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为什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经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王弼注:“德者,得也。

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也焉。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德是一种得到,不会丢失的得到(如同特征、本性),是一种纯善。

德就是得道之一分。

道生万物,这是本原性的生,是第一祖先,而德是直接的生。

牛得道一分为牛,人得道一分为人。

每个人都得道的一分,因此每个人都有德。

万物的差异是由德的不同造成的,人与人的不同也是由德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德又被称为禀赋。

《道德经》因一大事因缘而说。

大事因缘是什么?周公德教衰落也。

楚狂接舆在大地上徘徊,见到孔子,高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大意是:“高洁的凤凰啊,高洁的凤凰啊!周公捍卫的圣德怎么衰落到如此地步?我是圣德的追随者,过去的岁月无法弥补了,未来的岁月我将离开这个浑浊的世界,去追寻道的足迹,恢复圣德的荣光。

一切都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今世的当政者走在毁灭之路上啊!”
周公是中华几千年政治家的楷模,协助哥哥周武王打败无道的殷
纣王(以道家宗师姜太公为军师),并在哥哥去世后代理摄政,辅助周成王。

成王年幼,周公一言九鼎,当时周公弟弟散布流言说周公必将篡位,年幼的成王亦心有怀疑。

但成王成年后,周公立即归政。

后世如有周公之德,华夏怎会大乱?以儒家的标准周公是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心中无私念。

周公建立了华夏宗亲社会和德治体系,并身体力行。

德是华夏文明诞生之初的主流价值观,是人生指引和部落首领、各级官员的考核标准。

他把远古的德教传统建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周王朝的立国之本,并配以礼乐。

以德化人,以礼敬人,以乐和人。

幽厉二位暴君彻底破坏了周公的德教体系,德教衰落,社会大乱,民不聊生。

这就是老子所见证的现实。

但老子不是如此表面化的观察社会现象,而是以道眼观察,知道这不是世人的错,而是德教体系本身的脆弱性所致。

德从究竟地(真谛)上说得道之一分而化生万物,从现实地(俗谛)上说是施恩与人,因此施恩者有恩德。

施恩、知恩、感恩(戴德)、报恩,是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链条。

施恩与人就是有德,有德者就是社会的楷模,应该得到主流舆论的赞美,应该被任命为官员,进入贵族行列,享受美名厚禄。

整个社会鼓励施恩和知恩图报,鼓励感恩戴德。

这样的体系不是很好吗?周公已经把政权建立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上了,但楚狂接舆的《凤兮歌》一遍一遍传入老子的耳中。

这是为什么?
德教体系有三大致命弱点:
一、德依赖于外在的社会评价,行德者希望社会给予预期的社会赞美,并期待对等的回报。

一旦评价和回报不及时或与预期不符,则会大大挫伤行德者的积极性。

二、一个人独处时行德,没有他人知道,就不会有社会给以评价,因此亦导致私德缺失。

三、可以假装行德以求获得赞美和回报。

第三点破坏性最大。

德是一种外在的约束,道则是一种内在心灵裁判。

上一章说:“化而欲作”,这就是世人的贪欲破坏了周公的德教体系。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德经》就是以“无名之朴”来挽救德教。

德的大旗倒下了,道的大旗必须竖起来,以道救德,以道的大旗拯救德的大旗。

道是内在的评价体系,是自己心灵做自己的法官,需要激发人的自我评价能力,只有无名之朴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让自己审判自己。

远古修道士被称为岩穴之士,在远离人间的深山洞穴中独处,深入禅定,与道相伴。

道者和德者(二十三章)的内在定力是完全不同的。

道者有舍身为道的定力,德者是墙头草。

德者会被舆论之风吹得两边倒。

老子宣说《道德经》,就是拯救德教之衰落。

社会已经按照周公的德教治理了,为什么依然会大乱呢?这是当时的文化精英一直追问的大问题。

此段经文给予了回答。

老子说,德有二种,上德和下德。

不是德治不好,而是世人分不清上德和下德之故。

《道德经》的德是上德,其中只有二章(二十三章和本章)论述了下德,以此来凸显上德。

后世的注释家对下德较为排斥,以为下德极低。

实际上《道德经》的下德已经是极高的修行境界,这个境界是极不容易达到的。

按标准来说,只有天下为公的黄帝尧舜三代圣王才可以配称下德,禹汤文武周公六君子还只是上仁的阶位。

孔子形容舜是无为而治,垂拱而已。

河上公注:“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

德大无上,故曰上德也。

不得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自然,养人性命,其德不见,故曰不德也。

”上德本质是修行阶位,无君王百姓之分,但君王显然可以当一面镜子。

道家认为无名是最高阶位,有名是等而下之。

所以河上公这样注释,修行人应该对没有留下名号的那些太古圣王表示最高的崇敬,对于留下名号的君王则等而下之。

老子、庄子、河上丈人都是无名的,只是后人称呼而已。

有真实姓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是对治世人的好名恶习。

无名圣王不仅没
有留下名号,而且从来没有显身,从真谛上说,无名圣王是没有人形的,是“看不见的手”。

《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这与道家思想很一致,无名、无首都是最吉祥的。

群龙无首,不是群虫无首。

蚂蟥砍为二段,二段都是活的,龙的生命力远远超越蚂蟥的生命力。

有首的生命力是有限的,无首的生命力是无限的。

无名圣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因循自然,不妄作妄为。

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禾苗自长,五谷丰登,疾病不生,妖魔不兴,子孙兴旺,祭祀不绝,神灵来享。

上德者是真正的有德者,其德不失。

上天对每一个人的品行都完全掌握,好像有一根绳子牵着(繟然而善谋)。

上德者居无为之事,以天地之心为心,不以德为德。

故其德常在。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是有德位,以德自居,故无德,即上天看来是无德的,即使有德也会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