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
禅定注意事项
禅定注意事项禅定是一种修行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内心的静定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在进行禅定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禅定的好处。
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干净、明亮的环境。
禅定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同时,一个干净、明亮的环境也有助于使我们的心情平静、清澈。
在禅定前,可以清理一下身边的杂物,打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其次,要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
坐禅是禅定的一种形式,所以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非常重要。
最常见的坐姿是莲花坐,即盘腿坐在地上,身体保持笔直。
但如果不习惯盘腿坐,也可以选择其他坐姿,比如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身体保持笔直。
无论选择何种坐姿,都要保持身体的舒适性,不要过于紧张或不自然。
第三,要调整呼吸。
呼吸是禅定的一个关键因素,它可以帮助我们进入放松、安静的状态。
在禅定开始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深呼吸,帮助放松身心。
然后,慢慢地调整呼吸,让呼气与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保持一个自然、稳定的呼吸节奏。
当我们注意到呼吸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呼气与吸气的感觉上,从而帮助我们专注于禅定的实践。
第四,要专注于当下。
禅定的目的是让我们从杂念、纷扰中解脱出来,体验到当下的安宁与自在。
因此,在禅定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感受上,而不是过去或未来的思绪上。
当杂念出现时,我们可以轻轻地将其抛开,回到当下的呼吸感受上。
通过专注于当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体验到禅定所带来的好处。
第五,要耐心与坚持。
禅定是一项需要持久努力的修行,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开始禅定时,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或不舒服,杂念也可能会一直涌现。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败了,而是正常的修行过程。
我们要坚持下去,用耐心与坚定的态度面对这些困难,相信禅定能够带给我们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最后,要理解禅定的真正意义。
禅定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禅定,我们能够培养内观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千年智慧,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理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1. 禅宗禅宗(Chan Buddhism)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是传承佛教禅定思想的一个分支。
禅宗注重体验直接认知的境界,通过悟道来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超越。
清净心境、专注与寂静均为禅宗修行的要点。
2. 禅定与参禅禅宗强调修行者通过禅定(Dhyana)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禅定是指通过静坐冥想,使心灵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融入宇宙的智慧与和谐之中。
参禅(Zazen)是禅宗修行者的主要行动方式,通过专注呼吸和肢体的姿势,培养内心的平和与觉醒。
3. 是与非禅宗倡导超越对传统论述的执着,以体验与悟性为准则。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体验,而非通过概念和逻辑的分析与推理。
在禅宗看来,真正的自性并不依附于任何概念或形式,通过突破对是与非的执念,可以开启智慧与境界的提升。
4. 禅师禅师(Zen Master)是禅宗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禅宗中具有开悟境地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和引领修行者。
禅师常常以无言无语的方式与修行者互动,通过问答、公案和直接示教等形式来点化修行者的悟性。
5. 禅堂与禅院禅堂(Zen Hall)是禅宗修行的场所,通常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用于禅定和开示。
禅宗修行者在禅堂中静坐,与禅师一同探索真理。
禅院(Zen Monastery)是禅宗修行者集体生活和修行的地方,这里提供了无尽的修行机会和交流的环境。
6. 公案与禅语公案(Koan)是禅宗中常用的修行工具,是一种蕴含悖理和矛盾的问题或故事。
禅师会给予修行者一个公案,通过思考和反思来超越对常识和逻辑的依赖,达到开悟的境地。
禅语(Zen Saying)是禅宗中具有警示和启示的短语或句子,通常简洁明了,却含有深刻的智慧。
7. 禅画与禅诗禅宗文化还涌现出精美的禅画和禅诗。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禅定的原理
禅定的原理禅定是一种修行方法,起源于佛教,也被许多其他宗教和哲学体系采用。
禅定的目的是通过集中注意力和内心平静来实现心灵的清净和解脱。
禅定的原理是基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观点。
禅定的原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下面将从佛教的角度对禅定的原理进行探讨。
首先,禅定的原理基于佛教的无我观念。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无我(Anatta)的,即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实体。
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只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没有实际的独立存在。
禅定通过精细的观察和体验来认知无我的本质,消除执着与妄念,从而获得解脱。
其次,禅定的原理建立在佛教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之上。
佛教认为苦是人生的本质,由于贪欲、嗔恚和无明等烦恼所引起。
修行者通过禅定,观察和体验身心的苦,超越对苦的抵抗和逃避,逐渐消除烦恼,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禅定也有助于培养正念和觉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苦的觉察,减少烦恼的发生。
再次,禅定的原理建立在佛教的因果观念之上。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因果关系,任何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果报。
禅定通过集中注意力和内心平静,使思维停止,身心放松,从而减少无意识的潜意识活动和随之而来的业力形成,降低负面果报的产生,逐渐净化身心。
此外,禅定的原理与佛教的中道观念密切相关。
佛教主张在极端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
禅定通过培养专注和平静的心态,超越对物质和感官的执着,以及对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实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
通过观察和接受此刻的现实,禅定使人们从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执念中解脱,体验到当下的喜悦和安宁。
