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说明

合集下载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

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5领导作用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标准篇章结构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与定义4可持续竞争优势6策划7支持8实施与运行9评测10改进5.1 最高管理者最高管理者应承诺建立、实施和保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在组织的战略层面统筹推进两化融合,向全员传达本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制定两化融合方针,确保有效获取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c)在组织的决策层中任命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并进行充分授权,以确保其有效发挥组织协调、统筹落实的领导作用;d)推动并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有效发挥领导作用;e)建立健全职责与协调沟通机制;f)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融入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g)组织管理评审,推动持续改进;h)确保支持条件和资源保障到位。

175.2 两化融合方针两化融合方针是组织推进两化融合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宗旨,应:a)适应组织的战略;b)包括对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c)遵循GB/T AAAAA-20AA中3.2.2所述的原则,充分体现基于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发展模式;d)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e)在组织内得到全面沟通和理解,获得员工普遍认同。

185.3 管理者代表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应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以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

通过以下活动予以落实:a)提出本组织的两化融合相关决策建议;b)组织识别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c)统筹落实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策划、打造、保持、持续改进的过程,以确保其有效性;d)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优化、创新和变革,持续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e)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f)提升组织全员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意识。

苏州地区两化融合现状分析

苏州地区两化融合现状分析

苏州地区两化融合现状分析两化融合是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再工业化竞争局面的重要手段。

苏州在两化融合方面一直在积极推进,为了能够将两化融合更进一步深入推进,课题组在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一次有针对性的两化融合具体实践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了本地区在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标签:两化融合;问题;对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要求。

近年来,苏州吴中区大力实施“两化融合”五大工程,全面促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本次调研情况简介本次调研设计了2套调查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自评调查问卷》和《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风云在线向苏州地区(特别是吴中区)企业进行资料调查,其次,也走访了一些已经成为省市两化融合的试点企业与准备申请的企业。

通过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自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两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两化融合的保障度(共计35分),主要包括(1)信息化基础情况(15分);(2)信息化的规划及业务流程重组(BPR)(10分);(3)信息化培训(5分);(4)信息安全(5分)第二部分为两化融合的融合度(共计50分);(5)供应链管理一体化(SCM);(6)企业资源计划(ERP);第三部分为两化融合的贡献度;(7)信息化投入的社会及经济效益(15分)等相关两化融合指标。

在《苏州市吴中区企业两化融合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五个部分调查内容:第一部分为企业基本情况:(1)企业基本信息;(2)企业基本情况;(3)企业投入情况。

第二部分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企业内部网的建设状况、企业内部网干带宽、接入内部网计算机终端台数、互联网接入方式、数据库系统、企业机房建设情况、企业门户网站、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制度建立情况、信息化发展规划、企业信息化安全等方面指标。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的通知【法规类别】企业登记管理【发布部门】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2.08.21【实施日期】2012.08.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的通知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在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撰写了《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

希望各市经信委负责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同志能够阅读、研究报告内容,了解其它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情况,相互借鉴,推动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8月21日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目录引言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分析方法二、各市自评价基本情况1、抽样统计的企业情况2、各省辖市自评估的指数情况三、各市生产型企业信息化指数情况分析1、企业研发信息化指标情况2、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标情况3、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系统指标情况4、企业信息化投入指标情况5、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制度建设指标情况四、各市地区企业信息化指数情况分析1、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情况2、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3、地区建立多环节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情况五、全省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汇总1、全省生产型企业信息化评价汇总2、全省地区企业信息化评价汇总六、基本评价结论附件引言现阶段,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我省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能够正确评价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帮助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准确的摸清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把握企业两化融合服务指导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引导企业查找薄弱环节,找到发展路径、找准标杆定位、设定发展目标,务实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

