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现代文明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
为了学生适应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本课程从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介绍有关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办公自动化套件,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
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学会制作实用高效的电子报表和制作幻灯片,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并具有使用微机操作系统的基本能力4.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掌握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种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能力5.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基本能力。
6.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7.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三、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深度和广度本课程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DOS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操作。
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能够编排图文并茂的文档。
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安全使用的知识。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2.教材皆秀玲《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3.参考书曾秀玲《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与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05月第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典型材料,考试改革,用于以CA1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32学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代码:英文名称: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课程学时:32(其中,实验学时4)课程学分:2开课学期:使用专业:课程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必修先修课程:无选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常保平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第1版参考书目:1.《信息与智能科学导论》,宁爱军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第4版2.《大学计算机基础》,顾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4版3.《大学计算机教程》,李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版二、课程性质及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教育。
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算法和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期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各自专业中能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
三、课程目标(一)具体目标通用的毕业要求:(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出台的通用认证标准)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12.终身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认知与理解计算系统和方法。
理解计算机系统、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包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2.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
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所涵盖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中。
本文旨在探讨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一、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硬件组成、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所具有的抽象、逻辑、系统化、编程等特征,可以使学生具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说,是关键思维能力的一种。
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这种计算思维能力。
3. 化繁为简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被标榜为一种能够化繁为简的学科,其核心就是简化计算机处理过程,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再用程序逐个解决。
因此,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化繁为简地进行计算机处理。
4.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直强调创新与实践,因此,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环境,使其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 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其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等。
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2. 应用课程应用课程是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集合体,有一些针对具体应用领域的课程。
例如: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应用等。
这些课程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实现具体的应用。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一 L 至
3 . 计算机基础体 系结构的改进研究 本 校 的计 算机 基 础教 学体 系模 式 经过 多年 的探 讨 .发 生 了 很 大的变化。 在 实际工作 中有效果 , 但是 不突出。 根据本校实际 情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 结合其他 院校的方法 , 对原有体 系结 构进行 了改进 , 以适应创新型人 才的培养 , 如 图一 1 所示 : 1 ) 在课 程中增加大作业 。大作业是一个结合本校特 色和本课程有 关的 实践项 目。 2 ) 强化计算思维思想的教 育, 重视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 养。 3 ) 优化原来的基础课群体系结构, 使得各个模块衔接更加 紧 密。4 ) 增加或更换 一些课程 , 使得 计算机基础课群设置更 为合 理, 如增加 c ≠ j } , V B . NE T等课程。改进后 的体 系主要分教 学体 系 模块、 创新 实践基地模块 , 和深化计算思维能力部分。
从 而提 高 学生 的创 新 实践 能 力 。
在课群、 创新 实践基地 中都特别强调 了计算思维的教 育。 在 本 校往 年 的课 群 建 设和 基 地 机是如何去分析 问题和 解决 问题 的。 在本次改进 中, 更加深化 了 计算思维的思想 ,加 大它能力的体现从 而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 它。 具体实践 中以计算学科基本 问题为导向 . 以计算机 中经典案 例 为基础 。 通过 实验、 实践强化 学科计算机基础概念的理解 , 着
了该课 程 的特 点后 , 添加 了 c# . V B . NE T等 。 3 - 3 强化 计 算 思维 力度 模 块
目前 。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 使学生真正应用计算机技术加 快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长期 需要面对的问题。陈 国良院士日 将 掌握计算思维思想 .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 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 学。 通过计算机基础教 学模式的变化, 培养 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状况 目前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的设置往往存在重基 础、 轻应 用。 重学分、 轻能力的现 象。 在 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m 圈 , 比如 计算机基础、 程 序 设 计课 程 、 应 用课 程等 之 后 . 非 计 算机 专 业 的 计算机课程往 往到此结束 , 缺乏后续结合专业 、 应 用型 、 创新 实 践型等课程体 系的支持 , 而学生直接进入 专业课 程学习, 学习的 计算机知识很 少进行 实用, 对 于从计算机 角度去解决 实际问题 更是 极 少提 及 , 特 别是 针 对本 专 业领 域进 行 的使 用 。 结 合我 校 实 际情 况构建培养计算思维创新型能力的基础教 学课程 体 系, 促 进 和培养 学生使用计算机 工具去提高本专业知识水平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设置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培养。
