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问题及其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

浅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问题及其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

浅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关问题及其对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从1949年10月1日至今,我们伟大的共和国已经度过了六十三个年头,在这辉煌与坎坷并存的六十三个年头里,我国各族儿女团结奋进,为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辛勤劳动,为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不息。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六十三年间,有太多的感人至深的时刻值得我们深刻铭记,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时候,当社会矛盾力剧加深,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低下,举国维艰的时候,我们依然没有放弃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际,当全国人民在对祖国未来道路该何去何从陷入深思之时,一个伟大的转变到来了,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解体,确立了以市场为向导的市场经济,顿时间祖国的大江南北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当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不协调时,势必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缓慢,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的产生。

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三十四年了,在这三十年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是,个人认为,在这三十年间,我们丢掉的东西也是很多的。

比如文化的流失,社会诚信的丧失,社会道德的沦落。

现阶段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象都不同程度的折射出了这些问题。

“小悦悦事件”无疑是给全社会敲了一个警钟,警告世人看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的社会道德已经沦落到了何种地步。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在丢失一些可贵的品质,一些用GDP表现不出来的指标。

所以,国人应当惊醒,再仔细看看我们当前社会的现状。

我国社会现阶段的性质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我认为在看待造成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原因时要坚持联系的观点,这种矛盾的产生是由很多的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孤立的产生和存在的。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也在不断转移。

由过去的贫困、落后转变为现在的发展、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正在转变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

一、社会矛盾的转移首先,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在如何分配资源、权力和利益方面。

随着城镇化、高等教育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平等等问题日益突显。

因此,社会矛盾逐渐从传统的农村和城市之间、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与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相关的更复杂的问题。

其次,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富裕和贫穷之间的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实现富民政策。

然而,这种政策在执行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些人发财致富,而另一些人却没有得到平均分配。

这种富裕和贫穷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最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的关注也在增加。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水、空气和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存和健康的重大矛盾。

同时,公共医疗资源不足和医疗费用高昂也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承受。

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为解决这些社会矛盾,中国正在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促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治理。

政府将推行更加强有力的管理方式,以避免一些社会矛盾的产生。

政府还将加强信息公开,增强社会公众对政策、费用和决策的理解和信任,避免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隔阂。

其次,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的创新政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政府将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扩大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

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制造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中国将采取更加全面的环境保护措施,解决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政府正在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以提高环保和节能产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

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与矛盾学说

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与矛盾学说

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与矛盾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自身来看,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和谐社会依然充满矛盾,时刻产生着矛盾,因此,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并没有过时,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阶段,在社会建设方面,向着和谐社会目标迈进。

应当说,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当代社会总体是和谐的,矛盾不断地被成功化解,但是,在解决既有矛盾的同时,新的矛盾也依然大量存在。

一方面,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经实现了小康目标,但总体而言,现实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还需要奋斗十几年,还要几代人的努力。

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了不断提高。

但也必须看到,人口和就业压力大,农业基础薄弱,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大,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恐怖主义,霸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时刻威胁着世界安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必须处理好这一矛盾,才能进行发展。

由于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体,只有通过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方法达到社会和谐,因此,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学说并不过时。

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为我们在共创和谐中有益的指导和方法论启示。

对待各种矛盾要从实际出发, 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必须积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将探讨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如何使社会和谐,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社会问题的根源。

社会主要矛盾通常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集合体,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们必须准确识别这些社会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例如,在目前的社会中,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成为了制约社会和谐建设的主要矛盾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推行相关政策措施,确保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加强社会多元化的管理。

社会多元化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和多样性,包括文化、宗教、民族、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不和谐。

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需要尊重和保护每个个体的权益,加强对于社会多元化的管理和引导。

例如,对于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人群,我们应该倡导相互尊重和包容,构建一个没有歧视和偏见的社会环境。

此外,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还需要注重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社会不平等。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公德和道德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和谐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然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每个社会主要矛盾都有其特定的解决方案和策略,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其次,社会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现实问题也可能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推进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寻求各方的共赢和妥协,达到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社会矛盾新世纪新阶段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

当前我们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严重威胁,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就是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

我们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矛盾存在的客观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高度重视妥善解决矛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妥善处理矛盾的社会机制,促进人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标签:和谐社会;矛盾;社会主义;人民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既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新形势要求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认清矛盾的存在,是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确立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的基础。

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有意掩盖矛盾,只能导致矛盾的激化,造成社会发展的高度失衡或畸形,偏离发展所期望的内在目标。

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入分析,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既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凸现期。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和表现形式,研究正确处理这些新矛盾的政策和方法,研究怎样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一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根据确立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的战略思想,是我们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根据。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在这里,也要说到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重点是讨论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

