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包袱书写格式

合集下载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包袱书写格式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

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七月半,中元节,写包,称呼格式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中元节封包书写格式

中元节封包书写格式

中元节封包书写格式
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

我的家乡叫七月半,也叫“鬼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
每年七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购买一些冥币、纸钱(草纸),杀一只鸭子,滴几滴鸭血均匀洒在上面,装在封包里面,写上已故先人的名字。

到了傍晚就开始焚烧,寄给祖先和逝去的亲人,以尽孝道。

祖宗十八代称呼
封包书写格式:(从右至左)
今逢中元之期,谨备冥钱壹包封,敬奉金银冥衣钱财等。

故(××)考妣,老大人、老孺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等祀。

公元二O二一年八月二十二日焚化。

称谓关系
按先人辈分从高到低书写封包:
一、故烈祖陈公茂伦老大人,妣申氏老孺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弟孙(×××)等祀。

二、故曾祖陈公荣锦老大人,妣刘氏老孺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曾孙(×××)等祀。

三、故祖考陈公昌顺老大人,妣廖氏老孺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孙(×××)等祀。

四、故伯祖考陈公昌富老大人,妣刘氏老孺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侄孙(×××)等祀。

五、故伯祖考陈公昌贵老大人,妣肖氏老孺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侄孙(×××)等祀。

六、故显考陈公绍英老大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男(×××)等祀。

七、故岳父杨公万珠老大人冥中受用。

阳上孝婿(×××)祀。

中元节封包格式

中元节封包格式

中元节封包格式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

"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

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

每逢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祀已故亲人的节日中,咱们中国人表达对先辈们的思念和尊敬,都在沿用烧纸钱烧香的方式,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高度重视,不含糊。

祭祀时候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烧纸钱,但是如何才能让烧的纸钱让受用人收到呢?就是写袱包。

袱包相当于我们人间一个邮寄通道的媒介,写上收件人和寄件人,这样就能准确地到达收件人手里,收件人也能知道是谁给发送的。

七月半按照风俗都不在当天过,而是提前1-2天,过世的亲人接到钱财,以保佑后代吉祥平安财运亨通。

烧“袱包”的同时,也烧些稻草、香,散钱纸。

相传,烧散钱纸是给无后人的故人和挑夫的,香和稻草作为“阴间”的扁担,烧的纸钱,已故亲人拿不完,要请阴间的人挑回去。

怎样写包钱的纸袋?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

习俗重要的是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写包封”。

(一)祭祀写包封(袱纸)书写格式:包封的形制其实像极了古时的信封,用毛笔,从右起,竖着写,左结尾。

1.右上角:七月半就写“中元寄钱”。

讲的是烧包封(袱纸)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过年,烧包封袱过去,分别为“春节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除夕化财”。

除此之外,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有人给先人烧包封(袱纸)。

2.中间行:包封(袱纸)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

“故”,死也。

“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

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封(袱纸)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

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七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其他网上材料: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魂下受用即日化子某某某XX氏某某某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

〃故〃,死也。

“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

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关于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精选大全】

关于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精选大全】

关于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精选大全】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

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精选大全】,欢迎查阅!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1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亡人节”、“ 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二、十三或十四)。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

”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2一、以上是张三写给其已故的父(张飞扬)母(李某某)的。

如果只是父亲故,中间则换成“公张飞扬”,如果只是母亲故,中间则换成“母张李氏”。

二、如果是变更了家庭住址的,还需要写几包给快递员,中间填“力夫”三、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

“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

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

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其他网上材料: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即日化子某某某某某某孙媳某氏某某某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包袱书写格式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包袱书写格式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包袱书写格式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盂兰节或鬼节。

