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合集下载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 让学生掌握“边角边”(SAS)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 “边角边”(SAS)判定定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SAS判定定理。

2. 教学难点:SAS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SAS判定定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引入“边角边”判定定理。

2. 讲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三角形全等指的是在平面内,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角度相等,对应边长比例相等。

3. 讲解“边角边”(SAS)判定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与其相邻的两个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与其相邻的两个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演示和练习: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SAS判定定理。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SAS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SAS判定定理在三角形全等问题中的应用。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和SAS判定定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和SAS判定定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评价其运用SAS判定定理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评价其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难点2: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学生可能无法快等策略来辅助识别。
-难点3:在书写证明过程时,学生可能忘记标注已知的全等关系或使用错误的几何符号,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示范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上述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边角边”判定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几何问题的解决中。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边角边”判定法则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他们对“夹角”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容易与“角”混淆。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我通过强调和举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一点。但在后续的教学中,我还需要继续关注这个知识点,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
其次,学生在运用“边角边”判定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如何快速识别符合条件的三边和夹角还不够熟练。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他们在识别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识别技巧的讲解,并结合更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识别能力。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边”和“夹角”的识别以及全等证明的步骤。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对比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边角边”判定法则相关的实际问题。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和拼接三角形纸片,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边角边”判定法则的应用。
最后,我也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和教学手段。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是否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知识点?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些都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地方。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几何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有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引导学生学习“边角边”判定定理,并能运用该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 “边角边”判定定理的内容及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边角边判定定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提问: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呢?2. 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找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引导学生发现,当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引入“边角边”判定定理:讲解边角边判定定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该定理。

4. 案例分析:展示一组三角形案例,让学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

5.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边角边判定定理的掌握程度。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运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边角边判定定理,还有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 介绍其他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如ASA(角边角)、AAS(角角边)等。

七、课堂互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判定方法判断三角形全等。

2. 选取一些判断题,让学生判断题目给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解释判断依据。

八、课堂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 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引导学生学习“边角边”判定定理,并能运用该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2. “边角边”判定定理3. 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边角边”判定定理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判断过程,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时的思路。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掌握“边角边”判定定理。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新课:介绍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讲解“边角边”判定定理。

3. 案例分析: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进行判断。

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进行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反思中,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边角边”判定定理,还有哪些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 介绍其他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a. 角角边(AAS)判定定理b. 角边角(ASA)判定定理c. 边边边(SSS)判定定理3. 分析各种判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4.3-3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4.3-3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数学 科学案 章 节 学 习 目 标
七年级

教师:潘兴料
时间:
姓名:
4.3-3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1.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重点) 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重点) 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
知识回顾 1.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1 思考 2.符号语言表达:
教 学 过 程
知识要点: “边角边”判定方法 文字语言: 几何语言:
典例精析 例1 :如果AB=CB ,∠ ABD= ∠ CBD,那么 △ ABD 和△ CBD 全等吗?
变式1: 已知:如图,AB=CB,∠1= ∠2. 试说明:(1) AD=CD; (2) DB 平分∠ AD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变式2: 已知:AD=CD,DB平分∠ADC ,试说明:∠A=∠C.
两边一角,能否证明三角形全等?
问题: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这两条边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 种可能性呢? 探究活动1: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探究活动2:SAS能否判定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动手试一试 尺规作图画出一个△A′B′C′,使A′B′=AB,A′C′=AC,∠A′=∠A (即使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 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 等吗?
拓展提升1:已知:如图, AB=DB,CB=EB,∠1=∠2,试说明:∠A=∠D.
拓展提升2:如图,已知CA=CB,AD=BD, M,N分别是CA,CB的中点,试说明:DM=DN.
细节决定一切
2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细节决定一切
3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八年级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课型本课通过探究“边角边”条件,使学生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知识技能:1.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

2.能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了解“边边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从上节课我们知道,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我们回忆一下,两个三角形中明确四种情况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二、探究新知1.探究:“边角边”条件是否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做一做:画△ABC,使AB=4cm,∠A=60°,AC=5cm。