最后,禅定的原理也与佛教的觉悟和智慧密切相关。
禅定通过直接体验和观察,超越言语和概念的限制,直接认知事物的本质。
禅定可以培养内观和觉察的能力,使人们觉察到身心的变化和流动,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无常、无我和苦。
通过觉悟和智慧,修行者能够看透幻象和误解,体验到真实和解脱。
综上所述,禅定的原理基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观点,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认知无我的本质,消除执着与妄念,获得心灵的清净和解脱。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睡觉修禅定的方法
睡觉修禅定的方法睡觉修禅定的方法是一种在睡眠中实践并深化禅定的方式。
它可以帮助你在睡眠中获得平静和放松,并提升身心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睡觉修禅定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为了成功地在睡眠中修禅定,你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和无干扰的睡眠环境。
确保房间的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床上用品舒适,保证睡眠质量。
接下来,你需要学会正确认识睡眠和禅定的关系。
睡觉修禅定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力求保持清醒,相反,它是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前提下进行的。
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灵状态,你可以在睡眠中获得禅定的体验。
第三,做好睡前准备。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呼吸或进行一些缓和的体能活动来帮助你准备好入睡。
这个过程可以有助于放松身心,平静思绪,进入睡眠状态。
然后,在床上躺下后,请尽量保持身体舒适的姿势,收紧一下全身的肌肉,再慢慢地松开,以此帮助你入眠并放松肌肉。
接下来,将注意力转向呼吸。
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起伏感或鼻孔的呼吸感觉上,观察呼气和吸气的过程,保持专注。
如果你的注意力离开了呼吸,不必过于担心,只需轻柔地将它带回呼吸上。
同时,可以在睡眠过程中使用各种修禅定的方法,如念诵佛号、默念咒语、反观内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减轻思绪的干扰,提升专注力,并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禅定状态。
此外,当你感到疲惫或困乏时,可以适时地进行小憩。
小憩是一种短暂的睡眠,它有助于恢复精力和放松身心。
在小憩过程中,你可以使用相同的睡觉修禅定方法,为身心带来更大的平静和修复力。
最后,醒来后,你可以坐起来,进行一段短暂的冥想或静心。
将自己的感觉和注意力带回到当下的身体感受上,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呼吸的流动。
这个过程有助于平静心情,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需要注意的是,睡觉修禅定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培养的过程。
它需要你坚持不懈地进行,并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每个人的体验和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你需要耐心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总结起来,睡觉修禅定是一种在睡眠中实践禅定的方法。
如何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
如何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禅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状态,在很多宗教和哲学中都有所涉及。
禅定是一种极深层次的内心体验,许多人为了实现它而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
禅定使我们能够超越物质存在,获得身心上的平静和平和。
然而,怎样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难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你开启并且维持禅定状态。
一、建立正确的心理状态要获得禅定状态,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心理状态。
你需要摆脱杂念和紧张的感觉,放下所有的担忧和不安。
禅定需要放松的心态,你需要让自己在精神上放松并保持平静。
你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和深度呼吸练习等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这些练习有助于减缓呼吸,降低心率,从而带来身心的稳定和轻松。
二、找到正确的场所和时间为了开启禅定状态,你需要寻找一个安静和舒适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你可以专注于自我,放松身心,沉浸在禅定状态中。
如果你在外面练习,一些自然场所,例如公园、海滩或山区,会提供良好的环境。
此外,设定一个适合你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很方便地组织自己的时间,以实现你的禅定目标。
三、使用瑜伽和冥想练习很多人认为瑜伽和冥想是帮助开启禅定状态的两个最重要的技巧。
瑜伽和冥想可以帮助你专注于身体和呼吸,从而让自己沉浸在禅定的状态中。
如果你刚开始练习瑜伽和冥想,你可以从简单的练习开始,逐渐进入复杂的瑜伽姿势和禅定状态。
四、重视平衡禅定的状态需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
你需要确保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习惯是健康和平衡的,以保持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食物应注重清淡和有营养,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让你在禅定状态中更加轻松自如。
五、保持愉悦的情绪当你完全沉浸在禅定状态中时,你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你的思想、行为和内心状态。
因此,你需要注意保持积极的情绪,让自己感觉愉悦和平静。
你可以尝试通过与他人交往、看电影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情绪水平。
六、跟随自己的身体感觉禅定状态要求你的身体和心灵达到完全的放松。
在锻炼时,你应该留意身体感觉,确保你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修禅定注意事项
修禅定注意事项
修禅定是一种专注和冥想的修炼方法,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内心平静。
以下是一些修禅定的注意事项:
1. 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选择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地方进行修炼,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房间或一个寺庙。
2. 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可以选择坐在地上,交叉腿或盘腿坐姿,也可以坐在椅子上。
重要的是保持身体松弛和舒适。
3. 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观察每一次呼吸的进出。
不要刻意调整呼吸,只是观察。
4. 不要抗拒思维:在修禅定过程中,思维可能会不断冒出。
不要抗拒这些思维,也不要追随它们。
只是将注意力转回到呼吸上。
5. 基于目标的定时:如果是初学者,建议开始时设定一个时间,例如10分钟或20分钟。