本课程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也可以作为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3.理解常用计算机软硬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4.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5.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6.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概念–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计算机科学的分支与应用领域2.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4.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技巧–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技巧5.程序设计基础–算法设计和分析基础–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和语法–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维方式6.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SQL语言的基本使用四、课程评估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查对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考查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参考教材1.计算机科学导论(第4版),唐朔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3.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数据库系统概论(第5版),王珊,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六、教学方法1.理论课授课,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讲解和探讨。
大学计算机科学新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科学新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提出新的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
这些标准将帮助大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提供一致性和质量保障。
目标新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包括:提供全面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知识,促进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及应对快速发展的技术和产业需求。
课程结构新的课程标准建议的课程结构如下:1. 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思维、编程基础、数据结构和算法等,提供学生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基础知识。
2. 进阶课程:涵盖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深入研究各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
3. 应用课程:包括软件工程、云计算、计算机图形学等,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 选修课程:提供学生选择特定领域或兴趣方向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
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建议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 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2. 推动项目驱动的研究,通过团队合作和实际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 提供实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实践所学知识。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兴趣。
评估方式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基于项目和实践的评估方式,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项目报告、实验成果、编程作业、团队合作等形式。
教师要求为了有效实施新的课程标准,需要具备以下要求的教师:1. 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效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具备项目开发和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
3. 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团队项目。
4. 持续研究和更新知识,跟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
结论新的大学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将为学生提供一致且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教育,鼓励创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和产业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xxxx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适用专业:高职所有专业编制单位: xxxxxxx年xx月xx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层次学习二、学分与学时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
平均周学时2。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课程属性:必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是当代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第一层次的课程。
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印、、不仅要让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目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扩展视野,为后续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的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无先修课程六.考试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试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成绩评定为:平时成绩40%(平时作业20%+平时出勤20%)+上级考试成绩60%(理论知识成绩30%+实际操作成绩30%)七、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目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超级计算机发展现状及应用介绍(重点))、与数据的概念、息基础技术、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应用技术、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多媒体化、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特点、维的概念、内涵、应用介绍2、熟悉计算机应用领域(重点介绍典型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3、了解计算机发展史(第一台计算机出现的历史时刻及特征、计算机发展史上的3次飞跃及其特征、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4、掌握进制转换的方法,包括其他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十进制转换成其他进制,二进制与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10.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10.3 网络硬件
10.4 网络软件
10.5 参考模型
10.6 IP协议
/snwei/studypc/jsjdl/ppt2/ch102009.ppt
/snwei/studypc/jsjdl/ppt2/ch10new.ppt
网络原理
网络应用
网络实验
课程设计
网络 数据通 基础 信基础 网络 网络应 设计 用编程
网络体 系结构 Internet 应用
TCP/IP 协议 网络 管理
局域 网 网络 安全
城域网和 广域网
网络 测试
Unix Linux
4
问题:把您电脑上一个10M的文件发送给您老板的
华 东 理 工 大 学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工 程 系
盛 威 网 : 专 业 的 计 算 机 学 习 网 站
通信子网:OSI的低三层 任务是在端结点之间传送由信息组成的报文. 资源子网 主要是由传输介质、集线器、交换机和网卡等组成
14
一个典型的局域网示意图:
盛 威 网 : 专 业 的 计 算 机 学 习 网 站
15
2. 网络的拓扑结构分为:
串口电缆RS-232
华 东 理 工 大 学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工 程 系
并口电缆
两个MODEM(超级终端、拨号网络) USB连接线 两块网卡交叉线 两块网卡平行线(HUB、交换机) 两块无线网卡(路由器、AP)
6
计算机网络
10.1 引言
华 东 理 工 大 学 计 算 机 科 学 与 工 程 系
电脑里,您有多少种方法?
