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 2

合集下载

疔、痈、疖、疽辨证取穴

疔、痈、疖、疽辨证取穴

疔、痈、疖、疽辨证取穴
疔、痈、疖、疽均属于外科病,根盘紧束的为痈;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的为疽;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为疔;形比疮小,红热疼痛不甚,起于浅表的为疖。

相当于西医蜂窝织炎、疖、皮肤脓肿、画部疖痈、急性甲沟炎、脓性指头炎、急性淋巴管炎等。

【临床表现】
初起痒痛,红肿或皮色不变,突起,肿毒局限,伴口干,便秘,影响睡眠。

【病因病机】
风毒蕴结而成;久坐气血凝涩而致;饮食不节,误食有毒之品,有毒内结而发于体表,皮肤破损,复受污毒,以致毒流经脉。

总由经脉阻隔血气凝结而成。

【治疗原则】
宣通经络、益气排毒。

【马氏温灸处方】
【取穴】
阿是、灵台、疔俞穴、足三里、三阴交、心俞。

【取穴位置】
灵台: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位置】
疔俞穴:在前臂屈侧,神门穴直上4寸,何内侧旁开0.3寸处。

【取穴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取穴位置】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穴位置】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施灸顺序】
先阳后阴,先背部后腹部,先上后下。

【施灸时间】
背部/四肢穴20分钟,胸腹部30分钟;可根据身体情况调整温灸时长。

【病症咨询】。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发表者:老军医
疔疖痈疽,都属于在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见的一类外科病。

其鉴别首先从肌表的色泽、肿胀及伴有证,确定是属于阳证还是阴证,然后再仔细观察局部表现特征。

现将鉴别要点介绍如下:
1、疔: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子状;患处皮肤麻木或痒痛并伴有寒热交作。

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初起如栗,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

治疔宜清热解毒。

2、疖:即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

由内蕴热毒或外触暑热而发,疖长于肌表,肿势局限,形小色红、热痛、根浅,出脓即愈。

治宜清热解毒。

3、痈:疮面浅红肿而高大。

有肿胀、焮热、光泽无头、疼痛及成脓等。

多由外感六淫,外伤感染等,导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气血凝滞而成。

痈分为内痈、外痈两类。

属急性化脓性疾患。

4、疽:漫肿而皮色不变,疮面较深。

由于气血为邪毒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

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多发于肌肉,初起即有栗粒状脓头的疮疡,以后腐烂,形如蜂窝。

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所致。

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

无头疽:发于筋骨间,初起无头,漫肿色白,根脚散漫,皮色不红。

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所致。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医学PPT课件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医学PPT课件

7

三、诊断 (一)共性: (二)不同点: 1、有头疖: 毛囊及皮脂腺为核心硬结, 红肿疼痛, 3cm大小,
突起根浅,顶端黄白, 溃后少量脓液。 区域淋巴结肿大。
பைடு நூலகம்
8


生在大腿部和小 腿部的有头疖, 若挤压或碰撞可 以转变成发。
9
疖-诊断
2、无头疖; 皮肤红色肿块, 无脓头 或有簇生, 破流脓水,潮红胀痛。 生面部者--挤压或碰撞--疔疮。
3
疮疡各论:疖
一、概述: 1、概念: 单个毛囊及皮脂腺 化脓性化脓感染。
4
2、好发因素: 全身:疲劳、消渴、贫血、 饮食不节; 局部:不洁、摩擦。
5
3、特点:色红热痛肿势小, 突起根浅数目少, 易消易溃出脓好。 好发毛囊皮脂腺部位。 4、分类:暑疖、蝼蛄疖、疖病。
6

二、病因病机
1、暑疖: 内郁湿火,外受风邪--蕴阻肌肤; 或暑湿热蕴 蒸--搔抓染毒。 2、蝼蛄疖:患疖处理不当--疮口小脓毒潴留, 旁窜蔓延。 3、疖病:体虚不固,外邪侵肤, 消渴,脾虚染毒,反复难愈。
37
手足部疔疮
一、概述: 1、概念:发于手足部急性化脓性疾患。 2、手部感染特点: 发病率高―劳动的主要器官,易损伤 病情重、蔓延迅速、易损筋伤骨。 3、手部解剖与疔疮的关系
38
手足疔疮
4.命名: 病位、形态及预后不同,病名各异:
常见有: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等,
10

生在头顶者:如脓成未切, 或切口过小,引流不畅— 头皮窜空— 蝼蛄疖。
11
疖:诊断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疮疡、疖、疔的诊断及治疗
疮疡、疖、疔
垫江县中医院 皮肤科龙永婷
最新课件
1
概论
含义——体表化脓性疾患, 传统中医外科重点。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外感六淫邪毒
外来伤害 饮食不节
“五气过极均能化热”故疮 疡以热毒、火毒为常见。
情志、房劳损伤
2、病理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最,新课经件 络阻塞,热盛肉腐,肉腐化2 脓。
二、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 特体系。
最新课件
36
7、预防与调摄:注意保护,防 治手足皮肤损伤,手部疔疮忌持 重物剧烈活动,足部疔疮抬高患 肢减少行走,愈后手指功能锻炼。
其他参照“颜面部疔疮”。
最新课件
37
(三)红丝疔
1、定义:发于四 肢,皮肤呈红丝 显露,迅速向上 走窜的急性感染 性疾病。
最新课件
38
2、特点:手足部应先有疔疮或 破损,而后突然出现红丝,延患 肢内侧迅速向上走窜。
最新课件
20
7、预防与调摄:注意个人卫生, 少食辛辣炙煿肥甘厚腻之品,患 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 畅,防暑降温,体虚者积极锻炼, 消渴病等及时治疗。
最新课件
21

最新课件
22
(一)颜面部疔疮
1、定义:一种发 病迅速,易于变 化而危险性较大 的发生于颜面部 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最新课件
23
1、定义:一种发 病迅速,易于 变化而危险性 较大的发生于 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最新课件
30
2、特点:蛇眼疔甲旁红肿,蛇头 疔手指末节肿如蛇头,蛇肚疔通指 红肿,托盘疔手掌、手背肿胀延及 腕臂,足底疔肿在足底等。均易损 筋伤骨。
最新课件

