的充分体现。
尽管《西厢记》和《牡丹亭》同为爱情题材的作品,但由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思想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对爱情的解读也自然会有所不同,反映在作品当中,就会给大家呈现出不同的主人公形象和她们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
一在戏剧作品中,王实甫和汤显祖给我们塑造了张生和崔莺莺、柳梦梅和杜丽娘这两对有情人,两者都是出生于名门宦族的贵族小姐与少年英俊、才华横溢的书生的爱情,都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最终才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其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在封建社会敢于执著追求爱情幸福的女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染和影响了后世。
崔莺莺和杜丽娘同为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们会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在追求自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她们成为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敢于蔑视封建礼教的规范,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张生和崔莺莺、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有相同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待爱情的不同之处,崔莺莺和杜丽娘二人在爱情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爱情的追求,杜丽娘比崔莺莺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更强烈持久,为了心中的爱人,她可以死而复生。
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之比较 得到老师赞扬的论文哦 大家共享吧
《西厢记》和《牡丹亭》爱情之比较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历来为众多文人学士所关注研究,两者的比较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有人断言:“只要有人类存在,爱情就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所以杜丽娘和崔莺莺这两位奇女子的爱情历程及其爱情观更是引起大家的好奇心,本文就基于这两本原著和一些参考资料,对其爱情观做出比较研究。
本文大致分三部分进行分析。
首先对两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展历程进行简述。
其次从其相似处着手比较,其中包含一定的对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的比较、张生与柳梦梅的性格形象比较和爱情均受到的阻力的比较等。
再次是从其不同处进行比较,包括不同的爱情萌生、不同的示爱方式、不同的情感阻力、不同的情感助力及不同的爱情观等。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封建礼教爱情阻力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中主人公情感历程简述1、简述《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两人的情感发展。
崔张初见——一见钟情——智谋退敌——夫人赖婚——红娘牵线——以身相许——考取状元——喜结连理崔莺莺是先相国崔珏家的千金,但因为父丧,和母亲盘亘在普救寺,得以遇见即将入京赶考的书生张珙张生,两人顿时四目相对,一见钟情。
与此同时,镇守河桥的贼将孙飞虎耳闻崔小姐美貌,兵围普救寺,欲掳莺莺为妻。
莺莺的母亲老夫人许诺,谁能解普救寺之围,事成之后便将莺莺许配给谁。
张生写信给自己昔年的同窗好友杜确将军出兵解围,转危为安,但老夫人反悔,只让二人以兄妹相称。
后得到红娘暗中相助,两人私下相会,以身相许。
老夫人得知后仍不妥协,以张生身无长物,相国家里招女婿不配白丁为由,让张生上京求取功名,崔、张二人被迫分开。
但幸好张生最终状元及第,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2、《牡丹亭》中杜丽娘、柳梦梅的感情发展梦中相恋——慕色而亡——柳生掘棺——丽娘复生——私下成亲——柳生赶考——高中状元——奉旨成婚杜丽娘是大家小姐,从小就受其父杜宝的严苛教育,立志将其培养成为班昭和谢道温那样的封建淑女。
《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l堂鲞壁窒团《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粱素芳摘要: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我国古典戏剧“双璧”——《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二人虽然都具有为追求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大胆叛逆的精神,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二人的爱情经历、过程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个性色彩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爱情描写《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该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尤其是其“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1598年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完成了一部伟大传奇作品《牡丹亭》。
该剧演绎了贵族小姐杜丽娘为了追求“至情“的理想天地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凄美哀婉爱情故事。
据说,此剧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众多士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纷纷予以褒贬,无数女性有感于自己的遭遇莫不为之倾倒,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因二者同是爱情题材,而且都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又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崔莺莺、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故被称为我国戏剧艺术长廊中的“双壁”。
尽管二者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因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两部作品在爱情描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一、创作主题不同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本质是有情,的,而人类的社会存在秩序又是不能无理的。
那么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自然天性与社会道德法则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始终无从避免,情、理、礼的斗争也始终伴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中,情上与礼、理,下与人欲始终纠缠在一起,传统中的情受到封建家长和伦理纲常的严重束缚,要么受“礼”的束缚,要么受“理”的节制,使人的身心失去自由,感情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扭曲,而《西厢记》和《牡丹亭》则分别表现了“以情战礼”和“以情战理”的不同主题。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两部爱情剧作品,其女主人公形象也都被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鲜明个性的代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探讨她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差异与共性。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入手。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灵巧的女子,她机智过人,善于察言观色,敢爱敢恨,对爱情充满激情。
与之相比,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则是一个温柔贤淑、纯洁忠诚的女子,她虽然也对感情深情款款,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柔媚婉约的气质。
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崔莺莺更显得奔放活泼,而杜丽娘更显得温婉柔情。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比较。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对爱情是毫不犹豫的,她愿意为了与张生相爱而毅然决然地违背礼法,甚至一心投入到她们的感情之中,毫不犹豫地和张生私奔。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态度则更具牺牲精神,她不愿意破坏婚姻和家庭,最终选择了断然离别,以此守护自己的清白。
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各有千秋,崔莺莺更加激情奔放,而杜丽娘更加深情忠贞。
我们在比较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到她们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个侧面:崔莺莺代表了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主、自由的个性,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古代妇女精神独立和自主追求幸福的特质;而杜丽娘则代表了顺从、贤良、忠贞的传统妇女形象,她所表现出的忠贞和牺牲更符合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
