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构造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有三种基本构造形式,即框架结构、墙体结构和混合结构。
框架结构是以柱、梁、构件为支撑,将框框体里填充细节,以土木建筑结构。
它有大量的
柱和梁,外观凌乱,但建筑强度高,建筑物可以达到2-3层,多用于官府机关和皇家园林,代表作品有明代五代以来的爱新觉罗宫殿,清朝的圆明园等。
墙体结构是把墙体看作是支撑的主要结构,其辅以一些檩柱及构件,以建筑物的矮墙和泥墙、混凝土墙组合而成。
它具有较少的构件,外观简约,造型协调,强度也不错,建筑物
可以达到4层。
代表作品有桂林古城、承德避暑游乐园等。
混合结构是框架结构和墙体结构的结合,具有框架结构的柱、梁或框架,又具有墙体结构
的墙体,这种结构拥有优良的外观和良好的强度,适用于在强风或大雨的环境中的建筑结构。
代表作品有明清时期的山寨、延庆钟表台等。
这三种古代建筑构造形式,虽各具特点,但都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下的设计理念,即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使用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形式,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保护人民生活安居安宁。
古代建筑中的构造和装饰技术
古代建筑中的构造和装饰技术一、木结构建筑1.榫卯结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连接方式,通过凸出和凹入的部位相互吻合,达到紧密连接的效果。
2.柱梁体系:古代建筑中,柱子与梁枋相互连接,形成承重体系,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
3.斗拱:位于柱头和梁枋之间的结构,既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又可以分担梁枋的承重力。
4.屋顶结构:包括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等,具有通风、遮阳、防水等功能。
二、砖石结构建筑1.砖石砌筑:使用砖石材料进行砌筑,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防火性能。
2.拱券结构:利用砖石券砌成拱形结构,常用于桥梁、隧道等建筑中。
3.砖石塔: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塔类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建筑装饰技术1.彩绘: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图案和颜色的装饰画,具有美化建筑、防腐防虫等功能。
2.雕刻:在木材、石材等材料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增加建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砖雕:利用砖材料进行雕刻,多用于建筑的墙体、门楼等部位。
4.木雕:在木材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应用于建筑的梁柱、家具等部位。
5.石雕:在石材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常用于建筑的基座、柱子等部位。
6.琉璃装饰:使用琉璃材料制作的各种装饰品,如琉璃瓦、琉璃砖、琉璃构件等,用于建筑的屋顶、墙面等部位。
四、建筑材料1.木材: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承重性能和可加工性。
2.砖石: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防火性能。
3.瓦:用于建筑屋顶的覆盖材料,具有防水、隔热等功能。
4.琉璃:一种有色玻璃材料,用于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铁:用于建筑结构的连接件和装饰品,如铁钉、铁链等。
五、建筑布局与规划1.庭院式布局: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布局形式,以庭院为中心,围绕庭院布置建筑。
2.轴线对称布局:建筑群按照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建筑群布局:由多个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关系进行布局。
4.园林布局: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布局,注重自然和谐、山水景观的营造。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如下:
1.构架制: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
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2.屋顶的制式: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
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3.屋脊:屋脊两端的小尖顶称为“鸱尾”,其作用是吞住瓦钉,使
屋面雨水顺势流下,避免渗入屋顶缝隙内。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
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一、概述古代中国建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融合了工程学、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存在着一种构造等级制度,它对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形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等级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完善,它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等级,从而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中统一标准、规范流程。
具体的构造等级包括:1. 主体结构主体结构是一座建筑的骨架,它由基础、柱子和梁等构成。
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主体结构分为上下两级。
上级主要指代贵族、皇宫等建筑,下级主要指代民居、庙宇等建筑。
2. 屋顶结构屋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多种形式,例如坡顶、歇山顶等。
根据构造等级制度,屋顶结构也被划分为不同等级,上级建筑采用更加精细、复杂的屋顶结构,下级建筑则采用简单实用的屋顶结构。
3.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构造等级制度,建筑材料分为多个等级,上级建筑使用贵重的材料如花岗岩、青石等,下级建筑则使用更加廉价、常见的材料如木材、土坯等。