”[1]1965年4月,刘少奇在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党员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发挥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指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应该讲,现在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我们“当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2]这是对我国国情科学认识的重大成果。

我国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中国内地,地主官僚资产阶级消灭了;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资产阶级作为阶级也消灭了;反革命分子只剩下一点残余。

所以,不能说现在我们国内敌我矛盾还是主要的。

至于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我们共产党内,特别是共产党的干部中,所以,这种思想作风上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是,他们都是国家的主人,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这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是敌对性的。

在我们国家尽管有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但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居主导地位。

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内部的矛盾,是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内部的矛盾,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与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内部的矛盾,这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社会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稳定的威胁。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社会矛盾的本质、影响和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矛盾的本质在于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

这种差异既有存在的合理性,也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

社会矛盾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例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都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进而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矛盾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保障,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社会的不公正就会显现出来。

其次,社会矛盾会影响社会的协调和稳定。

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

此外,社会矛盾也会阻碍社会的持续发展。

当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社会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首先,应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调控水平。

社会治理应立足于公平正义,确保各个群体的合理利益得到保护。

其次,应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和社会福利水平。

科技进步可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此外,应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可以增强人们的共识和归属感,缓解社会矛盾的产生。

还应加强法治建设,营造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

通过法治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总之,社会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稳定的威胁。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以及加强法治建设,我们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全面发展。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展开论述,探讨应对之道。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上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群体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贫困问题和不平等现象还比较突出。

城乡发展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加大了社会矛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注重平衡和共享,打破发展的各种壁垒和限制,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我们还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只有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治理,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打击非法排污行为,推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我们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向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只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

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矛盾与社会和谐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矛盾与社会和谐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矛盾与社会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然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会群体矛盾。

如何解决社会群体矛盾,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社会群体矛盾的形成社会群体矛盾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密不可分。

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的扩大,一方面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教育差距等问题逐渐突显,使得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

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民工等农村群体在城市中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公平待遇。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教育差距的加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面临着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再次,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以及城市贫困人口和边缘群体的增加,也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解决社会群体矛盾的途径面对当代中国社会群体矛盾的激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社会公平正义是缓解社会群体矛盾的基础,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监管,保障群体的基本权益,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扩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人才的公正培养和合理流动。

第三,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通过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缓解城乡劳动力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第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贫困人口和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解决社会群体矛盾,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可以为我们分析社会矛盾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为我们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和前景提供基础。

以下将详细探讨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却依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这种矛盾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可持续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也日益增大。

过度的工业化和生产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出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必须进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采取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也不断增强。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着物质文明过剩而精神文明不足的现象;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现象。

为了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我们需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健康的思想和文化。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权利和民主制度建设之间的矛盾。

随着人民的素质提高和法治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民主权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民主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决策过程不透明、公众参与程度不够等。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问题也愈发突出。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

要实现和谐社会,我们需要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部分: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和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我们首先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准确定义和分析。

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础。

在当前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二部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途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1.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加就业机会,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2. 政策调控和公平正义:政策调控可以在解决社会矛盾中起到关键作用。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财富分配的公平正义,打击腐败和黑恶势力,确保人民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3. 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并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第三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构建和谐社会。

以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1. 多元文化和社会认同:在和谐社会中,多元文化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我们需要加强社会认同,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消除种族、宗教、地域等方面的矛盾。

2. 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每个公民都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需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使每个人都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

当代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移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从“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共供给不足”『内容提要』半个世纪之前,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大理论,是新中国建国之后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革命到建设、从重点抓阶级斗争到重点抓人民内部矛盾试图实现的三大转变的标志性探索。

半个世纪之后,胡锦涛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标志着当代中国正在实现上述三大转变,并由此而指出了一条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路径。

在这三大转变中,一种新的社会矛盾正在孕育和表现,即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的矛盾,进而使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内部矛盾”逐步转变为“公共供给不足”。

这一转移,肯定了中国当代社会主体从“人民”到“公民”的转变,同时也进一步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回归到社会公共服务的立场,即按照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以保证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从而才能把和谐社会的建设真正地落实到实处。

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变迁,已经使中国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步呈现出从“人民内部矛盾”到“公共供给不足”的转变趋向。

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事关中国体制转型、社会规范、利益公正、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涉及对当代中国政治、社会、思想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和验证。

它的转移,能够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社会变迁的合法性,用它内在的变迁力量去论证社会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本文以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考察并论述社会主要矛盾转移与当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从人民到公民的身份改变,以认识当代中国是如何从奉行斗争哲学的封闭社会,过渡到主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构建和谐社会的改革新时期。