在中元节,人们会为祖先和亡灵祭拜祈福,同时也会扎制包袱来寄托对祖先和亡灵的思念和祈福之意。

以下是中元节包袱的书写格式:
一、包袱的准备
1. 准备一块白色或黄色的布料作为包袱的材料,可以选择方形或长方形。

2. 准备一根红色或黄色的绳子,用于扎实包袱。

二、包袱的书写内容
1. 在布料的中央上方写上“中元节”或“盂兰节”的字样。

2. 在布料的中央下方书写祭拜对象的名字,可以是祖先的名字或亡灵的名字。

3. 在布料的四周,可以添加一些祈福的话语或祝福的词句,表达对祖先和亡灵的思念和祈福之意。

三、包袱的书写工具
1. 使用黑色或红色的水性笔或绘画笔进行书写,确保字迹清晰可见。

2. 如果你具备写毛笔字的技巧,也可以使用毛笔进行书写。

四、包袱的书写技巧
1. 字迹要工整、清晰,可以先用铅笔勾勒轮廓,再用笔进行书写。

2. 字体大小要适中,不要过小或过大。

3. 如果对书写技巧不熟悉,可以参考书法字帖或请懂书法的人士帮忙书写。

五、包袱的包扎方法
1. 将书写好的布料平放在桌面上,将包袱的四个角分别折叠到中心点。

2. 用绳子将包袱的四个角绑扎在一起,以固定包袱的形状。

3. 绑扎好后,可以再次检查字迹是否清晰,绳子是否牢固。

以上是中元节包袱的一般书写格式和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在中元节能够寄托对祖先和亡灵的思念和祈福,并度过一个祥和祭祀的节日。

七月半封包的正确写法

七月半封包的正确写法

七月半封包的正确写法一、七月半封包是什么七月半封包呢,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时候,用来祭祀祖先或者逝去亲人的一种东西。

就像是给他们寄去的一个小包裹一样,里面装着我们的思念、敬意还有一些纸做的金银财宝之类的。

在咱们民间习俗里,这可是很重要的一个传统呢。

二、七月半封包的组成部分1. 封皮封皮上要写清楚一些必要的信息。

比如说收包人的称呼,这可不能乱写哦。

如果是祭祀祖先,那就要按照家族里的辈分来写,像“故祖考(妣)×公(母)××老大人(孺人)收用”。

这里的“考”是指已经去世的父亲,“妣”就是去世的母亲。

要是写给逝去的叔叔伯伯之类的,就是“故叔考(妣)”这样。

接着要写“孝男(女)××叩上”,这里就是写祭祀者自己的名字啦。

还有“中元化袱之期”,这就表明是在中元节这个时候送的封包。

2. 包内物品(当然是纸做的象征物啦)会有一些金纸银纸折成的元宝啊,还有一些冥币。

这些东西虽然不是真的钱,但是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这是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用的。

三、七月半封包正确写法的一些讲究1. 字迹要工整咱写这个封包可不能字迹潦草。

因为这是很庄重的事情,就像你给远方的亲人写信一样,要写得工工整整的,这样才显得尊重。

要是写得乱七八糟的,就好像是对祖先不尊重似的。

2. 称呼要准确刚刚也说了,称呼一定要按照家族的辈分和传统习俗来写。

不能瞎编乱造。

比如说,如果你把爷爷的称呼写错了,那可就闹笑话了,而且也是对祖先的不敬。

3. 格式要规范整个封包的内容布局也要合理。

比如说,封皮上的字要写在合适的位置,不要偏左或者偏右太多。

就像你写作文一样,要有个规范的格式,这样看起来才舒服。

四、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的差异1. 有些地区的称呼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在某些地方,可能会把“故祖考”写成“故显祖考”,这里的“显”字又有一些特殊的含义,表示祖先德行显著之类的。

这都是当地的一些文化特色啦。

2. 封包内物品的种类也可能有区别有的地方除了金纸银纸,还会放一些纸做的衣服、鞋子之类的,象征着给祖先送去衣物,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穿得暖。

七月半包袱怎么写范文

七月半包袱怎么写范文

七月半包袱怎么写范文七月半包袱范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迎来的都是一个很特别的节日——七月半,也被称作“鬼节”。

相传这一天是地府门户大开,阴间恶鬼出来游玩的日子,因此人们穿上丧服、放鞭炮、上香祭祖、给鬼魂们送饭食,以消弭他们的怨气,保护家人平安。

七月半之所以叫“鬼节”,与一则古老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因为没有钱买棺材,只能将妻子装在一床被子里埋葬。

