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4和35知识点总结
选修3-4、3-5知识点
《高中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Ⅰ 选修3-4部分一、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 Ⅰ1、机械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
机械振动产生的条件是:①回复力不为零.②阻力很小.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2、简谐振动: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
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 ①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②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⑴位移x :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叫做位移。
位移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⑵振幅A :做机械振动的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 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
振幅越大表示振动的机械能越大,做简揩振动物体的振幅大小不影响简揩振动的周期和频率。
⑶周期T :振动物体完成一次余振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周期。
所谓全振动是指物体从某一位置开始计时,物体第一次以相同的速度方向回到初始位置,叫做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⑷频率f :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⑸角频率ω:角频率也叫角速度,即圆周运动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度数。
引入这个参量来描述振动的原因是人们在研究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的运动规律时,发现质点射影做的是简谐振动。
因此处理复杂的简谐振动问题时,可以将其转化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射影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高考大纲不要求掌握。
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T f=1,T ωπ2=.⑹相位ϕ: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
4、研究简谐振动规律的几个思路: ⑴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受力特征:回复力F =- kx ;加速度,简谐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物理选修3-4、3-5部分知识整理
选修部分知识整理选修3-4:一、机械振动:1.形式:质点绕平衡位置往复运动;2.条件:(1)有确定的平衡位置;(2)受到回复力作用;3.简谐运动的表达式:=+;4.单摆的简谐运动:(1)条件:摆线不可伸长,摆线长度远大于摆球直径,摆线与竖直方向夹角θ<5;0(2)周期:=√;(3)秒摆:摆长为1m、周期为2s。
5.受迫振动:(1)做受迫振动的物体,其频率等于驱动力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自由振动的频率)无关。
(2)受迫振动物体的振幅A随驱动力频率的变化:驱Array图中,表示物体的固有频率,f表示驱动力频率;(3)共振:①现象: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自由振动的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动物体的振幅达到最大,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②应用与防止:·应用:在需要利用共振时,应使驱动力频率接近或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如:测量机器转速的转速计原理;·防止:在需要防止共振时,应使驱动力频率远离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如:火车过桥时要慢开、厂房建筑物的固有频率不能处于机器的振动频率范围之内;二、机械波:1.实质:质点振动状态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2.条件:(1)波源(振动);(2)介质;3.种类:横波——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纵波——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PS: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横波具有偏振现象;4.简谐波的表达式:=+;5.波的干涉现象:(1)波的叠加原理:空间中几列波在某点相遇,该点的振动状态为这几列波传至该点的振动状态的矢量叠加结果;PS:①波的传播具有独立性(几列波在空间出现交会,交会处,各波的状态并不相互影响),波的叠加是波传播独立性的必然结果;②叠加的结果,可能使得振动状态加强,也可能使得振动状态减弱;(2)干涉现象:·两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振动方向共线)的波发生叠加后,出 现稳定的加强区和减弱区,且加强区和减弱区交替出现的现象; ·条件: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加强区:波峰和波峰相遇处;减弱区:波峰和波谷相遇处; PS :频率相同、波源振动同相(相位相同)的波:( ) + 1 · 加强区:波程差= · ;减弱区:波程差 = 2 26.波的衍射:(1)波经过孔隙或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或通过孔隙继续传播 的现象;(2)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障碍物的尺寸或孔隙的宽度与波长相差 不大(最好波长略大);PS :波的衍射是波的特有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即衍射不需要 条件。
(完整)高中物理选修3-3、3-4、3-5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
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m时,图1-1波的衍射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
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稳定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减弱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
判断加强与减弱区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画峰谷波形图,峰峰或谷谷相遇增强,峰谷相遇减弱。
二是相干波源振动相同时,某点到二波源程波差是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增强,是半波长奇数倍时振动减弱。
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七、多普勒效应Ⅰ1.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向外发出一个波长的波,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因此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而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是由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即单位时间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决定的。
3.多普勒效应是波动过程共有的特征,不仅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4.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①现代医学上使用的胎心检测器、血流测定仪等有许多都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