随着修炼的深入,慢慢增加时间。
6. 坚持修炼:修禅定需要持续的实践。
每天都花一些时间进行修炼,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7. 寻求指导:如果是初学者,可以考虑参加禅修课程或寻求禅定指导师的指导。
8. 不要期望太高:修禅定需要时间和耐心。
不要期望立即感受到效果,要给自己时间去探索和发展。
修禅定需要坚持和专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带来许多身心上的益处。
这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修禅定,并获得更好的效果。
怎么证明你入了禅定
怎么证明你入了禅定
禅定是一种深受佛教信仰的人所熟知的实践。
它是以冥想和定心为工具,达到心理上的宁静和身心平衡的一种精神修养。
证明自己入了禅定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有一些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到,而有一些则需要行动来获得证实。
首先,从实践中了解自己是否入了禅定。
实践禅定时,要仔细体会自己心理状态的变化,如注意力有了明显改善,脑海中思维活跃度更高,情绪平和,无论是做什么事都更有耐心,更能接受他人,这就是证明自己入了禅定的最直接的标志。
其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行动进行证明。
通过在一般环境中保持冷静,有节制的饮食,恰当的睡眠,重要的是要有节制的饮食,也就是说在禅定练习后,能够恪守禅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增强禅心。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冷静的面对,不被表面情况所左右,更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从而达到最终的安定。
第三,可以尝试与朋友多多交流,发现自己在禅定实践中是否有质的变化。
只有在融入社会中,才能看到自己的改变。
例如,经常把佛法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言行中多体谅、宽恕他人、不攀比与追求,向朋友分享自己的修行心得等,如果经过不断实践,能够有明显的成效,可以说明自己入了禅定。
最后,可以请老师或高僧帮助,经过老师或高僧的指导,自己可以得到关于实践禅定的更多见解,也可以掌握更多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快地达到禅定。
而且,老师或高僧也能给出一些经过验证的经验,
让自己对自己实践的成果更有自信,内心也更踏实。
总之,证明自己入了禅定的方法有很多,无论是从实践中感受,还是行动证明,甚至还有求助老师或高僧的方式。
让我们在日常的修行中认真实践,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让自己走上禅定的修行之路。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
出世间禅定的种类(2011-11-08 08:33:49)转载分类:戒定实修标签:杂谈据《般若注释》经中所记载,出世间的禅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乘禅,第二种是大乘禅。
小乘禅的定义是:依“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修习“九住心”,证“四禅八定”,以观“苦、集、灭、道”四谛等法修习,从而厌三界苦,欣涅槃乐,破人我执,断烦恼障,出世解脱,得阿罗汉果的定。
大乘禅的定义是:若能依万法皆空而禅修,既可缘广大境,修“九住心”止息(“九住心”就是欲界禅修里将心止于一处的九种修行的次第),能具平等智,将整个身心安住在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不净不垢的境界里,自他普度,破法我执,既能断除欲界的所知障和一切烦恼,更能证得菩提涅槃二果的禅定。
大乘定一般叫做犹如虚空般的定,密乘的定叫做金刚定,菩萨的定叫做勇士定。
定也有“正得定”和“后得定”之分,禅修出定后于四时的行、住、坐、卧,皆不忘失佛法行仪,内心安稳而清明。
大乘禅定就是六度之中的“禅定度”,“禅定度”是修心最佳、最妙之方法,所谓禅定就是把心稳定下来,不散于他处,禅定是让心静下来的最好的方法,通过禅定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慢慢悟自己的心性,这就是观察自心的最妙之法。
就像吃糖一样,吃糖要将糖先放在嘴里,然后再慢慢地品嚼享受它的甜味是一个道理,“禅定度”也要一步又一步地逐渐进深而稳定,“禅定度”有不同的层次,据《戒律结论》云:“禅定度”又可分为积德禅定、不动禅定、自在禅定三者。
1),积德禅定:一般来说禅定也需要很多条件,在喧闹繁杂的城市里禅修比较困难一些。
但是,城市里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安静的住所,条件好的还有别墅之类,这样在自己的住处就可以打坐和禅修,但还是比不上无人的静谧之处,或寺院山林等地。
我们自己禅坐的地方需要有一个比较清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前面也不能摆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比如令人爱不释手的物品,或者亲近爱人的照片等等。
不然的话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看着它,又要想入非非了。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禅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禅(Zen),亦称禅定,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起源于中国佛教,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
禅的修行方式主要是通过静坐冥想来实现思维的超越与觉醒,达到对真实自性的认识。
禅修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内省和觉察,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禅是源自佛教,但它并不依赖宗教信仰。
禅修行的核心是舍弃对外部世界的执着,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心的体验。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认为理性思维的边界不能揭示真实的本质;唯有通过静坐与觉察,才能超越思维的限制,直接体悟真实的自性。
禅修行不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更是一种直接体验生命本质的途径。
禅修行的核心实践方式是坐禅(Zazen),也称坐观(Zagin)。
坐禅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呼吸,使思维逐渐平静,达到超越思维的境地。
禅宗认为,思维是维系我们与外界的纽带,同时也是我们无休止烦恼的根源。
通过静坐冥想,可以超越思维的界限,觉察到超越思维的真实自性。
禅修行强调非概念的思维,即超越言语和概念的思维方式。
在坐禅中,禅修者要放下心理上的执着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以空灵的意识去感知内外的现象。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认为言语和概念只能带来片面和有限的认知。
只有当我们超越言语和概念,没有任何预设的观念,才能真正直面真实的自性。
禅修行追求觉醒与解脱。
禅宗强调追求自性的觉悟,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存在于对自性的觉知中。
禅修者通过静坐觉察,逐渐超越对烦恼和欲望的执着,体悟到自性的真实和本质。
禅宗的目标是解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束缚,找到真正自由和平静的境地。
禅与现代生活也有很多的契合点。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困扰,禅修行可以帮助人们舒缓身心,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禅宗提倡简约生活,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与现代社会中繁杂纷扰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找到平衡和自我平静的状态,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禅修行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什么是禅定