再换两条线段和一个角试一试:满足三个条件对应和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巡视,学生作图,剪三角形,同桌比较,确认所得结论。

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画法,从学生思考、判断、实践中体会三角形的全等条件。

2.探究“边边角”条件是否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做一做:以3cm,4cm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为3cm的边所对的角为45°,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把所画的三角形与同桌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那么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学生发现所画三角形有两种不同情况。

使学生认识到“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结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边角边”判定定理,并让学生类比判断。

四、巩固练在△ABC和△A'B'C'中,已知AB=A'B',∠B=∠B',BC=B'C',△ABC与△A'B'C'全等吗?五、作业预“角角边”条件的内容。

题目:证明△ABD和△CBD全等的条件是AB=CB,∠ABD=∠CBD。

解析:首先,根据“边角边”定理,我们需要找到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分别相等。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图中的△ABD和△CBD,发现它们有共同的边BD,且AB=CB,∠ABD=∠CBD。

4.3.3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4.3.3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
本节课将紧扣核心素养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几何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边角边”(SAS)全等条件:即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时,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会运用“边角边”全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证明线段相等、角度相等等。
-能够识别并构造满足“边角边”全等条件的几何图形,用于解决复杂几何问题。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解析来阐述“边角边”全等条件。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夹角对应关系时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和强化。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我也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以后的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够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分析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4.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体会“边角边”全等条件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边角边”全等条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判断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4.3.3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更多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便让他们更好地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图甲与图丙全等,依据就是“SAS”,而图乙中30°的角不是已知两边的夹角,所以不与另外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练习学会简单运用三角形全等判定(二)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活动二、探索“SSA”能否识别两三角形全等(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一对角)试一试:练习册24页完成课本39页思考结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应用举例】例1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D平分∠BAC.求证:△ABD≌△ACD.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变式如图,CA=CD,∠1=∠2,BC=EC.求证:AB=DE.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规范证明过程的书写.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强化学生对“边角边”判定方法的理解.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拓展提升】如图,已知AB⊥BD,ED⊥CD,且AB=CD,BC=DE,AC是否垂直于CE?为什么?引伸:若将△CDE沿CB方向平移,且其余条件不变,则结论AC1⊥C2E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了方法上的迁移.一些基本图形经过几何变换得来的.体会变化中不变的量,提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原则.活动四:课堂总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是怎么探究出“SAS”判定方法的?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应注意什么问题?(3)到现在为止,你学到了几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系统归纳本节知识点,提高归纳问题的能力.作业板书设计框架图式总结,更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教学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更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

