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2018年高中政治资料[整理]最新
2018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政治知识点汇总
2018年高二政治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⑴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⑵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外汇和汇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 单位外币兑换更多人民币,则外币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5、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C.(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价格的变动,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其自身商品及其互补商品的需求量均成反比。
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变化规律:以家庭消费中牛肉、羊肉为例记忆)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变化规律:以汽油、汽车为例记忆)(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8、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
2018高中政治考试大纲
2018年政治高考大纲正式公布Ⅰ.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3.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Ⅱ.考试范围与要求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
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1.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2.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4.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企业与劳动者(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6.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融资7.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8.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政治生活1.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2.我国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4.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2.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五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11。
高二政治考试复习方法总结(2篇)
高二政治考试复习方法总结高二政治的复习技巧比较法在学习高中政治知识时,各位同学要学会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区分,所以我们在复习高中政治知识时可以将这一方法加以运用。
将同一部分的知识总结到一起,然后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这部分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减少我们的记忆内容,在分析时要分析的透彻,要透过表面看本质。
循环法重复的进行记忆,虽然很费时间,但是可以有效的加深我们对所看知识的记忆程度,循环法进行复习就是指各位同学一遍又一遍的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查看,记忆。
学生如果选择循环法复习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将高中政治分为几个层次,确定自己需要重复复习几遍才可以将这些知识全部记住。
使用这种方法复习高中政治的同学吗,在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熟练性都较强。
回忆法各位同学在复习时可能无法知道自己的薄弱点,认为书中的知识都已经记忆准确了,这是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进行复习,将书中的知识点提前写出来,然后在第二天或者当天的某个时间开始对这些知识进行回忆,将回忆内容与书中的内容的进行比较,补全自己所遗漏的地方。
用回忆法进行复习是一个自我检查的过程,可以有效的针对自己的薄弱点。
总结法这种方法需要考生有较好的总结能力,各位同学将某一单元或者某一部分将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在复习时可以更加直观的看懂主部分知识的复习内容。
但是这种方法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需要使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
总结出的内容必须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而且要将重难点表现出来。
高中政治的解题技巧1、题肢本身表述错误者不选(逆向选择题除外)(先看答案,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再看题目和材料)2、题肢与题干要求不相符者不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抓住中心意思排除干扰项)3、因果相悖者不选(一看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二要主意因果关系是否颠倒)4、题肢和题干间接联系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级延伸不选(抓住题干的本质)5、题肢与题干外延不相符者不选(看懂内涵的同时,掌握外延的规定性)6、题肢和题干矛盾者不选(筛选正确的题肢)7、题肢与题干相重复者不选(读透题干问的方向及侧重点)8、正误相混者,即题肢中既有正确的部分也有不正确的部分,不选(仔细读完题肢,小心陷井)9、反向选择题中正确者不选(认真审题)10、题干要求单一者(如带有核心、根本、关键、最主要、中心为字眼),有些题肢即使能在题干中得到体现,但如果不符合题干单一性的要求,也不能选。
【最新】最新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5篇精选
最新高二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5篇精选高二政治在整个高中政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高二又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难点,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二政治知识点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特征、本质和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核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依据)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单元理论依据:(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3)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必要性:第四单元第八课必要性: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专题5.2新时代的劳动者讲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专题5.2 新时代的劳动者【课堂讲解】一全面认识就业问题1.促进就业的意义(1)生产: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分配:可以保证劳动者收入来源,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维护社会公平。
(3)消费: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
(4)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解决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5)小康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我国重视就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个人:取得报酬,获得生活来源,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体现出来的,重视就业工作,是维护劳动者权利的体现。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例1]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个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③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促进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但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②错误。
故选D项。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例2] 《劳动合同法》生效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难度大,用工成本也有所提高。
因此,对劳动合同到期的员工,企业会严格筛选,除企业必需的岗位和业务、技术骨干外,普通员工续签合同就比较困难。
这就要求劳动者树立( )A.自主择业观 B.竞争就业观C.职业平等观 D.多种方式就业观【答案】B不同的择业观念的区分区分几种不同的就业观要抓住关键词语:凡是强调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的,就属于自主择业观;凡是强调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就属于竞争就业观;凡是强调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就属于职业平等观;凡是强调就业门路不拘一格的,就属于多种方式就业观。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必修2第4课 第2框
建设为民、廉洁、务实的政府,才能使政府工作人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为
人民谋利益。观点二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
姓的说法很重要。这主要是指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政府要倾听民声,
政 治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必
修 ②
(2) 可 结 合 行 政 监 督 体 系 的 某 一 方 面 事 例 进 行 分 析 , 说 明 行 政 监 督 的 重 要
政 治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教材P46“探究问题” 提示:(1)《焦点访谈》坚持“用事实说话”,专门报道社会进步与发展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它代表了群众的呼声,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其报道的80%以
上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所以备受众人关注。
(2)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对
政府权力的监督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新闻舆论监督外,还有国家权力机
政 关、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机关、行政系统内部等多种监
治
必 修
督渠道。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3)对政府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 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 误;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 洁;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 信力的政府。
返回导航
·
·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重点难点突破
