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年级下册音乐《蝈蝈和蛐蛐》教案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学案例蝈蝈和蛐蛐
《蝈蝈和蛐蛐》教案教学年级:五年级下册课题:歌曲《蝈蝈和蛐蛐》课型:以说唱为主的综合课教材分析:《蝈蝈和蛐蛐》是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0册第六单元《京韵》中的一首表演曲目。
本单元的主题是——京韵。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感受、体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本课是属于本单元中的表现领域。
让学生感受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风格的歌曲。
能唱出北方戏曲和说唱的特点。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的曲调汲取于北方戏曲(如京剧)、说唱(如快板书)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
歌曲以趣味性与理论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表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钢琴、道具、音乐视频资料、自制卡片、快板、小鼓、高胡等教学设计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课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充分体会国粹艺术的传承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
3.提高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询问他们喜欢哪些小动物。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理解字词意思。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3.教师提问:蝈蝈和蛐蛐在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感受蝈蝈和蛐蛐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写一篇小作文。
2.观察身边的动植物,选择一个进行介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动植物,激发他们对蝈蝈和蛐蛐的兴趣,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在课堂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关注。
1.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故事中所展现的品质,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来体验和传达角色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写作。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蝈蝈和蛐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甲:我见过蝈蝈,它的叫声特别响亮。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2)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动物;(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分类和分布;2. 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特征;3. 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4. 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5. 蝈蝈和蛐蛐的饲养与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蝈蝈和蛐蛐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 教学难点: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标本、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搜集蝈蝈和蛐蛐的相关资料,观察实物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特点。
2. 探究学习:(1)教师分发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外部形态;(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蝈蝈和蛐蛐的鸣叫原理及声音特点。
3. 实践操作:(1)学生动手操作,尝试饲养蝈蝈和蛐蛐;(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饲养和保护蝈蝈和蛐蛐。
4.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分布情况;(3)思考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蝈蝈和蛐蛐的特点;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4. 利用实验操作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5.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2.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3.懂得不能随便说大话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1.蝈蝈、蛐蛐图片各一张。
2.电脑、电视机、转换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儿歌内容,初步掌握儿歌,念出“儿化”音。
难点:体验和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情景演示法、直观感受法、设问导答法。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出示蝈蝈、蛐蛐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蝈蝈和蛐蛐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2只小虫吗?刚才我们认识了蝈蝈,现在来看看这是谁呢?2.师:今天蝈蝈和蛐蛐都来到了我们班,它们两个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1)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认识蝈蝈和蛐蛐。
2)理解教师小结,产生倾听儿歌的愿望。
出示直观的图片,引出主题,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蛐蛐和蝈蝈,认识蝈蝈和蛐蛐,初步感知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幼儿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组织幼儿倾听老师念儿歌。
2.提问:(1)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首儿歌有趣吗?哪个地方有趣?(2)蝈蝈和蛐蛐儿是怎样吹牛皮的?听我再来说一说。
(3)你听“蝈蝈”和“蝈蝈儿”有什么不同?我念“蛐蛐”的。
时候跟儿歌中的“蛐蛐儿”有什么不同?3.小结:儿歌中念的时候有“儿化音”,因为这是北京人说话的京味儿。
4.指导幼儿份角色念儿歌。
(提醒幼儿表现出蝈蝈和蛐蛐吹牛皮的行腔特点和得意神情)5.组织幼儿完整念儿歌。
1)集体安静倾听教师朗诵儿歌内容。
2)根据教师提问,理解儿歌内容。
3)倾听教师小结,感知儿化音,了解儿歌中哪些部分是带“儿化音”的。
4)与教师分角色念儿歌,掌握儿歌内容。
