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什么是四禅八定简书Jianshu2018-09-03 14:32文/禅晕有一位师兄梦里见书中字“四禅八定”,醒来疑惑从未见过此四字不知为何意,便向我解惑之。
由此因缘今便为大家讲解何为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禅还在有色界,因此还需修无色界的四空定。
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八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初禅离生喜乐禅修者体会到脱离欲界的烦恼,没有欲望困扰的一种欢喜,身心舒坦的快乐,但还存有心识六根的觉受,简单来说这种快乐的感受还属于心识六根的作用!二禅定生喜乐初禅喜乐是脱离欲界的身心之乐,还有六根的觉受,二禅则唯有意识产生之喜乐,已无眼耳鼻舌身之觉受。
三禅离喜得乐三禅便是连意识所以意识到的喜乐都已离,是一种无喜乐之乐境界,这种乐已于任何外在物质的作用已没有任何关系!它已不是乐的一种乐!并非身体意识所能了解的一乐!此时意识还起作用只不过已意识不到欲界之乐!四禅舍念清净进入四禅后修行者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
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各种神通也可成就。
下面再讲一下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一切有限的思维空间障碍,思维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也就是连空无边处也都意识不到了。
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
此定超越意识无边处定,也就是连意识本身都无边处。
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
此定超越已无所有处定,也就是你能触及到的任何状态都已不再存在!但到此并不究竟还要把定也破掉,也就是灭尽定。
四禅是为了破二元对立的有色界,破苦破乐,证无乐之乐境界。
四定则是破有破空,灭尽定本不是四禅八定中的,但因四禅八定不够究竟因此才加上灭尽定,也就是连破也要破才行……另外补充一下四禅八定并非只有在打坐时才能出现,拿初禅举例,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就可以常常体验得到,比如体验到无私的爱,它就是不带任何欲望的一种喜乐!只要你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爱你就已经进入了初禅,因为这种爱没有任何负担和所求,它就是一种快乐的付出!它是从内而外自然流露出的快乐……四禅八定的解说千差万别并没有找到太权威的答案,以上所诉皆是个人实践所悟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为提升浏览体验,原网页已由百度进行服务升级,内容不代表百度立场查看原文。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
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
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
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
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
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
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
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
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㈠、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
如何修到四禅
如何修到四禅1.初禅初禅是很粗的定,粗到什么样呢?佛曾经形容——声音是初禅的刺。
一个人在初禅里如果听到外界的声音,心里难受到好象耳朵被针刺而出定了。
初禅经不起声音的嘈杂,可见是很浅的定。
初禅虽然很浅,还是禅定,这个定有声音干扰就退出来了。
因此,好多人不信这也是定。
未修好初禅的人,无法到嘈杂处坐禅,声音一干扰,他的心就不安了,所以修初禅的场所不可以有声音干扰。
但是,修到二禅的人听到任何声音就如同没听到。
因为他非常专注,知道有声音却不知道其内容。
如果你们坐着坐着,觉得全身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这是初禅,你就先暂时假设这是初禅嘛!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总之,当时你有定、有喜、有乐嘛!既然如此,就是一种定了,就假设它是最低的初禅。
入定之后怎么办呢?前一讲,我说过了,初入定的人千万不要在定里呆太久。
凡是不懂修禅定的人,他初入了定就想要呆太久,这是绝对错误的。
初入定的人,一旦进去,要快点出来。
要在出来的那一小段时间注意一切变化,很多修禅定的人,没有注意如何入定出定,以后就不记得如何入原来的定。
所以,初入定时要快点出来,要注意出来之时,心会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退掉了,你一定要观察这三件事。
当你再度集中心力入定,你可以动个念头,心想我现在要进入初禅,然后再专注在原来的修法——观呼吸。
并注意三件事情:呼吸变细,心念变细,乐受出来了,于是又入定了。
如果不懂入什么定,先当它是初禅来修,不理会别人的看法。
一定要先训练如何出入定这样出出进进初禅,越训练越熟悉,以后,你可以心想入初禅就入了,那些修过的同学都有这些经验。
总而言之,懂得修禅定的人,不要立刻想我要定得长久,我要加强定力,一定要先训练怎么进和出。
对于不懂入了什么定的人,千万不要想定得长久,这是绝对错误的。
当你出定入定分辨很清楚以后,才在定里留久一点以加强定力。
当你加强到定力稳定了,就有信心说:我的确进入了定。
而且知道只要心念如此集中,我要入那个定就能入。
只要我放松集中,我就出了那个定。
严新《四禅八定》修练秘要
禅定
禅定之门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
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
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
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
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