13.3 第2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3.3   第2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第2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知识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命题角度1 根据“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 1.(1)如图13-3-17,在△ABC 和△DEF 中,∵⎩⎨⎧AB = ,= ,BC = ,∴△ABC ≌△DEF (SAS).图13-3-17 图13-3-18(2)如图13-3-18,AC 与BD 相交于点O ,OA =OD ,OB =OC ,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AOB ≌△DOC ,其依据是________.2.如图13-3-19,AC ,BD 相交于点O ,∠1=∠2,若用“SAS ”说明△ACB ≌△BDA ,则还需要加上条件( )A .AD =BCB .BD =AC C .∠D =∠C D .OA =AB图13-3-19 图13-3-203.如图13-3-20,a ,b ,c 分别表示△ABC 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 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图13-3-214.如图13-3-22,如果AD=BC,∠1=∠2,那么△ABC≌△CDA,根据是____________.图13-3-225.教材练习第1题变式如图13-3-23,点E,F在AB上,AD=BC,∠A=∠B,AE=BF.求证:△ADF≌△BCE.图13-3-23命题角度2根据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6.如图13-3-24所示,在△ACD和△BCE中,若AC=BC,DC=EC,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A.∠CEB=∠CDA B.∠A=∠BC.AD=BE D.OB=OE图13-3-24 图13-3-257.如图13-3-25所示,要测量池塘AB的宽度,在池塘外选取一点P,连接AP,BP 并各自延长,使PC=P A,PD=PB,连接CD,测得CD的长为100 m,则池塘宽AB为________m.8.2018·南充如图13-3-26,已知AB=AD,AC=AE,∠BAE=∠DAC.求证:∠C=∠E.图13-3-26 9.2018·菏泽改编如图13-3-27,AB∥CD,AB=CD,CE=BF.请写出DF与AE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图13-3-2710.如图13-3-28,OA=OC,OB=OD且OA⊥OB,OC⊥OD,有下列结论:①△AOD≌△COB;②CD=AB;③∠CDA=∠ABC.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图13-3-28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11.如图13-3-29所示,已知AB⊥BD,垂足为B,ED⊥BD,垂足为D,AB=CD,BC=DE,则∠ACE=________°.图13-3-29 图13-3-3012.如图13-3-30,AB=AC,∠BAC=∠DAE,AD=AE,∠1=35°,∠2=30°,那么∠3=________°.13.如图13-3-31,在△ABC中,∠B=∠C,BC=10,D为AB边上一点,且BD=4,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运动,同时,另一个动点Q从点C出发以相同速度向点A运动.试探究:当运动几秒时,△BPD与△PCQ全等?图13-3-3114.(1)如图13-3-32①,已知AB=AC,D为∠BAC的平分线上一点,连接BD,CD,则根据________可证明△ABD≌△ACD;(2)如图②,已知AB=AC,D,E为∠BAC的平分线上的两点,连接BD,CD,BE,CE.