中医中疥癣、痈疽疔疖、癥瘕、瘰疬、瘿瘤、痰核概念的区分

中医中疥癣、痈疽疔疖、癥瘕、瘰疬、瘿瘤、痰核概念的区分

中医中疥癣、痈疽疔疖、癥瘕、瘰疬、瘿瘤、痰核概念的区分疥癣:是由于疥癣螨虫的寄生引起的皮炎,疥疮多以手指缝最多见,亦常见于肘窝、腋下、小腹、腹股沟、臀部和腿部等所,甚则遍及全身。

呈现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疱,痒甚,故体表常见抓痕和结痂。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疮——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疮疤。

痈、瘫、疽、疖等的总称。

痈——凡肿疡表现为红肿高起,焮热。

癥瘕: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者,称为“癥瘕”。

症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大抵症属血病,瘕属气病。

但气血密切相关,症瘕亦难分割,故统称为症瘕。

症瘕是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它们是腹内有形的结块。

在合格的中医眼里、手下,症瘕是能被感知的,能被看得见、摸得着。

妇人月经,受寒或郁怒,以至于血当出而未出,容易在小腹肝经潜行处形成症瘕。

西医有时能发现是卵巢囊肿。

患者有自觉疼痛的,也有浑然不觉渐渐腹大的。

中医以症瘕论治,活血逐瘀,痛下黑色瘀血块,就能完全根治,且不复发。

瘰疬:瘰疬之名始见于《灵枢·寒热篇》,以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载。

其中宋代《疮疡经验全书》中对瘰病的发病部位及临床发展过程作了详细描述。

临床多按发病情况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急性的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属颈痈(颈部皮间急性化脓性疾病)范围;慢性的多因气郁、虚伤而发,为临**所指的瘰疬。

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结结核。

瘰疬,为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瘘管为主要表现的结核类疾病。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化脓性疮疡后期对疮面肉芽的辨认十分重要,其
基本情况是:
肉芽色泽鲜红、润泽,表面平整,颗粒细且匀,触之出 血,津脂晶莹,为气血充实的反映,愈合较快;
肉芽色泽淡红或苍白,宣浮水肿,颗粒大而不匀,触之 不易出血,津脂少而稀,为气血不足,愈合较难;
肉芽色泽紫暗,没有光泽,颗粒不明显,触之不易出血, 津脂少而稀,属疮面血瘀,气血不畅,愈合慢;
补托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 托毒外达,疮形平塌,肿势散漫,难溃难腐 的虚中挟实证,常用方剂为托里消毒散。
初起: 宜箍毒消肿。
阳证可选用黄金散、玉露散等外敷,并可
加消掺肿成红的灵新脓丹鲜:、草脓阳药熟毒如时内蒲应消 公适散 英时, 、作或 紫切用 花开清 地排热 丁脓解 等术毒 。。
阴黑化证痰退切通可散开、络选注的桂的用溃疮意深中回麝疡后浅切草散阳脓、开:药玉等腐切时如龙;先未口机还桂散宜尽大、可枝等提,小切、外选脓阳等口草敷用祛证的位乌,温腐用选置、并经,九择、散石可继一。切菖寒加则丹开蒲掺、生、方肌八向收二、口丹。等,阴
由于疮疡的毒邪,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传里, 或由里及表,或郁于经络,或直入营血,或内传 脏腑,而出现全身症状。
轻证小恙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等;
严重的可发生疮毒内陷,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 语、四肢发厥等症;
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虚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
发、褥疮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要点。 了解疮疡的预防和调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疮疡,广义地说,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 疾病。
狭义地说,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 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疡分痈与疽两类,认为痈位居较浅,内 属六腑,预后较好;疽位居较深,内联五脏, 转归较差;或分为阳证、阴证或半阴半阳证。

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痈疽、疖疔是常见的皮肤病,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中医认为,痈疽、疖疔是由热毒所致,症状表现为红肿疼痛,局部温热,有时会有化脓、溃破等症状。

痈疽、疖疔在临床上容易混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医痈疽疖疔的鉴别。

1.痈疽
痈疽又称“豆状疽”,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疾病。

病变初期为皮肤红肿,局部有压痛,温度升高,随后形成脓肿。

当脓肿破溃后,可见白色脓液流出。

痈疽多见于身体部位的毛囊皮脂腺处,如面部、颈部、腋窝、肛门等部位。

中医认为,痈疽是由毒火所致,治疗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药物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黄芩、连翘等,也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如黄连膏,消肿止痛。

2.疖疔
疖疔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毛囊炎,是皮肤感染的一种。

疖疔局部表现为红肿疼痛,温度升高,有时会伴有发热等症状。

随着病情加重,疖疔部位会出现脓肿,有时还会伴有全身不适的症状。

中医认为,疖疔是由湿热毒邪所致,治疗应清热解毒,疏风利湿。

药物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金银花、连翘、黄连等,也可以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如三黄片、清热凉血膏等。