5)集体念儿歌,完整记忆儿歌内容。
幼儿欣赏儿歌后,通过教师提问发现用儿化音念的不同,感知这首儿歌的京味儿,使幼儿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教案(共5篇)
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教案(共5篇)第一篇:五年级音乐蝈蝈与蛐蛐教案《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执教:许坤强一、教学内容《蝈蝈和蛐蛐》小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六单元《京韵》中的一首歌曲。
二、目标与策略1.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能有感情地演唱这首京韵儿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课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进一步了解京剧,体会其誉为国粹艺术的传承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学习、表演《蝈蝈和蛐蛐》四、课型:综合课五、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1、介绍京剧相关知识:脸谱(课件)师:我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学习状态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生:——2、初听: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
下面我们就听一个发生在这两兄弟之间的一首故事(歌曲)。
(教师表演歌曲《蝈蝈和蛐蛐》)设问:歌曲讲述的内容时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生:——3、再听:设问:这首歌曲的风格怎么样?能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首歌曲的特点吗?生:——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4、用节奏读歌词:(1)跟老师读,注意“儿化”;(2)强调“老弟呀,嘿嘿”的节奏:先请同学试读;(3)强调依音和顿音5、试着唱谱:6、划分段落,逐段学习:(解决音准、节奏问题,强调旁白部分的调值)7、发声练习(见课件)8、演唱(用发声练习的方法):(1)集体唱(2)分角色表演唱: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四)课堂小结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认识了蝈蝈和蛐蛐。
人音版音乐五下《蝈蝈和蛐蛐》教案1
人音版音乐五下《蝈蝈和蛐蛐》教案1课型:综合课教学年级:小学五年级执教者:刘艳教材简析:《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中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警告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五年级学生刚好处于青春期的转折时期,害羞、被动,而且对京剧有着固有的观念:乏味、无趣。
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由浅入手,运用大量的音频、视频、示范及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听觉、视觉刺激,提高他们的爱好,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加强他们的参与感,才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摒弃固有观念,不再可怕,不再厌烦,轻松学习京剧。
教学方法:示范法、听唱法,表演法、讨论法等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学平台、课件、道具、音乐视频资料电子琴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一)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观赏歌曲。
师:专门快乐和大伙儿一起走进轻松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伙儿带来一个专门有味的故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听,老师给你唱一唱。
1、教师随伴奏表演歌曲。
设问:这首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它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呢?师:你们觉得有味吗?(有味)。
师:那么谁能说说,它有味在哪里啊?”生:歌词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曲调京味十足。
用歌曲的形式描述了一个有味的故事:蝈蝈和蛐蛐互相吹牛,都说自己有多么厉害,可最后的下场却是成了大公鸡的腹中美味。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识别蝈蝈和蛐蛐;(2)学生能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3)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2)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器材和工具;(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案。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相关知识;(2)准备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的容器和食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昆虫;(2)学生分享自己提前了解的关于蝈蝈和蛐蛐的知识。
2.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3. 观察与实践:(1)学生分组观察蝈蝈和蛐蛐,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昆虫的异同。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饲养蝈蝈和蛐蛐;(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的识别能力;2. 学生对蝈蝈和蛐蛐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观察和饲养蝈蝈、蛐蛐方法的掌握情况;4. 学生对大自然的态度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蝈蝈与蛐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蝈蝈与蛐蛐教案课时安排:25分钟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特点。
2.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教学材料: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观察记录表。
3. 彩色笔或蜡笔。
教学步骤:1. 引入:向幼儿展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 讲述:简要介绍蝈蝈和蛐蛐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3. 观察:让幼儿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如叫声、动作等。
4. 记录: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彩色笔或蜡笔记录下观察到的内容。
5. 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记录,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的认识程度,是否能够正确说出它们的特点。