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种不同侧面,各自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身份认同与生活态度。
虽然《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她们的性格、态度、人生际遇和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上却都饱含着中国古代妇女的坚韧、执着和忠贞。
这也正是她们形象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她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的原因所在。
《西厢记》与《牡丹亭》主题之比较
活 中的男 女情爱 ,她的痴情 实质 上就 是少 女 对情 爱 的执 着追 求 。
而“ 因情 而生 , 为情 而 死” 的至情
中演绎 了一 出世俗 爱情 喜 剧 ; 而 《 牡丹亭 》 则 以“ 因情 而生 , 为情 而
死 ” 的 浪 漫 笔 法 于 满 园 春 色 中 虚 构 了一 个 终 将 破 灭 却 又 撼 人 心 魄 的 爱 情 寓 言 。 作 为 抒 写 爱 情 的 经 典 之作 , 从表层故 事结构来 看 , 两
叹莺 莺之体貌 是 “ 正 撞 着 五 百 年 前 的风 流业 冤 ” , 顿时“ 风 魔 了 张 解元 ” “ 引 了人 意 马 心猿 ” 。而 一 向
建 意识 , 《 牡丹亭 》并没有 构成对 《 西 厢记 》 爱 情 模 式 的彻 底 突 破 。”
l l _ 进而 , 我 们 似 乎 也 无 法 真 正 理 解 为何在 明 中叶会 出现 如沈德符所
言“ 《 牡丹》 一 出, 几令《 西 厢》 减 价” 的 现 象 了 。那 么 , 两 剧 的差 异
究竟何 在 呢?透过表 层相似 的故
事结 构进一步深 掘两剧 以“ 情” 为 主 题 的 深 层 内 蕴 可 以 发 现 ,两 剧
学教 育
《 西厢记》 与《 牡丹亭》 主题之 比较
圜 刮 洪袢
内容摘 要 : 《 西厢记》 与《 牡丹亭》 虽然都是 以才子佳人模 式构筑的爱情剧 , 但两剧 中所诠 释的“ 情” 的具体 内 涵却大相径庭。 由《 西厢记》 之现实爱情的追 求到《 牡丹亭》 之梦 中人性的复活 的转变反映 出特定 时代文化 思潮 的嬗 变。以两剧 中男女主人公对“ 爱情” 的不同理解 , 阐明两剧在“ 情” 这一主题 内涵上 的差异 , 以及《 西厢记》 之 喜剧性 与《 牡丹亭》 之 悲剧性 的文化 内涵。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差异之我见
喊 ,这 是杜 丽娘 对埋 没 人性 、摧 残人 心 的封 建社 会现 状 的抨 击 与 谴 责 ,是主 人公 要求 个 性解 放 ,追 求 自由、寻 找真 爱 ,实现 现 实 生活 中人 性 回归 的 呐喊 。杜 丽娘 最后 为 情忧 郁 而死 ,这 是封 建礼
教摧 残人 性 的证 明 。丽 娘 阳间 实现 不 了个性 自由 、拥 有 真爱 的理 想 ,轮 回到 阴 间仍然 执 意寻 找 ,她感 动 了死 神最 终 得 以还魂 ,于 梦 中情 人 终成 眷 属 。剧本 的 整个 故事 情 节 以 “ 性 复归 ”为 矛头 人 而 展 开 的杜丽 娘 与封 建传 统 观念 的斗 争 ,杜 丽娘 渴望 自由 ,追求 自主 爱情 ,要 求个 性 解放 ,争取 当时 妇 女做 “ ”的权利 。虽然 人 《 牡丹 亭 》 与 《 西厢 记 》同 样是 大 团圆 的结 局 ,但 《 丹亭 》 的 牡 结局 是杜 丽娘 一 个弱 小 女子 凭借 自身 毅 力与 执着 追求 自由的 精神 换 取来 的,她 以情 动 容使 当 时的 至尊 皇 帝妥 协 ,最终 赢 得一个 圆 满 的 结局 。杜 丽 娘的 精神 与行 径 证 明 了时代 新生 力量 对传 统腐 朽 封 建礼 教的抨 击 ,这 比 《 西厢记 》 的思想 意义更 深刻一 步 。 二 者 主 人 公 相 比较 , 杜 丽 娘 虽 然 没 有崔 莺莺 的父 母 之 命 所 阻 ,但 丽娘 有着 和 莺莺 有着 一 样 的伤春 情 怀 。平 生第 一次 进后 花 园的她 不 禁惊 叹 锦 屏人 忒看 得 这韶 光贱 ”,但 是她 没有 莺莺 与 张 生 的一 见钟情 ,虽 有一 个 丫鬟但 却起 不 了莺 莺 的 “ 红娘 ”的作 用 。和 莺莺 相 比丽 娘 的处 境更 为无 助 ,令 人窒 息 。她 身边 除 了父 母 就是 丫鬟 ,青 春 年华 不 是在 绣房 就 是在 书房 。深 信封 建 礼教 的 父 母爱 丽娘 ,但 正 是基 于他 们信 念 基础 上 的爱 才让 丽 娘更痛 苦 。 父 母为 了 “ 日到 人家 ,知书 知礼 ,父 母 光辉 ” ,责怪 她 “ 他 裙权 上 , 花 鸟 绣 双 双 ” ,就 连 她 白 日睡 了一 个午 觉 也 要 训 斥 。可 以 说 ,她 的命 运被 严 格操 纵 在封 建家 长 手里 。但 封建 礼 教 的压迫越 深 反抗 也就 越 强烈 。杜 丽 娘就 是一 个例 子 ,杜 丽娘 性格 最 为鲜 明 的 一点 就是 喜欢 自然 、热 爱生命 、崇 尚 自由 。她 曾经 呼喊 出 “ 可 知我 一 生儿 爱好 是 天然 ,恰 三春 好 处无 人 见 ”。为 了这 个信 念 , 她表 示 “ 般花 花 草草 由人 恋 ,生 生死 死 随人愿 ,便酸 酸 楚楚无 这 人 怨 ” 这意 思是 说 “ 果 人 能 够 要 爱就 爱 ,要 生 就 生 , 要死 就 如 死 ,那 么人 生还 有 什么 可 怨尤 呢 ”。但 在现 实 生活 中 ,丽娘 无法 找 到 自 己理 想 中的 伴侣 ,于 是她 宁 愿舍 弃 生命 去追 求理 想 中的他 与 生活 。这 样我 们 就不 难理 解杜 丽 娘为 什么 会 “ 其人 即病 ,病 梦 即弥连 , 至 手画 形容 , 传 于世 而后 死 ” 并 且 即使去 世之后 也不 放弃 寻 找梦 中情 人 。她 的精 神与 毅 力感 动 了死神 ,因此 , “ 死三 年 矣, 复能 溟莫 中求 得 其所 梦者 而 生 ”。张 生和 莺 莺之 间有 个红 娘牵 线 ,红 娘角 色 的塑造 让 莺莺 的 形象 变得 弱 了 ,但 是 丽娘 则不 同 ,她 没有 这样 一 个红 娘 ,所有 一 切都 是她 一人 承 担 ,仅这 一 点 也 能看 出丽 娘 的坚 强与 果敢 。并且 当丽 娘之 父杜 宝 不肯 承认 复活 了女儿和 女儿私 自找 的女婿时 ,杜丽娘 大胆与父母 争辩 ,她宁可舍 弃骨 肉之情 也 要和 心爱 的人 共 结连 理 ,坚 守 来之 不 易的 爱情 。这 不是 不孝 ,这 是 对封 建 礼教 的对 抗 与争 斗 。杜丽 娘 始终 保持 着反 抗 的性 格 。 综 上 所 述 , 《 厢 记 》的 爱 情 是 以反 封 建 礼 教和 “ 母 之 西 父 命 ,媒妁 之 言 ”为基 础 的 , 旨在 “ 以情 抗礼 ”:而 《 丹亭 》 的 牡 爱情 发展 则 以强 烈 的个 性解 放要 求 为基 础 , 旨在 “ 以情 格理 ”。 二者 相 比较 《 丹亭 》 更能 体现 时 代的 进步 ,思 想 的前 卫与 个性 牡 的解 放 。 以主人 公莺 莺和 丽 娘 的爱情 故 事来 说 ,与 丽娘 的 “ 不 情 知 所 起 ”相 比, 莺莺 是 “ 睹人 起 情 ” ;与 丽 娘 的 “ 一往 情 深 ”相 比 ,莺莺 曾万 分踌 躇 ; 与丽 娘 的 “ 生可 以死 ,死 可 以生 ”相 比 , 莺 莺在 爱 情 路上 曾表 现得 十 分动 摇 和十 二分 地缺 乏信 心 和 自信 主 人公 性 格 的发 展 变 化 , 故 事情 节 的起 起 伏 伏 不 难 说 明 《 丹 牡 亭 》的反 封建 礼 教 意识 比 《 西厢 记 》强 悍许 多 ,这 也许 就是 《 牡 丹亭》 “ 几令 《 厢》减 价 ”的主 要原 因吧 。 西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国洪斌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中学摘要:《西厢记》《牡丹亭》两部元明时期的扛鼎之作更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并一直演出不衰。
两者都有其特殊的时代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两者的主题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不同,作为爱情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意义也不同。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一、两部作品相同之处(一)、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它们共同的思想主题。
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所产生的时代不同,但都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下所描绘的青年男女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作者对封建伦理、封建道德的控诉和抗争。
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曲爱情战胜封建礼教的凯歌,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应该算是元代文苑里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取材于《莺莺传》、受《董西厢》的影响所创作创作出来的《西厢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趋于完美,符合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从而具有了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等一系列歌颂崔张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新的生命力。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爱情口号,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精之笔。
(二)、女主人公都具有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和大胆的抗争精神《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家庭观念,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而尤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最。
杜丽娘因一次偶然的游园而梦,因梦感情而相思抑郁致死。
又为了“梦中”爱人对自己灵魂的呼唤,为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而起死回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封建社会里的千金小姐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何等的执着与坚定!《西厢记》是元代描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名篇。
(三)、主要人物。
都是知书达理,温婉,却又追求爱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贫寒书生,男女主人公之间家势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人物的设置、身份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相似之处:《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都是封建社会中的清苦书生和千金小姐,都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卫道者——杜宝太守和相国夫人,也都有一个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推波助澜的丫头——春香和红娘。