②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
③红移现象: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星系的谱线有“红移现象”,所谓“红移现象”,就是整个光谱结构向光谱红色的一端偏移,这种现象可以用多普勒效应加以解释:由于星系远离我们运动,接收到的星光的频率变小,谱线就向频率变小(即波长变大)的红端移动。
科学家从红移的大小还可以算出这种远离运动的速度。
这种现象,是证明宇宙在膨胀的一个有力证据。
八、电磁波谱电磁波及其应用Ⅰ一、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1、电磁场理论的核心之一: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在变化的磁场中所产生的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涡旋电场)◎理解:①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②非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电场2、电磁场理论的核心之二: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麦克斯韦假设:变化的电场就像导线中的电流一样,会在空间产生磁场,即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理解:①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②非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磁场〖规律总结〗1、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理解:恒定的电场不产生磁场恒定的磁场不产生电场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磁场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空间产生恒定的电场振荡电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振荡磁场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电场2、电场和磁场的变化关系B按正弦规律变化,二者相互垂直,均与波的传播射电磁波,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
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归纳
选修3-4知识点归纳1.机械振动:机械振动是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2.回复力:回复力是指振动物体所受到的指向平衡位置的力,是由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回复力的作用效果总是将物体拉回平衡位置,从而使物体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回复力是由振动物体所受力的合力(如弹簧振子)沿振动方向的分力(如单摆)提供的,这就是回复力的来源。
3.平衡位置:平衡位置是指物体在振动中所受的回复力为零的位置,此时振子未必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比如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虽然回复力为零,但合外力并不为零,还有向心力.4.描述振动的物理量:①位移总是相对于平衡位置而言的,方向总是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的位置—总是背离平衡位置向外;②振幅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描述的是振动的强弱,振幅是标量;③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④相位用来描述振子振动的步调。
如果振动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则振动步调相反,为反相位.5.简谐运动:A、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B、单摆的周期。
由本身性6.简谐运动的图象描述的是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因而振动图象反映了振子的运动规律(注意:振动图象不是运动轨迹)。
由振动图象还可以确定振子某时刻的振动方向.7.简谐运动的能量: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振动是理想化的振动,此时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守恒。
总等..,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当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受迫振幅的振幅最于驱动力的频率.......大,这种现象叫共振。
驱动力的频率与振动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差越大,受迫振动的振幅就越小.反之,(P18 图共振实验;P19 图共振曲线)1.波的特征量及其关系(1)波长:波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相等的两相邻质点的距离叫波长;(2)频率:波的频率由波源的振动频率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波速,波速由介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高中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扫盲
选修3-4知识点扫盲1、简谐运动的动力学特征:F=-kx (“-”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mkx a -=(“-”表示加速度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反) 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 x=Asin(ωt+φ)A :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标量,反映振动的强弱。
简谐运动的振幅不变,而位移在时刻变化。
ω:角速度ω=2π/TT:周期: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与振幅无关,与振动系统本身的参数有关. Φ:相位,表达振子的状态。
相位差()()1122ϕωϕωϕ+-+=∆t t3、简谐运动的图象①振动图象的含义:振动图象表示了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图象的用途:从图象中可以知道:(1)可直接读取振幅A ,周期T 及各时刻的位置((2)判定回复力,加速度方向,(总指向时间轴)(3)判定简谐振动速度的方向(4)判定在某段时间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变化情况。
③注意:(1).简谐运动的图象不是振动质点的轨迹. (2).简谐运动的周期性,体现在振动图象上是曲线的重复性.简谐运动是一种复杂的非匀变速运动.但运动的特点具有简单的周期性、重复性、对称性.所以用图象研究要比用方程要直观、简便.4、单摆作简谐振动的条件:若单摆的最大摆角不得超过100时,单摆可视为作简谐振动。
周期公式:T L g=2π ,L :悬点到小球重心的距离,g 为单摆所在位置处的重力加速度(单摆处在惯性系统中)。
秒摆的周期为2秒。
5、单摆周期公式提供了一种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该实验应注意:(1)单摆是一理想模型,应是一根轻绳系一质点组成。
因此本实验中线要轻而长(且不易伸长),球应重而小,应选用密度大的金属球。
(2)实验时,悬线上的悬点不能动。
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00,摆球必需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不能形成圆锥摆。
(3)实验的误差来源主要是周期,测量时,除用累积法外,还应从摆球通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以后摆球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进行计数,且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计数。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选修 3-4、3-5