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
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
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
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
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
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
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
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
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
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
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
坐禅的理论与实践
禅定----佛教的若干重要法门‘禅定’:(一)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
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
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参阅‘定’3171、‘禅’6451)(二)与坐禅同义。
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
’‘坐禅’指端身正坐而入禅定。
禅系禅那(梵dhya^na )之略称,意译静虑。
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
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
释尊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踰波罗树(梵ajapa^la )下七天、目真邻陀树(梵mucilinda )下七天、罗阇耶恒那树(梵ra^ja^vatana )下七天端坐思惟,是乃佛教坐禅之始。
据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载,出家法系以坐禅为第一。
佛教大小二乘皆修习坐禅,其类别有作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等种种之禅法,因而产生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多种三昧。
我国自菩提达摩东渡之后,禅宗渐兴,专以修禅为悟道之要法,将禅与三昧,广称为禅法。
僧睿、慧远、智顗等禅师皆劝人坐禅。
根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所载,坐禅之规仪有当随时、当得安床、当得端坐、当得闲处、当得善知识、当得好善檀越、当有善意、当有善药、当能服药、当得善助等诸事。
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特立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十科,以阐说修习止观之法则。
其中,具缘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呵欲指呵责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盖指弃绝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等五盖;调和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方便指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关于坐禅之方法,禅宗诸清规中多有详细之规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谓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闲静处结跏趺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耳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齶,唇齿相着,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1. 渐悟与顿悟之间,有哪些区别?悟道,分为两条路,渐悟与顿悟。
渐悟,必须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行。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先遵守戒律,然后修习四禅八定,最后开悟见法。
此为佛陀当年的修行之路。
顿悟,自古修行者总有误区,认为没有次第,其实是错误的。
禅宗六祖有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从观察到心,到从心悟道,这个过程是有次第的。
渐悟,四禅八定是核心,先把内心的所有念头制心一处,随之再修四念处,清除内心的贪嗔痴。
顿悟,逻辑思辨是关键,在修“心”的过程中,必须明了“心的运行规律”,最后“悟后起修”。
2.“四禅八定”的修行步骤?本人是搞顿悟法门的,是研究“由心入道”的。
虽实修不足,但凭借实证的逻辑思辨,可以把实修推演出来。
鉴于目前一些传法者,渐顿不分,对“四禅八定”的解读偏差过大,所以才梳理一番。
初禅到四禅,可以称为“禅定”。
如念佛、观呼吸等法门,初禅念佛、观呼吸时,还有其他念头的出现,而四禅念佛、观呼吸时,已经没有其他念头,只有一句佛号,或者专注在呼吸之上。
第五定到第八定,可以称为“正定”,只有四个果位的阿罗汉可以进入。
之所以分四个正定,在于入定时,第六识依旧只有一句佛号,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之中“贪嗔痴”的薄弱程度,是区分第五定到第八定的指标。
正定,只有依靠“止观双修”获取。
拥有“四禅”之后,再依“四念处”修观,可以清除“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贪嗔痴。
随之,先经过“初禅到四禅”的“禅定”,以“贪嗔痴”的多少,依次进入“第五定到第八定”,乃至“灭尽定”。
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但拥有“贪嗔痴”的种子,只有拔出种子,才能永断轮回,所以藏传佛教,有“第九识”之说。
以实证来说,证到“第八识”之境,就看到“本心”。
以实修来说,修到“第九识”之境,才算到达“本心”。
这是“修与证”的差异。
南传佛教,探讨的是根基,而汉传与藏传,依自己路线不同,又把“意识”加以细分。