什么是禅定禅定,又称为禅修或坐禅,是一种在佛教中被广泛实践和教导的修行方法。
它旨在通过专注和冥想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知。
禅定的本质是让我们超越思维和概念的限制,直接观察和体验当前的存在。
它是佛教的灵魂之一,也是一种智慧的训练。
在禅宗派别中,禅定被认为是实现觉悟的直接途径。
它没有依赖于某种信仰或信条,而是通过个人的实践和直接体验来获得智慧和觉悟。
禅定的目的是超越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情绪波动,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觉知。
禅定的核心理念是“止观”。
止指的是止息心绪活动,观则是观察内外的现象。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通过专注于呼吸、身体感受或其他对象来止息心绪活动。
在止的基础上,我们观察身体的感觉、思想的流动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能够了解事物的真实本性,并逐渐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執著。
禅定的修行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
虽然它看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
我们的思想常常在禅定过程中变得活跃,妨碍我们的专注和觉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持续的修行,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觉知,并享受到禅定带来的好处。
禅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压力和焦虑。
当我们专注于当下的存在时,我们不再被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所困扰。
我们能够接受并坦然面对当前的情况,而不想改变或逃避。
这种内心的平和和觉知使我们更加从容和自信。
其次,禅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益。
通过深呼吸和松弛身体,禅修可以降低我们的血压和心率,减少焦虑和紧张感。
它还可以改善我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提升大脑的功能。
禅定还能培养我们的智慧和觉知。
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学会观察和抵御内心的妄念,并逐渐超越对事物的執著。
我们开始意识到事物的无常和相对性,以及内心和外在世界的相互依存性。
这种智慧和觉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增强对生命的开放和宽容。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禅定并不是要逃避或排斥我们的情绪和思维。
相反,禅修是要我们直接面对和接纳一切的经验,包括痛苦和困难。
禅修的十种方法
禅修的十种方法The saying "the more diligent, the more luckier you are" really should be my charm in2006.禅定有无相禅定和有相禅定,这里先讲有相禅定; 第一种方法一般修禅定,都要先皈依、发心;这个心容易动摇,会突然出现一些分别念,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上,可以先找一些东西,比如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茶杯或一支笔等,放在眼前,然后把一切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面,别的什么也不想;这样坐一会儿,分别念就会起来,这时候不要让它想这想那的,注意力放在这个所依上;例如,如果所依是一块木头,注意力就放在木头上;如果所依是一块石头,注意力就放在石头上;如果所依是一个茶杯,注意力就放在茶杯上;如果所依是一支笔,注意力就放在笔上;眼睛盯着所依,心里也只想着这个所依,这样就可以了;不能闭眼睛,要睁开眼睛盯着所依,心放在所依上,不能散乱;通过眼睛,内心专注不散乱;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不紧不松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若是太紧了,会出现障碍,如昏沉;若是太松了,心就会跑到其他的事物上;第二种方法:观想:在自己的眉间有个像豆子一样大小,白色、透明、发光的光团;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中不散乱;若要专注,要有个对境、所依;专注而不散乱,就是禅定;时间不要太长,出定、入定,再出定、再入定……这样修炼;时间短,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内收、外散等过失,不容易出现这些禅定的障碍;次数多,可以很快速、顺利地产生禅定的功德;这个方法中,主要是观想一个白色的光团,这个光团是透明、发光的,心专注于这个对境上不散乱;具体修持禅定时,可以在三天中连续以这种方式修持;每个人自己的修行状况不同,至少在三天中这样观想修持;第三种方法:观想自己的身体像只白色的气球,特别轻,是透明的,但不是圆形的,里面是空的,没有五脏六腑等;在心间的位置,有一个红色的光团,大小像中等酥油灯的灯光一样,红色中透着蓝色的光;光团是热性的;这个光团代表风与心融为一体的自性;这个光团在身体的中部悬着,后面没有碰到脊椎,前面没有碰到胸部;心安住于这个光团上,不散乱;这几种方法中,所讲的所依或对境有所不同,其他都是一样的;比如,前行都是一样的,调整好身口意,保持一个适当的状态,皈依、发心等;然后,自己观想,将自己的心、注意力放在这样的对境或所依中,不散乱;第四种方法:,这是观想佛像,心专注于佛像上面不散乱;比如观想金刚萨埵佛;首先要了解金刚萨埵像,若是不了解,你观想不出来金刚萨埵像;可以先看唐卡,查阅书里面的描述,通过这些去了解;然后心里观想金刚萨埵像,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佛像上面,不散乱;再如,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佛的身色是白色的,释迦牟尼佛的身色是金黄色的;可以观想释迦牟尼佛,注意力放在佛像上不散乱;还可以观想观音菩萨,将注意力放在观音像上不散乱;依此类推,你喜欢哪尊佛、菩萨,心里就可以观想哪一尊,这也是修禅定的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的那些方法更殊胜一些;这里所专注的対境不是木块、石块等物质,也不是红色或白色的光团,而是佛菩萨的像;如果你对佛菩萨有信心,能观想、忆念,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佛在经中讲过,若是心里能忆念或观想一下佛菩萨,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既可以消业,也可以增长福德,同时能够遣除种种违缘,获得吉祥;这是非常殊胜的;这也是修持禅定的一种方法;第五种方法:观察分别念自身;在相续中生起烦恼、分别念的时候,看它的自性;每个人的烦恼都不一样,有的贪心重一点,有的嗔恨心重一点;若是贪心重,可以先去观察贪心的所依对境,看看是对何人何物生起了贪心;然后去观察贪心本身的自性,这个时候所有的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即“自然解脱”;这种“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是分别念暂时消失了或烦恼暂时息灭了,称为“解脱”;自然解脱后,不要去想其他的,什么也不想,在这样无缘的状态中放松、安住;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又与先前一样;先观察它的所依对镜,然后再看它的自性,这时它就会消失,在这样没有分别念的无缘状态中安住,保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当烦恼、分别念再次生起的时候,再继续如是修持;这也是一种禅定的方法,主要是以心看心,以分别念对治分别念,也可以说是以毒攻毒;这是一种最好的方法,麦彭仁波切也特别赞叹这种方法;不需要外境上的所依对境,主要是直接看自己的心,直接看分别念的自性;一看它的自性,它就会消失,这叫自然解脱;第六种方法:心专注于宝瓶风气;风”和“气”是一个意思;正行:首先排