VE E aF X K P →→↓→→第十一章 机械振动(知识归纳)高二物理组 期末复习 2008/06/8 班级: 姓名:1、振动的特征量:①位移X :(以平衡位置为初位置的位移) ②振幅A;③全振动的路程:A S 4=全 ;n 次全振动的总路程:A n nS S 4⋅==全总 ④周期:nt T =;频率:T f 1=2、简谐运动:(1)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2)振动图象的应用:①任一时刻的.X 的大小、方向,和V E E a F K P ....大小的变化情况。
3①定义:在周期性的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②特点:稳定后,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2)共振:①条件:(2)频率第十二章 机械波(知识归纳)一、机械波:1、产生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2、形成过程的几个结论:①靠近波源的质点依次带动远离波源的质点,后面的质点总是重复前面的点的运动。
②振动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并不随波迁移。
③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的起振方向相同。
④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同时也向外传播能量和信息。
⑤每经过nT ,原波形图不变(去整留零法的应用)3、波的图象的应用:①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4 二、波的性质:1、波的干涉:(1)条件: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2)理解:①加强(或减弱)表示振幅始终最大(或最小);但位移是周期性变化的。
②加强始终加强,减弱始终减弱。
2、波的衍射: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或者比波长更小。
3、多普勒效应:(1)定义: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2)结论:相互靠近,接收到的频率增大;相互远离,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3)实质:波源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察者感觉频率发生变化。
①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②横波中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③一个周期内振动传播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13、《选修3-4、3-5》知识点总结高考物理二级结论
《选修3-4》和《选修3-5》重要知识点汇总一、机械振动和波1、物体做简谐运动:①回复力F=-kx ,②位移与时间是正弦(余弦)函数。
2、简谐运动中路程s 与振幅A 的关系:质点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振幅的4倍,半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是振幅的2倍,四分之一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不一定是一个振幅。
(从平衡位置和最大位移处出发s=A ,其他位置出发向着平衡位置运动时s>A ,背离平衡位置运动s<A )3、单摆的受力特征:切线方向-kx x mg --mgsin ===L F θ回,Lx tan sin ≈≈θθθ很小时,,法线方向R F T 2mv mgcos =-θ。
4、机械秒表的读数:短针读数(注意半分钟刻度线,以秒为单位)+长针读数(最小刻度为0.1秒,不估读)5、在单摆测当地重力加速度实验中,如果没有米尺和游标卡尺只有一把比较短的刻度尺,也可以测g 。
()22221214g πT T L L L -=-=∆, 222124g T T L -∆=π 6、波在传播过程中,周期(或频率)只取决于波源,波速v 取决于介质的性质,波长取决于波速和周期。
7、波发生衍射的条件:波长大于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波长越大越容易发生衍射。
波发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8、波干涉的规律: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λn s =∆ 振动加强 )(1n 221s +=∆λ振动减弱 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λn s =∆ 振动减弱 )(1n 221s +=∆λ振动加强 9、波的干涉图样中“强处永远强,弱处永远弱”,振动加强点是以21A A +为振幅在振动的点,加强线是一列大振幅的波,加强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加强点;振动减弱点是以21A A -为振幅在振动的点,减弱线是一列小振幅的波,减弱线上的每一点都是减弱点。
二、电磁场和电磁波1、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2、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磁场)产生磁场(电场)。
物理选修3-4、3-5记忆知识点
选修3-4、选修3-5知识点归纳一、物理学史1、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
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
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3、开普勒:丹麦天文学褰;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4、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5、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6、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7、奥斯特:丹麦科学察;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8、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9、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0、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1、赫兹:德国科学寨;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12、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寨;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双孔或双缝干涉)13、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察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一伦琴射线。
1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寨,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
【免费下载】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 5知识点
量 △ x dsini(1 cosi ) 两反射光间距 x ' dsin2i
n2 sin 2 i
n 2 - sin 2i
双缝干涉: 条件 f 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当其反相时又如何?
亮条纹位置:
ΔS=nλ;
暗条纹位置:
S (2n 1) (n=0,1,2,3,、 2
能产生光电效应。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 ③入射光照到金属上时,光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 10④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而增大。 9s
(4)康普顿效应(石墨中的电子对 x 射线的散射现象)这两个实验都证明光具粒子性 光波粒二象性:
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太阳光谱红移 宇宙在膨胀)、偏振都是波的特有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衍射表明了光的直
线传播只有一种近似规律;说明任何物理规律都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的.