《西厢记》和《牡丹亭》浅较
《西厢记》和《牡丹亭》浅较1 《西厢记》、《牡丹亭》的创作过程《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地点在河中府的普救寺里。
当时作品流传范围广泛,较有影响力,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
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受到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
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最得意之作,四百余年来风行大江南北,常演常新。
此剧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汤显祖的精心刻画,其寄情之深感动人心。
有关学者多认为本剧的蓝本是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但汤显祖没有提及《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却提到关系不大的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的故事,徐朔方认为其原因是:“杜丽娘话本曾风行一时,以至于汤显祖在写作《题词》时,觉得没有必要记载它的篇名。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不言而喻,指的当然是这篇话本。
”《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剧都是写青年男女冲破层层阻碍追求爱情和婚姻的故事。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通过我们仔细研读作品便不难发现,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环境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及主题上面都有着差异。
《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首先,从剧情上看,《西厢记》是元代演义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话本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厢别院的爱情故事。
而《牡丹亭》则是明代元稹创作的一部以草木为人物,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
两部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但《西厢记》更加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家庭纠葛,而《牡丹亭》则更加注重表现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与抗争。
其次,从主题上看,《西厢记》关注的是女性的权益和婚姻自由。
作品通过苏文纨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制下女性的束缚和婚姻的不自由。
而《牡丹亭》则关注的是宿命和个人命运的抗争。
作品中的杜丽娘虽然面临命运的压迫,但她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得到了重新生活的机会。
再次,从人物塑造上看,《西厢记》注重刻画了张生、苏文纨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张生心地善良、高尚,苏文纨聪明、深情,他们的形象真实细腻。
相比之下,《牡丹亭》则更加注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杜丽娘的坚强和勇敢,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毅力的女性形象。
最后,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西厢记》使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描写,以及一些戏曲元素,使得作品生动活泼。
而《牡丹亭》则采用了以草木为人物的表演形式,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对话和心理独白,展示了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抗争。
综上所述,《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在剧情、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通过对爱情、女性权益和命运的探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
貌和人性的善恶。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首先,从故事情节来看,《西厢记》以“西厢记”为背景,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
全剧以爱情为主线,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勇敢爱情、坚贞不渝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们爱情自由的限制。
相比之下,《牡丹亭》更注重讲述的是爱情悲剧,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动人。
《牡丹亭》以柳如是与柳宗悦之间的相思之苦为主线,通过梦幻、超脱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无奈。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西厢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形象塑造比较符合传统的乐府诗意境,他们在情感上表现得相对单纯,个性较为直接,能够坚守真爱。
而在《牡丹亭》中,柳如是与柳宗悦则显得更为复杂和丰富。
柳如是是一个有才情、有思想、有情感的女子,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柳宗悦则是一个感情复杂、自卑而又有才情的男子,在面对爱情的选择时,他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放弃。
最后,从意义上来说,《西厢记》强调了男女主人公追求真爱的精神,并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人们爱情自由的限制。
它通过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对抗礼教,最终获得真爱的结局,而这种精神也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倡导的新儒学思想相符。
而《牡丹亭》则更加强调了个体追求爱情的悲剧,它对于爱情的描绘更为梦幻、悲伤,揭示了人们追求爱情的艰辛和无奈。
综上所述,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作品,但在情节、人物塑造和意义等方面展现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西厢记》强调了真爱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对抗,而《牡丹亭》则更加突出了个体对于爱情的悲剧追求。
这两部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元曲戏剧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厢记》与《牡丹亭》对比---杨格宝
女主人公的对比
《牡丹亭》 杜丽娘
丽娘较之于莺莺
更叛逆 更有抗争精神 对爱情更加义无反顾
《西厢记》 崔莺莺
莹莹较之于丽娘
更坚强 更果敢
都敢于追求自由的爱情, 敢于冲破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制裁”
杜丽 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崔莺莺
男主人公的对比
《牡丹亭》 柳梦梅
《西厢记》 张生
柳梦梅较之于张 生
缺乏光彩
张生较之于柳梦 梅
在功名于爱情之间 张生更重视爱情;
痴情,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男人
柳梦梅
张
生
艺术特色的对比
(一)《牡丹亭》——浪漫主义
《牡丹亭》中作者才情表现之一是奇,即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杜丽 娘的“死后三年,还魂复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它寄托的是一 种浪漫主义理想。无论在全剧构思和人物塑造上,都能大胆采用浪漫主 义的创作方法,那种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就 是剧本浪漫构思的基础。作者正是通过杜丽娘、柳梦梅二人出生入死的 爱情,通过梦中相恋、鬼魂成亲这一系列超现实的情节,表达了作者热 烈追求的理想世界。
制度的呐喊。它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青年男女的愿望,喊出 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取裁于《杜丽娘暮色还魂》的《牡丹亭》 则是给了妄图卷土重来的封建礼教以有利的重击!汤显祖创 造性的运用了该小说的故事情节,在他笔下的杜柳爱情故事, 其情节实在奇异到了怪诞的地步。女主人公杜丽娘既没有青 梅竹马的爱侣,也没有一见钟情的际遇。她只是游了一次园, 做了一场梦,就因梦感情,因情而死。谁料到梦里的意中人 柳梦梅果然存在,杜丽娘的鬼魂居然能够和意中人幽会,而 已经死去的杜丽娘又因爱得以重生,和柳梦梅终成了眷属, 这就更奇特了。汤显祖利用这一奇特的情节正是意在表现爱 情是不受理和封建婚姻制度束缚的这种强大力量,是能冲破 一切的阻碍顽强生存下来的。和《西厢记》反对封建伦理道 德、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主题是完全一致的。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
一、主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题材而言,两部作品也稍稍接近,主要篇幅写的都是情场,都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良好祝愿。
主题都有对封建礼教、门阀婚姻进行揭露和批判。
然而主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同。