浊气,共排三次;先用左手指按住左鼻孔,从右鼻孔呼气;然后用右手指按住右鼻孔,从左鼻孔呼气;接着两个鼻孔同时呼气;一共三次呼气;这跟前行里的九次排浊气一样,也是排浊气,即把不好的、残留的气都呼出去,呼干净;在呼气的同时,心里观想把自己身口意所造的恶业、业障,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这些恶业都以蝎子一种毒虫的形状从两个鼻孔里排出去,排到前面的虚空中,这时空中突然燃起了智慧之烈火即火是智慧之自性,把刚才呼出去的那些蝎子样的业障全部烧尽;接下来是吸气;吸气的同时,咽一口唾液;通过咽唾液,把气往下压,压到肚脐下面,但是这个气不能从下面出去,下气同时向上提,令气风停留在肚脐下;这样心自然就静了,烦恼分别念自然就会消失、没有了;和心的所依对境是一致的,是同一个;气风停了,心也就停了;心依这个风,气风停了、没有了,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分别念自然就生不起来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分别念没有了,就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即安住,就是禅定嘛;所谓禅定,就是心专注不散乱;保持这种状态,然后可能开始要呼气了;这也是要练的,刚开始可能一会儿就要呼气了;但慢慢练,就可以好长时间不用呼气;最后就不用呼气了;但是这要慢慢来,刚开始肯定谁都做不到,但是慢慢通过修炼,最后可以做到的;这些和“气功”差不多,但它跟气功的意义不一样;呼气的时候,要呼干净,身体里不能残留那些气风,否则对身体不好,对心的安静也有影响;呼出去之后,又要吸气了;吸气的时候,跟刚才讲的内容一样,同时咽一口唾液往下压,通过这种方式,把气压到肚脐下面,然后下方的气向上提,让它停留在肚脐下面,这叫宝瓶风;气风停了,心也就静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保持、保持、保持……要呼气的时候,又重复这样做,这样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修禅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气风停下来,心自然就静下来了;第七种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嗡啊吽”三个字上面;正行:首先也要排浊气,排三次,方法与前一种是一样的;然后吸气,观想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代表诸佛身的加持;然后将吸进来的气往下压,下气向上提,至肚脐下方位置;也可以说,上气往下压,下气往上拽,然后停留在肚脐下方,这个风气叫“宝瓶风”;在上气和下气中间有空间;在这里空间里,观想有一个红色的“阿”字,代表诸佛语的加持;这个红色的“阿”字也是显而无自性的;将注意力放在红色的“阿”字上,不散乱;风气停了,心分别念也就消失了,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过一会儿就要呼气了;将呼出去的气观想成蓝色的“吽”字,代表诸佛意的加持;观想有很多很多蓝色的“吽”,变成了化身佛,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这个方法里,吸进来的气是白色的“嗡”字,停留在肚脐下面的气是红色的“阿”字,呼出去的气是蓝色的“吽”字;“嗡啊吽”三个字,分别代表诸佛的身口意;此处主要为了修禅定,通过这三个字来修炼,也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平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这样我们每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一种修行,变成金刚诵,对自己、对众生利益都非常大;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每天早上做21次,一天的呼吸都可以变成念咒或变成殊胜的修行,对自己的消业积福都有直接的利益;修持禅定的方法有很多,前几天讲了共七种,但都属于有相禅定;今天讲无相禅定,也有三种方法;前行:首先,通过一些方法将身、口、意三门调整到最适当的状态,让身口意三门清净下来;然后,皈依、发心;这些内容和前面讲的一样;第一种方法正行:双目凝视前上方的虚空,心里不着任何所缘,即什么也不想;将心放在前上方的虚空中安住;双眼睁大盯住前上方的虚空,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双眼凝视的方向是前方、上方的虚空,向上看;入定的时间不要太长,要从那个状态中出来;这里说的入定,也可能有这种情况:阿坝曾有一个修行者,他在森林里修持禅定;有一次,他也不是特意入定的,是自然入定的;当时他正准备吃饭,突然入定了,在入定的状态中很长时间没有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碗里的东西已经腐烂了;他自己不知道,觉得就是一瞬间;入定时间不要太长,还是要出定,放松一下,然后再以刚才我所讲的那种方式专注;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先不专注,先观察一下专注的这个心,看看这个心在何处在体内,还是在体外有形状,还是无形状有颜色,还是无颜色其实,当我们一去观察这些分别念的时候,它就会自然消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也要去以观察而了解这个心在何处、有没有形状等等;仔细地去观察,然后又以前述方式去内心专注;心专注,有时候也观察专注的这个心,以二者轮番交替的方式去修练;看前上方的虚空时,眼睛不是闭着,要盯着看,注意力要集中;看起来是很精神的状态,而不是很放松的状态;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那些方法的后行都是一样的,不再重复;第二种方法:放松;前行和后行与前面所讲的都是一样的;正行:双目垂视着前下方的虚空;眼睛往下面看,并非盯着看,而是自然地垂视前下方的虚空;内心全然地放松,但是不散乱;心里什么也不想,保持自然、清净,没有任何改造,自然安住;这种方法跟前一种方法有些不同;前一方法强调注意力要特别集中,内心特别专注;而这种方法是全然放松,内心保持自然、清净,眼睛看前下方的虚空,从表面上看很放松的样子;接下来跟前一方法所讲的一样,观察和安住轮番修持;放松不是散乱,放松的意思是保持自然、清净;观察的时候,要看放松的这个心在何处,在身体内还是身体外,在房屋内还是房屋外;也可以观察这个心有颜色,还是没颜色有形状还是没形状这是一个例子;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观察;这样,根基比较好、相续比较成熟的人容易见性,容易找到心之自性;这里的词句,跟正行里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都是“自然安住”等这些词句;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这里讲的是一个单独的寂止;若是你没有见性或心里没有明白,它就只是一个寂止;若是你明白或见性了,就是正行;其实仅仅从词句上看,所用的“明明了了”“如如不动”等等,这些与大圆满正行或禅宗那些大德所讲的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你要明白,否则没有用,只能当做一些寂止或这样的境界而已;若是明白了,就是大圆满正行,也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差别;关于二者的差别,也许你们还很难分辨;我经常讲,应当对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要精通;若是精通了,任何时候都不会糊涂的,自己能分辨出来,能正确地取舍;现在有的人只精通显宗而不精通密宗,或者只精通密宗而不精通显宗,或者仅精通大乘而不精通小乘,或者仅精通小乘而不精通大乘,这样都不行;最好是全然精通大小乘、显密宗等佛所讲的一切教理,这样自己修行的时候不会迷惑,不会糊涂,不会误入歧途;所以精通教理很重要;若是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还是要好好地依止上师,听上师的话,不要耍小聪明;若是想耍“聪明”,你得精通教理;如果你通达大小乘、显密宗,也可以;如果不通达,就要听话;你自己不明白,你得听上师的话啊得让上师带着啊就像小孩子一样,自己不能自立的时候,要拽着母亲的衣角,跟着母亲走,母亲会把你带到任何的地方,这样你不会迷路,也不会丢失;否则,一个无法自立的小孩子,若是一个人单独跑,就特别危险了;也许你们一听“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自然安住”“保持本来的清净”,就想:啊,这不是大圆满正行嘛,这不是禅宗的境界嘛;不是这只是一些寂止而已;当你去观察心的时候,这其实就是大圆满正行;上师给你大圆满窍诀的时候也可能是一样的,让你找心:这个心在哪你根本找不到;若是你找到了,