3.渐悟与顿悟,修行之法的原理是什么?渐悟修行,偏重出世间,出世能够更好的修行禅定。
四禅八定注解(整理)
中阿含◆176.行禅经初禅:彼行禅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
有觉.有观。
离生喜.乐。
得初禅成就游。
二禅:行禅者觉.观已息。
内靖.一心。
无觉.无观。
定生喜.乐。
得第二禅成就游。
三禅:行禅者离于喜欲。
舍无求游。
正念正智而身觉乐。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
得第三禅成就游。
四禅:行禅者乐灭.苦灭。
喜.忧本已灭。
不苦不乐.舍.念.清净。
得第四禅成就游。
空无边:行禅者度一切色想。
灭有对想。
不念若干想。
无量空。
是无量空处成就游。
识无边:行禅者度一切无量空处。
无量识处。
是无量识处成就游。
无所有处:行禅者度一切无量识处。
无所有。
是无所有处成就游。
非想非非想:杂阿含◆474.止息经(第17卷)阿难白佛言。
云何。
世尊。
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
初禅正受时。
言语寂灭。
第二禅正受时。
觉观寂灭。
第三禅正受时。
喜心寂灭。
第四禅正受时。
出入息寂灭。
空入处正受时。
色想寂灭。
识入处正受时。
空入处想寂灭。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
识入处想寂灭。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
无所有入处想寂灭。
想受灭正受时。
想受寂灭。
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
初禅正受时。
言语止息。
二禅正受时。
觉观止息。
三禅正受时。
喜心止息。
四禅正受时。
出入息止息。
空入处正受时。
色想止息。
识入处正受时。
空入处想止息。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
识入处想止息。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
无所有入处想止息。
想受灭正受时。
想受止息。
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七觉支:(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怎样理解“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怎样理解“由戒⽣定,由定⽣慧”
很多⼈误解了,以为“由戒⽣定,由定⽣慧”,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戒能带来定的增上缘,定能带来慧的增上缘,⽽不是戒⼀定等于定,定就等于慧。
四禅⼋定的最⾼境界(⾮想⾮⾮想定)还不能开发智能呢!因为定⼒太深了,反⽽⽆法起慧观。
修⾏中定⼒的深浅不同,死后所升的天界阶段也不同,这是从定⼒的深浅分别⽽产⽣的⼀个说法,这⼀点⼤家要明⽩。
掌握了这个重点,就不会⼈云亦云,跟着别⼈胡⾥胡涂地修,以为修禅定(包括修苦⾏)就好,其实佛法重视的并不是这点,定只是慧的增上缘⽽已,是帮助开发智能的⼀个主要条件,但不是全然等于。
因为如果没有定,在散乱⼼中,贪欲⼼烦恼⼼很重,要开发智能也是不可能的,⾝⼼必然要有某种程度的定⼒,⼼不散乱才能产⽣慧观,加上佛法的正见正思惟的作⽤,才能够见法悟道。
所以不是全然不要定⼒,⾄少需最起码的定⼒(未到地定),⼼不散乱,粗的贪瞋痴烦恼已经降伏,才能在定⼼中观察缘起的万法,最终开发般若的智能。
所以定⼒是要的,但它只是增上缘,并不等于慧,这⼀点也要明⽩。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四禅八定详解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
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
所以,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四与八的法数之所以并举,是因为色界与无色界是相对的,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如果以色界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的「散」心,则色界和无色界都称为「定此外,四禅也称为四静虑。
静,是寂静,也就是定;虑,是审虑,也就是慧。
以寂静的定,生审虑的慧,叫做静虑,也就是定慧的意思。
然而,定慧不仅限于色界定,也通于无色界定,只是色界的禅定是定慧均等,而无色界的禅定相很细微,而且是定多慧少,所以为区别起见,对色界定给予禅及静虑的名称。
四禅的内容一、初禅1.心理活动状态:有寻有伺。
寻,指寻求推度;伺,指伺察思维。
寻与伺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比较粗杂的精神作用,后者是比较深细的精神作用。
《阿毘达磨法蕴足论》以扣钟及鸟飞作比喻,说明二者的差别相状:扣钟时,先发粗重的声响,然后细声随之鸣起,粗声好比寻,细声好比伺。
鸟儿飞翔,先鼓动双翼,再踊身向前,鼓翼好比寻,踊身好比伺。
初禅虽然已经离去欲界的恶不善法,但是还保有寻、伺的心理活动。
2.主观感受:离生喜乐。
喜,是对于所得的利益感到欢喜;乐,指轻安的精神作用。
离生喜乐,是指修到初禅境界时,已脱离欲界的恶不善法,此时觉得呼吸气息经由全身毛孔出入自如,因而生起轻利安适的喜乐感受。
二、二禅1.心理活动状态:内等净。
即断除寻、伺的分别心理,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
2.主观感受:定生喜乐。
是指由此禅定所生起的喜乐。
在达到初禅境界以后,渐渐对初禅境界感到不满足,所以便摄心在禅定上,而泯除了伺、寻的作用。
这时,甚深禅悦油然生起,心灵朗然洞彻,如同从暗室中走出,见到日月的光明一般,称为二禅。
三、三禅1.心理活动状态:行舍、正念、正知。
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
2.主观感受:离喜妙乐。
是指离去寻伺喜,唯存乐的心理状态。
在达到二禅以后,喜心涌动,使得禅定不固,所以开始摄心谛观,喜心因而断除,于是泯然入定,绵绵的妙乐从心中流出,遍满全身,可说是「世间第一乐事」,称为三禅。
四禅八定之四禅各自的境界!
四禅⼋定之四禅各⾃的境界!
对于学佛修⾏之⼈来讲,通过长年累⽉的熏修,最初从⼀个满是烦恼执着的状态渐渐变得清净⾃在!⾃在这条修⾏之路上,每个⼈都要经历⼏段过程达到返璞归真的状态!佛家将四禅⼋定,那么四禅究竟各⾃是⼀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初禅也名:离⽣喜乐地!修⾏⼈进⼊初禅这时候呼吸就停⽌了,但不是死去,与此同时内部的呼吸开始活跃起来,这种境界很妙,从外⾯看这个⼈感觉没有了⽣命的特征,但是内在的确有不可思议的境界!初禅之⼈以禅悦为⾷、法喜充满!有了那么⼀点明⼼见性的境界,但还没有彻底!
⼆禅⼜名:定⽣喜乐地!这时候修⾏者连脉搏也停⽌了,这种境界要⽐初禅更微妙,⼀切时、⼀切处都在禅定的喜乐中!
