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血证)【圣才出品】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腰痛)【圣才出品】
第52章腰痛52.1 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5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1.《内经》指出腰痛的病位在肾,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
如《素问》“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证治。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3.《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用肾气丸治疗虚劳腰痛。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创用青娥丸治腰痛。
5.《丹溪心法》认为腰痛的病因“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治疗上提倡“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
6.《景岳全书》认为腰痛尤以肾虚为主。
7.《七松岩集》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8.李用粹《证治汇补》云:“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
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
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
”提出治疗应以分清标本先后缓急为原则。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邪侵袭以湿邪致病者为多,有风湿、寒湿与湿热之不同。
(2)闪挫跌仆(3)年老久病老年肾气虚衰,精血亏耗,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过度,或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导致肾虚精亏,不能濡养经脉。
2.病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
(1)外感腰痛由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2)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3.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
4.病性分虚实,以肾虚为主,或见本虚标实。
(1)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
(2)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
【例1】(A型题)腰痛的基本病机是()。
[2008年研]A.外感湿邪,经脉不畅B.筋脉痹阻,腰府失养C.肾虚精亏,瘀血阻滞D.邪痹经脉,气血不畅【答案】B【解析】腰痛是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腰府失养所致。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与历年真题详解(病因与发病)【圣才】
第7章病因与发病7.1 考纲要求一、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2.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的共同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征4.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5.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6.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7.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及病理表现8.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二、发病1.邪正与发病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3.发病的类型7.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病因1.中医学病因分类(1)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病因或致病因素。
②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病因的分类①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②继发性病因:在疾病过程中,某些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在另一阶段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即病理产物可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结石。
③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3)中医对病因分类及沿革①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六气以营养为总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故“六气病源”说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
②《内经》a.更以阴阳为总纲,将病因明确分为阴阳两大类,《素问·调经论》云:“其生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b.提出病因的“三部”分类法,《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③东汉张机:发病途径分类法,指出:“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三因论》则认为疾病的发生,“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痞满)【圣才出品】
第17章痞满17.1 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17.2 考点归纳一、概念痞满是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
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
二、历史沿革1.痞满病名首见于《内经》。
2.《伤寒论》明确提出痞满的临床特点,并创诸泻心汤治疗。
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4.李东垣《兰室秘藏》创立了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治痞名方——枳实消痞丸。
5.朱震亨《丹溪心法》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外无胀急之形也。
”6.林佩琴《类证治裁》将伤寒之痞和杂病之痞明确区分,对杂病之痞进行了系统论述。
7.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
”三、病因病理1.病因(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误用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结于心下,阻塞中焦气机,遂成痞满。
(2)饮食中阻:饮食不节损伤中阳,影响脾胃受纳运化,食滞中脘,胃失和降,痞壅不通,发生痞满。
(3)情志失调:导致肝脾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引发痞满。
(4)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病后胃气未复,均可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发为痞满。
2.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3.病性有虚实之分。
(1)初期,多为实证。
如痰湿中阻;肝胃不和;饮食阻滞;湿热阻胃等。
(2)日久,可致虚证。
多见胃阴不足;脾胃虚弱。
(3)实痞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虚痞之脾胃亏虚,也易招致实邪内侵,所以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4.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虚实①体壮气实,痞满不减,按之或食后为甚,能食便秘,苔厚腻,脉实有力为实痞。
②体虚气怯,痞满时作,喜揉喜按,食少纳呆或食后迟消,大便清利,脉虚无力属虚痞。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耳鸣、耳聋)【圣才】
第39章耳鸣、耳聋39.2 考纲要求辨证论治规律39.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以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影响日常生活的称为耳聋。
症状轻者称为重听。
二、辨证论治规律1.辩证要点主要在于辩虚实。
(1)实证风热所致者,突然耳鸣或耳聋,兼有表证;肝火者,耳窍轰鸣,攻逆阵作,怒则加甚;痰浊者,耳鸣眩晕,时轻时重,烦闷不舒。
(2)虚证肾虚者,耳鸣声细,如蝉持续,腰瘦面悴;气虚者,耳鸣时作,劳则加重;阴虚者午后加重。
2.治疗原则治肝胆从实,治脾肾从虚,上宜清疏,中宜升补,下宜滋降。
3.分证论治表39-1【例1】(X型题)耳鸣、耳聋的常见证候是()。
[2009年研] A.风热上扰B.清气不升C.肾精亏虚D.痰火郁结【答案】ABCD【解析】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有响声如潮水或蝉鸣,耳聋是指患者听力明显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
病因病机:风热上扰清窍,或痰火郁结、循经上扰,或清气不升、清窍失养,或肾精亏虚、耳窍失荣,皆可导致耳鸣、耳聋。