两化融合评估测量与考核管理程序

两化融合评估测量与考核管理程序

两化融合评估测量与考核管理程序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XYXY/XG2014-2015版本号:A/0两化融合评估、测量与考核管理程序编制:审核:批准:2015-09-01发布2015-09-06实施发布1 目的为评估和诊断公司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水平,监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运行有效性和体系持续改进的能力、考核评价两化融合的绩效,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两化融合管理的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过程。

3 规范性引用文件《两化融合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程序》4 管理职责4.1 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4.1.1 负责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的组织和总体策划;4.1.2 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和反馈工作;4.1.3 负责分析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结果。

4.2 管理者代表4.2.1 负责批准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的实施活动;4.2.2 负责确定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的执行范围。

4.3 内审组4.3.1 负责制订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实施计划;4.3.2 负责组织实施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4.3.3 负责对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考核的执行情况给出评价意见。

5 管理程序5.1 评测策划为了评价两化融合整体绩效、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以及所获取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两化融合管理委员会负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测进行总体策划。

评测包括对公司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估与诊断、对影响两化融合绩效的关键指标的监视与测量、对业务流程、部门、岗位的两化融合绩效进行考核。

公司每年年初策划两化融合的评测工作,编制《年度两化融合评测工作计划》。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策划结果进行审批。

5.1.1 评测的时机和频次:a)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策划前和两化融合实施过程策划前,开展两化融合整体性评估与诊断。

b)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和两化融合实施过程中,开展实时或定期的监视与测量。

苏州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考评指标

苏州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考评指标

SZXXH-LH—1
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
(试行)
2011—01- 发布
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制订
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说明
1、依据江苏省经信委《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指标》、《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结合苏州企业信息化实际,编制本指标体系。

2、本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保障度、融合度、贡献度),设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45个,考评指标满分100分。

3、本指标体系适用于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4、本指标体系由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编制。

5、本指标体系尚有不完善之处,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修订.
6、本指标体系由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保障度
保障度
保障度融合度
融合度
贡献度。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详解.pptx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条款详解.pptx
【理解与要点】
形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的目的,是为了向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提供所需的 信息,传播和保护经验,提供必要的证据,从而进一步理顺和协调相关职能和层 次之间的关系,明确职责与权限,确保理解和执行。
企业应针对4.2.1中要求的内容形成文件,并根据所使用的方法、所需要的技 能、所进行的培训及所要求的管理力度,确定文件的详细程度。其中,对于两化 融合过程的策划、运行和控制应有途径和方法,是否编制文件取决于是否能够确 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若企业决定对某一程序不形成文件,则须通过交流或培训, 使员工和其他相关方了解应达到的要求。
7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至少应包括: a)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 b) 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 c) 两化融合管理手册,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表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 本规范所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 企业为确保对两化融合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与记录。 注:文件的形式包括电子、纸质及其他。
两化融合管理者代表宜具备如下条件: 深入理解企业的业务和文化; 能够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解决工业化发展不足的问题; 协调能力和执行力强; 在企业内具有较高的威望; 行政级别至少应是企业副职以上。
17
【主要障碍】
1. 管理者代表既要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素养,又需要熟悉企业的业务和文化, 协调能力和执行力强,在企业内具有较高的威望和行政级别,对其综合素质和各 方面专业素质要求相当高,企业能否找到符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并加以重用是一 个难点。
12
【主要障碍】
1. 记录不真实、不准确、不规范、不全面,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2. 两化融合对记录电子化提出了新需求,也提供了新手段,但现有法律法规 和制度要求可能是原始纸质凭证走向电子化的主要障碍。 3. 必要手工记录与信息系统记录并存,可能导致“系统外、系统内”记录不 统一,造成额外工作量,增加管理成本。 4.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系统对各类记录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增加 了信息安全管理的风险。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现今,“两化融合”已经成为各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无论是金融业、电信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在探索如何将信息化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并建立整体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将传统管理理念、方法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对企业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绩效评价有着明确的要求。