(一)主题涉及不同(广度)王的《西厢记》和汤的《牡丹亭》在主题上都有揭露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但两者主题侧重的范围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两著作在爱情与政治的处理中孰轻孰重的问题。
《西厢记》几乎和政治绝缘,只是一对才子佳人在相国寺里互相倾慕、互诉衷肠,唯一和政治有关系的恐怕只是张生最后迫于老夫人的威逼而赴京赶考一折。
这就忽视了政治力量,或者说戏剧忽视了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影响。
而《牡丹亭》中爱情已不再是全部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政治倾向,如柳梦梅一心渴望考取功名,杜丽娘登朝申诉,得到皇帝承认,最后“奉旨完婚”等情节都涉及一定的政治情感。
所以《牡丹亭》在一定程度上除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也揭示了封建政治对爱情、对家庭、对生活的重大影响。
(二)主题内涵不同(深度)如果说《王西厢》是《董西厢》的一次较大的量的提高,大大加强了对西厢故事的反封建内涵,那么《牡丹亭》在主题上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意义,主题更深刻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
前面提到《西》通过崔张两人双双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获得美满结果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主题。
《牡丹亭》主题则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它重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程朱理学,触角直抵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牡》比其他爱情剧有着更高、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1】与《牡》主题内涵相比,《西》主题无疑是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广泛深刻。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爱情比较作者:吴淑强来源:《牡丹》2019年第05期我国古代艺术戏曲著作中有这么两部巨著被后人广为传颂——《西厢记》和《牡丹亭》。
这两部艺术戏曲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追捧,是这两部作品中体现了坚贞不屈、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束缚,为爱而不惜违背封建正统的精神,张生与崔莺莺,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之间的爱情可歌可泣,这四个人能在戒律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为爱而挑战正统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西厢记》:“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元代的贾仲明在他所著的《凌泼仙》中,甚至称赞:“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孟称舜在其《柳枝集眉批》中这样说道:“《西厢记》和《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
”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点是其主线——爱情,《西厢记》和《牡丹亭》所写的爱情,它们不仅突破了前人创作中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还分别塑造了各具时代特点的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
现单就爱情描写方面的异同略抒一管之见。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创作主题方面对两部巨作的异同进行分析。
一、时代背景不同《西厢记》和《牡丹亭》在创作上,虽然都采用了爱情题材作为主线的作品,都有着封建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冲击,张扬着一种寻求自由、对爱情的自由不受封建伦理观念所束缚的爱情思想。
总体来讲,就是与当时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观相左。
但是,这两部佳作的作背是不同。
(一)《西厢记》这部杂剧出现在元代,由王甫实创作。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等级制度森严,民族矛盾突出;虽沿用儒家思想治国,但是科举废立无常;社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相对宽松,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土壤。
正是因为科举废立无常,这一时期,很多读书人难以通过科举迈入仕途,但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城市数量的增多,市民阶层扩大,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很多读书人为了生存,游走于市井之间,创作取悦于瓦肆之上,正是这些读书人的特殊遭遇,使得像王甫实这些知识分子更加深入普通百姓,创作也更加接地气,也是如此,才成就了《西厢记》。
《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比较
目录摘要 (1)前言 (3)第一章《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之异同 (4)第一节主题之异同 (4)第二节人物形象塑造之异同 (5)第三节表现形式之异同 (7)第二章《西厢记》与《牡丹亭》爱情描写异同原因分析 (9)第一节作者爱情观的不同 (9)第二节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 (9)第三节仆人公生活环境的不同 (11)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4)摘摘《《《《《《《《《《《《《《《《《《《《《“《《”《《《《《《《《《《《《《《《《《《《《《《《《《《《《《《《《《《《《《《《《《《《《《《《《《《《《《《《《《《《《《《《《《《《《《《《《《《《《《《《《《《《《《《《《《《《《《《《《《《《《《《《《《《《《《《《《《《《《《《《《《《《《《《《《《《《《《《《《《《《《《《《《《《《《《《《《《《《《《《《《《《《《《《《《《《《《《《《《《《《《《《《《《《《《《《《《《《《《《《《《《《《《《《《《《《《《《《《《《《《《《《《《《《《《《《《《《《《《《《《《《《《《《《《《《《《《《《《《《《《《《《《《《《《《《《《《《《《《《《《《《《《《《《《《《《《《《摘摘摘《《《《《《《《《《《《《《《《《《Abstract"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Peony Pavilion" are known as "two jade" of Chinese classical operas. They both describe the touching stories about the talented scholars and lovely ladies who know each other and love each other. They are both excellent works which reflect the pursuit of free love between young men and women in feudal society and object to the bondage of feudalism. Although the two works are on the same theme of love and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literary world,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mphasis of the theme, the portraying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form of the performance.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me,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focuses on the counter-argument with emotion, while "Peony Pavilion" focuses on resisting reason with emotion. In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Cui Yingying's character is a little more passive than Du Liniang on the road of pursuing love. At the same time, Du Liniang is inferior to Cui Yingying in his attitude towards fame and fortune. In the form of his work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adopts realism and “Peony Pavilion” adopts romanticism.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and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Peony Pavilion; Love; Compare摘摘《《《《《《《《《《《《《《《《《《《《《《《《《《《《《《《《《《《《《《《《《《《《《《《《《《《《《《《《《《《《《《《《《《《《《《《《《《《《《《《《《《《《《《《《《《《《《《《《《《《《《《《《《《《《《《《《《《《《《《《《《《《《《《《《《《《《《《《《《《《《《《《《《《《《《《《《《《《《《《《《《《《《《《《《《《《《《《《《《《《《《《《《《《《《《《《《《《《《《《《《《《《《《《《《《《《《《《《《《《《《《《《《《《《《《《《《《《《《《《《《《《《《《《《《《《《《《《《《《《《《《《《《《《《《《《《《《《《《《《《《《《《《《《《《《《《《《《《《《《《《《《《《《《《《《《《《《《《《《《《《《《《《《《《<《《《《《《>《<《《《>《《《《《《《《《《《《《《《《《《《《《《《《《《《《《《《《《《《《《《《《《《《《《《《《《《《《《《《《《《《《《《《《《《《《《《《《《《《《《《《《《《《《《《《1《《《《《《《《《《《《《《《《《《《《《《《《《《《《《《《《《《《《《《《《《《《《《《《《《《《《《《《《《《《《《《《《《《《《《《《《《《《《《《《《《《《《《《《《《《《《《《《《《《《《《《《《《《《《《《《《《《《《《《《《《《《《《《《《《《《《《《《《《《《《《《《《《《《《《《《《《《《《《《《《《《《《《《《《《《《《1苏子裕. 