(1)光的电磁说⑴麦克斯韦根据电磁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提出光在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是光的电
磁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光的电磁说的正确性。
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
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2-
由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 10-15m。
体辐射出的电磁波频率较高。在宇宙学中,可根据接收恒星发出的光的频率,分析其表面温度。
(2)光五种学说:原始微粒说(牛顿),波动学说(惠更斯),电磁学说(麦克斯韦),
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4和3-5知识点整理归纳汇总
选修3-4知识点归纳机械振动1、机械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来回做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
2、简谐振动: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叫做回复力,回复力属于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要注意分析什么力提供了回复力。
在机械振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理想化的振动。
对简谐振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或理解:①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
②物体的振动参量,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的振动,叫做简谐振动,3、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研究振动除了要用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动能、势能等物理量以外,为适应振动特点还要引入一些新的物理量。
周期、频率、角频率的关系是:T f =1,T ωπ2=. ⑹相位ϕ:表示振动步调的物理量。
4、简谐运动的表达式)()(002sin sin x ϕπϕω+A =+=t Τt Α 振幅A ,周期T ,相位02ϕπ+t Τ,初相0ϕ 6、简谐运动图象描述振动的物理量1.直接描述量:①振幅A ;②周期T ;③任意时刻的位移t .2.间接描述量:①频率f :T f 1= ②角速度ω:Tπω2= ③x-t 图线上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v3.从振动图象中的x 分析有关物理量(v ,a ,F )简谐运动的特点是周期性。
在回复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上有往复性,即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的变加速(或变减速)运动;在时间上有周期性,即每经过一定时间,运动就要重复一次。
我们能否利用振动图象来判断质点x ,F ,v ,a 的变化,它们变化的周期虽相等,但变化步调不同,只有真正理解振动图象的物理意义,才能进一步判断质点的运动情况。
小结:①简谐运动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与运动轨迹不同。
②简谐运动图象反应了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③根据简谐运动图象可以知道物体的振幅、周期、任一时刻的位移。
二、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实验、探究)l单摆周期公式:g l T π2= 对周期公式的理解和应用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简谐振动物体的周期和频率是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条件决定的。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及讲义
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及讲义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及讲义一、知识点总结1、光的折射和反射: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基本原理,包括入射角、折射角、反射角等概念。
掌握斯涅尔定律的应用,了解透明介质和不透明介质的折射率。
2、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掌握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基本概念,了解光的双重性质。
理解波长和频率的关系,掌握光速不变原理。
3、光学仪器:了解各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如凸透镜、凹透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4、光的干涉和衍射:掌握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原理,了解干涉和衍射的产生条件。
理解波动叠加的概念,掌握干涉和衍射的实验应用。
5、光的偏振:理解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原理,掌握偏振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了解偏振的应用,如3D电影技术。
二、讲义1、光的折射和反射(1)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折射角是由折射定律定义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2)光的反射:当光遇到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反射角是由反射定律定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3)应用案例分析:潜水镜、光纤通信等。
2、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1)光的波动性:光是一种波,具有波动性。
波长和频率是描述光波的两个基本物理量。
光速是光波传播的速度,光速不变原理是指在真空中光速是一个恒定值,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
(2)光的粒子性: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还具有粒子性。
光子是光的基本粒子,其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波动性,但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为粒子性。
(3)应用案例分析:光电效应、激光等。