4. 功能性部分除了主体结构、屋顶结构和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一些功能性部分,如门、窗、台阶等。
它们也根据构造等级制度进行划分,上级建筑中的功能性部分通常更加繁琐、精细,下级建筑则更加朴素简单。
三、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度的存在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设计构造等级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建筑的结构、形式和风格,使得设计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设计。
同时,不同等级建筑的设计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施工构造等级制度对建筑施工具有指导作用,它规定了建筑所需的材料、工艺和施工流程。
这有助于确保建筑的稳固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3. 使用古代中国建筑的不同等级在功能和用途上有所区别,上级建筑往往是宫殿、庙宇等场所,而下级建筑则通常是民居、农房等。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古代房屋结构形式
中国古建木构特征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现存建筑实例最早不过唐代,亦即中国建筑成熟时期以后直到20世纪初的建筑。
唐代以前的建筑,只能从考古发掘出来的一些建筑遗址,以及各种艺术品(如绘画、雕刻等)所描摹的建筑形象等间接资料中知其大略。
据此,大致可以归纳为七项,分述如下: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方面尽木材应用之能事,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同时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见大木作),使建筑物上部荷载均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
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所以门窗等的配置,不受墙壁承重能力的限制,有"墙倒屋不塌"之妙。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和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自唐代以后,斗拱的尺寸日渐减小,但它的构件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
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
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
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只是在有特殊用途的情况下,才采取方形、八角形、圆形等;而园林中观赏用的建筑,则可以采取扇形、万字形、套环形等平面。
古代房屋构造
古代房屋构造通常采用木构架结构,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框架,屋顶重量通过椽子、斗拱等传递至立柱,再由立柱传递至地面。
横梁与立柱之间采用榫卯连接,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在墙体方面,通常采用土、石、砖等材料,墙体较厚实,以承重和保温为主。
屋顶采用木料制成,覆盖瓦片或草料等材料。
整体结构简单、实用,符合当时的生活需求。
此外,古代房屋的窗户较小,通风和采光较差,但也有一些装饰和美化作用。
在建筑布局方面,古代房屋注重轴线对称和主次分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
同时,古代房屋也注重风水和阴阳五行等理念,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关注。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台基: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构造要素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建筑物本身的重量,还具有防潮、防腐、防震等作用。
台基的形状、大小和高度都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木柱:木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主要承重构件,通过梁架结构将屋面荷载传递到基础。
木柱的材质、尺寸、形状和位置都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构造,它由一系列的斗形和拱形构件组成,用于支撑屋檐、承受屋顶重量并向屋面传递荷载。
斗拱的出现不仅增强了建筑物的承载能力,还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屋顶: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显眼的构造之一,其形式和材料的选择对于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和使用功能都有重要影响。
屋顶的造型和装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窗:门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连接室内外空间的通道,其材质、尺寸、形式和装饰都十分讲究。
门窗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实用功能,还要符合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美学要求。
墙体:墙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分隔室内外空间的构件,其材料、厚度、形式和
装饰都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美观度。
墙体的稳定性也是建筑物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造要素,这些要素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和实用功能,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追求。
导游基础知识53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之屋身与台基课件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今日作业6参观本地景区或历史街区,寻访古建筑,判断其屋顶样式
2
中国古建筑结构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
中国古建筑结构
2
中国古建筑结构2嘉兴技师学院 沈民权
中国古建筑结构
2
梁柱结构的特点
用什么来承托建筑物的重量?
