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1、2、3知识总结
12、1、2 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 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 铁镍物质组成。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 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 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 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 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 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 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与地理环境的特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的人类活动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方面。
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极为复杂的一个系统,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使得赤道略胀大。
2. 地理坐标与地球的测量:地理坐标是表达地球上某一位置和方向的一种方式。
经纬度是常用的地理坐标体系,通过经度和纬度可以精确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点。
地球的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法。
3. 地图与地图投影:地图是地球表面物体的缩影或者模型。
地图投影是指将地球表面上的纬线、经线等地理要素转换到平面上的过程。
常用的地图投影有等经纬度投影、兰勃特投影和墨卡托投影等。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行星,它的运动对表现出了多样性和周期性。
1. 旋转运动:地球以自西向东的方向进行自转运动,自转周期为24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偏离了垂直于黄道面的轴线方向,所以会引起日子的变化。
2. 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公转周期为365.25天。
由于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呈椭圆形,所以不同时间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3. 倾斜与季节变化: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因为重复倾斜而引起季节的变化。
4. 黄赤交角的变化和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黄赤交角的改变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不同地区的季风和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地球上70%以上是水,水资源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包括水圈的特征、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
1. 水圈的特征: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水域,包括大洋、海湖和冰雪等形式存在的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一个封闭循环系统,通过水文循环来进行重新分配。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册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本文将对该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具有赤道膨胀、南北向压扁等特性。
地球的形状对航海、天文、气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可以以平面形式将地球上的信息表现出来。
常用的地图投影方法有等经纬度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指包含地球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总称。
太阳系是地球所处的空间,由太阳和其周围的行星组成。
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形成了各种自然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地球还有月球作为其天然卫星,并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地球主要包含地壳、地幔和地核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岩石层,主要由硅、铁、镁等元素组成。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貌运动,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貌运动包括风蚀、水蚀等。
第四章:地表水的分布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受到全球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表水系统之一,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至关重要。
节约用水、科学排放废水、保护水生态环境等措施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地理与环境地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地理学角度出发,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册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的形态和结构、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环境问题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识别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地表物质,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多样的气候现象。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
- 地貌类型(如山脉、平原、盆地等)及其形成过程。
4. 植被与土壤类型:- 植被分布的地理环境因素,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 土壤类型、形成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老龄化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革命。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与结构。
- 交通运输: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网的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及其解决途径。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在地理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GPS在定位、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理现象的实际情况,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地理实验与制图:通过实验和制图活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地理实践技能。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而深奥的知识内容。
地理必修一是高三地理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以下将对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理学的基础概念是地球。
地球是银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形成春、夏、秋、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岩石与土壤:岩石是地球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生物作用后形成的,具有种类多样、层次分明的特点。
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等因素。
而气象则是研究短期天气现象的科学。
4.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水循环是指水的蒸发、降水和地下水循环等自然过程。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5.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情况,包括山脉、高原、盆地等。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受地质构造和风化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6.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对人类、物质和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极端自然事件。
防灾减灾是指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的居民总数,人口问题主要涉及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
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规划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对城市的布局、建设和管理进行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
3. 科技与经济发展: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进步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的发展情况。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有用物质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精选3篇)大家知道吗?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篇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篇2)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必备大全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必背)必修一一.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⑵产生时差时。
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⑵昼夜长短的变化。
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简易天气系统1.锋面2.气旋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2.气候类型四.洋流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暖流增温加湿;寒流降温减湿。
②渔场:⑴寒暖流交汇处:北海、纽芬兰、北海道渔场。
⑵上升流:秘鲁渔场。
③海洋航行:顺(逆)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
高中地理必背基础小知识—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
高中地理必背基础小知识—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一1.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
2.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南极)3.地球自转的周期。
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规律。
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规律。
(影响因素)6.赤道、30度、60度纬线的线速度。
7.60度线速度和赤道线速度的关系。
8.地球公转的方向。
9.地球公转的周期。
10.地球公转的速度。
11.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关系。
12.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13.如何在公转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
先进行背诵,再查阅答案1.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
地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的方向。
(北极、南极)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3.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日常生活所用周期。
4.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规律。
全球都相等,均为15º/h。
(极点为0)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规律。
(影响因素)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影响因素:纬度和海拔)6.赤道、30度、60度纬线的线速度。
赤道:1670km/h;30º:1447km/h;60º:837km/h。
7.60度线速度和赤道线速度的关系。
60度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8.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9.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0.地球公转的速度。
近1快,远7慢。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11.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关系。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的度数相等。
12.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
13.如何在公转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
图中已有地轴,首先画出与地轴垂直的赤道,然后连接地心和日心,连线与地表的交点在北半球即为夏至日,连线与地表的交点在南半球即为冬至日,最后顺着地球公转方向以此判断即可。
选择性必修一必背知识过关二1.地球的形状。
2.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位置: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地球与地球位置。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是宇宙中唯一被人类独占的星球。
地球的位置非常重要,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地核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矿物质构成。
地壳是地幔外层的一层薄壳,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3. 天气与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现象,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量、季风等。
4. 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凹凸的程度。