之后,他忍受着心灵的折磨,因此他的妻子的鬼魂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夜晚会出来找他索要棺材。

为了平息这个鬼魂的怨气,人们在这个日子里就开始了祭祀的习俗。

对于我来说,每年的七月半,家中就会摆上一套清香的祭品,包括水果、米饭、肉类等。

在晚上,全家人会尽早回到家中,将祭品摆放在桌上,点燃香烛,合家围坐在一起,默默地诵读祭文。

期间,我们会向祖先祈愿家人平安、事业顺利,并向地府鬼魂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能够宽慰平息。

之后,我们会点燃金纸和红鞭炮,以驱赶恶鬼,同时将一些食物放在院子里,认为这样可以供给流浪的鬼魂们。

这个时候,家中的小孩都会留出一些蛋糕、水果等美食,供给鬼魂们享用。

在这个晚上,我们会特意留下一盏灯,对外敞亮,代表着欢迎、迎接鬼魂们的到来。

在七月半,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传承祭祀的习俗,更是在尊敬祖先、缅怀先人的同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于我的家庭来说,这是一次隆重的仪式,不仅寄托了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也代表了对生活的感激。

这个节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来自哪里,要知道我们在世界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并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深深的情感联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纽带的力量。

祭拜的过程中,我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感慨生命的无常。

七月半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一种家庭的凝聚力和情感的升华。

总之,七月半是一个充满传统与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仅是对祖先的敬仰与纪念,更是对亲情、友情、家庭情感的思索和升华。

这一天,我们通过祭祀传统,重温了家族的根脉,使我们更加理解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2023年中元节写包封范本

2023年中元节写包封范本

中元节写包封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以下是一个中元节写包封的范本,供您参考:
中元节写包封
封面:
•右上方:写明“中元节”三个大字
•右下方:写明“(某年)七月十五”
•中间:写明“(某年)七月十五日故祖考妣(填写姓名)谨封”
内页:
1.第一行:竖排书写“故祖考妣(填写姓名)收用”,字体要比内页其他行小一些。

2.第二行:写明所送冥币、纸钱等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如“冥币壹佰仟张、纸钱伍
佰张”。

3.第三行:写明送去的日期,“XXXX年XX月XX日送”。

4.第四行:留空或写上祝福语,如“祝君安好”、“愿君保佑”等。

5.第五行:画上三个圆圈,分别写上“天”、“地”、“水”,表示敬畏天地神灵。

6.第六行:画上三个半圆圈,分别写上“南”、“北”、“中”,表示方位和中央。

7.第七行:画上三个小圆圈,分别写上“日”、“月”、“星”,表示敬畏日月星辰。

8.第八行:画上三个小半圆圈,分别写上“风”、“雨”、“雷”,表示敬畏风雨雷电。

9.第九行:画上三个小三角形,分别写上“金”、“木”、“水”,表示五行相生相克。

10.第十行:画上三个小半圆圈,分别写上“福”、“禄”、“寿”,表示祈求福禄寿三
星高照。

这个范本仅供参考,具体的书写格式和内容可能会因地区和个人习惯而有所不同。

在书写时,要注意文字清晰、整洁、美观,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

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其他网上材料: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魂下受用即日化子某某某某某某孙媳某氏某某某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元节包的书写格式

中元节包的书写格式

中元节包的书写格式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庆祝。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给逝去的祖先烧纸钱、上香、献花等,以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敬意。

关于中元节包的书写格式,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传统和习惯。

一般来说,中元节包可以采用以下格式:
1. 在中元节包的正面,写下祖先的名字和称呼,例如“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

2. 在中元节包的背面,可以写下一些祝福的话语,例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家庭和睦”等。

3. 在中元节包的左右两侧,可以写下一些祭祖的诗句或者经文,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南无阿弥陀佛”等。

4. 在中元节包的下方,可以写下一些自己的姓名和日期,以表示这是自己所献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元节包的书写格式应该简洁明了,字迹要清晰,以便祖先能够辨认。

同时,在中元节这一天,我们也应该注意安全,避免发生火灾等事故。

1。

中元节烧纸怎么写

中元节烧纸怎么写

中元节烧纸怎么写【篇一: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包袱书写格式】包袱书写格式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