总之,痈疽、疖疔在临床上常见,但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如果病情严重或治疗效果不佳,
应及时就医。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疮疡2. 乳房疾病图片3. 皮肤病图片4. 肛肠疾病图片5. 瘿6. 瘤7. 岩8. 周围血管疾病9. 冻疮毒蛇破伤风疮疡图片编号说明2. 痈3. 有头疽4. 发5.疔6. 疖7. 丹毒8. 附骨疽9. 流注10. 流痰11. 瘰疬12. 褥疮痈图片编号说明1-1. 颈痈1-2. 颈痈1-3.颈痈1-4.颈痈1-5. 颈痈1-6. 颈痈1-7. 颈痈1-8. 颈痈2-1. 腋前痈2-2. 腋痈1 2-3. 腋痈13-1. 脐痈1 3-2. 脐痈14-1. 委中毒5-1. 胯腹痈5-2. 胯腹痈2(成脓期)5-3. 胯腹痈6-1. 腹壁痈7-1耳根毒8-1. 耳后痈9-1. 大腿痈9-2. 大腿痈10-1小腿痈11-1. 跨马痈有头疽图片编号说明1――16均为有头疽17. 偏脑疽发图片编号说明1. 莲子发2. 锁喉痈3. 锁喉痈4――7. 臀痈8. 下腹壁痈9. 囊痈10――12. 足发背3疔图片编号说明1.鼻疔2.鼻根疔3.鼻翼疔4.唇疔5.唇疔16.颌疔7.虎须疔(中期)8.人中疔9.眼角疔10.颜面部疔11.蛇眼疔1 12.蛇眼疔2 13.蛇头疔1 14.蛇头疔215.蛇头疔3 16.蛇头疔并蛇腹疔17.蛇腹疔1 18.蛇腹疔2 19.托盘疔20.托盘疔1 21.红丝疔1 22.红丝疔2 23.红丝疔疖图片编号说明1. 暑疖2. 无头疖3. 蝼蛄疖4. 血疖疮5. 发际疮1(多发性毛囊周围炎)6. 发际疮2(多发性毛囊周围炎)丹毒图片编号说明1. 丹毒2. 丹毒3. 丹毒(抱头火丹)4――9. 丹毒3(流火)10. 丹毒后期(橡皮肿)附骨疽图片编号说明1――3. 附骨疽 4. 百会疽(未溃)5. 百会疽(溃后)6. 鬓疽7. 额疽(后期)8. 骨槽风1(溃前)9. 骨槽风1(溃后)10. 颧骨疽11. 上臂疽12. 腋疽13. 腋疽14. 腋疽(瘘)15. 胁肋疽16. 胁肋疽(溃后)17. 腕疽18. 臀疽1(初期)19. 臀疽2(成脓期)20. 臀疽3(溃后不敛)21. 膝外疽22. 小腿附骨疽23. 足跟疽24. 足跟疽25.环跳疽26. 股内疽流注图片编号说明1――3. 流注4:髂窝流注(侧位)5. 流注髂窝流注(正位)6. 湿毒流注(硬结性红斑)流痰图片编号说明1. 流痰2. 流痰(龟背流痰)3. 流痰(鹤膝流痰)4. 流痰(鹤膝流痰)颈部瘰疬图片编号说明1-9颈部瘰疬10. 颈部瘰疬(切开后)11-13. 颈部瘰疬(溃后)14. 马刀瘰疬15. 腋瘰疬岩病图片编号说明1.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2.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3. 茧唇4. 茧唇5. 皮肤癌6. 肾岩7. 肾岩8.9.10. 失荣周围血管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1 股肿2-1. 筋瘤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脱疽3-2. 脱疽3-3. 脱疽3-4脱疽3-5. 脱疽3-6. 脱疽3-7. 脱疽3-8. 脱疽3-9. 脱疽3-10. 脱疽3-11. 脱疽4-1. 青蛇毒4-2. 青蛇毒4-3.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5-1. 溃疡(臁疮)5-2. 臁疮5-3. 臁疮5-4. 臁疮(20多年)1. 乳头皲裂1-1乳头皲裂2. 乳腺炎2-1至3乳腺炎2-4至6乳痈2-7乳痈(多囊)2-8乳痈4(全乳肿)2-9乳痈(粉刺性)2-10乳痈初期2-11急性乳痈成脓期2-12急性乳痈成脓期切排引流2-13乳痈创口愈合2-14乳发早期2-15乳发(初期)2-16乳发2(中期)2-17乳发3(后期)3. 乳腺纤维瘤3-1. 乳腺纤维瘤3-2.巨大乳腺纤维瘤3-3. 巨大乳腺纤维瘤23-4. 巨大乳腺纤维瘤3 3-5. 巨大乳腺纤维瘤4 3-6. 巨大乳腺纤维瘤5 3-7. 巨大纤维腺瘤伴乳头凹陷3-8.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1 3-9.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24. 乳漏4-1至4乳漏5. 乳岩5-1至16乳岩5-17乳癌(乳头内陷)5-18至19乳癌(乳头内陷橘皮样改变)5-20至21乳癌(乳头牵拉橘皮样改变)5-22至26湿疹样乳癌5-27乳腺癌转移性结节5-28男性乳岩16. 多乳症(副乳腺)6-1至4副乳腺6-5至6副乳头6-7双副乳增生7.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7-1至7乳疬7-8乳疬(男29岁)7-9至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瘿病图片编号说明1-1 甲状腺(解剖图)1-2. 甲状腺(解剖图)1-3. 甲状腺(解剖图)2-1. 气瘿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肉瘿3-2. 肉瘿3-3. 肉瘿3-4肉瘿4. 瘿痈瘤病图片编号说明1-1气瘤1-2. 气瘤1-3. 气瘤2-1. 肉瘤2-2. 肉瘤2-3. 肉瘤3-1. 血瘤3-2. 血瘤3-3. 血瘤3-4血瘤3-5. 血瘤3-6. 血瘤6(血痣)3-7. 血瘤7(溃烂期)4-1. 脂瘤4-2. 