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自考发展心理学重点笔记
⾃考发展⼼理学重点笔记发展⼼理学第⼀章绪论概念⼆因素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在⼼理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复演说:霍尔深受达尔⽂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童⼼理发展是对⼈类种族发展历史的重演,即所谓“复演说”;他说:“⼀两的遗传胜过⼀吨的教育。
”IQ简答论述1、⼼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答:⼼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命结束的整个⽣命历程中⼼理上的发展变化。
⼼理发展是在⽣理成熟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的,年龄或社会⾓⾊是⼼理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2、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理发展中的作⽤?答:从遗传决定论到环境决定论,再到试图调和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的⼆因素论,始终存在着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理发展中的作⽤争论,这个问题也⼀直是发展⼼理学中的⼀个重要理论问题,通常称之为“遗传与环境之争”或“⾃然与教养之争”遗传与环境之间必须通过复杂的相互作⽤才能⽣成⾏为。
⾸先,分⼦遗传学得研究表明,染⾊体并不是静态的结构,它始终与分⼦内的物质环境相互作⽤着,基因也存在着移位和变异等变化。
其次,基因的作⽤存在着⼀个时间表,机体内外的环境因素是影响时间表发挥作⽤的重要因素。
最后,遗传的作⽤离不开环境因素,遗传所决定的只是⼀种倾向性或易感性,⽽个体是否表现出遗传的性状或⼼理特征,还要取决于环境因素。
因此,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在“遗传与环境之争”中,交互作⽤的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发展⼼理学中的⼀种共识。
3、你如何看待⼼理发展的阶段论?、答:⼉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阶段之间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前⼀个阶段的末期开始出现后以阶段的⼀些特点,后⼀阶段的初期还保留着前⼀阶段的⼀些特点。
因此,⼉童思维的发展既有⼀定的阶段性,⼜有连续性,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
⼉童⼼理作为⽣理成熟和社会影响之间互动的产物,它的发展⼀⽅⾯既遵循物质运动的⼀般规律,另⼀⽅⾯⼜是辩证的,因此,不应该将⼉童⼼理发展的阶段论绝对化。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
发展心理学详细知识点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狭义: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广义:研究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个体发展:个人从诞生到成年直至衰老的身心变化过程发展的基本性质:(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的关系霍尔:个体心理发展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过程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容: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3、二因素论4、相互作用论(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个体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个体心理状态的发展(爬楼梯实验)(2)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4)个体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5、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直接环境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系统:(相关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省略详细记录)因与外因(由于本人极其厌恶马克思主义,故省略)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重点,切记)关键期:环境影响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由于废话太多,省略)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1842-1897)撰写的《儿童心理》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阶段:1882年以前——准备时期第二阶段:1882~一战——形成时期第三阶段:一战~二战——分化演变时期第四阶段:二战~——发展增新时期二、从儿童的发展到生命全程的发展的研究(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围扩大到了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最先研究生命全程的发展荣格对人生的阶段划分(三)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在特之后美国的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生命全程发展的心理学著作,1932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矛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重要)生态化原则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一)横断研究设计是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探究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真题
心理学
典型
内容
第章
习题
教材
教育 复习
心理学
教育
笔记
教育
题
社会规范
习题
学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2.2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2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教学设 计
第24章教学成 效的测量与评 价
第23章教学设计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2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复习笔记 24.2课后习题详解 2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学习动机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学习的迁移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来自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 概述
第14章知识的领会
第15章知识的巩固 第16章知识的应用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 其形成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笔记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学的定义、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对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他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主要回答人类个体是如何从生物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的这个问题.它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即是社会学科又是自然学科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狭义上的指个体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是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的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廖世承编写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早期的发展心理学是受达尔文的影响侧重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要以人的整个一生为研究对象的,即出现了所谓的“生命全程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为标志,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它的诞生有两个观点,其一为1903年美国教育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其二为1877年俄罗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该时期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心理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原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或它所要探索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哪些: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医疗、文艺以及社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①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
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