3、光学仪器(1)凸透镜: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具有汇聚光线的作用。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汇聚于一点,这个点称为焦点。
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基本参数,它表示光线从凸透镜到焦点的距离。
(2)凹透镜:凹透镜也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高中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总结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总结1.波的特征量及其关系(1)波长:波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相等的两相邻质点的距离叫波长;(2)频率:波的频率由波源的振动频率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3)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的距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波速,波速由介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若光还和光的频率有关),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v =λ/T )2.介质中质点运动的特征:(1)每个质点都在自己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并不随波迁移;(2)后振动的质点振动情况总是落后于相邻的先振动的质点的振动3.波动图象(1)规定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连结各质点位移量末端得到的曲线叫做该时刻波的图象(2)用“同侧法”判断波动图像中质点的速度方向,用作切线判断振动图像中质点的速度方向(3)在一个周期内质点沿y轴振动通过路程4A,1/4个周期不一定是A;波沿x轴匀速传播λ,1/4个周期一定是λ/44、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v =△x/△t=λf=λ/ T。
5、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d≤λ(超声波(它是机械波非电磁波)定位原理:频率大,波长小不易衍射,直线传播性好)6、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最强点还是振动最弱点的充要条件:(1)最强: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2)最弱: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δ= ;,即。
根据以上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
(振动加强的点还是做简谐运动,某....;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时刻位移可能为零)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大....。
高中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3-4、3-5知识点总结1.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波动现象,它既具有波动性质又具有粒子性质。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即xxxxxxxx8m/s,在真空中传播时速度不变。
2.电磁波的分类电磁波根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频率从低到高分别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3.电磁波的特征量及其关系1)波长:电磁波的波长λ和频率f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即λ=c/f,其中c为光速。
2)频率:电磁波的频率f和波长λ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即f=c/λ。
3)振幅:电磁波的振幅表示电场和磁场的最大值。
4)功率密度:电磁波的功率密度表示单位面积内电磁波传输的能量。
4.电磁波的传播特性1)直线传播:在同一介质中,电磁波呈直线传播。
2)折射:当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折射率的不同,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3)反射:当电磁波遇到介质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4)衍射:电磁波在遇到障碍物或孔时,会产生衍射现象。
5.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无线电通讯、卫星通讯、雷达、医学影像、光通信等。
1.图像特点:中央条纹宽且亮,两侧为间隔不等的明暗相间的条纹(白光入射时为彩色条纹)。
例如,数学家XXX推算出在圆板阴影的中心应有一个亮斑(即著名的泊松亮斑),后被实验证实,说明泊松亮斑是由光的衍射形成的。
2.光的偏振:光是一种横波,也是一种电磁波,因此会出现偏振现象。
自然光是在光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光振动沿各个方向振动强度都相同的光,例如太阳和电灯发出的光。
而偏振光则只在光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沿特定方向振动的光。
例如,自然光经过偏振片后会变成偏振光。
另外,当自然光射到两介质分界面时,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而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是光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光。
偏振现象在液晶显示、观看3D电影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相机前面的偏振镜可以减弱玻璃表面反射光的影响,使相片更加清晰。
高三物理选修3-4和选修3-5重要知识点
第四部分:选修3-4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梳理高三物理选修3-4和选修3-5重要知识点(2)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
干涉时,看不到波的移动。
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位置不变。
①波的相干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②波峰与波峰叠加(两分振动步调相同)合振动加强。
波峰与波谷叠加(两分振动步调相反),合振动减弱。