因此,制定合理严格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对企业进行“两化”认证,事关企业的成败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应具备的特点(1)明确性和清晰性。

标准应清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强、操作简便的特点,使企业可按照标准要求认真开展认证活动。

(2)权威性。

标准应参照已有的合理认证标准,取其精华,并且有权威性,准确反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

(3)科学性。

标准应建立在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管理理论及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实用性。

当前,企业管理状况多样,标准体系应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级别的实际需求,以有效满足企业管理需求。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的内容(1)整体策略。

认证标准要求企业提出具体的两化融合策略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2)组织结构。

标准应要求企业在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管理的高效运行。

(3)管理流程。

现代企业的管理流程要求精细且自动化,认证标准应要求认证企业完善管理流程,尽可能采用可视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提升管理效率。

(4)绩效评价。

标准应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机制,对各类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绩效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的意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证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更高的质量要求,而且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更高效率的经营管理模式。

《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测评表.doc

《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测评表.doc

《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说明
1、依据江苏省经信委《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指标》、《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结合苏州企业信息化实际,编制本指标体系。

2、本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保障度、融合度、贡献度),设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45个,考评指标满分100分。

3、本指标体系适用于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4、本指标体系由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编制。

5、本指标体系尚有不完善之处,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修订。

6、本指标体系由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GBT/23001)中并没有限制行业和规模,但根据体系标准要求,应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 企业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

2. 企业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且两化融合工作具备良好的基础。

3. 企业所属行业为生产制造类型企业,不限制产品所属行业。

4. 企业人数方面,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人数在100人左右,如果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企业人数则无具体限制。

5. 企业销售收入方面,体系对销售收入没有具体要求,但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较好。

6. 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常见的信息化软件包括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PLD/PDM(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生命周期管理的软件)、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煤矿、化工行业安全保障设备管理类型的软件)、外贸订单销售管理(进行销售管理的软件)以及其他企业特有的能提高生产力、降本增效的各种信息化系统。

7. 财务的持续保障。

8. 信息化安全方面,企业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有独立机房的企业,还应制定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和机房管理制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政策文件或咨询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审核员。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逐渐认识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简称两化融合)对于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

为了规范和推动两化融合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两化融合贯标体系。

本文将对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的认证条件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体系。

一、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概述两化融合贯标体系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流程和方法,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这一体系既包括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又包括一系列可操作的技术规范。

二、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条件1.基本条件企业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方可申请两化融合贯标认证:(1)依法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2)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3)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具备明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4)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一定基础,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2.管理条件企业需具备以下管理条件:(1)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制度规范等;(2)制定两化融合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与两化融合工作;(4)定期进行两化融合工作的检查、评估和调整。

3.技术条件企业需具备以下技术条件:(1)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ERP、CRM、MES等;(2)信息化设施完善,网络畅通,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到位;(3)具备一定的智能制造水平,如: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等;(4)积极探索并实践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4.效益条件企业需具备以下效益条件:(1)通过两化融合,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企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运营效率大幅提升;(3)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4)节能减排,环境友好。

三、认证流程两化融合贯标认证流程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咨询:企业了解两化融合贯标体系,确定认证需求;2.体系建立:企业根据两化融合贯标要求,建立管理体系;3.认证申请:企业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4.认证审核:认证机构对企业进行现场审核,评估企业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运行情况。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①关键工序中CAM的覆盖率______%;
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
利用系统自动编制的车间作业计划占全部车间作业计划的比例
□无□少部分□大部分□全部
自动下达到数字化设备的作业指令占全部作业指令的比例
□无□少部分□大部分□全部
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直接控制的层级
□车间□生产线□工序□设备
直接控制:没有人为介入
信息化专职人员:包括正式编制、外聘、劳务派遣等全时服务于企业信息化相关工作的人员。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占企业年末人员总数的比例
1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生产人员______;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管理人员______;③2011年末生产人员总数______;④2011年末管理人员人数______;
①应用数学模型的过程控制系统的生产线覆盖率______%;
数控系统关键工序覆盖率
①关键工序中CNC的覆盖率______%;
④关键工序中FMS的覆盖率______%;
CNC:数控机床
FMS:柔性制造系统
自动化生产线的覆盖率
①自动化生产线数量______;
②企业生产线总数______。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覆盖率
自动物料需求计划的比例
利用系统自动生成物料需求计划的物料品种数占全部物料品种总数的比例______%;
自动配送计划的占比
自动生成配送计划的物料占全部配送物料的比例______%;
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实现对在制品库存物料信息动态跟踪
□实现对物料配送信息动态跟踪
□实现对生产物料全过程信息动态跟踪
□以上均未实现
信息资源集中管理
企业数据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
□分散管理□分区域集中管理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