那就是自性;虚心肯定是找不到的,最终找到的是真心,那叫见性、回归当初、回归自性;这样也容易见性;“见性”是禅宗的一种说法,大圆满里讲你会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有这种可能;第三种方法:专注和放松轮番交替;一会儿专注,一会儿放松,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炼;怎样专注与放松,这些内容在前面已经讲了;专注一会,再放松一会儿,再专注一会儿,再放松一会儿……这时双目要变,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有时候注视着前下方,有时候注视着左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右边的虚空;有时候注视着前上方的虚空专注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双目继而再注视前下方的虚空放松安住一会儿,然后出定;继而再目视左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继而再目视右边的虚空安住一会儿,就这样以轮番交替的方式修持;其实心是要驯服的,令它怎样都可以,不是迷迷糊糊得什么也不想;真正的禅定,放也可以,停也可以,住也可以,非常自在;在这个方法中,也同样要聚精会神地观察专注和放松的心;观察心在何处有形状,还是没形状有颜色,还是没有颜色是某种物质的,还是其他就这样观察;在安住时,有时候把心放在心间安住,有时候把心放在虚空里,跟虚空融为一体;虚空是无边无际的,心跟虚空是一体的,如是安住;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这是真正好的方法,就是真正驯服内心;真想修出禅定,就要这样练;普通禅定有三个特点,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里都是这样讲;所谓普通禅定,即不分世间和出世间,心在一缘中专注而不散乱,也就是“寂止”;我们经常讲“胜观和寂止”,胜观就是见解、智慧,寂止是一般的禅定;普通禅定的三个特点:放、停、安;“放”,即随时放飞,怎么都行,往哪儿专注都行;“停”,随时停止,让它停就停;“安”是随时安住;随时放飞,随时停止,随时安住;内心达到这样,内心特别自在的境界时,才有寂止了;若你放也放不出去,停也停不下来,安更安住不住,那就没有禅定;即使你在那边闭着眼睛装修行人,也没有用,你没有禅定寂止;我们这次共讲了十种禅修的方法;禅定寂止的状态就是专注、明了、不动摇;专注;明了,即不糊涂,特别明白;不动摇,即没有被动摇;大家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状态;虽然坐在那里没有想别,但却糊里糊涂的,这就不是禅定;虽然在那里很明了,但总是妄想、分别,东想西想,这也不是禅定;无垢的寂止,就是指最正确、最如法的寂止;它有四个特点或功德;第一,不动摇;安住于任何地方都不动摇;无论是安住在木块上、石头上,或是安住于金刚萨埵像、观音像上,都一样不动摇;第二,没有被散乱、昏沉等染污,非常清净;散乱外散、昏沉内收都是寂止的过患;第三,安住于任何所依对境中都不糊涂,特别明了;第四,没有被突然生起的分别念改变,特别正;我们现在修持的时候,一旦分别念突然生起来,本来还安住的心一下子就又不行了;这样还是不对的; 具有这四个功德的寂止是正确的寂止,也叫无垢的寂止;这种寂止如同没有被风吹动的酥油灯的灯火一样,有种安然;像没有被风吹动的水面一样;这是通过这些比喻来说明什么叫寂止禅定; 今天讲了寂止的特征,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特征去判断;也讲了很多寂止的功德,每个人可以如是对照自己是否具有这些功德;若是有这些功德,就说明有禅定寂止了;寂止很重要;若是没有寂止禅定,修大圆满正行、大中观、大手印,包括修禅宗,都不会见性,不会证悟;即使你明白了,但也是口头上明白,就是“口头禅”,停留在形式上;现在很多人讲禅,就是“口头禅”,相续中没有,只在口头上有;也有很多人打坐、禅修,却只是在形式上,而实际上没有;若是没有寂止,很难真正明白,很难见性;其实,明白很重要,明白了就行;主要是不明白若是不明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难见性;如果你有禅定寂止的基础,就容易明白,也容易得到上师给你的窍诀,否则是很难的;比如,水里会映出月亮的影子,若是想看月亮的影子,就要找特别清澈、没有被风吹动的水;若是找瀑布、大海,特别浑浊的水,怎么都看不到月亮的影子;同样的道理,若是心里不安静,心不定,告诉你也没有用,给你窍诀也没有用;我们现在为什么不传大圆满窍诀因为告诉你也没有用,你也不会明白;犹如混浊的水面或被风动摇的水面根本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一样;所谓“定中生慧”,若是有禅定,自然产生智慧;如果有禅定,佛或上师告诉你,你很快就能明白,很快就能见性;也有一种情况,即先给窍诀让你明白,然后再修禅定,这是慧中修定;这固然很殊胜,但是除了一些上上根基、根基特别特别好的人之外,其他人很难明白;先告诉你,让你明白心之自性,先见性,然后在这当中安住,慢慢再修出禅定,这是慧中修定;主要是怕你不明白,见不到这个心之自性;这是个问题;在历史上也只有很少几个人能做到,其他的人都做不到;现在我们讲寂止禅定;先修寂止禅定,有这个基础, 再告诉你窍决,让你明白心之自性,这样很容易就能见性,能明白心之自性,这也是很稳定的;否则,我们现在很难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坚持不了、保持不住这种状态;为什么保持不住因为没有定;一旦遇到对境,心里就散乱,很难保持这种状态;所以先修寂止,再修胜观,这是最稳妥、最好的方法; 在修寂止时,若是没有窍诀,上师不在身边,也很容易出问题,这也是要注意的;不能瞎修瞎炼不过,我现在还不担心这方面,因为人都太散、太懈怠了,没有真正能下功夫的人啊,所以还很放心,否则这真的也是个问题; 这两天讲了很多禅修的方法;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修禅定寂止;这些方法都是很殊胜的;前面也讲过,无论显宗、密宗讲的都是这些方法,没有别的;即使有,也是大同小异的; 我们共讲了十种方法;如果自己有意乐,都可以运用;如果没有意乐,也可以选其中一个方法修持;。
禅定是什么意思
禅定是什么意思
1.佛教用语。
禅那与定的合称。
禅那是指修行者高度的集中精神,努力对某对象或主题去思维。
定是指心住在一对象的境界之内。
禅那是过程,定是结果。
禅定依修习的层次可分为「四禅」和「八定」。
但在中国,禅定的定义常是混合不区别。
2.谓坐禅习定。
引证解释:
⒈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
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
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
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
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
引《坛经·坐禅品》:“何名禪定?外离相为禪,内不乱为定……外禪内定为禪定。
”
《长阿含经·第二分十上经》:“思维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
得欢喜已,便得法爱。
得法爱已,身心安稳。
身心安稳已,则得禪定。
得禪定已,得如实智。
是谓初解脱入。
”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番僧习禪定者,於冰合时裹一岁粮休焉。
”
⒉谓坐禅习定。
引唐贾岛《赠无怀禅师》诗:“禪定石牀暖,月移山树秋。
”
唐戴叔伦《题武当逸禅师兰若》诗:“经山涉水向何处,羞见竹林禪定人。
”
元马致远《寿阳曲·烟寺晚钟》:“顺西风晚鐘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禪定?”。
禅定解脱的原理
禅定解脱的原理禅定解脱的原理是基于佛教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而建立的。
在佛教中,解脱意味着从世俗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以及对生死轮回的解脱。
禅定则是佛教修行的方式之一,通过禅定可以获得解脱。
以下是禅定解脱的原理:1. 禅定修行禅定是佛教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专注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禅定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烦恼和杂念,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禅定的修行需要通过不断地修炼,提高专注力和冥想的能力,最终达到拥有稳定的内心和智慧的境界。