《牡丹亭还魂记》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J].百度学术.摘摘摘 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 《《《《《《《《《《《《《《《《《“《《《《”《《《《“《《《《《《《《《《《《《《《《《《《《《《《《”2《《《《《《《《《《《《《《《《《《《《《《《《《《《《《《《《《《《《《《《《《《《《《《《《《《《《《《《《“《《《《《《《《《《《《《3”《“《《《《《《《《《《《《《《《《《《《《《《《《《《《《《《《《《《《《《《《《《《《”4《《《《《《《《《《《《《《“《《”《《《《《《《《《《《《《《《《《《《《《《《《《《《《《《《《《《“《”《《《《《《《《《《《《《《《《《《《《《《《《《《《《《《《《《《《《《《《《《《《《《《《《“《”《《《《《《《《《《《《《《《《《“《”《《《“《《《《《《《”《《《《《《《《《《《《《《《《《《《《《《《《《《《《《《《《《《《《《《《《《《《《《《《《《《《《《《《《《《《《《《《《《《《《《《《《《《《“《《《《”《《《《《《《《《《《《《《《《《《《《《《《《《《《《《《《《《《《《《《《《《《《《《《《《《《《《《《《《《《《《《《《《《《《《《《《《《《《《《《《《《《《《“《《《《《《《《《”《《《《《《《《《《《《《《《《《《《《《《《《《《《《《《《《《《《《《《《《《《《《《《《《《《《《《《《《《《《《《《《《《《《《《《《《《《《《《《《《《《《《《《《《《《《《《《《《《《《《《《《《《《《《《《《《《《《《《《《《《《《《《《《《《《《《《《《《《《《《《《《《《《《《《《《《《《《《“《《《《《《《《《《”《《《《《《《《《《《《《《《《《《《《《《《《《《《《《《《《《《《《《《《《《《《《《《《《《《《《《《《《《《《《《《《《《《《《《《《《《《《《《《《《《《《《《《《《《《《《《《《《《《《《《《《《《《《《《《《《《《《《《《《《《《《《《《《《《《《《《《《《《《《《《《《《《《《《《《《《《《《《《《《《《《《《《《《《《《《《《《《《《《《《《《《《《《《《《《《《《《《《《《《《《《《《《《《《《《《《《《《《《《《《《《《《《《《《《《《《《“《《《《《《《《《《《《《《《《《《《《”《《《《《《《《《《《《《《《《《《《《《《《《《《《《《《《《《《《《《《《《“《《《《《《《《《《《《《《《《《《《《《《《《《《《《《”5《《《2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2473明沈德符.顾曲杂言[M].4明汤显祖.明王思任批评.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1):15郑肖恩.郑肖恩集,《大义略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6《《《《《《《《《《《《《《《《《“《《《《”《《《《《《《《《《《《《《《《“《《《《”《《《《《《《《《《《《《《《《《《《“《《《《《《《《《《《《《《《《《《《”《《《《《《《《《《《《《《《《《《《《《《《《《《《《《《《《《《《《《《《《《《《《《《“《《《《《《《《《《《”7《《《《《《《《《《《《《《《《《《《《《《《《《“《《《《《《《《《《《”《《《《《《《《《《《《《《《《《《《《《《《《《《《《《《《《《《《《“《《《”《《《《《《《《《《《《《《《《《《《《《《《《《《《《《《《《《《《《《《《《《《《《《《《《《《《《《《《《《《《《《《《《《《《《《《《《《《《《《《《《《《《《《《《《《《《《《《《《《《《《《《《《《《《《《《《《《《《《《《《《《《《《《《《《《《《《《《《《《《《《《《《“《《”《《《《《《《《《《《《《《《《《《《《《 《《《《《《《《《《《《《《《《《《《《——《《《《《《《《《《《《《《《《《《《《《《《《《《《《《《《《《《《《《《《《《《《《《《《《《《《《《《《《《《《《《《《《《《《《《《《《《《《《《《《《《《《《《《《《《《《《《《《《《《《《《《《《《《《《《《《《《《《《《《《《《《《《《《《《《《《《《《《《《《“《《《《《《《《《”《《《《《《《《《《《《《《《《《《《《《《《《《《《《《《《《《《《《《《《《《《《《《《《《《《《《《《《《《《《《《《《《《《《《《《《《《《《《《《《《《《《“《《《《《《《《《《《《《《《《”8《《《《《《《《《《《《《《《《《《《《《《《《《《《《《《《《《《《《《《《《《《《《《《《《《《《《《《《《《《《《《《《《《《《《《《《《《《《《《《《《《《《《《《《《《《《《《《《《《《《《《《《《《《《《《《《《《《《《《《《《《《《《《《《《《《《《《《《《《《《《《《《《《《《《《《《《《《《《《《《《《《《《《《《《《《《《《《《《《《《《《《《《《《《《《《《《“《《《《《《《《《《《《《《《”9《《《《《《《《《《《《《《《《《《《《《《《《《《《《《《《《《《《《《《《《《《《《《《《《《《《《《《《《《《《《《《《《《《《《《《《《《《《《《《《《《《《《《《《《《《《《《《《《《《《《《《《《《《《《《《《《《《《《《《《《6明汤显祖.明王思任批评.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1):67明汤显祖.明王思任批评.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1):258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29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9《《《《《《《《《《《《《《《《《《《《《《”10《《《《《《《《《《《《《《《《《《《《《《《《《《《《《《《《《《《《《《《《《《《《《“《《《《《《《《《《《《《《《《《《《《《《《《《《”11《《《《《《《《《《《《《《《《《《《《《《《《《《《《《《《《《《《《《《《《《《《《《《《《《《《《《《《《《《《《《《《《《《《《《《《《《《《《《《《《《《《《《《《《《《《《《《《《《《《《《《《《《《《《《《《《《《《《《《《《《《《《《《《《《《《《《《《《《《《《《《《《《《《《《《《《《《《《《《《《《《《《《《《《《《《《《《《《《《《《《《《《《《《《《《《《《《《《《《《《《《《《《《《《《《《《《《《《《《《《《《《《《《《《《《《《《《《《《《《《《《《《《《《《《《《《《《《《《《《《《《《《《《《《《《《《《《《《《《《《《《《《《《《《《《《《《《《《《《《《《《《《《《《《《《《《《《《《《《《《《《《《《《《《“《《《《《《《《”《《《《《《《《《《《《《《《《《《《《《《《《《《《《《《《《《《《《《《《《《《《《《《《《《《《《《《《《《《《“《《《《《《”《《《《《《《《《《《《《《《《《《《《《《《《《《《《《《《《《《《《《《《《《《《《《《《《《《《《《《《《《《《《《《《《《《《《《《《《《《《《《《《《《《《《《《《《《《《《《《《《《《《《《《《《《《《《《《《《《《《《《《《《《《《《《《《《《《“《《《《”《《《《《《《《《《《《《《《《《《《《《《《《《《《《《《《《《《《《《《《《《《《《《《《《《《《《《《《《《《《《《《《《《《《《《《《《《《《《《《《《《《《《《《《《《《《《《《《《《《《《《《《《《《《《《《《《《《《《《《《《《《《《《《《《《《《《《《《《《《《《《《《《《《《《《《《《《《《《《《《“《《《《《《《《《《《《”12《《《《《《《《《《《《《《《《《《《《《《《《《《《《《《《《《《《《《《《《《《《《《《《《《《《《《《《《《《《《《《《《《《《《《《《《《《《《《《《《《《《《《《《《《《《《《《《《《《《《《《《《《《《《《《《《《《《《《《《《《《《《《《《《《《《《《《《《《《《《《《《《《《《《《《《《《《《《《《《《《《《《《《《《《《《《《《《《《《《《《《《《《《《《《《《《《《《《《《《《《《《《《《《《《《《《《《《《《《《《《《《《《《“《《《《”《《《《《《《《《《《《《《《《《《《《《《《《《《《《《《《《《《《《《《《《《《《《《《《《《《《《《《《《《《《《《《《《《《《《《《《《《《《《《《《《《《《《《《《《《《《《《《《《《《《《《《《《《《《《《《《《《《《《《《《《《《《《《《《《《《《《《《《《《《《《《《《《《《《《《《《《《《《《《《《《《《《《《《《《《《《《《《《《《《《《《《《《《《《《《《《《《《《《《《《《《《《《《《《《《《《《《《《《《《《《《《《《《《《《《《《《《《《《《《《《《《《《《《《《《《《《《《《《《《《《《《《《《《《《《《《《《《《《《《《《《《《《《《《《《《《《《《《《《《《《《《《《《《《《《《《《《《《《《《《《《《《《《10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3011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6612明汤显祖.明王思任批评.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1):4《《《《《《《《《《《《《《《《《《《《《《《《《《《《《《《《《《《《《《《《《《《《《《《《《《《《《《《《《《《《《《《《《《《《《《《《《《《《《《《《《《《《《《《《《《《《《《《《《《《《《《《《《《《《《《《《《《《《《《《《《《《《《《《《《《《《《“《《《《”《《《《《《《《《《《《《《《《《《《《《《《《《《《《《《《《《《《《《《《《《《《《《《《《《《《《《《《《《《《《《《《《《《《《《《《《《《《《《《《《《《《《《《《《《《《《《《《《《《《《《《《《《《《《《《《《《《《《《《《《《《《《《《《《《《《《《《《《《《《《《《《《《《《《《《《《《《《《《《《《《《《《《《《《《《《《《《《《《《“《《《《《《《《《《《”《《《《《《《《《《《《《《《“《《《《《《《《《《《《《《《《《《《《”13《《《《《《《《《《《《《《《《《《《《《《《《《《《《《《《《《《《《《《《《《《《《《《《《《《《《《《《《《“《《《《《《《《”《《《《《《《《《《《《“《《《《《《《《《《《《《”14《《《《《《《《《《《《《《《《“《《《《《《《《《《《《《《《《《”15《《《《《《《《《《《《《《《《《《《《《《《《《《《《《《《《《《 《《《《《《《《《《《《《《《《《《《《《《《《《《《《《《《《《《《《《《《《《《《《《《《《《《《《《《《《《《《《《《《《《《《《《《《《《《《《《《《《《《《《《《《《《《《《《《《《《《《《《《《《《《《《《《《《《《《《《《《《《《《《《《《《《《《《《《《《《《《《《《《《《《《《《《《《《《《《《《《《《《《《《《《《《《《《《《《《《《《《《《《《《《《《《《《《《《《《《《《《《《《《《《《《《《《《《《《《《《《《《《《《《《《《《《《《《《《《《《《《《《《《《《《《《《《《《《《《《《《《《《《《《《《《《《《《《《《《《《《《《《《《《《《《《《《《《《《《《《《《《《《《《《《《《《《《《《《《《《《《《《《《《《《《《《《《《《《《《《《《《《《《《《《《《《《《《《《《《《《《《《《《《《《《《《《《《《《《《《《《《《《《《《《《《《《《“《《《《《《《《”《《《《《“《《《《《”《《《《《《《《《《《《《《《《《《《《《《《《《“《《《《《《《《《《《《《《《”16《《《《《《《《《《《《《《《《《《《《《《《《《《《《《《《《《《《《《《《《《《《《《《《《“《《《《《《《《《《《《《《《”17《《《《《《《《《《《《《《《《《《《《《《《《《《《《《《《《《《《《《《《《《《《《《《《《《《《《《《《《《《《《《《《《《《《《《《《《《《《《《《《《《《《《《《《《《《《《《《《《《《《《《《《《《《《《《《《《《《《《《《《《《《《《《《《《《《13明汤显祖著.明王思任批评.