“两化”融合的评估体系一指标设定(一)融合硬度的指标设定作为“两化”融合中的需求方,融合硬度描述的是工业化发展状况,更多强调区域工业发展的高度及质量水平,并以此探讨工业化对“两化”融合在需求上的支撑作用。

融合硬度是“两化”融合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由规模、结构和质量三位一体构成。

基于此,我们认为融合硬度主要包括工业规模、工业结构和工业效益三个方面。

1.工业规模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增长遵循一定的规律。

工业规模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概念,在本评估体系中工业规模更多强调区域工业发展的层级水平,主要由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来表示;以及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由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体现。

2.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区域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在本体系中,主要从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拉动结构几方面来衡量,包括高技术产业占比、小企业产值贡献率、私营企业产值贡献率和内需贡献率评估指标。

3.工业效益融合硬度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体,而工业发展质量就是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工业发展的效益。

产业经济学理论揭示,工业结构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到技术集约化呈现阶段性规律变化趋势。

环境和资源是工业发展的“终极约束”,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形成绿色工业生产体系,保证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此,产品附加值与科技含量不断增高、坚持绿色低耗发展是工业效益提升的重要标志。

(二)融合软度的指标设定作为“两化”融合中的主要供给方,融合软度描述的是信息化发展状况,并以此投射出信息化对工业化在信息基础设施、软件配备和技术服务上的支撑推动作用。

融合软度是区域“两化”融合评估体系的一个子系统,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三位一体构成。

1.基础设施信息化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即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

网络基础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普及与应用不断推广和加深的必要前提,缺少完备的网络基础便无法保证信息技术的有效渗透与支撑,工业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区域通信水平、互联网接入能力等信息化规模奠定了“两化”融合的坚实基础。

两化融合体系指标解读

两化融合体系指标解读

两化融合体系指标解读
“两化融合”通常指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对“两化融合”体系指标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指标:包括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程度、数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或行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

2. 经济指标:包括“两化融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如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改善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两化融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程度。

3. 管理指标:包括企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采取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模式,如信息化管理、智能制造管理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企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创新程度。

4. 社会指标:包括“两化融合”对社会的影响,如就业机会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等。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估“两化融合”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社会效益。

综合来看,“两化融合”体系指标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估“两化融合”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是指什么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是指什么

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是指什么一、什么是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围绕其战略目标,将信息化作为企业的内生发展要素,夯实工业化基础,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潜力,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

两化融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达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概念是引导组织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了组织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

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引导组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挖掘资源配置潜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从而帮助组织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三、推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背景伴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为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装备化基础薄弱、流程管理缺位、企业管理与信息化两张皮、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关键能力不足等,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自主研制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制造业管理模式的管理方法论,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以指导和规范企业全要素协同创新过程,指导我国企业在信息时代加快战略转型、组织管理变革、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转变。

四、两化融合贯标怎么做?1、贯标咨询服务:根据工信部发布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3001-2017)等系列标准,为企业提供包括标准培训、对标诊断、体系策划、文件编写与发布、体系试运行、内审管评、现场评定辅导等全过程的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量身定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形成信息时代的管理机制和治理框架,最终辅助企业通过国家评定并推动体系有效运转,持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的通知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的通知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8.21•【字号】•【施行日期】2012.08.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的通知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在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我们撰写了《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