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前⾯两禅的境界是⾮常喜悦的,有这种喜悦的存在就会有⼀种喜悦的执着,当修⾏⼈进⼊三禅之时,连这份喜悦的念头也没有了!
四禅⼜名:舍念清净地!进⼊四禅时,⼀切念都没有了,清净了了,⽆有挂碍,此时有了⼀些境界,但是还不是⾼境界,因还未超出三界外,不应停下脚步!
这就是四禅境界,在修道的过程中莫要出现⼀点⼩境界便沾沾⾃喜,夸⼤其词,修道需要脚踏实地,开好花、结好果。
莫要开空花不结果!。
四禅八定的境界
之阳早格格创做四禅八定的地步“四禅八定”属释家禅宗大乘功法.那里主要介绍二大阶段的办法.一、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调锻炼:第一步:细定练功的时间,博心一意.即要博注,不分心,宁静念.坐势也止,站势也止,睡势也止.大略天把意识定下去.第二步:细定把练功意念进一步往深层里定,佳像是定正在了一个场合不走一般,即定根法.其原理是,由于思维下度集结,严肃天静下去了,所以便佳像动不了似的,那喊细定.那央供练功人把练功意念往深层定,气往下重,人非常的稳固.第三步:欲界定练功的意念稳稳天定住以去,下意识便启初出现一些好佳的设念.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设念战设念之后,赶快便定住了,不要让某种设念大概设念继承往前死少.如,练功时,您脑子里突然出现某天,但是您赶快把意念便定正在那某天,不要让下意识走进了那某天的场合——欲界定.又如,您的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大海边,那您赶快把那个意念定正在海边上,可不要料到下海——欲界定.大概意念刚刚佳出现的是井边,可不要料到下井一一欲界定.大概出现了一棵大树,那便赶快把意念定到那棵树上,不要再出现上树大概其余纯治的意念——欲界定.练功练到那一步时常心神爽快.那是练功中闭键的一步.由细定到细定,进一步到欲界定.便是下意识的欲视跑进去了,跑到某个场合了.如前里出现大河,您便把意念定正在那瞅瞅大河,而不要让意念再往前走,走进河里边去,如走进去便要出贫苦.那喊“欲界定”.第四步:已到天定,又喊“已去禅”.“已到天定”那一步是指,练功的下意识正在“欲界定”的那个场合瞅视佳万古间以去,随之再蓄意念把下意识往回支、支、支,支拢回去,所有下意识又回到了您练功坐着的位子上.回去后,再把意念搁紧,搁紧到感触您周围什么皆佳像不了,心身也不了似的,那便加进了气功的“心身境实”的地步.那一步喊“已到天定”.以上的四个步调,是“四禅八定”的第一阶段.如果您练功时能把那几个历程皆通过了,便完毕了第一阶段.二、基础禅基础禅又分为四步功妇,即四禅.l.初禅,初禅包罗“八触十功德”.八触,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动、痒、沉、重、凉、热、涩、滑.第一触动静功坐到一定程度,便要动起去.动起去以去不要怕,也不要去探供,随它自然动,但是不要蓄意逆着去动.它能动什么场合,便动什么场合,不要逆着去加力.第二触痒动过后便是痒.时常心头收痒,身上收痒.那时心头特天易受,再易受也得忍耐,不要管它,缓缓天深呼吸便止了,不要把它瞅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也不要用扇子扇,大概拔起腿去活动一番,那可便糟了.那便等于馒头出蒸死,便把锅盖掀启了,那便盈损了.那时一动,不但心头仍旧痒得易爱,而且身体也很不惬意,再练功,老是静不下去了.所以,出现痒的感觉不要管它.第三触沉再进一步练,便出现齐身沉.以至有人会缓缓天腾空起去.那需要大脑下度天进静.练沉功的便重面锻炼那一步,常年不竭天练、练、练,厥后便果然能腾起去很下.练功刚刚进人“沉”的感触时,不要害怕,不克不迭“唉呀,尔怎么搞的!”要末究不紧弛.也不镇静.第四触重沉过后,再继承练功,身体便要出现重的感触.特天的重,佳像自己的腰弓下去,身体正在背下缩.有某种特殊功能的人,那时便大概由于自己磁场加强,使体重减少八倍以上,一二部分抬不动.出现了重的感觉,千万别紧弛.有的人紧弛,大概蓄意念念“越重越佳”加强它,您大概便定正在何处,重得动不了.重,要把它瞅成练功的仄常历程,仍旧仄常天,缓缓天深呼吸练功.第五触凉重过后便出现凉.正在收凉时,血压要下落,以至要下落到戚克状态,但是也不要害怕.那时,要蓄意识天把自己运的气内支,要有个疑奉,念着很快会热的.第六触热凉的感触出现后,再继承练功,便缓缓天启初收温,由收温到收热,而后烧得不可,像正在太阳底下晒,以至像正在火炉边烤,有的人烧得特天凶.那时千万不要害怕.普遍天道,功妇里的“三味实火”正在那个时间便出现了,那喊“文火”、“武火”、“龙雷之火”.由文火到武火,由武火到龙雷之火,加进那个练功历程相称佳.如果到了那一步,功妇便简单降下.练功历程中,时常是小背、胸部、头部收烧.收烧时,稍稍蓄意念念一下,把那个火引到小背内里,大概腰后里的二个肾净内里,比较佳的引至会阳穴大概涌泉穴,烧得再锋利也出闭系,只消不害怕,不紧弛,仍旧搁紧练功,一定能统造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第七触涩烧过后,缓缓天仄息下去,便出现了齐身收涩的感触.此时现在用脚去抚摸皮肉,会感触齐身像捆着似的,齐身的肉皮像盐巴.眼睛也不惬意,涩巴巴的,舌头也搞涩的.出现那些反应皆是仄常局里.仍脆持缓缓天练,缓缓池深少呼吸.定则由涩到滑.第八触滑加进那一练功历程,齐身佳像正在很滑的油里一般,大概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那时,您感触齐身皆非常惬意,感触什么场合皆能通过了,果为那个时间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那是初禅的“八触”,八个历程.