政 治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高中政治最新-2018届高三政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复习 精品
文化生活学案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自主学习1、知识目标(1)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承的含义.(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其不同作用。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坚定文化发展的信心三、疑难点拨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关系(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2)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2、如何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区别:①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②文化发展使之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联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意义: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与享用者。
四、课堂演练1.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包袱,应该丢掉。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观点正确,传统文化已经脱离时代要求B.此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是宝贝,要全部吸收C.此观点错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继承,糟粕则要抛弃D.此观点正确,传统文化是保守势力的代表2.雕刻从最早的石雕开始,到玉雕、木雕、牙雕、头发雕刻、冰雕.......这说明:A.文化继承 B.文化发展 C.文化消亡 D.文化继承与发展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这个词源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本意是对待儒家经典的一种严谨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1、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意义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意义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_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_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政治教育心得一、集体备课很重要它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课改地区)必修二讲义:第三单元 第六课 课时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六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课时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学新知]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小提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宪法确立的。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②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2.依法治国依法执政(1)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3)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小提示:党提出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练疑难]1.判一判: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直接组织领导经济建设。
()2.填一填:找出对应的正确选项。
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________。
①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②坚持依法行政③承担国家职能,为人民谋利益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判一判:(1)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是依法行政。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4.填一填:找出对应的正确选项。
最新整理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资料
最新整理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习提纲资料2018年高考政治复提纲一、2018年高中会考政治复提纲:经济生活第一部分经济原理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了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同时也为消费创造了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到导向作用,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价值决定价格。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真价实表明价值决定价格。
4.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一般来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物丰价廉、物以稀为贵表明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说明了市场形成价格。
5.价格变动影响生活。
某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一般呈反向变化(需求法则)。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弹性理论)。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替商品与互补商品的变化规律——互替商品呈正向变动,互补商品呈反向变动。
6.价格变动影响生产。
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
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7.税收的特点: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8.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9.我国税收的作用: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10.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不同。
11.自发性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别人利益。
12.盲目性是自己不了解市场的供求信息情况导致自身利益受损。
13.滞后性造成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
14.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其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然而,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在于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它也会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正确态度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2018届高三政治重点知识总结
2018届高三政治重点知识总结一、凡涉及国际经济关系的为什么类的题目,一般运用以下知识作答。
(一)为什么?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②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③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怎么做?①政府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
②企业应该注意创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积极培育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
③要严格按国际法律、法规办事,并充分利用国际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④要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要做好反不正当竞争尤其是反倾销的工作。
⑤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
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描述对外经济意义:对我国的意义:①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改善我国外贸环境/稳定环境/周边环境,为现代化/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②有利于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
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④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积极作用,昭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⑤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
2018版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四)4.5 把握直觉、想象和灵感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三
一、准确把握直觉 1.直觉的含义 直觉是指人们通过对认识对象的直接观察,一下子从其完整的 外在形象上觉察或领悟到其内在的某种特质。简略地说,直觉是一 种特殊的洞察事物的思维活动。 2.直觉具有的特征 (1)直觉具有敏捷性。在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人们的直觉常在 一瞬间完成方案的构想。 (2)直觉具有总体性。直觉是对认识对象整体的洞察。 (3)直觉具有猜测性。直觉所作出的断定并不一定可靠,需要进行 认真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2.要有必需的相关经验和知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是灵感产生 的基础。一般地说,思考者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的丰富程度,同他 获得灵感的可能性、内容和水平是相对应的,有时甚至是成正比的。 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越丰富,思考问题时产生灵感的可能性就越大, 质量也会越高。同时,思考者头脑中经验与知识结构,同所产生灵 感的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的。要有某种类型的经验与知识结构,才可 能激发出相应的某种灵感来。 3.要对问题作较长时间的反复思考。“不思而至”,这是灵感出现 时往往会具有的一种假象。实际上,没有一定时间的反复思考作前 提,灵感绝不会光临。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
二
二、为什么说“灵感不会光顾毫无准备的头脑” 灵感不会光顾毫无准备的头脑,是说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 要一定的主观条件。 1.要有必须进行创新思考的课题。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 什么问题需要思考,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灵感。需要进行创新思考的 课题,或者来自思考者主观上的某种好奇心、求知欲,或者来自客 观上的某一需要。一般地说,创新思考课题都是客观的实践需要和 主观的探索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2024年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国家政权机构及其职能1. 国家政权的性质和要求- 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它是各个社会阶级之间相互对立和斗争的产物。