2. 观察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仔细观察并记录。
3. 评估幼儿在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
二、课堂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音乐会活动时间:15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
2. 音乐播放设备。
活动步骤:1. 引入:向幼儿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叫声特点。
2. 播放录音: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倾听并辨别。
3. 音乐会:组织幼儿进行小音乐会,让幼儿模仿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4. 音乐欣赏:播放蝈蝈和蛐蛐的叫声录音,让幼儿欣赏并感受音乐的美妙。
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对蝈蝈和蛐蛐叫声的辨别能力,是否能够正确模仿它们的声音。
2. 评估幼儿在音乐会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否能够主动模仿并享受音乐。
三、教学活动活动名称:蝈蝈与蛐蛐的手工制作活动时间:10分钟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形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
活动准备:1. 蝈蝈和蛐蛐的图片或实物。
2. 手工制作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
《蝈蝈和蛐蛐》教案:小小昆虫展现神奇世界一、教学目标1.了解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态环境。
2.能够区分蝈蝈和蛐蛐,并对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写作,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掌握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蝈蝈和蛐蛐的区分与辨认。
2.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取的教材是《蝈蝈和蛐蛐》,这是一篇富有浪漫色彩的童话故事,它以小小的昆虫们为主人公,通过动态的描述和富有生命力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奇和想象的世界。
2.教学流程(1)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先自行进行观察和思考。
并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感觉,去区分两种昆虫,并就它们的不同特点逐一进行辨认。
(2)利用图例,对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进行阐述,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昆虫在自然环境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3)介绍蝈蝈和蛐蛐的习性和生命周期,并对它们的行为和生命活动进行生动的描述。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几个聚光点进行深度探究。
例如,让学生选择一个属于蝈蝈和蛐蛐的聚光点,进行深刻地分析和叙述,以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语文表达水平。
(5)帮助学生分析蝈蝈和蛐蛐的形象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去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
(6)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爱好自然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1.课堂介绍法:通过图片和阐述,介绍蝈蝈和蛐蛐的基本情况和生态环境。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高质量互动。
3.形象描述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描绘出蝈蝈和蛐蛐的生命特点和行为习性。
4.课外阅读法:通过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短篇写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蝈蝈和蛐蛐》教案与反思教学目标一、过程目标: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歌曲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二、认知目标:能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三、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体会到做人要踏实,不能吹牛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新课教学师:我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学习状态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
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北方人叫它蛐蛐。
现在同学们就来听一听这小哥俩在干什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生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特点。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儿童歌曲有什么区别?生:诙谐、幽默;像京剧。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京剧的演唱特点是什么样的?(拖腔较长、一字多音,如:《我是中国人》)这首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并提问:如果把这首歌曲按演唱情绪变化划分段落,该怎样划分?生:划分,并说出每段的演唱情绪,教案《《蝈蝈和蛐蛐》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学唱歌曲并巩固实践师:教师按段落弹奏歌曲旋律。
生:逐段学习。
第一段以对唱形式解决。
第二段重点模仿狂妄自大的神态来学唱。
第三段重点抓“蝈蝈越吹……入迷”和“一口一个……”到结尾乐句的准确演唱,多示范生模唱。
师:完整弹奏歌曲旋律。
生完整演唱全曲。
生:分角色演唱全曲。
(男生扮演蝈蝈,女生扮演蛐蛐,老师扮演大公鸡。
)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四)课堂小结《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第一章:蝈蝈与蛐蛐的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蛐的名称和定义。
2. 蝈蝈和蛐蛐的外貌特征,如身体结构、颜色、触角等。
3. 蝈蝈和蛐Crawford 的生活习性,如食物来源、繁殖方式等。
4. 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如科、属、种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蝈蝈和蛐蛐的生活习性。
3. 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分类和分布情况。
第二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地。
2. 掌握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Crawford 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地,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2. 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食物来源等。