脆持练下去,时间一少,便属于童子功的一个圆里,齐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女皮肤一般.十功德,八触过后,继承再练功,便会加进“十功德”练功阶段.底下分步道.第一步:空继“滑触”之后继承练,便出现“空”.突然齐身空了,心神实空.那战第一阶段的“欲界定”的末尾一步——“已到天定”的“心身境实”是分歧的.那个阶段是实,当前是空.齐身空了,佳像自己的内净皆扔启一般.那种感觉.时常是突然出现的,要把它定下去,不要害怕.突然出现同于常态的感觉,往往简单动,但是那时一定要脆持不动,一面也不克不迭镇静.第二步:明大脑中便要表露明明的图像.内景明白,中景也明白,内中情形皆非常收会,而且时常瞅得比较近.遥视功能大概正在此时出现.身、脑齐空,很快便会出现图像.内净图像不妨出去,便能瞅到内净了.表里的图像也会出去,不妨瞅得很收会.那喊“内中情形明洁好佳”.那时,要把图像定下去,不可慌弛.第三步:定空、明、定,便是道,内中景图像出去后,便需要“一心稳固”.不管是瞅到内净,仍旧瞅到血管,便老是瞅那一个场合.只瞅一个目标,不要瞅第二个,喊“一心稳固”.要把瞅到的情形定下去,定得稳稳的.第四步:智当定正在一个场合瞅时,便需要把它瞅收会,不要迷惘不解,要神浑.那个时间切记不要收困,不克不迭睡眠,也不要迷含糊糊.要把您瞅到的情形瞅收会,那时大脑要非常醉悟.那便加进了练功的“智”的阶段,聪慧正在那时便简单启垦出去.如,您里前出现了一部分骑自止车的情形,当您正在前里瞅不收会时,意念可调到后里瞅,那时是正在用聪慧,要神浑而不迷惘,对于所瞅到的内中情形,要瞅得越去越收会才佳.第五步:擅心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擅心”阶段.当把内、中景瞅得格中收会以去,要注意“擅心”.对于所瞅到的情形不克不迭抱着欣赏的做风,如,您若瞅到一个年青好貌的女子走去,您可不克不迭念着逃她.要用懊悔的办法对于所瞅到的情形表示尊敬.如,您若瞅到了自己的内净,便念:“唉呀,尔怎么出教医呢,人的内净本去是那个格式!”您若瞅到一部分走路很艰易,便念着搞佳事,便会加进练功的“擅心”阶段.第六步:柔硬“柔硬”阶段.“擅心”出去后,再继承练,便加进柔硬状态,喊“心性俗萌”.那时间,自然而然感触该当文俗,该当道文化.您的设念,您的止为,总感触不该该再去搞什么不文俗的事了.练功练到一定阶段,禀性也会改变的.如果练到“柔硬”那一步,谈话战动做皆隐得柔好,果此道“俗心自死”.第七步:欢喜从“柔硬”阶段再继承练,便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那一步,内心特天下兴,便会出现喜心.当出现柔硬好佳的动做的时间,会料到以后怎么样搞个文俗下尚的人,等等.加进那一阶段后,还应脆持练功,千万不要中断练功.第八步:乐“欢喜”阶段继承练功,便会实实加进了格中快乐的状态.妙悟便从那个阶段练功时自死出去.第九步:解脱练功练到那一阶段时,便把往日很多很多的贪婪、自背、以及灰心,大概者骄傲、不孝敬、细暴等设念再一次解脱,局部把它们搁进去了.加进练功的“解脱”阶段以去,便刻意再不搞什么假、丑恶、恶的事了.果此,便会“神往安然”.那时,心情特天佳,达到了一个练功的特殊地步.第十步:地步相称“地步相称”阶段.练功进到那一阶段时,一些特殊的功能又出现了.如出现了“念应宁静”的功能,即您有一个设念便大概会实现.以上是初禅的“八触十功德”练功历程.2.二禅初禅历程练过以去,再继承练,便加进“五枝”阶段.五枝指,“觉枝”、“瞅枝”、“喜枝”、“乐枝”、“一心枝”.那皆是气功中练功的保守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即:觉枝、瞅枝. 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愿初触”.那时练功者会自然感觉到有很多事务,而且推断的比较准确.果为您练功练到那个阶段,敏感性巩固了.第二枝瞅枝出现了“析别触得”’的功能.加进那个练功阶段,不但是能比较准确天事先感觉到将要爆收的事务,而且能用功能比较准确天分解出“为什么”.那二步功能的出现,一定要加强练功,让它表示得格中明隐、准确.3.三禅三禅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自“瞅枝”再进一步练,便加进了“定象而悦”的“喜枝”阶段.那时,自己对于内中、情形,一瞅便瞅得浑收会楚.瞅自己的内净,瞅他人的内净皆霜得收会,便自然会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4.四禅又喊“不动定”阶段.四禅阶段是五枝的后二枝,即:“乐枝”战“一心枝”.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人“乐枝”练功阶段以去,您会对于周围的事务皆比较收会,心神稳固,愉悦.那个阶段练功,便不再怕他人搞扰了.第五枝一心枝加进了练功的“一心枝”阶段时,便把所蓄意念局部定驻正在一个非常浑静的地步.一坐便不妨坐很少很万古间,脆持练功.万古间天周围的十足皆收会,不烦也宁静.那是一个完备的保守功法办法.不妨根据那个办法去练.基础禅从细定、细定到欲界定,再到已到天定,背去进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样脆持练便大概出现一些功能。
问:具足四禅八定的人,意根有没有定心所?答:地上菩萨的意根就有五别境心所法,断除烦恼,转识成智之故,
