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四大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包括但不限于: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语文学科需要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需要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学科教育中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文化素养四个方面。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条件,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下面我将从解析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以及如何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几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在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四种基本技能,也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够流利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注重语言的规范性语言的规范性是指符合语法规则和语用规则的表达方式。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让学生能够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强调语言的表现力语言的表现力是指语言所具有的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内容。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3、强调跨学科思维跨学科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将语文学科所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具备用语言交流、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语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口语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能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书面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文字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并能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它包括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能够熟练地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并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思。
三、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语法、词汇和语用能力等。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地准确、清晰。
四、语言思维能力语言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利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分析、归纳、推理和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
语言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方面。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深刻。
同时,这也能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核心素养,也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和使用语文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孩子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这不仅对于孩子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更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的。
温儒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温儒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温儒敏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核心能力,这些能力是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需的,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在书写、口头表达和演讲时能够清晰、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这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
二、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分析判断等。
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历史素养和文艺素养等,能够理解和感知语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形成独立而深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四、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分析和评价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和观点,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矛盾点和错误之处,并进行合理的质疑和探究。
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技能。
五、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具有开放、灵活和独立的思维方式,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表现出独特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并积极探索新的学习途径。
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体系。
它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
一、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交流的工具,也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这方面的核心要求是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含义,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能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培养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应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包括主旨概括、细节捕捉、推理判断和情感体验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各种文本。
2. 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学生应扩大词汇量,掌握常用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准确使用不同词汇表达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3. 语法知识和句子结构的把握: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包括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以便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
二、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研究,还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
它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并能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来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包括: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应广泛阅读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了解其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以及道德观念。
通过阅读,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2. 文化素材的应用: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应用到写作和创作上,体现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3. 文化交流和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展览等方式,亲身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意识。
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分析,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应该能够积累并运用语言材料,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形成规范的语言习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应该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应该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进而创造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这些核心素养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综合性,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小学语文学习的核心。
这些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也是他们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语言运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必要的语文知识以及能说会写(文从字顺)的能力。
2、阅读素养:这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字理解其含义并获取信息,具备阅读的技巧和能力,包括了解文本类型、结构、主题、背景等。
3、写作素养:学生应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掌握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并能够运用语言的规则、修辞等手段创作各种文体的作品。
4、语言表达素养:学生应能够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这些核心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目标,即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指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增进语文学养,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学生还需要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及在生活中,学生应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序号:001引言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途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中需要全面掌握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和品质,涵盖了语言运用、阅读理解、文学鉴赏、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培养。
序号:002语言表达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应具备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包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演讲以及与同学交流时的能力。
2.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用适当的语言、结构和风格书写文章和作文。
这包括对不同文体和写作风格的熟练掌握。
3.批判性思维:学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和评价文本,提出有力的论据和观点。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其他语言材料。
4.文学鉴赏:学生应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的美和意义。
