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1(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2.一、人、永、占:李玉的四部戏曲作品的省称,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一捧雪》写明代“伪画致祸”的故事。
《人兽关》写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永团圆》讽刺势利的小人。
《占花魁》反映了作者的庸俗思想。
四部作品是李玉的代表作。
3.常州词派;(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4.“荆、刘、拜、杀”: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
它们为南戏的代表作。
5.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濛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6.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1.简答题1.简述曲的诗体特性。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2.简析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1)陈维崧师法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往往以豪情抒发悲慨;(2)朱彝尊师法姜夔、张炎,崇尚醇雅清空,注重词的格律、声韵、技巧;(3)纳兰词风格既不豪壮,也非清空,而是哀郁凄婉;艺术表现自然流转,婉丽清新,没有刻意雕琢;善用白描手法。
文学文艺学名词解释大全百度文库版
1.隐含的读者2.审美意象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4.艺术发现5.期待视野6.《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7.神话原型批评8.艺术真实9.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0.话语含蕴11.叙述频率12.情感把握13.兴观群怨说14.权力/话语15.影响研究/平行研究16.文学史17.谢赫“六法”18.《历代名画记》19.“元四家”20.文艺复兴21.学院艺术22.巴洛克艺术23.超现实主义艺术24.形象思维25.艺术风格26.有我之境27.共鸣现象28.文学的美悦作用29.深层结构30.艺术变形31.话语32.原始意象33.典型34.艺术概括35.不平衡关系36.文学的叙事37.共鸣38.推陈出新39.现实型文学40.心理批评41.创作动机42.视角43.阅读经验期待视野44.泛神论45.通感46.黄金分割47.创作个性48.人民性49.隐含的读者50.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51.艺术家的勇气52.期待视野53.共鸣54.情感把握55.叙事的构成56.艺术风格57.集体无意识58.魔幻现实主义59.格调说60.第一文本61.审美批评62.普罗文学63.文学研究会64.解放区文艺65.“冰山”原则66.复调小说67.狂飙突进68.超现实主义69.街头剧70.商簌体71.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72.样板戏73.启蒙文学74.《第22条军规》75.魔幻现实主义76.《静静的顿河》77.文艺大众化运动78.京派作家79.新感觉派80.创造社81.唯美主义82.新小说83.湖畔派诗人84.美的规律85.崇高86.精神生产87.象征型文学88.文学风格89.净化90.文学流派91.意识流小说92.风骨93.话语蕴藉94.艺术构思95.毛诗序96.韩孟97.西昆体98.桐城派99.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00.意识流文学;101.知人论世;102.以意逆志;103.文学语言的自指性.104.赋、比、兴105.《楚辞》106.“劝百讽一”107.《古诗十九首》108.《七发》109.“疾虚妄”110.抒情小赋111.《世说新语》112.“徐庾体”113.边塞诗派114.“歌诗合为事而作”115.“陈言务去”116.“郊寒岛瘦”117.“江西诗派”118.《白石词》119.“临川四梦”120.拟话本121.《陶庵梦忆》122.《闲情偶寄》123.“诗界革命”124.古典主义12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126.文学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12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文学学名词解释 (超全)
文学学名词解释 (超全)1. 文学文学是指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文学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意义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被视为一种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2. 小说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手法,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环境等方式来展示情节的文学作品。
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故事形式,通过描绘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示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人性。
3. 诗歌诗歌是一种运用特定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的文学表达方式。
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美感,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象等方式来传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方式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
散文没有固定的韵律、格律和形式限制,可以自由探索表达方式,借助故事、描写、议论等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考和情感。
5. 戏剧戏剧是一种通过演员表演、舞台布景等方式来展示故事情节的文学艺术形式。
戏剧通常具有明确的剧本和角色设定,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情节发展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6. 故事故事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一连串事件的叙述。
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通过引发读者/听众的情感共鸣来传递作者的主题和意图。
7. 寓言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递寓意或教育意义的文学形式。
通常,寓言以动物或其他非人类角色来代表人类,并通过讽刺、比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和价值观。
8. 叙事叙事是一种通过时间顺序将事件有序地传达给读者/听众的写作方式。
叙事通常包括故事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并通过描写人物性格、环境、情节等来吸引读者/听众的注意。
9. 描写描写是一种通过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事物、人物或情景的写作技巧。
描写可以使读者感觉到身临其境,增加作品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
10. 主题主题是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观点。
主题可以是关于人类生活、社会问题、爱情等各种话题,通过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对话、意象等来展示。
11. 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的具体形象或符号。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集锦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赋比兴:“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此物言彼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香草美人”: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除了丰富美人形象的同时,也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是指具有出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爱国与忠君的思想,表达了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政理想。
《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
从现存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便定去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
天问: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
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诗中一共提出了172个问题,大致次序是先问天地之形成,次问人事之兴衰,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线索基本清楚。
天问虽然叙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
招魂:招魂是在怀王死后,屈原为招怀王之魂而作。
全诗由引言、正文、乱次三部分组成,内容主要是以宏美的屋宇、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以招徕楚怀王的亡魂。
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诗三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2.四家诗指汉代传习的“”、“”、“”和“”的合称;因而得名;出于齐人;出于燕人;则由其传授者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先后亡佚;“”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即为“”;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3.毛传郑筏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4.诗六艺六艺是中国古代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学科总称;六艺有两种含义,即中的“古六艺”和提出的以后的“六艺”;六艺是:礼、乐六乐、射、御五御、书、数九数;后“六艺”为“”,即、、、、、;5.风雅变风变雅原出自诗 "大序:“至于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作矣;”盖指风、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6.今古文尚书尚书,叫书,后人遵为经,就叫书经;史记载孔子删诗书,书百篇;古,过去;今,现时代;文,纹样,在书法就是点划的具体写法;秦已用,秦汉始有,及以前写法的文字叫古文,叫今文;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开始用古文尚书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想将、、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之争;7.春秋三传三传即、,合称“春秋三传”;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整理的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三传都是史书;8.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9.孔孟在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则有亚圣;既有,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10.庄子三言庄子为文擅用“”——“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庄子•寓言;何为“寓言”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何谓“重言”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何谓“卮言”“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读起来,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11.三表法墨子的三表法是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何谓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所谓“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本之”是间接经验,“原之”是直接经验,都是属于归纳法的范围;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判断真假和决定取舍;12.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丞相,集合们共同编撰的一部名著;成书于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农、、家等各家思想;所以等将其列入杂家;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13.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是我国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4.论衡论衡一书为东汉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仅存篇目,实存84篇;该书被称为“疾虚妄古之实论,讥汉之;”写作论衡一书,就是针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批判;论衡细说,解释世俗之疑,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15.