希望各市经信委负责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同志能够阅读、研究报告内容,了解其它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情况,相互借鉴,推动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2年8月21日2011年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报告目录引言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分析方法二、各市自评价基本情况1、抽样统计的企业情况2、各省辖市自评估的指数情况三、各市生产型企业信息化指数情况分析1、企业研发信息化指标情况2、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标情况3、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系统指标情况4、企业信息化投入指标情况5、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制度建设指标情况四、各市地区企业信息化指数情况分析1、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情况2、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3、地区建立多环节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情况五、全省企业信息化基本评价汇总1、全省生产型企业信息化评价汇总2、全省地区企业信息化评价汇总六、基本评价结论附件引言现阶段,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我省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能够正确评价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帮助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准确的摸清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把握企业两化融合服务指导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两化融合贯标的评价要求 -回复

两化融合贯标的评价要求 -回复

两化融合贯标的评价要求-回复“两化融合贯标的评价要求” 这一主题。

在当前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两化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引导和规范两化融合实践,国家相关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贯标,以评价和指导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

本文将从两化融合的背景和意义、贯标的制定流程、以及贯标的主要评价要求等方面,逐步回答“两化融合贯标的评价要求”。

一、两化融合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

两化融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无缝融合,进而实现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转型。

两化融合将有效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快。

二、贯标的制定流程1. 调研和分析:贯标的制定需要深入调研和分析两化融合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了解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和现状。

2. 定义目标:制定贯标需明确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后续的贯标制定提供指导。

3. 制定指标: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贯标指标,以对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进行评价和检验。

4. 征求意见:在制定贯标过程中,需要征求相关企业、专家和行业组织等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贯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发布和实施:完成贯标的制定后,需要将其发布并实施到相关企业中,确保贯标的有效运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三、贯标的评价要求1. 产业链融合程度:评价两化融合贯标的一个重要要求是考核企业的产业链融合程度。

这包括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程度,以及不同环节之间的协同能力和信息流畅度。

2. 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两化融合评价的核心要素之一。

评价贯标需要考察企业的研发投入、创新过程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3. 工艺优化:贯标评价还需要关注企业的工艺优化水平。

这包括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质量管控的改善等。

4. 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价两化融合贯标还需要关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制药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企业根本信息
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可修编
法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注册资金
企业地址
电子信箱网址
填表人手机
办公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 可修编
1.评估指标体系需在12月27日前上报〔、、纸质上报均可〕
①上报:hlsia163.vip.②:05
③地址:市南岗区华山路12号311室芳收④咨询:82296441-8004
. 可修编
2.评估指标体系下载:hljzypg16
3. 密码:hlj123456
. 可修编。

资料2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doc

资料2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doc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一、评估指标体系为科学衡量全国各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各地方政府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基于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原则,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见表1)。

该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三类23个指标。

第一类是基础环境,共8个指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工业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第二类是工业应用,共8个指标,涵盖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第三类是应用效益,共7个指标,涵盖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

表1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23①上表中所有调查数据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行业应为当地总产值排名前4位的重点工业行业,调查企业应为上述每个行业中产值排名前10位的企业和10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参考《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中小企业的选取由各地自行确定)。

②装备数控化率是指数控装备占生产装备的比例。

4二、指标测算方法根据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采用无量纲化处理和综合评分法,计算出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计算方法如下:(一)指标无量纲化为了消除各指标单位不同的问题,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出无量纲化后的相对值。

各评估指标原始值记为ni X (n=年份,i=指标),无量纲化后值记为ni Z 。

为了避免某年数据变化过大造成无量纲化值突变,消除数值突变对评估效果的影响,这里采用取对数的方式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考虑到综合计算结果能满足各地自己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需求,需设定指标基期。

