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感情生活
苏轼感情生活
![苏轼感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92ed19223968011ca30091e9.png)
一、结发夫人王弗苏轼十九岁那年(1054年)与同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喜结连理,他们的爱情由浅到深不断发展,对于王弗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弗虽出身小户人家,却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
在生活上,苏轼不善于为人处事,朋友多了难免良莠不齐,王弗有时会躲在屏风后听苏轼与友人交谈,王弗就凭客人的言谈作出对其人品的判断,为苏轼择友把关,所以有了“幕后听言”的故事。
王弗一生为苏轼红袖添香,伴他度过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金榜题名的风光。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更从精神上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1.自主相恋结姻缘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苏轼与王弗成亲之前,青神王家与峨眉苏家,没有丝毫联系,仅就门第而言,王家与苏家就有一段距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是苏轼哀悼王费的名篇,其中有“小轩窗,正梳妆”一句。
“小轩窗”正是苏轼岳父家那样小户人家女儿闺房的装置,与苏家不可同日而语;“正梳妆”,观察角度从外向内,很象是互相爱慕的少年男女见面的场景,推断两人婚前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并非包办婚姻。
2.为君哀毁因君衰人生无常,事事难料,王弗不幸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病逝于京师开封,年仅二十六岁。
王弗的早逝带给苏轼巨大的伤痛,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悲痛欲绝的苏轼不仅在皇上的御试中拒绝写诗作赋,从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弗去逝到熙宁元年(1068年)秋天为父亲守丧期满回朝,苏轼一首诗都没写,成了“诗坛哑巴”,后来苏轼的诗词中开始大量涌现“衰”、“老”、“早生华发”之辞,可见其心态之悲凉。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阴阳隔绝,思念却没有断绝,情深厚谊。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55cc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1.png)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对世界的痛苦和欢乐,对人生的冷暖和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感情体系。
首先,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
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都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苏轼生活在一个封建统治下的社会,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统治的不公感到愤怒和失望。
他用毒辣的笔锋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吏们的贪婪,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其次,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爱。
苏轼深知人生短暂,对人性的复杂和无常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都有智慧和情感,但也容易受到欲望和烦恼的困扰。
他以“天下才子人情至”来反映人情世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探索。
此外,苏轼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矛盾和矛盾。
他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忧郁的一面。
苏轼的豪放不羁体现在他钟爱山水和美食,崇尚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在他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自由思想的追求。
然而,苏轼也往往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处于生活的困境和政治的迫害之中。
他对人生的消极和对世界的失望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最后,苏轼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以属于人自然观,注重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对画和诗的追求和创造,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他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综合理解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的思想感情既具有现实意识,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既有豪放不羁,又有深沉忧郁;既寄托于自然和艺术,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他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人苏轼情感故事
![诗人苏轼情感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2a2582e8bd63186bdebbc56.png)
自古以来,才华超群、风流倜傥的男人最能俘获女人芳心,再加上诗人气质,相信无论哪个女人都甘愿托付终身。
东坡先生的三个王姓妻子,估计都是爱他爱的死心塌地,而诗人到底爱谁呢?年代久远,东坡先生的容貌即无影像记录也无胶片为证,后人只好从留下的文字中依稀描画他的模样。
与苏轼常相交往的好友孔吾仲曾言“紫瞳烨烨双秀眉”。
可见苏轼眉目清秀,神采非常。
苏轼也曾写诗戏说弟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苏辙又有“欣然仲与叔”的句子。
由此看来,苏轼不仅相貌出众,还个子高挑,那怎么说来都是仪表堂堂一美男了,难怪一生中女人缘好到不得了,磨难之时连皇太后都要伸援手相救。
苏轼的第一次婚姻注定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
这在那个年代再正常不过,所以许多婚姻只能称其为婚姻,难说感情的存在。
而苏轼的运气好。
进京赶考的前一年,19岁的苏轼娶了16岁的表妹王弗。