序号:003阅读理解能力1.阅读技巧:学生应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包括速读、精读、扫读等,以提高阅读效率。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处理大量的阅读材料。
2.理解能力:学生应培养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作者意图、推断和归纳等。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文本,包括文学作品、科技文章以及新闻报道。
3.扩展阅读:学生应积极进行扩展阅读,涉猎不同领域的文本,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4.文化意识:学生应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认识社会问题和人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事务。
序号:004写作能力1.写作过程:学生应掌握写作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构思、写作、修改和润色。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前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于科学教育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体介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四大方面。
这四个方面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指标,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
下面将从每个方面详细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有关主题和内容的文本、图像和其他媒体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和文化。
以下是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1.理解能力:学生必须能够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2.分析能力:学生需要掌握分析文本的能力,了解作者意图等;3.探究能力:学生需要有探究事物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文本;4.表达能力: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四、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指学生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编写纪实和虚构文本的能力。
下面列举了写作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1.信息素材:学生需要掌握收集和整理素材的能力;2.文章组织结构:学生需要学习如何组织一篇文章,并运用适当的段落结构;3.写作技巧:文法规则、标点符号、拼写和使用语言工具;4.创意与表达:学生需要有独特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创意。
五、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在口头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
以下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1.流利度:学生需要掌握流畅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技能;2.准确性:学生需要学会用准确的词汇和语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3.多样化:学生需要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4.说服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说服力,让听众信服。
六、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应用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涉及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以下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几个关键要素:1.语境:学生需要理解语言背景和运用上下文;2.综合运用: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语言任务;3.文化适应:学生需要学会在不同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掌握语言技能;4.创新与变通:学生需要学习在不同情境下创造性地应用语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素养、文学鉴赏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流利、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和思维活动的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语文学科其他能力的基础。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作文,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使自己的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2.正确运用汉字、词汇和语法知识,写出符合语言规范和逻辑的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语法和词汇的正确使用,使文章符合语言规范和逻辑关系,表达清晰明了。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文章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在学习不同的语言形式时,学生应该注意其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和传统。
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诗词、传统文化、当代文学作品等。
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其历史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内涵和价值。
2.能够理解和欣赏语言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如语言的历史演变、方言的特点等。
在学习语言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其发展历史和地域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作用和价值。
3.能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从而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言文字作品势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引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培养的综合性、根本性的素质和能力。
它不仅包括语文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更为深层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被赋予了重要地位,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听力: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接收和理解他人用语言传达的信息。
口语:学生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语感。
阅读: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各类文本,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质量。
写作: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具备良好的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语法: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规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修辞: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具备辨别真伪、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够开展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备创新意识。
逻辑思维:学生能够合理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有序、有效的思维活动。
跨学科思维:学生能够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外国文化:学生能够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比较:学生能够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学生能够结合时代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为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五、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受美:学生能够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又称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涵盖了语言表达、文学欣赏、文化理解、思维能力、学科知识等多个层面。
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
学生需要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意见。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社交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
2.文学欣赏能力:文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体验文学的美、感悟生活的深刻、培养审美情趣和情感认知能力。
3.文化理解能力:语文学科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语文,了解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现象。
文化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深化对文化传承和变迁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思维能力: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
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修辞、修辞、写作等多个知识领域。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技巧,了解不同文学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方法,掌握修辞和修辞手段的运用,掌握写作技能和写作方法,形成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 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的过程。
单击添加标题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重要途径。
单击添加标题
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方法包括多读、多写、多听、多说等语言实践, 以及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
全面发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核心素 养之一,指学生 对文学艺术作品 的欣赏、评价和 创造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感 受作品的美,发 现作品中的语言、 形象、意境等美 学元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 意识、审美情趣 和创造力,提高 其文化素养和审 美水平。
通过对文学作品 的阅读、分析和 创作,培养学生 的审美鉴赏与创 造能力。
文化传承: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的重要方面,包括对传统文化、 历史和文学的理解和传承。
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 养,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和 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化理解:通过阅读、写作和 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 化交流和理解能力,增强文化 自信心。
文化创新:鼓励学生发挥创造 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 进步。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wo
此处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此处添加标题
语文学科核01心素养的内