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七月半,中元节,写包,称呼格式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七月包封写法

七月包封写法

七月包封写法
七月包封写法如下:
1. 七月半烧纸钱写包,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寒衣化袱XX包”、“上奉”、“故祖考XX公XX老大人收”、“孙XX曾孙XX玄孙XX祀”。

2. 烧纸钱是一种民间习俗,是人们为祭祀祖先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烧纸钱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在纸上写上一些祝福的话语,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

3. 在烧纸钱的书写过程中,字迹要清晰,语言要简练,要注重礼貌和尊敬。

同时,纸钱的焚烧也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避免引起火灾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

包袱书写格式包袱书写格式(图)hi旧俗,农历七⽉初⼀到⼗五是阴间放⿁的⽇⼦,亡⼈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的祭祀。

这个有⼈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将此当作⼀种习俗。

⾃⼰把握。

引述⼀些民俗材料:农历进⼊七⽉初⼀⾄七⽉⼗五⽇期间,每天正午前⼜家中男丁打印纸钱,⼀张⼋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包。

写包袱:正⾯共分四⾏由右⾄左竖排,写给祖⼈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收"、"孙曾孙⽞孙祀";如果死者的⼉⼦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收"、"男率孙曾孙⽞孙祀"。

包袱的背⾯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个给"⼒夫",包袱正⾯写"⼒夫"⼆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须具体门牌。

这⾥列出⼀下写包袱的格式,⼀般只需要写头包,后⾯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包袱.jpg其他⽹上材料:包袱的反⾯都只写⼀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拿了去。

正⾯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五中元节,某⼈给故去的⽗亲写包袱,正⾯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 魂下受⽤ 即⽇化 ⼦某某某某某某 孙 媳某⽒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孺⼈”。

其右上⾓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初⼀、五⽉初五、七⽉⼗五、⼋⽉⼗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元节押牒怎么写

中元节押牒怎么写

中元节押牒怎么写【篇一:中元节(七月半)封包写法1】【篇二: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包袱书写格式】包袱书写格式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

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七月半,中元节,写包,称呼格式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篇三: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中元节烧包袱的写法旧时民间每年的七月半鬼节都要写封包,烧给死去的亲人,那些称谓的写法难记,现搜集整理如下,如有需要可以添加到收藏。

民俗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半,是人们中元祭祖的日子。

烧袱子,汉族信仰习俗。

由烧纸钱演化而来。

民间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灵时,都要烧袱子。

意在寄钱给祖先亡灵,好让他们在阴间有钱用,更好地庇佑子孙。

将一叠叠打好的纸钱,整理得平平顺顺的,再用白纸封起来,就成了一个个长方形的袱子了。

封好后,还要用毛笔字写上敬奉的字样。

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父母死三年内:称新逝显考,母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父称故显考,父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烧袱子火单写法自称父之兄:称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堂兄:称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父之侄:称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母之父: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孙母之兄或弟:称舅故舅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外侄母之伯爷: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堂外孙母之堂兄: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諱老大人收用堂外侄父之姐夫:称姑父故姑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内侄父之姐妹:称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父之姑爷:称故姑公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内侄孙父之姑娘:称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孙同父母之姐: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胞姐之丈夫:称姐夫故姐夫收用内弟母之姐夫:称姨父故姨父府老大人收用姨侄母之姐妹:称姨母故姨母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妻之父:称岳父故岳父公諱老大人收用孝婿妻之伯爷:称伯岳父故伯岳考公諱老大人收用侄婿妻之伯娘:故伯岳妣母諱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妻之祖父:故内祖考公諱老大人收用孙婿妻之姐夫:故襟兄府公諱收用襟弟妻之姐姐:故姨姐府氏收用姨妹弟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爷公諱老大人收用表侄母之姨侄:故姨表兄收用姨表弟岳母之舅娘老表:内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妻之表兄:内表兄收用表妹弟乾爹: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乾爹之父亲: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孙男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外孙乾爹之子:故寄兄收用寄弟后父:故继父老大人收用继男后母:故继母老孺人收用继男大妈的儿子与小妈: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小妈的儿子与大妈:故嫡母老孺人收用孝庶男奶妈:故乳母府氏收用孝奶男丈夫:故良人收用荆室妻:故贤妻收用为夫朋友:故彦兄收用世弟老庚:故庚兄收用庚弟后夫与前夫:故同绿收用同绿弟手艺与师父:故恩师老大人收用孝门徒拜把弟兄:故血兄收用血弟伯或叔的侄:故贤侄收用愚伯或叔亲家:故姻兄收用姻兄未婚夫与妻:故结发府断弦妹收用断弦兄未婚妻与夫:故淑配府无缘兄无缘妹父亲与儿:故幻化亡男反念父翁父与媳妇:故幻化亡女媳反念翁父父亲与女:故夭命亡女反念父岳父与女婿:故贤门亡婿反念岳亲家的父母:故姻尊姻侄亲家的之祖:故太姻尊姻内侄孙乞丐与施主:故施主丐人。