软盘、光盘刻录(CD/DVD)、优盘/移动硬盘/手
机/mp3/数码相机存储卡、电子邮件、聊天软件 (QQ、MSN、网易泡泡、KDT)、发传真再扫描 组建网络(共享文件) WEB服务器 FTP服务器(命令、WEB、专用软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160236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学分:2.5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主要参考资料: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
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
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完整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性质:公共必修2.课程学时与学分:48学时,2学分3.适用专业:全校各院、系各专业二、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继续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而设置。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使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Internet基本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应用。
课程内容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基础,重点介绍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够熟练地应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并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和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一)熟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熟悉计算机的典型应用领域。
(二)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三)熟练掌握中文、英文(键盘)输入方法。
(四)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等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
(五)熟悉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掌握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应用。
(六)了解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
四、教学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1.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性能及其应用领域2.计算机中常用的数制和数据的基本单位3.计算机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基础4.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5.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和各部件的功能6.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类和软件层次关系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2.Windows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3.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管理4.程序管理、磁盘管理和控制面板第三章Word字处理软件【教学内容】1.Word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2.文档的编辑和排版3.表格的制作和修改4.文档的图文混排5.页面设置与打印第四章Excel电子表格软件【教学内容】1.Excel工作界面和相关基本概念2.工作簿、工作表的基本操作3.数据的输入和编辑4.工作表的格式化5.公式与函数的使用6.数据的图表化7.数据管理与分析8.工作表的打印第五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教学内容】1.PowerPoint工作界面和基本操作2.演示文稿外观的设计3.幻灯片的制作4.演示文稿动画效果的设置5.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与打印第六章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2.计算机局域网的基础知识3.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4.网络安全基本常识5.计算机病毒的基础知识第七章多媒体技术基础【教学内容】1.多媒体的基础知识2.数字图像技术3.数字音频技术4.数字视频技术5.数据压缩技术五、学习过程设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设计“学前操作水平摸底测试—因材施教,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基础、典型应用案例驱动—实践并解决问题,课后自主完成综合设计—提高能力”的学习过程。
计算机基础
11
二 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2.软件系统 2.软件系统 3.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3.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 计算机系统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的实体。 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组成计算机的程序系统。 软件系统
13
1. 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由主机 外部设备 主机和外部设备 主机 外部设备组成。 主机: 由中央处理器CPU 和内存储器组成(在主机板上)。 主机 : 由中央处理器 CPU 和内存储器组成 CPU (Control Processing Unit) 也称作微处理器MPU。 CPU 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 外部设备: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外存储器。 外部设备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磁盘驱动器、数字像机、扫描 仪、磁带机。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磁盘驱动器、绘图仪。 诺依曼型计算机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 冯 · 诺依曼型计算机 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7
速度可达每秒数亿次, 出现了第一个微处理器, 在 1.6×1.1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容纳118.5万个晶体管, 突破百 万晶体管大关。使用半导体和磁盘外存储器,并出现了光 盘。用于各个领域。 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智能型(非冯·诺依曼型) 。 第五代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1958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1983年:银河I型亿次巨型计算机。 1992年: 银河II型10亿次巨型计算机。成为继美、日等 国之后能独立研制巨型机的国家。 2003年:研制出“龙芯2号”微处理器,主频为500MHz。 2004年:研制出“曙光4000A”,运算速度为11万亿次计 算机。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结构稳定,内容动态,可以兼顾理论与应用,可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介绍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群体系,以及我校计算机专业对于软件课群的具体实施计划。
关键词:课群;课程体系;软件课群1课程体系的目标课群的最终目标是“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
围绕着这个总体目标,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因素,综合教材、教案、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内容,建立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具有结构稳定、内容动态的特点。
下面是我们建立课群体系的一些思想要点。
(1) 重在应用,兼顾基础理论重在应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
简言之,后者关心的是整个“计算学科”,而前者更看重“计算机的应用”,同时兼顾必要的理论。
我们认为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认为应用即是操作,不必学什么理论;二是以为既然是基础课,就应该加强基础理论,惟恐理论讲少了会降低课程质量。
前者混淆了“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界限,后者混淆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界限,其结果都不利于真正提高IT应用的水平。
(2) 拓展广度与深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课群既是一个整体,参与的所有老师可以共享同一个资源平台;同时又可以分为四个独立的分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集中精力专攻某个方向,从而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3) 注重创新与实践,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构建基于网络的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成材目标,自主地、有选择地、比较深入地学习到某种计算机软件专项技术。
(4) 探索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虽然学生学习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但通过学生的组合,能组建完成较大型项目的团队,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各尽其长,发挥技术优势,培养了团队精神。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全日制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尤其对于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将有助于提升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实施与效果评估以及结论和展望。