脂瘤4-3. 脂瘤5-1. 骨瘤5-2. 骨瘤6-1. 胶瘤6-2. 胶瘤1. 皮损1-1疤痕1-2瘢痕疙瘩1-3红斑1-4皲裂1-5鳞屑1-6糜烂1-7脓痂1-8脓疱1-9丘疹1-10丘疹1-11-16水痘1-17苔藓样变1-18痛风结节1-19血痂1-20脓痂1-21瘀斑1-22瘀点1-23抓痕1-24紫癜风2. 热疮2-1-3热疮3. 蛇串疮3-1-6蛇串疮4. 疣4-1-2扁平疣4-3-5寻常疣4-6-7跖疣4-8传染性软疣4-9扁平湿疣5. 黄水疮5-1黄水疮(脓疱疮)5-2天疱疮(脓疱疮)6. 癣6-1吹花癣(单纯糠疹)6-2花斑癣6-3红皮病6-4-5紫白癜风(花斑癣)6-6-1石棉状癣(糠疹)6-6-2石棉状癣(糠疹)6-7圆癣(体癣、股癣)6-8-11股癣6-12-13着色芽生菌6-14甲真菌病6-15-20脚湿气6-21-22浸渍型足癣6-23-24灰指(趾)甲(甲癣)7. 疥疮7-1-3疥疮8. 虫咬皮炎8-1-4虫咬皮炎8-5隐翅虫皮炎9. 接触性皮炎9-1-7接触性皮炎9-8接触性皮炎(汗渍疮)9-9接触性皮炎7(尿布皮炎)11. 湿疮11-1-4湿疮11-5-6湿疮1(旋耳疮)12. 药毒12-1-5剥脱性皮炎型12-6-8多形性红斑型12-9荨麻疹样型12-10-1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12-13-14固定性药疹12-15-16药毒(固定性红斑型)12-17药毒(紫癜型)12-18大疱表皮松解症型12-19-23剥脱性皮炎型13. 瘾疹13-1-8荨麻疹13-9丘疹性荨麻疹13-10-11人工荨麻疹13-12-13皮肤划痕征阳性14. 牛皮癣14-1-3神经性皮炎15. 风瘙痒15-1-3风瘙痒16. 白疕16-1-3红皮症型银屑病16-4-5寻常型银屑病16-6脓疱型银屑病16-7-8关节型银屑病16-9顶针样改变17. 白癜风17-1-5白癜风18. 风热疮18-1-7风热疮18-8-9玫瑰糠疹20. 斑秃20-1-2斑秃21. 粉刺21-1-5粉刺21-6前胸粉刺21-7后背粉刺21-8-11痤疮22. 红蝴蝶疮22-1-14红蝴蝶疮22-15盘状红斑狼疮22-16系统性红斑狼疮23. 淋病23-1-2淋病23-3淋病(眼红肿流脓)23-4淋病(外阴红肿白带脓性)24. 尖锐湿疣24-1-7尖锐湿疣24-8-9扁平湿疣24-10珍珠状阴茎丘疹25.猫眼疮25-1-2猫眼疮26.过敏性紫癜26-1-2过敏性紫癜27.紫癜风27-1-2紫癜风28. 酒齄鼻28-1-2酒齄鼻29. 梅毒29-1梅毒(初期)29-2二期梅毒疹29-3梅毒(翻花杨梅)29-4梅毒(下疳)29-5口疳29-6-6梅毒褥疮图片编号说明1-5褥疮1.概述1-1肛肠解剖1-1-1直肠肛管解剖1-1-2直肠肛管血液供应1-2肛肠治疗法1-2-1贯穿结扎法1-2-2贯穿结扎法1-2-3静脉丛切除术1-2-4内痔套扎器拉法11-2-5内痔套扎器拉法21-2-6外剥内扎术1-2-7橡皮筋挂线法1-2-8硬化注射法1-3体位1-3-1侧卧位1-3-2蹲位1-3-3截石位1-3-4膝胸位1-3-5膝胸卧位2. 痔2-1痔2-1-1至4内痔2-1-5结缔组织外痔2-1-6血栓性外痔2-1-7炎性外痔2-1-8混合性外痔2-1-9混合痔2-1-10混合痔2-1-11嵌顿痔2-1-12环形痔2-1-13至15三期内痔2-2肛隐窝炎2-2-1肛乳头炎3. 肛裂3-1至3肛裂4. 肛痈4-1至5肛痈(肛周脓肿)4-6肛痈挂线5. 肛瘘5-1至3肛瘘5-4肛瘘手术5-5肛瘘术后5-6.18岁肛瘘术后2月25-7.18岁肛瘘术后2月35-8.18岁肛瘘术后2月46. 直肠脱垂6-1至7脱肛7. 结直肠息肉7-1息肉痔(直肠息肉)7-2直肠单发性息肉7-3直肠多发性息肉8. 锁肛痔8-1至2肛管癌8-3直肠癌9. 先天性畸形9-1至8先天性畸形9-9无孔肛门冻疮毒蛇破伤风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冻疮1-1至5冻疮2. 破伤风2-1至2破伤风2-3破伤风4(颈项强直)2-4破伤风5(角弓反张)3. 毒蛇3-1至3眼镜蛇3-4眼镜王蛇3-5五步蛇:正在蜕皮3-6竹叶青3-7银环蛇3-8舟山眼镜蛇3-9孟加拉眼镜蛇3-10萨马眼镜蛇3-11苏门答腊眼镜蛇3-12红树竹叶青捕食白老鼠3-13中南半岛喷毒眼镜蛇3-14尖吻蝮3-15尖吻蝮(五步蛇)3-16金环蛇3-17白化金环蛇3-18白唇竹叶青3-19红头环蛇3-20烙铁头3-21莽山烙铁头3-22玉斑锦蛇3-23原矛头蝮(老鼠蛇、龟壳花)3-24紫晶蛇吃袋鼠3-25铜头蝮3-26黑色幽灵3-27白眉蝮3-28白头蝰3-29海南闪鳞蛇3-30短尾蝮蛇3-31犀咝蝰3-32圆斑蝰(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3-33铠甲蝮3-34双头怪蛇3-35世界最毒的蛇3-36毒的蛇3-37珊瑚蛇3-38玛雅珊瑚蛇3-39美东珊瑚蛇3-40南部珊瑚蛇3-41珊蝴蛇间隙珊瑚蛇3-42亚马逊珊瑚蛇3-43印度珊瑚蛇3-44中美珊瑚蛇3-45珊瑚蛇3-46珊瑚蛇3-47灰蓝刻扁尾海蛇3-48青环海蛇3-49巴布亚太攀蛇3-50东部菱斑响尾蛇3-51曼巴蛇3-52巨环海蛇3-53印度黄金蟒吃兔子。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蚀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入子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乳痈: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厚而且坚,状如牛领之皮。