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5 “发展心理学”笔记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内化 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1.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1. 组群效应 P49 02名词 2.序列研究 P51 01名词 3. ABAB 设计 P57 4. 跨文化研究 P52 5.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3.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4.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 5.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 P56 第四章1.同nuan 双生子P64 2.异nuan 双生子P64 3.伴性遗传P62 4.低体重儿P65 简答论述 1.产前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63-P65 2. 产前发展存在哪些致畸因素?它们的作用方式?P65第一段概括 第五章 婴儿期(出生-1岁) 1.髓鞘化 P70 2.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视崖实验 P88 4.前语言思维P92 02年名 5.依恋P95 6 陌生情景 P98 7.A 非B 错误P93 8.抓握放射P72 9.双向性原则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简答论述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P83-84 P85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01论述 P96-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02年论述pp 3.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年简 78 4.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P100 5.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P100-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第六章 幼儿期(1-3岁)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模仿性游戏 P108 3.单词句 P110 4.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简答论述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P105-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 P132-P133 3.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01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第七章 幼儿期(3-6.7岁) 1.平行游戏 P133 2.积极词汇P139 3.消极词汇P139 4.自我中心言语P141 5.内部言语P140 01、02名 6. LADP1467.他律道德 02年名词 P161 8.自律道德 P161简答论述1.幼儿游戏的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它所反映的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01年简答 P132-P133 2.分析有关游戏的几种理论 P134-P135 3.试分析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P141-P143 4.试分析说明有关言语获得的几种理论?主要是“维果斯基”和‘行为主义’P142、P1435. 试举例说明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62第八章 童年期(6-12岁) 1. 中介缺失 P1732.α波多是皮质成熟的标志P1653.θ波是皮质不成熟的标志4.节律同化是皮质细胞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01选 P1665.失同步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随笔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4)二、儿童发展理论 (5)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6)2.1.1 感觉运动期 (7)2.1.2 前运算期 (9)2.1.3 具体运算期 (10)2.1.4 形式运算期 (11)2.2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2)2.2.1 婴儿期 (13)2.2.2 早期童年 (15)2.2.3 学龄前期 (16)2.2.4 青春期 (17)三、教育心理学基础 (18)3.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3.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1)3.3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22)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5)4.1 教学策略与方法 (26)4.2 学生评估与反馈 (28)4.3 教育环境设计与优化 (29)4.4 教师专业发展 (31)五、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32)5.1 情绪障碍儿童 (33)5.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35)5.3 学习障碍儿童 (36)5.4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38)六、结论 (39)6.1 研究成果总结 (41)6.2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42)6.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3)一、内容概述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童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作者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阐述,为读者理解儿童成长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书中深入探讨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这些内容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书中强调了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作者详细阐述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情感发展、道德发展、人际关系等,并探讨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书中还涉及了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作者提出了如何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和建议,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和答题思路(1)(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学习准备、心理发展、注意、感觉、知觉、记忆、遗忘规律、思维、想象、情绪、动机、需要、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学习、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教学设计、品德、心理健康、变式二、单项选择:1.“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C )。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2.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种体验——当你专心投入于某件事时,会对周围的人或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体现了注意的( B )。
A、稳定性B、集中性C、广度D、分配3.动画的原理是每秒以数十幅画面连续播放,在我们的( A )作用下,造成一种流畅的运动效果。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情景记忆D、内隐记忆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是( A )。
A、先快后慢,先多后少B、先慢后快,先多后少C、先快后慢,先少后多D、先慢后快,先少后多5.刘老师讲课时,迟到的李珊突然破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看向她。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C )。
A、随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6.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
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的结论。
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 C )。
A、间接性B、相像性C、概括性D、稳定性7.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B )。
A、聚合思维B、分散思维C、常规思维D、理性思维8.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某个阶段的情况是“儿童在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思维,但常常不合逻辑”,这是( B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9.口渴会促使人做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B )。
A、指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10.小林是一位很想获得成功的有志青年。
他的老板现有三件事情需要完成:一件比较容易,一件难度适中,一件很难。
如果小林可以挑选其中一件来完成,你估计他会( C )。
A、挑选最难的那一件B、挑选最容易的那一件C、挑选难度中等的那一件D、寻求老板的意见来选择11.儿童学会写“石”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字,这是( C )。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发表,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廖世承。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5、联结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6、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7、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8、教育目的的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9、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10、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11、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一、皮亚杰认为,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续起来的纽带,那就是心理学;1955年,他建立了“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二、思维认识的起源;皮亚杰在讲述思维发展时,把思维、认识、智慧作为同义词使用;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们把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称为“互相作用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经验;互相作用论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心理是由遗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的绝对化的、无休止的争论,为研究认识的发生开拓了新的航道;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皮亚杰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消极的反应者;三、思维的结构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纺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皮亚杰说,思维的结构就是认知过程中性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就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