一.政治分层与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建立了一个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社会分层结构,并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发展重心由革命转入建设,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明显转变。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演变。

在新时代下,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核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条件之间的不匹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的社会资源配置和发展模式并不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实的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现有的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和充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对于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生活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能力并不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依然比较困难。

这就造成了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与现实资源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社会公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希望有更充裕的业余文化生活,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社会仍然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平衡、教育不公平、就业岗位不均衡等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这就导致了人民对于精神文化和社会公平的要求与现实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

为了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要端正发展观念,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矛盾与和谐的社会建构

矛盾与和谐的社会建构

矛盾与和谐的社会建构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矛盾与和谐的相互作用。

矛盾是社会存在的必然性,而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社会建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矛盾与和谐的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方面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地区矛盾等。

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与社会的矛盾则体现为社会道德败坏、公平正义缺失等。

二、矛盾与和谐的辩证关系矛盾与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双方面,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也存在和谐的追求。

矛盾的对立面是和谐,只有正确处理好矛盾,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矛盾的处理方式处理矛盾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

首先,要通过经济手段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和谐。

其次,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

政府应加强监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要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类要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四、和谐社会建构的路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认识社会矛盾,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首先,要注重调整社会发展的结构,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要加大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其次,要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政府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服务的水平,增强对社会的管控能力。

最后,要注重加强社会文明的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教育、文化传承,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五、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和谐社会建构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主体作用。

只有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凝聚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用矛盾论浅析当代中国建设与社会和谐

用矛盾论浅析当代中国建设与社会和谐

用矛盾论浅析当代中国建设与社会和谐今年秋季,沉寂的重庆市突然间吸引了全国人的目光,随着一桩桩惊天大案从水面浮出,人们惊呆了。

那些只有在香港影片里才出现的镜头竟发生在了我们身边。

可见,改革三十年来,中国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仍然所面临着相当严重的社会矛盾。

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我们的改革仍需要进一步的推进与完善。

近三十年来,经济建设一直是我国改革工作的重心。

在党和政府正确方针的引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下,我国人均收入取得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较大的改善。

应该说,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关系的认识上,我们是正确的。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过去的一个时期内,我国把发展生产力水平作为第一要务。

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指引下,劳动手段得到了不断创新,劳动对象日益扩大,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当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定然要求生产关系的改进,使之更加适合于当前的生产力水平。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经济,总的说来是符合当前生产力水平需要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体制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各种所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总和的多大比例才能达到最优,这仍需我们进行探索。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贫富差距加大,人民收入水平严重失衡。

这种状况如若不通过政府的努力加以改善,而任其发展,则定会导致社会出现不稳定状况。

因此,分配方式与国家经济投入也是我国当代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正确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又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所以说要想建设和谐之中国,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在当代中国,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同时吸取国外先进而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成果,以此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关键词: 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

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

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

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

群体事件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

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如何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只有通过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促进社会各方面力量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三、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注重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

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健全法律体系,建设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文明礼貌、守法守纪,推动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营造积极向上、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

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

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传教育引导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和传承,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加,社会和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矛盾是和谐社会的客观存在
社会矛盾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结果。

因此,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的关系。

二、积极处理社会矛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矛盾如果失去控制,就有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只有积极处理社会矛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处理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于调和各方面的利益,采取合理的解决方式,以实现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三、解决社会矛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解决社会矛盾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力度,鼓励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与治理。

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全方面的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方面的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领域的管理和监督,防止社会问题失控。

同时,社会各方面也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发挥各自的职能,共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五、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从而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能
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均衡和谐。

综上所述,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只有积极
处理社会矛盾,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和谐
社会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现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

现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

现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治理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也随之出现。

这些社会矛盾的产生与复杂性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现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如何进行社会治理。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东部地区先发优势日益明显,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扩大,不平等现象逐渐凸显。

同时,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公也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社会治理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例如,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区域差距。

同时,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起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社会结构转型引发的矛盾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封建礼法观念逐渐瓦解,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转型经常引发矛盾,尤其是在社会道德观念、家庭结构、教育体系等方面。

为了应对这些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矛盾,社会治理需要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教育,传播正能量,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各类道德观念。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于家庭、教育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法规,确保社会结构转型顺利进行。

三、城乡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

城市的发展相对较快,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失和资源的集中流向城市,进而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等。

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社会治理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首先,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提供,确保农村人口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基本服务。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年第12期·学习十七大精神·在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构建和谐社会闵 春 发【内容提要】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既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通过落实(学发展观,协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

