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
![土壤学考研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32417d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6.png)
土壤与土地的区别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壤在农业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采用植物的干物质重;采用上层林木的平均树高;采用土壤肥力因子;采用经济林木的平均产量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内在物质和能量的存在状况以及被植物利用和转化的程度。
几种主要岩石的类型和特性岩浆岩: 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共性: 非碎屑壮的块状构造;没有规则的层次排列;不含化石。
沉积岩: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 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
其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5%。
共性: 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矿物成分复杂并呈碎屑状组织;有时含有化石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 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共性:一般具有片理及片麻构造;矿物质地致密, 坚硬;不易风化。
例如片麻岩, 石英岩, 板岩, 片岩, 千枚岩, 大理岩等。
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 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 八面体中Al3+被Mg2+ 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 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比较砂质与粘质土壤的肥力特征和利用特点。
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 畦幅宜宽不宜过长;养分少, 不保水肥,水肥少量多次施用;易耕, 温度变化快, 暖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粘质土壤主要特性:粘粒含量高于30%, 通气透水不良;畦幅宜长不宜宽保水保肥, 养分含量高;水肥少次多量升温慢, 冷性土耕性差, 发老苗不发小苗。
土壤学复习整理
![土壤学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527ab757fd5360cba1adb8f.png)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水、肥、气、热的能力。
同晶替代: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其它离子所代替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它是反映土壤保水能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在静电引力、离子本身的热运动或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以和土壤溶液或其它胶体表面的阳离子进行交换。
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容量,单位重量的土壤所含交换性阳离子(一价)的总量,简称CEC。
单位是cmol/kg。
土壤活性酸: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所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土壤胶体吸附的H+、Al3+离子,在被其它阳离子交换进入溶液后,才显示酸性。
土壤交换性酸:用过量的中性盐(如KCl)溶液与土壤作用,将胶体上吸附的氢离子和铝离子代换出来,测得的酸度.土壤水解性酸:用弱酸强碱盐(通常用pH8.2的醋酸钠)浸提的土壤溶液的酸度。
石灰性土壤:含有游离碳酸钙的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土壤缓冲性:当土壤溶液中的H+或OH-离子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土壤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使土壤酸碱性不致于发生太大变化的能力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7b45491711cc7931b71698.png)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一个名词3分)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p1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殖质(p102)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 或t/m3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 或t/m3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p214)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p136)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矿质化: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9.吸湿系数与田间持水量(p147)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3ff05e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e.png)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土壤的矿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最终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过程。
7.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8.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10.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状态。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13.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4.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温度,用PH表示。
16.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17.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来自土壤胶体内同晶替代不随环境PH变化而改变的电荷,同晶替换作用使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二、填空题1.土壤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陆地。
2.2:1型矿物:蛭石,蒙脱石3.1:1型矿物:高岭石4.土壤碱度指标:总碱度,PH值,碱化度课本p175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银。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5dc9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c.png)
土壤学复习总结范文土壤学是农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改良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土壤学的复习总结。
首先,土壤的形成是土壤学的基础。
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物理作用包括风化、冻融和重力作用等;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作用、酸碱作用等;生物作用包括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生长等。
这些作用共同作用,使得硬质岩石逐渐转变为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
土壤的性质是土壤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和颗粒分布等;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吸附性等;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
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土壤的性质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分类也是土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土壤利用分类、土壤侵蚀分类和土壤税序分类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特点和利用价值。
土壤改良是土壤学的应用方向之一、土壤改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措施来改善土壤的性质,使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土壤改良的方法包括有机肥料的施用、矿物肥料的施用、土壤酸碱度的调节和水肥的管理等。
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土壤改良方法。
最后,土壤利用是土壤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土壤的利用涉及到农业生产、建设工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建设工程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保证基础设施的稳定和持久。
在环境保护中,合理利用土壤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556f54cc7931b765ce1574.png)
绪论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 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发生学层次(发生层)和母质层。
发生层: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体结构: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有序的排列状况。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的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简答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其中养分和水分通过根系从土壤中汲取,植物的生长繁育必须以土壤为基地。
(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的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①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②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③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的作用;④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表面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和水资源、大气资源一样,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f8ae32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8.png)