典型的先成家后立业。
值得欣慰的是16岁的王弗是乡贡进士之女,从小耳濡目染了文化气息,不仅模样俊俏,善解人意,重要的是还知书打理,完全可以给苏轼做秘书。
想来,苏轼当年多少次挑灯夜读,有王弗一旁红袖添香。
读书处,偶有遗落,总会有软声细语加以提醒,抄抄写写也能字迹娟秀,这样就难免成就佳话。
具说,王弗很有些知人识面的本事,估计苏轼在某些时候有那么点江湖义气,所以交朋访友常常不留心计,而王弗却可以观人察心。
比如苏轼常与章敦往来,王弗常常帘后听音,劝说苏轼定要小心此人。
果然,在乌台诗案中,是章敦最先挑起事端。
可见此女不俗。
只可惜,红颜多薄命,王弗26岁早逝,与苏轼仅仅共同生活了十年。
不过,这十年没有枉费青春,她不仅给苏轼留下了一个儿子苏迈,还给苏轼带来了初为人夫、初为人父的人间温情。
难怪十年后,苏轼还念念不忘发妻,写下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王弗的娇颜也是让苏轼刻骨铭心的,否则哪里来“小轩窗,正梳妆……”,正因如此,才有“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看得出,苏轼是痴情的。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https://img.taocdn.com/s3/m/06122367a98271fe910ef92d.png)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朝杰出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巨星之一,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蝶恋花》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的爱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1895c066c175f0e7cd13719.png)
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除了名正言顺的三个女人外,苏轼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对象就是他的堂妹,是在祖父的葬礼上相见的,并有机会一同相处。
两个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到后来,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流放归来途径靖江之时,虽然正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堂妹和她丈夫的坟上致敬,第二天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着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苏轼一生为情所重,有着极好的女人缘。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
(1054年嫁)众所周知,古代的婚姻都有父母包办,自然王弗与苏轼的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他十八岁,王弗只有十五岁,也可说是小夫小妻了,在他还够成熟老练之时,他需要旗子的忠言箴劝,苏夫人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更远胜过丈夫。
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个年轻英俊的诗人。
性格直爽甚至有些急噪的性格之后,还是要多细心照顾他,才是尽自己身为贤妻的本分。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但是太太则有知人之明,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时,太太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
待客人走后,总能告知丈夫客人的品行好坏,是否值得交往,然而红颜薄命,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与三任妻子
![苏轼与三任妻子](https://img.taocdn.com/s3/m/39350f670740be1e650e9a9c.png)
精心整理苏轼与三任妻子苏轼与三任妻子夸。
苏轼赤子童心,性情浪漫,“觉天下无一个坏人”,他刚到凤翔上任时,凡处于外,王弗都要问个详细,她对人事的认识是比苏轼更加透彻和务实的,她说“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王弗能察言,并能由此识人,《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还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从秦朝就有方士为求长生修炼不老仙丹,到北宋,长生不死之梦也还是大行其道的,当时的刘敞便挖掘青铜器,欲得古人所藏的仙丹。
苏轼甚至也要掘坟探丹,王弗就说,如果婆婆在的话,肯定不会让你去挖坟的。
苏轼顿然惭愧而止。
十分迷恋仙道仙丹之事的苏轼,对于王弗,显然是敬重大于自我的纵度,“愧而止”,也从侧面可以窥见苏轼对王弗的尊重和平等意识。
治平二年五月,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君虽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词一向被看作是开豪放派的先河,人称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大喝“大江东去”才得况味。
明人张綖甚至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直接以苏轼词为豪放附识,“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盖亦存乎其人。
如秦少游之作,,情苏轼与他的三位红颜苏轼共有三任妻子,第一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第二任: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第三任: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苏东坡的三个女人的故事
![苏东坡的三个女人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8e2d1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09.png)
苏东坡的三个女人的故事《聊聊苏东坡的三位女子》苏轼,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苏东坡,这位大文豪一生经历丰富,情感世界也颇为多彩,他生命中有三个重要的女人,她们各自用独特的方式在苏东坡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咱先说这王弗,那可是苏东坡的结发妻子。
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了不起的女人,王弗就是苏东坡背后那个默默支持他的人。
想当初,他们新婚燕尔,那感情好得哟,就像蜜里调油。
王弗聪明又贤惠,还能在苏东坡与人交往的时候帮忙把关,提点提点他。
这就好像你在外面闯荡,后面有个人给你敲边鼓,告诉你啥该做啥不该做,多贴心呀!可惜幸福总是短暂的,王弗早早地就离开了苏东坡,这可让咱苏大才子伤心了好久呢!然后就是王闰之,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