(3)波的衍射: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9.声波:(1)声波是纵波,能发生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2)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Hz .二、电磁振荡与电磁波、相对论:1.麦克斯威建立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2.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注意“变化”在具体题目中的意义)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4.电磁波是横波。
电磁波的速度υ与频率f 、波长λ的关系是υ=λf ,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均为c =3×108m/s5.电磁波由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频率不变,传播速度和波长会发生变化. 6.电磁波的发射——开放电路、调制 电磁波的接收——调谐、检波 三、狭义相对论1.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1)狭义相对性原理: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2)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
3.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1)“同时”的相对性:“同时”是相对的。
在一个参考系中看来“同时”的,在另一个参考系中却可能“不同时”。
(2)长度的相对性:一条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的杆,其长度总比静止时的长度小。
(3)时间间隔的相对性:从地面上观察,高速运动的飞船上时间进程变慢,飞船上的人则感觉地面上的时间进程变慢。
选修3-4和3-5 知识点总结
光的直线传播的考点分析考点:平面镜的特点: ①光线的角度变化关系入射角改变多少,反射角改变多少平面镜转动θ角,入射角改变θ,反射光线的反射角改变2θ角。
②运动关系镜不动,物像移动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当物不动,平面镜与物像的连线的夹角为θ时,平面镜移动的速度V1和像移动的速度V2的关系为:V2=2V1sin θ。
③物像关系(透视关系)大小相等,正立的虚像,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左右颠倒 (平面镜内成的像,若在平面镜后面透视,看到即为实际) ④光源在两相交的平面镜内的成像个数12-=θπn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物像对称定光路,入射、反射两角度;光路可逆巧应用,虚实、箭头尺规图。
考点:发生折射的两个面平行,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考点:介质的折射率测定的方法 1、用折射法测定1、如图所示,一储油桶,底面直径与高均为d ,当桶内无油时,从某点A 恰能看到桶底边缘上的某点B 。
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一半时,由A 沿AB 方向看去,看到桶底上的点C ,两点C 、B 相距d/4,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速度。
答案:图如图所示,因底面直径与桶高相等,由此可知 ∠AOF=∠ABG=450;由OD=2CD 可知∠COD 的正弦51sin 22=+=∠ODCDCDCOD油的折射率2105/12/1sin sin ==∠∠=CODAOF n油中的传播速度sm s m n c v /109.1/2/10100.388⨯=⨯==2、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直立在装满某种透明液体的广口瓶中,从刻度尺上A 和B 两点射出的光线AC 和BC 在C 点被折射和反射都沿直线CD 传播,已知刻度尺上两相邻两根刻度线间的距离为10cm ,刻度尺在右边缘与广口瓶右内壁之间的距离d=25cm ,则瓶内流体的折射率为多少? 2、全反射法测定液体的折射率 考点:全反射的应用—光导纤维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时,光程为纤维长度的n 倍,其中n 为纤维的折射率。
选修3-3与选修3-5知识点归纳
选修3-3内容1.分子大小: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直径数量级是10-10m ;课本第3页 测量方法:单分子油膜法,看课本选修3-3第2、3页2.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
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这些宏观量与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直径)等微观量联系起来。
3. 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扩散是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进行的越快,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着。
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在液体中所做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中的颗粒受到液体分子碰撞的不平衡造成的,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不明显。
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温度越低,布朗运动越不明显。
布朗运动既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也不是颗粒分子的运动。
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是无规则性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4.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当r 等于r 0时,分子力等于0, 当r <r 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力F 表现为斥力,当r >r 0时, 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F 表现为引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它们 之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少。
5.内能是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任何物体都有内能, 是状态量,由物体的状态决定,宏观上与温度、体积、摩尔数和物态有关。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是物体里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平均动能大,但不是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分子势能是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大小与体积有关,如果是理想气体,不考虑分子势能。