土壤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土壤的重要:○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土壤是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4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2.土壤在植物生长的作用:○1营养库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在2m左右作用:○1支撑植物生长○2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水、肥、气、热等要素○3人类生存的资源4.土壤环境:指岩石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以及地貌、气候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土壤生态环境组成:○1固相(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烂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2液相○3气相作用:○1净化功能(实施污染土壤的清洁生产)○2肥力功能(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5.环境保护: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6.土壤资源的现状:○1人均耕地面积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2耕地损失不断增加,土壤资源整体质量下降○3土壤退化严重(在各种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对土壤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下,土壤的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的过程)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经过长期的积累后,超出土壤的自身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性状和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作物产品和人体健康构成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长期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性的特点8.土壤污染表现在几方面:○1对水体的影响○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3导致严重经济损失9.土壤环境有机物存在形式: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10.有机物进入地下水阶段:○1包气带渗漏○2包气带向包水带扩散○3进入包水带污染地下水11.污染物迁移的分类:○1物理迁移: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吸附于土壤矿物颗粒表面进行水迁移的过程,以及吸附和解吸作用○2化学迁移:重金属难溶电解质在土壤固相与液相之间的离子多相平衡,包括重金属与土壤胶体结合,发生非专性吸附或专性吸附,络合或螯合作用,以及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和沉淀作用○3生物过程:是指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或对植物的有效性12.环境背景值:在未受或者少受人类活动及及工业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中,各类化学元素的组成结构及其含量○1影响因素:母岩、气候、地形、植被、淋浴、沉积等○2土壤环境背景值是一个范围值,不是一个确定值○3在目前环境条件下、研究区域内相对清洁区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能量值研究的意义:○1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2研究和确定土壤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3研究污染元素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化学行为的依据13.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其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自然值14.区分环境本底值和背景值:○1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它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起始值,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基准,由于该数值比较容易获得(相对清洁区环境监测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并且也客观地反映着目前全球环境普遍遭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状况,因此该值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2本底值即严格按照土壤背景值研究方法所获得的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原始含量○3土壤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土壤中某些成分的代表性背景含量15.背景值异常在找矿上的意义:土壤背景值元素来源于母岩、母质,因此,土壤背景值是母岩、母质化学特征的反映,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背景值异常,可能是成矿元素的指示标志,是区域找矿的依据16.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与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未造成环境污染时,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其数量等于土壤污染物最大允许含量和本底值之间的差值分类:○1静容量: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2动容量: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研究意义:○1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2土壤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限制人类破坏土壤资源的主要指标○3是联结土壤容纳污染物能力和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纽带13.环境污染监测的主要目的:○1了解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或收到污染的程度○2分析土壤污染与粮食安全,地下水污染及对生长其上和周边生物的关系○3对人类的危害监测类型:○1区域土壤污染环境背景监测○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监测土壤○4土壤污染事故监测14.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是指利用污染物与土壤颗粒之间、不同土壤颗粒之间物理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污染物从污染土壤中的分离与去除15.基本的物理分离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土壤胶体上分离开来的技术。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
![土壤学考研必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4d9941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2.png)
土壤学重点知识整理1.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2.土壤的特点:(1)土壤肥力是土壤最基本的特征(2)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3)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4)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5)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3.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广义的土壤肥力:指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空气和热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的养分4.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5.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如方解石、高岭石、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
6.母质(成土母质):矿物、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成土壤。
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7.定积母质(残积物/残积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8.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至母质层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在2m 以内。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
![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https://img.taocdn.com/s3/m/e9e60c9f3186bceb19e8bb68.png)
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一个名词3分)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p1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殖质(p102)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 或t/m3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或t/m3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p214)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p136)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 p100)矿质化: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9.吸湿系数与田间持水量(p147)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土壤学考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da7871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9.png)
一、土壤的定义和分类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肥力的天然层,是外界各种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场所,是植被生长和各种生物活动的基质。
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按物质成分来分,土壤可以分为无机质土壤和有机质土壤。
按颗粒组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粉砂质土壤、粘壤土和砂壤土。
按发生来源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原生土壤和洪积土壤。
按农业和环境特性来分,土壤可以分为农业土壤和环境土壤。
二、土壤的基础性质1.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密度、孔隙度、渗透性和团聚体。
2.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无机盐、氧化还原、离子交换、养分等。
3.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
4. 土壤的水分性质土壤的水分性质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的透水性等。
三、土壤的生成与演化1. 土壤的生成过程土壤的生成是地球表面风化、物质重排、有机物混合等多种土壤形成作用的综合结果。