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并简要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的分析,深入了解这两个领域的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评估方式以及实施步骤,希望能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进和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最后,本文还对未来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探讨这两个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以上便是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介绍,请您参考。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1 发展历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早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包括计算机科学原理、编程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然而,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增设了相关实验课程,并引入了更多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内容。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兴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
这些变化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及互联网技术》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及互联网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及互联网技术学分:2课程代码:学时:32二、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及互联网技术技术与应用》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
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2)熟练掌握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 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3)初步了解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4)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诚信、严谨、规范等相关方面的意识;(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学习的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4)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5)培养学生较强的掌握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系统的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1)具备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2)初具有 PC 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常识;(3)较为熟练的具有代表性的使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自动化软件常用组件的使用方法;(4)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 Internet获取和发布信息,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教学活动设计1、课程内容设计(一般指一级项目编号及名称、内容)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一般指二级项目内容)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根据职业岗位人力资源规划专员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4个项目。
(二)第一次课设计梗概第一步:自我介绍,通告通信方式。
介绍该课程性质、学习目标及本专业与该课程的关系。
(10分钟)第二步:告知学生考核方式(详见考核方案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全文优选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1.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1.1.1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是理实一体化课程, 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 应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进行简单的安全保护;熟习Windows 7、Word 2010、Excel 2010的基本功能并掌握其基本操作技巧;初步掌握应用PowerPoint2010制作简单的课件和贺卡, 并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
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图像办理》、《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打下优秀基础。
1.1.2课程作用本课程任务旨在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初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娴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 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能力, 并对计算机安全保护知识有必定的认识。
在教课过程中着重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术和职业素质, 力争达到岗位技术和职业标准。
2.课程目标1.职业要点能力目标(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将来方向。
(2)认识计算机的发展史, 应用领域, 数的进位制和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备。
(3)全面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操作、娴熟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成立、复制、挪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 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 学会安装Windows 2010操作系统(4)全面掌握Word 2010的各项功能, 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文档的录入、编写、排版操作, 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 款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归并的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体系
与CFC2019中所倡导的通过模块组合方式构建 面向理工、文管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建设的思 想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我们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已经建立 和实施了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自主 制定学习计划和实现知识结构的构建。
这对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8
18
师资分析
教师数量的基本保障。 每个教师都必须熟练讲授至少3门课程,能根据需
要及时调度。 为跟踪计算机新技术,课程的更新周期短,教师要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各环节的教学改革。 学分制引入了教师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
和危机感。学生通过网上选课平台可以了解到教师 的教学经历、教学奖励和科研情况、学生评优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自由选择,并且学生在课程结束 后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些都给教师以无形的压力和 动力,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意见和建议 总体满意。 主要建议:
1)增加开课班次,尤其是工具类课程; 2)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3)与学院开设的后续计算机课的衔接问题。
15
15
课程体系分析
教学内容基本覆盖: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 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19版)》、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CFC2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体系
学生选课调查表
•入学前计算机知识情况
80%
70%
70%
60%
50%
50%
40%
30% 20%
20%
18%
10%
4%
0%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
编程步骤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 (1)定义所需变量。 int a,b,sum;
(2)输出“Input two numbers:”。 (3)输入两个数。 (4)计算两个数的和。 (5)输出所输入的两个数。 (6)输出两个数的和。
}
编程步骤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 (1)定义所需变量。 int a,b,sum;
编程步骤
(1)主函数框架。 (2)定义所需变量。 (3)输出“Input two numbers:”。 (4)输入两个数。 (5)计算两个数的和。 (6)输出所输入的两个数。 (7)输出两个数的和。
编程步骤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
(1)定义所需变量。 (2)输出“Input two numbers:”。 (3)输入两个数。 (4)计算两个数的和。 (5)输出所输入的两个数。 (6)输出两个数的和。
普通字符:原样输入 例如: scanf("%lf", &x);
尽量不要出现普通字符 scanf("x=%lf", &x); 输入: x=9.5
输入: 9.5
输入数据时,遇以下情况时该数据认为结束
遇空格、回车、TAB 键 遇非法输入
建议: scanf函数的“ ”内只含格式控制符。