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胀局势范围小出脓便愈。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外痈:是指生长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范围3-9cm。

内痈:是指生长于脏腑内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溃破状若蜂窝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发:是一种生于皮肉之间疏松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陷----因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一种证候。

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溃后流脓淸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造成残疾。

臁疮: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疳:凡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

统称为疮。

1。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 2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 2


(三) 其它: 中成药: 单验方: 西药:
疔疮
一、概述: 1、 概念:指发病速、危险性、急性感染 。 2、好发部位:颜面/手足等处。 3、特点: 疮形如粟,坚硬根深。 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 变证:颜面者―走黄危证, 手足者―损筋伤骨。
疔疮
5、分类: 颜面疔疮、 手足疔疮、 一般性感染 红丝疔 烂疔(气性坏疽) 特异性感染 疫疔(皮肤炭疽)
手足疔鉴别


类丹毒 与手指部疔疮相 鉴别, 发病前多有猪骨,鱼虾 刺等刺伤皮肤,或破损 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 红肿不显,常表现为游 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 般不会化脓。
手足疔治疗
四、治疗 一、辨证施治: (一)火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二)脓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痈-概述
1. 含义:指皮肉间急化脓性病。 2. 相当于:皮肤浅表脓肿、急性 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3、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 痛, 结块范围 6~9cm,易肿脓溃 敛,伴恶寒,发热等,不损筋 伤骨,不会造成陷证。
痈-概述

5、命名:发病部位不同, 而有许多名称, 生于颈部,称颈痈; 生于腋下,称腋痈; 生于脐部,称脐痈; 生于胯腹,称胯腹痈; 生于委中穴,称委中毒。

三、诊断 (一)共性: (二)不同点: 1、有头疖: 毛囊及皮脂腺为核心硬结, 红肿疼痛, 3cm大小,
突起根浅,顶端黄白, 溃后少量脓液。 区域淋巴结肿大。


生在大腿部和小 腿部的有头疖, 若挤压或碰撞可 以转变成发。
疖-诊断
2、无头疖; 皮肤红色肿块, 无脓头 或有簇生, 破流脓水,潮红胀痛。 生面部者--挤压或碰撞--疔 疮。

国宝秘方:一切痈疽疖疔丹毒统统断根清热消痈汤

国宝秘方:一切痈疽疖疔丹毒统统断根清热消痈汤

国宝秘方:一切痈疽疖疔丹毒统统断根清热消痈汤
秘方:菊花 9g,黄芩 9g,白芷 9g,紫花地丁 15g,蒲公英 15g,紫草 12g,当归 12g,
生黄芪 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
匀,早晚各一次分服。

病例:张某,女,39 岁。

右侧鼻旁患一脓疖,经抓捏挤压,红肿范围扩及上唇口角,
伴恶寒发热,虽经外院抗生素治疗,肿势未能控制。

求诊时右鼻旁脓头虽溃,未见脓液外泄,
肿痛麻木延及右面颊,影响右侧眼睑和右唇口角,扪之灼热肿木,体温三十八度,神清便干,
苔黄腻,脉滑数。

治拟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本方加银花 12g,连翘 9g,皂角刺 9g,枳实 9g,
生大黄(后下)9g 治疗:外用金黄散菊花水调箍围,脓头处点搽九一丹,一周后面颊肿势
渐退,上唇肿胀亦减轻,疮头处有脓液脓栓外出,发热已退,大便亦畅。

再以上方去生军,
加陈皮、制半夏、白术而愈。

方解:本方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疮痈之功。

主治痈疽、疖、疔、丹毒、脑疽、发背患者。

属热毒雍盛之疮疡。

症见:局部酸红赤肿灼热疼痛,无论未溃已溃,舌苔黄腻,舌质红,脉
弦滑或滑数。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疗效独特显著。

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献方人:唐汉钧国
家级名老中医师。

最新感染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感染性皮肤病的中医治疗1-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9
丹毒——治疗
肝脾湿火证(少见) 临床表现:躯干部好发,红肿蔓延,红 肿疼痛,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 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选方: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0
丹毒——治疗
湿热毒蕴证(常见) 临床表现:发于下肢,局部红肿疼痛, 可出现水疱、紫斑,甚至皮肤坏死,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选方: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或凉血五根汤
10
中期——病因病机
病因:阳证:火毒热毒加重。 病机:热胜肉腐,肉腐为脓,初之病理 加重。
11
中期——辨证
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另外有成脓或溃脓表现。 全身:脏腑失调,热毒炽盛之象。可有走黄(疔疮火 毒炽盛,走散入血,内攻脏腑的一种危急重症 )、内 陷(为疮疡阳症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 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 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机疾病 )。
12
中期——治疗
内治:托法,加重清热解毒,予透脓散 或托里消毒饮 外治:药物蚀破疮头,切开引流或九一 丹药线引流。同时外盖金黄膏或鱼石脂 膏。 脓尽后可改用皮粘散,美洲大蠊散生肌。
13
中期——治疗
脓成之时方能切开,切忌过早切开 辨脓方法:按触法—左右手指按触 透光法—强光手电正侧方 点压法—单手指气球感 穿刺法—脓肿下方穿刺 B超—影像学检查深部脓肿
感染性皮肤病的中医治中医皮肤病学源于中医(疮疡)外科学 ,中医所阐述的感染性皮肤病主要包括 了中医外科学的疖、疔、痈、发、有头 疽、流注、发颐、丹毒、无头疽、走黄 与内陷、流痰、瘰疬、褥疮、窦道。
2
中西医诊断对照
疖—疖。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皮肤感染 疔—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 巴管炎。 痈—皮肤浅表性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发—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痈。(有多个脓头) 流注—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髂窝脓 肿。 发颐—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四)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四)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疡。

2.护场3.袋脓4.胬肉5.痈6.疽7.疖8.疔9.根盘10应指11.托法12.补法13.流注14.有头疽15.无头疽16.丹毒17.走黄18.内陷19..窦道20.乳核21.乳岩22.肉瘿23.瘰疬24.瘤25.血瘤26.肉瘤27.乳痈28.失荣29.丘疹:30.斑疹31.风团32.蛇串疮33.药毒34.同形反应35.牛皮癣36.血管性水肿37.淋病:38.梅毒:39.肛管直肠环40.痔41.肛漏42.脱肛43.齿线44.精窍45.溺窍46.子痈47.子痰48.水疝49.精浊50.精癃简答题1.丹毒的临床特点。