- 国家政权必须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
2.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特点-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机构、政府机构、党政机构和人民团体等。
- 国家政权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行政机关的内外严格分离等。
3. 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能- 国家机关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等。
- 国家机关的职能包括立法、行政、审判和检察等。
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国家宪法和法律制度1. 国家宪法的性质和作用- 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权机构和各级政府机关运行的总章程。
- 国家宪法的作用包括界定国家政权机构的性质、权力和责任,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2. 国家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国家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军事法规等。
- 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包括依法治国、宪法至上、法无禁止即可行、民法典编纂和立法科学化等。
3.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
- 党的建设是党的领导集体的建设,党的领导集体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核心。
三、国家决策制定和实施1. 国家决策的主体和原则- 国家决策的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党的领导机关以及人民群众的代表机关等。
- 国家决策的原则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民主集中制等。
2. 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与实施- 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与实施包括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宏观调控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等。
高二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1500字)近年来,高二政治会考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治科目的考试内容围绕着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展开,考察学生对政治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下面将对高二政治会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制度1.国家的性质和作用:国家的定义、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治理和国家的地位。
2.国家政权:政权的形式、政权的类型、国家政权的分类。
3.国家政权的关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不同、国家机构的划分、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合作机制。
4.我国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式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二、政治思想1.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3.国际政治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三、政治经济1.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2.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等各种经济制度。
3.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政治制度的选择、不同政治制度下的经济效果。
4.国家与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
四、政治文化1.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的特征、政治文化的意义。
2.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的概念、政治意识形态的种类、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3.公民道德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的概念、公民道德的重要性、社会公德的培养和弘扬。
4.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制度对政治文化的引导、政治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高二政治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高中政治必修三是文化生活,要求背的知识点多,同学们可以整理总结出来,方便记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高中政治全套笔记
2018年高中政治复习知识点总结全套必修1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提示:第一,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只是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显示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筒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2.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3.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4.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5.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压力;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利:1.有利于中国进口;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家成本下降;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
弊:1.不利于中国的出口;2.可能加剧市场投机行为;3.中国吸引海外投资优势减弱;4.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5.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造成通货膨胀,物以稀为贵)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造成通货紧缩,货多不值钱)*通货膨胀的解决方法:采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的解决方法: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常识》知识网络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关系内容
1
、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
、发展的观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方法论: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
①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正确对待矛盾,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
②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为什么、应用)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方法论:a ,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b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方法论:善于抓重点,学会统筹兼顾。
3、矛盾的观点
⑤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关系:方法论:抓全面,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⑥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a 、个人成长中正确对待内外因;
b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⑦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方法论:a 、坚持适度原则;
b 、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c 、重视量的积累。
⑧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a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b 、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1
、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2、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方法论:自觉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重视读书。
4、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方法论: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②树立创新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生价值的实现:①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②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一、唯物论(第一课)
①把握物质和意识概念②辨证关系原理内容——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
A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 意识的反作用(促进或阻碍)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含义、为什么、意义)①客观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②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第二、认识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实事求是
二、辨证法
(第二、三、四课)
(反对孤立的观点)
(反对静止的观点)
①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什么是因果联系,方法论意义)
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是什么关系,方法论意义)
(反对片面的观点)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认识论(第五、八课)
四、人生观(第六、七课)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①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方法论:a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b 、同群众实践相结合;c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方法论:a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b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4、理想与现实: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②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③如何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