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调研报告 --上海近现代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近现代园林
引言: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它不仅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法,而且它包含了中国人传统文化追求以及景观设计的理论。
另一方面,中国现代的公园依旧是人们重要的休闲场所之一,它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发展,或者说是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设计原理的一种碰撞融合。
以下我们将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上海近现代的七处园林介绍,来探究上海近现代园林设计的方法变化。
1、外国建造时代——黄浦公园
黄浦公园建成于1868年8月,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公园,经过多次改建。
现在的黄浦公园东临黄浦江,北依苏州河,黄浦公园占地31亩,绿化面积10.92亩。
当时的工部局工程师克拉克于同治1864年先后提交两份整治外滩和苏州河口岸线的报告。
这一方案在1865年4月28日召开的租界纳税人年会上获得通过,1868年8月8日,公园正式对外国人开放。
2、两种的文化的交汇——徐园
徐园为清末民初上海私人花园对外开放者之一,对上海的戏剧和电影业有很大影响。
抗日战争时,因火灾被毁。
外表上看徐园是一座西方建筑,但是当年的徐园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园林。
从正门进入徐园,迎面见到的便是一道环绕全园的长廊。
门内朱栏间,有花台一座,台中植有参天石笋一柱,四周修竹数竿,颇具风韵。
长廊地势起伏,呈波浪形,别具一格。
廊边的栏杆与亭榭因势巧合,颇成章法。
长廊自东西角向北延伸,再折向园西,然后复又朝南延伸。
这个时代的园林正表现了中西方文化强烈的交汇。
3、苏联模式公园——上海动物园
1953年 10月,市政建设委员会决定在原新泾区高尔夫球场辟建一座文化休息公园,名为文化公园。
1980年更名为上海动物园。
园内建成了竹结构大门、五曲长廊、八角环廊、双檐气楼、六角亭、小方亭等建筑。
在规划设计中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如不同功能分区在总规划中的位置、各分区与园林景色的结合、适应新功能分区的构图方式等。
这些中国古典的建筑以当时苏联公园的模式进行规划,可谓时代的结合品。
4、大地园林化与时代象征——长风公园
上海长风公园位于大渡河路189号,东邻华东师范大学,南近吴淞江(苏州
河),西靠大渡河路,北临怒江路。
一九五七年四月开工建园,公园取《宋书·宋悫传》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定名为“长风公园”。
公园继承了我国传统园林艺术,借鉴北京颐和园风格和杭州、苏州园林的造景手法,总体布局模拟自然,园景以湖为主,山水结合,浩瀚的湖面和26米高的铁臂山构成全园独特的景观。
湖畔山侧,供人休憩的亭、榭、廊古朴轻盈,在湖面烟波中影影绰绰,铁臂石景、银锄碧波,青枫绿州、夕阳晚照,岁寒三友、迎春池、睡莲池等20余处园林景点姿态万千。
5、中西融合风格的探索——方塔园
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全园占地面积182亩,园址原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既是古代文人的汇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
以方塔为中心,在其南侧设立的一面古墙又将全园划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半部分荟萃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主要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着重于意境的创造;南半部分则是现代园林的风格,以大片的绿化为主,着重于空间的营造。
方塔园中钢构架的垂花门便是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现代材料, 同时积极地拓展了传统建构体系的造型语言, 体现了新时代的技术和材料特征, 是现代园林建筑新文化的开端。
土山堑道和乌桕林为其自然特色的场所空间中, 突破了简单的观赏目的, 重在建立人与自然的现代对话关系和互动特征, 激发人们内心热爱自然的情感。
方塔园内古迹很多, 宋代方塔, 明代照壁, 清代宫殿等等都要同处一园, 而布局上面对现实, 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将各个历史时期的迁移建筑各处其位, 但相互隐约有不同方向的轴线关联, 打破了保持传统典型中轴线格局的陈旧观念,使得塔院各个主体建筑均真实呈现最佳方位, 而环境也具有轻松随意的氛围。
在现代区部分,尽管其设计采用了许多西方园林的手法,却经过提炼与选取——大草坪、湖水、游园道路的设置皆以方塔为中心,相互呼应,创造出富有现代特色又能和方塔相协调的园林空间。
作为一个以历史古迹为主的新建公园,方塔园很好地把握了现代与古典的关系,烘托了历史文物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场所,成为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结合的园林范例。
6、纯仿古园林——上海大观园
1988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大观园在设计上颇费心机,与北京大观园明显不同的是上海大观园利用江南水乡的特点在园中布置了大面积人工湖泊。
以大门
—体仁沐德—大观楼为中轴,有10多组建筑,20多个景点,建筑面积共7837平方米。
设计曲径通幽大假山作入口屏障,以挖湖取土堆掇1座高16米的小山为大观楼的背景,构成大观楼背山面水的壮丽气势。
全园以大湖为中心,以池塘、沁芳溪沟通各景点,构成有主有支、有动有静的水系,湖边设亭、榭,湖中设曲桥、石舫、石灯,溪上设桥亭,形成山重水复、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风光。
大观园巧妙运用园必封、必隔,在封隔中求得气势流动和内聚中心的中国传统建筑观念,建造1个封闭、向心的内涵丰富的小天地,在有限空间中安置无限空间,增加景物层次,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借环境气氛表达人物品格,使《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观再现人间。
7、现代园林——徐家汇公园
总平面的设计上它就像一缩小的上海版图,公园中央的一条河将整个公园分成了“浦东"和“浦西”,浦西部分采用的平面布局是西式公园整齐开敞的形式,而河东则更多是中式园林的曲径蜿蜒的小尺度景观。
在入口处它还保留了工业建筑群里最显著的构物——45米高的大中华橡胶厂烟囱,它处在整个公园的对角线上。
绿化种植更富有节奏和韵律,营造出经典飘逸的浪漫风情。
河滨绿化以营造自然气息为主,栽植水生植物和姿态优美、耐水湿的乔木。
在公园的空间利用上立体化,既符合了现代社会中土地紧张的特征,也提供了不同的观景角度和层次。
公园中央上空有一观景天桥横贯公园,既起到了分流人群的作用,同时人们可以在桥上俯视公园的全貌。
总的来说徐家汇公园体现出了现代化公园中几个比较重要的特征,它的位置是一个繁华街区的过渡带,是供人们在忙碌生活中小憩一下的场所,他既要满足展现上海时代的风貌的要求又要满足功能上的完备,现代的公园很多已经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景观花园,像徐汇公园就是处在一个半开敞的定位,它更多的要考虑周边环境的气氛并与之协调。
结论:
不管是近代还是现代建设的上海园林,都无法避免的一点就是,结合当时当地的条件进行设计。
殖民时期设计的黄浦公园和徐园,设计风格已经很大程度西化;建国时期设计的上海动物园和长风公园则是受到苏联功能主义的影响;文革结束后设计的方塔园受到当时开放的思想影响,在保持古典园林特征的基础上借鉴了许多国外园林的设计方法;上海大观园式的奢华复古体现了改革开放10年后中国资产阶级无比富裕的情况;徐家汇公园则更多注重象征作用,深受当时的
政治风气影响。
但不管受到了何种影响,可慰的是各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师们都没有丢掉传统的意识,在摸索中不断地将传统园林的现代设计带上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