涵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语言理解:学生能够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含义,把握语言深层含义 语言表达:学生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运用、文学鉴赏、信息处理和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能力,其中的一些主要核心素养有以下七项:1.语言能力:•词汇和语法:掌握丰富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结构,以便准确、准确地表达意思。
•语音和语调:理解和使用适当的语音和语调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写作技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段落和句子结构等技巧,写出清晰、连贯且有逻辑性的文章。
2.阅读理解与批判思维:•理解文本:能够理解各种文本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新闻报道、广告等,从中获取信息、观点和意图。
•批判性思维:培养挑战和评估文本的能力,包括分析作者观点、评价论证逻辑、识别潜在偏见等。
3.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艺术欣赏: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学要素,如语言运用、意象、主题和结构等。
•文化理解:了解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理解其对社会、人类和艺术的意义。
4.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信息获取:善于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资源获取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的信息。
•信息筛选和整理: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筛选并整理出有用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研究和表达。
5.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创造性表达:运用各种形式的文本,包括写作、口述、演讲、艺术作品等,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
6.文化意识与国际视野:•文化传承与尊重: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培养文化包容性。
•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认知,培养开放、包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7.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能力:•文本分析:理解并分析各种文本的结构、风格、语言运用等,识别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表达方式。
•有逻辑性的写作:能够进行规范、准确、有逻辑性的写作,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
以上这些核心素养之间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全面发展。
它们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文化交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经典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目标。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更关系到他们的文学素养、人际交往、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提供具体的教育实践建议,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一:阅读素养定义:阅读素养是指学生具备高效阅读、理解文本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这包括对各种文体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育实践建议:1.广泛阅读: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包括识别主题、分析作者意图、识别修辞手法等。
通过问题导向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多样性的文本:提供多样性的文本,涵盖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4.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分辨真伪、评价观点,不仅仅接受表面信息。
核心素养二:语言表达能力定义: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使用语言进行思想表达、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教育实践建议:5.写作训练:提供各种写作机会,包括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帮助学生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教师应提供反馈和指导,鼓励学生反复修改和改进自己的作文。
6.口头表达:组织口头表达活动,如演讲、辩论、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话题引导和表达技巧指导。
7.词汇和语法: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提高语法准确性,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8.文学鉴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分析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理解文学表达的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三:文学素养定义:文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这包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文学历史和文学流派的了解,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自己的语言经验,进而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包括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要素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积淀和文化参与。
在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总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和形成的综合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与发展性。
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
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
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
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四大类,分别突出了语言和文学——准确地讲是国语和国文——的工具性、思考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性。
每类能力素养阐释有三个段落,第一段落为概念定义,第二段落为价值或意义,第三段落分解具体要素。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创新”分别关注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属于概念程序能力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分别侧重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属于策略创新能力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1、积累;2、系统;3、交际;4、评价。
这些是语言基础素养。
5、策略;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括:1、直觉体验;2、语言表达;3、观点表达;4、逻辑表达。
这些是思考的基础素养。
5、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属于个性创新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包括:1、审美感情;2、审美品位;3、审美表达;4、审美创造。
前两个方面侧重于审美观念的形成,后两个方面重在审美实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包括:1、文化自信;2、文化吸收;3、人生价值;4、社会责任。
前两个方面以体验理解为主,后两个方面以指导实践为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
语言文学作品是人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化思考(一)基于学科实际的语文素养核心要素重构说文解字:[ 章] 乐竟为一章。
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文心雕龙》。
法规,规章: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谢瞻《张子房》。
文章: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
特指文学作品。
文字(语言)(二)基于教学实践的语文素养关键内容创生1.重拾回归文化本源的文字教学“现在的汉字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并没有传播汉字本体所携带的文化。
”——王宁●“独(獨)”字为什么从犬?●“默”为什么从犬?●“突”字是从犬?●“群(羣)”字为什么从羊?●“大”与“太”的关联……2.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包含五个层次:●(1)语音语调层——文学作品的最外层,它包含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音韵、格律、曲牌、词调、节奏等要素,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2)意义建构层——文学作品的次外层。
文学作品语义往往通过各意义单位的连接(上下文关系)呈现出来,其中语词的单独意义与其语境义常常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背谬、相反的,这样的偏离与背谬导致文学作品模糊性和多义性,从而使其语义建构与重构显得格外重要。
●(3)修辞格层——文学作品意义的构建和重构主要依赖于此,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格的运用能建立起与语言单位(字、词、句、段)本义不同的新的意义,并能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的阅读感受连接起来。
●(4)意象意境层……●(5)思想情感层……这五个层次组成了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每一层次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连接,不可分割。
各层独立功能的有机综合则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和特征。
当前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意象意境层”,特别是“思想情感层”,选文注重文本的人文价值,但对于最能体现汉语文学科属性的语音语调、意义建构和修辞格三个基础层次重视不够,不仅降低了教科书的文学性,而且使教科书中包含的学科教学内容趋于虚空,思想性取代了文学性,致使语文教学异化或泛化成了架空文本、脱离语言的空洞抽象的、贴标签式的道德说教。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在文本中的“表现”和“表现性”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近形象。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认为,在阅读散文时,读者希望读到如下东西:(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修辞学视野下文学作品阅读的内容l(1)感受语音美;l(2)品析词语的组合美;l(3)品读句子的结构美;l(4)审视语篇的结构美;l(5)品味辞格美。
●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看学科素养的形成路径l——《囚绿记》之咬文嚼字“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把“绿藤”牵进小屋这一“表现”与“绿藤”发生病变这一“表现”,两者联系在一起,这些“表现”可见这样的“表现性”:当“爱”异化为占有欲时,就会构成伤害。
爱,过了头就会产生悲剧。
“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文章在摹状被囚的“绿藤”之“表现”时,“总”和“都”两个副词和时间词“每天”在修饰动词“朝”的时候,其强烈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有规律反复出现的情形,更有力量地表现了“绿藤”顽强的生存性格。
这个“表现”的“表现性”是,当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压抑或控扼时,外力只能压抑、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屈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
这是本文核心价值之所在。
通过对文本中这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的深入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囚绿记》一文具有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有关“爱”“占有”“尊重”等生存命题中人们所具有的共相:既可以看到人性善的一面,又可以看到人性恶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