常见证候有:(1)肝胆火盛证:突然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或夜寐不安,胸胁胀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2)痰火郁结证:两耳蝉鸣,时轻时重,胸中烦闷,痰多,口苦,或胁痛,喜得太息,耳下胀痛,二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3)风热上扰证:外感热病,耳鸣耳聋,伴见头痛,眩晕,呕逆,心中烦闷,耳内作痒,或兼表证,苔白腻,脉浮或弦细;(4)肾精亏虚证:耳鸣、耳聋,兼见眩晕,腰膝酸软,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等,舌红,脉细弱或尺脉虚大;(5)清气不升证:耳鸣、耳聋,时轻时重,休息暂减,烦劳则加,四肢困倦,劳怯神疲,昏愦食少,大便溏薄,苔白腻,脉细弱。
【例2】(X型题)治疗清气不升之耳鸣耳聋,可用()。
[2006年研]A.耳聋左慈丸B.黄芪汤C.益气聪明汤D.补中益气汤【答案】CD【解析】对清气不升之耳鸣耳聋,应以益气升清为治法,方选益气聪明汤或补中益气汤治疗。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诊断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7-10章)
第7章病因辨证7.1 考纲要求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与火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7.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风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1.概念风淫证是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表7-1 风淫证的证型、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例1】(A型题)下列各项,不属于风淫证候的是()。
[2012年研]A.恶风汗出B.眩晕欲仆C.皮肤瘙痒D.口眼㖞斜【答案】B【解析】风淫证候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证候,亦称为外风证。
主要表现为恶风,微发热,头痛,汗出,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麻木,颈项强直,口眼斜,口噤,抽搐,角弓反张,震颤,蠕动等;或皮肤瘙痒,瘾疹;或咳呛,气喘,胸部胀闷。
此外,风邪还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突然面睑浮肿等症状。
B项,眩晕欲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不属于风淫证候。
【例2】(A型题)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外风证表现的是()。
[2010年研]A.皮肤瘙痒B.颜面麻木C.头摇不定D.游走性关节疼痛【答案】C【解析】外风证: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风邪袭表: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等。
风邪袭肺,肺失宣肃,出现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风客肌肤: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
风历关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
风袭经络:半侧面部麻木及口眼歪斜;重则肌肉僵直、痉挛、抽搐等。
C项,“头摇不定”为内风证的表现。
【例3】(A型题)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于风淫证候?()[2006年研]A.发热恶风B.皮肤瘙痒C.半身不遂D.四肢抽搐【答案】C【解析】风淫证候是对外感风邪所引起证候的概括,具体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如风邪袭表,可见恶风微热,汗出,头痛,喷嚏,鼻塞流涕,脉缓等。
风客肌肤,可出现皮肤瘙痒或瘾疹等。
风邪犯肺,可出现咳嗽,气喘等。
风中络脉,损伤筋膜,可导致轻者局部麻木、拘急、口眼斜,重者强直、口噤、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5章 霍 乱【圣才
第25章霍乱
25.1考纲要求
辨证论治规律,干霍乱与腹痛的鉴别
25.2考点归纳
一、概念与病因病机
1.概念
霍乱是以起病急骤,卒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疾病。
因其病变起于顷刻之间,挥霍撩乱,故名霍乱。
2.病因病机
由于感受暑湿、寒湿秽浊之气及饮食不洁所致。
由于脾胃受伤,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气机逆乱,所以吐泻交作。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当辨寒热。
2.分证论治
表25-1
三、干霍乱与腹痛的鉴别
干霍乱症状为猝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面色青惨,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治以辟秽化浊,利气宣壅,方用玉枢丹。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不伴呕泻。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30章 头 痛【圣才
30.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30.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二、历史沿革1.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2.张仲景《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并列举了治疗头痛的不同方药,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并主张分经用药,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
4.朱丹溪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5.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三、病因病理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1)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以风邪为主,且多兼夹它邪,如寒、湿、热等。
(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3.病理性质(1)外感头痛属表属实。
(2)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属虚,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
【例1】(X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内伤头痛发病原因的有()。
[2014年研]A.情志不畅,火盛伤阴B.禀赋不足,肾精亏损C.思虑过度,气血亏虚D.饮食失节,痰湿内阻【答案】ABD【解析】内伤头痛多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①外感头痛因起病较急,疼痛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虚劳)【圣才出品】
第47章虚劳47.1 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机、病证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47.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二、历史沿革1.《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素问·调经论》中有“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2.《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将其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3.《景岳全书》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4.《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例1】(X型题)《景岳全书》在虚劳治疗理论和方药方面的发展,在于()。
[2006年研]A.补肾阴B.补肾阳C.补脾气D.补脾阴【答案】AB【解析】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金元时代李东垣《脾胃论》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三、病因病机1.病因禀赋薄弱,素质不强;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2.病机(1)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
(2)病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四、类证鉴别虚劳与肺痨表47-1五、辨证要点1.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2.辨有无兼夹病证(1)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
(3)是否兼夹外邪。
【例2】(X型题)虚劳辨证的纲领是()。
[2005年研]A.虚实B.寒热C.气血D.阴阳【答案】CD【解析】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与五脏相关,五脏的辨证,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49章 痉 证【圣才
第49章痉证49.1考纲要求辩证论治规律、病证鉴别49.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痉证,古亦称为“痓”,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1.《内经》对痉证的病因病机的记载的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