问:具足四禅八定的人,意根有没有定心所?答:地上菩萨的意根就有五别境心所法,断除烦恼,转识成智之故,因此意根的心所法一定转变,否则就与凡夫一样,烦恼遮障重重。
假如意根不能降伏,到处攀缘,那么意识心如何问:具足四禅八定的人,意根有没有定心所?答:地上菩萨的意根就有五别境心所法,断除烦恼,转识成智之故,因此意根的心所法一定转变,否则就与凡夫一样,烦恼遮障重重。
假如意根不能降伏,到处攀缘,那么意识心如何得定?意根从意识那里明了五阴身要修定,受意识熏染,就会尽量少攀缘,并且努力要做到少攀缘不攀缘。
但是因其攀缘习气重,要经过很长时间,意识不断的牵制意根只缘一境,意根最后被牵制住时,就减少攀缘作意,这就渐趋于定了,但不能像意识心那样只缘一境或不缘境。
意根作意心所和思心所现起,攀缘法尘,第八识必生起意识了别;意根到处攀缘,意识就到处了别,这样就没有定了,所以意根有时也稍微与定相应。
如果意根攀缘作意,思念着某件事,外道如何能入无想定,未到地定也很难,意根不降伏,任何人也不能有定。
意根降伏的程度不同,定的程度就不同,意识的定就有深浅之说,而定的深浅在于意根。
比如说,面前同时有五个人,如果意根同时对五个人都感兴趣,都作意,都生起思心所,那么第八识就在五个人处,出生眼识意识,眼识意识就要同时了别五个人,那么眼识意识如何能有定?定叫作心一境性,意思是说意识只缘一法,偶尔有二法三法,以一法为主。
眼前有十个人,如果意识要有定,只能集中精力了别一个人,才能把这个人了别清楚全面。
如果意根对十个人同时全部作意,意识就要同时了别十个人,那么就不可能把十个人同时都了别清楚全面。
因此意识如果要了别清楚,就要在一个时间里专心了别一个人,那么意根就不能同时作意十个人九个人,否则意识就不能专注。
观行此理,要知道意识心是如何出生的,出生的前提是什么;再思惟观行,意识得定的原理是什么,就能证得佛法,正确了知意根的体性。
意根与法尘相触,第八识出生意识,意识就了别法尘。
禅定指要
禅定指要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逸尘居士][点击:4044][放大][正常][缩小][加粗][打印][字体:17px][手机版]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背景色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十六特胜观是以四禅八定为其修行次第品位的一种系统性强的禅定方法。
按佛家禅定理论,先止而后观,观中必然有止,虽以观命名,但仍属止观双运禅定方法。
相传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时,曾教一些弟子修不净观以断贪欲,但一些弟子修不净观后产生极端厌世思想,有些人自杀了。
为防止再出现这种事件,佛便改教弟子们修十六特胜观。
这种禅定方法,在修持过程中可以使修持者身心领受喜乐,并可令修持者虽入正定而不染着于诸禅的智慧,且次第分明,步步可证,易于坚定信心,直至菩提。
这些特点,较许多法门更为殊胜,故称特胜观。
又因修持分十六步,故称十六特胜观。
在佛典中,十六特胜观仅有十六步之名目,而无具体解释,经后世修持者的实践研究,始成一系统完备具体明确的禅定方法。
隋朝的著名佛学大师智者在其著作《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中,对十六特胜观有较详的论述。
现在依十六步之顺序,介绍这一禅定方法。
一步:观息入从息入观起,最易入手,开始时仍应结跏趺坐(或单盘、散盘),结定印,外绝万缘,正身正意,调心调息,第一步只观入息,不观出息。
观息从鼻入,至于脐下(功夫深后息入遍至全身),心依于息,念归于息。
出息时,不随不依,听之任之。
入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要细加体察。
待修至能观入息之各种相状时,即可修第二步。
二步:观息出观息从脐起出于鼻端,一心随息而不乱,观息出时,不观息入,唯细心体察出息粗细轻重涩滑,冷暖,久近之相。
以上二步对呼吸之气的体察,要注意,知道息粗了,就应把它调细。
出入息的粗细,人各有别,有的入息粗,出息细,有的人相反,原则上讲,要逢粗则调。
轻重相,不是指气的轻重,是指对自己身体的感觉,入息时觉体轻(这是感觉,实际重量并没有减轻),出息觉体重。
禅定是什么意思
禅定是什么意思
1.佛教用语。
禅那与定的合称。
禅那是指修行者高度的集中精神,努力对某对象或主题去思维。
定是指心住在一对象的境界之内。
禅那是过程,定是结果。
禅定依修习的层次可分为「四禅」和「八定」。
但在中国,禅定的定义常是混合不区别。
2.谓坐禅习定。
引证解释:
⒈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
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
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
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
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
引《坛经·坐禅品》:“何名禪定?外离相为禪,内不乱为定……外禪内定为禪定。
”
《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
得欢喜已,便得法爱。
得法爱已,身心安稳。
身心安稳已,则得禪定。
得禪定已,得如实智。
是谓初解脱入。
”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番僧习禪定者,於冰合时裹一岁粮休焉。