则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请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③,已知AB=AC,D,E,F为∠BAC的平分线上的三点,连接BD,CD,BE,CE,BF,CF.则图中有________对全等三角形,…,依此规律,第n个图形中有________对全等三角形.图13-3-32教师详解详析1.(1)DE ∠B ∠E EF (2)∠AOB ∠DOC SAS2.B [解析] 利用“SAS ”证明三角形全等时,“边”是对应相等的角的两边.因为∠1=∠2,AB =BA ,所以添加BD =AC 即可证明.3.B [解析]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个进行验证,做题时要找准对应边和对应角. 4.SAS [解析] 在△ABC 和△CDA 中,已知AD =BC ,∠1=∠2,隐含的条件是AC =CA ,因此可根据SAS 判定出△ABC ≌△CDA.5.证明:∵AE =BF ,∴AE +EF =BF +EF , 即AF =BE.在△ADF 与△BCE 中,∵⎩⎨⎧AD =BC ,∠A =∠B ,AF =BE ,∴△ADF ≌△BCE(SAS ).6.D [解析] 在△ACD 和△BCE 中,∵⎩⎨⎧AC =BC ,∠C =∠C ,DC =EC ,∴△ACD ≌△BCE(SAS ),∴∠CEB =∠CDA ,∠A =∠B ,AD =BE.而无法得到OB =OE. 7.100 [解析] 连接AB.在△APB 和△CPD 中,∵⎩⎨⎧PA =PC ,∠APB =∠CPD ,PB =PD ,∴△APB ≌△CPD(SAS ).∴AB =CD =100米.即池塘的宽AB 为100 m . 8.证明:∵∠BAE =∠DAC , ∴∠BAE -∠CAE =∠DAC -∠CAE , 即∠BAC =∠DAE. 在△ABC 和△ADE 中,∵⎩⎨⎧AB =AD ,∠BAC =∠DAE ,AC =AE ,∴△ABC ≌△ADE(SAS ), ∴∠C =∠E.9.解:DF ∥AE 且DF =AE. 证明:∵AB ∥CD ,∴∠C =∠B. ∵CE =BF ,∴CE -EF =BF -EF ,即CF =BE.在△CDF 和△BAE 中,∵⎩⎨⎧CF =BE ,∠C =∠B ,CD =BA ,∴△CDF ≌△BAE , ∴DF =AE ,∠DFC =∠AEB.∵∠DFE =180°-∠DFC ,∠AEF =180°-∠AEB ,∴∠DFE =∠AEF ,∴DF ∥AE. 10.B [解析] ∵OA ⊥OB ,OC ⊥OD ,∴∠AOB =∠COD =90°,∴∠AOB +∠AOC =∠COD +∠AOC , 即∠COB =∠AOD.在△AOB 和△COD 中,∵⎩⎨⎧AO =CO ,∠AOB =∠COD ,BO =DO ,∴△AOB ≌△COD(SAS ), ∴AB =CD ,∠ABO =∠CDO.在△AOD 和△COB 中,∵⎩⎨⎧AO =CO ,∠AOD =∠COB ,DO =BO ,∴△AOD ≌△COB(SAS ), ∴∠CBO =∠ADO ,∴∠ABO -∠CBO =∠CDO -∠ADO , 即∠ABC =∠CDA.综上所述,①②③都是正确的.11.90 [解析] 由条件可证Rt △ABC ≌Rt △CDE ,∴∠A =∠DCE , ∴∠DCE +∠ACB =90°,故∠ACE =90°.12.65 [解析] 由条件可得△ABD ≌△ACE ,进一步得到∠ABD =∠2,再利用∠3=∠1+∠ABD 即可求解.13.解:设动点P 运动了t 秒,△BPD 与△PCQ 全等,则BP =3t ,CQ =3t ,CP =10-3t ,∴BP =CQ.①当CP =BD =4时,即10-3t =4,解得t =2,即当t =2时,△BDP ≌△CPQ. ②当BD =CQ 时,即3t =4,解得t =43,此时BP ≠CP ,故t =43时,△BPD 与△CPQ 不全等.所以当运动2秒时,△BPD 与△PCQ 全等. 14.(1)SAS(2)有3对,分别是△ABD ≌△ACD ,△ABE ≌△ACE ,△BDE ≌△CDE. 证明:∵AD 是∠BAC 的平分线, ∴∠BAD =∠CAD. 在△ABD 与△ACD 中,∵⎩⎨⎧AB =AC ,∠BAD =∠CAD ,AD =AD ,∴△ABD ≌△ACD. 同理可证△ABE ≌△ACE. ∵△ABE ≌△ACE ,∴BE =CE. ∵△ABD ≌△ACD ,∴BD =CD.在△BDE 与△CDE 中,∵⎩⎨⎧BE =CE ,BD =CD ,DE =DE ,∴△BDE ≌△CDE , ∴题图中有3对全等三角形.(3)6n (n +1)2。