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

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

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亡人节'、" 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二、十三或十四)。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许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

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祀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

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

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

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因此要分别祭祀。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叨念:"某某来领钱。

'最终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

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节烧包怎么写范文中元节烧包由于地域不同,写法也不尽全都,但大致相仿,其写法大有讲究,随着老一辈的逝去,正逐步失传。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包袱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X封(即: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预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其次列:上奉XX(即:尊敬地奉送给XX)第三列:故XX收用(即:已经故去的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XX祀(即:阳世孝人XXXX祭祀)第五列:天运XX年XX月XX日叩化(即:农历跪拜焚化的日期)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袱书写格式旧俗,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是阴间放鬼的日子,亡人在此期间被阎王放出来,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个有人看做是封建迷信,但是也有人将此当作一种习俗。

自己把握。

引述一些民俗材料:农历进入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期间,每天正午前又家中男丁打印纸钱,一张八开纸裁成三张,每张纸在打印时,只能打印七、九排,成单数。

打印好后,用白纸包好,三、七、九张钱纸成单数包一包。

写包袱:正面共分四行由右至左竖排,写给祖人的格式,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祖考公老大人收"、"孙曾孙玄孙祀";如果死者的儿子活着,写包袱时称呼、落款以儿子为主。

即:依次写"中元化袱包"、"上奉"、"故考公老大人收"、"男率孙曾孙玄孙祀"。

包袱的背面写上"封"字。

如若不能到坟前供祭,那就在外地焚化包袱,包袱就要送几个给"力夫",包袱正面写"力夫"二字即可。

有说法就是包袱背面除了写“封”字,还要写上亡故的地点,详细程度类似邮递,但无须具体门牌。

这里列出一下写包袱的格式,一般只需要写头包,后面的包袱则写以某字为号第XX。

七月半,中元节,写包,称呼格式农历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是民间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每年到七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接老人回家供奉和准备给老人烧包。

据传说,七月初一开鬼门,阎王爷就放出全部的鬼魂,让他们享受一年一度的“假期”,死去的先人魂归人间检查后代们的善恶情况,在阳间的人们就举办一些祭拜活动来款待他们,尤其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以此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鬼魂。

现将我们这地方过七月半烧包的习俗介绍如下:一、接老人:就是在七月初,把写有先人名号的祖宗牌挂在家中墙上,牌位下边的桌上摆放金山、银山、鲜花、香花、麦芽、盘香、蜡烛等摆设和水果、蛋糕、糖果等供品,每天早中晚做新鲜饭食供奉,供奉时需要先净手作揖上香,供饭完后需要烧化纸钱。

二、封包:包,也叫包袱,封包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封成包。

包,分为花包和白包,花包和白包的区别主要是封皮上有无沙衣和路票,沙衣相当于衣物等行李,路票相当于过路的介绍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花包,没有沙衣和路票的是白包。

白包用于死亡未满三年的人(也叫新亡人),花包则用于死亡超过三年的先人。

三、写包:就是在包的封皮上相关栏目内写上先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烧包者的姓名及时间等。