选择2010年作为基期,将2010年的全国各省数据的中间值记为(2010)n i Z ==50。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解及审核要点说明
前言
本文是为了便于使用者加深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管理体系 要求》的理解,对标准各条款做出的解释性说明。 既不作为对标准的补充要求,也不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审核的依据,仅对贯标实施及审核提出参考性建议。文中 的“应xx”、“宜xx”均代表推荐性的做法,其中“应xx”
的推荐程度比“宜xx”更强。
第1页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 本条款在文件控制的归口部门查看文件清单,抽3~5份查看是否按规定审批, 包括修订后是否再次审批,文件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是否得到标识,外来文件是 否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文件是否发放至预期的使用者,是否有措施防止作废 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在其他部门结合相应条款的审核,看相关文件规定的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是否得到该文件涉及的所有岗位的准确理解、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是否实现了 预期的增值效果、适用时是否从制度优化的角度对文件规定进行了持续改进、新 的/变化的要求是否在相关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理解?
第8页
4.2.1 文件要求 总则
【审核要点及方法说明】(续) 证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时(如负责相同活动的不同人员,对该项活动的要 求表述得迥然不同),应考虑提示受审核方对该活动作出制度性安排,如出具书 面不符合项,应按该活动直接相关的标准条款判定其不符合条款。
注:标准要求的文件至少包括: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方针和目标、管理手册 (4.2.1),文件控制程序(4.2.2),记录控制程序(4.2.3),策划控制程序(7.2),内部审 核控制程序(8.4),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8.7.2)。
第7页
4.2.1 文件要求 总则
【理解和实施要点说明】(续) 覆盖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所有过程、并满足其要求。两化 融合管理手册对体系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识别、确定,是兼顾技术与管理,落 实“全局优化”原则和“系统方法”的具体体现。 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并确保通过文 件的策划、执行、检查和改进实现过程增值的目的。因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 的数量、形式、详尽程度和复杂水平等,取决企业自身的特点(如所属行业、规 模、业务复杂性、组织结构、人员能力等)及其打造新型能力活动的需要。

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全省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的指导和和谐,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进程,加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壮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进展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省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认定治理工作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信委)企业信息化处牵头,会同委科技质量处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共同拟定企业两化融合示范认定标准,经委领导审定后执行。

第二章认定条件第三条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必须做到已成功应用一项或多项信息技术,实现产品或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或建立企业部分业务治理的信息化系统,乃至建成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并取得显著成效;实施的信息技术在产品或装备中的应用具有示范意义,或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行业中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

第四条凡在江苏省境内注册的企业,符合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标准(试行)(附件1)的企业可提出申请。

申请的企业应具有下列特点:信息技术在产品和装备中的应用、企业信息化完全融入企业进展战略,企业通过连续、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装备的提档升级,并形成综合的企业研发团队;企业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建立覆盖全部业务治理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并形成稳固的信息化治理团队。

第三章认定程序第五条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按属地原则上报。

第六条认定程序(一)申报。

各市经信委依照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标准(试行)受理属地企业的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1.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申报书(附件2);2.经审计的上两年度财务报表复印件;3.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4.其他有关资质或证明材料。

(二)初审。

各市经信委依照认定标准,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初审符合条件的,由市经信委签署举荐意见并加盖公章。

(三)上报。

各市经信委将初审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材料排序汇总后上报省经信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考评指标体系》说明
1、依据江苏省经信委《企业信息化(企业两化融合)基本评价评估指标》、《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结合苏州企业信息化实际,编制本指标体系。

2、本指标体系分为三大类(保障度、融合度、贡献度),设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45个,考评指标满分100分。

3、本指标体系适用于苏州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4、本指标体系由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编制。

5、本指标体系尚有不完善之处,将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修订。

6、本指标体系由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保障度
保障度融合度
融合度贡献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