3. 蝈蝈和蛐蛐的适应能力,如抗逆性、迁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生活环境,了解它们的栖息地。
2.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3.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蝈蝈和蛐蛐的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章:蝈蝈与蛐蛐的生态行为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生态行为和习性。
2. 掌握蝈蝈和蛐蛐的交配行为、繁殖行为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蝈蝈和蛐Crawford 的生态行为和习性,如交配行为、繁殖行为等。
2. 蝈蝈和蛐蛐的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
3. 蝈蝈和蛐蛐的迁徙行为和聚集行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和蛐蛐的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态行为和习性。
2. 通过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了解蝈蝈和蛐蛐的防御行为和攻击行为。
3. 组织学生讨论蝈蝈和蛐蛐的迁徙行为和聚集行为的原因和意义。
第四章:蝈蝈与蛐蛐的鸣叫行为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和蛐蛐的鸣叫行为和功能。
《蝈蝈和蛐蛐》音乐课教案
蝈蝈和蛐蛐教学目标: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导入1、非常高兴能和我们三小最好的同学共同度过欢乐的四十分钟,今天,孙老师将带领大家在戏曲殿堂的大门口溜达溜达,透过大门,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戏曲的魅力,首先,我们来听一段传统的京韵大鼓,听完告诉老师,京韵大鼓有什么特点?(播放视频《长寿村》)2、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京韵大鼓的特点是什么?(有说有唱)3、师:是的,京韵大鼓有说有唱,唱的好听,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那同学们说,刚才视频里说的是不是真的?(不是)4、师:老师也觉得是假的,肯定是在吹牛,老师今年六十八了,除了乌龟和王八,还没听说过有活这么大年纪的人。
但是,老师知道有一只蝈蝈和一只蛐蛐,比视频里的人还能吹牛,到底他俩是怎么吹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今天所要学习的京韵儿歌《蝈蝈和蛐蛐》,赶巧了,这首歌曲也是有说有唱的,我们来一起听一下。
二、寓教于乐(播放视频《蝈蝈和蛐蛐》)1、歌曲听完了,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到底蝈蝈是怎么吹的?(课本)2、那蛐蛐又是如何侃的呢?(课本)3、这首歌诙谐、幽默,还很风趣,有说有唱,颇有京韵大鼓的风格。
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下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歌唱家是如何演绎这首歌曲的呢?(想)4、那好,请同学们听老师唱一遍这首歌曲。
5、老师唱的好不好?(好)6、同学们都很诚实。
想不想学这首歌?(想)7、好,请同学们先来跟着老师按歌曲的节奏读一遍歌词,读完回答问题:这首歌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段?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我不会告诉你们可以分为三段,更不会提醒你们注意老师的手势。
最新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蝈蝈和蛐蛐》说课稿
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蝈蝈和蛐蛐》说课稿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蝈蝈和蛐蛐》说课稿一、教学内容《蝈蝈和蛐蛐》是人音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之一。
本单元的主题是——京韵。
二、目标与策略1.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京剧,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本课幽默但具寓意的歌词及教师的引导、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准确表演《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3.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的模式,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充分体会国粹的艺术魅力传承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歌曲以趣味性与论理性为一体,学生在演唱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表现这小哥俩的丑态,边唱边演去体验音乐的诙谐性。
四、教学重点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五、教学过程(一)铺垫导入1、谈话交流:我与学生交流学习歌曲的方法,同时加入肢体动作,以此来告知学生“听”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同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聆听感受:播放两段京剧名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和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学生感受,自由谈论其看法。
我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聆听从音乐节奏、速度、情绪、表演、伴奏乐器等方面初步感受京韵,并且通过他们的回答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对音乐的分析能力。
我认为让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是放飞思想,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有效途径。
学生参与了“品头论足”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与不同已是其次。
3、兴趣再激: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说唱脸谱》,师生共唱,让学生再次感受京韵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也更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下册《蛐蛐和蝈蝈》教案
小学五年级音乐下册
《蛐蛐和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儿童乐趣以及珍贵的儿时感情。
2、能欢快的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重点:
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演唱歌曲,表演出来。
教学难点:
1、歌曲节奏的掌握和演唱的配合。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的儿童时代你记住了什么?
2、发声练习以及方法的讲授。
二、新授
1、听音乐,感受歌曲的特征,再听音乐,听出其节拍的规律。
2、教师范唱:教师范唱,学生模仿。
3、歌曲节拍的听辨和编排。
4、再次聆听歌曲,整体感受歌曲情绪,学生谈谈!