2疔的临床特点。

3.简述乳房触诊的正确方法。

4.乳岩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5.临床对体表肿块重点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鉴别?6.何为瘿痈?有何特点?7. 血瘤的特点是什么?8.简述脱疽的病因病机?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有哪些临床表现?10. 冻疮的特点是什么?11. 烧伤的治疗原则是什么?12.风热疮与白疕如何鉴别?13.寻常型白疕根据病程分几期,简述各期临床表现。

14.急性湿疮与接触性皮炎如何鉴别?15.蛇串疮和热疮如何鉴别?16.肛提肌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17.内痔的分度。

18.简述前列腺增生症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要点。

19.简述精浊湿热蕴结型的主症、治法、方药。

20.精癃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论述题1、痈的定义、临床特点及预后?2、瘤、岩的内治法包括哪些?治则和代表方剂是什么?3、试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鉴别?4、急性阑尾炎如何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鉴别?5、患者,女,34岁,1周前无意中发现颈前喉结右侧有一包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不伴有其他症状。

查:右侧甲状腺可触及一1.0cm×1.5cm肿块,表面光滑,活动度好,随吞咽上下移动,边界清楚,无压痛。

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右叶有一2.8cm×3.0cm肿块,包膜完整。

请分析中、西医诊断、辨证分型及合理的治疗方法。

中医外科学—疖

中医外科学—疖
“疖”一名首见于晋代《肘后备急方》。
夏秋季节,汗出不畅,热不外泄, 暑湿热毒蕴蒸肌肤而生痱,搔抓 破损染毒而生。
饮食不节,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 火毒内生,复因外感风邪,以致风湿 火之邪凝聚肌表所致。
素体禀赋不足、体质虚弱者,由于皮毛 不固,外邪易于侵袭肌肤而发病。
患疖后若治疗不当,或因护理不慎,加 之头顶部皮肉较薄,易互相蔓延,腐蚀 肌肉,以致头皮窜空而成蝼蛄疖。
囊肿型粉刺好发于面颊部和背部,伴有丘疹和黑头, 挤之有米粒样白色粉样物质,病程较长。
以清热解毒为基本治法。
1.辨证论治
内治 外治
(1)热毒蕴结证 (2)暑热浸淫证 (3)阴虚内热、体虚毒恋证 (4)脾胃气虚、体虚毒恋证
2.其他疗法
注意个人卫生 忌食鱼腥发物 炎夏季节,搞好防暑降温工作 忌自行挤压脓未成熟疖,尤其是口鼻危险三角区内的疖 疖病局部尽量少用油膏类药物敷贴,并在病灶周围经常用
75%乙醇搽擦;箍围药干燥时,宣随时以金银花露、菊花 露、鲜草药汁湿润。 有消渴病、肾病等,应及时治疗全身性疾病;体虚者,应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本节完
发于夏秋之间.常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发 于头面部。
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上有 黄白色脓头,灼热疼痛,突起
根浅,出脓即愈。(图)
皮肤上有一红色圆形肿块,上无脓头, 表面灼热.触之疼痛,肿势高突,2~3d
证候: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散发 全身各处或固在一处,疖肿较大,易转变 成有头疽;伴口干唇燥等;舌质红,舌苔 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防风通圣散合增液汤加减。
证候:泛发全身各处,溃脓、收口时间均较长, 脓水稀薄。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少便溏等。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濡。

疮疡

疮疡

原发病灶处忽然疮顶陷黑无脓,肿势软漫,迅速向周围 扩散,边界不清,失去护场,皮色转为暗红;全身有寒战、 高热(多数在39℃以上),头痛,烦躁,胸闷,四肢酸软无 力;舌质红绛,苔多黄燥,脉洪数或弦滑数。或伴见七恶 证,或并发附骨疽、流注等。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 并加减。 2.其他疗法 (1)早期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处理。 (3)清开灵4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 [预防及调护]
[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暑疖需兼清暑化湿;疖 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 或兼养阴清热或健脾和胃,应坚持治疗以减少复 发;对伴消渴病等,必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 ②暑热浸淫证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2)外治 ①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 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 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 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 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 2次。 ②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 者可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③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 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 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预防与调护]
1、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 香、便秘溲赤、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洪数或滑数等 全身症状。继则局部皮肤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 红斑,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皮肤红色减退, 放手后立即恢复。若因热毒炽盛而显现紫斑时,则压之不 退色。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触痛明 显。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 红及棕黄色,脱屑而愈。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治疗] 本病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治则。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

痈\丹毒\疽\疔\疖\急性蜂窝组织炎的含义和区别!本贴收到4朵鲜花痈痈是一种较严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当身体抵抗力降低时,皮肤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侵入几个邻近毛囊和皮脂腺所造成。

痈好发于颈项和背部,中医称为“落头疸”,“搭背”等。

老年人和糖尿病人易患痈。

起病初期局部皮肤肿胀、紫红、疼痛范围扩大,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在中央部表面有多全黄白色的脓头(此为痈的特点),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皮肤、皮下组织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有脓液及大量坏死组织。

痈形状比疖严重,病人多有畏寒、发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患痈以后应适当休息,加强营养。

面部及唇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咀嚼动作。

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等)。

也可服用中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

痈初起时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或金黄散等外敷。

如红肿继续扩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引流不通畅时,应及时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手术),采用“+”或“”字切口,以清除坏死组织,并作局部减压和引流。

痈的范围散在,创口愈合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才能愈合丹毒的概述概述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其特点是起病急,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病因主要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局部表现为红斑,色泽鲜红,中心较淡边界清晰并略隆起,局部有烧灼样痛,回流区淋巴结肿大,疼痛。

处理不当可导致淋巴水肿,严重时发展为象皮肿,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是必要的。

症状 1.丹毒多发部位是面部和下肢; 2.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白细胞增高。

3.局部出现肿状红疹,色呈玫瑰,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略隆起,时有水泡,压可褪色,有烧灼感,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

4.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血白细胞增高。

痈疽疔疖痈、疽、疔、疖,是四种发生于体表各有不同病理变化和形状特征的外科疾患。

治疗疖子、疔毒——三药降伏!