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5.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资源。
高中地理中研究的人口因素有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包括首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等。
2.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
交通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运等方式,通讯包括电话、邮件、互联网等。
3. 区域发展与城乡差距: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会有差异。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差异。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中地理学习的范围包括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5.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25天)- 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地球表面某一部分的缩略表示-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值- 地图的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平面的方法- 地图的定向:通过指北针、经纬网等确定方向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图形、颜色和文字- 地图的图例:解释地图符号含义的说明- 地图的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地图的解读: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大气压力:空气柱重量产生的力-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洋流、气候带-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的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水体类型: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 水资源: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3. 地貌-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工程建设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生物作用、气候影响 -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荒漠 - 植被与气候、土壤的关系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 城市化: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 城市功能分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布局:农业带、农业区- 工业类型:轻工业、重工业- 工业布局:工业带、工业区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 交通网络:国家交通网、城市交通网- 通讯方式:邮政、电话、互联网- 信息社会:信息传播与信息技术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定义: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远距离感知地表- 遥感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定义: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系统- GIS应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环境评估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定义: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GPS应用:导航、测绘、车辆管理以上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选修五】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高考地理基础必备知识点
高考地理基础必备知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其基础知识点是考生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从地球、地理信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介绍一些高考地理基础必备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是地理学习的首要内容。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内到外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其中,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大约为35公里。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二、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工具。
下面介绍一些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知识点。
1. 地理信息的收集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地理定位系统和地理调查等方式进行收集。
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制作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等。
2. 地理信息的展示地理信息可以通过制作地图、制作数据图表等方式进行展示。
地图是一种常见的地理信息展示方式,它可以直观地呈现出地理现象和地理空间关系。
三、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地理学科,下面介绍一些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等;人文环境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要素,如城市、交通等。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而气象是短期的天气现象。
了解气候和气象对于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及其与地域之间相互关系的地理学科,下面介绍一些与人文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某个地理区域内的人的总数,城市是人口聚集较多、以非农业为主的居住地区。
人口和城市的发展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2. 交通与通讯交通和通讯对于地理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各种交通方式和通讯技术有助于理解地理发展和地域联系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略扁球体,存在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和各种经纬度等特征。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和地球的倾斜面:地球的倾斜轴和倾斜面使得地球各地季风、气候和温度有所不同。
2. 地球表层圈与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一层,分为岩石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由铁和镍组成。
3. 地球的尺度与地图•地球尺度的代表:使用1:100 000 000的比例尺表示,即1厘米代表1000公里。
•地球仪和地图的区别:地球仪是对地球的缩小模型,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平面映射。
•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由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要素组成。
二、地球与生命环境1. 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所有生物聚集的层次。
2.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文循环•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由淡水和海水组成,其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描述了水在地球表层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3. 地球的岩石与矿产资源•岩石资源:岩石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构造材料,可用于建筑、道路、工业原料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矿石、矿砂和矿矿物等自然集合体的总称,用于冶金、能源等方面。
三、地球与人类社会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规律: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和平原地区。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 地球的农业与粮食问题•农业和农业区位因素:农业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区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粮食问题:粮食问题是指人类口粮供应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3. 工业与能源资源•工业的地理分布: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二总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二总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通过对地球表层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是地理学科的基础部分,其中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二的知识点。
一、必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立体,地球的周长约为40075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球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
地球的公转轨道具有椭圆形状,因此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形成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3. 地图与地球的代表性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地理情况。
不同的地图投影方式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4. 经度和纬度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的东西方向,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的南北方向。
经度和纬度组成了地球坐标系统,通过坐标系统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位置。
5. 地球的分布格局地球上有五大洲和大量的岛屿,不同的洲际分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
地球还有七个大洋,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
二、必修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 农业与区域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地区的经济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2. 工业与区域发展工业是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
工业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交通运输是地区联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网络对地区间的联系和资源的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4. 旅游与区域发展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行业,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5.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进行的系统性的规划工作。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基础知识: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其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
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是地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地理信息系统则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工具。
大气环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垂直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辐射过程与地球表面进行能量交换。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包括风的形成、大气环流等现象,对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过程形成新的岩石,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水循环:水在地球表面、大气和地下水源之间循环流动,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吸收、利用和释放有机物质,参与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特征。
除了以上知识点
外,高中地理必修一还涉及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内容。
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注重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其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高一地理各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各章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系统研究地球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学科,有着广泛的知识内容。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多个章节的知识点。
本文将综述高一地理课本中各章节的重点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一、自然地理及地球与地图在自然地理及地球与地图这一章节里,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地球表层的构成。
此外,还需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及其相关工具和测量方法,准确解读地图上的信息,以及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系统。
二、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的自然地理章节涵盖了我国广袤而多样的自然地貌和资源。