1.3 第1课时 用“ 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3  第1课时 用“ 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3 第1课时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知识点1应用“边角边”基本事实判定三角形全等1.在下列各组条件中,能用“边角边”基本事实判定△ABC和△DEF全等的是() A.AB=DE,∠A=∠D,BC=EFB.AB=BC,∠B=∠E,DE=EFC.AB=EF,∠A=∠D,AC=DFD.BC=EF,∠C=∠F,AC=DF2.图1-3-1中全等的三角形是()图1-3-1A.①和②B.②和③C.②和④D.①和③3.2018·扬中期末如图1-3-2,AC与BD相交于点P,AP=DP,依据“SAS”证明△APB≌△DPC,还需添加的条件是()图1-3-2A.BA=CD B.PB=PCC.∠A=∠D D.∠APB=∠DPC4.如图1-3-3,已知AB=AD,AC=AE,∠EAC=∠BAD,则△ABC≌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3-35.2018·浦口区月考如图1-3-4,AB=AD,∠1=∠2,如果增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那么就可以根据“SAS”证明△ABC≌△ADE.图1-3-46.如图1-3-5所示,有一块三角形镜子,小明不小心将它打碎成①②两块,现需去商店配一块同样大小的镜子.为了方便,只需带第________块去即可,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3-57.如图1-3-6,AB与CD相交于点O,AO=BO,CO=DO.求证:△AOD≌△BOC.图1-3-6证明:在△AOD 和△BOC 中,⎩⎨⎧ = ( ),∠ =∠ ( ), = ( ),∴△AOD ≌△BOC ( ).8.2018·天宁区模拟 如图1-3-7,已知AC 平分∠BAD ,AB =AD .求证:△ABC ≌△ADC .图1-3-7知识点 2 应用“边角边”基本事实进行简单的证明或计算9.如图1-3-8,点E ,F 在BC 上,BE =CF ,AB =DC ,∠B =∠C .求证:∠A =∠D .图1-3-810.教材例3变式2018·苏州如图1-3-9,点A,F,C,D在一条直线上,AB∥DE,AB=DE,AF=DC.求证:BC∥EF.图1-3-911.如图1-3-10,已知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B=DE,AD=CF,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图1-3-10A.∠BCA=∠F B.∠B=∠EC.BC∥EF D.BC=DE12.2017·常熟期末如图1-3-11,在△ABC中,E是AC上一点,AE=AB,过点E作DE∥AB,且DE=AC.(1)求证:△ABC≌△EAD;(2)若∠B=76°,∠ADE=32°,∠ECD=52°,求∠CDE的度数.图1-3-1113.如图1-3-12,点E,C,D在同一条直线上,AE=AC,AD=AB,∠EAC=∠DAB.求证:∠EAC=∠DCO.图1-3-1214.如图1-3-13,在△ABC中,∠BAC=90°,AC=2AB,D是AC的中点,将一块含45°角的三角板按图中方式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点A,D重合,连接BE,CE.试猜想线段BE和CE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图1-3-13教师详解详析1.D [解析] 画图寻找“边角边”的条件,可知D 正确. 2.D3.B [解析] 已有条件AP =DP ,∠APB =∠DPC ,依据“SAS ”证明△APB ≌△DPC ,还需添加的条件是PB =PC.故选B .4.△ADE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AC =AE [解析] 添加的条件为AC =AE. 证明过程如下:∵∠1=∠2,∴∠1+∠DAC =∠2+∠DAC , 即∠BAC =∠DAE.在△ABC 与△ADE 中,⎩⎨⎧AB =AD ,∠BAC =∠DAE ,AC =AE ,∴△ABC ≌△ADE.6.①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AO BO 已知 AOD BOC 对顶角相等 DO CO 已知 SAS 8.证明:∵AC 平分∠BAD , ∴∠BAC =∠DAC.在△ABC 和△ADC 中,⎩⎨⎧AB =AD ,∠BAC =∠DAC ,AC =AC ,∴△ABC ≌△ADC. 9.证明:∵BE =CF ,∴BE +EF =CF +EF , 即BF =CE.在△ABF 和△DCE 中,⎩⎨⎧AB =DC ,∠B =∠C ,BF =CE ,∴△ABF ≌△DCE(SAS ),∴∠A =∠D. 10.证明:∵AB ∥DE ,∴∠A =∠D. ∵AF =DC ,∴AC =DF.在△ABC 与△DEF 中,⎩⎨⎧AB =DE ,∠A =∠D ,AC =DF ,∴△ABC ≌△DEF(SAS ). ∴∠ACB =∠DFE. ∴BC ∥EF. 11.D12.解:(1)证明:∵DE ∥AB , ∴∠BAC =∠AED.在△ABC 和△EAD 中,⎩⎨⎧AB =AE ,∠BAC =∠AED ,AC =DE ,∴△ABC ≌△EAD(SAS ). (2)∵△ABC ≌△EAD , ∴∠B =∠EAD =76°.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CED =∠EAD +∠ADE =76°+32°=108°, ∴在△CDE 中,∠CDE =180°-∠CED -∠ECD =180°-108°-52°=20°. 13.证明:∵∠EAC =∠DAB , ∴∠EAC +∠CAD =∠DAB +∠CAD , 即∠EAD =∠CAB.在△EAD 和△CAB 中,⎩⎨⎧AE =AC ,∠EAD =∠CAB ,AD =AB ,∴△EAD ≌△CAB(SAS ). ∴∠D =∠B.又∵∠COD =∠AOB , ∴∠DCO =∠DAB. ∴∠EAC =∠DCO.14.[解析] 通过证△EAB ≌△EDC 得出∠AEB =∠DEC ,BE =CE ,从而得到BE 和CE 的数量及位置关系.解:BE =CE ,BE ⊥CE.证明:∵AC =2AB ,D 是AC 的中点, ∴AB =AD =DC.∵∠EAD =∠EDA =45°, ∴∠EAB =∠EDC =135°.在△EAB 和△EDC 中,⎩⎨⎧AB =DC ,∠EAB =∠EDC ,EA =ED ,∴△EAB≌△EDC(SAS).∴∠AEB=∠DEC,BE=CE. ∴∠BEC=∠AED=90°.∴BE=CE,BE⊥CE.。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边角边”判定定理及其证明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定义。