墙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
木构架
维护、分隔空间
屋身玲珑
抗震,墙倒屋不塌
中国古建筑结构2梁柱结构的特点用什么来承托建筑物的重量? 墙
古建筑台基的作用
承托建筑物
区分建筑等级
隔水防潮
弥补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缺憾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5思考:什么是台基?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要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
5
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5如意踏跺垂带踏跺嘉兴技师学院 沈民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古建筑台基·踏跺
5
御路踏跺
慢道
皇宫的正殿则有三处台阶,中间的一处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即由此而来.中间台阶的当中还有一条陛石,上面雕刻着龙风云纹,那是帝后通行的红地毯——御路。有的高规格的殿堂,中间台阶也有设置这条“御路”,以示尊贵。
4
建筑彩画 ·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的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
建筑彩画 · 苏式彩画
4
建筑彩画 · 苏式彩画4嘉兴技师学院 沈民权
建筑彩画
4
彩画的作用
防潮防虫
区分等级
苏式彩画
旋子彩画
和玺彩画
建筑彩画4彩画的作用防潮防虫区分等级苏式彩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
宋式铺作⽃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形⽊构件(⽃、升)、⼸形⽊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构件(昂)等组成。
⽃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
铺作的名称栱端卷杀构造栱在铺作中的分布知识点2:⽃需要清楚栌⽃构造宋《营造法式》中各类⽃的构造宋式⽃栱昂尖构造上昂构造知识点4:附属构件宋制耍头与衬⽅头构造宋代铺作——组合与分布知识点1:铺作组合-简单⽃栱组合需要清楚单栱只替与重栱只替构造卷头造插昂造铺作分布与开间间⼴的关系四铺作插昂柱头铺作构造柱头铺作构造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柱头铺作构造转⾓铺作构造清式⽃栱各类升件构造知识点3:翘清式⽃栱翘、昂构造详见图知识点5:栱需要清楚清式⽃栱横栱构造知识点6:⽃栱附件需要清楚清式⽃栱-⽃栱附件(1)耍头⽊ 其为平⾝科⽃栱在昂之上的纵向联系构件,耍头从厢栱中⼼线外出3⽃⼝定位,端头砍制成蚂蚱头,后尾若在菊花头之上,砍制为六分头,若在翘头之上砍制为⿇叶头。
耍头⽊为⾜材构件,断⾯尺⼨为1⽃⼝×2⽃⼝。
(2)撑头⽊,它是平⾝科⽃栱最上⼀层的纵向联系构件,前部不出头,后部做成⿇叶头。
撑头⽊为⾜材构件,断⾯尺⼨为1⽃⼝×2⽃⼝。
清式⽃栱常见附件单翘单昂各构件尺⼨权衡表宋、清⽃栱构件名称对照江南⽃栱《营造法原》中将⽃栱称作牌科,主要分布在檐⼝柱头,是从⽊构架⾄屋⾯⽊基层的过渡性构件。
牌科⽃栱基本构成组成知识点1:⽃与升(6)代梁科,它是设置在随梁枋上的⽃栱,相当于北⽅官式建筑中的隔架科,多为⽃三升栱和⽃六升栱,具有承重与观赏的双重功能。
丁字牌科与⼗字牌科构造琵琶科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三)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三)展开全文三、举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为一凹曲面。
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宋代叫“举折”。
举架的基本原则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
其基本方法是调整各层瓜柱的高度。
由举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
这种做法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举架的做法举架的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
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
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5/10)。
(二)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
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
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下H/40,依此类推。
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2)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
(3)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0.5)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4)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
桁、檩桁、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
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木专。
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相同。
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
(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
(三)、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檩)。
(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
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木专),中金桁(宋称中平木专),下金桁(宋称下平木专)之别。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檩及附件:(一)、梢檩:指悬山建筑向两山外挑出的檩。
古建筑结构
古建筑结构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
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体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特点:
1. 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木结构的优点在于其灵活性,适应性强,并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框架结构:中国传统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即以柱、梁、榫卯等构件组成的骨架结构。
框架结构可以承受重力,使建筑物保持稳定,并具有分担荷载的功能。
3. 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结构形式之一。
它由多个木构件组成,以强化建筑的支撑力和稳定性。
斗拱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厅、殿堂等建筑物。
4. 斗栱结构:斗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支撑屋顶的结构形式。
它由斗拱和栱梁组成,通过合理的构造连接使建筑稳定,并且在视觉上具有美感。
5. 排梁系统: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排梁系统,也称为筒梁系统。
这种结构将多个平行的木梁依次堆叠在柱子上,通过楼层和梁的间隔来支撑屋顶的重量。
6. 石砌体系:在一些重要的建筑中,如城墙、庙宇等,中国传统建筑也采用了石砌结构。
这种结构以石块垒砌而成,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灵活性和与大自然的和谐。
这种结构体系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及工匠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
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是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将建筑构件分为不同等级,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在商代,建筑物的构件分为三个等级:上、中、下。