她是王弗的堂妹,这可真是缘分呐!王闰之陪伴苏东坡的时间可不短,在苏东坡经历宦海沉浮的时候,她就一直陪在身边,不离不弃,洗衣做饭,操持家务,那就是个贤内助呀!就好比你不管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浪,回到家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有她在,苏东坡才能安心地去追求他的文学理想。
最后要说的这一位那可是相当特别,她就是王朝云。
这王朝云不仅人长得漂亮,还很有才艺,跟苏东坡那是志趣相投哇!她能歌善舞,还懂苏东坡的心思。
苏东坡有时候心情不好,她就唱唱歌跳跳舞,把苏东坡给逗乐了。
那感觉就像你有个红颜知己,懂你的喜怒哀乐,能陪你一起疯一起闹,还能在你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你一个温暖的怀抱。
苏东坡有这三个女人,那真是他的福气呀!她们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式给苏东坡的生活带来了色彩和温度。
咱普通人可能没有苏东坡那么有才华,也没有他那样丰富的经历,但是在感情上,其实都是一样的。
都希望能找到那个对的人,陪自己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想象一下,如果咱也有一个像王弗那样聪明贤惠的妻子,或者像王闰之那样温柔体贴的伴侣,亦或是像王朝云那样懂你爱你的红颜知己,那生活该有多美好呀!当然,感情这事儿得靠缘分,急不得。
咱们得学学苏东坡,既能在感情来的时候好好珍惜,又能在失去的时候坦然面对。
苏轼感情生活
![苏轼感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ccfaf25bcf84b9d528ea7af7.png)
苏轼是一代文豪,大家只知道他的才华,却不知道他背后的感情生活。
一般说文人多情,有些对感情不够专一,容易移情别恋。
文艺界的人士总是很神秘,然古代的苏轼对于发妻、爱妾及粉丝等的感人故事,一定会让当代一些人汗颜!先说说苏轼对于发妻的真挚感情。
苏轼发妻名叫王佛,其父王方是一位在地方上很有名望的绅士。
家乡有一池,人站在池边拍手,鱼儿纷纷跳出水面,像是在应和,被称为青神一景。
王佛16岁那年,父亲召集当地青年才俊,为该池题名,实则为女暗中择女婿。
苏轼也参加了,他给池子取名为唤鱼池。
这与在闺房中的王佛想的一致,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就这样苏轼就成为王府的乘龙快婿。
婚后,两人感情深厚,王不仅温柔贤惠,且略通诗书。
可惜的,好人不长寿,在27岁那年,王佛突然病故,苏轼悲痛万分,王佛死后葬在苏轼的父母墓傍。
苏轼对亡妻非常思念,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回到故乡,见妻子正在对镜梳妆,见苏轼回来,眼泪扑簌簌滑落。
苏轼喃喃地说,我们好久没见面了,王佛说我们已经10整不见面了。
苏轼一下惊醒了,家乡的小院、妻子的痛哭,都隐入了茫茫的夜色中。
外面北风呼啸,苏轼无法入睡,想想自己在妻子去世10间,仕途坎坷。
到处奔波,转眼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妻子安眠在千里的故乡,非常凄凉,他线下了著名的悼亡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诗。
然苏轼由于宦海沉浮,身不由几,竟一直没有回故乡,他自己死后葬在河南。
苏轼与侍女王朝云的生死恋情王朝云,八岁被卖到杭州,成为妓女,她面容姣好,聪明伶俐,能歌善舞。
正好此时,苏轼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每有酒宴,王朝云便被请来助兴。
苏轼见其小小年纪卖到妓院,非常可惜,便有心将她收到身边。
而王素来仰慕苏轼的才华。
于是12岁那年成为苏轼的侍女,摆脱乐妓的命运。
苏轼一生的情事
![苏轼一生的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0f3392bbb4cf7ec4bfed0b5.png)
苏轼一生的情事第一个是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跟苏东坡是老乡。
他们二人即使不能说是青梅竹马,至少在婚前是有过交往的。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
牐牎凹堑没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牐犇侨招辶毕嗉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牐犛泻芏嗳怂嫡馐状嗜崆樗扑,毫无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女主人公是青楼女子,男子是封建士人。
其根据主要是“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
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与巫山女神相遇,常被借以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
然而,这个典故也可以理解为天堂与尘世的阻隔。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词无疑就是苏轼在亡妻故去之后,回忆夫妻初次相遇的美好时光。
牐犓占矣胪跫彝为眉山士族,常有往来。
一次,王弗的父亲王方邀请乡贤名士游中岩山。
进入山中不久,即可看见被南宋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泉水池。
初看这个水池并无奇特之处,但若是在池边击掌,池中小鱼就会汇聚而来。
一群人见此奇观后,纷纷为此水池取名,有的说是“观鱼池”,有的说是“观鱼塘”,不是过雅就是落于俗套。
正在山中读书的苏轼与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成为唤鱼联姻的一段佳话。
当然,这里有四川眉山当地旅游部门的牵强附会。
苏轼取名“唤鱼池”不假,但是否两人同时取名则不可信。
在那个时候,士人游山,应该不会带王弗同去。
不过,这也让王方更加喜爱苏轼,最终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牐牴元1054年,十七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性格可说是“敏而静”,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
牐犠魑进士之女,王弗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读书识字,苏轼也不知道。
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常在一旁相伴。
偶尔苏轼有遗忘的地方,王弗反倒予以提醒。
好奇的苏轼故意提高难度,问她一些生僻的问题,王弗都能答上来,令苏轼又惊又喜。
牐犓臻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0b5e3a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a.png)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
摘要:
一、苏轼与妻子的深厚感情
1.苏轼与妻子王弗的相识
2.二人共同度过的时光
3.苏轼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二、苏轼创作纪念妻子的诗词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悼亡妻王氏》
3.《浣溪沙·缅怀亡妻》