2.《金匮要略》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提出失治误治,津液受伤,筋脉失养致痉的理论。
3.《景岳全书》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4.清·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的关系:“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疭痉厥矣。
”5.清·吴鞠通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
(2)内伤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
2.病机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3.病位在筋脉,属肝所主,尚与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4.病性(1)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壅盛所致者为实证;内伤久病、失治误治,脏腑虚损,气血津液不足所致者为虚证。
(2)常呈虚实夹杂,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
四、病证鉴别刚痉与柔痉表49-1五.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外感与内伤①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有发热。
②内伤发痉则多无恶寒发热。
(2)辨虚实①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
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
②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
多由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
2.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1)治标应针药并施,舒筋解痉。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8章 呕 吐【圣才
第18章呕吐18.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病证转化、预防调摄18.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临床呕吐常多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为“呕吐”。
二、历史沿革1.《内经》已对呕吐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外邪、火热、食滞及肝胆气逆犯胃等均可导致呕吐。
2.《金匮要略》认识到呕吐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提出不可止呕的治疗禁忌。
《金匮要略》“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4.明·张景岳将呕吐分为虚实两大类。
5.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泄肝安胃”为呕吐治疗纲领,在用药方面强调“以苦辛为主,以酸佐之”。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邪犯胃风、寒、暑、湿、秽浊之邪,尤以寒邪居多。
(2)饮食不节饮食过多,或过食生冷油腻、不洁等食物,皆可伤胃滞脾,而致食停不化,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为呕吐。
(3)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均可发生呕吐。
(4)脾胃虚弱中阳不振,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聚而成饮成痰,饮邪上逆,发生呕吐。
亦有因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引起呕吐。
2.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病位在胃,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
4.病性有虚实之分。
(1)因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伤胃,胃之和降所致者属实。
(2)脾胃虚寒或胃阴不足所致者属虚。
(3)实与虚可以相互转化。
【例1】(A型题)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2009年研]A.肝气犯胃,升降失调B.胃失和降,胃气上逆C.脾胃亏虚,运化失常D.饮食不节,食滞不化【答案】B【解析】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瘿病)【圣才出品】
第33章瘿病33.1 考纲要求概念、沿革(《外科正宗》论瘿病)、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摄33.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相当于古籍中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病名。
二、历史沿革1.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2.《吕氏春秋·季春纪》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三国志·魏书》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4.晋代《肘后方》首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5.《诸病源候论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认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6.《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等药。
7.《儒门事亲》指出,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预防瘿病。
8.《外科正宗·瘿瘤论》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记载了海藻玉壶汤等方。
9.《杂病源流犀烛》指出,瘿又称为瘿气、影袋,多因气血凝滞,日久渐结而成。
三、病因病理1.病因(1)情志内伤:使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气滞痰凝,壅结颈前。
(2)饮食及水土失宜: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还可影响气血运行,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3)体质因素:妇女的经、孕、产、乳,素体阴虚均与瘿病有密切关系。
2.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3.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4.病性以实证居多,久病由实致虚,可见气虚、阴虚等虚候或虚实夹杂之候。
【例1】(X型题)下列各项中,属于瘿病病理因素的有()。
[2014年研]A.气滞B.痰凝C.血瘀D.水饮【答案】ABC【解析】瘿病病理因素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6章胁痛【圣才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6章胁痛【圣才第26章胁痛26.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26.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历史沿革1.胁痛最早见于《内经》。
其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2.《济生方》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3.《景岳全书》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4.《证治汇补》篇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5.《诸病源候论·腹痛诸候?胸胁痛候》指出胁痛的发病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三、病因病理1.病因情志不遂;跌仆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久病。
2.病机肝络失和,其病机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
3.病性有虚实之分,以实证多见,虚实夹杂证亦不少见。
(1)因肝郁气滞,瘀血停滞、湿热蕴结所致多属实证,为“不通则痛”;三者以气滞为先。
(2)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4.病位主要在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
【例1】(X型题)胁痛的主要病机有()。
[2005年研]A.肝气郁结B.瘀血阻络C.湿热蕴结D.肾阳虚弱【答案】ABC【解析】胁肋为肝脉的循行部位,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滞,痹阻胁络;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等均可导致胁痛的发生。
D项,肾阳虚弱则表现为小腹冷痛。
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辨在气在血在气①在气,以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时轻时重,症状随情绪变化而起伏。
②在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虚实在血①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病机)【圣才】