r >r 0→F 为引力,r ↑→E P ↑,r ↓→E P ↓;r <r 0→F 为斥力,r ↑→E P ↓,r ↓→E P ↑;r =r 0→F =0,分子势能最小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相互作用力如果是做正功,势能要减小,如果是做负功,势能要增大。
高中物理选修34学习知识点整理汇总
选修 3—4 一、知识网络运动规律物理量:振幅、周期、频次简谐运动图象简谐运动弹簧振子: F= - kx机械振动受力特色答复力:F= - kx mg 受迫振动共振单摆: F xL 阻尼振动周期: T L2形成和流传特色g 种类横波纵波描绘方法波的图象机械波vT波的公式:x=vt特征波的叠加干预衍射多普勒效应实例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电磁波的发现: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预知电磁波的存在赫兹证明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电磁振荡:周期性变化的电场能与磁场能周期性变化,周期和频次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与信息化社会:电视、雷达等电磁波谱: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ν射线相对论的出生: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定:狭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同时”的相对性长度的相对性:ll 01 (v) 2c时间间隔的相对性:t1 ( v) 2c相对论的时空观相对论简介uu v 狭义相对论的其余结论: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u v12m 0 c 相对论质量:m1 ( v)2c质能方程 Emc 2广义相对论简介:广义相对性原理;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的几个结论:物质的引力使光芒曲折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一样地点的时间进度出现差异二、考点分析 考点 80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要求: I1)假如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均衡地点位移的大小成正比,而且老是指向均衡地点,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答复力:即 F = –kx注意:此中 x 都是相对均衡地点的位移。
划分:某一地点的位移(相对均衡地点)和某一过程的位移(相对起点) ⑴答复力一直指向均衡地点,一直与位移方向相反 ⑵ “k ”对一般的简谐运动,k 不过一个比率系数,而不可以理解为劲度系数⑶ F 回 =- kx 是证明物体能否做简谐运动的依照2)简谐运动的表达式:“x= A sin (ωt +φ) ”3)简谐运动的图象:描绘振子走开均衡地点的位移随时间遵照正弦(余弦)函数的规律变化的,要求能将图象与适合的模型对应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直线传播的考点分析考点:平面镜的特点: ①光线的角度变化关系入射角改变多少,反射角改变多少平面镜转动θ角,入射角改变θ,反射光线的反射角改变2θ角。
②运动关系镜不动,物像移动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当物不动,平面镜与物像的连线的夹角为θ时,平面镜移动的速度V1和像移动的速度V2的关系为:V2=2V1sin θ。
③物像关系(透视关系)大小相等,正立的虚像,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左右颠倒 (平面镜内成的像,若在平面镜后面透视,看到即为实际) ④光源在两相交的平面镜内的成像个数12-=θπn考点:平面镜成像作图物像对称定光路,入射、反射两角度;光路可逆巧应用,虚实、箭头尺规图。
考点:发生折射的两个面平行,则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
考点:介质的折射率测定的方法 1、用折射法测定1、如图所示,一储油桶,底面直径与高均为d ,当桶内无油时,从某点A 恰能看到桶底边缘上的某点B 。
当桶内油的深度等于桶高一半时,由A 沿AB 方向看去,看到桶底上的点C ,两点C 、B 相距d/4,求油的折射率和光在油中传播速度。
答案: BC图A如图所示,因底面直径与桶高相等,由此可知 ∠AOF=∠ABG=450;由OD=2CD 可知∠COD 的正弦51sin 22=+=∠ODCD CD COD油的折射率2105/12/1sin sin ==∠∠=COD AOF n油中的传播速度sm s m n c v /109.1/2/10100.388⨯=⨯==2、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直立在装满某种透明液体的广口瓶中,从刻度尺上A 和B 两点射出的光线AC 和BC 在C 点被折射和反射都沿直线CD 传播,已知刻度尺上两相邻两根刻度线间的距离为10cm ,刻度尺在右边缘与广口瓶右内壁之间的距离d=25cm ,则瓶内流体的折射率为多少? 2、全反射法测定液体的折射率 考点:全反射的应用—光导纤维光在光导纤维中传播时,光程为纤维长度的n 倍,其中n 为纤维的折射率。
S=nL 1、如图所示,长为L 、折射率为n 的玻璃砖,若光线从A 射入恰好在其中发生全反射,经过多次全反射后恰好从B 端射出。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 ,求光从A 到B 的时间。
光线通信是一种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它可以提供大容量、高速度、高质量的通信服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将光导纤维简化为一根长直的玻 BC 图AG ODEFBCD图123 4 A A AL图璃管,如下图所示,设此玻璃管长为L ,折射率为n 且光在玻璃内界面上恰好发生全反射,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则光通过此段玻璃管所需的时间为A 、c L n 2B 、22c L nC 、c nLD 、2c nL答案:A如图5所示,一光导纤维内芯折射率为n1,外层折射率为n2,一束光信号与界面成α角由内芯射向外层,要在界面上发生全反射,必须满足什么条件A 、n1>n2,α大于某一值B 、n1<n2,α大于某一值C 、n1>n2,α小于某一值D 、n1<n2,α小于某一值 答案:C一根直玻璃棒材料的折射率为n ,要让从玻璃棒一端面射入的光线都能在玻璃棒内发生全反射而沿玻璃棒向前传播,则入射光线的入射角θ1应满足一定的条件,这条件是_____(答案:1arcsin 21-≤n θ) 如图所示,是光导纤维的一部分,它可以认为是处于空气中的一个折射率为n 的圆柱型透明体。