三、诗词中展现的情感与主题
1.对妻子深切的怀念
2.对妻子早逝的悲痛
3.坚信夫妻二人终将团聚的信念
正文:
在我国古代文坛,苏轼(1037-1101年)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韵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在这些作品中,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显得尤为真挚。
苏轼与妻子王弗相识于青年时期,二人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
王弗聪慧贤良,与苏轼琴瑟和鸣,相濡以沫。
她对苏轼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因此,苏轼对妻子怀有深厚的敬爱之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王弗
在婚后第十年不幸早逝,令苏轼悲痛欲绝。
为了纪念妻子,苏轼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以梦幻的形式展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表达了苏轼对妻子早逝的悲痛以及对往事的无尽回忆。
此外,苏轼还写有《悼亡妻王氏》和《浣溪沙·缅怀亡妻》等诗词,以表达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在这些作品中,苏轼坚信夫妻二人终将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因此,诗词中透露出一种哀而不伤、坚信未来的美好情感。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妻子王弗的怀念、悲痛和坚信夫妻团聚的信念。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现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3c159c47375a417876f8fe4.png)
论苏轼词中的情感表现二、苏轼词中的情感具体表现(一)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1、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愁情苏轼凭自己的才能,二十二岁就名震京师,得到欧阳修等老臣的赏识,不到二十三岁即已登馆阁清要之阶,得直史馆。
可是熙宁二年,他遇到了一场来势迅猛的暴风雨袭击——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议论素异”而屡遭排挤、打击。
从此,他带着伤痛顽强搏击,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在他的词中随处可见。
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下片: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着。
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
作者回忆他兄弟俩初到汴京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希望成就“致君尧舜”的伟大功业,真有不可一世之慨。
可现实却让他们屡屡碰壁。
词人报效时世的渴望和不被重用的感伤,表达了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抑郁忧愤的心情。
2、对时光消逝、生命短促的感叹把人生比作梦境,感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促,这在苏轼词中也有较多的表现。
如《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仙翁”说是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次聚竞成永决,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瞻仰壁间欧阳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赌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结句作者感慨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西江月》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作者感叹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人生短暂,明光易逝。
《满庭芳》“百年强半,来日无多”二句,是对时光消逝,人空老大的感叹。
“居士先生老矣”则是对生命的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3、苏轼词中的思乡之情和亡妻之痛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常遭贬谪,辗转江湖,流落异乡,因而在他的词中有一部分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些作品在高雅、清新的格调中流露同感人的深情和离别的愁绪。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850e231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5.png)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
(实用版)
目录
1.纪念妻子的诗词是苏轼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2.苏轼与妻子的深厚感情
3.苏轼纪念妻子的诗词作品及其特点
4.这些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纪念妻子的诗词是苏轼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歌赋广为人知,其中纪念妻子的诗词更是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
苏轼与妻子王弗的感情十分深厚。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两人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共同成长。
他们的婚姻生活和谐美满,王弗成了苏轼生活和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不幸的是,王弗年仅二十七岁便因病去世,这让苏轼悲痛欲绝。
为了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缅怀之情,苏轼创作了许多纪念妻子的诗词。
苏轼纪念妻子的诗词作品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作品都充满了对亡妻的思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在这些诗词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苏轼个人创作的高峰,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这些诗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对苏轼纪念妻子的诗词进行了研究和传承,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诗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苏轼纪念妻子的诗词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展现了他与妻子深厚的感情。