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11):14514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19215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19216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7717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78《《《《《《《《《《《《《《《《《《《《《《《《《《《《《《《《《《《《《《《《《《《《《《《《《《《《《《《《《《《《《《《《《《《《《《《《《《《《《《《《《《《《《《《《《《《《《《《《《《《《《《《《《《《《《《《《《《《《《《《《《《《《《《《《《《《《《《《《《《《《《《《《《《《《《《《《《“《《《《《《”《《《《《《《《《《《《《《《《《《“《《《《《《《《《”《《《《《《《《《《《《《《《《《《《《《《《《《《《《《《《《《《《《《《《《《《《《《《《《《《《《《《《《《《《《《《《《《《《《《《《《《《《《《《《《《《《《《《《《《《《《《《《《《《《《《《《《《《《《《《《《《《《《《《《《《《《《“《《”《《《《《《《《《《《《《《《《《《《《“《《”《《《《《《《《《《《《《《《《《《《《《《《《《《《《《《《《《《《《《《《《《《《《《《《《《《《《《《《《《《《《《《《《《《《《《《《《《《《《《《《《《《《《《《《《《《《《《《《《《《《《《《《《《《《《《《《《《《《《《《《《《《《《《《《《《《《《《《《《《《《《《《《《摘摘摘 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摘《《《《《《《《《《《《《《《《《《《《《《《《《《《《《《《《《《《《《《《《《《《《《《《《《《《《《《《《《《《《《《《《《《《《《《《《《《《《《《《《《《《《《《《《《《《《《《《《《《《《《《《《《《《《《《《《《《《《《《《《《《《《《《《《《《《《《《《《《《《《《 《《《《《《《《《《《《《《《《《《《《《《《《《《《《《《《《《《《《《《《《《《《《《《《《《《《《《《《《《《《《《《《《《《《《《《《《《《《《《《《《《《《《《《《《《《“《《《《《《《《《《《《《《《《《《《《18”《《《《《《《《《《《《《《《《《《《《《《《《《《《《《《《“《《《《《《《《《《《《《《《《《《《《《《《《《《《《《《《《《《《《《《《《《《《《《19”《《《“《《《”《“《《《”《《《《《《《《《《《《《《《《《《《《《《《《《《《《《《《《《《《《《《《《《《《《《《《《《《《《《《《《《《《《《《《《《《《《《《《《《《《《《《《《《《《《《《《《《《《《《“《《《《《《《”《《《《《《《《“《《《《《《《《《”《《《《《《《《《《《《《《《《《《《《《《《《《《《《《《《《《《《《《《《《《《《《《《《《《《《《《《《《《《《《《《《《《《“《《《《《《《《《《《《”《《《《《《《《《“《《《《”《《《《《《《《《《《《《《《《《《《《《《《《《《《《《《《《《《《《《《《《《《《《《《《《《《《《《《《《《《《《《《《《《《《《《《《《《《《《《《《《《《《《《《《《《《《《《《《《《《《《《《《《《《《《《《《《《《《《《《《《《《《《《《《《《《《《《《《《《《《《《《《《《《《《《《《《《《《《《《《《《《《《《《《《《《《《《《《《《《《《《《《《《《《《《《《《《《《《《《《《《《《《《《《《《《《《《《《《《《《《《《《《《《《《《《《《《《《《《《《《《《《《《《《《《《《《《《《《《《《《《《《《《《《《《《《《《《《《《《《《“《《《《《《《《”《《《《《《《《《《《《《《《《《《《《《《《《《《《《《《《《《《《《《《《《《《《《《《《《《《《《《《《《《《《《《《《《《《《《《《《《《《《《《《《《《《《《《《《《《《《《《《《《《《《《《《《《《《《《《《《《《《《《《《《《《《《《《《《《《《《《《《《《《《《《《《《《《《《《《《《《《《《《《《《《《《“《《《《《《《《”《《《《《《《《《《《《《《《《《《《《《《《《《《《《《《《《《《《《《《《《《《《《《《《《《《《《《《《《《《《《《《《《《《《《《《《《《《《《《《《《《《《《《《《《《《《《《 《《《《《《《《《《《《《《《《《《《《《《《《《《《《《《《《《《《《《《《《《《《《《《《《《《《《《《《《《《《《《《《《《《《《《《《《《《《《《《《《《《《《《《《《《《《《《《《《《《《《《《《《《《《《《《《《《《《《《《《《《《《“《《《《《《《《《”《《《《《《《《《《《《《《《《《《《《《《《《《《《《《《《《《《《《《《18元王实甫,集贤宾·退隐[梧叶儿]19元贾仲明,凌波仙《《《《《《《《《《《《《《《《《《《《《《《《《《《《《《《《《《《《《《《《《“《《《《《《《”《《《《《《《《《《《《《《《《《《《《《《《《《《《《《《《《《《《《《《《《《《《《《《《《《《《《《《《《《《《《《《《《《《《《《《《《《《《《《《《《《《《《《《《《《《《《《《《《《《《《《《“《《《《《”《《《《《《《《《《《《《《《《《《《《《《《《《《《《《《《《《《《《“《《《《”《《《《《《《《《《《《《《《《《《《《《《《《《《《《《《《《《《《《《《《《《《《《《《《《《《《《《《《《《《《《《《20《《《《《《《《《《《《《《《《《《《《《《《《《《《《《《《《《《《《《《《《《《《《《《《《《《《《《《《“《”《《《《《《《《《《《《《《《《《《《《《《《《《《《《《《《《《《《《《《《《《《《《《《《《《《《《《《《《《《《“《《《《《《《《《《《《”《《《《《《《《《《《《《《《《《《《《《《《《《《《《《《《《《《《《《《《《《《《《《《《《《《《《《《《《《《《《《《《《《《《《《《《《《《《《《《《《《《《《《《《《《《《“《《《《《《《《《《《《《”21《《《《《《《《《《《《《《《《《《《《《《《《《《《《《《《《《《《《《《《《《《《《《《《《《《《《《《《《《《《《《《《《《《《《《《《《《《《《《《《《《《《《《《《《《《《《《《《《《《《《《《《《《《《《《《《《《《《《《《《《《《《《《《“《《《《《《《《《”《《《《《《《《《《《《《《《《《《《《《《《《《《《《《《《《《《《《《《《《《《《《《《《《《《《《《《《《《《《《《《《《《《《《《《《《《《《《《《《《22《《《《《《《《《《《《《《《《《《《《《《《《《《《《《《《《《《《《《《《《《《《《《《《《《《《《《《《《《《《《《《《《《《《《《《《《《《《《《《《《《《《《《《《《《《《《《《《《《《《《《《《《《《《《《《《《《《《《《《《《《《《《《《《《《《《《《《《《《《《《《《《《《《《《《《《《《《《《《《《《《《《《《《《《《《《《《《《《《《《《《《《《《《《《《《《《《《《《《《《《《《《《《《《《《《《《《《《《《《《《《“《《《《《《《《《《”23《《《《《《《《《《“《《《《”《《《《《《《《《《《《《《《《《《《《《《《《《《《《“《《《《”《《《《《《《《《《《《《《《《《《《《《《《《《《《《《《《《《《《《《《《《《《《《《《《《《《《《《《《《《《《《《《《《《《《《《《《《《《《《《《《《《《《《《《《《《《《《《《《《《《《《《《《《《《《《《《《《《《《《《《《《《《《《《《《《《《《《《《《《《《《《《《《《《《《《《《《《《《《《《《《《《《《24《《《《《《《《《《《《《《《《《《《《《《《《《《《《《《《《《《《《《《《《《《《《《《《《《《《《《《《《《《《《《《《《《《《《《《《《《《《《《《《《《《《《《《《《《《《《《《《《《《《《《《《《《《《《《《《《《《《《《《《《《《《《《《《《《《《《《《《《《《《《20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259.21程钜夫著.《雪楼集》卷一〇,《奏议学校》,《四库全书》本22郑肖恩.郑肖恩集,《大义略叙》[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3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2724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4):46.《《《《《《《《《《《《《《《《《《《《《《《《《《《《《《《《《《《《《《《《《《《《《《《《《《《《《《《《《《《《《《《《《《《《《《《《《《《《《《《《《《《《《《《《《《《《《《《《《《《《《《《《《《《《《《《《《《《《《《《《《《《“《《”《《《《《《《《《《《《《“《《《”《“《《《《”《《《《《《《《《《《《《《“《”《《《《《《《《《《《《“《《”《《《《《《《《《《《《《《《《《《《《《《《《“《《”《《《《《《《《《《《《《《《《《“《《《《”《《《《《《《《《《《《《《《《《《《《《《《《《《《《《《《《《《《《《《《《《《《《《《《《《《《《《《《《《“《《”《《《《《《《《《《《《《《《《《《《《《《《《《《《《《《《《《《《《《《《《《《《《《《《《《《《《《《《《《《《《《《《《《《《《《《《《《《《《《《《《《《《《《《《《《《《《《《《《《《《《《《《《《《《《《《《《《《《《《《《《《《《《《《《《《《《《《《《《《《《《《《《《《《《《《《《《《《《《《《《《《《《《《《《《《《《《《《《《《《《《《《《《《《《《《《《《《《《《《《《《《《《《《《“《《《《《《《《《《”《《《《《《《《《《《《《《《《《《《《《《《《《《《《《《《《《《《《《《《《《《《《《《《《《《《《《《《《《《《《《《《《《《《《《《《《《《《《《《《《《《《《《《《《《《《《《《《《《《《《《《《《《《《《《《《《《《《《《《《《《《《《《《《《《《《《《《《《《《《《《《《《《《《《《《《《《《《《《《《《《《25《《《《《《《《《《《《《《《《《《《《《《《《《《《《《《《《《《《《《《《《《《《《《《《《《《《《《《《《《《《《《《《《《《《《《《《《《《《《《《《《《《《《《《《《《《《《《《《《《《《《《《《《《《《《《《《《《《《《《《《《《《《《《《《《《《《《《《《《《《《《《《《《《《《《《《《《《《《《《《《《《《《《《《《《《《《《《《《《《《《《《《《《《《《《《《《《《《《《《《《《《《《《《《《《《《《《《《《《《《《《《《《《《《《《《《《《《《《《《《《《《《《《《《《《《《《《《《《《《《《《《《《《《《《“《《《《《《《《《”《《《《《《《《《《《《《《《《《《《《《《《《《《《《《《《《《《《《《《《《《《《《《《《《《《《《《《《《《《《《《 《《《《《《《《《《《《《《《《《《《《《《《《《《《《《《《《《《《《《《《《《《《《《《《《《《《《《《《《《《《《《《《《《《《《《《《《《《《《《《《《《《《《《《《《《《《《《《《《《《《《《《《《《《《《《《《《《《《《《《《《《《《《《《《《《《《《《《《《《《《《《《《《《《《《《《《《《《《《《《《《《《《《《《《《《《《《《《《《《《《《《《《《《《《《《《《《《《《《《《《《《《《《《《《《《《《《《《《《《《《《《《《《《《《《《《《《《《《《《《《《《《《《《《《《《《《《《《《《《《《《《《《《《《《《《《《《《《《《《《《《《《《《《《《《《《《《《《《《《《《《《《《《《“《《《《《《《《《《《《《《《《《《《《《《《《《《《《《《《《《《《《《《《”26《《《《《《《《《《《《《《《《《《《《“《《《《”《《《《《《《《《《《《《《《《《《《《《25刘健.《西厢记》《牡丹亭》才子佳人形象探异及其文化阐释[J].