要使从端面进入的所有光线都不会从侧面射出,而是从另一个端面射出,这种透明体的折射率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解:光线从空气进入光导纤维,最大的入射角为900,此时的折射角为θ2:n 1sin 2=θ………………①在光导纤维的面上仍能发生全反射,则入射角θ3=900-θ2 θ3≥C ,又sinC=1/n ,()n 即n 1cos 190sin 220≥≥-θθ………………②αn 1n 2图5θ图又1cos sin 2222=+θθ…………………………③ 由①②③得:2≥n一根直玻璃棒材料的折射率为n ,要让从玻璃棒一端面射入的光线都能在玻璃棒内发生全反射而沿玻璃棒向前传播,则入射光线的入射角θ1应满足一定的条件,这条件是_____ 答案:1arcsin 2-≤n i 考点:各量的变化关系 光的干涉考点1:双缝干涉原理 (1)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只有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位相差恒定,振动方向一致的相干光源,才能产生光的干涉。
。
为视深,h 为实际深度h nhh '=', n=λλθθ021sin sin ==v cnC 1sin =f大向紫移由两个普通独立光源发出的光,不可能具有相同的频率,更不可能存在固定的相差,因此,不能产生干涉现象。
(2)条纹宽度(或条纹间距) 相邻两条亮(暗)条纹的间距Δx为:λdl x=∆上式说明,两缝间距离越小、缝到屏的距离越大,光波的波长越大,条纹的宽度就越大。
当实验装置一定,红光的条纹间距最大,紫光的条纹间距最小。
这表明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红光最长,紫光最短。
(3)【讨论】①教材中说:“杨氏又发现用狭缝代替小孔可以得到同样清晰但明亮得多的干涉图样”这“明亮得多”的原因是什么?用狭缝代替小孔,狭缝成为线光源,而线光源可以认为由许多个发光点沿一条线排列组成的,每个点光源分别产生自己的干涉图样,在屏上的干涉条纹则是各个点光源的干涉图样的叠加。
由于这些点光源与双缝的相对位置完全一样,产生的干涉图样完全相同。
虽然不同的点光源的光互不相干,但它们叠加起来仍与点光源产生干涉图样相似,只是强度增大而由亮点变成明线,易于观察。
②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用红色滤光片遮住一个狭缝S1,再用绿滤光片遮住另一个狭缝S2,当用白光入射时,屏上是否会产生双缝干涉图样?这时在屏上将会出现红光单缝衍射光矢量和绿光单缝衍射光矢量振动的叠加。
由于红光和绿光的频率不同,因此它们在屏上叠加时不能产生干涉,此时屏上将出现混合色二单缝衍射图样。
③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遮闭其中一条缝,则在屏上出现的条纹有何变化?原来亮的地方会不会变暗?如果遮住双缝其中的一条缝,在屏上将由双缝干涉条纹演变为单缝衍射条纹,与干涉条纹相比,这时单缝衍射条纹亮度要减弱,而且明纹的宽度要增大,但由于干涉是受衍射调制的,所以原来亮的地方不会变暗。
④双缝干涉的亮条纹或暗条纹是两列光波在光屏处叠加后加强或抵消而产生的,这是否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暗条纹处的光能量几乎是零,表明两列光波叠加,彼此相互抵消,这是按照光的传播规律,暗条纹处是没有光能量传到该处的原因,不是光能量损耗了或转变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同样,亮条纹处的光能量比较强,光能量增加,也不是光的干涉可以产生能量,而是按照波的传播规律到达该处的光能量比较集中。
双缝干涉实验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考点2:薄膜干涉及其应用(1)原理①干涉法检查精密部件的表面取一个透明的标准样板,放在待检查的部件表面并在一端垫一薄片,使样板的平面与被检查的平面间形成一个楔形空气膜,用单色光从上面照射,入射光从空气层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形成相干光,从反射光中就会看到干涉条纹,如图2-3甲所示。
如果被检表面是平的,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产生的干涉条纹就是平行的(如图2-3乙);如果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图2-3丙所示,A、B处的凹凸情况可以这样分析:由丙图知,P、Q两点位于同一条亮纹上,故甲图中与P、Q对应的位置空气层厚度相同。
由于Q位于P的右方(即远离楔尖),如果被检表面是平的,Q处厚度应该比P处大,所以,只有当A处凹陷时才能使P与Q处深度相同。
同理可以判断与M 对应的B处为凸起。
②增透膜是在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表面涂的一层氟化镁薄膜。
当薄膜的两个表面上反射光的路程差等于半个波长时,反射回来的光抵消。
从而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
显然增透膜的厚度应该等于光在该介质中波长的1/4。
由能量守恒可知,入射光总强度=反射光总强度+透射光总强度。
光恰好实现波峰与波谷相叠加,实现干涉相消,使其合振幅接近于零,即反射光的总强度接近于零,从总效果上看,相当于光几乎不发生反射而透过薄膜,因而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
增透膜只对人眼或感光胶片上最敏感的绿光起增透作用。
当白光照到(垂直)增透膜上,绿光产生相消干涉,反射光中绿光的强度几乎是零。
这时其他波长的光(如红光和紫光)并没有被完全抵消。
因此,增透膜呈绿光的互补色——淡紫色。
光电效应光量子(光子):E=hν实验结论光子说的解释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首先须克服金属原子核的引力做功(逸出功W),要使入射光子的能量不小于W,对应频率hW=υ即是极限频率。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后,只有直接从金属表面飞出的光电子,才具有最大初动能即:Whmvm-=υ2213、入射光照射到金属板上时光电子的发射机率是瞬时的,一般不会超过10-9S 光照射金属时,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形成光电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即增大,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
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越多,产生的光电子数越多,射出的光电子作定向移动时形成的光电流越大。
(1)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①ν≥ν极;②hν≥W(2)发生光电效应后,入射光的强度与产生的光电流成正比。
(3)光电效应方程WhEK-=υ,W=hν极;(4)光电管的应用能级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
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
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10-10m 。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
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3,2,121==n n E E n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 ν=Em-En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