”
⒉谓坐禅习定。
引唐贾岛《赠无怀禅师》诗:“禪定石牀暖,月移山树秋。
”
唐戴叔伦《题武当逸禅师兰若》诗:“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禪定人。
”
元马致远《寿阳曲·烟寺晚钟》:“顺西风晚鐘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禪定?”。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禅宗14.1禅宗的修行今天讲禅宗的用功路线,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忘心忘境,用冯大阿阇黎说话便是:“即心即境,能所双忘”。
第二种是参话头,第三种为观力线,第四种为观月轮。
这四种方法的关系,参话头和忘心忘境是从去妄,观力线和月轮是显真。
参话头和忘心忘境先去妄,等破了初关,月轮和力线随之显现。
当然,观力线和月轮也有去妄作用。
只是,前两类偏于去妄,后两类强调显真。
14.1.1忘心忘境现讲第一种忘心忘境方法。
第一个例子是七佛传法偈[1]。
七佛传法偈全是表现的对心境双忘的方法。
毗婆湿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前两句说身是幻,第三句说心识本来也没有。
身心都是空幻的,本来皆无。
尸弃佛偈曰:“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锯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一致的,第三句标明“身如锯末心如风”,身心均是空幻的性质,通过遮妄来显真。
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尘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基本是同一意思:忘心,无心无境,连用词都差不多。
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时是佛见,了身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处别?”全是身心皆忘的精神。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之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不见身是佛,实有之别无佛。
下一位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静,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身心是幻。
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万法皆空的境界。
总之,七佛传法偈,都是从去妄角度,从对妄的观察中遮妄显真。
第二个文献是初祖达摩尊者入道“二入四行”论。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行入又分作四种入。
“依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缚,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达摩祖师既说了去妄,又说了显真,就跟七佛传法偈不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彗空居士论四禅八定
应同修之请,当在今晚有限时间内简述之: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一种修习禅定的法门,并不仅仅指佛家或者外道;
禅定即“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一心不乱,观是了了分明。
也就是心系于一处,专注于一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法门。
关于四禅八定很多文章都有论述,但相信很多同修看完后如坠十里迷雾,不得要领,我现就实修实证的体感,用通俗语言简述:四禅八定大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定几个次第;其中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大致相当于筑基炼己的阶段;而道家所说的小周天是进入色界的初禅开始之前,大周天阶段则是真正进入了色界定之初禅;
初禅的觉受简单讲就是“离生喜乐”,通过禅定舍离财色名食睡五欲,除掉了贪嗔痴慢疑五盖,产生出离欲界的乐受,所谓岀欲不离尘;
二禅的觉受是“定生喜乐”,感受到深入禅定的体感,身体和内心升起快乐的觉受;
三禅的觉受是“离喜妙乐”,离开了世俗的喜乐,开始有了禅悦之喜乐,此后在没有这种喜乐觉受了;
四禅呢,就是“喜乐双舍”了,什么喜乐觉受都消失了,只剩空定虚无的体感,所谓的身空心空的感觉;
按照佛家的说法,俱解脱三果阿那含可以从四禅证入灭尽定,不在回还欲界,住在色界最高的五不还天中,但不出轮回;四果阿罗汉也可以由四禅证入灭尽定,证得有余涅槃,还有色身,不出轮回,也可以直接取证无余涅槃,出离轮回;在此仅就典籍义理简单描述,我等凡夫不必深究;
上次我们简单讨论了四禅八定的初禅到四禅的修炼体证过程,现在简单回顾一下,然后继续讲四空定。