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的爱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9b1fa9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d.png)
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诗文流传千古,而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
苏轼与王弗之妻王朴之之间的爱情故事,至今仍然让人动容。
苏轼与王朴之之间的爱情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当时,苏轼在王弗家做客,偶然遇见了王朴之。
王朴之是一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她的出现让苏轼为之倾倒。
两人在交谈中发现彼此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然而,苏轼对王朴之的感情并不仅仅停留在友谊上。
他深深地爱上了王朴之,对她倾注了所有的感情。
而王朴之对苏轼的感情也是一样深厚。
他们之间的爱情并不被外界所理解,但他们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因为一些误会,苏轼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与王朴之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
尽管他们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但他们的感情却依然坚定不移。
苏轼在异地的生活中,时刻怀念着王朴之,而王朴之也在京城中守望着苏轼的归来。
经历了数年的离别,苏轼终于得以回到京城,与王朴之团聚。
他们的爱情故事在离别后更加深厚,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直至白头。
苏轼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爱情不被世俗所理解,但却是真挚而深厚的。
他们的爱情跨越了时空和距离,最终赢得了幸福的结局。
苏轼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爱情并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和评价,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段爱情故事也让我们明白,爱情是需要坚持和付出的,只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得到最终的幸福。
苏轼的爱情故事,如一朵绽放的花朵,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永远留存在人们心中。
让我们向这对坚贞不渝的爱情致敬,愿他们的爱情故事能够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永恒的经典。
苏轼王朝云的爱情故事
![苏轼王朝云的爱情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8e6c6fc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a.png)
苏轼王朝云的爱情故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被誉为“苏东坡”,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而他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王朝云,是苏轼的妻子,也是他一生中最为知己的伴侣。
他们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段佳话,让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与王朝云的相识,可以追溯到他在苏州的任上。
苏轼在苏州任职期间,结识了王朝云,两人很快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而王朝云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女子,她不仅精通文学,更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两人在文学上有着共同的爱好,也因此更加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
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苏轼曾多次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而王朝云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给予他坚定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的爱情像一株幼苗,虽然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但依然顽强地生长着。
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们在
困境中的相互扶持。
苏轼在贬谪途中,曾写下了许多感怀之作,其中《临安春雨初霁》更是被誉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而王朝云也在苏轼的支持下,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女性。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
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最终以幸福的结局画上了句号。
他们在一起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最终共同享受了幸福的时光。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悟,让人们感叹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苏轼王朝云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需要相互扶持,需要共同成长。
他们的爱情故事,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成为一段永恒的佳话。
苏轼情感经历
![苏轼情感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f0db2fc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5.png)