2. “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表述。

3. “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4. 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表述及证明过程。

2. 教学难点: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边角边”判定定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巩固“边角边”判定定理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新课讲解:讲解“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表述及证明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边角边”判定定理的应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边角边”判定定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探索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了解其证明过程。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和“边角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评估其运用“边角边”判定定理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价其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第3课时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2[讲授效果反思]
学生分组学习,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思维更加活跃.
③[师生互动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
三:
开放
训练
体现
应用
【拓展提升】
图4-3-79
例3 小明做出的风筝如图所示,其中∠EDH=∠FDH,DE=FD.小明不用测量就知道EH=FH.请说明理由.
解: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得到EH=FH.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在独立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巡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下面的两个三角形添加什么样的三个条件能够全等?
如图4-3-72,1.在△ABC和△DEF中,
∴△ABC≌△DEF(SSS).
2.在△ABC和△DEF中,
∴△ABC≌△DEF(ASA).
3.在△ABC和△DEF中,
∴△ABC≌△DEF(AAS).
图4-3-72
3.如图4-3-73,有一池塘,要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小明想了一个办法:先在池塘旁取一个能直接到达A和B处的点C,连接AC并延长至D点,使DC=AC.连接BC并延长至E点,使EC=BC,连接ED,用米尺测出DE的长,这个长度就等于A,B两点的距离.你认为小明的办法可行吗?谈谈你的看法.

3 第3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3 第3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课堂反馈(三十三) 5.如图 D-33-5,已知 AC 平分∠BAD,AB=AD.试说明:△ABC≌△ADC.
解: 因为 AC 平分∠BAD, 所以∠BAC=∠DAC. 在△ABC 和△ADC 中, 因为 AB=AD,∠BAC=∠DAC,AC=AC, 所以△ABC≌△ADC(SAS).
图 D-33-5
谢 谢 观 看!
本课件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全品学练考
数学
七年级 下册
新课标(BS)
第四章 三角形
课堂反馈(三十三)
第四章 三角形
课堂反馈(三十三)
第四章 3 第3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建议用时:10分钟)
课堂反馈(三十三)
1.如图 D-33-1,已知 AB=BC,要运用“SAS”直接说明△ABD≌△CBD,还 需添加一个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 ∠ABD=∠CBD. 2.如图 D-33-2,已知 BD=AC,那么添加条件 答案不唯一,如∠ABD=∠BAC 后, 能得到△BAD≌△ABC(只填一个即可).
图 D-33-1
图 D-33-2 图 D-33-3
3.如图 D-33-3 所示,AC⊥BD 于点 O,BO=OD,图中共有全等三角
形 3 对.
课堂反馈(三十三) 4.已知:如图 D-33-4,AC=AE,∠1=∠2,AB=AD.若∠D=25°,则∠B 的度数为 25° .
图 D-33-4 [解析] 因为∠1=∠2,所以∠BAC=∠DAE. 又因为 AC=AE,A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所以△ABC≌△ADE(SAS), 所以∠B=∠D=25°.故答案为 2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年级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知识技能八年级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课型多媒体1.通过探究知道“边角边”条件的内容.2.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知道“边边角”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新授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验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边角边”条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设计目方法情感标态度教学重点讲授难点讲授步伐及讲授内容1、情境引入师生行为设计意图从上节课我们知道,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由“两条边及其一个角对应相称”能判定回忆两个三角形中明确四种情况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二、探究新知1.探究:双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称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做一做:画△ABC,使AB=4cm,∠A= 60°AC=5cm。