四禅八定分为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色界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无色界定则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
在这里我也仅是就个人修炼体证做一个如实的平铺直叙,好让各位同修有一个比较和印证,未必能与有关四禅八定的典籍文字一一对
应,因为其中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具体修炼中也不好操作和把握,所以我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将个人体证做一个描述,大家也不必执着于此,只要能有所启发就好,下面简单讲讲无色界定的四个次第:
空无边处定的体证就是通中脉、开顶门,也就是相当于道家的炼神还虚阶段的完成,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层次;在天门打开后,人体自身气场与虚空能量场相通,在定中以及平时不练功的时候,身体都会有虚无通透的感觉,也就是融化不存在的感觉,但人不会迷糊,大脑是清清楚楚的;
关于这一点很多修炼者有误区,认为深入虚空大定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还有知觉就不是真定,这恰恰是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虽然身空心空但是识不空,此时前五识已经关闭,只有第六识显现,对外事外物的感知清晰敏锐,思维了了分明,定中即使有一点细微的动静也会感知的到,同时在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气场向外无限扩张延伸,与天地合为一体,即使身处狭小室内,也感觉天地宽广无边,没有阻碍,有了天人合一的体感,请注意,这也只是自己的功中体感,不是真的有个气场宽广无边;
下面讲识无边处定
到了一定阶段,入定程度即身心的空松静的程度更加深入,平时外界的一切干扰烦乱都渐渐平息下来并且隐去,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逐渐关闭,第六识即“意”识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在定中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念头突然多了起来,思绪纷飞,漫无边际,会产生疑惑甚至痛苦,我的定功怎么突然消失了、退步了呢?
其实不是!好比容器中的水,在搅动中你不能感觉到其中的泥沙和垢污,等逐渐静止下来,你会清清楚楚看到水底沉淀下来的泥沙杂物和上面被澄清了的水,就好比你的心识沉静下来之后观察到了心识当中先天与生俱来的那个清净和不净的本体意识,即第六识向更深层次的先天意识进入的过程,是进步不是退步了的表现;这正是所谓的“识无边”。
下面是无所有处定
通过修炼逐渐进入身空心空的深层禅定状态,因为前六识关闭,第七识作为前六识的传送识,没有了可以传导给第八识的觉知觉受;也就是说在此种定中,人的第七识末那识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没着
没落,心识无所依托,脑海中好像有念头,但又想不起来是什么念头,感觉似乎是一片空白,但又知道其实是有个念头在那里的,只是抓不住它,飘忽不定,也就是说身空心空识仍未空;此时会感觉思维变得有些迟钝和木讷,类似于某种状态下的失忆,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意识状态,相信有修到一定层次的同修可能有过这种体验;
接下来的非想非非想定次第,相当于道家的炼虚合道层次;
继续修下去,你会发现这个“无所有处定”其实还有心识,没有达到彻底的“身空”“心空”“识空”,于是试图舍弃所有的六根六尘觉受;因为空无边处定是“身空”的觉受,识无边处定是“向先天意识过渡”的觉受,无所有处定是“心空”的觉受,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意识,而非想非非想定次第的修行已到极静极妙的境界,好像进入了“识空”的境地,已经没有各种后天的意识;因为没有各种后天的意识,所以叫非想,但是先天的意识开始显现出来,还是有个意识在那里的,所以叫非非想;此时连所谓的定境的感觉都消失了,人的先天意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逐渐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
那么修到这一步是不是达到究竟了呢,不是。
找到了阿赖耶识,见到了自己的真心自性,但还不能将八识中的有垢不净妄心洗涤清除,所以离真正的开启如来藏,进入明心见性还有一步之遥;
要知道,四禅八定是所有修炼者的禅定法门,是开启智慧的基础,是由定生慧的进阶之路,但并不是说,有了定功就可以开启智慧,因为证道靠的是慧力而不是定力,定力是工具,是舟筏,但划向何方是依智慧而为的;
今天时间有限,匆匆忙忙讲了这么多,语言不能完全圆满,可自我取舍理解;
古人讲闻道,悟道,证道,听闻只是初入耳闻,悟道靠的是慧力,证道则要靠各位同修自己的真修实证和体悟了,我也仅是抛砖引玉而已,不成体系。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 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