苏轼情感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星。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动荡,但也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情感经历。
苏轼的情感经历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与王安石的政治争斗。
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这些改革措施不符合理想社会的原则,因而与之形成对立。
然而,这场争斗并没有动摇他们之间的友谊。
在被贬谪期间,苏轼与王安石通过书信互相慰藉和鼓励,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苏轼的感情生活也颇具戏剧性。
他与第一任妻子王弗之间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
他们年轻时结婚,但随后苏轼被贬到广州,远离了妻子。
尽管他们相隔千里,但他们的感情却没有减退。
苏轼经常写信给妻子,表达对她的思念和疼爱之情。
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然而,苏轼的情感经历并不总是美好的。
他的第二任妻子王琪是他的侄女,两人之间的婚姻并不幸福。
苏轼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妻儿是我生平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羁绊。
”他对婚姻的不满和家庭纷争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这也成为了他创作诗词的灵感来源之一。
苏轼的情感经历不仅体现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也体现在他与朋友的交往中。
他与黄庭坚、杨亿等文友之间的友谊深厚而持久。
他们互相赞扬和批评,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些友情不仅为苏轼提供了情感支持,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苏轼的情感经历丰富多彩,既有友情的温暖和支持,也有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这些情感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成为了他作品中的灵感源泉,使他的诗文充满了深情和真挚。
苏轼的感情生活
![苏轼的感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80a10ff97c1cfad6195fa75c.png)
苏轼家庭成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轼一生先后娶过三房妻子,均姓王。他的结发之妻叫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县进士王方的女儿,她年 轻貌美,知书达礼,性情温和。庆历六年(1054),19岁的苏轼娶16岁的王弗为妻。王弗与苏轼共同生活了 11年,死时年仅27岁。 王弗去世后,苏轼悲痛万分,他按照父亲苏洵的安排,将妻子安葬在母亲坟茔的旁边。并在埋葬王弗的 山头上种植了30000株松树,以寄托他的哀思。又过了10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 《江城子· 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 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 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25年之后,王闰之逝世。在妻子死后百日,苏 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 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去世后,其弟苏辙按照兄长的意思,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 穴”的愿望。这段经历成为千古传颂的爱情佳话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字子霞,是杭州钱塘人。(1074)九月,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 和妻子王闰之参加一个宴会时,认识了王朝云。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年仅12岁,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 歌舞班中,成为一位小歌女,以卖唱为生。王闰之见她聪明伶俐,心灵手巧,便买回家给她当了丫鬟。 朝云来到苏家后,苏轼和夫人开始教她读书识字,待她如亲人一般,使她甚为感激,从心里敬佩苏轼这 位大文豪。朝云聪颖、活泼、漂亮,惹人喜爱。连秦观都写诗赞美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朝云成人后, 苏夫人将她收为丈夫的小妾。此时的苏轼已经40岁了。王朝云比他小26岁。元丰六年(1083),王朝云为苏 轼生下了一子,产后身体虚弱,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年仅34岁。 苏轼一生共有4个儿子。 王弗为他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他生了次子苏迨(dai)与三子苏过。这三个 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dun),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轼的感情生活
![苏轼的感情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454748b6f111f18582d05a7a.png)
苏轼的感情生活苏轼先后娶过两任夫人,第一任夫人叫王弗,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乡贡进士王方的侄女。
苏轼步入“婚姻殿堂”时十九岁,这一年王弗十六岁。
按苏轼自己的说法,他本想过隐居生活,既不想娶妻也不想做官,只是迫于家庭压力,才不得已结婚考进士。
不过王弗进了苏家,伺候公婆无微不至,让苏轼很感动。
更让苏轼吃惊的是,王弗没读过书,只是在他读书时喜欢陪在他身边。
而当他偶尔有所遗忘时,王弗竟能把一段段的文字背出来,这让苏轼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嘉祐六年(1061),苏轼签书凤翔府判官,带着王弗赴任。
苏轼是个有口无心的性格,这种人在官场上混容易吃亏。
王弗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丈夫很留心。
苏轼接待客人时,王弗常躲在帘后听,客人走后,她很快做出判断:某人光拣你爱听的说,绝对靠不住;某人对你恭维太过,一旦你没了利用价值,他很快会背叛你,甚至落井下石!更奇的是,后来的结局大都与王弗的判断相合。
可惜好人不长命,治平二年(1065),苏轼刚从凤翔回到汴京,王弗便因病去世了。
苏轼非常悲痛,打算稍闲时将王弗遗体送回老家安葬。
刚好次年他父亲苏洵病故,苏轼便将两件丧事一道处置了。
与王弗的恩爱,在苏轼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直到熙宁七年(1075)他担任杭州通判时,还梦见又和王弗在一起,只是这次“相聚”的情景格外凄凉,于是提笔写下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苏轼第二任夫人叫王闰之。