再换两条线段和一个角试一试:满足三个条件对应和本节课要探相等的四种情况。

究的问题。

教师巡视。

学生作图,剪三角形,同桌比力。

确认所得结论。

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画法,从学生思考、判断、实践中体会三△ABC和△DEF中,AB=DE=3㎝,∠B=∠E=45°。

窥察。

角形的全等条XXX。

则它们完全重合吗?即△ABC≌△件。

DEF?动画演示,确认△ABC≌△DEF。

推行:在△XXX和△AˊBˊCˊ中,AB=A学生类比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ˊBˊ,∠B=∠Bˊ,BC=BˊCˊ,△XXX与△AˊBˊ三角形全等的又一Cˊ全等吗?概括“边角边”判定定理。

2.探究“边边角”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个判定办法。

造就学生的由非凡到普通的学生作图、比较,类比、归纳能教师巡视。

力。

做一做:以3cm,4cm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为3cm的边所对的角为45°,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把学生发现所画三角所画的三角形与同桌同学画的三角形举行比力,那形有两种不现情么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动画演示两种情况的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a,b,c分别表示△ABC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 )
2.如图,在△ABC和△DEF中,∠B=∠DEF,AB=DE,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然不能说明△ABC≌△DEF,这个条件是( )
A.∠A=∠D
B.BC=EF
C.∠ACB=∠F
D.AC=DF
3.如图,点E,F在AC上,AD=BC,DF=BE,要使△ADF≌△CBE,还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
A.∠A=∠C
B.∠D=∠B
C.AD∥BC
D.DF∥BE
4.如图,已知AB=AE,AC=AD,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AED的是
( )
A.BC=ED
B.∠BAD=∠EAC
C.∠B=∠E
D.∠BAC=∠EAD
5.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D=CD,AB=CB,
詹姆斯在探究筝形的性质时,得到如下结论:①AC⊥BD;②AO=CO=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C;③△ABD≌△CB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6.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 )
A.∠B=∠C
B.AD=AE
C.BD=CE
D.BE=CD
7.如图,AA',BB'表示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若O是AA',BB'的中点,经测量AB=9 cm,则容器的内径A'B'为( )
A.8 cm
B.9 cm
C.10 cm
D.11 cm
8.如图,已知∠ABC=∠BAD,添加下列条件还不能判定△ABC≌△BAD的是( )
A.AC=BD
B.∠CAB=∠DBA
C.∠C=∠D
D.BC=AD
9.如图,在△ABC和△ABD中,AC与BD相交于点E,AD=BC,∠DAB=∠CBA.试说明:AC=BD.
10.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且CD=BE,△ADC 与△AEB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提升训练
11.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DAE=90°,点B,C,D在同一条直线上.试说明:BD=CE.
12.如图,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EA⊥AD,FD⊥AD,AE=DF,AB=DC. 试说明:∠ACE=∠DBF.
13.如图,已知AB=CD,BC=DA,E,F是AC上的两点,且AE=CF.试说明:BF=DE.
14.如图,点O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试说明:
(1)△AOD≌△BOC;
(2)AD∥BC.
15.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试说明:∠B=∠C.
16.如图,△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点E 在AB上,试说明:△CDA≌△CEB.
17.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形BEFG均为正方形,连接AG,CE.试说明:
(1)AG=CE;
(2)AG⊥CE.
18.如图,已知A,D,E三点共线,C,B,F三点共线,AB=CD,AD=CB,DE=BF,那么BE与DF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19.如图,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
试说明:A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B+AC).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认真观察图形,只有B符合判定定理SAS.
2.【答案】D
解:因为∠B=∠DEF,AB=DE,
所以添加∠A=∠D,利用ASA可得△ABC≌△DEF;
所以添加BC=EF,利用SAS可得△ABC≌△DEF;
所以添加∠ACB=∠F,利用AAS可得△ABC≌△DEF.故选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D