2. 对无常的觉悟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无常深刻觉悟。
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包括生老病死和世间的一切烦恼和苦难。
当人们对无常有了深刻的觉悟之后,就能摆脱对世俗欲望的执着和執著,实现内心的解脱。
3. 对苦的觉悟佛教教导人们要对苦的本质有深刻的觉悟。
生命中的苦难和不如意都是无法避免的,人们常常因为对苦的回避和逃避而使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通过对苦的觉悟,人们可以摆脱对苦的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
4. 对无我的觉悟佛教教导人们要对无我的观念有深刻的觉悟。
人们常常因为对自我的执着和執著而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和苦难之中。
通过深刻的无我的觉悟,人们可以摆脱对自我的执着,达到心灵的解脱。
5. 禅定与般若智慧禅定和般若智慧是佛教修行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禅定修行需要通过专注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般若智慧则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觉悟而获得的智慧。
禅定与般若智慧相辅相成,通过禅定修行可以培养出般若智慧,而般若智慧则可以指导禅定的修行,最终达到心灵的解脱。
6. 缘起空性佛教的缘起空性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空性的,没有永恒的自体实体。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没有永恒不变的自体实体,一切都是空的。
通过对缘起空性的理解和觉悟,可以摆脱对事物的执着和執著,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7. 反思与觉察禅定解脱的原理还包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思与觉察。
人们需要通过反思和觉察来觉知自己内心的执着和烦恼,以此来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平静。
禅定 文本文档
现在放松头部、后颈部。体验一下头部颈部放松后的沉重和舒服感。你的头部、颈部会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舒服。再仔细体验一下这沉重和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8、前颈部:现在将下巴向胸靠,头向前伸,看看能否将下巴接触到前胸。体验一下下巴和颈部肌肉的紧张。再仔细体验一下这紧张的感觉(体验3秒钟)。
现在松开拳头放松左手及手臂到床上。去体验一下左手及整个左手臂放松后的舒服感、沉重感和虚无感。再去仔细体验一下沉重和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3、肩部:耸起你的肩膀,向耳部靠拢。体验一下肩部的紧张感。再体验一下紧张(体验3秒钟)
现在让肩部放松,注意体验肩部放松后的沉重、舒服的感觉。再体验一下沉重和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现在放松你的腹部。去体验一下放松后腹部肌肉沉重和舒服的感觉。再去仔细体验一下这些感觉(体验5秒钟)。
12、臀部:现在努力收紧臀部肌肉,向床上压。仔细体验一下臀部肌肉的紧张(体验3秒钟)。
现在放松那些肌肉,体验一下放松后肌肉的松弛和舒服的感觉。你会感觉到臀部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沉重的向床上压去。再仔细去体验一下臀部的沉重、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结束)。
现在放松左腿到床上。仔细去体验大腿放松后的沉重、舒服的感觉。再仔细体验一下大腿肌肉沉重、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15、右脚:现在注意你的右小腿和脚。将右脚尖尽量朝上勾,使你的小腿肌肉绷紧,好像有一根线正在向上牵拉你的脚尖。现在仔细体验一下小腿肌肉和脚部的紧张。再去仔细体验一下这种紧张(体验3秒钟)。
10、胸部肌肉:现在做一次深呼吸,让空气充满你的胸腔,憋住这口气。去感觉一下胸部肌肉和腹部肌肉的紧张。再仔细体验一下这种紧张的感觉(体验3秒钟)。
现在放松,自然地呼出空气,感觉一下放松后胸部及腹部的舒服感。再仔细的体验一下这种松弛、舒服的感觉(体验5秒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定之门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
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
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
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
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
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
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
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
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
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
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
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
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
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
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
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
佛法的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学,修止不修观的人,只有定力不会有智慧,而且可能会偏向外道。
很多修行人会假设一个境界或目标让自己去努力。
比如先让自己不打妄想,强制自己把心停下来,这种强制偏于止的这方面。
同时也有些人认为强制比较麻烦,不要去强制,管它想什么,只要读懂这些理论就行了。
像哲学家、思想家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思考,却无法让心安定下来。
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一盏蜡烛灯点在这里,如果它是左右摇晃的,它的灯光照到周围的景物上都不会清楚。
如果灯光停在那里不动摇,周围的一切就会被它照得很清楚。
这是定和慧。
如果这盏灯压根儿它就是一条木棍,那是没有智慧的死定,周围的一切也就无法看清楚。
佛法是用来对照身心的,能够生起觉照,就是智慧。
让心静下来,感受一下,宁静的心与杂乱的心哪个更好?你自然就会选择宁静的感觉,这个选择就是智慧。
智慧是一种抉择的能力。
许多人喜欢求神问卦,就是对生活没有抉择能力,不知道何去何从。
有智慧的人,观察到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就没必要去问卦了。
一切法都有因果,好境界以好心态去接受。
不好的也以妥善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最好的智慧;心不随境动,这是修定力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小乘佛法要定慧等持,大乘佛法更是要定慧等持。
修定有两种:一种是禅定的定,用一个方法专注,比如数息观,让自己专注在这个境界上,并知道这个状态,然后产生定力,这是禅定的定。
另外一种,叫定慧等持的定。
当我们念佛念到不念而念,与佛陀的功德融为一片的时候,生活中吃饭穿衣、待人接物,并不会表现为一个修行人的特殊摸样,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也不受干扰,身心非常清净,对所处的环境也明白清晰,这个定力是大定,不是一般的定力。
那是大乘佛法在生活中的起用,也就是定慧等持的定。