他在《祭王君锡丈人》说:“某始婚姻,公之犹子。
允有令德,天阏莫遂。
惟公幼女,嗣执罍篚。
”意思是苏某初娶的是您的侄女(古称叔伯之子为犹子),可惜年纪轻轻便离开人世。
而您的幼女闰之,又成了苏某的夫人。
王闰之生于庆历八年(1048),王弗生于宝元二年(1039),相差九岁。
有人说早在苏轼娶王弗时,王闰之就因自己没能嫁给才华横溢的表姐夫深感遗憾,这不符合事实:王弗十六岁出嫁时,王闰之才七岁,哪来的遗憾?苏轼续娶王闰之在哪一年,没有现成的书证。
苏轼的妻子有哪些_苏轼最爱的妻子是谁
![苏轼的妻子有哪些_苏轼最爱的妻子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03cab83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6f.png)
苏轼的妻子有哪些_苏轼最爱的妻子是谁苏轼一生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老婆是王弗,后来苏轼又娶了一个妻子,叫王闰之,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轼的妻子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妻子有哪些苏轼一生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老婆是王弗,王弗嫁给苏轼之后,对于丈夫很是体贴,而且照顾公公婆婆也是细致入微。
苏轼自身在官场上心直口快,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所以很容易得罪人,王弗知道只一点就常常提点苏轼,并且王弗看人很准,对于和苏轼接触的人王弗往往一下就能看出来是个怎样的人。
然而天妒红颜,王弗早早的就病逝了,这也对苏轼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经常怀念她,还写下了经典的《江城子》。
后来苏轼又娶了一个妻子,叫王闰之,她是王弗的表妹。
王闰之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什么才华,是典型的无才有德的女子。
那个时候苏轼频遭贬谪,生活很是凄苦,很多时候都吃不上白米饭,但是王闰之还是和苏轼很恩爱,跟着苏轼同甘共苦,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苏轼一起经过了一生中艰难坎坷的20多年,在1085年的时候病逝于汴京。
王闰之生前虽然跟着苏轼受尽了苦难,但是死的时候恰好是苏轼重新得到重用的时候,苏轼为他办了个风光的葬礼,而且苏轼死后还和她合葬一处。
苏轼的一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就是王朝云。
王朝云是苏轼的小妾,原先是一个歌妓,后来被苏轼收为妾室,在苏轼一生最为潦倒的时候,王朝云一直不离不弃,跟着苏轼颠沛流离受尽了苦。
王朝云是苏轼的知己,是最懂苏轼的人,可惜还是早早的就病逝了。
在王朝云死后苏轼再未婚娶,一直孤身一人。
苏轼最爱的是谁苏轼的一生有过这样三个妻妾,王弗知书达理,和苏轼相敬如宾,能在苏轼的仕途上给苏轼带来帮助,只可惜早早的就去世了不能陪着苏轼到老。
王闰之陪着苏轼走过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20多年,在苏轼的家庭生活上给了苏轼很大的帮助,和苏轼是相濡以沫,情深入骨。
王朝云温柔多才,是苏轼的精神港湾,陪着苏轼一起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人生。
那么这三个人中苏轼最爱哪一个呢?其实这是很难去比较的,这三个人都是苏轼人生中多姿多彩的一笔,是苏轼人生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三个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
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
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
坡亦未以为当。
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坡捧腹大笑。
”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爱情诗词一、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
当时,苏东坡任密州太守。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即公元1065年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感情深沉,凄婉哀伤,被誉为中国千古第一悼亡词。
其实,苏东坡是一个生性豁达、才华横溢之人。
一生虽然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会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
也许,正是由于苏东坡的乐天知命的性格、领袖文坛的才华,使得不少少女钟情于他。
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日苏轼与友人游西湖,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
船上的妇人近前与苏轼相会,说从小仰慕苏轼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
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苏轼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并献上一曲倾述心声。
苏轼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
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则故事显得极其纯洁、深情、高尚,是中国封建时期典型的恋爱方式。
这个深情美丽的姑娘出嫁前暗恋苏轼,但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多年之后,听到苏轼游西湖,抵不住心底感情的澎湃,在湖上献曲,是大胆、反叛的。
然而,曲子未弹完,就悄然远去,却又有着古代女子的含蓄、委婉。
这也使苏轼有了无尽的联想与怅惘。
还有一则故事更加凄婉,出自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记载。
说是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团练的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女子很贤惠,每个晚上都在窗子下听苏轼读书。
她的父母想给她提亲的时候,女子说:“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
”也就是说非苏东坡不嫁。
最后,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夫婿郁郁而终。
苏轼知道后,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两句里,诗人营造了一个悲苦的气氛。