治疗疖子、疔毒——三药降伏!

治疗疖子、疔毒——三药降伏!
治疗疖子、疔毒——三药降伏!
马齿苋
胡老师您好,我这里有个方子,治疗各种疖子的:
车前草,婆婆丁,马苋菜,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患处,一天敷几次都行。

车前草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马齿苋
不管多么严重,3--5天即愈,家人用过,好多人用过,都治好了。

验证者不计其数,这是山东农村老家一直治疗疖子的。

我那个嫂子是农村的,60多岁,她告诉我凡是无名疔毒、囊肿、不知名的疖子都好使。

农村人祖祖辈辈都用,去年我朋友儿子用,我看到了,疗效太神奇了。

献方人:于老师
车前草
车前草资料请参考:/view/41257.htm?fromId=23450婆婆丁资料请参考:/view/359836.htm 马齿苋资料请参考:/view/20331.htm
草原上盛开的蒲公英
香油治疖子天即可痊愈
疖子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感受火毒,致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部位为多见。

疖子虽小,但一般治疗也是比较麻烦。

常规治疗一般都是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再涂一些抗菌消炎的药物。

比较麻烦。

现有一特效民间医方:香油治疖子特将此方发于网上,以便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心足矣!在疖子长出前,感觉某处局部有不适、或者疖子已经
长了出来,每天在其上及周围涂上香油,每天2--3次。

晚上睡前要涂一次。

不用其他药物,一般2--3天即可痊愈。

特效民间医方:香油治疖子2--3天即可痊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疔鉴别


类丹毒 与手指部疔疮相 鉴别, 发病前多有猪骨,鱼虾 刺等刺伤皮肤,或破损 皮肤接触猪肉、鱼虾史。 红肿不显,常表现为游 走性的红紫色斑片,一 般不会化脓。
手足疔治疗
四、治疗 一、辨证施治: (一)火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二)脓毒蕴结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生在头顶者:如脓成未切, 或切口过小,引流不畅— 头皮窜空— 蝼蛄疖。
疖:诊断
3. 蝼蛄疖 (脓肿性穿拙性毛周炎) 多生儿童头部。 坚硬型:疮形肿势虽小, 但根脚坚硬, 溃破出脓, 愈合复发。
蝼蛄疖
多发型: 大如梅李, 三五相联, 溃破头皮窜空, 如蝼蛄串穴之状。 重者颅骨损伤。
诊断
4.疖病
腋痈-治疗
一、辨证施治: 肝郁痰火: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腋痈
二、外治法 脓成:切开时宜循经直开, 低位引流。 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 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胯腹痈概述

概念:腹股沟浅部急性淋巴结炎。 特点:
胯腹痈病因病机
面疔治疗
【常用西药】抗菌素、支持疗法 【转诊原则】 颜面疔疮,面肿走黄 即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需及时转诊。
面疔治法-预防调摄
六、预防调摄: 1.勿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品。 2.全身症状明显者,宜卧床休息。 3.发生在 “危险三角区”者, 切忌挤压碰撞,以防 “ 走黄 ”。 4.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
手足疔预防调摄
1.手部易受外伤,应注意防护。 2.患肢忌持重物,以三角巾悬吊固定。 生于手掌部者,宜手背向上, 使脓毒易泄。 3.早期功能锻炼, 以防影响手指屈伸功能。
痈 外痈: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 而不通的意思, “内痈” 生在脏腑, 如肠痈. “外痈” 生于体表。


分类: 浅表痈:体表脓肿。 一般痈:颈、腋、脐痈、委中毒。 特殊痈:囊、子、肛、乳痈。
颜面疔疮:治疗
(二)火毒炽盛: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壮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清热 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
面疔治疗
二、外治法 初起:箍毒消肿,用玉露散, 脓成则提脓去腐, 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 若脓熟中软,有波动感,应切开排脓。 脓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
全身多处同时或反复生疖。 好发:项后、背、臀等处 几个到数十个, 反复、缠绵不愈。 亦可各处散发。
疖:治疗
四、治疗 (一)内治 热毒蕴结: 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加减。 暑热浸淫:清暑汤加减。 阴虚内热:消疮饮合增液汤加减。 脾胃虚弱:五神汤合参术散加减。
疖-治疗
(二)外治 初起:千锤膏或三黄洗剂; 成脓:切开、掺九一膏,太乙膏盖贴。 脓尽:生肌散掺白玉膏。 蝼蛄疖:抗生素局部封闭,十字形切开。
腋痈
三.诊断: 1. 多有手、臂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2. 初起肿痛,上肢活动不利。 经l0~14天中软色红,按之波动; 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易敛; 若溃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 或位置偏高--袋脓。 血白C及中性粒C增多。
腋痈鉴别
1.化脓性汗腺炎 2、腋疽: 初起结块,推之可动, 约3个月化脓,溃后脓稀 夹败絮样物质,收口慢。
3、病程:10~14天。 重者恶寒,发热。
颜面疔疮
4、转归: 若顶陷色黑无脓,四周暗红, 肿势扩散,头面耳项俱肿, 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等, 此乃疔毒越出局限范围--走黄。


若疔毒窜络,躯干或四肢明显痛-并发 流注; 毒传脏腑-内脏转移性脓肿(内痈); 毒窜--附着于四肢长骨-附骨疽。
颜面疔疮
颈痈
一.概述: 颈痈:发生在颈部两侧 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特点:局部肿胀,皮色不变, 灼热疼痛,肿块边界清楚。
颈痈病因病机
二.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风热,挟 痰蕴结少阳、阳明之 络所致; 亦有因乳蛾、口疳、 龋齿或头面疮疖等染 毒诱发。
颈痈诊断
三.诊断: 1. 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 2. 生于颈旁,颌下、耳后、颊下。 病前多有头面疖肿/皮肤黏膜破损史。 3. 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痛, 约7~10天成脓,皮色转红,肿势高突,疼 如鸡啄状,按有波动感; 溃后脓出黄稠,约10天左右愈合。
颜面部疔疮
一、概述: 1、定义:指颜面部的急 性化脓性疾病。 西医:面疖、痈。
颜面疔疮
2.特点: 来势急、变化快、病情重。 疮形如粟,坚硬根深, 如钉之状,易成走黄危证。