华中师范大学博硕论文,2006(05).26元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0):30《《《《《《《《《《《《《《《《《《《《《《《《《《《《《《《《《《《《《《《《《《《《《《《《《《《《《《《《《《《《《《《《《《《《《《《《《《《《《《《《《《《《《《《《《《《《《《《《《《《《《《《《《《《《《《《《《《《《《《《《《《《《《《《《《《《《《《《《《《《《《《《《《《《《《《《《《《《《《《《《《《《《《《《《《《《《《《《《《《《《《《《《《《《《《《《《《《《《《《《《《《《《《《《《《《《《《《《《《《《《《《《《《《《《《《《《《《《《《《《《《《《《《《《《《《《《《《《《《《《《《《《《《《《《《《《《《《《《《《《《《《《《《《《《《《《《《《《《《《《《《《《《《《《《《《《《《《《《《《《《《《《《《《《《《《《《《《《《《《《《《《《《《《《《《《《《《《《《《《《《《《《《《《《《《《《《《《《《《《《《《《《《《《《《《《《《《《《《《《《《《《《《《《《《《《《《《《《《《《《《《《《《《《《《《《《《《《《《《《《《《《《《《《《《《《《《《《《《《《《《《《《《《《《《《《《《《《《《《《《《《《《《《《《《《《《《《《《《《《《《《《《《《《《《《《《《《《《《《《《《《《《《《《《《《《《《《《《《《《《《《《《《《《《《《《《《《《《《《《《《《《《《《《《《《《《《《《《《《《《《《《《《《《《《《《《《《《《《《《《《《《《《《《《《“《《《《”《《《《《《《《《《《《《《《《《《《《“《《《《”《《《《《《《《《《《《《《《《《《《《《《《《《《《《《《《《《《《《《《《《《《《《《《《《《《《《《《《《《《《《《《《《《《《《《《《《《《《《《《《《《《《《《《《《《《《《《《《《《《《《《《《《《《《《《《《《《《《《《《《《《《《《《《《《《《《《《《《《《《《《《《《《《《《《《《《《《《《《《《《《《《《《《《《《《《《《《《《《《《《《《《《《《《《《《《《《《《《《《《《《《《摘摘《《《《《《《《《《《《《《《《《《《《《《《《《《《《《《《《《《《《《《《《《《《《《《《《《《《《《《《《《《《《《《《《《《《《《《《《《《《《《《《《《《《《《《《《《《《《《《《《《《《《《《《《《《《《《《《《《《《《《《《《《《《《《《《《《《《《《《《《《《《《《《《《《《《《《《《《《《《《《《《《《《《《《《《《《《《《《《《《《《《《《《《《《《《《《《《《《《《《《《《《《《《《《《《《《《《《《《《《《《《《《《《《《《《《《《《《《《《《《《《《《《《《《《《《《《《《《《《《《《《《《《《《《《《《《摘摘摘摘[1] 《《《《.《《《[M].《《:《《《《《《《,1995(10).[2] 《《《《.《《《《《《.《《《《《《《《《《《[M].《《:《《《《《,2010(11).[3] 《《《.《《《《《《《《《《[M].《《:《《《《《《《,2009.[4] 《《《.《《《《《《[M].《《:《《《《《《《,2009(04).[5] 《《《.《《《《《《《《《《《《《《[M].《《:《《《《,2008(07).[6] 《《《《《.《《《《《.《《《[M].《《:《《《《《《《,2005(07).[7] 《《《《《.《《《《《.《《《[M].《《:《《《《《《《,2005(07).[8] 《《《.《《《《《《《——《《《《《《《《《《《《[M].《《:《《《《《《《,2008(08).[9] 《《《,《《《,《《《,《《《《《.《《《《《《《《《《[M].《《:《《《《《《《,2006(04).[10] 《《《,《《《,《《《,《《《《《.《《《《《《《《《《[M].《《:《《《《《《《,2006(04).[11]《《《.《《《《《《[M].《《:《《《《《《《,2011(05).[12] 《《.《《《《《《《《《《《《《《《《《《《《《《《《[J].《《《《《《《《《《,2006(05).[13] 《《《.《《《《《《《《《《《《《《《《《[J].《《《《《《《《《,2007.摘摘《《《《《《《《《《《《《《《《《《《《《《《《《《《《《《《《《《《《《《《《《《《《《《《《《《《《《《《《《《《《《《《《《《《《《《《《《《《《《《《《《《《《《《《《《《《《《《《《《《《《《《《《《《《《《《《《《《《《《《《《《《《《《《《《《《《《《《《《《《《《《《《《《《《《《《《《《《《《《《《《《《《《《《《《《《《《《《《《《《《《《《《《《《《《《《《《《《《《《《《《《《《《《《《《《《《《《《《《《《《《《《《《《《《《《《《《《《《《《《《《《《《《《《《《《《《《《《《《《《《《《《《《《《《《《《《《《《《《《《《《《《《《《《《《《《《《《《《《《《《《《《《《《《《《《《《《《《《《《《《《《《《《《《《《《《《《《《《《《《《《《《《《《《《《《《《《《《《《《《《《《《《《《《《《《《《《《《《《《《《《《《《《《《《《《《《《《《《《《《《《《《《《《《《《《《《《《《《《《《《《《。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首先,就剧情而言,《西厢记》以杜荀鹤与李瓶儿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女主角李瓶儿与男主角张生相识相爱,历经种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
而《牡丹亭》则以杜丽娘与唐伯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其中穿插了杜丽娘被迫成婚、发疯、相见泪如雨等一系列传奇事件。
两部戏剧都以女主角坚贞不屈的爱情为主线,但《西厢记》更加注重了男女主角因为家庭和社会约束而面临的困境,而《牡丹亭》更加强调了女主角无奈的命运和不幸的遭遇。
其次,在主题方面,《西厢记》主要探讨了封建道德观念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作品中,女主角李瓶儿通过坚守爱情,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个体追求幸福的力量。
而《牡丹亭》则以爱情与梦境为主题,通过杜丽娘的悲剧经历呈现了人生态度和命运。
两部剧作均以爱情与人性为核心,但分别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探讨了文化与人性、人性与命运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最后,在艺术手法方面,《西厢记》运用了对白和折子戏的形式,结合了沈漾才子佳人的传统意象和女性自主追求幸福的新意,使作品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革新性。
而《牡丹亭》则以台词和唱段为主要形式,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元素,使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两部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各具特色,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总之,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部经典之作,但从剧情、主题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部作品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基础上,探讨了封建道德观念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文化与人性、人性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同时,它们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剧情发展和表达手法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特色和魅力。
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分析元明戏剧的异同
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分析元明戏剧的异同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
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元明戏曲各自独特的成就。
一、元明戏剧相同之处1、元明戏剧大都肯定个人选择的创造价值,强调人的感情的绝对价值,宣扬女性追求自由爱情。
如:《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都敢于为了自己的幸福去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迫,追求自由的爱情。
2、大都反映封建礼教和禁欲主义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以及女性对追求自由的向往。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
崔莺莺是相国的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女儿;张生是落拓的秀才,柳梦梅是待沽的书生:崔张在佛寺邂逅相遇,杜柳在梦中萍水相逢。
他们都是一见钟情,几经波折“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二、元明戏曲的不同之处1、戏剧剧本体制上的不同。
元杂剧一般一本四折,剧本末尾有题目正名;而明杂剧形式上折数不限。
2、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宣扬的主题思想不同。
元代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市经济形的发展,使旧有的思想和传统风尚发生了动摇与变化。
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封建道德观念,虽为统治者接受,但已远不如前代那样受到尊崇。
元朝统治集团,他们在利用正统的儒家学说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尊崇各族同有的宗教信仰,因此,各种宗教学说都得以发展。
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特别是着程朱理学地位的降低,于此下层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以致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执著于“情”的痴情男女。
他们精神状态的主调是追求风流艳遇,追求为情所主宰的人生,他们的精神实质是更为重视感情的真与痴。
为此,敢爱敢恨,大胆与封建礼教抗争;敢作敢为,勇于和传统旧俗决裂,构成了元杂剧中歌颂的主要精神。
另外,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了仕进机会,地位下降,追求功名的热忱骤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xxxxxx学号:xxxxxxx指导教师:xxxxx完成时间:xxxx年4月10日二xxx年六月论文题目: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xxxx 签名:指导教师:xxxx 签名:摘要情与礼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同时又矛盾重重。
不同的社会状态之下,情与礼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一内容又集中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
《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虽同为爱情主题,却由于产生于不同时代,在情礼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西厢记》产生于元代,是汉族文化极度低迷的产物,表现出情的张扬和礼的崩塌;《牡丹亭》创作于理学控制的明代,真实地反映了礼对情的禁锢。