例: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b,c; scanf(“%d%d%d”,&a,&b,&c); printf(“%d,%d,%d”,a,b,c); }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一、引言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和核心技术。
为了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中国高等院校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本文旨在提供医学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参考方案,以满足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在医学实践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了解,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等。
2. 培养医学类专业学生基于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医学类专业学生解决医学问题时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方法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 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2 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1.3 存储设备和外设1.4 计算机网络基础2. 计算机软件基础2.1 操作系统2.2 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PT等) 2.3 数据库管理系统2.4 图像处理软件3. 程序设计与开发3.1 编程语言基础(如C、Python等)3.2 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3.3 程序代码调试和测试3.4 基于医学问题的程序设计实践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数据采集与处理4.2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4.3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4.4 医学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5. 计算机模拟与人工智能5.1 计算机模拟实验在医学中的应用5.2 人工智能算法基础5.3 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识别中的应用5.4 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与辅助决策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2. 项目驱动学习:通过项目案例和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可视化教学: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结构稳定,内容动态,可以兼顾理论与应用,可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本文介绍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群体系,以及我校计算机专业对于软件课群的具体实施计划。
关键词:课群;课程体系;软件课群
1课程体系的目标
课群的最终目标是“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
围绕着这个总体目标,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因素,综合教材、教案、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内容,建立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具有结构稳定、内容动态的特点。
下面是我们建立课群体系的一些思想要点。
(1) 重在应用,兼顾基础理论
重在应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
简言之,后者关心的是整个“计算学科”,而前者更看重“计算机的应用”,同时兼顾必要的理论。
我们认为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认为应用即是操作,不必学什么理论;二是以为既然是基础课,就应该加强基础理论,惟恐理论讲少了会降低课程质量。
前者混淆了“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界限,后者混淆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界限,其结果都不利于真正提高IT应用的水平。
(2) 拓展广度与深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课群既是一个整体,参与的所有老师可以共享同一个资源平台;同时又可以分为四个独立的分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集中精力专攻某个方向,从而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
(3) 注重创新与实践,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构建基于网络的创新实验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成材目标,自主地、有选择地、比较深入地学习到某种计算机软件专项技术。
(4) 探索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虽然学生学习了不同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但通过学生的组合,能组建完成较大型项目的团队,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协作,各尽其长,发挥技术优势,培养了团队精神。
2基于课群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课群是指多门同一个类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自己所学专业的选择某个课群中的一门课程。
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我们设计了如下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见表1)。
整个课程体系中,共有五个课群:基础课群、程序课群、软件课群、硬件课群和应用课群,供不同专业学科和学生选择。
其中每个课群覆盖某一个计算机知识领域,课群中的各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不同。
基础课群覆盖的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本知识领域,就是1+X模式中的1。
作为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先导,基础课群紧随在中学IT课程之后,又位于X 门后续课程之前,应该成为“承前启后”的桥梁。
程序课群覆盖程序设计知识领域,除了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外,不同课程教授不同程序设计语言,已满足不同专业学科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软件课群覆盖数据库应用知识领域、多媒体应用知识领域以及软件工程与软件开发知识领域。
本课群的各门课程在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公共基础知识之后,以理论+实践的方式教授软件技术与应用方面的内容。
硬件课群覆盖计算机硬件知识领域和网络技术知识领域,本课群以硬件及网络为主要内容,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目前主流的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备以及应用情况。
应用课群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和专业结合,二是选择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热点技术作为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导论、动态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局域网设计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等。
同一课群所开设课程随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基于课群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确定了基于课群的体系结构后,就要通过实施来贯彻“面向应用,结合专业,注重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
具体实施计划如表2所示。
确定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后,根据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以及各个专业学科的需要来动态设置每个课群的课程配置和实施。
这里以软件课群为例说明课群配置的思想。
软件课群是在原有的“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由于计算机软件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各种新的软件技术的不断涌现,想做到“博”和“通”难度越来越大。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在众多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中,筛选出必要的教学内容,构成一个软件课群。
新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内容作为课群的公共基础,选取重点精讲,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突出体现其精髓,博中求精;在软件技术公共基础上开设四门相对独立的模块课程“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技术与应用”和“软件开发技术与应用”,课群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在这四个独立的模块中,要求学生必修其中的一个模块,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模块作为选修课。
每个模块预计用18-20学时,另外根据情况配套安排教学实验环节的内容,用时大约20学时。
在课群中,把原来用在多种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学时用到一种软件技术中,
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一种软件技术,从学习技术基础转到学习技术和应用上,教学中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在“通”的基础上做到会用。
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看到这种软件技术的前景和应用的结果,变被动为主动,开始学习时就为自己设定目标并最终加以实现,通过学习可以在某种软件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动手能力得到全面发展。