3、命名: 部位不同,名称各异。 如眉心疔、眼胞疔、鼻疔、 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等。
颜面疔疮

人中两旁--虎须疔; 生口角--锁口疔; 唇部--唇疔;

三、诊断 (一)共性: (二)不同点: 1、有头疖: 毛囊及皮脂腺为核心硬结, 红肿疼痛, 3cm大小,
突起根浅,顶端黄白, 溃后少量脓液。 区域淋巴结肿大。


生在大腿部和小 腿部的有头疖, 若挤压或碰撞可 以转变成发。
疖-诊断
2、无头疖; 皮肤红色肿块, 无脓头 或有簇生, 破流脓水,潮红胀痛。 生面部者--挤压或碰撞--疔 疮。
痈-概述
1. 含义:指皮肉间急化脓性病。 2. 相当于:皮肤浅表脓肿、急性 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3、特点: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 痛, 结块范围 6~9cm,易肿脓溃 敛,伴恶寒,发热等,不损筋 伤骨,不会造成陷证。
痈-概述

5、命名:发病部位不同, 而有许多名称, 生于颈部,称颈痈; 生于腋下,称腋痈; 生于脐部,称脐痈; 生于胯腹,称胯腹痈; 生于委中穴,称委中毒。
颜面疔疮
4、颜面解剖与疔关系: 1)皮肤簿,皮下脂肪少, 含皮脂腺、汗腺、毛囊等。 2)有丰富血管、淋巴管网 入脑 感染 扩散。

3)面静V无静脉瓣(呈网状交通), 感染时毒素通过 面肌收缩 -随血液逆流感染。
颜面疔疮
如鼻疔、唇疔: 病菌经 面前V 内眦V 颅内海绵窦 致海绵窦血栓或化脓性脑膜炎 (鼻周血管与内眦V直接相通--入脑 走黄)。
疮疡各论:疖
一、概述: 1、概念: 单个毛囊及皮脂腺 化脓性化脓感染。
2、好发因素: 全身:疲劳、消渴、贫血、 饮食不节; 局部:不洁、摩擦。
3、特点:色红热痛肿势小, 突起根浅数目少, 易消易溃出脓好。 好发毛囊皮脂腺部位。 4、分类:暑疖、蝼蛄疖、疖病。

二、病因病机
1、暑疖: 内郁湿火,外受风邪--蕴阻肌肤; 或暑湿热蕴 蒸--搔抓染毒。 2、蝼蛄疖:患疖处理不当--疮口小脓毒潴留, 旁窜蔓延。 3、疖病:体虚不固,外邪侵肤, 消渴,脾虚染毒,反复难愈。

(三) 其它: 中成药: 单验方: 西药:
疔疮
一、概述: 1、 概念:指发病速、危险性、急性感染 。 2、好发部位:颜面/手足等处。 3、特点: 疮形如粟,坚硬根深。 变化迅速,易毒邪走散 变证:颜面者―走黄危证, 手足者―损筋伤骨。
疔疮
5、分类: 颜面疔疮、 手足疔疮、 一般性感染 红丝疔 烂疔(气性坏疽) 特异性感染 疫疔(皮肤炭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颜面疔疮病因病机
二、病因病机: 火热之毒: 膏粱厚味、辛辣, 脏腑蕴热,火毒结聚; 感受火热之气, 昆虫咬伤、抓肤染毒而成。


现代:金葡菌、 溶血性链球菌 经外伤等感染。
颜面疔疮
三、诊断: 1、初起:粟米脓头,或麻痒,渐红肿热痛, 范围 3~6cm,根深坚硬。 约5~7天,肿势增大,浸润痛剧,脓头破溃。 约7~10天,肿势局限,顶高根软溃脓,脓栓 出,肿消痛止,身热减退。
手足部疔疮
一、概述: 1、概念:发于手足部急性化脓性疾患。 2、手部感染特点: 发病率高―劳动的主要器官,易损伤 病情重、蔓延迅速、易损筋伤骨。 3、手部解剖与疔疮的关系
手足疔疮
4.命名: 病位、形态及预后不同,病名各异:
常见有: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疔治法
二、外治法 (一)初期:用金黄膏外敷。 蛇眼疔用10%黄柏溶液湿敷。 蛇头疔用鲜猪胆1枚套住患指,每日1次。 (二)成脓期: 应切开排脓, 一般循经切开,根据病位不同, 而选择不同的切口。
手足疔治法
蛇眼疔:甲旁切开排脓.如甲周有脓,应在 甲根两侧近端各作一切口,并用一横切口将其 连接。 甲下积脓应切除部分指甲,重者如指甲溃空, 需拔除指甲。
颈痈-诊断
4.伴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 5.血白细胞总数可显著增高。
颈痈
四.鉴别诊断: 1. 痄腮: 多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 色白濡肿,酸胀少痛,不化脓。 有传染性。 2.臖核 颈部慢性淋巴结炎。 多由头面疮疖、口腔感染引起;一般不会化脓。
颈痈-治法
一.辨证论治: (一)风热痰毒: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 (二)肝胃火毒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诊断
3.蛇腹疔 患指红肿圆柱状, 皮红光亮屈伸痛。 约7~10天成脓。指腹皮厚, 不易测出波动感,难自溃。 溃后脓出黄稠,约2周左右愈合。 若损筋脉,则愈合缓慢--影响手指功能。
手足疔
4.托盘疔 掌肿高突, 失去掌凹, 形如托盘之状, 手背肿势更显--延及 手臂---痛剧。
手足疔
伴恶寒发热,头痛等。 约2周成脓,因手掌皮韧, 脓不易透出、可向周围蔓延, 损伤筋骨。
颈痈治法
二. 外治: 三. 预防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 忌食鱼腥、辛辣、炙博之品。
腋痈
一.概述: 1、概念: 、概念: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淋巴结炎。 2.特点: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红, 上肢活动不利, 溃后容易袋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