解:因为AB=AC,∠A为公共角,A.如添加∠B=∠C,利用ASA即可说明△ABE≌△ACD;B.如添AD=AE,利用SAS即可说明△ABE≌△ACD;C.如添BD=CE,由等式的性质可得AD=AE,利用SAS即可说明△ABE≌△ACD;D.如添BE=CD,不能说明△ABE≌△ACD.故选D.
7.【答案】B8.【答案】A
9.解:在△ABC和△BAD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ABC≌△BAD(SAS).
所以AC=BD.
10.解:△ADC≌△AEB.理由如下:
因为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所以AD=AE.
在△ADC和△AEB中,
所以△ADC≌△AEB(SAS).
分析:在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经常会出现把“SSA”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的情况.实际上,“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条件.因为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本题中易出现根据条件BE=CD,AB=AC,∠A=∠A,利用“SSA”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错误情况.
11.解:因为△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AD=AE,AB=AC.
又因为∠EAC=90°+∠CAD,∠DAB=90°+∠CAD,
所以∠DAB=∠EAC.
在△ADB和△AEC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ADB≌△AEC(SAS).
所以BD=CE.
12.解:因为AB=DC,所以AB+BC=DC+CB.所以AC=DB.
因为EA⊥AD,FD⊥AD,所以∠A=∠D=90°.
在△EAC和△FDB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EAC≌△FDB(SAS).
所以∠ACE=∠DBF.
分析:在说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有关问题时,常常需要说明线段或角所在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解:在△ABC和△CDA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ABC≌△CDA(SSS).
所以∠1=∠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在△BCF和△DAE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BCF≌△DAE(SAS).
所以BF=D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所给条件,选择合理、简单的方法进行解答.
14.解:(1)因为点O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
所以AO=BO,CO=DO.
在△AOD和△BOC中,因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AOD≌△BOC(SAS).
(2)因为△AOD≌△BOC,所以∠A=∠B.
所以AD∥BC.
15.解:假设存在另一等腰三角形A'B'C'(A'B'=A'C')与△ABC完全重合. 因为AB=AC,
所以A'B'=A'C'=AB=AC.
即AB=A'C',AC=A'B'.
又因为BC=C'B',
所以△ABC≌△A'C'B'(SSS).
所以∠B=∠C'.
由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可知∠C=∠C'.
所以∠B=∠C.
16.解:因为△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 所以CE=CD,BC=AC,∠ACB-∠ACE=∠DCE-∠ACE,
即∠ECB=∠DCA,
在△CDA与△CEB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CDA≌△CEB.
17.解:(1)因为四边形ABCD,四边形BEFG均为正方形,
所以AB=CB,∠ABC=∠GBE=90°,BG=BE.
所以∠ABG=∠CBE.
在△ABG和△CBE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ABG≌△CBE(SAS).
所以AG=CE.
(2)如图,设AG与CE相交于点N.由(1)知△ABG≌△CBE,
所以∠BAG=∠BCE.
因为∠ABC=90°,
所以∠BAG+∠AMB=90°.
因为∠AMB=∠CMN,
所以∠BCE+∠CMN=90°.
所以∠CNM=90°.
所以AG⊥CE.
18.解:BE=DF.理由如下:
如图,连接BD.
在△ABD和△CDB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ABD≌△CDB(SSS).
所以∠A=∠C.
因为AD=CB,DE=BF,
所以AD+DE=CB+BF.
所以AE=CF.
在△ABE和△CDF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以△ABE≌△CDF(SAS).所以BE=DF.
分析:本题运用了构造法,通过连接BD,构造△ABD,△CDB,然后说明△ABD≌△CDB,从而得到∠A=∠C,为用“SAS”说明△ABE≌△CDF创造了条件.
19.解:如图,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
因为AD是△ABC中BC边上的中线,所以CD=BD.
在△ACD与△EBD中,
所以△ACD≌△EBD(SAS).
所以AC=EB.
在△ABE中,AE<AB+BE,即2AD<AB+AC,所以A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B+AC).
分析:本题通过运用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将三条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然后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