学生需要学习并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和海域范围,以及了解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和平原等自然地貌类型,以及这些地貌类型的分布范围及特点。
学生还需掌握中国的河流系统和湖泊资源,了解各大主要河流的流域范围、地理特点和重要意义。
三、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口和城市的概念、分布、增长和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变动和分布特点。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城市化现象,包括城市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学生还需了解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掌握城市化进程对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理环境与农业、工业、交通和商业等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布和发展特点。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资源与能源利用的地域差异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学生还需了解区域差距、区域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等经济地理内容。
五、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章节主要探讨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涵盖了人类文化、人口迁移、城市生活和旅游等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指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
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包括:星系、星团、星云、恒星、行星系、卫星系。
太阳系是行星系的一种,包括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自转,但地球又是特殊的,因为它存在适宜生命生存的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稳定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得地球成为了一个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此外,太阳辐射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太阳辐射受到太阳活动、大气层、云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都是不均匀的,其中自转速度最快的地方是赤道,公转速度最快的地方是近日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地理知识点高二必修三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必修三地理的核心知识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自然地理基础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如四季变换、昼夜更替等。
- 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等。
- 地图的解读和使用,如等高线、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
2.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和大气的组成。
-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
-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
-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如河流的流域、水系等。
- 海洋的特征,包括海洋的分布、海洋生态系统等。
4.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的形成过程,如侵蚀、沉积、断裂等。
- 地质时代和地层的划分。
-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防治,如地震、火山、滑坡等。
二、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城市化的过程、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区的划分。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如种植业、畜牧业等。
- 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 农业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运输网络的布局。
- 贸易的类型、流向和影响因素。
- 交通运输与贸易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4. 旅游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
-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地理实践与研究方法1. 地理观察与实地考察- 培养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 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技巧。
2.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 地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 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基础知识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2.太阳系八大行星由里向外的顺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物质的天体。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4.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我国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为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为成都。
5.太阳活动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7.对比自转公转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西向东南顺北逆1恒星日除两极点外,都是15°/小时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公转自西向东南顺北逆1恒星年大约1°/天。
大约30km/s规律:近日点附近(1月初)较快,远日点附近(7月初)较慢8.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9.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地 方 时: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
时 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 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间,每隔一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10.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11.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1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3月21日 赤 道 向北 B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向南 A 秋分 9月23日 赤 道 向南 D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CA CBD13.各节气的特点研究夏至日(上图b)冬至日(上图d) 春分日(上图a)或秋分日(上图c)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昼夜长短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全球昼夜等长出现极昼范围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全球昼夜等长14.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半球四季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1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北半球南半球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12月22日向南移动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地球圈层结构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2.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如图2所示:①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4.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3)5.内力和外力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山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6.地质构造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7.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8.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9.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现象成因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冬,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及“十雾九晴”10.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1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风(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梯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12.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13.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
1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5.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冬季东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16.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注:加粗黑体字,为课表要求)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南北纬30º~40º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南北纬40º~60º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温和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17.锋面 锋面概念图示过境前过境时 过境后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进攻温暖晴朗 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
(降水出现在锋后,位于冷气团一侧) 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寒潮 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进攻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雨(降水出现在锋前,位于冷气团一侧)气压降低、气温上升、天气转晴。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阴雨连绵(位于冷气团一侧)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18.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 垂直方向 水平运动方向 天气状况 天气实例 气旋 低气压 上升 北逆南顺辐合 多阴雨天气 我国夏秋季节的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下降北顺南逆辐散天气晴朗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长江中下游伏旱19.认识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名称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20.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移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 (2)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3)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
21.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岩石、水、地貌、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主要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的差异。
(2)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各区域物质、能量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4.气候在自然带形成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5.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定义主要成因主要分布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低纬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条件为主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域分异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6.非地带性分异的规律在地带性分异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7.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8.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2)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有着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9.圈层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来实现的。
10.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和交换。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理位置纬度位置热量海陆位置水分自然带植被土壤气候11.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