认知结构组织最基本的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皮亚杰将它看成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格式有点类似图式,但两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而“格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的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婴儿早期就有一种吸吮格式,经过练习和概括,这种格式便能运用到其他客体上去,如吸吮手指、吸吮奶瓶橡皮奶头、吸吮玩具等;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运算是一种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它允许儿童在心理上回到思维连续的开始;运算还具有守恒性和系统;这里的“运算”指内化的、可逆的、并协调成有规律可循的动作系统,不是指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四、思维的机制1、适应和组织;皮亚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思维或者智慧的成长的,他认为,思维的本质乃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的适应与组织机能有紧密联系,两者皆为发展的不变性法则,又是智慧的重要特征;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低级的智慧适应是把动作加以组织,同时又修改原有的动作组织;高级的智慧则是把经验内容加以组织,同时修改原有的思想观念以适应世界;婴儿,抓握、注视两种独立格式,不协调,练习,协调,有了这种能力,儿童就能认识环境中遇到的经验,并加以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的倾向包含在生物学的遗传中,它是适应机能的一部分;适应包括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2、同化和顺应;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外部元素纳入结构内;顺应就是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两者相互相成,有同化必须有顺应;当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牌平衡状态时,认识就提高了一步;同化占优,以自我为中心;顺应占优,儿童完全按外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概括地说,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地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须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问题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一、感知运动期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别是儿童领先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这个阶段分为六个小阶段;P108-110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这一阶段称反射练习期;2、第二分阶段1~4、4.5月:这一阶段称习惯动作时期;3、第三分阶段4.5~9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第四分阶段9~11、12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5、第五分阶段11、12~1.5岁月:偶然智慧动发现,还没有按照一定的目的构成新方法的能力;6、第五分阶段1.5~2岁月:这是感知动作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的时期;它的显着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中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和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二、前运算时期2~7岁前运算时期与感知动作期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前一时期的儿童只能对当前知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后一时期的儿童,由于信号功能或者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如当原型消失后,儿童用觉察不到的肌肉动作来模仿某个人做过的怪动作,进行各种象征性游戏,用语词表示某个人或某物,等等;前运算时期分为如下两个小阶段: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所以这一阶段称象征思维阶段;由于有了象征性功能使儿童能借意义所借来的象征意义所指事物,而意义所借和意义所指的分化就是思维的发生如儿童用棒当“枪” ;象征思维阶段又称前概念阶段;这时儿童运用的概念与一般成人用的概念不同,它往往是把初学到的语言符号附加到一些事物上而形成;这种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它往往摇摆于概念的一般性和整体的个别性;这时期儿童的演绎,是不合逻辑的滥绎;2、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是从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着牲所左右;但儿童的直觉思维已开始从单维思维集中向两维思维集中过渡,这意味着“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7-8岁,面积和重量守恒9-10岁,最后是体积守恒12岁;这一时期思维另一个特点: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就是指儿童往往积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件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P116~118“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有几层含意:其一,运算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进行;如1+1=2,它的相反就是2-1=1;其三,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这种在变换体系中恒定不变的量称为“守恒图式”,而守恒的形成则是一个运算结构是否完成的指标;其四,是系统性,运算格式与前面几个阶段中提到的动作格式、象征格式不同,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如一个类别,一个系列;具体运算阶段有如下两个显着的特点:1、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标志;儿童通过同一性、补偿性、逆转性实现了思想离中化;他们不再像前运算阶段儿童那样只是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而能够以所有可能的迂回和回转去追随外界变化,依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2、群集结构的形成;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能用群集结构来实现调节,第一次实现了同化客体于主体行动和顺应主体格式于客体变化之间的平衡;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中的一部分;群集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类群集运算,一种是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集群,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去处,他们的群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只能对于那些已经构造成功的内化了的观念实现运算,而对那些尚未构造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不能实现运算;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P118~120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形式去处阶段不论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还是在论证检验假设的方式上都与具体运算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在联系具体事物时方能解决问题,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对命题进行运算;例1:爱迪斯比苏珊白些,爱迪斯比丽丽黑些,这三人,谁最白,谁最黑如果这三人站在儿童面前,那么即使是6、7岁的儿童也能解决,但用命题形式表达出来,甚至10岁儿童也感到困难;例2:皮亚杰助手英海尔所做的单摆振动实验来说明两期儿童思维的区别;前运算阶段儿童无所适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不能确定变量与不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认为各种因素都有影响,易受干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能使一个因素变化,其它因素保持不变,最后得出线的长度与单摆振动频率有关的正确结论;。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心理学的界定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类型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定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简言之,它是研究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是指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广义上: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狭义上: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一)种系心理发展种系发展的进化进程(1)刺激感应性阶段(2)感觉阶段(3)知觉阶段(4)思维萌芽阶段2 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1)人类心理的发展A 人类祖先演变为人类的三个前提条件B 社会(2)人类心理的特点A是有意识的心理;B是社会性心理;C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二)个体心理的发展1 其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2 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关系理论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儿童乃成人之父)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年龄特征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一)诞生: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二)演变:西方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形成时期(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其演变和增新时期第2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矛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右深层次与表层次之分)4 教育性原则;(要符合教育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问题)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心研究的主要类型纵向研究(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1 定义:在较长时间内对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1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必须牢记的人物及其言论:行为主义学派的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和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华生主张“教育万能论”。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3、心理发展的特点:(P20)①连续性和阶段性(斜坡与楼梯的关系,是质的飞跃阶段);1下划线部分为上课强调重点,下同②方向性和可塑性(不可逆性);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不平衡性);④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⑤历史和文化背景。