这虽是一项简单工作,但由于学校里没这科目,就使许多人不懂而经常弄错。

写包时,需要搞清楚收包的先人和烧包的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按规定的称呼写包。

现将其体写法介绍如下:1、封皮内容解释:封皮的文字是直排的,从右到左各列内容(以花包为例,括号内为解释)为:第一列:中元胜会之期虔备冥资成封(中元节鬼魂胜会之期虔诚准备冥界纸钱并打包成多少封)第二列:上奉(恭敬地奉送给)第三列:故收用(已经故去的XXXX老人收用)第四列:孝祀(阳世孝人XXXX祭奠)第五列:天运年月日叩化(农历XX年XX月XX日跪拜焚化)2、各列内容写法:第一列:如果是花包,就在下边“封”字前空白处填上包的封数,一包为1封,一驮是2封,按写给某先人的包总封数填写。

如果是白包,则“中元胜会之期”处是空白,需要填上“中元胜会之期”,之所以留空白,是因为对新亡人需要烧七七包、一周年包、二周年包和三周年包,每次烧包填写内容不同,因此就留空白让烧包的人根据情况填写。

写七七白包时,空白处一七写“首七化财之期”,二七写“二七化财之期”,以此类推,七七写“毕七化财之期”;烧一周年包,空白处写“小祥化财之期”,烧二周年包,空白处写“大祥化财之期”,烧三周年包,空白处写“除服化财之期”。

第二列:一般不用填写,但若第一列未留空白填封数的,则在“上奉”之前填写封数。

如包是老的写给小的,则应将“上奉”改为“付与”。

第三列:如果是新亡人,需要在“故”字之前写“新”字,如果封皮上无“故”字的,则写“新故”或“新逝”二字。

“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写法不同。

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写明先人与送包人的关系(具体见附表);其次是男人称考,女人称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辈和小辈的则不可称考妣,直接写明关系就行;其三是写姓名和性别,并且姓和名是分开的,如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二“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够尊重就根据外家之姓称某氏);其四是在先人的性别之后把男先人称老大人把女先人称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写给小的,则不分性别只在姓名之后写“名下”即可。

“收用”这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这个不用管。

第四列:在“孝”字之后写送包人自己与收包人的关系(自称)及姓名,这与第三列一样是比较复杂,不同关系不同辈分的称呼是不同的(具体写法见附表)。

第五列:这列的写法比较简单,把具体烧包那天的农历年月日写清楚就行。

补充一点,就是在包的反面,需要在封口处写上一较明显的“封”字表示密封,意思是此包经送包人打上封条,非收包人不得拆开,这个“封”字本来是用印章盖的,但一般人家都没有印章就用毛笔或软笔写上,如果封皮上本身有“封”字的就不用麻烦了。

四、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

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

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其次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第四是上驮子,就是将已捆好的包抬上马背,实际是将纸马夹捆好的两包中间;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一般是门口院内)画一个有出口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一把燃香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间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有一定空间的形状(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

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各人来认领自己的钱。

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烧掉,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

其他网上材料: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

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

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魂下受用即日化子某某某某某某孙媳某氏某某某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