第8章病机8.1 考纲要求一、病机的概念二、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虚实夹杂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3)邪正相持(4)正虚邪恋(5)邪去正不复三、阴阳失调病机1.阴阳失调病机的概念2.阴阳失调病机的内容(1)阴阳偏胜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阴阳偏衰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阴阳互损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阴阳格拒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阴阳亡失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四、气血失常病机1.气血失常病机的概念2.气血失常病机的内容(1)气的失常①气虚②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2)血的失常①血虚②血瘀③血热④出血(3)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①气滞血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②气不摄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③气随血脱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④气血两虚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⑤气血不荣经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五、津液代谢失常病机1.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概念2.津液代谢失常病机的内容(1)津液不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①津停气阻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②气随液脱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③津枯血燥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④津亏血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六、内生“五邪”病机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1)风气内动病机①肝阳化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②热极生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③阴虚风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④血虚生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⑤血燥生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寒从中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湿浊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津伤化燥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火热内生等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七、经络病机1.经络病机的概念2.经络病机的内容(1)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的概念及病理表现(2)经络气血逆乱的概念及病理表现(3)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的概念及病理表现(4)经络气血衰竭的概念及病理表现八、脏腑病机1.脏腑病机的概念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1)心阳心气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2)心阴心血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肺气肺阴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脾阳脾气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脾阴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6)肝气肝阳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7)肝血肝阴的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肾的精气不足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9)肾的阴阳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六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奇恒之腑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8.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病机的概念1.病机的概念(1)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27章 黄 疸 【圣
第27章黄疸27.1考纲要求概念、沿革、病因病理、病证鉴别、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转归预后、预防调摄27.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黄疸是指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导致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引发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二、历史沿革1.《内经》即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
2.张仲景《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伤寒论》强调了湿热与寒湿在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创制茵陈蒿汤治疗黄疸。
3.《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
4.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治疗阴黄。
5.《景岳全书》提出了“胆黄”的病名,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6.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不良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三、病因病理1.病因(1)外感湿邪、热邪、寒邪、疫毒等,关键是湿邪为患,《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2)内伤饮食、劳倦①过食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
②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
(3)病后续发2.病机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
3.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
4.病性有湿热和寒湿两端(1)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
阳黄又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2)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充斥三焦,内陷心肝,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称为急黄。
(3)因寒湿伤人,或脾胃素寒,或久病脾阳受伤,湿从寒化。
寒湿瘀滞中焦,脾虚失运,胆液受阻,发为阴黄证。
5.病证转化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
(2)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疟疾)【圣才出品】
第34章疟疾34.1 考纲要求辨证论治规律34.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邪伏半表半里,邪正交争,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以南方地区多见。
二、历史沿革1.疟疾之名,则首见于《内经》。
2.《神农本草经》就明确记载常山及蜀漆有治疟的功效。
3.《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阐述了瘅疟、温疟、等各种不同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并指出疟久不愈,可以形成痞块,称为“疟母”,创用鳖甲煎丸治疟。
4.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病因是感受山岚瘴气,并明确提出青蒿为治疟要药。
5.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间日疟和劳疟病名。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除制定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7.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明“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8.明·张景岳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而非痰食引起。
《质疑录》多用柴胡等和解法治疟。
9.明·吴有性在所著《温疫论》中制定“达原饮”,用槟榔、厚朴、草果等“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
三、病因病理1.病因感受“疟邪”(主要指疟原虫),正虚抗邪能力下降,诱发因素则与外感风寒、暑湿,饮食劳倦有关。
2.病机感邪之后,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