4、生命的毕生发展观(P24)主要观点: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因此,一生发展中任何阶段的经验对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哪一个年龄阶段对于发展的本质来说特别重要;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5、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P27)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最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理论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P29)佛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
分为本我(潜意识)、自我(意识)、超我(前意识)。
他为心理发展创建了独特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将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7岁)和生殖期(12-20岁)。
2.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P30)埃里克森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而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提出的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信任对怀疑(0-1岁)、自主对羞怯(1-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精力充沛感对颓废感(25-50岁)、完美感对沮丧感(50岁之后)。
注意:这部分重点掌握一共几个阶段以及名称,每个阶段的特点次掌握。
3.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P33)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的心理发展观:决定人发展的只能是环境和教育。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的心理发展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4.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7)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①含义: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最近发展区解释了认知发展如何与学习相结合的问题,也解释了儿童在成人指导和协助下常常有更高水平的表现这一事实。
当成年人对儿童的有关行为进行指导时,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工作平台”,使儿童逐渐具有顺利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和策略。
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P38)同化与顺应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儿童在此阶段掌握了关于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规则,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
②前运算思维阶段(2岁-7岁),此阶段儿童思维表现出自我中心;开始运用语言和符号,但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直觉成分很大,思维的不可逆,未掌握守恒概念。
③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岁到11岁),此阶段儿童可进行逻辑运算,但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成逆向思维:表现为守恒法则和去中心化的思维倾向。
④形式运算思维(11岁左右的青少年期-成人),思维最大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更加符号化,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假设思维形成,归纳演绎推理论证及科学思考。
第二章认知发展第一节认知发展概述1.认知的定义:(P47)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
认知发展的定义: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2.认知发展的模式:(P48)阶段性发展观点常被比喻成“爬楼梯”(质的变化),连续性发展观点被比喻成“爬斜坡”。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解释了一种阶段性与连续性并存的认知发展观点。
3.认知发展过程的两种理论(P50)领域一般性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中心思维存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他认为逻辑思维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本路线。
领域特殊性的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多个中心,多个发展内容)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
4.教师为什么要了解认知发展(P54)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此节大部分内容与第一章有重复)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P39&59)1)图式的概念:皮亚杰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式称为认知结构,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
2)同化的概念: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已有的知识结构。
3)顺应的概念:当已有的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这就是顺应。
4)平衡调节机制的概念:当已有的经验和当前的问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人们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建立新的图式或者调整旧的图式等,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叫做平衡作用。
5)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第一,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第二,前运算思维阶段第三,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第四,形式运算思维阶段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P61-66)1)基本观点①认为人脑就像一部复杂的计算机,能够快速和精确地处理信息。
②认为人类特别是儿童是通过发展硬件(脑和感觉系统)和软件(加工策略和规则)来提高认识。
③坚持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④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2)信息加工观的研究特点①侧重于分析儿童在某一领域所处的认知发展状态②关注认知发展转变的机制③在解释认知发展的机制时,更关注信息加工过程。
④注重研究知识基础与信息加工水平的关系,以及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和高级发展这样两个认知发展过程:①基础发展表现在工作记忆容量与加工速度、注意与知觉编码、信息加工方式上②高级发展表现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
3.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社会文化的影响(P67)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意义(见第一章第三节内容)(P69&38)第三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学设计1.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P71)2.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P72)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地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
3.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P74)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对二者的影响。
4.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设定课程?(P79)(论述题,需要举具体例子)⑴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与课程教学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①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②教学内容: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提供与其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③学习环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⑵何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关注的不是教师应以什么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而是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并加深理解。
因此老师应该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优化感知环境。
可以从实现知觉情境的丰富性和新奇性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创设能够引发注意的新奇的知觉情境。
②创设体验情境。
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认知过程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