通过制度创新消除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成为当前发展生产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选择,因而也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主要矛盾 和谐社会作者闵春发(1950- ),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 210046)。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写入了新党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及其文化中和谐社会的现代延续(虽然两者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一致性),而是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离不开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也离不开推动或制约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由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思想互相交织起来的文化观念。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中的表现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解决好这一问题就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这一根本问题的现实回应。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一致性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界定具有一种终极表述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2011-08-12 08:29:47陆学艺【作者简介】陆学艺,(1933-),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新的主要矛盾,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

加强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是进入发展新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主要矛盾和谐社会一、对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分析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凸显,文化繁而未荣。

总的形势很好,2002年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进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就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经济总量增长15倍,年均递增9.8%,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年均增长8.6%,2009年,人均GDP达到3268美元,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这是巨大的成就,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在经济方面捷报频传的同时,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大量增加。

1978年,全国刑事犯罪55.7万件,2008年为488.5万件,增长8.77倍;1978年社会治安事件123.5万件,2008年为741.2万件,增长6倍。

群体事件1994年开始统计,有1万多起,2008年9万多起。

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此起彼伏,负面的消息也是频传。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又好又快地前进,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

长期以来,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来解决问题,这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而且也确有实效,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报喜、社会报忧的矛盾和问题时,就有必要同时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采取必要的社会政策来解决问题。

二、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认识与定位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大潮中,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当今中国,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

农业连续六年丰收,经济坐三望二,改革发展成就辉煌;在另一方面,群体事件、民工跳楼等负面消息很多。

国内主流媒体一片光明,大会小会齐声颂扬,但网络、短信、私家聚会、民间谚语多半消极,令人担忧。

上月某文摘报头版载两个消息,一则是福建偷渡民工,在欧洲被截;另一则是富豪们到北美买豪宅定居。

为什么国家发展得这样好,不少人赞扬为盛世的时候,还有这么多人要向国外跑?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也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如何认识和分析这种复杂而又相互矛盾的形势?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居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不管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当前,出现了这样多的矛盾和问题,如何来认识?第一,要弄清楚这是些什么矛盾和问题;第二,要弄清楚其中哪些是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第三,要提出解决这些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和策略。

对此,我们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扭转,全国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20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这“六个更加”中,第一条是经济,第二条是政治,后四条都是要通过社会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

2003年,经历了一场非典危机的冲击。

当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存在着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国外之间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指出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

”“及时化解一系列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进行。

”“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相互协调,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要适当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十六届四中全会主要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指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并就此作出了相应的决定。

文件公开发表之后,受到了全党全国普遍响应,反响最强烈的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认为这是党中央提出的新战略、新理论和新概念。

一时和谐社会、社会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各地关于建设和谐地区、和谐农村、和谐城市、和谐企业、和谐社区的议论很多党中央顺应民意,2005年春节后就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并随后在全国大规模开展起来。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单设一节,名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把党的奋斗目标由原来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改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

”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化。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总结,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

正如《矛盾论》指出的:“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

”“万千的学问家和实干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坠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2]三、对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主要矛盾的深层次分析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

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互为基础。

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变动调整在前,带动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了,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持续变化。

所以,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必须协调、相辅相成。

经济结构不能孤军独进,社会结构可以稍稍滞后于经济结构,但这种滞后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的水平,但是,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

(一)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由若干个分结构组成的。

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例如就业结构,197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状况是第一产业占70.5%、第二产业占17.3%、第三产业占12.2%,2008年变化为第一产业占39.6%、第二产业占27.2%、第三产业占33.2%。

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职工人数只有11835万人,2008年二、三产业有46826万人,30年共增加3499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6万人。

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1997年开始,已经占50.1%,超过了50%的临界点,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

又如城乡结构,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17.9%,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5.7%,平均每年提高0.91个百分点。

1978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有17245万人,2008年达到60667万人,30年增加了4.3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1447万人。

再如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转变为由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科技专业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失业半失业人员等十个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

这样大的社会结构变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清朝末年,李鸿章、梁启超等人惊呼:中国正在发生“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们只是看到了这个变局的发生,改革开放才使这个大变局真的在中国实现了。

自周、秦以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家,是个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

直到1978年,农民仍占82.1%,只能说还是个农业国家的社会结构。

真正发生这个大变局,转变为工业国家社会结构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

但是因为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大发展、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候,没有适时抓好社会体制的改革,没有适时抓好社会建设,没有适时抓好社会结构的调整,因而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比较,我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是落后了。

(二)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约为15年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我国现在的社会结构还是工业社会初级阶段的水平,而经济结构已经是工业社会的中期阶段。

我们经过对比和测算,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大约滞后经济结构1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