3.病位总属少阳,故历来有“疟不离少阳”之说。
4.病性以邪实为主。
但疟邪久留,气血耗伤,不时寒热,可成为遇劳即发的劳疟。
或久疟不愈,气血瘀滞,痰浊凝结,壅阻于左胁下而形成疟母,且常兼有气血亏虚之象,表现为邪实正虚。
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应根据病情轻重、寒热偏盛、正气盛衰及病程长短,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
2.治疗原则以祛邪截疟为基本治则,区别寒与热的偏盛进行处理。
如温疟兼清,寒疟兼温,瘴疟宜解毒除瘴,劳疟则以扶正为主,佐以截疟。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内科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自汗盗汗)【圣才】
第45章自汗盗汗45.1 考纲要求辨证论治规律、病证鉴别45.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二、历史沿革1.《金匮要略》首载了盗汗病名,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2.《三因极—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
3.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阳虚、湿、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5.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三、病因病理1.病因(1)肺气不足: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
(2)营卫不和: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
(3)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
(4)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1)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
(2)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
3.病性(1)虚多实少,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
(2)自汗久可伤阴,盗汗久可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3)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
四、病证鉴别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表45-1五、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着重辨别阴阳虚实。
(1)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为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2)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2.治疗原则(1)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2)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展开全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 1 章绪论1.1 考纲要求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3.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 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2.辨证论治:(1)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1)中医学是应用中医独特理论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形成过程①《黄帝内经》a.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b.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c.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d.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地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②《难经》a.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约成书于东汉,相传为秦越人所作;b.《难经》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内容丰富,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c.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d.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e.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黄帝内经》并提,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章血证
42.1 考纲要求
概念、沿革(《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血证论》论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病证鉴别、转归预后、预防调摄等
42.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概念
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二、历史沿革
1.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并沿用至今。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治疗血证的有效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
3.《医学正传》首次提出了“血证”病名。
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
降气不宜降火”。
5.《景岳全书》将血证病理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6.清·唐容川《血证论》是首部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三、病因病理
1.病因
(1)感受外邪
①以风、热、燥、火之邪为主,损伤上部(阳络)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
②热邪或湿热之邪损伤下部(阴络)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2)情志过极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上逆犯肺则引起衄血、咳血;横逆犯胃则引起吐血或便血。
(3)饮食不节
①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
②损伤脾胃,引起吐血、便血。
(4)劳欲体虚: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
①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
②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
①久病阴精耗伤,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
②久病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
③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2.病机
(1)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又分实火及虚火。
①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
②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
(2)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例1】(X型题)便血的病机是()。
[2005年研]
A.肝火上逆
B.脾胃虚寒
C.肾气不固
D.肠道湿热
【答案】BD
【解析】便血是由各种原因,如脾胃虚寒、气虚不摄、肠道湿热等引起胃肠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所致。
A项,肝火上逆可致吐血。
C项,肾气不固可引起尿血。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证
①从口中吐出的血液,有吐血与咳血之分。
②小便出血有尿血与血淋之别。
③大便下血则有便血、痔疮之异。
(2)辨脏腑
①鼻衄:有在肺、在胃、在肝之别。
②吐血:有在胃、病在肝之别。
③齿衄:有在胃、在肾之别。
④尿血:有在膀胱、在肾、在脾之别。
(3)辨虚实
①初病多实,久病多虚。
②由火热迫血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2.治疗原则
对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1)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2)治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3)治血:如《血证论·吐血》说:“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
”应根据情况结合应用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
因血证之中,以热迫血行所致者最多,所以凉血止血药相应地应用得较多。
3.分证论治
(1)鼻衄
表42-1
(2)齿衄
表42-2
(3)咳血
表42-3
(4)吐血
表42-4
(5)便血
表42-5
(6)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