月是“缺”的,桐是“疏”的,漏是“断”的,人是“静”的。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曾看见那潜隐的人儿独自在窗外徘徊呢?意指夜晚到窗外偷听吟咏的少女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像一只孤独缥缈的飞鸿消逝在天边。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待到苏轼发觉推窗,惊得那少女逃跑而去,叹息女子深埋在心底的爱与恨是没人知晓的。
未两句最是伤怀,少女甘愿把自己的香骨埋葬在凄冷寂寞的江岸沙洲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卜算子》是“别有寄托”,是“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
诗歌本来就是具有多义性,好的诗歌尤其如此。
但从宋人记载来看,应是指前者。
从上面两则故事和苏东坡写的词来看,不管是西湖的惆怅,还是沙洲的哀叹,都体现了苏东坡的真情,说明诗人是一个性情中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苏东坡对妻子的爱显得尤为真挚、专注、深沉。
否则,不会在妻子亡故十年之后,仍然会在梦中与妻子相会。
苏轼一生有三位妻子,她们都是苏轼的亲密伴侣。
可惜,三个妻子都在苏轼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相继离去,没有一个与苏轼相伴到老。
这种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思念之苦,发自肺腑的刻骨情感使我们读到了那些超绝古今的家庭爱情生活著名诗篇。
开篇的《江城子·记梦》则是献给她第一个妻子王弗的。
二、结发妻子王弗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跟苏东坡是老乡。
他们二人即使不能说是青梅竹马,至少在婚前是有过交往的。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有很多人说这首词柔情似水,毫无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女主人公是青楼女子,男子是封建士人。
其根据主要是“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
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与巫山女神相遇,常被借以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
然而,这个典故也可以理解为天堂与尘世的阻隔。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词无疑就是苏轼在亡妻故去之后,回忆夫妻初次相遇的美好时光。
苏家与王家同为眉山士族,常有往来。
一次,王弗的父亲王方邀请乡贤名士游中岩山。
进入山中不久,即可看见被南宋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泉水池。
初看这个水池并无奇特之处,但若是在池边击掌,池中小鱼就会汇聚而来。
一群人见此奇观后,纷纷为此水池取名,有的说是“观鱼池”,有的说是“观鱼塘”,不是过雅就是落于俗套。
正在山中读书的苏轼与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成为唤鱼联姻的一段佳话。
当然,这里有四川眉山当地旅游部门的牵强附会。
苏轼取名“唤鱼池”不假,但是否两人同时取名则不可信。
在那个时候,士人游山,应该不会带王弗同去。
不过,这也让王方更加喜爱苏轼,最终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公元1054年,十七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性格可说是“敏而静”,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
作为进士之女,王弗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读书识字,苏轼也不知道。
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常在一旁相伴。
偶尔苏轼有遗忘的地方,王弗反倒予以提醒。
好奇的苏轼故意提高难度,问她一些生僻的问题,王弗都能答上来,令苏轼又惊又喜。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
”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
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苏轼的才思敏捷,更体现苏轼对妻子的感情深厚。
苏轼生性豁达,豪放率直,自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有一天,一位客人走后,她问丈夫:“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她说,你呀费那么多工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
又有一次,“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王弗待客人走后,立即对丈夫劝诫说:“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这句话指的是章敦,意思是说这个人不可靠,热情过了分,你要小心,恐怕将来对你不利。
后来章敦迫害苏轼果然最起劲儿,心胸开阔的苏轼也恨得他要死,甚至做鬼也不愿跟他碰面。
有王弗在身边,可以说是苏东坡的大幸运。
可惜的是,好人不长,情深难寿。
结婚十一年后,27岁的王弗病逝于京师,令苏轼悲痛万分,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苏轼先将妻子葬与京师近郊,后来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寄托哀思。
比起现代人送的9999朵玫瑰,不知道有多少女人会更加羡慕王弗。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这首词,以记梦的形式,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
夫妻梦中相会,直面抒情,这种生者与死者互动的模式,比起单纯的睹物思人、悲吟苦叹更能打动读者,从而使作品收到了一种感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形式上,采取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的手法,比起其他人写的悼亡诗词要高出不少。
此前的诗人,多是先铺陈写景、写物,然后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抒情的力度总觉不够,似乎情不够深。
总要靠铺叙大量的景物来触发,如沈约《悼亡诗》、江淹的《悼室人十首》(其二)等等。
至于薛德音的《悼亡》几乎是通篇写景。
李商隐的一些受人称道的悼亡诗,也多是开篇写景,终未能自发地抒情。
而苏轼的《江城子·记梦》的抒情却是主动的、直接的,抒发的思念是深切的,感情也就因之而更为真挚动人,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唐宋词鉴赏词典》里指出,“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
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辞世三年后嫁给了苏东坡。
作为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应该是对苏轼十分了解的,既仰慕苏轼的文采,更看重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