我们现在从禅定的定开始修,禅定的定,是让心有所造作。
让心专注在某个境界,对这颗不安的、不听话的心,进行强制训练,训练到能够听话为止,并在生活中自然起用。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为六道中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力。
三界中分为九地,欲界叫五趣杂居地,天、人、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杂居。
欲界的众生,这五种心态都有。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具有人、天、地狱、饿鬼、畜生等五趣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杂乱无序的。
所以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比较困难。
我们连自己是好人、坏人都很难判断,因为五趣是一个杂乱的状态:有时候做好事不但不求回报,甚至连感觉都没有,但是某天报复心生起来,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恶念和报复行为。
所以地狱、天堂都在自己心中随时轮回、流转,并由此造下了无边的轮回之因,这是五趣杂居地。
色界天就不一样了,色界和无色界,要依靠定力才能进入。
我们现在做了好事,但不修行,就没有禅定、没有定力,死了以后,善报现前也只能生到欲界天。
欲界只有六层天,只能生到六层天,第七层就是色界的初禅了。
色界的初禅天必须要有禅定才能到达那里,修善法,做好事,还要有禅定才能生到色界天去。
色界总共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无色界还有四层天,三界总共二十八层天。
在做好人好事的基础上,要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就要学习禅定。
当然,达到四禅八定这个标准了,也还是不能出离三界的,这个大家要清楚。
有了色界和无色界四禅八定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大乘佛法,就会信心具足,进步快速。
大乘佛法特别是净土宗,念佛的功德非常大,可以直接了生死。
有个人念佛念了十二年,每天八小时,但他说自己没有进步,我觉得很奇怪,用禅定的这些标准给他一衡量,他其实进步很大。
在我们的生命中禅定的层次有高低,通过念佛或其他方法,可以反馈到身心行为上,印证自己修行是不是有进步,这样念佛、修禅定就会更有信心。
在欲界中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目的。
既然要学禅法,就要让自己进入禅定,并慢慢加深禅定,到最后二十八层天,叫非想非非想处天。
进入那层天、那个定境,就要有觉照的生活,不住在禅定里面,随时出来继续往前走,等到修成了灭尽定,就是出离三界实现了生命的解脱。
这是修学禅定一个基本的纵向路子。
在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欲界里基本的定:即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在进入初禅之前,这两种境界都必须要了解。
打坐数息称为坐禅,除了坐禅以外,其他法门也可以进入四禅八定。
走路步行禅也可以,因为行住坐卧都是禅,其方法就是关注自己的脚底心,上次讲的五个地方可以观想。
观察自己的身体、环境、呼吸、心态,这些感觉都很清楚了,然后全身心去感受双脚踩到地上的那个感觉,最好穿布鞋,感觉会更加敏感。
左脚踩下去,知道是左脚,右脚踩下去知道是右脚。
这样左——右——左——右,清楚每一次脚跟着地的感觉,这种心的专注就是止;同时又很清楚自己的动作和念头,就是观。
在家里的阳台上,或其他空旷的地方,尝试这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放松行走,融入禅定。
如果我们不是每天定时打坐,禅定的效果就会很差。
凡夫的心是奔逸、涣散、心猿意马的,不时刻抓紧它,让它安住在正法中,偶尔坐一下就想把它收回来,除非是登地菩萨功夫成片,随念就能转回来,一般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以要得到禅定的受用,打坐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学习禅法不下苦功不去实践,肯定得不到禅法的受用。
禅法的受用是从浅入深的,不要期望过高,平常心乱的时候,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态,就是一种进步。
建议大家每天至少要坐半个小时以上,这已经是很宽松了,至少应该是一个小时。
禅坐不到一小时,对于初学者来说,跟法相应的机会就会很少。
最多只是树立起信仰,种点善根。
说要等退休以后再好好修学,生命是无常的,学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要想得到真实的修学受用,定时坐禅是有必要的。
有了一些禅定受用,后面的课才可以跟得上,起码在感受中能够相似地模拟。
如果没有坐禅的实际训练,连模拟都谈不上,凭想象,是无法体悟禅定的境界。
只要有了打坐后的感触和受用,下面讲的课才可以感觉、模拟,相似的作一些比较,才能对永嘉禅法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四个步骤:第一个叫粗心住。
粗心,就是心比较粗。
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
粗心住的关键是在“住”上,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
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业力去流转。
生生世世都如此。
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身体还坐得腰酸背痛,歪来歪去,无法安定。
这是我们平日里身体习惯于放逸的结果。
什么叫放逸?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很快,哪天跑到大自然里,看见天空和草地,放开身心满地打滚,这就叫放逸。
我们平常的心就是这样放逸,感觉哪里好,心就粘在哪里:有件衣服很漂亮,有个地方很好玩,就赶紧凑过去。
这颗放逸的心散乱惯了就很难控制。
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用心去造作,把身体矫正,刚开始坐禅的人都可能这样。
没有谁一开始就坐得很端正,都是让自己刻意去端正。
师父说:腰要正,胸不能挺,手要结印不能动,腿痛了也不能放下来。
于是他强制自己,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方法,让心定下来,有个地方可以专注。
我们的心总是要抓住一些东西才感觉塌实,否则会失落、无聊。
其实,没有东西的心是最清净、开阔的,可我们总喜欢往清净心里边装满东西,让自己无事瞎忙乎。
佛陀告诉我们这些禅修的方法,就是让我们学会心的专注、空灵,并由此调节身心,呼吸也会渐渐的顺畅,心念也会越来越微细,这种定就叫粗心住。
粗心住的特点是什么?进入粗心住以后,杂念是减少了,但杂念少并不等于是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心念还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
一般人专注地坐了几天就会有这个感觉:强制自己的念头,几下子还可以,但是一会儿就开始跑掉,然后把心收回来,再强制,再收回,再强制,在周而复始的强制过程中,终于感受到可以定上一会儿了,这个“定上一会儿”,就是粗心住。
如果连这个感觉都没有,那你粗心住还没有。
粗心住的境界就是三句话:第一,用精神意志去控制、矫正自己的身心,用心去造作,让自己身体坐的端正。
第二,要有一个方法,不净观或其它方法,让心有所专注。
第三,在身体矫正、心有所专注的基础上,感受到自己终于定了一会儿。
这个“定”就是粗心住。
用意识去专注,这样的定,每个人可能都有。
坐禅的人更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是最肤浅、最初步的。
平常我们的心都是处于散乱的状态,很少去控制它。
一般人谁愿意去控制自己的身体?除非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因环境的需要才会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特定的表现,比如宴会或什么集会。
你们看天安门广场站岗的士兵,练习的时候要站十二个小时不能动,十二个小时的专注,这样的定力,如果修行人有这种精神,没有一个不得禅定。
粗心住有受用以后,感觉自己定下来了,这个感受很重要,就是刚才说的三个标准。
如果没有身心稳定的感受,那就不是粗心住,身心停在那里,感受不到那种定,那也不叫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