剧中作者对欲、情的肯定,则又与明中叶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情与礼;人欲Title: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me:xxxxx Signature:Supervisor:xxxxx Signature:ABSTRACTAffection and etiquette are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humanity. They depend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also full of contradict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present different states under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showed in different literature work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re Chinese classical representative plays. Both the two works described love, but their stories happened in different times, presenting different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wrote in yuan dynasty, a result in low han literature, showing widely known affection and crumbing etiquette, while “The peony Pavilion”created in idealist philosophy controlled society, truly reflecting forbidde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in which the writer praised the emotional desire connected with thoughtful liberation in middle Ming dynasty.Key words:“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The peony Pavilion”; Affection and Etiquette ; Desire目录前言 (1)1元代之前文学作品中的情与礼 (1)2《西厢记》中的情与礼 (2)2.1情的萌发与礼的挣扎 (2)2.2情的反抗与礼的崩塌 (3)2.3礼对情的妥协与接纳 (4)3《牡丹亭》中的情与礼 (4)3.1生前—梦中现欲 (5)3.2游魂-死后现情 (6)3.3回生-情回归于礼 (6)4两剧中情与礼的比较 (7)4.1两剧不同的思想倾向 (7)4.2两剧不同的时代精神 (8)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前言情,即人情,是自然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两性关系确立之时便产生了。
诸如人的七情六欲,人对自由恋爱,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都出于人的本能需求。
礼,最初源自于周礼,是在原始的祭祀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是人的社会属性。
在中国古代的婚恋文学题材中,情与礼,是人性之中相互补充、相互依存、而且往往表现出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
而文学作为人学,作为人性的艺术,自古以来,就将对情与礼关系的探讨,作为重要的内容。
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情与礼的关系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
虽同为爱情主题,却由于产生于不同时代,在情礼关系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本文即以此展开对《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情礼关系略作分析。
1 元代之前文学作品中的情与礼周代,是礼乐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从原始自由向理性文明过渡的重要阶段。
礼的约束逐渐产生,而人性最纯朴的自由也同时存在,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情与礼相对的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之下。
《诗经》开篇之作《关雎》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河中沙洲之上雎鸠的叫声,自然地激起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这是“发乎情”而“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便是“止乎礼”。
《关雎》“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的思想特征也使它成了周代思想文明的代表,是《诗经》中诗的典范。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学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并在婚恋方面提出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相应的在情与礼两者之间,人们更多的重视“礼”。
如《羽林郎》一诗云:“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途。
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
”描写一位买酒的胡姬,义正言辞又委婉得体的拒绝了一位权贵家豪奴的调戏。
强调了礼的存在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陌上桑》中用一种极为浪漫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贤贞的美女形象“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则将诗歌的主题最终指向了对家庭与婚姻的捍卫。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朝代的不断更替,社会的动荡,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丰富多彩。
在情与礼方面,出现了以情违礼的风气,男女交往也不再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约束,人们更多的由遵礼转变为重情。
如《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对汉末吃人的礼教进行了极大的控诉,对“情”做了极大论《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情与礼的肯定。
又如《搜神记》中私定终身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紫玉》、《倩女还魂》、《韩凭夫妇》。
它们多以一种灵异、志怪的表现手法,将平凡人带到了一个为了爱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奇异世界,像极了《牡丹亭》中的“至情”境界。
使忠贞的爱情超越了礼的约束范围,把“情”推至了高处。
[2]唐代开明的政治制度和开放的思想为人们追求自由爱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客观条件。
可是,门阀观念仍束缚着人们对“情”的追求。
这一时期,既有情对礼的反叛,也有礼对情的接纳。
文学作品中礼对情的包容这一思想逐渐显露。
如《唐传奇》中的《李娃传》,李娃由一个娼妓到被社会所承认的“夫人”的转变,具有着主题的重大突破一方面是对门阀婚姻制度的反抗让他们的爱情圆满,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礼对情的接纳。
[3]2 《西厢记》中的情与礼在我国著名戏剧中《西厢记》可谓夺魁之作,著名学者赵景称把《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双璧”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所推六大才子书中《西厢记》便在其内,对《西厢记》如此之高的评价当然有其内在的魅力。
本文认为《西厢记》中独特的情与礼的体现是其魅力四射的根本所在。
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经历了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爱,最后共结连理的过程。
对情与礼的诠释赋予了新的内容。
透出了礼对情的肯定和接纳,让情的存在更为稳定和长久。
唱出了一曲“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赞歌。
2.1 情的萌发与礼的挣扎剧中莺莺一上场便唱到“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残春,萧寺,落花,流水,客观的自然景物让莺莺犯起了莫名的闲愁。
这不是别的,正是少女怀春、伤春的表露。
莺莺的春心开始荡漾了。
佛堂上“玩耍一回”,遇到了她“五百年前的风流艳冤”。
让那荡漾浮动的春心有了寄托。
那么莺莺是怎样表现的呢?借张生之口表现出来,“她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为花笑拈。
”在封建社会,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而莺莺在遇到陌生人时并不回避,而是任人对她的欣赏,不止这样,她还言了。
“【旦云】红娘,你觑: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透出了莺莺对青春易逝的敏感和内心的空灵,同时反映出情对礼的无视与叛逆。
在古代,一女子在陌生人面前开口说话,已说明她对那人有了好感,而莺莺则是将心中的愁闷说与了张生。
说明在那时情已在两人之间开始蔓延了。
“【红云】那璧有人,咱家去来。
”[4]1于是只能临去时“回顾觑末下”。
虽有情却要1以上引文均出自于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下文不另作注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终于礼。
情与礼有了第一次碰撞。
莺莺的美貌容颜与临去时的“秋波一转”让张生一下子对莺莺陷入了痴狂,张生立即作出了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应举也罢”,转为对莺莺的追求。
首先便是“借厢”,在这一折中,他遇见了红娘,便想起了莺莺,于是自报家门及他的婚姻状况,并询问“小姐常出来么?”红娘则是对他申之以礼“【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非礼也。
’”并说明自家老夫人对莺莺管教甚言。
无奈张生虽有情却再次被礼所压制了。
情与礼出现了第二次碰撞。
可张生并不会放弃,他从寺院的小和尚中得知,莺莺每夜会来花园内烧香。
于是“联吟”自然的发生了。
张生隔墙偷偷地看过莺莺烧香祷告后便试探地吟诗道:“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红云】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傻角。
”莺莺是怎样反映的呢?旦云“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
”【旦念诗云】“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