上等构件用于建造宫殿、祭祀场所等重要建筑,中等构件用于建造官府、寺庙等一般建筑,下等构件用于建造民居、仓库等次要建筑。
这一等级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汉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
汉代的建筑构造等级制分为五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一级构件用于建造皇宫、官署等最高级别的建筑,二级构件用于建造官府、寺庙等一般建筑,三级构件用于建造民居、商铺等次要建筑,四级构件用于建造农村房屋、道路桥梁等,五级构件用于建造农村小屋、围墙等。
在唐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唐代的建筑构造等级制分为九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
其中一级构件用于建造皇宫、官署等最高级别的建筑,二级构件用于建造寺庙、府第等一般建筑,三级构件用于建造民居、商铺等次要建筑,四级构件用于建造农村房屋、道路桥梁等,五级构件用于建造农村小屋、围墙等。
六级、七级、八级、九级构件则用于建造一些简单的农村建筑。
在明清时期,建筑构造等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建筑构造等级制分为十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
其中一级构件用于建造皇宫、官署等最高级别的建筑,二级构件用于建造府第、寺庙等一般建筑,三级构件用于建造民居、商铺等次要建筑,四级构件用于建造农村房屋、道路桥梁等,五级构件用于建造农村小屋、围墙等。
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构件则用于建造一些简单的农村建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制度,它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纵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纵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纵向结构,是一种沿建筑进深方向布局的木架构造形式。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柱直接承檩,以穿连柱。
这种构造方式使得柱子小而密,类编织体,抗风剪能力强,空间小而多,灵活组合性高。
其次,纵向结构的承重方式为纵架承重(进深方向),以纵向一榀梁架为单位,榀榀以横向枋相连。
这种承重方式与横向的抬梁式结构有所不同,其承重构件主要沿着建筑的进深方向布局。
此外,在纵向结构的建筑中,除了檩木连接外,在厅堂或次稍间敞廊的前门柱、前充柱、后充柱及后门柱,均有纵向的枋木相连,而次间、稍间的厢房中则只有门窗之上的枋木相连。
这种连接方式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结构空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庑殿顶
庑殿顶的示意图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
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唐朝时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
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
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
故宫的太和殿弘义阁、体仁阁就是重檐庑殿顶,而故宫的英华殿则为单檐庑殿顶。
历史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
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
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宫观。
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但闽东沿海地区的民居因为防风需要也会用平缓的庑殿顶。
在日本,庑殿顶多见于东日本,又有“东屋”的别称。
琉球传统住宅受闽东文化影响,也使用庑殿顶。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古建筑,例如日本的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韩国景福宫的城楼。
仿古建筑例如台北国家戏剧院与大直忠烈祠,香港仿唐建筑志莲净苑的大雄殿等。
重檐庑殿顶故宫太和殿
日本东大寺的大佛殿采用重檐庑殿顶
韩国景福宫的重檐庑殿顶城楼香港志莲净苑的大雄殿采用单檐庑殿顶
台北国家戏剧院
台北车站屋顶从地面看为仿单檐庑殿顶形式,实际为盝顶
二、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
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
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假名:いりもやづくり)。
介绍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
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
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
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例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就是重檐歇山顶,妙应寺山门、智化寺智化殿、台湾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历史
歇山顶的出现晚于庑殿顶,其样式最早可见于汉阙石刻,在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顶。
现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筑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到了宋、元时期,歇山顶已经大为流行,一些建筑物的单檐庑殿式主殿开始改为重檐歇山式,明代时重檐歇山更广为运用到殿宇建筑之中,超越单檐庑殿,成为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早期的歇山顶比较小,山墙侧透空,没有山花板,只有悬山式的博风板。
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现了大歇山,同时,山面开始不透空,明朝时多用砖头垒砌山花,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风板里加上山花板。
而自明代以来,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时收山的尺度缩小、正脊的尺度加长,这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
变体
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加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
所谓四面歇山顶是由两个歇山顶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构成的屋顶,也称歇山式十字脊顶,北京故宫的角楼是典型代表。
卷棚歇山顶是指没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顶,又称歇山式卷棚顶。
这种屋顶比较柔和,富于变化,常用于非正式的皇室离宫,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就多卷棚歇山。
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
重檐歇山顶的台北国家音乐厅台北府城北门使用单担歇山顶
新竹城东门使用重檐歇山顶单檐歇山顶的智化寺大殿
日本粟津天满神社上的单檐歇山顶(兵库县加古川市)
日本唐招提寺讲堂(左)与鼓楼(中)使用单檐歇山顶韩国景福宫勤政殿使用重檐歇山顶
变体:四面歇山顶的北京故宫角楼三、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
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
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
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
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日本有些悬山顶建筑的入口设于山墙,日语又把山墙称为“妻”(つま),因此这种建筑样式称为“妻入り”(つまいり)。
木建筑侧面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