三、讨论:歌曲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欢乐童年)。
四、拓展:
1、哥哥和弟弟角色的配合表演。
2、男女同学分组表演。
五、板书设计:旋律、拍号等。
六、总结:
学习这一首歌曲,让我们在慢慢长大的时光里回忆我们自己曾经不懂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很快乐的童年。
七、作业布置:
背唱歌曲。
八、教学反思:
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速度和音准的及时训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
1. 复习课堂知识,整理笔记。
2. 搜集更多关于蝈蝈和蛐蛐的资料,了解它们的保护现状。
十一、教学拓展:
1. 引入相关话题:介绍其他常见的昆虫及其生态习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 跨学科学习:结合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探讨昆虫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 文化传承:探讨蝈蝈和蛐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诗词、绘画等。
十四、教学注意事项: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户外观察、手抄报制作等。
3.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教案进行总结,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十二、教学资源:
1.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昆虫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书籍。
2. 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查阅在线资料,获取更多关于蝈蝈和蛐蛐的信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
十三、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课时的长度,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六、教学环节:
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保护措施:讲解保护蝈蝈和蛐蛐的重要性,介绍具体的保护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捕杀等。
3. 生态环境:分析蝈蝈和蛐蛐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4. 生物学意义:深入探讨蝈蝈和蛐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捕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等。
《蝈蝈与蛐蛐》教案2
一. 教学目标:
1. 欣赏诗歌,首先要重视朗读、背诵,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熟悉诗歌,加深感受。
2. 欣赏《蝈蝈与蛐蛐》一诗,要根据它上下两部分呼应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所表现的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无限生机。
二.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构思,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 知识分析:
(一)作家介绍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为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
(二)研习全诗
全诗分前后对应的两部分:
1. 盛夏“蝈蝈的乐音”生动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2. 冬天“蛐蛐的歌儿”生动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三)中心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四)特色
1. 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
2. 意境优美,情味浓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
蝈蝈与蛐蛐的教案(精选6篇)蝈蝈与蛐蛐的教案1一、教学设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
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
“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歌唱”。
“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__,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蝈蝈和蛐蛐》
教材分析:
《蝈蝈和蛐蛐》选自人音版第10册第六单元《京韵》,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
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比说大话,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
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诚诚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我国传统艺术的特有魅力,激发学生对身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聆听为主,体会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唱京韵儿歌。
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歌曲的幽默风趣的特色,以及教师的范唱,激发学生积极自主身于歌曲的学习,认识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演变,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留意倚音、顿音记号、休止符的演唱。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理解,幽默快乐的表演《蝈蝈和蛐蛐》。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情景导入,吸引兴趣
师:我看到同学们今天学习情绪非常的好,那我想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今早我拍到的两只小动物的图片。
(出示两幅图片)谁认识它俩?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叫什么?
生:蚂蚱,蟋蟀。
师:看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很留心的观察了身边的小昆虫。
真不错!但是你们只猜对了一只。
这两只小昆虫长得很像一对小哥俩。
褐色的这只学名叫蟋蟀,我们北方人叫它为蛐蛐;绿色的这只叫蝈蝈,长得很像蚂蚱,但是它不是蟋蟀这么坏
的害虫,它叫蝈蝈,它是益虫。
蝈蝈和蛐蛐它们栖息在房间地头,吃庄稼的根、茎、果实,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
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这小哥俩在干什么吧?
3、欣赏感知,体验探究
教师表演歌曲《蝈蝈和蛐蛐》)
生: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我演唱这首歌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吗?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我们以往学习歌曲有什么区别?
生:搞笑、幽默;像是在唱京剧。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棒!《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
那现在谁能告诉我你所了解的京剧的演唱有什么特点?
生:都会画花脸,演唱有时像说唱;有的唱的腔调很高,还瞪眼…….
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京剧的著名唱段《我是中国人》。
(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京剧的形成、主要唱腔、主要伴奏乐器、发音特点。
)
生:认真聆听、感受、了解。
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思考:这首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带着刚了解的知识再次欣赏、感受,并可轻声哼唱)讲了蝈蝈和蛐蛐互相吹牛皮,最后被公鸡给吃掉了。
师: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的聆听得很仔细,值得表扬!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把这首歌曲按演唱情绪变化划分段落,该怎样划分?
生:划分,并说出每段的演唱情绪。
4、自主听,学唱
学唱第一乐段:导出并要求学生说说对倚音的记忆
问:有倚音的地方怎样演唱?学生试唱,教师指导。
学唱第二乐段:
学生先试唱,互提不足,教师指导演唱,注意休止部分。
学唱第三乐段:
教师弹琴学生跟着唱一遍
解决重点乐句,再重点演唱唱错的地方。
5、巩固实践
师:完整弹奏歌曲旋律。
生: 完整演唱全曲。
生:分角色演唱全曲。
(男生扮演蝈蝈,女生扮演蛐蛐,老师扮演大公鸡。
)师:同学们演唱得非常准确,但老师总觉得有欠缺的地方,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强调京韵——儿化音)
生:各抒己见,变化演唱,进行歌表演。
6、自我小结
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蝈蝈和蛐蛐。
知道了做人的道理。
简单了解了京剧。
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
师: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将京剧元素、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希望我们同学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1、开始认知蝈蝈和蛐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一下孩子的学习热情,能够对接下来的学习感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开个好头。
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聆听中,我以兴趣为核心,以问题为手段,创设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幽默风趣,感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