2. 土壤的演化过程土壤的演化是土壤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气候条件下,物质的分布和性态的变迁。
1. 土壤发育的要素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包括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2. 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土壤的改良与利用包括土壤的施肥、灌溉、耕作和植被的保护。
五、土壤污染与修复1. 土壤污染的类型土壤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2. 土壤修复的方法土壤修复的方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六、土壤与环境1. 土壤改良对环境的作用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 土壤的环境负荷土壤的环境负荷主要包括土壤的农业利用、开发利用和城乡建设。
七、土壤科学的研究方法1.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室内试验、实验室试验和计算模拟。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3b4dcca2161479171128e6.png)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海南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考点总结
![海南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ecd376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5.png)
海南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考点总结土壤学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重要科目,对于海南省考研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掌握土壤学的主要考点和重点知识,可以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对海南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的重点考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概念及其形成1. 土壤的定义和构成土壤是由无机物、有机物、微生物以及空气和水等因素组成的,可以支撑植物生存和发展的地壳表层。
它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组分构成,具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2. 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风化、植物生长、气候、地形和时间等。
正因为它与生物、岩石和水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土壤才得以形成。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1. 土壤颗粒组成及其性质土壤颗粒是土壤的固体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不同颗粒的比例和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等。
2. 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土壤的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的百分比。
容重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对于植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常见的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分别归因于土壤中的酸性离子和碱性离子的过多积累。
2. 土壤的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主要包括氮、磷、钾以及钙、镁和硫等多种元素。
四、土壤的生物性质1. 土壤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它们的活动对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常见的动物有蠕虫、蚯蚓、蚂蚁和土壤中的昆虫等。
它们通过挖掘和排泄等行为,对土壤的结构和质地产生重要影响。
五、土壤改良技术1. 有机肥的运用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手段。
将有机肥添加到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生物性质。
2. 矿质肥的合理施用矿质肥是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的重要来源。
合理施用矿质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促进植物的生长。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7054c2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5a.png)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称为土壤圈。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和其它条件的能力。
有效肥力:土壤本身所具有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一定条件下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且产生经济效益的肥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在其土壤肥力、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自然肥力:土壤在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人为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综合作用下发育形成的肥力。
二.思考题。
1、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何重要性?答: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首先发展植物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五个基本要素日光、热量、空气、水分、养分和土壤密切相关。
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的特殊作用。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的关系。
植物生产是初级生产(一级生产),动物生产是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必须以植物生产的有机物质作为其食料。
植物生产(初级生产)、动物生产(次级生产)和土壤管理是农业生产中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土壤在农业生产链环中处于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地位。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二)土壤资源的可变性。
(三)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四)土壤资源时间分布上的连续性。
2、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特殊作用?答: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支撑作用、环境作用3、土壤由哪些基本物质组成?答: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腐殖质)土壤水(土壤溶液)、土壤空气(CO2、O2、N2等)4、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对土壤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土壤发生学说的内涵是什么?答:作用:1、开辟了用化学理论、方法来研究土壤并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新领域,并进一步发展了土壤分析化学、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等分支学科,大大促进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并对植物生理学以及整个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土壤学考研复习重点
![土壤学考研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86b9fb580216fc700afdcc.png)
绪论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的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2.土层: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
3.土壤剖面: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4.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的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了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5.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6.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是成土作用的产物)7.人为肥力(在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是劳动的产物)8.有效肥力(指在生产上表现出来的肥力)9.潜在肥力(指在生产上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肥力10.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三、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四、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1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的四大因子是水、肥、气、热。
12.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固相(矿物质95%;有机质5%)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a.农业化学土壤学派(德国,李比希)b.土壤地地质学派(德国—法鲁)c.土壤发生学派(俄国‐倒库切耶夫)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的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3.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第一章土壤矿物质1.同晶替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2.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一)原生矿物1.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为主;以氧化硅和硅酸盐矿物占绝对优势。
常见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等。
2.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石英最稳定,是粗土粒的主要成分;白云母和长石较稳定,在粗土粒中较多;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暗色矿物易风化。
江苏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与农业环境保护重难点总结
![江苏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与农业环境保护重难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03d6eb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1.png)