太史公书太史公书又名,是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限到汉武帝末年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16.互见法“互见法”,本指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17.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编撰,是中国第一部,“”之一;汉书是继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与史记、、并称为“”;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的元年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四年公元23年,共22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18.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19.乐府诗乐府诗即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辞,其性质与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汉乐府是继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诗经亦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渐趋向,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可鼎足而立;。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模仿: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由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者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模仿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文学的主体性:文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通过虚构方式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
艺术真实: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
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这种意识现象和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定。
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而文学的真实性则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达到的程度。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语象:语象本是符号语义学的一个术语,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主张用这个术语取代文学形象或意象,以避免形象概念所引起的种种混乱。
维姆萨特认为,文学形象并不都是诉诸于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有关,因此用语象更切合文学实际。
本书所说的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它要求接受者必须在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通过想象感知和把握文学形象。
结构:结构是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等。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1文学审美特征是什么( 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
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
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
因此,被称为文学象征意象艺术,具有哲理性。
( 2 )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认为对于一种外在事物,不能以它的表面现象来看,应该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
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层是是“ 意义”,另外一个是“意义的表现”。
第一层可以理解为外在的感性存在物,而“意义的表现”就是对这种外在感性存在物的某种意义的载体。
3 荒诞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
它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形象、形态上的荒诞性;另一种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 3 )求解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
读者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或哲理,类似于猜谜。
读者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便形成了不断追问、不断探索的、不断求解的审美鉴赏过程。
读者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既有可能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完全忘却了自己”,成为了艺术的痴迷者。
2、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春笋的起伏状况。
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3、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眼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
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
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4、典型环境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5、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具有(有代表性的人物)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完整版)文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阿喀琉斯的脚踵:比喻微小但致命的缺陷。
“阿喀琉斯的脚踵”体现了希腊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辩证认识和深沉思考。
古希腊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但对由此引发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本位思想也忧心忡忡。
2.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
主要人物有赫尔德尔、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3.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主要艺术法则,即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
作为戏剧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剧本结构更趋集中、严谨,但对剧本创作是一种严重束缚,18世纪以后逐渐被冲破。
4.巴洛克文学:流行于十七世纪欧洲的贵族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
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风格华丽纤巧,表达了一种怀疑主义、悲观主义情绪。
主要作家有贡戈拉和卡尔德隆。
5.拜伦式英雄:1813-1816年间,拜伦创作了东方故事诗系列,中心人物都是叛逆者,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为捍卫个人权利、追求个人自由、解放而与社会对抗,同时孤僻高傲、刚愎自用。
由于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的明显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6.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侧重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就取代了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坛占据主导地位。
7.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8.文艺复兴:十四至十七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1]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
1956年正式提出这一主张,作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方针。
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实践解决,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
只有坚持贯彻这一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我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和失败。
报告文学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的描写对象.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情景交融:指抒情性作品中描写的景物(画面)与情感内涵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具体表现为抒情性作品中的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写景之语成为象征性表现情感的写情之语.节奏: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创造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其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典型: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文艺学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7.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8.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11.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13.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14.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5.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16.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17.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4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5、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6、“七月”派:“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7、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8、先锋小说: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9、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10、“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
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12、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13、新写实小说: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
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
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14"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
"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5"楼梯式"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
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16、新歌剧:1953年起,新中国歌剧开启了专业化和建立剧场艺术的历史帷幕,李伯钊创作的《长征》,是在歌剧舞台上表现领袖形象的首度尝试。
17、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
"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 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
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
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
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
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
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18、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