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

“故”,死也。

“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

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

“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

“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

男的接着写名讳。

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

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

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

“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

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

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

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

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史上最全写袱子知识。

祭奠必读基本知识:男称大人,女称孺人。

老人死三年内:亡男称新逝显考,亡女称新逝显妣。

三年后:亡男称故显考,亡女称故显妣。

孝家称呼烧袱子火单写法自称九代:称鼻祖故鼻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耳孙八代:称远祖故远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云孙七代:称太祖故太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乃孙六代:称烈祖故烈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弟孙五代:称天祖故天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来孙四代:称高祖故高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玄孙三代:称曾祖父故曾祖(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曾孙二代:称祖父故祖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孙一代:称父亲故顯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妣(姓)老孺人正魂收用孝男父之兄:称伯伯故伯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弟:称叔叔故叔考公老大人收用孝胞侄父之堂兄:称伯伯故堂伯公老大人收用孝堂侄父之侄:称兄或弟故堂兄或弟老大人收用堂兄或弟母之父:称外祖父故外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孙母之兄或弟:称舅故舅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外侄母之伯爷:称堂外祖故堂外伯祖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堂外孙母之堂兄:称堂母舅故堂母舅公讳老大人收用堂外侄父之姐夫:称姑父故姑父公讳老大人收用内侄具父之姐妹:称姑母故姑母府氏老孺人收用胞侄叩父之姑爷:称故姑公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内侄孙叩父之姑娘:称姑婆故姑婆府氏老孺人收用孝侄孙叩同父母之姐:称胞姐故胞姐府氏收用胞弟叩胞姐之丈夫:称姐夫故姐夫收用内弟叩母之姐夫:称姨父故姨父府老大人收用姨侄叩母之姐妹:称姨母故姨母府老孺人收用姨侄叩妻之父:称岳父故岳父公讳老大人收用孝婿叩妻之伯爷:称伯岳父故伯岳考公讳老大人收用侄婿叩妻之伯娘:故伯岳妣母讳氏老孺人收用侄婿叩妻之祖父:故内祖考公讳老大人收用孙婿叩妻之姐夫:故襟兄收用襟弟叩妻之姐姐:故姨姐府氏收用姨妹弟叩祖母之姨侄:故姨表爷公讳老大人收用表侄叩母之姨侄:故姨表兄收用姨表弟岳母之舅娘老表:内表母舅老大人收用外侄婿妻之表兄:内表兄收用表妹弟乾爹:故寄父考老大人收用寄男叩乾爹之父亲: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孙男叩乾爹之岳父:故寄祖考老大人收用寄外孙乾爹之子:故寄兄收用寄弟叩妻之保爷:故寄岳考老大人收用寄子婿后父:故继父老大人收用继男叩后母:故继母老孺人收用继男叩大妈的儿子与小妈:故妾母老孺人收用孝嫡男小妈的儿子与大妈:故嫡母老孺人收用孝庶男奶妈:故乳母府氏收用孝奶男丈夫:故良人收用荆室叩妻:故贤妻收用为夫具朋友:故彦兄收用世弟叩老庚:故庚兄收用庚弟叩后夫与前夫:故同绿收用同绿弟公讳:老大人收用世侄叩手艺与师父:故恩师老大人收用孝门徒叩拜把弟兄:故血兄收用血弟道士与老师:金羽化法师大真人收用门徒异族化纸:故异族收用异族叩伯或叔与侄:故贤侄收用愚伯或叔亲家:故姻兄收用姻兄叩未婚夫与妻:故结发府断弦妹收用断弦兄未婚妻与夫:故淑配府无缘兄无缘妹父亲与儿:故幻化亡男反念父翁父与媳妇:故幻化亡女媳反念翁父父亲与女:故夭命亡女反念父岳父与女婿:故贤门亡婿反念岳与亲家父母:故姻尊姻侄叩与亲家之祖:故太姻尊姻内侄孙乞丐与施主:故施主丐人叩祭祀节气与称谓祭祀节气名称祭祀节气名称新年拜年吃年饭团年清明拜扫死后百天卒哭端阳蒲节死后一年小样七月半中元死后二年大样腊月岁终死后三年除服除夕年尽烧灵除灵迁坟迁葬复山复土阴生冥寿父与子化纸雨打青梅丧明翁与媳化纸乐周云散叔与侄化纸青春游仙父与女化纸柳伤或折翼自已生日化纸母难结婚完聚嫁女迂归夫死再嫁再熙妻死再娶续弦妻与夫化纸无依夫与妻化纸失群男孩打三朝弄璋女孩打三朝弄瓦男方行聘纳采女方受聘许缨自已结婚受室送男方结婚贺仪送女方出阁奁仪祝寿送礼寿敬建房迁居乔迁或菲仪送神化纸让解庆坛化纸庆贺神福立碑化纸竖碑祭祀写袱子书写格式:1、天运年月日火化祀具故老人收用上今当之期化帛一封奉背面写封号2、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收用”左写“天运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右写“今当中元胜化帛虔具冥冥钱共多少封奉”3、七月半右写“今逢月半(或者中圆)之期处备钱币(冥钱)一封(或一包)奉上中间写“故考某某某老大人名下收用”中间加上:孝什么什么奉上左写“天运(或者公元)某某年七月某日火化”以在左上加点水陆通行风雨无阻之类的东西后面大大的封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