江苏省考研农业资源与环境复习资料土壤学与农业环境保护重难点总结一、土壤学重难点总结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了解土壤学的知识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考研考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在复习土壤学时,以下知识点是重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1. 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土壤形成与发育的过程是理解土壤属性与特征的关键。
土壤形成主要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考生需要掌握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2. 土壤固体相与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的固体相由矿质颗粒、有机质和水分等组成,其中矿质颗粒是主要组成部分。
考生应熟悉各类矿物颗粒的特点、组成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有机质的来源与作用。
3. 土壤水分与水分运动土壤水分是土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考生需要了解土壤水分的特性、分布规律以及水分运动的机制,掌握土壤水分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4. 土壤肥力与肥料利用土壤肥力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农业生产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土壤养分的来源、循环与转化规律,以及合理利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方法与原则。
二、农业环境保护重难点总结农业环境保护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考生在复习农业资源与环境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重难点。
1.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药残留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残留和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考生需要了解不同农药的特点、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以及防控面源污染的方法。
2. 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因农业生产中的不当施肥和农药使用,农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考生需要了解农田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和危害,以及土壤修复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对于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考生需要掌握农业资源的分类、利用方式与原则,并了解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
4. 农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区域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土壤圈:覆盖与地球陆地表层,处于其它层面的交界面上,构成了结合有机界和无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
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比表面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在相同的体积内,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如方解石是有碳酸钙溶液沉淀而来的;高岭石是由钾长石风化来的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硅氧四面体:是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
它是由位于中心的一个硅原子与围绕它的四个氧原子所构成的配阴离子[SiO4]4-,因周围的四个氧原子分布成配位四面体的形式,故名。
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硅铝铁率(SiO2/R2O3):是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矿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腐殖酸的络合性-络合物的稳定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在Ph4.8时能与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腐殖酸的电性通常以带负电荷为主。
腐殖质的负电荷数量随pH质的升高而升高。
HA/F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
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 比大于旱地。
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黑钙土> 棕壤> 灰壤> 水稻土> 砖红壤土居性微生物本身也存在互生、共生、拮抗现象根圈(rhizosphere)或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根土比一般在50~20之间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称为菌根土壤质地:指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的百分数,也叫土壤的机械组成。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量。
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
土壤容重:单位原状土壤体积的烘干土重g/cm3土壤孔隙度(孔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孔隙度=1-固相率=液相率+气相率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单位为毫米。
土壤的真实孔径往往无法实际测定。
土壤结构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含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土壤团粒结构体:土粒相互团聚成的近似圆球状的结构体。
团粒结构:土壤中近于圆球状小团聚体。
土壤粘结性: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相互粘聚在一起的性质粘着性: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土粒粘着外物表面的能力。
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形状,当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
适耕期:适宜于耕作的土壤含水量范围。
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
(质地偏粘重,吸湿水量大,质地偏砂性,吸湿水量小)最大吸湿量:干土在近于水汽饱和的大气中吸附水汽,并在土粒表面凝结成液态水的数量。
土壤颗粒表面上吸附的水分形成水膜,这部分水称为土壤膜状水。
土壤最大分子持水量: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包括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
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它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上层土壤中一样,故称之为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量的土壤含水量。
凋萎系数(萎蔫系数):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萎蔫系数或临界水分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水分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以土壤容积含水量(容积%)或水容%表示之。
相对含水量指土壤自然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土壤有效水范围(%)=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称为土水势基质势:基质势是由土壤颗粒(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引起的水势变化。
渗透势:土壤水中的溶质所引起的水势变化。
压力势:土壤在饱和状态下呈连续水体,土壤中水分还要承受土壤水体的静水压力,其水势与参比标准之差,称为压力势。
重力势:重力势是由重力所引起的水势变化。
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能量指标(在非盐碱土即基质吸力或基质势)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即土壤含水量)作成的相关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称土壤持水曲线。
(这个曲线是用原状土样,测定其在不同土壤基质吸力下的相应含水量后绘制而成的。
)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饱和导水率:土壤所有的孔隙都充满了水时,水分向土壤下层或横向运动的速度土壤非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的推动力主要是基质势梯度和重力势梯度。
冻后聚墒现象: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冻后聚墒”的多少,主要决定于该土壤的含水量和冻结的强度。
含水量高冻结强度大,“冻后聚墒”就比较明显。
)土壤气态水的运动表现为水汽扩散和水汽凝结两种现象。
水汽扩散运动的推动力是水汽压梯度。
土壤有效水:在土壤所保持水分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水称为有效水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从完全干燥到饱和持水量,按其含水量的多少及水分与土壤能量的关系,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即代表一定形态的水分,表示这一阶段的水分含量叫“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入渗: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垂直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但也不排斥如沟灌中水分沿侧向甚至向上进入土壤的过程。
(无论表土下是砂土层还是细土层,在不断入渗中最初能使上层土壤先积蓄水,以后才下渗。
)土壤水再分布:土壤水入渗过程结束后,水在重力和吸力梯度影响下在土壤中向下移动重新分布的过程。
土壤水的再分布是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土面蒸发:土壤水汽进入大气的过程。
当土壤供水充分时,由大气蒸发能力决定的最大可能蒸发强称为潜在蒸发强度。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由水势引起水由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
其单位是J.cm-2.s-1.℃-1。
(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被空气占领,导热率就小。
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增大。
)土壤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其大小等于土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之比值。
土壤呼吸:由于土壤空气中O2的分压总是低于大气,而CO2的分压总是高于大气,所以O2从大气向土壤扩散,CO2从土壤向大气扩散,正如人断呼出CO2和吸进O2一样,故有人称之为“土壤呼吸”。
呼吸系数:土壤放出二氧化碳、消耗氧气的速率。
土壤氧扩散率:每分钟扩散通过每平方厘米土层的氧的克数(或微克数)称为氧扩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